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临水的收录机质优价廉,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有效的抵制了岛国的收录机进口。
  罗新华顺势而为,他新上了收录机磁带生产车间,不仅生产空白磁带,还生产各种歌曲磁带、戏曲磁带、评书磁带和英语磁带。
  和初高中英语课本配套的学习磁带,销量最大。农村的学生买不起收录机,学校出资购买,每个班配一台。
  现在,农村的初中英语老师缺口极大,好多大队的初中,根本没有英语老师,英语课集中在一起,公社教育组派老师轮流讲课。英语早读,就用播放英语磁带领读。这样一来,学生的读音倒是标准了。
  磁带的销量出人意料的火爆,利润高的惊人。一盒原声磁带,最低价是五元钱,一盒空白磁带也得2元钱。
  深南制造劣质磁带的小摊点比比皆是,不过他们都是用空白磁带翻录的,用的大多是振华制造的空白磁带。
  据他们说,振华的空白磁带质量比岛国的都好,反复使用也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不好出手的磁带,可以随时翻录。
  岛国的磁带就不行了,倒录两三次,就出现卷带、颤音、短裂等问题。
  港岛的磁带质量好,可是价格高,空白磁带都卖到了五元钱,港岛的居民,大多也使用岛国的磁带。
  空白磁带的成本价不到一毛钱,振华公司光是靠空白磁带,也赚的缸满盆流。
  悠悠听了罗新华爷爷的报喜电话,打自内心的佩服,老人真是天生的商业头脑,这份洞察力无人能及。姥姥她老人家说的对,自家这是捡到宝了。
  振华公司生产的原声正版磁带,半数以上运到了临水电子厂,就在厂门口设了个门市,专门销售各种磁带,居然卖的特好。
  跟着收录机畅销的,还有临水纺织厂的涤纶布。纺织厂从去年开始,就以生产中低端的加厚涤纶布为主,产品问世,就深受人们的喜爱。
  现在人们穿衣还是以结实耐磨为主,厚实的涤纶布最受欢迎。临水纺织厂新上的设备,都是悠悠通过电子商城购买的后世设备,生产的产品,质量绝对是特等品。人们给的评语就是:临水纺织厂的涤纶布,摸着格外的瓷实。
  深南的涤纶布,大多是家庭小作坊的产品,用的也是低档的化纤纱,价格低质量也差,布料手感松软,表面不平整,总有些小的瑕疵。
  临水纺织厂的化纤布,绝对没有这些问题。用的虽然是自己厂里纺的特等纱,可成本低。特等品的质量,中低档的价格,肯定是大受欢迎。
  购买收录机的客户,来临水的次数多了,就知道了临水的涤纶布,他们都是商业精英,经常走南闯北,货物的性价比,一眼就能看出来。
  有的凑着拉收录机的车往回捎,有的专车拉涤纶布,临水纺织厂的利税,首次超过了平城的省国棉三厂,国棉三厂依然以生产纯棉布为主。
  有了临水纺织厂的化纤纱,临水的针织厂,也进行了调整,开始转产涤纶内衣,效益连番的增长。
  国家定价涤纶的内衣是纯棉内衣的一倍,由于国产化纤纱质量不过关,涤纶内衣产量低,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收录机,纺织,服装,成了临水的三大支柱产业,带动的其他产业也飞速发展,临水地区列入全省的前列。
  时间很快就到了7月份,八二年的高考到了,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的是,昊昊和志亮也参加了高考。
  临水一中自春节后,就把高一前50名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加快了课程的学习进度,硬是在高考前,把高中的课程赶完了。
  他们三个参加高考,姥姥本来是打算去临水给他们做饭,可是学校对高考特别重视,统一吃住,只好作罢。
  悠悠这次没有作弊,只是在他们考前带着家人去了一趟临水,给他们送了些水果和零食。
  三人在学校里,年龄算是小的,又是男孩子,根本没什么心理负担,考完就嘻嘻哈哈的回到了村里。志斌和志新也跟着回来了,家里一下子多了5个男孩子,热闹非常。
  舅姥爷看着他们,满眼里都是笑。想到爱军舅舅家的孩子也该放暑假了,就打电话让他们也回来。


第498章 少年班
  爱军舅舅把仨个男孩子送上了火车,不过智萍年龄小,就留在了部队。
  夏天的农村,还是比较舒心的。生瓜梨枣谁见了谁咬,吃的东西多种多样。村里围着一圈的水塘,下水洗澡捞鱼摸鸭蛋,采莲蓬,到处充满了乐趣。
  这个暑假,家里的十个男孩子都回来了。舅姥娘忙前忙后,整天围着孩子转,一眼看不见,他们就下水了。
  几个大的好说,志新年龄小,可他最喜欢下水,胆子又大,经常偷偷的自己出去游泳,舅姥娘很不得用绳子把他栓在自己身上。
  孩子多了,家里过的鸡飞狗跳,舅姥娘的大嗓门从早吼到晚,不过她再着急,也没舍得拍过孩子一巴掌。
  志刚、志勇和志强兄弟仨,原来过暑假,都被他们爸爸扔到部队跟着战士训练,艰苦可想而知。
  这次回老家,吃的好玩的过瘾,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爷爷,明年暑假俺们还回来过,不跟俺爸去部队了。正好跟着哥哥学英语,就俺仨不会。”
  舅姥奶每次都抢着回答:“回来,到时候我让你爷爷给你爸打电话,看他敢不听。”
  舅姥爷笑着问她:“你不嫌孩子们淘气了。”
  “孩子那有不淘气的,都在俺跟前,俺心里特别的踏实。”
  悠悠妈她们一直到7月25日才回来,研究生放假晚,刘冉舅妈也跟着回来了。
  桂金还在产假期间,她和父母孩子也跟着一块回来了,他们是老首长派车送回来的。
  悠悠和智茹从厨房里解放出来,姥姥带着这些孩子,开着家里的两辆吉普车,去自家在三个县城的院子住了几天,志刚兄弟仨没来过,爬树摘水果,满院子的溜达,直嚷着比京都的四合院都好。
  智茹这次直接住在了平城杨奶奶那,把几位老人高兴的,留着她住到开学才被悠悠接了回来。
  罗新才家的“奔富路”培训学校,人满为患。罗瑞祥今年大学毕业。他考上了本校的硕博连读研究生,还得上五年的研究生。
  罗新才看到姥姥就高兴的说:“姐,您听婉莹说了吧,瑞祥听了她的劝,接着在京华上研究生,听他说还是啥连着上的。俺没学问也弄不懂。不过俺就知道一样,这是咱国家最大的学问了。
  姐,真没想到,俺个半残废,也能供出顶尖的学生来。要不是姐您提携俺,俺咋能混到现在的地步。这五个孩子,光是娶媳妇也能把俺敖干了。”
  姥姥不赞同他的说法:“新才兄弟,孩子学习好和咱们可没关系,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咱就是有再多的钱,孩子们不努力,上大学也没门。”
  悠悠心里反驳:姥姥您这次真没说对,过不了几年,有钱还真能上大学。
  罗瑞祥的说法是:“姑,我考研还真多亏婉莹姐。本来我准备就业的,婉莹姐劝我,说家里有条件好,用不着我挣工资。趁年轻抓紧时间学习,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
  老师看我是农村里出来的学生,以为我得选择就业。听说我考研,就把保送的名额给了我。还是俺姐劝我,直接考硕博连读的研究生,这样能节省一年的学习时间,没想到我真的考上了。”
  7月底,志远他们的高考成绩出来了,志远考了全市第一,全省第三的好成绩。昊昊和志亮紧随其后,分别是第二和第三。
  志远当然是报京华大学医学系了,这是他的梦想和追求。昊昊和志亮,由于年龄小,被国家科技大看中了,他们提前和学校沟通,准备录取他俩进科技大的少年班。
  科技大的少年班,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规中学教育,但成绩优异的青少年接受大学教育。这是国家教育史上的一大创新。
  1978年3月,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的大力倡导和热心支持下,在***、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推动下,中国科大创建了少年班。
  在“文革”刚刚结束时,科技大开办少年班,招收那些高分的少年神童上大学,它与恢复高考等举措一起,对于拨乱反正,消除“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负面影响,对于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自少年班开始招生,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比考上京大和京华更让人羡慕。
  昊昊和志亮俩个人才14岁,成绩又好,临水一中本来的目的,就是让他们考科技大的少年班,结果如愿以偿。
  援朝舅舅再次在临水党政界出名,原因是三侄子的好成绩。三孩子都在他家吃住,胜男舅妈的贤惠名声也随着传了出去。
  农村人更是传的邪乎,大家都说韩屯村的支书家,三个孩子高考得了头三名,在以前就是状元解元和探花都被一家给包了,他们仨成了别人家的好孩子。
  连来韩屯的外村人,想方设法都得看一眼三个高材生,他们仨浑然不知,和村里的其他孩子没什么两样。
  今年,韩屯村高考的孩子,还有“大一号”家的景云和“老骡子”家的孙女,她们成绩也很好,就来家里咨询报考学校的事情。
  景云的成绩好,她家的老人希望她学医,就报考了省医学院。这几年医学院是热门专业,成绩居高不下,比国家的重点院校录取线都高。
  “老骡子”的孙女,家里希望她学会计,就报考了省里的财经学院,也算是个热门专业。
  韩屯村一年考上五个大学生,这消息不经而走,跟着出名的是韩屯联中。
  今年韩屯联中,中考60%考上了洪城一中,其他的全部考上了张集高中,没一个落榜的。
  村里给学校的老师,每人发了一千元的奖金,比他们一年的工资都多,这只是升学的奖金,和其他的奖金和补贴不冲突。
  老师们放假回去了,可悠悠妈和刘冉被村里人盯上了,在村里人的心目中,婉莹就是孩子们的老师,大家才不管她大学学的是什么专业。
  大家一致要求,悠悠家的学习班还得办起来,教孩子们学习英语,哪怕是利用早晚的时间,每天就学一会,让孩子们收收心,以免疯玩一个夏天,把心玩野了。


第499章 过目不忘
  于是,村里多了一个景观,每天的早上六点,村里的孩子,小的只有五六岁,大的是高中生,全都聚集到村南的荷塘边上,在护村林的柳树下,一块学习英语,教材使用的是许国璋的大学英语。
  教师就是悠悠妈,谁让大伙信任她哪。她主要教孩子们音标,让孩子们学会自学的方法。
  许国璋的大学英语,都有配套的磁带,学习起来比较方便,是自学英语的不二法宝,在城市上进青年中,成了时髦的象征。
  农村人很少有学英语的,韩屯村的孩子学英语属于另类了。现在初中才开设英语课,更别说小学了。
  可是村里的孩子由于悠悠兄妹的关系,接触英语早,到了高中英语的程度都很好,把时间放到了其他的课程上,学习都比较好。
  大伙知道了这个窍门,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学些。村里的孩子以前学英语纯粹是跟着玩。不过大卫在村里待了近一个月后,孩子们跟着他学了好多的口语,在学习起来就有了兴趣。
  还有好多成年人也跟着孩子学两句,平时交谈说不定啥时候也冒出句英语,大伙当成笑话说。不过孩子们接受能力强,口语比大人强多了。
  早上学英语,晚上孩子们就在学校的教室里,集中做暑假作业。自从恢复了高考,老师就开始布置课外作业,假期里作业更多。
  晚上看着孩子们做作业的,就是智慧和志远他们了。谁碰到不会做的,就去找他们做单独的辅导,每天都熬到晚上十点以后。
  8月20日,韩屯联中开学了。八十年代,农村的学校一年四个假期,暑假就一个月的时间。志斌他们城市的学校,没有麦秋假期,暑假两个月。
  开学后,悠悠和志高就是初一的学生了。比小学多了两门课程,物理和政治。志刚今年也升初中,舅姥爷让他跟着悠悠去旁听,先适应一下初中的功课。
  妈妈担心悠悠适应不了初中的课程,就趁自己在家给悠悠辅导物理。每天晚上8点开始,给悠悠、志高和志刚仨个,辅导一个小时的物理。
  悠悠赶紧把初一的物理翻了一遍,课本上的内容,在悠悠的眼里,简直是小儿科。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悠悠感到,这一世的自己,比原来的智力还好,特别是记忆力,真的是过目不忘。
  这一点反映在背政治和课文上,只要是看过一遍,就能一字不差的背出来,沉下心还能做到倒背如流。
  为了让妈妈放心,趁着课余时间,悠悠把物理课后面的练习题,一丝不苟的全部做了出来,丢给妈妈改作业。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方便自己请假。自考上初中,全家人经常对悠悠提的要求就是,以后要以学习为主,不要动不动就请假,跟着姥姥到处跑。
  姥姥也担心经常请假影响悠悠的学习,尽量的不让悠悠请假,只在悠悠过星期天时外出。
  迪迪跟着捣乱:“姥娘,以后姐姐上初中了,您出门办事我给您开车。我上小学,耽搁几天没事,保证每次都考第一。”
  迪迪今年个子窜到了1。68米,和悠悠一样高,可他比悠悠重,看着比悠悠壮实。
  男孩子胆大,对开车情有独钟,经常开着车带姥姥赶集,技术是过关了。不过年龄太小,驾照还没拿到手。
  迪迪自荐给姥姥开车,姥姥的心里明白,悠悠无可替代的作用。
  妈妈看了悠悠的物理作业,又找物理老师要了几份考卷,亲自看着悠悠做。
  悠悠每份试卷,都没用半个小时,而且几份试卷都是满分。妈妈这才放下心来,姥姥也松了口气。
  老师也看了悠悠的试卷,虽然知道悠悠自学能力强,还是被吓了一跳,也为自己班里有这么个好学生高兴。同时,对悠悠请假大开绿灯。
  志高羡慕的看着悠悠,不过这些年和悠悠同班,他习惯了悠悠的妖孽,只是学习起来,更加的努力了。
  悠悠今年12岁,个子长到了1。68米,不过依然顶着一张娃娃脸,和她的身高一点也不相称。
  平时还好,每当看到悠悠孩子气的耍宝卖乖,姥姥就发愁:“这么大的姑娘了,没一点稳重劲,还不如智茹稳当,啥时候才能长大啊。”
  悠悠上一世由于腿部残疾,加上从小在孤儿院长大,多少有点自闭症。
  这一世不知怎么了,特别的爱动,好些不自觉的举止,连悠悠自己都好笑,咋那么幼稚啊,好像要把上辈子的遗憾都找补回来。
  按照悠悠的想法,妈妈开学时,自己开车把她们送回去,可是老首长提前派了辆车,把桂金和她父母接走了。
  刘冉舅妈来的时候,开过来一辆车。自己一家人,就能坐下了。
  8月底,妈妈她们就提前回去了。志远、昊昊和志亮,跟着一块去京都,不用悠悠送了。悠悠想去科技大参观的心思,就这样被扼杀了。
  妈妈她们走后,胜男舅妈来接志斌和志新,把志刚兄弟三人也捎走了,援朝舅舅给他们买了火车票,他们回去就该开学了。
  进入9月份,地里的庄稼眼看就要收获了,早熟的谷子黍子和绿豆已经收了回来。
  高粱开始嗮红米,大豆荚饱鼓鼓的,能吃煮毛豆了,玉米也可以煮着吃嫩玉米了。
  消停了一个夏天的黄河水,进入9月份,水量一天比一天大,几天的时间,竟然漫过了二滩,到了生产堤的跟前。喘急的洪流,“哇哇”作响,让人听的胆战心惊。
  石庙村的群众,抢在河水漫滩前,把二滩的簸箕柳收割了回来。
  大家看着河水上涨的快,却没忘心里去,根据常理,秋天是黄河水的泄洪期,不会出现大的洪流。
  不过听着“哇哇”的水声,心里也害怕。上年纪的老年妇女,自发的给黄河龙王烧香上供,祷告龙王保佑这方百姓。
  姥姥和悠悠知道,八二年的这次洪水,是建国后最大的一次,比76年的都严重。


第500章 上水
  由于发水时间晚,人们思想上没引起重视,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房屋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也比较大。
  姥姥在电话上和援朝舅舅主动提起这次洪峰,她老人家主要是担心面粉厂的生产,上水后韩屯的交通就得成问题,给深南的面粉供应可不能间断,这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吃饭问题。
  援朝舅舅主抓经济,防洪救灾他开始没注意,接到姥姥的电话,他才重视起来。
  仔细过问后,他也吓了一跳,国家黄委预测这次秋季洪峰非常严重。
  作为从小在滩区长大的孩子,他知道滩区人的惯常思维,秋季没有大洪峰。
  地委行动起来,防洪抗灾行动迅速,全力宣传动员滩区群众撤离。
  滩区的群众虽然胆子大,不过看政府这么重视,心里也没底。赶紧把家里的孩子和牲畜,转移到堤外的亲戚家,没亲戚家的,就去了政府准备的临时安置点。
  临时安置点大部分在靠近黄河大堤的村里,原来的大队部,学校都腾了出来,安置滩区的群众。
  其实滩区群众大多数在堤外都有亲戚,近亲就在家里住,远亲让他们帮着找个闲房子,也比政府安排的临时安置点方便。
  现在,大部分人家都有地排车,好多人家还有大牲畜,家里也没有太多的东西,就是粮食多了些。
  人们都不愿过多的往外倒腾粮食,大部分人家运出去的粮食,就够全家吃一两个月的。
  其他的还是放在自家家里,河滩人粮食多,谁家都有几千斤粮食,人们不愿意来回的倒腾,也怕露富。
  尽管这两年堤外的村庄不缺粮食了,但是在滩区人的心里,堤外还是缺吃少穿不好过。
  由于怕洪水冲断了高压线路,县里给韩屯村特批了大量的柴油,存放在油库里。韩屯有发电机组,用柴油发电可以保证肉食厂正常生产。
  学校的房子临时的合并,主要是合并了教师办公室。腾出来的房子,让村里统一分配。
  服装厂的活计加倍的分发下去,成品全部运到临水。再加工的产品各服装厂暂时存放,服装厂的房子空了出来。
  住院治疗的病人,看到这种情况,都拿着药出院了,医院的房子也空了出来。
  所有的空房子加在一起,共六十多间,足够一家一间,两间的通间用高粱帛隔开,暂时一家安排了一间,让大伙放置自家的贵重东西。
  悠悠家带头往里搬,姥姥还给村里单独申请了两间房,把代销点搬了过去。
  舅姥娘一边帮着姥姥搬家,一边和姥姥说笑:“妹妹,你从小没在家住过,没见过黄河发水,这是被七六年的洪水吓怕了。”
  姥姥心里明白,可是又不能说出来,只好劝她:“嫂子,我听见水响就害怕,我搬完就给你们搬,咱图个安心。”
  舅姥娘听着水声,心里也不落稳,倒是答应了:“好,听你的,俺听着这水声也害怕,这都到啥时候了,咋还有这么大的洪水。听这动静,可不比夏天的水小。”
  村里人看到舅姥爷家搬家,都跟着紧张起来,也开始搬家,其实各家就一间房子,只能把家里的贵重物品搬过来。
  各家的房子里,就是搬过来两张床,加上桌椅。韩屯村基本上是睡炕,不过各家都有小床。
  宝山的奶奶到处说怪话:“你们都是在这里长大的,也跟着悠悠姥娘瞎胡闹,她没见识你们该知道,见过早春发冬凌水的,就没见过秋天发大水的。”
  她说她的,倒是没人听,主要是河水发的急,已经快到生产堤的顶端了,县里组织的护堤人员都撤了,撤到了黄河大堤上。
  在这混乱的时刻,“高高三”家又传来了吵闹声,原来是兰英的娘家人来了。
  她哥嫂带着两个大侄子,还找了她嫂子的两个娘家弟弟帮忙,用毛驴套了两辆地排车,帮着妹妹来搬家。
  兰英的嫂子进门就说:“妹妹啊,你还真是有气性,半年多没回过一次娘家。这都发大水了也不往娘家捎个信,俺听说就赶紧过来,帮着你们搬家。傻妹妹,关键时候还是娘家给你近吧。”
  嘴上说的好听,看“高高三”没在家,也没等兰英从里屋出来。进门就指挥两个弟弟往车上搬东西,而且专拣值钱的搬,这哪是搬家啊,是抢东西来了。
  自过了年,兰英不止是没回过娘家,她根本没出过自家的大门。怀孕了躲在家里,怕人见了不好说话。
  这个时候的计划生育,刚开始实行,还不像九十年代抓的那么紧,别说是二胎的无儿户了,三胎四胎的无儿户,也照常怀孕要孩子,就是为了生个儿子。
  群众一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大家的心目中,各家的孩子各家养,碍着自家啥事,基本上没人揭发告状。
  公社里对育龄妇女,也只是动员大家带环避孕,结扎只是动员村干部带头,也没啥强制措施。
  不过超生罚款已经实行,81年元月以后出生的三胎及以上胎次,都属超生范围,每个孩子一年罚款60元。
  这点钱在韩屯村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在别的村可是一笔大的支出。
  计划生育刚开始,一家最多才超生一个,加上土地承包到户,人们的生活都提高了,超生费也能负担的起。
  现在的计划生育,处于民不告官不纠阶段,韩屯村“高高三”家属于第一个违反政策的。
  年后兰英的娘家闹的哪一出,村里的人都同情她,加上“高高三”是独子,他家在村里的人缘也好,大伙心里明白,也没人说啥。
  兰英看到嫂子的行为,气不过就走了出来,大声的说:“我不用你们帮,俺们村里一家分了一间房,统一都往防台上搬,你们回去吧。”
  她一出来,就被嫂子看出来了:“哎呀,妹妹啊,你这是又怀孕了,这不该生了吗。可别说傻话了,赶紧跟着嫂子回去吧,这大水就快漫堤了,你这是要财不要命。”


第501章 中药
  说着,上前就去拉扯兰英,“小老妈妈”看到兰英娘家来人了,就赶紧过来了,正好一步赶到眼前,急忙拦在她们之间。
  笑着对她说:“她嫂子,你们这时候咋过来了,赶紧进屋喝口水。”
  兰英的嫂子就是个混账东西,仗着人高马大,一把将“小老妈妈”推了个踉跄。
  “俺咋过来了,俺来帮着妹妹搬家,俺不来还不知道俺妹妹怀孕了,这可是两条人命,俺不能看着妹妹被淹死在这里。
  早知道你们河滩这样,俺就不让妹妹嫁过来了。妹妹啊,赶紧收拾收拾,跟嫂子回家去。”
  她还是奔着兰英去,嘴里说的好听,眼里可恨着那,露出凶光。
  “小老妈妈”看着害怕,她心里明白着那,兰英可是快生了,身体笨重的狠,媳妇怀的可是双胞胎。
  她厉声的喊着:“她哥哥,你赶紧拦着,你们这是要干什么啊。她嫂子,你有气冲着我来,兰英可是快生了,你可不能坏良心。”
  兰英的哥哥也反映过来,一把拉住她嫂子,还为她辩解:“婶子,我们真的是帮着兰英搬家,你咋说这话。”
  兰英的嫂子推了丈夫一把,恶狠狠对两个兄弟说:“拉住你姐夫,咱这好心好意的,被说成什么了。兰英,你个窝囊废,就看着娘家人这么受欺负。”说着,还是冲着兰英去。
  兰英听到婆婆的话,赶忙往后退,到底身子笨重,眼看着被她嫂子推倒了。
  看来她是铁了心的想把兰英的孩子弄死,怕兰英生出儿子,自家的孩子没法继承兰英的财产。
  “小老妈妈”反映过来,死死的拉着兰英的嫂子,大声的呼救:“快来人啊,出人命了。”
  兰英的哥哥看到妹妹被妻子推到在地,脸色煞白,抱着肚子喊疼,也上前去拉自己的妻子,不过被俩妻弟拽的死死的,离她们越来越远。
  兰英的嫂子真的是下了狠心,个子又大,“小老妈妈”死命的拽着她,她又照着兰英的肚子踢了两脚,不过被兰英躲开了,都踢到兰英的腿上。
  听到喊声,村里人都跑了过来,看到兰英的情况,大伙就明白了。赶紧把兰英架到地排车上,往医院里拉。
  人们也把兰英的娘家人扭起来,送到了公社干部那里,他们是来帮着韩屯村抗灾的。
  带队的是公社里的丁副书记,毕竟韩屯是援朝舅舅的家,又是张集公社最危险的滩区村庄。
  兰英的嫂子真是个混不羁的,她看到公社的干部就告状:“领导啊,你们赶紧管管吧,他们村有超生的,这都快生了,再晚就来不及了。”
  舅姥爷和几个村干部都在,听了她的话脸都黑了,刚才看到兰英被拉到医院,大体的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就把情况对公社里的干部汇报了。
  公社的干部听完后,把舅姥爷他们喊到一边,简单的商量了一下,现在也不是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当务之急是帮着大伙搬家。
  舅姥爷看着兰英嫂子趾高气扬的神情,对公社领导说:“村里出了违犯国家政策的事,是我的工作有失误。不过他们这样故意的残害人命,也不能姑息,请领导为群众主持正义。”
  丁书记他们也对兰英娘家人的行为也反感,加上舅姥爷的建议,就命令民兵把兰英嫂子和她的两个弟弟,临时关押到公社里去。
  兰英的嫂子不服,大声的反驳:“领导,您们不能偏心啊,俺揭发他们犯法,该受表扬才对,咋能关押俺们。”
  丁书记他们听她大声的嚷嚷自己偏心,也有气啊,大声的宣布:“他们故意伤人,触犯了国家刑法,先关押起来,等结果出来了再判刑。”
  兰英的嫂子顿时懵了,看到二爷在这里,大声的求救:“亲家二伯,您给说说情啊,俺们可是来帮着兰英妹妹搬家的,这怎么成了故意伤人了,兰英可是她婆婆拉倒的,碍着俺们啥事啊。”
  二爷对他们说:“你们有什么话,去公安局里说去吧,国家不会冤枉你们的。”
  几个民兵把他们押倒公社里去了,兰英哥哥看没他的事,倒是带着两个孩子,去了村里的医院。
  兰英被她嫂子推了一下,伤了胎气,提前发动了,“老骡子”是村里的接生婆,被请了过来,宝景在旁边给兰英针灸,做辅助治疗。
  兰英尽管是三胎,不过这胎她没敢出过院门,活动量小,心里又被娘家人伤过,身体一直不太好,加上是双胎,生产非常不顺利。
  一直折腾到下午6点,倒是生了下来,俩孩子还不到四斤,兰英生下孩子就大出血,吓得“老骡子”脸上没一点血色。
  宝景倒是镇静,紧着施针,倒是把血止住了,把兰英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村里人都夸宝景得到了吴医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