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五零巧媳妇-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知道什么人设置的规则,非得要那么多积分才行,算了,她还是搂着孩子睡觉吧,不去搭理那个蠢系统。
  腊月里白天短,从宽甸到通化,下车的时候外面天色都有些暗了。
  巧莲依旧是找了招待所住下,天亮起来坐了车,又往临江赶。通化到临江近一些,一上午就到了。
  “是从宽甸来的吧?曲家的?”刚下车呢,就见到有俩男人急急忙忙跑过来问道。
  巧莲有些警惕的看着对方,不知道这俩人是谁?
  虽然大姐在信里说过,会让人来临江接,但是她从没来过,还是要小心一点儿。
  “你们是哪里来的?要接的人姓什么叫什么,是谁让你们来的?”不问清楚了,她可不会跟着走。
  俩人当中个子高的那个一听巧莲说话的口音就笑了,“肯定是你没错儿,一听这口音就知道。
  我是你大姐夫张文广,你姐陈巧娟让我来接人的。
  你叫陈巧莲,家住在营匡子村石家沟,前几天打电报说是要来。你大姐陈巧娟住在抚松大营乡,还有你娘你三个哥哥也都住在这儿。”
  对方很准确的说出了巧莲的身份,连大姐和姐夫的名字也都说对了,巧莲这才放心。
  “姐夫,对不住啊,我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出门,不小心不行。这头一回见面,还请姐夫多包涵。”
  这个年月信息不发达,,不是知根知底,不可能说的那么清楚,巧莲赶忙道歉。
  张文广摆摆手,“没,这就对了,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出门,多加小心是对的。这是我兄弟张文星。”张文广指了指旁边的男人。
  巧莲朝着那人点点头,“真是太麻烦了,让你们这么大老远的来接,真是过意不去。”
  张文星个头略矮了点儿,挺憨厚的人,听见巧莲这话就笑了。
  “都是自家亲戚,麻烦什么?嫂子盼了多少日子,就等着你们来呢。
  走吧,咱们这就往回走,估计到家也得挺晚了。”临江离着大营村还很远呢,还有一百多里地。
  他们赶着马爬犁可比不上汽车,加上山路不好走得爬坡,回去怕是要走四五个钟头,到家可不就挺晚了怎么?
  为了早一点儿见到亲人,也顾不得那些了,巧莲低头嘱咐了俩孩子,让他们忍着点儿饿。
  然后娘三个就这么坐上了马爬犁,张家兄弟俩用被子给他们盖了盖,然后一甩鞭子,赶着爬犁就往回走。
  巧莲母子腊月初三从营匡子村出来的,如今已经是腊月初五了,离着腊八很近,天气冷的不得了。
  坐在马爬犁上头可不是汽车,迎面呼呼的冷风,幸好孩子们穿的都很多也很保暖,加上有被子盖着,总算没有冻着。
  马爬犁在冰雪卤面行走非常快,张家兄弟都是赶爬犁的好把式,别看走的飞快,却非常平稳。
  就这样,马爬犁一溜烟的朝着大营乡飞奔。
  冬日里天黑的早,下午四点来钟就暗了。
  巧莲看着天色,心里算计这时间和马爬犁的速度,大致猜出来,应该是离着大营村不算很远了。“姐夫,是不是快到了?”
  张文广一边赶着马,一边点头回了句,顺手往前指了指。
  “是,快了,上了前面这个坎儿,就能看见了。饿了吧?中午都没吃东西呢。
  放心,你姐在家做饭呢,我听她说,今天要包饺子呢。
  咱家刚杀了猪,原本应该是再等几天,你姐一接到电报,说你要来,就喊着我把猪先杀了。”
  “妹子,你姐以前没少跟我念叨你,说是你俩挨着,从小就一起玩儿,她嫁过来这些年,最惦记的就是你。
  如今来到家里了,就放心住下,咱家养得起你们。”


第40章 大营乡
  巧莲坐在张文广身后,听着张文广的话,心头一暖,不管人家这话是真心实意还是客套,听着都让人心里舒坦。
  看起来大姐嫁的这个男人真不错,对大姐肯定是言听计从,真好,大姐这回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说话间,马爬犁开始上坡,巧莲知道,离着大营村不远了。
  于是将两个孩子搂在怀里,靠近俩娃的耳边嘀咕了几句话。
  然后巧莲就把他们从石家沟出来时,俩娃戴的帽子取了出来,让俩娃把帽子和围巾都摘下来,换成以前的。
  财不露白,有钱也不能显摆,他们娘三个全都是一身新的行头,太出眼了。
  在外面赶路大家伙行色匆匆谁也不会注意,可是进了村子,却不得不小心。不是巧莲太小气,实在是对人性太过了解。
  大姐家里过得好,或许不会动什么心思,但是她那个娘还有哥哥嫂子可就不敢说了。
  当初能为了聘礼,把她卖给曲家当媳妇,就足以证明母亲和哥哥都是什么人了。
  尤其是她那个童养媳的大嫂,最是蔫儿坏的人,没出嫁前在家里,不知道吃了多少亏。
  巧莲也不是傻子,哪能还傻乎乎的打扮成暴发户去见他们?
  大衣虽然新,却是普通的布匹和棉花,不值多少钱,不算多出眼。
  但是那围巾和帽子不一样,围巾是最好最柔软的羊绒,帽子虽然是高仿,但看着就跟真的一样,不知道的人肯定以为非常值钱。
  一个是巧莲没法解释这些东西的来处,第二也是怕母亲和嫂子眼红,谁知道她们会不会起什么歪心思?
  所以,巧莲才会让孩子们把帽子围巾换下来,换成自家做的棉布帽子,那东西不起眼,相信没人会要。
  至于里面穿的坎肩儿和保暖衬衣,巧莲刚才也交代孩子们了,坎肩儿找机会脱下来放在大衣一起,到时候巧莲会收起来。
  保暖衬衣穿在里面,谁也看不见,晚间睡觉的时候脱了,巧莲给藏起来就行,别人不会注意。
  这一次来大营村,巧莲也没决定是否长久留下来,还是要看姐姐他们的态度,还有这边是否有留下来的机会。
  安家落户肯定需要土地,没有土地就没有出产,就算她有系统什么都不缺,也得给她个理由借口啊。
  不然她不种地,却衣食不缺,早晚会被别人怀疑的。
  而这时候土改已经过了,巧莲也怕,村里没有闲置的土地,那她想要留下来,就有些困难。
  反正离开营匡子村时,话没有说死,钟书记那头也说了,一切都还给她留着,如果这边不好,那就再回去。
  所以巧莲的打算是,在这边住到过完年出了正月,如果这边没法安家,那就再回去。
  主要是这个冬天,总得有个落脚的地方。她们母子不能一直住在李家啊?
  这边毕竟是亲姐姐,就算住一阵子,别人也不会说什么闲话。
  就在巧莲心里琢磨这些事情的时候,张家兄弟已经赶着爬犁下了坡,直奔着坡下去了,不用说,这肯定是大营乡了。
  “妹子,这就是大营乡了,说起来咱这大营啊,也不是平白无故就这么叫的。
  清末的时候,营口有名的大参户谢太新,雇了一百多号人,就在咱这地方种棒槌。
  棒槌你知道吧?就是人参,那东西可值钱了,不少人家都种。”
  “咱这边管种棒槌的地方叫棒槌营子,一百多号人的棒槌营子,那可就是大营子了,所以啊,咱这村就叫大营了。”张文广一边赶着爬犁进村,一边给巧莲介绍了一番。
  对于这边,巧莲其实也多少知道一些,大营村隶属于抚松,离着东北名山长白山已经不远了。
  长白山那可是满清龙脉圣山,当地出产好多种名贵的药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人参了。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民间就有人工种植人参的行业,也因此,抚松境内,很多地名都是跟人参有关。
  地名里带营的,基本上就是以前种植人参的地方,比如这个大营。还有什么前营子、后腰营子等等,都是如此。
  抚松是块风水宝地,不光物产丰富土地肥沃,还盛产人参。
  这也是巧莲想来的一个原因,这边发展的机会多,比石家沟那个满山破石头的地方强百倍。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既然有机会走出石家沟,无论如何她也应该试着迈出这一步。
  不光是为了她自己,也是为了俩孩子,石家沟那破地方能有什么发展?她难道要两个孩子一辈子就留在石家沟种那几亩破地么?
  “妹子,到了。”就在巧莲心里胡思乱想的工夫,张文广赶着马爬犁在一处院落外停下来。
  “孩子娘,赶紧出来,快看看这是谁来了?”张文广朝着院里大声的喊道。
  话音刚落,就见到从里面跑出来几个人。
  一个女的二十二三岁的模样,穿了一身紫红色的棉袄,头上也没戴帽子,急火火地从里头跑出来。“我妹子呢?我妹子在哪儿?”
  巧莲下了爬犁,朝着对方喊了一声,“大姐,我来了。”
  瞧见这人的样子就知道,肯定是大姐没错,因为她们姐妹的长相有八分相似,绝对认不错的。
  “妹子,可算来了,姐想你想的都快疯了。
  你说你咋这么倔呢,让你来你就来呗,咱家还能缺你吃用不成?”陈巧娟一把就抱住了妹妹,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
  面对着这般热情的姐姐,巧莲心底的那股思念之情再也压不住了,回手抱住了姐姐,姐妹两个就在大门外,这么抱头痛哭。
  能不哭么?这姐俩都是被母亲哥哥给卖了,吃了这么多的苦受了那么多的罪,同病相怜呢。见了面想起过往那些心酸的经历,怎么可能不哭?
  “大嫂,你千盼万盼的把巧莲妹妹给盼来了,这咋还在大门口就哭上了?
  这大冷天顶风冒雪的,巧莲妹妹还带着俩孩子呢,赶紧请人家进屋啊。”一个年纪跟陈巧娟相仿的女人,含笑着开口说道。
  “巧莲妹子,我是张家二媳妇,跟你姐姐是妯娌,成天听大嫂念叨你呢。”


第41章 姐姐巧娟
  “张二嫂好,这么大冷的天,劳烦张二哥去临江接,二嫂还特意出来迎,真是过意不去。”
  巧莲看得出来,张家二媳妇是个实在人,性子也很爽利,跟姐姐相处的应该也不错。
  这个热情劲儿,就像自家妹子来了一样。
  “瞧你说的,大嫂家的亲妹子来了,那还不就跟我的妹子一样么?
  走,走,别在外头说话,赶快进屋,外头太冷了。”张家二媳妇笑呵呵的走上前来,伸手抱起来嘉康。
  “这就是妹子家那一对双儿吧?姑娘小子?”
  外面已经黑了,看不太清楚,加上俩孩子都穿着一样的衣裳戴着帽子,根本无法分辨。
  “那是小子,嘉康,这是闺女佳媛。嘉康佳媛,快,叫大姨,那个是二婶。”巧莲弯腰抱起来佳媛,让两个孩子叫人。
  “大姨,二婶。”俩孩子乖乖的喊了人。
  之所以管张家二媳妇叫二婶,自然是随着陈巧娟家儿女这边称呼,北方大多时候都是这样理顺亲戚间称呼。
  “好孩子,真乖,走,咱们进屋去,屋里预备了好吃的。来,佳媛,让大姨抱,你娘这一路估计累了,大姨抱着。”
  陈巧娟接过去佳媛,妯娌两个抱着孩子,一左一右的陪着巧莲进了院子。
  后头张文广张文星兄弟俩赶着马爬犁也进了院,将爬犁卸了马牵到牲口棚去。
  巧莲一边往院子里走,一边打量了几眼。看得出来,张家的日子过的确实还行。
  院子很大,三间土坯房十分周正,上头苫着木瓦整整齐齐。靠着东边院墙是二层的木质仓房,底下放杂物,上面用木板钉的严实,肯定是粮仓。
  西头是牲口棚、猪圈、茅厕,木头园杖子夹的整整齐齐格外规矩,房前屋后好大的空地,都是菜园子。
  “我家在后面,隔着不远,等着白天得闲了,妹子领孩子上我家玩儿。”张家二媳妇指了指后头不远处的一处院子,笑道。
  张家老两口早就不在了,张文广张文星两兄弟各自娶了媳妇之后就分开过日子。
  或许是不在一起搅和的缘故,兄弟之间妯娌之间,相处的都比较和睦。
  天色很暗,巧莲只隐约的看见后面也是跟这边差不多的院落,心中暗暗点头。
  看起来张家兄弟都是能人啊,如今这年月能有这样的日子,可真是不简单。
  就是不知道,土改的时候,张家被划了什么成分?瞧这个样子,贫农肯定不可能了。
  巧莲心里琢磨着,脚下却没停,跟着巧娟妯娌两个进了屋子。
  张家的房子比较宽敞,三大间屋子。
  东北冷,基本上屋里都是炕,而且为了冬天暖和以及光线好,大部分都是南炕。
  张家也是如此,东西屋都是南炕。也因此,一进屋子,两边就是灶台,北边摆着一溜缸、坛、柜子等东西。
  跟巧莲家里差不多,这边也是没有间壁墙,只在灶台后面垒起一截土墙分开了厨房和里间。
  张家的房子大,炕自然也大,东西屋各一铺大炕,此刻东屋的炕上,坐满了人。
  “娘,快看,二妹来了,还有二妹家的俩娃。”陈巧娟抱着孩子直奔东屋,将怀里的佳媛放到了炕上。
  “快上炕暖和暖和。二妹,咱娘还有咱哥哥嫂子,听说你来了,都在这等着呢。”亲人团聚,巧娟心里自然万分高兴。
  或许是为了迎接巧莲母子的缘故,东屋和厨房都点了油灯,有些光亮,巧莲能够看清屋里的情形。
  陈家老太太陈姜氏坐在炕头,大嫂王氏、二嫂刘氏、三嫂周氏各自揽着孩子坐在炕稍,大哥陈民生、二哥陈民安、三哥陈民丰三个人则是挨着陈姜氏坐着。
  陈姜氏年纪不到五十,一副农家老太太的打扮。
  后脑勺挽个纂儿,身上穿着大襟儿的棉袄,大裆的棉裤,裤脚也是用腿带子捆扎着,脚上一双白色的棉袜子。衣服前襟儿、裤子膝盖,都打着补丁。
  在这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连连又三年的时代,穿着补丁衣裳太正常不过,很多人都是补丁摞补丁呢。
  这陈姜氏身上的补丁都是大块儿,而且补丁还很新,缝的整整齐齐,一看就知道,陈家这日子过得还算可以。
  不过,这陈姜氏的神情可一点儿没有见到亲闺女的高兴劲儿,反而阴沉着脸,抬头用一种很嫌弃的目光,扫了巧莲母子一下。
  结果在看到巧莲母子身上的穿戴时,却吃惊的睁大了眼睛,随即,又低下头去,不再看巧莲母子了。
  巧莲上前来,跟众人打招呼,“娘,大哥、二哥、三哥,大嫂、二嫂、三嫂。”
  巧莲的态度也不算太热切,语气淡淡地没什么起伏,不像刚才见到姐姐那么激动。
  “嗯,来就来吧,过来住几天。”老太太撇撇嘴,只说出这么一句话来。
  对于陈姜氏这模样,巧莲倒是一点儿都不意外。
  她这个娘重男轻女十分严重,眼里面只有三个哥哥,闺女对于她来说就是赔钱货,除了换聘礼之外没有别的用处。
  尤其是这次,巧莲明显是过来投奔,陈家老太太要是能有个好脸色才怪呢。
  她生怕巧莲母子过来之后就住下不走,往后少不得要给陈家添麻烦,态度怎么能热切了?
  有什么样的婆婆,就有什么样的媳妇,陈姜氏态度不冷不热,那边三个媳妇也一样。
  见到巧莲来了,没有一点儿高兴的模样,只是目光里带着几许贪婪,上下打量着巧莲母子三人的穿戴。
  倒是三个哥哥,或许真是很久没见着了,看着态度还行,脸上多少有点儿笑模样。
  “这一路走了好几天吧?大冷天的坐爬犁肯定冻的不轻,赶紧上炕暖和暖和。”大哥陈民生点头道。
  “还行,路上坐车不算太冷,大姐夫他们带着被过去的,挡风,倒是没太冷。”
  家里三个哥哥,大哥性子还算温和些,以前没出嫁的时候也就大哥对她们好一点儿。
  二哥三哥那就活像雷神爷,从来没有个好脸色,一个不顺心就打她们姐妹。
  巧莲在家的时候,也就跟大哥略亲近一点儿,二哥三个跟前儿都不敢靠过去。


第42章 娘家嫂子
  一家子骨肉亲人相聚,本应该是激动又欢喜,就像巧娟见到巧莲那般,欣喜高兴,可屋子里的气氛,却冷淡疏离的很。
  面对这个情形,大家伙倒是也没觉得多么意外。
  巧莲早就知道母亲和兄嫂的性情,来之前就猜到会是这个样子了,丝毫不意外,也没有多么失落。
  至于张家人,也不觉得太吃惊,自从巧娟提议要让妹妹搬过来那时候起,陈家老太太还有儿子媳妇,就没少来找巧娟的麻烦,哭着喊着的不让巧娟接妹妹来。
  张文广兄弟对陈家人的印象并不好,也就是看在巧娟的面子上,不好发作而已。
  此刻见到屋子里气氛有些僵,张文才赶忙伸手捅了媳妇一下。
  “时候不早了,我们这一路都没吃什么东西,俩孩子早就又冷又饿。快,赶紧收拾了饭菜上来吃一口。”
  张文星的媳妇是个机灵的,一听这话赶忙拍手,“可不是?这见着妹子和俩孩子高兴的,都忘了安排晚饭了呢。
  今天包了饺子,水早就烧开了,等着,这就煮饺子去。”
  迎宾饺子送行面,这是北方的老规矩,张家预备了饺子,足以证明对巧莲母子的看重。
  “二妹,你领着孩子上炕坐着,我和弟妹一起煮饺子去,来的巧,前天刚杀了猪。”
  不是巧,是知道巧莲要来,特意提前杀了猪。当然,这话不用说出口,可大家伙都明白。
  陈家老太太抬头,剜了巧莲两眼,一想起大闺女家今年杀猪,都没请他们过来吃饭,也没往家里送猪肉,越发生气了。
  大闺女打小就跟二闺女亲近,这是明摆着要把肉留下来给二闺女吃呢。
  都怨巧莲这个死丫头,石家沟那头好好的,有房子有地,不在那边好好过日子,跑这头来做什么?
  也不知道这死丫头过来是住一些日子就走,还是要在这头落户?
  这要是真的在这头落户了,往后大丫头肯定少不了多照看妹妹,往常年给陈家的好处,还不全都给巧莲那死丫头了?
  陈家老太太心里不满,对巧莲越发没个好脸色,索性一声也不吭,耷拉这眼皮,连看都不看巧莲母子三个。
  老太太能沉得住气,可三个儿媳妇沉不住气啊。
  陈民生的媳妇王氏看着巧莲母子身上的新衣服,一双小眼睛里闪动着贪婪的光芒,“哎呀,二妹妹,你们可算来了。
  这些日子咱娘就一直念叨呢,你大哥更是高兴的睡不着觉,就盼着咱一家人团聚。
  如今总算把你们盼来了,往后咱一家人热热闹闹的一块儿过日子,多好?”王氏好像十分开心的模样,笑着说道。
  听见大嫂这话,巧莲心里却冷哼一声,她这个大嫂面甜心苦,最阴险不过了,口不应心的话说起来倒是够溜。
  可惜,巧莲早就看透了她的本质,才不会被骗呢。
  陈家人明显就是不欢迎她来,什么一直念叨?什么高兴的睡不着觉?糊弄谁呢?
  要真是盼着她来,怎么不见三个哥哥去临江接她?要真是见她来了高兴,老太太怎么连个笑模样都没有?
  不说别的,方才她进院,只有张家人出去迎了,陈家一个人都没出屋,这哪是欢迎她来?分明是嫌她呢。
  幸好她早就想到了,对陈家也没什么期盼,所以并不失望。“是啊,我也盼着一家团圆呢。”
  “唉,要不是石家沟那头的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我也不能领着孩子来这头。
  家里头起火,把房子烧了,林子也烧了大半,我和俩孩子实在是没地方去,没办法才过来投奔大姐。”
  电报贵的很,自然没法说太多,巧莲只在电报里说了动身的时间,至于她们在石家沟的遭遇,根本没提。
  巧莲太明白娘家人都是什么德性,尤其是这三个嫂子,都贪心的很,没瞧见大嫂那眼睛一直盯着俩孩子身上的衣服么?所以巧莲开口就哭穷。
  “大半夜起的火,等发现时火已经很大了,只有我们娘三个被救。
  家里头啥东西也没能抢出来,俩孩子就穿着薄棉袄,幸好左邻右舍都还不错,收留了我们娘三个,又想办法凑了布匹棉花,给我们做了衣裳。
  可我们也不能一直在邻居家住着啊,老曲家那头也没什么能依靠的亲戚,好歹这边还有娘,有哥哥姐姐。
  我这也是没办法了,跟左邻右舍借了点儿钱,加上大姐寄过去的,好歹凑足了路费,就这么投奔过来了。”
  巧莲一边说,一边用袖子擦眼睛,抹掉根本不存在的眼泪。
  她太清楚娘家人的吸血鬼属性,娘三个都是一身新衣服的过来,太招眼了。
  要是不这么说,娘家这几个嫂子,肯定以为她的日子过得很好,还不定动什么心思呢。
  巧莲可不傻,她兜里那点儿钱可是娘三个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丁点儿都不能胡乱花,更不能让娘家人惦记上。
  这大冬天的没什么进项儿,就算是仓库里有吃的,也得精打细算,还要算计着开春怎么过呢,要是让娘家人惦记上了,保管啃的她骨头都不剩。
  陈家众人一听这话,脸色都难看了起来。
  原本寻思着,二妹妹家有那些地,公公婆婆又都死了,日子艰难不到哪里去,手里肯定有点儿底。
  尤其是方才看见这娘三个从头到脚都是新衣裳,还以为二妹妹家里日子不错,说不定可以捞点儿油水呢。
  却是不成想,巧莲家竟然穷的底儿掉,不光家没了,外头还欠着饥荒。
  陈家众人心思落空,一个个脸色都格外难看。
  陈家老太太又剜了闺女一眼,不成器的东西,这是日子过不下去了来打秋风呢,那可更得离着远一点儿了,省的赖上。
  “哎呀,这是怎么话儿说的?咋好好的还能起了火呢?
  是你做饭不小心失了火?还是别人使坏放的火啊?这事儿查清楚了没有?抓到放火的人了么?”
  王氏有点儿不太相信巧莲的话,老曲家虽说在石家沟人缘不错,左邻右舍多少能帮衬一点儿,可这娘三个身上的穿戴得花不少钱,她不信这都是别人帮的。
  人家就算是可怜这母子三个,也顶多给几件旧衣裳,咋可能给做新衣服?


第43章 各怀心思
  面对王氏的质疑,巧莲半点儿不见心虚,镇定的很,“大半夜都睡得香,谁知道是怎么起了火?去查谁?
  天冷,也说不定是我晚上烧了太多的柴火,把烟筒给烤着了。自认倒霉吧,不然还能咋样?”
  巧莲一边唉声叹气的说着,一边将两个孩子抱起来放在炕上,然后将嘉康佳媛外面穿着的大衣脱下来。
  脱衣裳的时候巧莲很小心,将里面穿着的坎肩儿一起脱下来了,然后借着大衣的遮挡,直接将坎肩收进了随身仓库里。
  幸好,幸好张家用的油灯,而且油灯放在了炕头陈家老太太的跟前儿。
  巧莲在炕稍,离着油灯远,身在暗影之中,再者旁人也没留心,巧莲就趁着放大衣的工夫,两件坎肩顺利收了起来。
  “大姐,我这次是来投奔你的,估计最少要住到来年开春。
  我是想着留在这边,毕竟咱家人都在这头,好歹也有个照应。可就是不知道这头能不能留下我们?”
  巧莲给孩子们脱了鞋,让他们到炕上坐着,一边扬声跟厨房里的巧娟说话。
  屋子没有间壁,巧莲说话的声音不小,厨房里忙活着煮饺子的巧娟听的真切,当即就笑了。
  “这还有啥?我早就跟咱乡里书记提起过,给你打听了落户的事情。
  书记说了没问题,只要你愿意留下,可以按照投亲的手续落户。”
  “今年冬天,你就在我家住着,等着开春了天气暖和,找了书记批一块地,让你姐夫领着人,给你们盖上三间房子。
  到时候再分给你们几亩地,安安心心的在这头过日子就是。
  咱这边可比石家沟强多了,地肥土厚,出产也多,还有我们帮着,日子不会孬了的。”
  巧娟对妹妹那是真心实意的疼,一早就替妹妹打算好了,张家兄弟在乡里声望不错,跟书记也沾着亲戚,这点儿事情不难办。
  “早就该过来了,你说咱这一家人亲亲热热的过日子多好?留你一个人在石家沟,孤孤单单的遇见点儿事情都没人商量。
  你们娘三个就安心住下来,有我和你姐夫在,保管不让人欺负你们。”
  巧娟的话,让巧莲心中一暖,多年不见,大姐还是当年的大姐,还是那么护着她。“好,那就一切都听大姐安排。”
  就像巧娟说的,这边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的确是个好地方,比石家沟那鸟不拉屎的地方强多了。
  人往高处走,巧莲可不想一辈子都窝在石家沟那破地方。
  姐妹俩一个在厨房一个在里屋炕稍,就这么把事情敲定。炕上陈家这些人的脸色,却越来越难看了。
  当初陈家能在这边落户,全都仪仗着巧娟和张文广,自然知道这两口子的本事。
  可如今巧莲也要安家落户,以巧娟跟巧莲的感情,肯定可劲儿的护着巧莲,那往后陈家还有好处可捞么?
  陈家老太太张了张嘴,想要说什么却又没能开口,自家闺女什么脾气她还是知道的。
  大闺女自从嫁到了张家,跟张文广俩人感情特别好,张文广什么事情都依着巧娟。
  巧娟这脾气越来越泼辣,说一不二,她决定的事情,旁人再怎么反对也没用。
  当年陈老太太不顾闺女苦苦哀求,非得把巧娟嫁给葛家,结果吃了那么多的苦受了那么多的罪,巧娟心里一直记着呢。
  陈家搬过来这两年,巧娟没少在老太太跟前儿抱怨,不过是还念在骨肉亲人的情分上,对娘家多少照顾几分罢了。
  张文广兄弟俩能干,日子过的好,陈家才搬过来日子不长,很多事情还得仰仗张家,自然不能跟张家闹的太僵。
  陈姜氏明白这个道理,不敢轻易得罪巧娟。
  巧莲母子已经到了,再说什么都没用,大不了以后离着巧莲母子远一点儿,别赖上就行,其他的,还真是没办法。
  “咳咳,要我说先别急着落户,等一等,等等看形势。
  如今土改刚过,村里的地已经都分了,哪里还有闲余的地分给二妹?
  二妹还是先住下来,等一等再说,这边要是条件允许就落户,要是真的没地可分,倒不如回石家沟去。
  不管咋说,那头还有十来亩地,房子烧了,大不了开春再重新盖起来,有房子有地,日子就不愁。”
  这个时候,陈家老二开口说话了。
  “要我说,今年冬天二妹就先住在大妹家里,等到开春弄清楚了再落户。要知道这落户了可就不能反悔,还是小心点儿好。”
  陈家兄弟都不想让巧莲留下,陈民安就只能这么冠冕堂皇的劝巧莲。
  巧莲闻言目光一闪,看吧,陈家果然不希望她留下呢。
  可惜,这事情不是陈家做主,就算陈家不乐意也白扯。
  一切的关键,在张文广身上,只要张文广肯同意,其他人就算是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