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陈豆)-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吕祉被郦琼搞懵了,他知道什么是哗变,可亲身实践又是另外一回事。
吕祉被郦琼捆在马背上,一直走到快出淮南西路,到一个叫做东楼的地方时,他才猛然发觉郦琼他们的计划。
………………投伪齐,这是在叛变!
勇气猛然回归到了吕祉的心里。
虽然被被捆在马背上,吕祉仍然破口大骂,斥责郦琼、激励全军。
吕祉要大家分清楚什么是英雄什么是叛贼,去投奔刘豫,就是做叛贼手下的叛贼,会骂名千载,后悔无及的,等等。
毛太祖教导我们,我们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于是乎,郦琼大怒,手起刀落,将吕祉杀死在马上。
不但如此,郦琼一不做二不休,指挥大军在庐州大肆掳掠。还把当地的地方官赵康直和庐州知州赵不群俘虏一同带走。
原先南宋朝行营左护军近四万士兵、还挟裹着六万多家眷、百姓投靠伪齐,史称“淮西之变”。事发时间是绍兴七年的八月八日。
这一天的黄历上写着:诸事不宜。
淮西军的消息传进临安,朝廷上下震惊不已。
五大军区之一的淮西军区突然间全空了,竟然是全军叛变,这是宋朝从来也未曾有过的事,哪怕遍查中国历史,也找不出几回。
高宗皇帝急火攻心。懊悔无及,恨不得一巴掌把张浚拍死。
这是他的家底,是他安身立命的东西,他容易吗,当年急慌慌逃到了江南,被女真人万里追杀。几乎葬身大海里,都是因为没有兵。
这些年节衣缩食住小房,忍辱负重装孙子,好不容易才攒出几支军队,居然一下子丢掉了五分之一。
考虑到是投敌叛变,里外叠加损失是翻倍计算的,这无论如何没法接受。
这时候。高宗皇帝用最快的迅速派人传令岳飞,要他给郦琼写信。只要肯回头,一切就当没发生过,回国之后升官、奖钱,要什么给什么。
为什么朝廷会想到让岳飞给郦琼写信?
在《金史》有这样一段记载:郦琼,字国宝,相州临漳人。补州学生。宋宣和间,盗贼起。琼乃更学击刺挽强,试弓马,隶宗泽军,驻于磁州。未几告归,括集义军七百人,复从泽,泽署琼为七百人长。
原来郦琼是当初老帅宗泽在汴梁城所召集起来的众多的绿林好汉之一。
在回顾一下南宋初年的历史。当初宗泽在汴梁城颁发江湖召集令,号称百万大军,准备反攻金国。
只可惜,宗泽不为高宗皇帝所喜。再加上当时的宰相黄潜善在旁边煽风点火,不让宗泽的大儿子宗颖接班,反而把杜充这个蠢驴派去开封府汴梁城,把宗泽几经辛苦才建立起来的抗金基业给自行摧毁。
事实上,原来被宗泽召集起来的这帮绿林好汉们,即便被杜充所驱散,依然活跃在大江南北,极大地影响着其后的局势。
当时宗泽身边的好汉就包括了李成、张用、曹成、还有这次事件的主角郦琼、等等,当然也包括了最受宗泽所重视和欣赏的岳飞。
因为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渊源,因此高宗皇帝希望岳飞能在此紧急的关头,替朝廷出头,劝说郦琼回头是岸。
高宗告诉岳飞,只要郦琼愿意回归,朝廷不但既往不咎,还会予以重用。
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假如一开始就让岳飞去接管淮西军,怎可能出现现在这种局面。
高宗皇帝不但让岳飞出手,还发诏给刘光世,让刘光世紧急复出。大概是想通过旧帅回归的方法来安抚郦琼。
病急乱求医。大概就是高宗皇帝此时此刻的心情了。
但是,刘光世根本到不了郦琼的军中,因为此时淮西军已经进入伪齐的境内。倒是岳飞给郦琼的招抚书信顺利地到了郦琼的手中。
无论是从江湖上的辈分、官场中的职位衔头、又抑或是岳家军这几年打下来的赫赫威名,对于岳飞这封来信,郦琼都不得不回。
只不过,郦琼的回信相当的有趣,让岳飞也无话可说。
郦琼在信中写道:“……昨在合肥,已闻大齐政事修明,奉法向公,人民安业。今既到此,目自见之,投身效命,合得其所……”
拿到这封信,岳飞便已经明白,郦琼是再无回归的可能了。
这支原本可以用于收复失地、对抗金兵的老牌精锐部队,就这样成为了金齐联军的一部分了,殊为可惜。
PS:谢谢zhuxyhh01大大的打赏和支持,也恭喜zhuxyhh01成为本书的掌门。

第三百二十九章:兵变(四)

淮西军务整顿的过程,正如岳飞之前对张浚所预言的那样,分毫不爽。
“淮西一军多叛亡盗贼,变乱反掌间耳。王德与郦琼故等夷,素不相下,一旦揠之在上,则必争。吕尚书(吕祉以兵部尚书兼都督府参谋军事)虽通才,然书生不习军旅,不以足以服其众。飞谓必择诸大将之可任者付之,然后可定,不然,此曹未可测也。”
当郦琼被迫叛变之后,再回来读一读岳飞的这段话,方知岳飞用心之良苦。
可惜的是,因为张浚的狂妄自大,岳飞的努力付诸流水。
无论如何,淮西的兵变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这件事情给南宋朝廷造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影响一、南宋朝廷因为兵变的缘故而损失了四万多精锐大军。
淮西大军大多是由陕西人组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说淮西大军属于西被军也并不过分。刘光世本人也是西被军将门出身,在南宋军界中位高权重,也是中兴四将中第一个获得三镇节度使称号的人。
淮西军并不是不能打,只是因为刘光世受了父亲意外战死沙场的影响,实行保存实力的逃跑政策,因此后来给淮西军带来了极坏的名声。
实际上,淮西军个人战斗之强,甚至让岳飞也垂涎三尺。
影响二、淮西军的兵变,导致了南宋长江防区不战而被金齐撕开一个巨大的防御空洞,这造成了南宋朝廷沿江防御的空虚。
为此,后来南宋朝廷不得不命令岳飞派遣四千多水军进驻池州和江州防线,岳飞本人也必须扩大防区。亲自率领军队前往江州驻扎。
而另一方面,张俊、杨沂中等人也必须分兵来驻屯在淮西地区,以填补这一地区的防御空白。
尽管如此,这一地区的防御依旧处于空白状态,绍兴七年即将防秋之时发生兵变。对南宋整体的军事布局构成了重大影响。
影响三、淮西兵变之后,宋廷的战略举措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此之前,宋高宗坐拥雄师三十万,在张浚的极力鼓动下,宋廷从绍兴三年开始至于绍兴七年颇有进去之态。尤其是绍兴六年、七年的动作最大。
这从宋高宗行在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见端倪:越州府、临安府、平江府,最后抵达长江边上的建康府。这一路北上前移的行在也说明南宋朝廷和高宗皇帝此时的进取之态。
我们姑且不谈南宋朝廷在这一时期中。张浚如何与赵鼎斗法,张浚独相后又如何激进,最起码高宗皇帝本人还是默许和放手让张浚干的。
从宏观的角度,张浚的政策还是正确的。
无论是前期在川陕的安排,后期在长江防线的次第防守,整体的方针和布局都是非常的巧妙合理。也取得很大的成绩。
假如没有这次淮西兵变,以张浚的进取势头和对皇帝赵构的影响,以韩世忠、岳飞大军的进图中原态势,以刘光世、张俊、杨沂中对既有土地的巩固和占领,以吴玠兄弟对川陕的守御。
按照这种形势继续稳步发展,则光复中原并非没有可能,甚至更乐观一点说。即便是收服幽燕诸州府也大有希望。
只可惜,张浚做事长于宏观管理而弱于细节的调控能力。之前在陕西的富平大战如此,这次在淮西军的收编问题上也是如此。
当然,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缺点,所以张浚有缺点并不是问题,而问题在于他有缺点而不自知。
没有自知之明、刚愎自用、自私心强,这三个缺点要了张浚的命。
试想想,如果让岳飞掌握了淮西大军;假如王德能够懂点人情世故,安抚住郦琼和他的部下;如若不是派吕祉这位书生去收编;假如吕祉的公函不是郦琼所截获,淮西大军被顺利分兵……
以上的假设随便出现一个。则淮西兵变绝无可能出现。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淮西兵变让张浚的政治主张逐渐淹没在南宋行朝的政治斗争之中。
先是赵鼎把皇帝的行在搬回临安。待到赵鼎被秦桧斗下台去以后,高宗一朝完全走向了妥协和投降为主导的政治路线上去。
淮西兵变给宋人留下的教训是惨痛的,高宗之后,不少宋人反思这次兵变。其分析颇为一针见血,兹引用于此:“朝廷乃以吕祉代刘光世,遂致郦琼之叛。盖光世之军,多陕西之盗贼,最为揉杂而难治。西人重世族,光世乃世将,故仅能总统之。郦琼、王德皆光世之爱将也。二人平日不相下,若得威名之将以代之,则可以驾驭而立功。朝廷始以公(岳飞)代光世,得之矣。已而中变,易以吕祉,故二将无所忌惮而斗,琼惧而谋叛,刘豫又以高官重禄以诱之,所以丧淮西之一军。不然,公(岳飞)成恢复之功矣。今天下庸人孺子皆知公之威名,至于公(岳飞)之大计,与夫功之所以不遂者,士大夫盖未知也。”

淮西兵变之后,举国一片骂声,矛头直指张浚,其中也包括我们的岳大帅。
对于张浚,岳飞恨不得亲手砍了他。
淮西兵变不仅是南宋丢了四万多军队那么简单,五大军区之一空了,全盘的形势瞬间改变,南宋再没有进攻的资本。
岳飞想要北伐,只能再等机会。而机会……等到军队再次强大,所谓的条件成熟,那会是哪一年的事呢?
以上可能是岳飞的看法。至于其他的南宋人民,看法就更简单了。
本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之前为了拿下左护军,皇帝亲自出面,再配以最强将军亲身莅临,去压伏那帮兵痞;可张浚居然只是派去一个从未上过战场杀过人见过血的白面书生。
……两者对比。傻子也能知道会出事!
张浚白痴到了何等程度,真是不知所谓,被猪油蒙了心。
因此,朝廷对张浚发出了正式的评价,也就是御史台长官的弹劾词。
“……张浚轻而无谋,愚而自用。德不足以服人,而惟恃其权;诚不足以用众,而专任其数。若喜而怒,若怒而喜,虽本无疑贰者。皆使有疑贰之心。予而复夺,夺而复予,虽本无怨望者,皆使有急望之意。无事则张威恃势,使上下有睽隔之情;有急则甘言美辞,使将士有轻侮之志。”

关于张浚的处分决定很快就下来了。
高宗皇帝亲自下令。解除张浚一切职务,降为散官,流放岭南。从力度上讲,这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罚了。
即便这样,高宗皇帝还嫌不够,后来又添加了一句话:………永不复用。
富平决战、淮西兵变,这两件事哪个都是足以决定国家命运的悲剧。居然连续发生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这除了说明这个人本身太操蛋之外,用这个人的领导们又是怎么一回事?
高宗皇帝抓狂了,恨不得在墙上贴块豆腐撞死算了,为什么自己如此发昏,看不清这个绝世蠢货呢?
恨归恨,高宗皇帝还是把张浚单独召进了皇宫,最后咨询了一下行政问题:“张卿家,你看谁来接替你的位置好呢?”
高宗皇帝真的长大了,政务处理也越来越成熟了。
他能忍住出离的怒火。理智地做每一件事。张浚虽然把事情办得一塌糊涂,但是他还有一项不错的能力………看人。
对于高宗皇帝的问话,张浚突然愣住了。因为在这一刹那,他突然回想起在都督府中与岳飞的那段对话。
此情此景,何其相似。
张浚现在是后悔莫及了。
见张浚居然不做声。高宗皇帝便问道:““秦桧何如?”
高宗皇帝这么问,并不是对秦桧有什么想法,只因此时秦桧位居右相。左相出事,右相接位也是应份之举。
对于自己亲手提拔起来的秦桧,张浚真是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
在淮西兵变中,这个阴柔诡诈的家伙在背后搞了很多的小动作:比如把王德调离淮西大军,比如在风声不对的时候,劝阻张浚亲自去淮西军探视,等等。
其实,淮西兵变真要追究,主兵的枢密使秦桧也难辞其咎。秦桧依凭其做事隐蔽,不仅没有挨受一支弹劾之箭,反而把所有问题转移到张浚身上。
只不过,秦桧做事太绝了,滴水不漏,让张浚无法抓住他的把柄。
无奈之下,张浚只有对高宗皇帝说道:““近与共事,始知其暗。”
之前不了解,现在共事了一段,才知道这人真是太黑了。
张浚的这个说法,实在是没办法的办法。
高宗皇帝若有所思,点了点头,那就选赵鼎吧,他还算有经验。
张浚点头同意了。
赵构于是给了他最后一个任务,由他执笔,去都堂写赵鼎的拜相制。
当天深夜,张浚在都堂端坐,一笔一划地写着关于赵鼎的赞美诗。拜相制嘛,一定要花团锦簇歌功颂德,要不是国家最有才有德的人,怎么能当上朝廷首相呢?这样写着,张浚的心像刀子在割着一样疼。
突然间想起了崔健的一首歌:象一把刀子。
jinjinjin……
光秃秃的刀子它放着光辉
照得那个老头子露出恨悔
他紧皱着眉他还撅着嘴
不知是愤怒还是受罪
不要着急我的宝贝
我们天生就不是为了作对
可我身上的权力就象一把刀子
它要牢牢地插在这块土地
张浚明白了,这是高宗皇帝给他的惩罚之一。
你不是想要官吗,你不是喜欢权势吗?就由你亲手写着扔别人上位的诏书,以最近的距离看着别人得到你失去的!
PS:  谢谢zhuxyhh01大大、0拈香一朵0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三十章秦桧之能

根据高宗皇帝的要求,张浚挑灯夜战,要连夜拟好赵鼎的拜相制。
在都督府里,还有一个人在通宵陪伴着张浚。
他就是秦桧。
秦桧的消息是灵通的,心思更是慎密无比,他猜到了高宗一定会咨询张浚由谁来继任帝国首相。
因此,秦桧下班之后就在都堂里守候着,整夜通宵陪着张浚,让老首长感受到最后的一点温暖,从而确立自己的首相位置。
张浚虽然为人粗心,毕竟不是蠢人,对于秦桧的虚情假意,只是在冷眼旁观,让秦桧白白苦熬了一夜。
赵鼎火线上任,重新坐回了他首相的位置。
从当时的情况看,赵鼎的回归也是属于众望所归的。只不过,他上任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把朝廷上下都惊呆了。
赵鼎居然要同时保住张浚和秦桧两人。
在李心传所撰写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五中记载着当时赵鼎和高宗皇帝的一段很长的对话:高宗皇帝对赵鼎吩咐道:“爱卿要尽快把张浚削职为民,赶出京师,还要通报天下,让天下人知道他所犯的罪孽。”
看来高宗皇帝对于赵鼎的怨气还真是不少。
赵鼎对高宗皇帝拱手说道:“微臣已经准备把张浚降级了。不过微臣以为,不要把张浚一棍子打死,最好是能够留在身边,随时参与国家大事。”
高宗皇帝有点愕然了,说道:“张浚误国误君,单单是撤职就可以抵罪了吗?应该把他远远地流放到外地去,朕不想再见到他。”
赵鼎有些苦口婆心地劝解道:“张浚的老母亲年岁已高。他之前又有勤王大功,难道陛下您忍心让他们母子分隔两地,不能相见吗?”
高宗皇帝没有想到赵鼎旧事重提,脸色一沉,辩解道:“勤王有功。朕已赏给他相位了,足以抵过。功是功,过是过,两不相掩。”
话说到了这份儿上,于情于理赵鼎都该闭嘴了。
可偏偏没有,赵鼎才刚刚抖出了两个包袱。好戏才刚刚开始。
他提醒高宗皇帝:“陛下,如今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挽回淮西兵变的损失,确认事故的责任人,这才能让天下人心服口服。”
高宗皇帝点头同意了:“对呀,这才是爱卿要做的事情。”
赵鼎一脸正色地说道:“根据朝廷的法典和章程。无论皇上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军队都必须百分之百无条件地遵从,这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没错吧?”
高宗皇帝内牛满面,心里想:“赵鼎可真是朕的贴心小棉袄啊。”
赵鼎见高宗皇帝连连点头,便继续说道:“可郦琼他们一伙只是为了个人待遇、职务调动之类的小事就造反了,这是朝廷的错。还是他们的错?所以微臣认为,淮西兵变的根本性错误在于军方,是军队过分骄横的表现。”
听到赵鼎这番说法,高宗皇帝激动得几乎想从龙床上站将起来,声颤颤得对赵鼎说道:“爱卿说得太对了。假如天下人人都如卿家所言,中兴大业何愁不成。”
见高宗皇帝已经认同了自己的说法,赵鼎话锋一转,说道:“既然是军队方面的错误,此时重罚张浚,会有两个严重的后果。”
“哪两个严重后果?”此时的高宗皇帝。已经被赵鼎牵着鼻子走。
赵鼎举起两个手指头说道:“张浚乃是因为公事而受重罚,必然打击了天下有识之士的权权之心,以后谁敢来给皇上献策,此其一;其二、如果对张浚重罚,必然助长了军队的歪风邪气。毛病都是惯出来的。这时全国的军队都在看着朝廷,朝廷绝不能示弱,不然以后都会被军队蹬鼻子上脸的。
“今谪浚虽非诸将之言亦少快诸将之意矣。”这就是赵鼎的原话。
搞清楚了赵鼎的想法,高宗皇帝不禁由衷感慨道:“爱卿果然深得朕的心意!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张浚不必去岭南,新的岗位是“责授左朝奉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永州居住”。
赵鼎的这个说法貌似有理,还把高宗皇帝糊弄得团团乱转。但是,假如我们用现代的逻辑学一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可笑和荒谬的地方。
赵鼎的逻辑就是:张浚因为对军队的控制不利导致国家损失五分之一的兵力,但为了能继续有效地控制军队,所以只好轻判。
换而言之,不管文官们怎样的操蛋,犯了多少错误,到了最后,责任都得是由武将们去承担。
这就是宋朝的主流意识。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宋朝国力之孱弱不是没有道理的。
无论如何,赵鼎还是成功地把张浚保了下来。
对于为什么要力保张浚,赵鼎当时的解释是:“鼎不负德远德远负鼎。”
这里说的德远就是指张浚。
赵鼎和张浚原来是一对惺惺相惜的好朋友。而张浚也是在富田之战失败后的深渊里被赵鼎给重新提拔上来的,只不过后来张浚功利心过重,竟然恩将仇报,利用赵鼎在淮西之战的失误,把赵鼎活生生逼退出朝廷的核心决策圈。
如今赵鼎以德报怨,充分显示了赵鼎胸怀之广阔和为人之大度。
高宗皇帝和赵鼎的对话并没有就此结束,还在继续着。
这君臣两人一问一答、一唱一和,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谈甚欢,就好像是久别重逢的夫妻一般。
最后,高宗皇帝对赵鼎说道:“卿既还相位、现任执政去留惟卿。”
就这样,高宗皇帝授予了赵鼎组阁的专断权。也就是说,新的一届总理内阁的人选名单由赵鼎单独决定。
面对这份信任,赵鼎没有得意忘形,依然保持着谦卑的态度。
他只向高宗皇帝申请了一个工作拍档的名额。这个拍档是必须保留的,其余的人选还是由皇帝自己做主。
这个人选就是………秦桧。
赵鼎的原话是:“秦桧不可令去。”
事情发展到了这种地步,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秦桧依然还是那个秦桧,他的怀里揣着的依然还是那套南人自南、北人归北的主张,嘴里还坚定不移地挂着议和的话题。而他的身世和来路依旧可疑。
奇怪的是,自从秦桧回归南宋以后,无论是谁来担当首相,都喜欢找他来当副手;无论是主战派的吕颐浩、张浚,还是主和派的范宗尹、赵鼎,都是如此。
这还不是最奇怪的。
最奇怪的是。找秦桧做副手的这些大人们,他们的下台都能看见秦桧的种种动作和推手。他们也知道秦桧的阴险和恶毒,比如张浚;甚至他们本身对于秦桧也并无好感,比如赵鼎。
即便是这样,他们依然要找秦桧当副相,并乐此不疲。
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
骗得了吕颐浩之后。继续骗了张浚,接着轮到赵鼎,而且是一直在高宗皇帝的眼皮子底下骗,在众人早就知道他本性不良的情况下没完没的欺骗成功。
这说明了什么呢,是上面的这些人太好骗了,还是这个骗子太高明?
这可能就是历史的诡异之处。
赵鼎履新上任,按照朝廷的惯例。各路外地的大臣需要“入觐”并顺带与新的首相大人见面。而作为最大战区的最高指挥官,岳飞也在入朝之列。
在路上,岳飞就对他的参谋官薛弼说道:“我这次到朝廷之上,还将奏陈一桩与国本有关的大计。”
薛弼问:“什么事?”
岳飞回答说:“我想请皇上立读书于资善堂的建国公为太子。”
薛弼一惊,连忙提醒道:“身为大将,好像不应该干涉朝政。
岳飞的回答是:“君臣一体,不应顾虑形迹。”
于是岳飞入朝,并提出了他的建议。
史载,当岳飞读奏章的时候,突然有一阵冷风吹袭而来。吹得他手中的奏章摇摇摆摆,而他的声音,也因为紧张和颤抖了起来。
岳飞在政治上的单纯和天真,在此刻表露无疑。
良久,高宗皇帝以极其冷静的语气答道:“岳卿家。我并不会怀疑你的忠诚,然而拥兵在外,这一类事情并不是你应该关心的。”
高宗皇帝的回答直接点中了岳飞的要害。
无论在哪一个朝代,拥兵大将都是不能牵涉朝政的,这是一个很禁忌的话题。
岳飞退下了,脸色惨白,如同死灰。
或许他有些后悔,但作为宗泽理念的继承人,岳飞始终无法克制住自己。
他正在做的事情是………要求高宗把皇权交还给太祖赵匡胤的后人。
再深入一点,岳飞在要求一个年仅三十出头的皇帝立外人为太子。
难道三十多岁的高宗皇帝很老了吗?已经老到必须如此迫切地将皇帝的位置都要拱手相让的程度了吗?

岳飞的举动,不但使求子心切的高宗皇帝大为光火,甚至让一向对岳飞非常欣赏的新任宰相赵鼎也非常不满。
因此赵鼎公开在朝堂上说道:“飞不循分守,乃至于此。”
不但如此,赵鼎还特意找来岳飞的参谋官薛弼,对他劝诫道:“大将总兵在外,岂可干与朝廷大事,宁不避嫌。飞武人,不知为此,殆幕中村秀才教之。公归,语幕中毋令作此态,非保全功名终始之理。”
PS:谢谢靓女007大大、0拈香一朵0大大、被爱的小徐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三百三十一章:反间计

淮西兵变之后,刘豫听说郦琼领着十多万军民前来投诚,高兴得手舞足蹈,连忙命令工匠们“粉饰门墙,增添仗卫”,还特意安排了户部侍郎冯长宁、选锋统制李师雄作为接纳使,前去帮郦琼打点一切。
郦琼一行人等到了以后,刘豫在文德殿上隆重地接见了他们,还把郦琼授予“靖难节度使兼拱州知府”,而郦琼的属下也都有各种封赏。
封赏完毕,刘豫亲笔写信到金国去报喜。
敌方的主力军团集体叛变投诚,一里一外,按双倍计算,这可是个不得了的数目,可谓是伪齐立国以来最大的成就。
因此,刘豫还在信中提出,请求金国出师、和自己一起兵发江淮,进犯南宋。
如此的成就,刘豫还以为金国会有什么赏赐或者赞扬。
可事实让刘豫失望了,刘豫的信函已经发出很长时间了,都没有收到金国的任何回复,更谈不上什么赏赐了。
刘豫的心开始不安起来,到底是什么回事,莫非金国那边的政局发生了动荡?
这回还真让刘豫给猜中了。
在南宋朝廷波澜起伏,激流暗涌的时候,北面大金皇朝的政局也正好在发生地震,其程度之剧烈,让旁人为之侧目。
完颜亶之所以能够接替吴乞买而成为金国第三任皇帝,原因就是他父亲早死,年纪又小。容易受到控制。在金国几个大佬都都不能劝服对方的时候,完颜亶的劣势反而成了优势。让他捡了一个天大的便宜。
在完颜宗辅的安排下,完颜亶让完颜粘罕当上了国相。
虽然貌似升官了,但完颜粘罕也为此而放弃了兵权。在金国这个以武立国的国度里,没有兵权就意味着影响力的下降。
作为报复,完颜粘罕暗中刺杀了完颜宗辅,但也因此同时与完颜兀术和完颜昌等另外几个大佬交恶。
于是乎,一个反粘罕的大联盟在金国暗中成立了。
反粘罕联盟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把完颜粘罕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心腹成员统统调入中央。以便直接控制。
比如把燕京枢密院事韩企先调升为尚书右丞相、把西京留守高庆裔调升为尚书左丞相、把平阳尹萧庆调升为中书右丞,等等。
这些行动,极大地削弱了完颜粘罕的势力。
天会十五年,也就是绍兴七年的年初,在吴乞买第二个儿子浦鲁虎的周密操作下,小皇帝完颜亶以贪污的罪名将高庆裔入狱,并借此案扩大牵连。将完颜粘罕派系的势力连根拔起。
高庆裔在刑场上对前来送行的完颜粘罕哭道:“我公早听我言,事岂至于今日?我死后,我公要善自保重。”
看来,高庆裔对于反粘罕联盟的行为,已经早有警觉,可惜粘罕不信。
后面事情的发展证实了高庆裔的先见之明。
天会十五年七月。小皇帝完颜亶将完颜粘罕入狱,并发了一道《下粘罕诏》:“持吾重权,阴怀异议。国人皆曰可杀,朕躬匪敢私循。
结果是,身陷囹圄的完颜粘罕很快就忧郁而死了。
完颜粘罕死后。金国的内部重新形成了两派势力。
一派是以左副元帅完颜昌、太师浦鲁虎为首,倾向于与南宋讲和的“鸽”派;而另一派则是以右副元帅完颜兀术、领三省事斡本为核心的。主张彻底平定南宋朝廷的“鹰”派。
虽然这“鸽”、“鹰”两派各有各的主张,但是在短时间内,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敌人………他就是伪齐的刘豫。
完颜昌对刘豫的厌恶是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事情。
刘豫原本是完颜昌手下的降将。当初完颜粘罕横插一脚,要接管伪齐的业务,而刘豫见完颜粘罕势大,便顺势投入到粘罕处,所有钱粮财物的进贡全部都经由粘罕上缴金国,没有留给完颜昌半点油水。
如今完颜昌翻身过来,自然要对刘豫踩上几脚。
问题是,作为主战派的完颜兀术,常年与刘豫的伪齐军一起,在西北和江淮地区与宋军作战,多少都有些香火情谊,为什么会赞同完颜昌去废除刘豫?
《鄂王行实编年》中记载了一件岳飞的小事,而这件岳飞即兴而发的作品,恰好就是上述问题的答案。
根据以往几年的惯例,到了每年秋凉之时候,金国都会派出大军到南宋朝的边境来骚扰一番,看看有没有机会。
在绍兴七年的十月,完颜兀术的大军进驻了一个叫清河的地方,这处地方离两国的边境线已经很近了。
就在这个时候,岳家军偶然擒获了一名金人的斥候,将其五花大绑,押送到了岳飞的中军帐里。
在岳家军营这种地方,汇聚最多的当然是对女真人的仇恨。那名女真斥候也自知必死无疑,唯有不吭一声,但求死个痛快。
岳飞原本在帐中与诸位将军议事,见到女真人被押进来,满脸的愕然,失声叫唤道:“汝非张斌耶?本吾军中人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