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陈豆)-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岳飞原本在帐中与诸位将军议事,见到女真人被押进来,满脸的愕然,失声叫唤道:“汝非张斌耶?本吾军中人也。”
众将见此情形,于是上前帮忙把女真人斥候身上的绳索解开。
斥候迷糊了,这到底是什么回事?
岳飞走上前去,把斥候扶起,带到了后帐的密室中问道:“吾乡者遣汝以蜡书至齐,约诱致四太子,而共杀之。汝往,不复来。吾继遣人问,齐帝已许我,今年冬以会合寇江为名,致四太子于清河矣。然汝所持书竟不至,何背我耶?”
哇塞,原来岳飞与刘豫居然有密约。要共同谋杀四太子完颜兀术。
能够当斥候的,脑筋肯定非常灵活。
那名斥候断定岳飞认错人了。就顺着杆儿爬,答道:“信已经送到,完颜兀术也已经被骗到了清河,大功很快就要告成了。只是我回来时迷路了,阴差阳错,被兄弟们误会了。”
岳飞转怒为喜,说道:“八月交锋,我穷力相击。彼已不疑,江上之约其遂矣。事济,宋与齐为兄弟国。”
说完,岳飞又亲手做了一丸蜡书,交给斥候,喝道:““汝罪万死,吾今贷汝。复遣至齐,问举兵期,宜以死报。”
斥候当然是唯唯诺诺,不断点头哈腰,表示要尽力完成任务。
随后的发展,和三国时期蒋干偷了周瑜的密函后的进程大同小异。
这个故事的结尾部分。在《鄂王行实编年》中的记载是:“刲股纳书,厚币丁宁,戒勿泄,谍唯唯,拜谢而出。复召之还。益以币,重谕之。乃遣,至于再三。谍径抵兀术所,出书示之。兀术大惊,驰白其主,于是清河之警不复闻。豫以故得罪,遂见废夺。”
就这样,完颜兀术连夜撤兵了,清河的警报也消除了,而金国也开始着手了废除刘豫的行动。
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兵之上策。
在战场上,岳飞是无敌的。
可惜的是,岳飞并没有把这种心思和计谋用在朝廷的政治斗争中。
金国人做事从来都不拖泥带水。
首先,金国给刘豫下了一道命令,令刘豫立即解散投降过来的原南宋淮西军!理由是,这支淮西军是诈降。
刘豫懵了,这怎么可能?有谁会拖男带女全家老小一起前来诈降,又谁愿意把父母老婆孩子的性命全部交到敌人的手中?
这可是一支以西北大汉为主的老牌劲旅。
把这支南宋朝廷的主力部队保留下来,然后让他们去攻打南宋朝廷的防线,这是个多么划算的买卖,多么快意的事情。
单是想想都能够让人兴奋。
可是,在金人的命令之前,刘豫不敢想,不敢违抗,只能选择乖乖地执行。
可怜的郦琼、可怜的淮西大军,即便到了伪齐的地盘,还是免不了要被分兵或者遣散的命运。
淮西军被解散后,金主命令万户长萨巴为元帅府左都监,屯兵于太原,渤海万户长大托卜嘉为右都监,屯兵于河间;还命令齐国的兵权由金国的元帅府节制,然后分兵与陈州、蔡州、汝州、毫州、许州、颖州之间,为废刘豫做准备。
这时候,金国给远在南方的高宗皇帝和张浚上了一课,示范了什么叫接管。
绍兴七年的十一月,金国的左副元帅完颜昌和右副元帅完颜兀术带兵直抵东京汴梁城,以“入侵江南为名”,约主管军队的刘麟出城谋划具体事宜。
刘豫尚且不知大祸临头,便按照金人的意思,派儿子刘麟出城迎接。
刘麟还傻呼呼地带着两百骑兵出城拜见完颜昌和完颜兀术,岂料刚过护城河,便被金兵团团围住,刘麟也被打入囚车之内。
拿下了刘麟之后,金兵从东华门昂然而入,很快就在皇宫之中擒获了刘豫。
当天,完颜昌在宣德门外召集了伪齐的文武百官,大声宣读金主完颜亶的圣旨,宣布废除伪齐国号,把刘豫贬为蜀王。
就这样,伪齐在金人的扶持下成立了八年,又被金人所一手废除掉。
对于金国的这个安排,刘豫非常的不服气。
两天后,刘豫见到了完颜昌,便向他提出质问,为什么他们父子两人尽心竭力为金国服务,会落得如斯下场。
对于刘豫的质疑,完颜昌笑了,他的回答是:“刘蜀王,刘蜀王,尔犹自不知罪过。独不见赵氏少主出京日,万姓燃顶炼臂,香烟如云雾,号泣之声闻十余里。今废了尔后,京城内无一人为尔烦恼。做人犹自不知罪过。朝廷还尔奴婢、骨肉,各与尔父子钱物一库,煞好。”
话说到这份儿上,多么无耻的本质都该脸红了。
刘豫终于闭嘴,走上了一条作废走狗的标准归路。他的全家被女真人北迁,迁到比宋徽宗父子更偏的地方—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附近,病死异乡。
PS:谢谢0拈香一朵0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三十二章:双输的协定(一)
客观地说,刘豫对于完颜昌的抱怨是有道理的。
伪齐政权总共存在了八年时间之久。
在这段时间里,刘豫父子两人尽心尽力为金国服务,不但为金国上缴了大量的钱粮财物,还替女真人把伪齐政权管理得有板有眼,起码没有出乱子。
虽然它的赋税偏高,但那主要是为了满足女真人贪得无厌的胃口;虽然境内的各种抗金起义层出不穷,但绝大部分都会被刘豫给镇压下去;虽然有很多汉人对伪齐政权的合法性提出质疑,但刘豫也聚拢起了为数不少的汉人精英,并以此来给南宋政权造成很大的压力。
刘豫对于金国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他为了表示对金国的忠贞,拒绝了高宗皇帝的多次示好,甚至到了下台的时候,还从未与南宋有过接触。
站在金国的角度,从总体上说,伪齐政权的统治还是成功的。
如今,伪齐政权突然被废除,让南宋朝廷成了唯一的受益者。
东京汴梁城的消息传来,南宋方面反应迅速,尤其是军方,岳、韩两大军区搞了很多的小动作,派人过江联络各方势力,尽一切可能趁局势动荡,招降伪齐军队,引渡伪齐百姓,等等。
民间方面,河南和淮北一带,有大量百姓渡江归附了南宋。
南宋初期,经过了多年的战乱,中国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如今大批百姓的南下归附,就意味着给南宋政权增添了士兵的来源和税赋收入的增加。也就等同于南宋政权国力的增强。
军队方面的收获更加让人惊喜: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有原伪齐的猛将李清的部队、临汝军知军崔虎的部队、蔡州知州刘永寿和提辖白安的部属、甚至金国镇汝军知军、马军统制胡清的部队、等等。相继前来投奔归宋。
此外,还有金国的统制官王镇,统领这崔庆和李觐、华旺、孟皋等一众将士,发动了两万多人的起义,南下投奔宋朝。
中国大地上的形势,突然来了一个大逆转,变得对南宋朝极之有利。
形势一片大好,岳飞和韩世忠这两名军区司令员派出更多的斥候。向更远的河南等地渗透,为下一步的进攻做准备。
军队有动作,朝廷当然也不甘寂寞,只不过,朝廷看问题的观点与角度肯定与军方会有很大的不同。
高宗皇帝收到了一个消息,说汴梁城里有一首打油诗在最近广为流传,据说这首打油诗还是女真人特意传播的。
这首诗的内容是:“不用尔签军。不要尔免行钱,不要尔五厘钱,为尔敲杀貌事人,请尔旧主人来此坐,教尔懑快活。”
不用你们服徭役,不用你们缴纳税赋。免费为你们维持治安,还把你们的旧主人请回来管治你们,让你们好生快活。
这就是女真人在解释废除刘豫的原因,也是对沦陷区汉人百姓的承诺。
莫非女真人是活雷锋不成?
答案当然是否定。
而高宗皇帝从这简单的几句打油诗里面,既收到女真人想要和谈的真实意图。也闻到了诗句里面隐藏着的一丝威胁的味道。
“请尔旧主人来此坐”
旧主人姓什么?姓赵。
也就是说,女真人想把这片广阔的土地给腾空出来。让姓赵的管理。
按照这种说法,高宗皇帝也姓赵,自然是候选人之一。
同样的道理,还被扣押在金国本土的钦宗皇帝也是金国的人选之一,甚至是钦宗那些在金国长大的儿子们也都有资格。
一想到这里,高宗皇帝就毛骨悚然,如坐针毡。
考虑了很久,高宗皇帝又找来了赵鼎和秦桧前来商量。而三人商量的结果,就是派遣特使王伦以探望眷属的名义,到金国去探听金国的口风。
金国和伪齐的情况越来越明朗,而战场上的形势对南宋也越来越有利了。
于是乎,岳飞向朝廷提出奏报:“宜乘废立之际,捣其不备,长驱以取中原”。
事实确实如此,伪齐政权被废除,整个政府管理机构陷入瘫痪之中,河北、河南等地人心惶惶,如果能抓紧这一时机北上讨伐,克服中原,指日可待。
然而,高宗皇帝给岳飞的回复却是:“上流地域太过辽阔,可减地不可添兵。”
高宗皇帝的说法是:你所防守的上游地区的确辽阔,但我宁愿把防区缩小,也不能给你添加兵马。
为什么高宗皇帝会这样说?
《左传?昭公十一年》中有云:“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这句话的意思是:树梢过大,树一定会折断;尾巴过大,就摇动不起来。
如今南宋诸位将领的军队,已经难以分合。虽然形势还不算严重,但与其去增添大将们的实力,倒不如再另外增添多几支部队,以便分合。
以上,估计就是高宗皇帝和他的宰相们的想法。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本着这个想法,岳飞又给高宗皇帝上了一份奏折,解释道:“若失今日机会,他日劳师费财,决无补于事功!”
高宗皇帝给岳飞的回信相当敷衍:
“览卿来奏,备见忠诚,深用嘉叹。恢复之事,朕未尝一日敢忘于心,正赖卿等乘机料敌,以图大功。如卿一军士马精锐,纪律修明,鼓而用之,可保全胜,卿其免之,副朕注意。”
收到高宗皇帝的回复,岳飞沉静了几个月。可是,眼看着大好形势白白浪费。耿直的岳飞最终还是忍无可忍,对皇帝使出了他最后的一招………辞职不干了。
岳飞再次给高宗皇帝提出:“今岁若不举兵。当纳节请闲。”
如果今年不能北伐,宁愿向朝廷上缴回两镇节度使的旌节,解甲归田,绝对不愿意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
对于这个蛮牛一般的司令官,高宗皇帝无语了。
到底我是皇帝还是你是皇帝,几次三番要撂挑子辞职不干,并以此威胁于朕。你到底是什么居心?
但是,对于岳飞这个南宋朝廷的保护神,高宗并不想过分相逼,于是装聋扮哑,对岳飞的奏章不予作答。
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南宋朝廷失去了一次收复中原的好机会伴随着南宋秦桧时代的即将到来,大金国国内的混却越发的激烈。完颜粘罕的死亡和伪齐刘豫的被废除。标志着金国鸽派的力量暂时占到了上风。
金国鸽派的领头人物主要有两位:一位是上一任金国皇帝完颜吴乞买的儿子………完颜宗盘;另一位就是秦桧的上司兼金主………完颜昌。
完颜昌的棋下得很大:
他要秘密联系身在南宋的秦桧,交结高宗,并将被金人所占据的河南、河北、陕西等地方交割给南宋;如此一来,高宗皇帝势必对他感恩戴德,有此他将得到南宋的支持,甚至控制整个南宋。
另一方面。由于他既可以使金国百姓免遭兵戈之苦,又能够从南宋得到大量岁贡收入,在金国的影响力也必将大增。
接下去,他完颜昌就能够同时操控南宋和金国,拥有无上的权利。
要说明一点。以上的说法,纯属个人猜测。并无实据。
问题是,只有套用上述的说法,才能够解释得了完颜昌接下来的种种举动。
完颜昌秘密地会见了南宋的特使王伦,在没有得到朝廷的授权和金熙宗同意的情况下,擅自答应将河南、河北、陕西等地割让给南宋。
正如完颜昌所想象的那样,王伦被完颜昌所提出的条件给惊呆了。
这已经不是天下掉馅饼那么简单了,分明是单身了几十年的老光混在半路上突然被一群林志玲和李嘉欣们强行XXOO,欲仙欲死。
一群林志玲和李嘉欣们,想想都流口水。
王特使怀里揣着沉甸甸的成果,急如星火地赶回江南去,要尽快向高宗皇帝汇报,商谈更进一步的“合作事宜”。
很显然,完颜昌的主张势必面临着重重的阻力。
从金国的角度,不战而把领土重新退回给南宋朝廷,这不是“卖国主张”又是什么,这又如何对得起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女真勇士们?
结果是,在金国的朝堂上,鸽派和鹰派形成了对垒之势。
鸽派的理论是:如果我们把河南和陕西的那些土地交割给南宋,他们肯定会非常感激我们的。
他们的原话是:我以地与宋,宋必德我。
对于鸽派的理论,鹰派不屑一顾,他们气愤地反驳:“我们杀死了他的父亲,强奸了他的母亲和老婆和女儿,还把他的母亲、老婆和女儿们统统送去当慰安妇。这种仇恨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化解的。如果现在将土地交割给他们,这分明是在资助敌人,根本不可能换得来他们的感激。”
鸽派虽然被驳斥得哑口无言,但是有一点,如今的兵权掌握在鸽派的手里。鹰派们只能做出口头抗议,无法做出其他的行动。
当然,鸽派们还有另外一个理由:近些年金国与南宋朝廷的战争,胜少负多。而且以当前河南等地的形势,假如南宋要下决心用武力强行收回,金国对于守土成功,并没有太大的把握。
对于鸽派的这个说法,鹰派们自动忽略掉,不予理睬。
就这样,完颜昌的主张在一片激烈的反对声中被通过了。而最终拍板的大佬就是金国的太师兼领三省事完颜宗盘。
PS:谢谢zhuxyhh01大大、vela2003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三十三章:双输的协定(二)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以上这两句歇后语,是广大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经验累积的成果。在中国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可谓是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基于这两句歇后语中的智慧,对于特使王伦从大金国带回来的“大好消息”,南宋朝廷的反应是:“物议大汹,群臣登对,率以不可深信为言。”
南宋朝廷中的群臣们纷纷上书,对完颜昌出卖金国的行为提出强烈反对。
(这样的写法,总感觉有些别扭,不过这是事实。)
枢密副使王庶率先上书。他的说法是:“无故请和者谋也。”
女真人好端端的突发奇想要交还河南、陕西等地,这铁定是对手的大阴谋,万万不可以相信。
京东和淮东两地的宣抚置使韩世忠上书了,他从战略的高度指出,金人这次的割地阴谋,目的是为了动摇南宋的人心,以及要将南宋的兵力分散开,好方便金人将来再图大举,入侵宋朝。
监察御史张戒上书,指出“无功之赏,祸之先也”。
两国本来相安无事,可是金国突然要交割土地给南宋,这必然是别有用心的,万万不可调以轻心啊。
吏部侍郎宴敦在奏章里指出:金国交还土地的目的有三:第一、金国既然敢把土地还给我们,肯定是算准了我们受不住;第二、引诱我们南宋从江淮之险去守平原。失其地利;第三、金人知道,一旦我朝的军队进入陕西。原籍西北的战士们就会马上当逃兵,跑回家去……
此外,左奉议郎冯时行、户部侍郎向子湮、礼部侍郎兼侍读曾开、秘书省的正字范如圭等人也都提醒高宗皇帝,交还土地是女真人的大阴谋,目的肯定是为了完全彻底地消灭南宋政权。
要警惕啊,反动派可是亡我之心不死。
这种热闹非凡的场面,当然少不了我们的岳飞大元帅。
岳飞在奏章上写道:“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誓心天地,尚令稽首以称藩……
这篇奏章的文字很儒雅,意思却非常粗暴。
管他妈的什么议和不议和、割地不割地,先打过去再说。
绍兴八年六月,随着金国特使、河东北路制置都总管乌陵思谋的到来。临安府内的反议和运动到达了一个顶峰。
秘书省正字兼史馆勘校范如圭强烈反对。
京东淮东宣抚处置使韩世忠强烈反对。
吏部侍郎晏敦强烈反对。
吏部侍郎魏刚强烈反对。
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强烈反对。
……
其中反对最为激烈的,当属连续七次上书的枢密院副使王庶。
王庶当时有两份奏章,在临安府内引起了很大的共鸣。其中一份的内容如下:“先帝北征而不复,天地鬼神为之愤怒。陛下与贼有不共戴天之仇,忍复见其使乎?其将何以为心,其将何以为容。其将何以为说?且彼之议和割地,不过画淮、画河二者而已。若曰画淮为界,则我之固有,安用和为?若曰画河为界,则东西数千里荆榛无人之地。倘我欲宿兵守之,财赋无所从出。彼必厚索岁帛以重团我矣。不若拘其使而怒之。”
另外一份写道:
“陛下当两宫北狩之后,龙飞睢阳,匹马渡江,扁舟航海,以至苗、刘之变,艰难万状,终无所伤。天之相陛下厚矣至矣。今虽未能克复旧疆,銮舆顺动,而大将星列,官军云屯,百度修举,较之前日,可谓小康。何苦不念父母之仇,不思宗庙之耻,不痛宫闱之辱,不恤百姓之冤,逆天违人,以事夷狄乎!”
王庶这连续两篇奏章,几欲声声血,字字泪,更仿佛是指着高宗皇帝的鼻子在破口大骂了,几乎没有顾及到皇帝的脸皮和尊严。
但这时候的高宗皇帝已经不是当年落难的那个九王子,他的忍耐力之强悍,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高宗皇帝不但没有怪罪于王庶,还让他参与到与金国特使的谈判之中。
这样一来,可把我们的王庶大人给雷得不知所措了。
完颜昌和完颜宗盘等金国鸽派的一番好意,在南宋这边居然能够引起这么大的乱子。究其原因,可能是谁也没有想到金国竟然也会有卖国贼,大家没有心理准备之下,一时乱了阵脚。
汉奸听说多了,谁也不曾想到会有女真奸的出现。
当然,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金国鸽派的割地计划是需要南宋用“诚意”来交换的。而这个所谓的“诚意”,就是南宋必须向金国称臣进贡。
进贡还好说一点,毕竟前朝早有先例。但“称臣”就不同了,“称臣”意味着南宋朝廷还要取消国号,只能作为金国的一个藩属而存在。
这样的代价,对于好面子的南宋军民而言,如可能够咽得下去。
坦白讲,女真人搞政治还真的不行,卖国这般简单的事情,都要搞得两边都是天怒人怨,两头不到岸。
有此可见,这么不靠谱的一个协议,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双输的局面。
高宗皇帝现在的情况有些不太好。
在朝野上下,反对声接踵而来的情况下,高宗皇帝的变现只能是“意坚甚,往往峻拒之,或至震怒”。
虽然如此,在群情汹涌之下,高宗皇帝还是相当的被动。最主要的一点是。高宗皇帝和秦桧他们没能列举出一个接受金国和约的原因出来。
从军事上看,这几天岳飞、吴玠和韩世忠的战绩摆在那里。如今的南宋朝廷根本无需要去畏惧金国。
从国际形势而言,伪齐刘豫刚刚被废,中原地区乱成一团,对南宋极为有利。
从财力上分析,这几年江南地区风调雨顺,盗贼全无,朝廷的税赋收入猛增,国家的综合实力蒸蒸日上。
因此。假如没有任何的解释,又或者是没有一个哪怕是勉强说得过去的理由,高宗皇帝也不好乾纲独断,一意孤行。
这时候,我们的左相大人赵鼎出手了。
在一次早朝之后,赵鼎单独留了下来,跟高宗皇帝说了这么一段话。
“陛下与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今乃屈体请和,诚非美事;然陛下不惮为之者,凡以为梓宫及母、兄耳。群臣愤懑之辞出于爱君,非有他意,不必以为深罪。陛下宜好谓之曰:‘讲和诚非美事,以梓宫及母、兄之故。不得已而为之。议者不过以敌人不可深信;但得梓宫及母、兄今日还阙,明日渝盟,吾所得多矣。此意不在讲和也。’群臣以陛下孝诚如此,必能相谅。”
赵鼎给高宗皇帝编了一个接受金国和约的籍口………孝道。
赵鼎的说法是,之所以要和金国和谈。主要是想把还被扣押在金国的太后、皇后和其他兄弟换回来。等亲人们被送回来,即便撕毁合同。我们也是赚了。
这个赵鼎,居然在教唆高宗皇帝说谎。
果不其然,高宗皇帝在第二天早朝就把这个和谈的籍口给抛了出去。
当时在朝堂上议事,枢密副使王庶提出要把这个叫乌陵思谋的金国特使斩首,理由是这个女真人在开封陷落时搜括百姓抓捕皇族,干尽了坏事。
趁机抓住这个死敌,先报仇于万一!
这时候,高宗皇帝凄然摇头,边抽泣边说道:“王爱卿,你忘了一件重要的事,现在不能杀这个人啊,更不能阻挠议和。我的母亲大人、你的太后还在北国受难,眼下是唯一能接她老人家南归的机会。朕以孝治天下,难道这一点点的思母之心,爱卿都不能成全吗?”
说道心中的痛处,高宗皇帝忍住不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不出所料,龙床之下的文武百官们或是出于礼节,或是出于孝心,又或者是要拍马屁,都跟着泪流满面起来。
宋朝理学盛行,天理至上,而孝道又是最大的天理。
赵鼎这一招,确实好使。
就在高宗皇帝暗自高兴的的时候,朝堂之中,忽然有一个明白人走了出来,还当众讲了一个故事:“当初秦朝末期楚汉相争的时候。有一次项羽抓住刘邦的老爹,威胁刘邦说假如不投降就煮了他老爹。
岂料刘邦回复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搞没想到刘邦如此赖皮,只好放人了事。”
众人一看,此人原来就是左奉议郎冯时行。
冯议郎讲完故事后,继续解释道:“此时宋、金交恶,比楚汉相争还要凶险,已经是两个民族之间不死不休的局面,怎么能以一个母亲的名义要求整个民族的屈服呢?况且那样的屈服也带不来平安,更没法平等!皇帝陛下应该向刘邦同志学习,努力振作,对女真人同样说出刘邦式的外交辞令……”
冯时行的说法其实就是一句话:事情孰轻孰重。到底是江山社稷重要,还是个人利益重要。
而这句话,正好是高宗皇帝的死穴。
高宗皇帝脸色刷白,冷汗直往外冒,心想:“不是吧?你们居然玩得哪么绝,我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籍口,就这样被你们否决掉,这会不会太过分了些?”
PS:谢谢靓女007大大的打赏
第三百三十四章:双输的协定(三)
从建康元年开始,到绍兴八年,高宗皇帝的在位时间已经整整有十二年了。
在这漫长的十二年里,赵构从一个十八九岁的毛头小伙逐渐成长,经历了各种的艰辛和考验,已经跨越了而立之年。
前后八任、共十位正副宰相们在这段时间里陪伴在他的身边,倾力辅助。
其中既有有刚直不阿、铁血无情的李纲,也有贪生怕死、首鼠两端的黄潜善;既有夸夸其谈的范宗尹和张浚,也有锱铢必计的吕颐浩;当然少不了的就是阴柔恶毒的秦桧,等等。
抛开各自的立场和政见,这些宰相们无疑都是南宋初期的精英,都是在无数的官员和读书人当中挑选出来的能人名士。
套用一句成语,这些宰相大人们都是“一时之瑜亮,各领数载。在他们的精心辅助之下,高宗赵构的帝皇之术日趋成熟。
虽然左奉议郎冯时行的出现有些突然,虽然冯时行的言论让高宗有些慌乱,但是,不到一盏茶的功夫,高宗皇帝就找到了应对的方法。
只见高宗皇帝用长袖遮脸,失声痛苦,还边哭边呜咽道:“冯卿家你说得太可怕了,‘杯羹之语朕不忍闻’,我是以孝道来治理国家,煮人肉和做人肉包子这样残忍的话又怎可能从朕的口中说出来呢?”
说道这里,高宗皇帝便从龙床上站立起来,也不宣布退朝,踉跄跄跄得走回后宫。留下一班呆若木鸡的大臣。
哇塞,高宗这招太猛了。不费丝毫的力气,单是哭上几声,就轻易地瓦解了众位大臣的进攻,还顺带捞上个孝顺的好名声。
到了这时候,谁还敢说高宗无能,我跟他急!
就这样,在高宗皇帝和两位正副宰相的极力坚持之下,和谈得以继续。
几天后。金国的特使乌陵思谋正式踏入了南宋的皇宫,当着高宗皇帝和满朝文武大臣的脸宣读了金国和谈的条件:一、送还徽宗皇帝梓宫;二、送还高宗皇帝生母;三、归还河南、淮北地区;四、南朝向金主称臣纳贡;五、高宗取消帝号;六、南朝取消国号,为金藩属国。
乌陵思谋的话音刚落,朝堂之上,顿时一片骚动。
原因很简单,金国的这个条件太过分了。
别的不说,单说是取消帝号和国号。就让众大臣们不服气。因为哪怕是之前刘豫的伪齐政权,虽说是子皇帝,但起码帝号和国号皆全,尊严犹在。
而如今,依照金国的说法,南宋朝廷将彻底沦落为一个诸侯国。而高宗皇帝只能是金国的一个臣子而已。
这样的安排,让面子至上的南宋人如何接受得了。
朝中的文武百官们大都气愤填膺,目露凶光,恨不得冲上前去,把气焰嚣张的金国特使乌陵思谋给千刀万剐、碎尸万段。
朝堂上的气氛压抑并且愤怒着。一团团的怒气在朝堂上空酝酿着,大有一触即发的趋势。也就只欠一个发起人而已。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我们的高宗皇帝又哭了。
当时他“哽咽,举袖拭泪”,向乌陵思谋询问道:“朕的母后好吗,朕的哥哥渊圣皇帝好吗,朕的皇后和其他的诸位皇族亲人们还好吗?”
高宗皇帝的哭声果然厉害,象甘霖露珠一般,不但轻易地驱散了众人的怒气,还把长期以孝道为先的南宋官员们弄得不知所措。
高宗皇帝的哭声和提问,不但轻易摆平了自家的官员,也同样把金国的特使乌陵思谋搞的非常尴尬。
这个问题让他怎样回答?
他总不能如实说道:你们老赵家的女人当慰安妇当得很出色,不但把我们金国的各级官员侍候得超爽,还硕果累累,生了不少的后代,即便是赵构你也凭空多出了很多兄弟姐妹和便宜儿女。
还有,你们家男人在十多年的田间劳动中,都已经成了合格优秀的好农民,为大金国的农业生产发挥出重大的贡献。
虽然这些都是事实,假如真这么说了,岂不是当着众人打高宗皇帝的脸吗?这和谈还要不要继续下去了?
想来想去,乌陵思谋只要用了一句外交辞令来回答:“但望和议早成。”
乌陵思谋的回答,让高宗皇帝和秦桧都松了一口气。这个金人还算知门道。
就这样,高宗皇帝向金国特使大人表示出最大的诚意,不但亲自拍板,同意了全部的条款,还马上派专人护送特使大人回国。
乌陵思谋心满意足地走了,高宗皇帝和秦桧所受到的压力不减反增,即便是高宗皇帝那些神奇的泪水,也还是有时效性的。
一句话,对于金国那些苛刻的条款,很少宋人能够接受得了。
这时候,左宰相赵鼎出手了。
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