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陈豆)-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岳家军要撤兵的消息很快就四散传开了。
当地的人民大失所望,如丧考妣,成群结队地来到军营中撼哭申述:“我等顶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虏人悉知之。今日相公去此,某等不遗噍类矣!”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岳家军之所以能够连战连胜,捷报频传,当地的民众可以出了大力气的。
这本来就是岳飞所主张的“连接河溯”的全民抗金的行动。
如今岳家军说走就走,留给当地人民的将会是女真人无情的镇压和报复。
看着眼前的这些乡亲父老们,岳飞于心不忍,泪水从眼角处泊泊流出。无奈,岳飞唯有挥一挥手,让中军把圣旨请出来公示,语声悲咽道:“朝廷有旨,我不得擅自逗留。”
大军撤至蔡州时,又有成百上千的人拥到衙门内外,其中有百姓,有僧道,也有书生。一名进士率众人向岳飞叩头,说道:“某等沦陷腥膻,将逾一纪。伏闻宣相整军北来,志在恢复,某等歧望车马之音,以日为岁。今先声所至,故疆渐复,丑虏兽奔,民方室家胥庆,以谓幸脱左衽。忽闻宣相班师,诚所未谕,宣相纵不以中原赤子为心,其亦忍弃垂成之功耶?”
赤子之心、功败垂成,难道你就甘心吗?
岳飞百感交集,无言以对,只好再次命人请出高宗皇帝的圣旨,放在案几之上,供众乡亲们拜读。
众人举目读过,一起大哭,相顾而泣诉曰:“大军一走,我们如何是好。”
岳飞把心一横,说道:“也罢,我留军五天,愿南归者可随军而行。”
一时间,随军往南迁徙者络绎不绝,“从而南者如市”。
对于为什么硬要岳家军班师回朝,秦桧的党羽罗汝楫的说法是:“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飞若深入,岂不危哉。”
没有想到,桧党的这些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的说法,竟然在现代有人附和。
那些个所谓的教授和专家们的说法是:“岳飞孤军深入,虽然全是胜仗,但潜力已尽,怎么能以一军抗金人全国?所以无论怎样,他都是强弩之末了,不退兵就一定全军覆灭。所争者,不过是在何时何地以怎样的方试失败而已。”
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只要仔细分析,就能够发现其中的谬误。
没错,这次岳飞的北伐主要是在河南一带与完颜兀术的部队在作战;而完颜兀术的这支部队虽然是金国的主力部队,但肯定不是金兵的全部。
假如金国能够倾尽全国之力,把驻守在其他地方的兵马也全部掉过来,岳飞肯定会面临很大的麻烦,甚至会不敌。
但问题是,女真人敢这样做吗?
要知道,在女真人的北方,是方兴未艾的蒙古族各部落,成吉思汗的爷爷们已经开始准备横扫亚欧两洲的征途。
在女真人的西北处,是刚刚浴火重生、脱胎换骨、与女真人有着血海深仇的西辽;前大辽余孽耶律大石如今羽翼渐丰,与金兵的几次鏖战,不仅不落下风,还重创了远征的金军。只是在反攻金国时,还力有不足。
而在西方,还有一直虎视眈眈的西夏。
在这种国际大环境下,女真人还能倾尽全国之力来应对岳家军吗?
女真人发展得太快了,国土面积骤增千百倍,第一代的战士们却死伤老病,很多时都是契丹、奚、汉人等异族军队在支撑门面。
尤其是在汉地,岳飞连战连捷,金兀术想征兵,都没人搭理。在这种局面下,凭什么说岳飞潜力以尽,完颜兀术将反败为胜?
颍昌之战,是夺河南的天王山,谁赢谁胜;而过了河南之后,黄河北岸一马平川,直到燕云都无险可守,这一点是两宋战史的铁律,任何人无法扭转。
当此时,在纯军事角度来看,岳家军已成无法遏制之势,复开封、渡黄河、收复河北甚至夺燕云都在意料之中。
至于所说的物资粮草,更是不值一谈。
中原大地上全是汉人,军队可以无限制扩充,物资可以每到一地随时调用,联结河朔的成功让岳飞再不用顾忌前三次北伐时的粮草问题。
前面是一条光明之路,如果岳飞能够继续向前,他将赢得一切。
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如果。
岳飞回来了,带着无数的百姓和胜利的果实回来,还有满肚子的怨愤、失望、甚至还有茫然和无奈。
回到鄂州基地之后,朝廷随即送来了大批的赏赐。
按理说,这些赏赐都是岳飞应得的。
不要说岳飞,就是张俊和王德这两名率先撤兵的将军,都得到了临安府朝廷给予的战斗英雄级别的待遇。
结果是,在临安府官民的一片嘘声之中,张俊和王德两人两袖金风胸配红花,得意洋洋去西湖划船玩去了。
岳飞的做法与其他人截然相反,他把朝廷的赏赐全部推了回去,而且在回函之中的遣词造句充满了棱角,让某些人坐立不安:“今则虏骑寇边,未见殄灭,区区之志,未效一二。臣复以身为谋,惟贪爵禄…万诛何赎”!
岳飞这封回函大概的意思是:什么功劳都没有,还要为自身打算,贪图钱财官位,杀一万次都不够。
很明显,岳飞的话中有话,直指秦桧、张俊、王德等人,让这些人对号入座,正视自己拙劣肮脏的勾当。
紧接着,岳飞再次要求辞职。
PS:谢谢zhuxyhh01大大、错花心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六十八章: 两个原因
形势一片大好之下,为什么高宗皇帝还非要岳飞收兵不可?
对于这个问题,历史学家们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说法;而其中最流行的一种说法,非“把柄论”莫属。
“把柄论”的支持者认为,金国的手里拿着南宋高宗皇帝最为担心和致命的一个把柄………高宗皇帝的同父异母大哥,前朝的钦宗皇帝赵桓。
“把柄论”的说法是,一旦岳飞真的攻入金国,把钦宗皇帝迎接回来;或者岳家军把金国打急了,金国也会把钦宗皇帝给推出前台,让前方将士、南宋朝廷以及高宗皇帝难堪,甚至能够威胁到高宗的皇位,云云。
“把柄论”的理论根据是:钦宗的帝位是源自于他的父亲徽宗皇帝,而高宗的帝位是源自于张邦昌的赠送,或者说是间接源之于金国。
也就是说,虽然钦宗已经沦为金人的阶下囚,但只要他一天不宣布放弃帝位,他赵桓依旧是宋朝法统上的正宗皇帝;而在任的高宗皇帝赵构只能算是临时暂代,又或者说是违章撍建。
“把柄论”最重要的一个论据就是完颜兀术的遗书………《临终遗行府四帅书》,完颜兀术在他的遗书中如此写道:“吾天命寿短,恨不能与国同休。少年勇锐,冠绝古今。事先帝南征北讨,为大元帅左都监,行营号太子军,东游海岛,南巡杭越,西过兴元。北至小不到云城,今契丹、汉儿、侍吾岁久。服心于吾。
吾大虑者,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闻韩、张、岳、杨,各有不协,国朝之幸。吾今危急,虽有其志,命不可保。遗言于汝等:吾身后,宋若败盟,任贤用众,大举北来,乘势撼中原之心,复故土如反掌,不为难矣。吾分付汝等。切宜谨守,忽忘吾戒。如宋兵势盛敌强,择用兵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与国朝议计,择用为辅,遣天水郡公桓安坐汴京。其礼无有弟与兄争,如尚悖心,可辅天水郡公,并力破敌。如此又可安中原人心,亦未深为国朝患害。无虑都一也。
宋若守吾誓言,奉国朝命令。时通国信,益加和好,悦其心目,不数岁后,供需岁币,色色往来,竭其岁赋,安得不重敛于民,江南人心奸诈,既扰乱非理,其人情必作叛乱,无虑者二也。
十五年后,南军衰老,纵用贤智,亦无驱使,无虑者三也。”
这份遗书的重点其实就是一句话………宋若败盟,遣天水郡公桓安坐汴京。
天水郡公桓指的就是宋钦宗赵桓。
换而言之,连完颜兀术也都认为,宋钦宗赵桓是制约南宋朝廷和高宗皇帝的最有力的武器。
对于这样的一份《临终遗行府四帅书》,只能一笑置之。
首先,这一份所谓的遗书,他的出处竟然是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而不是宋朝或者是金国的正史记载,岂不怪哉?
其次,女真金国向来以上邦大国自居,把南宋贬为臣地。他们对于南宋政权的称呼大多是南人或者江南,而绝对不会象这一份“遗嘱”那样以“南宋”相称,更何况是完颜兀术这个好战的激进分子?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完颜兀术是死于公元一一四八年,也就是南宋的绍兴十八年。而在七年之前,岳飞已经屈死于风波亭之中,韩世忠、张俊等人的军权也都先后被收回。岳家军、韩家军、张家军等等,全部都已经销声匿迹,泯然于人间多年了。
这些情况,身为金国军方最高领导人的完颜兀术不可能不知道。既然如此,假如他还说出“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闻韩、张、岳、杨,各有不协”之类的说话,那不是贻笑大方吗?
因此,这份所谓的《临终遗行府四帅书》即便不是虚拟的,也是经过了某种刻意的修改。
抛开完颜兀术这篇遗嘱,先假设钦宗皇帝被迎接回南宋朝廷,从现实的条件中推理一下钦宗皇帝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从名声上:钦宗皇帝是个不折不扣的亡国之君,而高宗皇帝好歹是一个中兴之主;两人的名声好坏,一目了然。
从根基上看:钦宗皇帝登基只有一年多时间,手下的大臣死的死、老的老、流放的流放,彻底变成了孤家寡人;而高宗皇帝在位已经有十几年,所有的大臣都是他一手任命提拔起来的,可谓是根深蒂固,又岂是钦宗所能比较的。
最直接的例子,大家所公认的最正直忠诚的大臣岳飞,在他的奏折里头也把钦宗皇帝称呼为天眷,也就是皇帝的亲属而已。
退一万步说,如果高宗皇帝真的感觉钦宗会威胁到自己的帝位,他只需要像朱元璋谋害小明王韩林儿一样,在大破金国之际,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赵桓给办了,这样,所有问题不是全都解决了吗?
所以,高宗赵构并不害怕钦宗赵桓回国;相反,为了提高自己在国内的声望,他多次打出“迎回二圣”的旗号。
很多人以为“迎还二圣”的口号是岳飞的专利,其实不是,赵构才是最早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其即位后的第一封诏书中就有“同徯两宫之复”的言论。
将赵桓接回,由自己直接控制,显然要比留在金国充当金人的棋子要好得多。
假如“把柄论”的支持者们还不服,不妨推开所有的假设和推理,看看历史上类似的个案。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皇帝被俘虏之后再送回国的。国内已经另立新君的情况也有多个例子………比如唐朝的唐玄宗和明朝的正统皇帝。
当唐玄宗和正统皇帝回朝的时候,他们在朝中还有一股潜在的政治势力可以倚仗。然而在新君面前,他们只能接受既定事实,俯首称臣。
所以,“把柄论”的支持者们,大多是对历史泛泛而谈之辈。
既然如此,那么高宗皇帝用十二道金牌强行让岳飞班师回朝又是什么原因?
陈豆认为,有两个因素造成前所未有的十二道金牌的出现:一是秦桧的私欲;而另一个就是高宗皇帝的慵懒。
秦桧的私欲很容易理解。
高宗皇帝之所以要委用他,就是因为他秦桧跟女真人谙熟。容易达成协议。一旦高宗皇帝知道南宋的兵力已经超过金国,转而支持主战派,向金国发动讨伐,要收回前朝的失地,他秦桧岂不是马上跌落万丈深渊之中?
所以,秦桧肯定要千方百计对高宗皇帝隐瞒真相,或者对真相进行扭曲。让高宗皇帝依旧认为金兵势大而不可敌,让高宗坚持与金人议和的政策。
只有这样,他秦桧才能在朝中保持自己的权势。
另外一个原因就比较难以理解。凭什么说高宗皇帝慵懒,为什么他的慵懒会导致岳飞在大好形势之下撤兵?
简单地说,高宗皇帝是一个典型的甩手掌柜式的皇帝,自己不太过问朝政。而把权利更多的交给了宰相的手中。
从李纲、黄潜善开始,一直到秦桧为止的十任宰相,都无一例外地得到高宗皇帝的绝对信任,都能够实施自己的主张,其中就包括了主战派张浚的把首都从临安府往前推进到建康府的主张。
事实上。这十任的宰相,除了李纲、黄潜善和汪伯彦这三位是在战火中因为犯错而被贬职外。其余的宰相们大多是因为各种原因自动辞职,而秦桧更是老死在宰相的位置上。
可以说,秦桧的对事实的极力扭曲和隐瞒,再加上自己的懒惰和不求甚解,让高宗皇帝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发生了严重的误判。
金人的数次入侵和秦桧的刻意恫吓,使高宗皇帝早早早就被吓得患上了严重的“恐金症”。
在他的心中,金国永远是那样的坚不可摧,北伐根本不可能成功、女真人也根本不可能失败。
自从得知父亲徽宗皇帝的死讯,每次和议,高宗都不厌其烦地要求金人送还钦宗赵桓。当然,送还赵桓只是和议内容中的一个附带条件,和议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争取到自己的生存权。
为了和议,高宗皇帝可谓处心积虑,绞尽脑汁。从逃亡的那一天起,他从来都没放弃过对和议的追求。
也许有人会为他辩护道:南宋初建,基础差,底子薄,又遭受金国连续打击,国民经济严重受创,民生凋敝,高宗既觉得金国过于强大,自己无力收复失地,他通过和议来解除来自金国的威胁,使国家得以生存,又可以休养生息,使国力得到恢复,不也很好吗?
是的,高宗皇帝在这个问题上实在是太悲观了。
他没能正确判断出随着抗战的深入,宋金的势力对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宋军收复中原失地根本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于是乎,在秦桧的刻意引导之下,高宗皇帝选择了卑躬屈膝来保全自己。
结果是,女真人摧毁了他的故国家园,掳掠走他的臣民,残杀了他的亲人,甚至虐杀了他的父亲,奸淫了他的母亲,奸杀了他的妻女,等等。
但面对金人,他却能一口一句地自称“臣构”。
当秦桧和他的党羽们轮番发表着类似“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某若深入,岂不危也?”的言论时,胆小如鼠的高宗皇帝真的害怕了。
高宗皇帝害怕的是,如果岳飞“稍有挫衄”,让战火引到江南地区,他就全盘皆输了,临安就做不成安乐窝了。
所以,高宗皇帝最好的选择莫过于见好就收,保持与金国和谈的筹码。
第三百六十九章: 人心背向
对于岳飞的辞职请求,高宗皇帝并不答允,而是给了岳飞一道回诏:“方资长算,助予远图,未有息戈之期,而有告老之请。虽卿所志,固尝在于山林;而臣事君,可遽忘于王室?所请宜不允。”
非但如此,临安府朝廷还查明,在这次北伐当中,岳云“功先诸将”,但岳飞按照惯例,不予上报。
结果是,朝廷认为岳飞的做法“显赏未行,殊非国典”,于是将岳云升迁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
很明显,尽管猜忌已甚,只因为“未有息戈之期”,高宗皇帝还不敢顺水推舟地削夺岳飞的兵柄。
只要尚未与金国签订和约,他岳飞还是高宗皇帝最大的依仗,高宗皇帝肯定不会自废武功,拆掉自家的梁柱。
于是乎,带着满肚子的屈憋、愤恨和不满,在朝廷多次催促之下,岳飞还是前去临安府觐见皇帝。
只不过,在见面的时候,君臣两人都颇感尴尬,高宗皇帝做了一些门面上安抚功夫,而岳飞也没有多做解释,只是礼节性的拜谢了事。
可惜了,真的太可惜了。这几乎是岳飞最后的一个机会,可以跟高宗皇帝解释清楚当前金宋两国的军事形势。
当初张浚可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服高宗皇帝把行宫从临安府前移到建康府;为什么你岳飞不可以跟高宗皇帝解释清楚,让高宗皇帝重新支持你。
可能岳飞认为。在之前的战报中,自己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清楚。宋金两国的形势也已经分析得很透彻,在此不必啰嗦重复。
但是你岳飞应该知道,宰相有一个权利,叫做“留中不发”,不但下面的报告可以被压制下来,甚至皇帝的圣旨也能够被截停。
这种事情,不要说秦桧,即便是当年的李纲也曾做过。
作为一个边防大将。每次与皇帝见面的机会都非常的珍贵,为什么就不去多争取一下,起码能够恶心一下秦桧也好嘛!
可惜的是,岳飞没有这样做!
《宋史。岳飞传》中有这样的记载:“飞力请解兵柄,不许,自庐入觐,帝问之。飞拜谢而已。”
岳家军的班师回朝,对于中原地区的义军和百姓的打击是非常巨大,而且是毁灭性的,因为等候他们的将会是女真人的无情报复。
李宝军在开德府一带被金将徐文所败,被迫向南方转移。
李宝在广济军夺取金人的纲船队,虏获很多银、绢、钱、粮。乘船沿运河南下。到达徐州时,李宝依曹洋的建议,袭击一支前往增戍的金军,杀敌无数,捉住七十余人当活口。
这支义军途经淮阳军时。有金兵数十骑从后追来,问是何人。李宝径直答道:“我曹州泼李三也,欲归朝廷耳!”
李宝很快擒获了几十名俘虏,等部队到达楚州后,将俘虏全数交付韩世忠。
见李宝如此勇悍,韩世忠殷勤款留,李宝截发大哭,表示一定要还归岳家军。韩世忠只好写信征询岳飞的意见。
岳飞回复说:“是皆为国家报虏,何分彼此。”
于是、李宝就在韩世忠军中正式任职。
在京东,袭庆府奉符县(金改为泰安州),“卒徒”张贵领导的抗金义军,被金将王伯龙所镇压。
镇守西京河南府的李兴军,屡次挫败金将李成的进攻;李成无可奈何,请求完颜兀术增援了大批军马。
绍兴十年九月,李兴因众寡不敌,放弃河南府城,转移到永宁县白马山寨。
李成在冬季围攻山寨,李兴挥兵夜焚敌营,一直追杀过洛水以北十八宋里,直至福昌县三乡镇,连战克捷,李成逃窜,奔回河南府。
绍兴十一年六月,李兴组织几万军民南撤,在大章谷打退了几千金国骑兵的突然袭击,历尽艰辛,直抵鄂州。
李兴后来被任命为左军同统制,成为牛皋的副手。
梁兴、赵云等人闻知大军班师后,不肯渡河南撤,仍在黄河以北与金军作战。
他们转战各地,在大名府、开德府一带,截取了金朝山东路的金、帛纲,河北路的马纲,来作为自己的粮饷补给。
梁兴、赵雲等人出生入死,迭挫强敌,饱经磨难,在绍兴十一年末和绍兴十二年初,方才分批杀回岳家军的总部鄂州。
河北抗金义军控制下的冀州和北京大名府,也相继被金兵攻破。
王忠植所率抗金义军,奉川、陕宣抚司之命,转移至陕西,解救被围困已久的庆阳府;他率部途经延安府时,不幸被叛将赵惟清所俘。
金军将王忠植押到庆阳城下劝降,他大声疾呼:“我河东步佛山忠义人也,为金人所执,使来招降。愿将士勿负朝廷,坚守城壁,忠植即死城下!”
王忠植慷慨就义了。
被方很多类似王忠植的忠义之辈却依然临危不惧,以“勿负朝廷”互勉。
然而宋高宗和秦桧控制下的宋廷,却置故土遗民于不顾;北方广大的抗金义军,因缺乏正规军的支援,与金朝军力对比悬殊,终于陷于失败。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岳飞的这次北伐之前,金国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并不稳定,绝大部分的汉人对女真人都持有程度不一的抵触和抗拒的态度。
态度坚决的自然是揭竿起义,占山为王,直接与金兵相对抗;而态度消极的虽然不敢与金兵拔刀相对,但是在徭役税赋等各个方面持有消极的做法,让金人的管治难以畅顺。
正是这个原因。当初金国才把刘豫给捧出来做皇帝,让汉人治理汉人。
岳飞的这一次北伐。雷霆扫穴一般,连番冲击之下,把金兵打得抱头鼠窜、七零八落,惨不忍睹。
于是乎,中原河溯地区的人民沸腾了。
他们敞开心扉,“顶香盆,运粮草”,从各个方面竭尽全力地帮助宋朝的官兵。可是。他们的一腔热血,最后换来的是南宋朝廷的无情抛弃和金国的血腥报复。
中原人民心碎了,热血也渐渐冷淡了下来。
想开了也就那么一回事。
无论是谁家当皇帝,税赋还是要缴纳,徭役依旧要不能幸免,我为什么如此死心眼,非要跟着那个无情无义的赵家天子不可?
最终的结果是。此一战役过后,中原人民的民心逆转,无可奈何地去当他们的顺民去了,而南宋朝廷再也得不到中原地区人民的支持了。
按照宋史上的说法,中原地区“人皆绝望”。
中原地区民心的这种逆向变化,完颜兀术很快就发现了。
不但税赋征收容易了。连签军征兵都变得轻松了许多,那些可恶的汉人们再也不抗拒女真人的统治了。
宋朝不败而败,金国不胜而胜,大概就是岳家军这次北伐的一个注脚。
岳家军班师回朝,完颜兀术卷土重来。
《金史?完颜宗弼传》中的记载是:“宗弼遣孔彦舟下汴、郑两州。王伯龙取陈州,李成取洛阳。自率众取亳州及顺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时暑,宗弼还军于汴,岳飞等军皆退去,河南平。”
看看完颜兀术如今的兵力情况:除了王伯龙还勉强属于原先的金兵主力之外,孔彦舟和李成等部都是以前南宋的流寇、刘豫的余孽。
经过与岳家军一个多月的战争之后,完颜兀术的损失惨重,几乎无人可用,而不得不依靠原先他所瞧不起的前刘豫的残部余孽。
从这个角度可以反证,之前岳飞对完颜兀术所造成的创伤之深之大,绝对是旁人所极其难以理解的。
在岳飞撤兵的五个月后,也就是绍兴十一年的正月,金国的都元帅完颜兀术阁下率领着原班人马,号称十三万大军,再度发动南侵。
半年前,完颜兀术的部队还号称三十万大军,兵分四路出发;才过了仅仅半年时间,他的部队从号称三十万缩减到十三万,兵力分布也由四路合并成了一路。
这种变化,不由得让人唏嘘不已。
历史学家们也一致地认为,虽然金兵号称十三万,但实际上只有九万多人,其中有马军八万多人,步兵一万多人,声势已大不如前。
这还不止,另外还有历史学家也证实了,此时的金兵不但粮草辎重严重不足,甚至连攻城器械等即便的装备也不足够,等等。
无论声势、总体兵力、还是作战的信心,如今的金兵就仿佛是昨日的黄花,早已不复当年之勇了。
完颜兀术的这次南侵,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失败之后必须要主动攻击,当年契丹辽人是这样,现在女真金国也是如此,不然没法保持上位国的态势。
这是台面上公家的说法。
在私底下,完颜兀术也不得不再次向宋朝发动进攻。
上次与岳飞对垒,完颜兀术输得太惨、太难看了,几乎不是同一个等级之间的比较;假如他不再次主动南侵,打几个胜仗,寻回些颜脸,回金国黄龙府述职的时候,受责难惩处是绝对免不了的。
所以,他完颜兀术想不出兵都不成。
既然一定要打,往哪儿打就变得很有讲究了。
打开地图一看,完颜兀术的进攻方向加起来也只有三个:襄阳和鄂州的方向,楚州的淮东路和庐州所在的淮西路。
该做怎样的选择是好?
第三百七十章: 最后一战(一)
完颜兀术在手绘地图的前面站了很久,摇了摇头,苦笑了一声。
从距离上看,襄阳六郡和鄂州最近,也最为方便。可那边是岳家军的驻地,形同禁区,完颜兀术想都不敢想。
从兵力的数量看,楚州淮东线的驻军数量最少,似乎最容易拿下。
可再仔细看,淮东线宋军的主帅是韩世忠,而且在淮东线的作战不单是陆战,还有江淮水战。
一想到在水面上与韩世忠相遇,完颜兀术寒毛倒竖,连打了几个冷颤。
左右两路都不行,那中间的淮西路呢?
这里是张俊的辖区了。多年来,相互之间知根知底,与岳飞和韩世忠相比,这已经算是目前唯一的软柿子了。
可问题在于,经过了半年前的那场战争,张俊的麾下又无端端多了两支部队………杨沂中的御林军和刘锜的八字军。
杨沂中的御林军还好说一点,刘锜的八字军可是一支鬼军,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让对手失去战斗里,完颜兀术在顺昌府一役中的印象尤深。
这种情况,你让完颜兀术如何选择?
考量再三,完颜兀术最终还是决定把战场放在了淮西一线。
刘锜虽勇,他毕竟只是一员部将,而淮西军的主帅却是让完颜兀术非常放心的逃跑司令官张俊。
与其对上狮子带领的羊群,还不如对上绵羊带领的狮子群。这可能就是完颜兀术做出选择的理论依据。
绍兴十一年正月,完颜兀术率领五太子阿鲁补、龙虎大王完颜突合、镇国大将军韩常等心腹大将,带着号称十三万的大军,迂回避开了由岳家军驻守的湖北、京西战场,进攻寿春府,准备从寿春渡过淮河。
正月十九日,天寒地冻,金兵迅速越过淝水。进攻寿春;在没遇到什么有力抵抗的情况下,金兵当天就攻破了城池。
在这之后,两淮地区仍旧保持一片平静,唯一的变化是在几条主要的官道上,每隔几个时辰就飞奔着一匹狂跑的快马。
这些快马有个名堂,叫做“流星马斥候”,是淮西战区司令官张俊大人在他的辖区内用来观察敌情和传递信息的最主要的工具。
作为南宋资格最老的大将。张俊的做派最为老派和经典;他严格执行着遥控指挥的光荣传统………留在后方做决策,打死也不上前线,而这一回,张俊就把辖区交给了部下姚端,主力军队驻扎在长江南岸的建康,他本人则停留在首都临安。既可以沉醉在西湖的旖旎风光里,又能够随时和皇帝保持着近距离的接触,学习最新的政策,观察刚出现的动向,与皇帝身边的红人保持着良好而密切的合作关系。
如此这般,才是一个军方高级干部所应有的工作生活风范!
那么一但金军杀来,辖区空虚怎么办?
不用急。张俊麾下有着数量庞大的“流星马斥候”群。这些流星马斥候可以迅速把最新战报传到江南,然后由他把战报组织编辑一番过后,再上报给皇帝,由高宗皇帝或者枢密院负责处理。
之后呢,如何抵挡金兵?
按照正常的组织程序,当然先要召开军事会议,虚心听取朝中的专家(武将)和非专家(文官)们的意见,细致周密地制定作战计划。然后再一步步调动军队,安排好战前的各种准备工作,等等。
简单总结一下,张司令的工作特点就是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细致而且踏实,让人无可挑剔。
这种做法当然会导致效率的地下。尤其是在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怎可能容许你去磨磨蹭蹭,思考再三。
但是。长期的军旅逃亡生涯让张俊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胜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手中要有兵,而且还要讨得皇帝和朝廷的信任。
张俊的这种做法,十几年来一帆风顺,可最近遇上了一点小麻烦:其他几支野战军的功劳太多了,尤其是岳家军的这次北伐,把女真人给揍狠了;相比之下,自己的淮西军团毫无寸进,脸上无光啊。
因为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