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陈豆)-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秦桧等他写完后,又补充了一句:“皇上,一道诏书恐怕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不如多发几道,岳飞见了,必然会班师回朝。”
于是乎,十二道金牌的诏令就此出现了。
就在高宗皇帝和秦桧两人秘密商议的时候,前线的岳家军迎来了这次北伐之中的最后一战………朱仙阵大捷。
托岳家中军统制王贵用兵保守之福,完颜兀术虽然在颖昌之战中大败而归,却还能保有相当部分的兵力。
当然,这支部队士气低落,而且大多有伤在身;甚至连完颜兀术也不能确认,他们是否还有再战的勇气。
但是,形势的发展已经让完颜兀术有些身不由己,因为他收到探子的回报,说有岳家军的大部队进驻了朱仙镇。
朱仙镇是开封府汴梁城最后的一座城防屏障,如果朱仙镇失陷,开封府就会赤裸裸地暴露在岳家军的大枪之下。
无奈,完颜兀术只有带着几万残兵,转道而去,希望能够抢回朱仙镇。
完颜兀术并不知道,如今的朱仙镇里驻扎着岳家军大部分的兵力,包括张宪、牛皋、徐庆等一众统制官级别的猛将都齐聚于此地;更重要的是,岳家军的主帅岳飞少保也亲临此地,亲自指挥作战。
这一天是绍兴十年的七月十八日。
颖昌大捷的战报早已递送到岳飞的手中,岳飞对于眼前这支金兵的状况可谓是了如指掌;所以,岳飞并不等金兵站位阵脚,立刻下令冲锋。
根据岳飞事前制定的计划,岳家军分三批次,从三个地方向金兵发起猛攻。
阵地正中央,由前军统制张宪亲自带领着五百北背嵬军掩杀过去,目标就是金兵的帅旗,实施斩首战术。
左右两翼,由徐庆、李山、寇成、傅选四位统制官负责,带领着前军、右军、后军和破敌军这四支部队,逐次向金兵发起冲击。
而在金兵的后方,还有一整支部队在埋伏着;这支部队就是由牛皋和郭青所率领的岳家左军。
虽然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这场战斗的过程,让久经沙场的完颜兀术也大为意外………金兵的失败竟然是这般的干脆利落。
一次冲锋,仅仅一次冲锋,金兵一触即溃,各自逃命去也。
这种情况,与十几年前与金兵相遇的宋军几乎是一模一样,只不过如今主客逆转。形势互换,让人唏嘘不已。
当然,这支金兵如今战斗力之低下,也是有客观原因的。
回顾一下完颜兀术在绍兴十年七月份的时间表:在七月八日,他带领着一万五千名精锐骑兵,偷袭岳家军的总部郾城。
偷袭失败的三天后,在小商河先是遭遇杨再兴的亡命之战。紧跟着就是张宪的复仇之战。
七月十四日,完颜兀术转战颖昌城,企图强占岳家军的粮仓,结果碰到的是岳云、王贵和董先的迎头痛击。
而在今天,也就是七月十八日,他完颜兀术遭遇到的是由岳飞亲自指挥布置的岳家军主力。还焉有不败之理。
对于这场战役,《宋史?岳飞列传》卷365中的记载是:“……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飞檄陵台令行视诸陵。葺治之。”
而南宋史家吕中在《中兴大事记》一书作出了这样的总结:“岳飞忠孝出于天性,自结发从戎,凡历数百战,内平剧盗,外抗强胡。其用兵也,尤其善以寡胜众其战兀术也,于颖昌则以背嵬八百,于朱仙镇则以背嵬五百。皆破其众十余万。虏人所畏服,不敢以名称,至以父呼之。”

金兵败了,慌不择路,向着北边就逃。
按照以往的惯例,只要金兵逃出二三十里外,就能够逃得性命。又可以等待将领的召集和重整。
可是这一回情况有所不同,因为岳飞一早就在金兵的后面埋伏了一直部队,这支部队就是岳家军的左军,而领军的统制官就是大名鼎鼎的牛皋。
岳飞用整整一支左军在后面来专门侍候溃败的金兵。也算是对得起完颜兀术这位老朋友了。
而牛皋面对狼狈而逃的完颜兀术,他又取得了怎样的战绩?
对于这一点,找不到任何直接的历史记载。
为什么会这样?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作者李心传作出了解释………秦桧和他的儿子秦熺联手起来,篡改所有与岳飞有关的历史资料。
在秦桧专权期间,秦桧派他的养子秦熺去负责检修南宋的官史,并让其养子和其同党负责管理南宋的国史档案。
这帮奸人联手毁掉了许多对秦桧不利的奏章诏书及其它文献,对有利于岳飞的文件档案也尽力销毁。
对于岳飞的许多事迹,秦桧奸党在由他们编修的南宋官史中又多加入了诋毁的成份,这帮奸佞还在由他们编修的南宋官史中故作曲笔,肆意篡改删削史料、颠倒事实以极力贬损岳飞。
为此,李心传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多处提到此事:比如,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建炎三年十月辛卯条的注文中,李心传专门写了以下一段话:“按:此《日历》乃秦桧领史院,秦熺为秘书少监时所修,张孝祥尝乞删改,疑未可尽信,姑附著此,更俟参考云。”
又比如,李心传在《要录》还记载道:“桧专政以来,所书圣语有非玉音者。恐不足以垂大训。乃奏删之。”
这就说明了秦桧及其党羽删削篡改南宋国史范围之广、内容之多、胆量之大、甚至对于宋高宗亲口所说的话也敢加以篡改。
PS:谢谢zhuxyhh01大大、0拈香一朵0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六十五章: 气结的一幕

凡事百密必有一疏。
虽然秦桧和他的党羽们竭尽所能,无所不用其极地去删除,破坏岳飞的种种事迹,但只要我们耐下心来,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对于牛皋在朱仙镇大捷中所取得的功劳,在《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七卷、《张宪杨再兴牛皋传》中有以下记载:“……金人渝盟,飞命皋出师战汴、许间,以功最,除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成德军承宣使,枢密行府以皋兼提举一行事务。宣抚司罢,改鄂州驻札御前左军统制,升真定府路马步军副统总管,转宁国军承宣使、荆湖南路马步军副。”
在这段描述中,汴梁城和许州之间,正好处于朱仙镇的范围。
其中的“以功最”,说的是牛皋在这几场大捷之中的功劳最大,甚至要比负责在正面冲锋的张宪还要大,所以他也籍此得以升官进爵。
有一点是很明确的,牛皋既没有参加十几天之前的郾城之战,小商河之战,也没有参加才结束几天的颖昌大战。
他之所以能够“以功最”,唯一的途径,就是在朱仙镇大捷之中立下大功;而这个功劳要达到“以功最”的程度,在奖罚分明的岳家军中,只能要用足够多的杀敌数量才能取的。
完颜兀术败了,败得是如此的彻底,即便用一败涂地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等金兵们狼狈万分地逃窜回开封府,略为清点人数。完颜兀术这时才知道,自己的麾下已经不足三万人了。
这个时候的完颜兀术已经彻底傻了。
如今强弱悬殊。加上士气低落,完颜兀术如果硬撑下去,只会是死路一条;假如就此撤退,金兵损失太多,回国后必将受到皇帝的严厉惩罚。
一时之间,汴梁城中的完颜兀术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
只不过,完颜兀术犹豫不决。他下属的将领们可不会与他同样的见识。
根据《宋史…岳飞传》的记载:…金统制王镇、统领崔庆、将官李觊崔虎华旺等皆率所部降,以至禁卫龙虎大王下忔查千户高勇之属,皆密受飞旗榜,自北方来降。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
这里韩常的五万众并不是说韩常有五万士兵。
韩常是汉人,身在金营,执行的却是宋朝的制度;韩常这五万人,是包括了随军家属在内的所有人数。
要投降的人数实在是太多了。甚至连金兵的高层也不能够制止。他们唯一的做法就是劝部下不要主动去降,等岳家军到了再降也不晚。
《宋史…岳飞传》中有另外一段记载………金帅乌陵思谋素号桀黠,亦不能制其下,但谕之曰:“毋轻动,俟岳家军来即降。”
这个乌陵思谋就是在绍兴八年中的那位金国特使。
在完颜粘罕和完颜昌等一批前辈们死后,金国人才短缺的情况非常明显。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连乌陵思谋这样的小辈都能够当上元帅,金兵人才缺乏的程度,可见一斑。
金兵现在的这种情形,用一句成语来形容,就叫做“树倒猢狲散”。
带兵带成这番模样。让金兵的主帅完颜兀术情何以堪。
如今的岳家军就仿佛是一座天堑一般,横亘在他完颜兀术的面前。四次三番的挣扎,始终无法逾越一步。
无可奈何之下,完颜兀术唯有长叹一声,挑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带着他的一帮残兵败将,偷偷撤离了开封府,往黄河边上而去。
在正面的战场上,岳家军凭借自己的勇武,已经占据了全面的主动权;而在河溯地区,也就是黄河两岸,各路打着岳家军旗号的义军纷纷风起云涌,已变成了一种星火燎原的势态。
京东路是李宝和孙彦所带领的义军。
从绍兴十年的五月到七月这段时间内,李宝和孙彦转战在兴仁府、宛亭县、到黄河边这一范围,到处偷袭和打击金兵。
最漂亮的一仗,是在五月二十四日乘船夜袭金营。
金军因人困马乏而酣睡,毫无戒备,仅在梦寐中被刀斧斫杀者,就有几百人。待到金兵发觉遭受奇袭后,更是一片混乱,人不及甲,马不及鞍,或被岳家军所杀,或从河堤坠落,淹死在黄河。
四名千夫长全部丧命,其中有一个叫“鹘旋郎君”,即是宗室完颜鹘旋,他的白旗上写明其军职为“都元帅越国王前军四千户”,是这支金军的酋领。此外,岳家军还缴获战马达一千匹。
在六月二日,李宝和孙彦再次在黄河边上袭击了一大队金兵。
金军大批被杀伤,或者被拥掩入黄河中淹死;而在打扫战场时,在一名军官的身上发现一枚金牌,上面刻着“金牌郎君”四个字。
根据《金史》卷五十八中《百官志》的说法………“金牌以授万户”。
估计此人为宗室,姓完颜的万夫长,督率自东京开封府以北发来的大队人马,企图要到宋地进行报复。
李宝和孙彦的这两场胜利,吸引住相当一部分金军兵力,有力地支援了当时刘锜八字军的顺昌之战。
在京西路大河以南行动的是忠义军马统制孟邦傑。
孟邦傑首先率领忠义军攻克了驻守在北宋皇陵附近的金兵,然后向着西北的南城军(治孟津)推进。
七月四日夜晚,孟邦傑的部将杨遇率领忠义军将士,从军城的北角攀登而上。金兵对于来自北城的偷袭并没有半分准备,乱作一团。被杀者超过了三千余人,拥掩入水者不计其数。
杨遇所部夺到鞍马、舟船、器甲、弓箭、旗、枪等很多战利品。还有一部分的残敌乘船逃过黄河。
在西京河南府以西黄河沿岸活动的是梁兴、赵雲、李进和董荣、牛显、张峪率领的两支队伍。
梁兴和董荣这两支义军是在七月一日渡过黄河的。
过河之后。他们花了三天的时间,横扫了黄河边上的金兵守军,然后在七月四日,一起挥戈东向,进攻各个中小县城;每攻占一处,还令当地的“百姓首领”,负责召集人民,守卫县城。
由于民众的配合和支援。梁兴等部的声势愈益壮大。
在河东路西部,他们攻占了绛州翼城县(今山西翼城县)等地,泽州沁水县(今山西沁水县)等地,杀了金国的高太尉、千夫长阿波那孛堇等人;在河北路,董荣等军还深入到了怀州和卫州的地界。
在河北路附近活动的是忠义统制赵俊和乔握坚。
赵俊和乔握坚两支忠义军合兵一处,收复了庆源府、磁州、相州、开德府、冀州、大名府、泽州、隆德府、平阳府、绛州、汾州、隰州等大片地区;当地的百姓也纷纷揭竿而起,“期日兴兵”。
活跃在河东路北部的是忠义军的统制王忠植。
王忠植领导的河东路忠义军。克复了岚州、石州、保德军(今山西保德县)等十一州军,清扫掉留守在当地的金兵势力。
除此之外,陕州忠义军的统制吴琦也派统领侯信渡河,攻劫金兵位于中条山柏梯谷的营寨,杀敌和俘敌各二百多人,夺马二十多匹。
紧接着。侯信又转战到解州的境内,大破金并七千多人,俘获敌军五百多人,夺马五十多匹,器甲七百多件。斩金将千夫长乞可。
等等等等
如今的形势,按照《金佗续编》卷十四《忠愍谥议》中。忠义军统制官梁兴递发到岳飞宣抚司的总结报告中说道:“河北忠义四十余万,皆以岳字号旗帜,愿公早渡河。”
岳家军和北方民众抗金义军之间相互配合,协同作战,这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蔚为奇观。当年老帅宗泽所制定下来的全民抗金计划,岳飞已经完成了一大半,而剩下的部分就是………渡过黄河,直捣黄龙府。
如此形势大好的局面,是宋、金两国开战十五年以来所未曾有过的。
十年的精心准备,如今万事俱全。
这时候的岳飞心神激越。壮志将酬,他难得地喜形于色,对部下们说道:“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十五年了。在这十五年的漫长岁月里,骄傲的汉人们倍受屈辱;在暗自伤心流泪的同时,无不期盼着报仇雪恨。
这个无数汉人的梦想,已经不再遥遥无期,这一日终于快要实现了。
完颜兀术带领着一众残兵败将在黄河南岸徘徊,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偏僻的渡口,可以避开北岸的忠义军。
正当他完颜兀术准备渡河的时候,让无数汉人气结的一幕出现了………
一个汉人书生突然出现,还拦住了完颜兀术的马,对他说道:“四太子别走,岳飞很快就会撤军了。”
金兀术当然是疑惑不解。
那书生解释道:“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内部权臣当政,大将却能在外立功的事。岳飞自保都成问题,还谈什么进攻?”
金兀术恍然大悟。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这个书生的话被证实是对的。
对于这种现象,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汉族是个很奇特的民族。从古到今,各种的汉奸和带路党就层出不穷。
具体到宋朝,或者说具体到完颜兀术这个女真人的身上,虽然他的手上沾满了汉人的鲜血,是汉人的民族死敌,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往往有汉人跳出来帮他,协助他渡过各种危机。
比如在长江的黄天荡中,比如在西北的富田,等等。
如今在黄河的岸边,出手帮助他完颜兀术的还是一名汉人。
怎一个“晕”字了得!
PS:谢谢zhuxyhh01大大、0拈香一朵0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六十六章: 另外一场战役

自从张俊和王德突然撤军以后,岳飞心里一直有些忐忑不安。
岳飞担心的并不是战场上局势,因为战场上遇到的困难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逐一克服;他所担心的是高宗皇帝和朝廷对这次出兵的态度。
自从在绍兴八年换了首相以后,朝廷的政策变得极端保守,一心只想着去跟金国议和。只不过,对于女真人这种以侵略起家的民族,在把他彻底打痛之前,单方面的求和无异于刻舟求剑。
所以,岳飞才会愤然说出:“犬羊安得有盟信耶!”这样的句子。
正因为岳飞看透了金国的本质,确信狼和羊是无法达成盟约的,因此这几年虽然没有战事发生,岳家军却一直保持着高强度的训练。
金国在绍兴十年中的毁约出兵,其实是这几年来岳飞最大的惊喜。
女真人在修养生息了一段时间以后,终于重新张开了自己的血盘大口,露出了要侵略和吃人的獠牙。
按照大宋朝廷百多年来所一直沿用的潜规则,根据儒家理学家们所一直强调的“修身”的道德要求,无论如何,秦桧这个一心只想着与金国议和的执宰大人,是必须要辞职以对天下人谢罪的。
按照一般的逻辑,秦桧下台以后,无论新上任的宰相是谁,只会比秦桧要好,起码不会没有底线地亲近金国。
可是,秦桧的厚颜无耻以及高宗皇帝的碌碌无为让所有的宋人的都失望了。
秦桧的恋栈不去更是让岳飞忿忿不平。
然而。根据朝廷的规矩,边防大将不可以过问和干预朝廷的内政事务。对于秦桧小丑一般的表演。岳飞和韩世忠们也只好干瞪眼。
但是,岳飞也有他自己的计划。
只要金兵胆敢南侵来犯,只要朝廷下旨让他出兵,他一定会竭尽全力,痛击来犯的金兵;好让朝廷知道,金兵的不败已经是昨日的黄花,如今岳家军的力量已经超过金兵,可以很轻松地战胜他们。
正因为有了这个想法。岳飞在这一次的北伐当中,每一战都是采取最激进的全攻型打法,而舍弃了以往的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只要对上金兵,岳家军势必出城作战,与金兵在平原野地上展开对攻。而绝不聚险而守。
这种举动,岳飞是要向金兵传达一个信息,岳家军要以金兵的最擅长的方式进行决战,还要战而胜之。
岳飞不但要赢得战争的胜利,更要击溃金兵的信心。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可是来自敌方金兵的尊崇和概叹。
假如要比较斩杀金兵的数量,岳飞不一定比得上吴玠。但是,纵观整个大宋皇朝,岳家军是唯一的一支部队,能够与异族的精锐重装骑兵在野外公平对垒。还能够堂堂正正地战胜他们。
必须承认,在这次的北伐当中。战场上局势的发展比岳飞所设想的还要顺利;又或者说,金兵的孱弱比岳飞原先设想的要更甚。
完颜兀术倾全军之力,竟然在顺昌城大败于刘锜两万八字军的手中。
按照宋朝兵力排行榜,八字军的兵力应该属于中等偏下,与岳家军、吴家军、韩家军等朝廷的主力野战军不能够相提并论。
刘锜两万八字军的大胜,彻底点燃了岳飞心中的那把火。
因此,岳飞把岳家军分兵几路………张宪居中、王贵向西、牛皋往东,一起杀向金兵,要彻底击溃完颜兀术的大军。
根据岳飞的想法,岳家军不但要胜,还要大胜、短时间内大胜。
岳飞心里很清楚,自己能够掌控的时间并不充裕。
在这场战争之中,完颜兀术连战连败,损失惨重,却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指责。究其原因,套用《孟子。梁惠王上》中的说法………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公平地说,完颜兀术在这场战争中的种种布置,还是很有针对性的。
最初对上刘锜的两万八字军,金兀术十三万金兵全体出动,以狮子搏兔之势,杀鸡用牛刀的打法,要尽快攻陷顺昌府。
当顺昌大败之后,得知岳家军出动,完颜兀术马上收缩防守,把在中原地区的所有兵力集中在开封府及其周边的几个重镇。
遭遇到岳家军之后,先是在颖昌府和淮宁府连输两场;完颜兀术把心一横,派出最精锐的拐子马骑兵,去郾城偷袭,实施斩首战术,把目标对准了岳飞。
在郾城和小商河连输两阵以后,完颜兀术箭头一转,把目标对准了颖昌府………这个岳家军最大粮仓的所在地。
从集中力量后的遭遇战、到突发奇想的斩首战术、再到销毁粮仓的打、等等,对于一位指挥员而言,完颜兀术已经尽了他的能力,穷其所能;至于他的失败,或者可以套用后世的一句话:“不是国军无能,只是共军太狡猾了”

岳飞原先的想法是,用大的胜利,用接连不断的大捷来刺激高宗皇帝,让他重新焕发起雄心,转而支持北伐。
以当时的思维逻辑而言,岳飞这个想法的可行性还是很高的。
在古代,当官员是需要政绩的,宋朝把考察官员称之为“磨勘”。
当皇帝同样需要政绩。而检验皇帝的好坏只有两个标准:第一是民生,第二就是国防和外交。
在中国的传统上,一般都是轻民生而重国防;因此,能否开疆拓土几乎成了衡量一个皇帝是否明君的重要标准。
比如在汉朝,文、景二帝重民生。采取了修养生息的政策;而孝武皇帝专事对外战争,击灭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等等。虚耗国库。
从后世的评价,汉武帝要远远高出文、景二帝,就是这个道理。
根据岳飞的想法,只要他能够取得接连不断的胜利,就可以让高宗皇帝知道,岳家军的将士们有能力战胜金兵,光复故土,甚至还可以收回幽云诸州。从而使高宗皇帝达到了他的祖先们所不能够达到的高度。
一代明君,开疆辟土。
这样的荣耀,有哪个皇帝不喜欢!

不得不说,岳飞的想法非常丰满,但现实很骨感;而骨感的现实只是来源于一个人,一个岳飞一生中最大的敌人………秦桧。
秦桧的心里非常清楚明了,自从金兵突然间毁约出兵南侵的那一天起。他的首相位置就变得岌岌可危了。
虽然得以蒙混过关,那是因为高宗皇帝的慵懒、他秦桧自己的黑箱权谋操作、以及他本人厚颜无耻的结果。
实际上,包括岳飞、刘锜在内的所有宋朝将士在战场上取得的胜利,都是对他秦桧投降政策的否定和讥讽。
原因很简单,所有投降议和的理论根据,都是基于本国的实力不如对方。
只有在打不过对手的情况下。才会想到投降或者讲和;倘若己方的实力还要强于对手,干嘛还要卑躬曲膝地向对手求和?
这是小孩子都能明白的道理!
对于秦桧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他身上议和的标签太明显了。
自建炎四年秦桧从北方镀金回来以后,他就开始大张旗鼓、四处宣扬讲和。他最著名的理论就是“南人归南,北人归北”。
而在绍兴八年他所主持的和议中。南宋朝廷、包括高宗皇帝所要忍受的屈辱,已经打破了大部分读书人的心理底线。
而如今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岂不是对他以往的投降政策的最大的嘲笑?
可以这样说,宋朝的官兵在前线战场上获得越多的胜利,他秦桧的首相位置就会愈加的危险。
因此,无论如何,他秦桧都必须要制止这场战争,平息所有的风险来源。
从这个角度来看,秦桧与岳飞势同水火,无法两立矣。
事实上,除了在正面战场上和完颜兀术斗智斗勇之外,岳飞在后方的临安府内,还同时进行着另外一场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岳飞依然是进攻的一方。
岳飞的进攻手段就是,用连续不断的捷报,用震惊一方的战报来提醒皇帝,你也可以成为一方的霸主、流传万世的一代明君。
相对于岳飞,秦桧自然就是防守的一方。
秦桧的防御手段就是:首先,尽可能地封锁消息,让皇帝不清楚前线战场的最新动向;其次,发动自己的党羽,向皇帝灌输金兵不可战胜的想法,要让皇帝下令岳飞尽快收兵。
当然,秦桧不会亲自出手。
秦桧自绍兴八年开始独相以后,尤其是在与金人的和议当中,得到高宗皇帝的授权,在侍读和御史台等重要部门全都培植了自己的亲信,如今战火弥漫之际,出手的当然就是秦桧的党羽们。
第一个出手的殿中侍御史罗汝楫。
罗汝楫上奏给高宗皇帝曰:“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飞若深入,岂不危哉!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
对于罗汝楫这个说法,整个御史台集体响应,然后提交给宰执秦桧大人审核,随后上报给皇帝,请示批准。
这就是中国某些文人的表现,历朝历代莫不如是。
在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切身的利益,而没有黑白对错之分;至于国家利益、民族大义、等等,管他呢!
对于这份集体奏告,高宗皇帝考虑到大多数干部都这样想,觉得这样更能构体现出大多数人的利益,于是批准。
PS:谢谢zhuxyhh01大大、靓女007大大、vela2003大大、hans2006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六十七章: 金牌急脚递

无论是在正面的战场上,还是黄河北岸的敌占区中,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捷报送上来。可是岳飞非但感觉不到开心,心中的不安反而越来越浓烈。
原因是,自从对郾城之战颁旨嘉奖后,十几天的时间,朝廷再也没有任何的音信送递过来,这显得太不寻常了。
从太宗皇帝开始,大宋朝廷一直对武将的用兵非常谨慎,尤其是对于岳家军这种巨无霸式的野战军,枢密院几乎每天都有书信前来了解情况,查询监督。
接连十几天的沉默,时间如此之长,要不就是朝廷有重大的变故,又或者是朝廷在政策上有一些大的改变。
反正就不是什么好事。
绍兴十年七月十八日,也就是朱仙镇大捷的那一天,岳飞还没来得及与兄弟们庆贺,朝廷的命令终于姗姗来迟了。
钦差宣读完圣旨,然后把圣旨放在岳飞高举的手中。这时候的岳飞仿佛遭受到五雷轰顶一般,静静地跪立在地面上,久久不能说话。
这居然是一道班师诏。
岳飞知道自己输了,输给了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秦桧。
痛苦、无助、不解、彷徨、悲愤填膺等等,这些形容词恐怕都难以难以描述岳飞当时的心情。
不单是岳飞,相信大部分中国人看到这段历史时都会有情绪上的波动。
良久,岳飞拿起笔来,给高宗皇帝回了一封信。反对“措置班师”:“契勘金虏重兵尽聚东京,屡经败衄。锐气沮丧,内外震骇。闻之谍者,虏欲弃其辎重,疾走渡河。况今豪杰响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
岳飞的这片奏章写得言恳意切、一针见血、道尽了当时的形势,甚至被后世的史官评价为:“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
可惜的是,这样一篇奏章。换来的是高宗皇帝的十二道金牌。
在宋朝,所谓的金牌,是一尺长的木制通信檄牌,上面刻有八个朱漆金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铺」;驿吏不得在驿站内进行交接,而只能在马背上依次传递。途中如有延误,必受严惩,「稽留一天罪至配流」。
这种金牌,就是皇帝下达紧急命令所专用的的快递急件。
沈括在《梦溪笔谈?官政》中记载道:“驿传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
根据《鄂王行实编年》的记载,这十二道金牌是在同一天送抵岳飞的宣抚司衙门之内………“一日而奉金书字牌者十有二”。
这十二道金牌都只有同一个命令,让岳家军马上班师回朝;而且语气之坚定、措辞之严厉,根本不容反驳。
这种情况,可谓是史无前例,足以知道事情之危急和朝廷的决心。
看来是一定要班师不可了,否则就是犯了逆上谋反的大罪。
面对这种情况,愚忠致孝的岳飞又怎敢违抗,悲愤交加之余,唯有仰天长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
明代诗人李东阳回顾这段令人痛心的历史时,在他的《金字牌》里写到:“金字牌,从天来,将军恸哭班师回,士气郁怒声如雷。震边陲,幽蓟已覆无江淮。仇虏和,壮士死,天下事,安有此,国亡之,嗟晚矣!”

岳家军要撤兵的消息很快就四散传开了。
当地的人民大失所望,如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