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九十年代农家记事-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啦,那些稿费就留着,八月底去缴学费吧,哎,老爸没用。剩下的你们自己决定”唐爸说。
“哦,对了,校长说奖励我们呢?应该说话算话吧,好几百呢,能省则省”唐桃说。
期间,阿金猛吃花生糖,惹得唐妈频频念叨,“少吃点,等下饭都吃不下了,留着都是你们的,我和你爸又不爱吃”
“又是不爱吃的说法”唐杏听了嘀咕着,“可怜天下父母心。”
…………
当地的水稻种植是这样:早稻是清明前后插秧大暑前后收割,晚稻是立秋前后插秧立冬前后收割。一年两季,割完稻谷,接下来要育苗,再插秧,不断循环,生生不息。
唐杏在家休息了一天,第三天,一家都要出动去割稻谷。
农家的小孩从小就要跟大人一起干活,干不了,学。学不会,继续学。慢点无所谓,总得做。
金黄的稻穗,沉甸甸的,迎风沙沙地起舞,似乎欢迎大家的到来。村民都洋溢着笑容,仿佛看到自家稻谷满仓,鸡鸭成群。
唐杏站在自家地头,看着稻谷,犯难了“多少年没干过了,哎,还是抓紧挣钱吧。”
唐杏一抬头,发现一家人早就开割了,连最小的唐金脚旁都堆了一小堆稻谷了。
唐杏认命的弯腰,左手握住稻杆,右手握着镰刀,镰刀架在稻杆离地面5厘米高的地方,用力往里一划,稻杆就断了。左手握住稻杆,将其小心放地上,以防碰掉稻谷。
稻叶有细细的倒刺,皮肤碰到了,瘙痒无比,抚过面颊,隐隐作痛。
割稻谷是很辛苦的。长期机械地重复:弯腰,割稻谷,直起身放稻谷,不停地循环。不一会唐金就抗议了,“妈妈,我腰疼,干不动了”。
“小孩子家家的,哪有腰”唐爸说。
“又是没有腰”两世为人的唐杏心里默默地说。
“大家喝口水,休息一下”唐妈终究是怜惜儿子。
唐金一屁股地坐在稻杆堆上,夸张地喘气,耷拉着舌头,像狗一般。
唐金瞧见了,摇头笑了笑。
两姐姐和爸妈还在卖力地割,汗水浇透衣服,额头的汗水直往下流,低头时则滴答滴答的滴在泥土上,浸没在泥里,消失不见了。
看到此景,唐杏脑海中闪过“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
“明年,只要明年,我就有启动资金了,老妈等着,我会让你们过上好日子的。”握拳加油!
不管唐杏怎么憧憬将来,现在她还得老老实实地干活。
爸妈割得很快,与孩子们都拉开好长一段距离。
农民这碗饭不好拿啊,农作物生长周期长,一年到头收获季节少。工作环境差,日晒雨淋;工作不体面,难怪后世年轻人都奔城里打工。唐杏边感慨边割稻谷,突然,她发现一窝鸟蛋。
鸟窝是用一条条撕开的稻叶做成的,估计鸟妈妈八成是图方便,就地取材。没想到一念之差导致今日之祸。
鸟蛋共有五个,成人尾指大小。外壳青皮带有褐色斑点。周围有几根鸟绒毛粘在蛋上。看样子应该是麻雀的蛋。
“阿金,看,有鸟蛋。”唐杏招呼唐金来看。
阿金跑过来,“哪里,哪里”
“这”阿金顺着姐姐的手一瞧,嘿,还真有。“可怜的鸟妈妈,怎么挑了这么个地方安家,给人一锅端了。”阿金把鸟窝放到田埂上,靠近水壶,等回家时再拿回家。
稻谷割了有五份之一时,唐妈唐爸就开始脱穗。
双手抱住一小扎稻杆,稻穗的那头伸进打谷机,脚用力踩踏板,打谷机滚筒转动,接触滚筒的稻谷就会从稻杆脱落,掉进收集仓。
唐爸唐妈配合良好,一人一边,左右站立同时踩踏板,合理利用打谷机,效果高。不一会收集仓就装满了,连滚筒都卡住。唐妈张开蛇皮袋口,唐爸用筲箕从收集仓舀稻谷倒进蛇皮袋。装八成满就可以了。
把五份之一的稻谷都脱粒,都装了有两蛇皮袋稻谷了。
唐爸把稻谷挑回家,倒在小平房屋顶晒。晒稻谷还要时不时翻一下。
如此辛苦了几天,唐家齐心协力,终于收割完三亩稻谷。
稻谷晾晒几天,谷子放牙齿上咬,感觉又硬又脆,稻谷就晒干了。
稻谷晒干了,还要扬灰,剔除稻叶、杂草等。
站在上风区,一筲箕的稻谷慢慢地往下倒,沉甸甸的稻谷往下掉,掉在干净的空地上,轻的稻叶、灰尘、干杂草就会顺风飘落在地上另一边。
把晒干的稻谷装进大大的围兜,或者大缸。需要吃米时,装上一包,去圩上辗米,给稻谷脱皮。稻谷皮即米糠,辗好的米连同米糠一起带回家,米糠喂猪喂鸡。
…………
休息没几天,唐爸就开始泡谷种。家处南方,常有台风,唐爸多选择生长周期短的品种。谷种用桶装,再用水浸没,全程需不能沾油,浸泡一夜后,将浸泡好的谷种装在透气的蛇皮袋里捂。等看到谷种冒白白的谷芽,就可以撒在处理好的地里了。
唐杏尾随唐爸去撒谷种,她说“老爸,现在日本发明了一种懒人插秧法,就是把水田的泥耕深点,耕细点。秧苗用铲来铲,铲深点,秧苗连根带着泥给铲出来。不用弯腰一根一根地插,只要站着,把秧苗往下抛,带着泥的秧苗就插到地里了。只要水田的水充足,抛的秧苗就能成活。这种方法既省力又快速,产量还高呢。”
“你哪里听来的?可靠吗?”唐爸严肃地看着唐杏说,“种田可不能马虎,关乎一家老小吃喝的大事。”
“哎,我知道,我也要吃的,哪能骗你,我听祁叔叔说的。”祁叔叔是那班搞农业研究的头头,唐杏就知道唐爸不敢去跟祁头头验证,才这样说的。
“那,就试试吧,有学问的人就是不一样。”唐爸羡慕地说,唐爸排行第二,小小年纪就辍学在家帮忙。那时的他特羡慕那些能继续攻读的同学。
第10章 刮台风与救人
唐家地处南方,每年的七、八、九月,是暴雨台风横行的时候。
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就如蝼蚁一般渺小。台风一来,摧枯拉朽之势势不可挡,所到之处哀鸿遍野。
农民靠天吃饭。
前一天,还在为今年丰收而喜悦的村民傻眼了,历史上9504号台风如期而来,还没割稻谷的人家哭都没地方哭。唐杏连调侃一句“哭倒在厕所”都没心情。
唐杏自责了“为啥没能记住这些灾害发生的时间,要是自己记忆好点,就能提前告诉村民,避免发生这样的事。”
田里没割的稻谷,大风一来,熟透的稻谷唰唰地掉,随风而去。
有些晚熟的品种,稻穗还是青黄青黄的,稻谷坚挺得很,依然依偎拥挤在稻穗上。反倒是稻杆倒了,稻穗就匍匐在水田里。此时要是不能及时收割,匍匐在地的稻谷浸泡水中,时间长的话,稻谷就会发芽。
第二天,台风刮了一天终于停了,只剩蒙蒙细雨还在飘着。
没割稻谷的村民冒雨下地收割。他们戴着顶草帽,身上就披着一件塑料薄膜,不是没雨衣,是雨衣没塑料薄膜方便。薄膜效果不大,只能遮一下天上掉的雨水,稻杆上的水却无能为力。
湿漉漉的稻杆抱起来,水直往下掉,
不可避免地弄湿衣服。
已经收割完的稻谷,尚未晒干,入不了仓,村民就会把稻谷铺在自己屋子里晾。
时人的家里多是泥地,稻谷铺在泥地上,家里下脚的地方都没,铺得到处都是,连床底下都有。整个屋子潮潮湿湿的,连空气也弥漫着一股潮味,稻谷的香气荡然无存。
晾在屋里,还要操心家里漏水,时时刻刻注意接水的家伙是否快满了,及时倒掉再接。
唐家种了早熟的品种,一家人勤快收割、晾晒幸运地躲过了这一灾。
…………
台风后的第二天,唐家尽管稻谷已经入仓了,他们也没闲着。唐爸去帮村里孤寡老人修房子。
唐爸随雨买了一拖拉机的瓦片,带领着一班青壮年,爬上爬下地给瓦屋整理屋顶。铺瓦片的,整理瓦片的,从下往上递瓦片的,干得热火朝天。好一番“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唐妈和姐姐去帮爷爷收割稻谷。
爷爷奶奶跟大儿子住,大儿子(大伯)是个宰猪匠,家境还过得去,爷爷操劳一辈子,闲不住。
他每年都会种上一两亩稻谷。等儿子们干完了自家的农活,儿子们就会一起来帮忙种与收割。平时轻省的除草,施肥,杀虫就爷爷一人做。本来唐家就打算昨天帮爷爷收割稻谷的,哪成想,还没出门,台风就来了。人算不如天算啊!
唐金和唐杏就在家里收拾屋子。
台风过后,满院子的垃圾,树叶,地更是坑坑洼洼的;屋外的泔水桶,养狗的饭盘,都吹得东歪西倒的;养鸡的鸡棚给台风掀开了,吹到一旁;压死的鸡也要宰割;厅里还积着刮进来的雨水。一堆的事情需要去做。
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就到中午了,家里才基本整理好,剩下的收尾工作就留给唐金做。唐杏要煮中餐了,干活的人还饿着肚子呢。
唐杏一边坐在灶膛前休息一边往灶膛塞稻草。农家的土灶有两个以上的灶口,唐家就两。没钱买太多的锅,家里两个锅,两个灶口,绝配。
水开后,舀水出来,烫鸡。剩下的水,倒进淘洗干净的米继续烧材煮饭。
“阿金,过来烧火,我去宰鸡。”唐杏喊阿金过来帮忙。
“哎,好的,太好了,中午有鸡吃。”阿金边走过来边说。
汗!这种鸡有啥好吃的。
漆新漆的老黄瓜唐杏,麻利地拔毛,剖开鸡,掏出并清洗内脏。这些对于35岁的唐杏是毛毛雨,那些年的家庭主妇不是白当的,这些技能还是存在的。
唐杏把鸡剁成块,装塑料篮里滤干水。唐杏两姐弟,一人抓住饭锅的一个锅耳把饭锅从灶口里抬出来。唐杏把炒锅放空出的灶口上,开始爆炒鸡肉了。
爆炒好的鸡肉放饭上面,再把饭锅放灶口上小火烧,一顿鸡肉焖饭就大功告成。
…………
中午唐家人吃过饭后,又出去干活了。唐杏和唐金出去捉鱼。每到暴雨天,池塘的鱼会随着漫出的水游出来。村里的小孩都会拿着网兜在小沟小溪边捞。唐杏技术运气不好,老半天捞不到一条鱼,慢慢地唐金不耐烦了,他独自一人走开了。
唐金走着走着,发现前面水坑里浮着一个小孩,看不清是谁。坑边有个小网兜。阿金赶紧喊离他最近的小大哥唐虾仔,“虾仔,你看,有人在那”
唐虾仔吓了一跳,马上大喊“快来人啊,有人给水鬼捉了。”
喊了会都没发现人来,阿金当机立断地跑进最近的一户人家,找到了村老人唐伟,阿金心急口快地说“伟爷爷,你家小孙子给水鬼捉住了,快去救他。”
也不知唐金是否耍心机,怕老人不肯去救人才这么说的。事实上,“你家小孙子”这个话使得唐伟不顾年迈的身躯,百米冲刺般飞奔出去。
唐伟直接跳进水坑把小孩捞了起来,放倒在地上,急切地翻过身。一看,唐伟松口气了,幸好,不是他的孙子。随即唐伟想到之前阿金的话“你家小孙子”,唐伟来气了,他大声地呵斥唐金“你这孩子,刚怎么说话的,晦气”。
唐金根本不理会唐伟,他全程焦急地直跳脚,“哎呀,伟爷爷快看看她能救吗?”
“哦,我看看”唐伟醒悟过来了,发现不是追究的时候。唐伟吩咐唐虾仔快去女童家报信,唐伟就蒙掐女童的人中。怎么使劲,女童还是铁青着脸。
这时候村里的人都发现了,围在一起。女童的家人过来了,女娃奶奶呼天抢地的哭,她的爷爷冷静的按她肚子,试图使她把水吐出来。女童就是不吐,急死人。
此时有人说拉个牛过来,把女童倒立放牛背上,兴许可以救活。
村民甲听了,快速地牵来一头牛,将女童放在牛背上,不一会,女童的肚子的水就吐了出来。看到此景,村民欢呼起来。
等女童胃里的水都吐出来了,意识也回来了。她难受地挣扎下来。“哎,小心点”女童爷爷连忙小心翼翼地抱她下来。
过后,唐杏得知这件事,她问唐金,当时所说“你家小孙子”是无意的?还是特意这样说的,以此引起老人注意?
唐金挠挠头,说“我看那衣服,觉得就像伟爷爷的孙子”
“哦,我说呢,歪有歪着。”
…………
晚上,唐家都知道阿金救人的事了。唐爸很高兴,“乖儿子,你有老爸的风范,热心肠”。
唐妈也与有荣焉地说“好样的”
“救人也要注意安全”唐桃说。
大姐唐梅则说:“救溺水的人,你得先把她的嘴巴里的堵塞物清掉,然后放地上,开始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就是,按住胸口肋骨下两指的地方,按五下,给她渡口气,再按五下,再渡口气”唐梅说。
“啥叫渡口气”阿金疑惑了。
“哎,就是……就是……”唐梅难为情了。
“嗯哼,渡口气就是嘴对嘴吐气给她”唐杏看不得姐姐难为情,直接说了。
“啊,那不是亲嘴吗?羞羞不要脸”唐金脸红地说。
第11章 台风后
台风过后留下一地的狼藉,整个村庄损失惨重。
房屋倒塌的就有好八家;稻谷没来的及收割的,有十五亩;快可以上市的肥鱼,从池塘里游走无法估量;正上市的龙眼,有八十颗树那么多;数字看起来不大,对于只有五十六户人的小村庄来说,损失不可谓惨重。
大人们都在替果农惋惜,十几块钱一斤的龙眼啊,眼看就要发了,哪成想来了个台风,大人都纷纷摇头叹息。
小孩就乐翻天了,因为可以去捡龙眼了。关键是:不、要、钱,要是没这么一场台风,都吃不上呢。买一斤龙眼的钱都能买两斤猪肉。
唐杏姐弟拿了个竹筐,跟随大部队一起上山。山路不好走,泥泞易打滑。大家都穿着胶鞋。
那个年代,胶鞋很流行。胶鞋透气,不怕弄湿。时人很爱惜物品。胶鞋烂了,舍不得扔,用针线缝起来,继续穿。有些人还跑去找老师要订书机,把鞋子断掉的地方给钉起来。
时人是不会笑话他们的,因为大家半斤八两,笑话别人,也不过是五十步笑一百步。
…………
大家搀扶着往上爬,没一会胶鞋就沾满了泥土,沉甸甸的,但没有人在意,大家依然赶着路,生怕去迟了,龙眼给捡没了。
山上到处是残枝落叶。地上撒了一地的龙眼,龙眼不新鲜了,皮都绽开了,露出白白嫩嫩的果肉,甚至有些果肉都沾着泥土。
大家四处散开,低头弯腰寻找龙眼。唐杏喜欢找吹倒在地上的龙眼枝,龙眼枝上面还结着龙眼,从那上面摘,这样比较新鲜。
很快,地上的龙眼给捡完了。大家要转移阵地了,转到另外一个山头,那山有点陡,唐家四人不打算去。大姐唐梅把装荔枝的蛇皮袋往肩上扛着,唐桃在身后扶着蛇皮袋。阿金唐杏搀扶着下山。
上山容易下山难,一个踉跄,唐梅滑下去了,唐桃来不急抓住,眼看着唐梅跌倒滑了下去。危险中的唐梅,还小心护着蛇皮袋,将其抱在身上,自身当垫背。
唐杏热泪盈眶,怎么能这样?难道一袋龙眼比不过生命吗?跌倒了还在顾及龙眼。这么好的姐姐为什么要让她前世遭受那样的苦难。
阿金人小灵活,他是最快跑到大姐身边的,他扶起唐梅,边焦急地问“摔哪啦,疼吗?”
唐桃也赶上了,她担心的捏捏大姐四肢,生怕哪里摔骨折。
唐杏从悲伤的情绪清醒过来,她大声问,“大姐,没摔疼哪吧!”
“呵呵,没事,泥土软不碍事的,只是身上全是泥了。”唐梅说。
大家放心了,四人继续回家。
回到家里,唐妈担心之余还不忘唠叨着“怎么那么不小心,好好的衣服,摔烂了,咋整,还要传给三背奶的。”
…………
是的,你们没有想错,唐家的衣服是一个传一个。唐杏整个童年都是穿姐姐传下的旧衣服。时人,亲戚之间也是流行送旧衣服,大家不会嫌弃,有得穿就不错了。
说起衣服的事,唐杏印象深刻,上一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叫她上讲台,在黑板上算数。唐杏当时就穿了条屁股穿孔的裤子,一转身,小指大的孔就映入同学们的眼里,特别醒目。同学都在憋住笑,唐杏浑然不觉。突然,一声响亮的“噗”声响起,唐杏放屁了,屁把裤子震了一下。看到此景,同学都忍不住了,哈哈大笑起来。数学老师更是夸张,他躲到一边,笑着说,“原子炸弹来了!”唐杏脸红得要滴血,“都怪那该死的红薯”唐杏心里头抱怨着,也懊恼自己穿衣服前怎么不检查下裤子。
记得前世有一个冬天,唐杏去邻居家玩,打着赤脚,身上只穿一件薄薄的衬衫。
衬衫这种时髦的衣服,唐家是不会买的。是背奶(妈妈的姐姐,我们喊她背奶)给的,都是表姐不要的。
邻居家老奶奶看着唐杏冷得脸都黑了,还在瑟瑟发抖。她拿出女儿的外套给唐杏。直到现在,35岁的唐杏都记得。
唐杏的衣服总是不合时宜,有时是肥大的裤子,有时是不合适的短裙。男同学看到了,就说,你怎么穿超短裙来啦?
唐杏无语了,总不能逮着人就说“是捡别人的,觉得它新,爱美的我就穿啦”。
…………
唐梅用冷水洗过澡。穿上干净的衣服。唐杏端上洗过的龙眼。清洗过的龙眼,卖相好多了,青褐色的表皮,剥开后,透明饱满的果肉,晶莹剔透,诱人啊。龙眼吃起来不甜,糖分被雨水冲淡了。然而其他人都津津有味地吃着,大呼“真甜”。
傍晚的时候,被救的女童奶奶过来了。她一手提着个竹篮,篮子里装着十几个鸡蛋。另一只手端着一个大碗,碗里醒目放着个大鸡腿,几块鸡块。她过来是替孙女谢谢唐金的救命之恩。
唐家人坚决不要谢礼,女童奶奶直接放饭桌上,转身就跑,像怕狗撵一样,颤颤巍巍的。吓得唐杏大喊:“老奶奶不急,慢慢走,不急啊”没办法,唐杏怕啊,后世“老人摔倒,扶老人,扶人者被诬陷,扶人者自杀自证”这样的新闻并不少。
唐妈看着桌上的鸡腿,祈盼的看着唐爸。阿金不眨眼盯着鸡腿,嘴角流出涎水。唐爸终究是怜惜一家大小的,他说“留下吧,别人也会好受点,三背奶也要补补。”老爸始终记得唐杏是早产儿。
一个大鸡腿就这样你一口我一口地,姐弟四人吃完了。剩下的鸡腿骨,唐金也咬开吃里头的骨髓。
唐妈看着这一幕,心酸地转过头。
…………
每逢暴雨台风过后,村民都会去河边捞东西,有捞起木材的,那木材有成人腰粗,费老劲才弄上岸,够打一张木床了。更多的人捞起来的是碗口大小的木材。村民都心满意足,白得的,管它大与小。
第二天,唐爸去河边捞鱼。他得给孩子加菜。孩子昨天那馋肉的样深深刺激着他,“作为一家之主无能啊。”
唐爸捞鱼有一手,他从小就会捉鱼。唐爸是村子里游泳最好的。
也没见唐爸怎么做,他就能一下子找到鱼,还能用网兜捞起来。捞起来的鱼多是雄鱼(也叫草鱼),雄鱼头大,肉质粗,适合剁块油炸做甜酸鱼。唐爸是村子里有名的炒菜能手。唐杏光想想,就觉得眼前的鱼特别美味。
唐爸本来打算将鱼清蒸,拗不过唐金(唐杏怂恿他)的死缠烂打,唐爸妥协了。
先将鱼鳞剐掉,剖开鱼肚,去掉内脏,再剁块。(其他人不知道,唐爸那时杀鱼是不去腮的,去腮那是以后的事了)
鱼用盐,酱油腌两三个小时。用水调制糯米粉浆,炸鱼前,先裹一层薄薄的粉浆。烧旺炒锅,凝固的猪油一下就融化了。“zha”一声,放进油锅的鱼块,以肉眼所见的速度,快速的变焦变黄。香味四溢,家里正在伏案写文章的姐姐们都过来了。
唐爸把炸好的鱼块捞起放铁盘。心急的唐金刚伸出手想拿,唐爸啪的一声,打在唐金手背,“都不怕烫,等着,老爸会让你们吃个饱的。”
唐金悻悻然,依然站一旁等。
还没到晚饭时,一铁盘的炸鱼给吃了一大半。剩下的炸鱼准备做甜酸鱼。
第12章 种地与杀猪
台风过去有一段时间了,它留给村民的痛苦还在继续。
长芽的稻谷收割回来了,已晒干入库。下半年,这些稻谷会逐渐变成大米成为农家的盘中餐。那些晾家里的稻谷,不可避免的有少许发霉,混杂在谷堆。晒干入库后,下半年,发霉的大米也会进入村民肚子。
唐杏可怜他们的遭遇,庆幸自家老爸的英明。高兴没多久,唐爸告知全家一个不好消息,“爷爷要跟我们换稻谷,他拿那一亩地的600斤稻谷跟咱家换600斤。”
“啊,这样也行?”唐杏傻眼了。几个叔叔一起凑爷爷奶奶的一年口粮,也就是每家出一两百斤就够了。要换也可以,但也不能全跟二儿子(唐爸)换啊。
爷爷奶奶生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
爷爷是老党员,老革命。解放后,爷爷复员在乡政府当个小官,爷爷退休后,把职位转给小儿子。
俗话说“小儿子,大孙子,老人的命根子”唐爸排行第二,不上不下的,唐爸又是笨嘴拙舌的人,从小受忽略,长大也是不受重视的。吃亏的事,爷爷头一个想到的就是唐爸。
前世是因为爷爷听信三婶的话,误会唐爸有钱不还,还去买自行车给孩子。爷爷堵家门口,狠狠地咒骂唐爸,说什么短命之类的。最后,陆陆续续的发生争吵,两人见面也不会打招呼了,关系僵得很。唐爸一直都不开心。
唐杏还以为只要不跟爷爷借钱,爷爷唐爸的关系就不会像前世那样,看来是唐杏幼稚了。冰冻非一日之寒,一个人长期受委屈,心里就会不平衡,怨气逐渐增大。不是因为这就会因为那总会有爆发的一天,不在沉默中死去,就在沉默中爆发。
“爸,你明天就带200斤稻谷过大伯家(爷爷与大伯家住一起),当着全村人的面,还大张旗鼓地告诉大家,你怜惜爷爷奶奶,给他送好的稻谷来了,他那600斤发芽的稻谷就喂猪吧,他有五个儿子呢!爷爷应该就不会找你换稻谷了。他最爱面子了”唐杏说。
“爸你也不要跟爷爷说什么,他说什么你就打哈哈,好的稻谷给他,也是养大伯一家,再说大伯又不穷,杀猪的总比你种田强,堂哥给送城里上学了!学费老贵呢!”唐梅说。
唐妈在一旁也说:“要是每家换200斤,也是可以的。大伯杀猪有收入,三叔开拖拉机也有收入,四叔困难点,五叔都吃上铁饭碗了,能差钱吗?你一种田的,要有收入,也是下半年种辣椒,番茄才能有收入。”
唐爸沉默了,想了会,他同意唐杏的建议。
…………
夏天,天亮得早。才五点左右,唐爸就起床了,昨晚他一宿都没睡,隔壁床的唐杏听了一夜的烙饼声,痛苦啊,建房子,必须的。
唐爸提着一袋谷种重新去育苗。台风把有些稻苗吹死了。
撒完谷种,唐爸又去放牛了。这个小牛还是外公半价卖给唐家的。这是一头公水牛,要不是公的,也不会这么便宜。市面上小母牛比小公牛贵三分之一。
唐爸牵着牛沿着田埂一路走走停停,小牛慢慢吃着沿途的草。唐爸看到凹陷的牛肚慢慢鼓起来,半饱状态时,就牵牛到宽敞的草地,插上铁钎,让牛在一定范围吃草,唐爸就回家了。
…………
铁钎就是一头尖的大铁棍。牛鼻子上铁圈接一根粗绳子,绳子十来米长,绳子另一端绑铁钎上。放牛时,铁钎绳子一起拿着。放牛人是通过牛绳来指挥牛的。人走前面,使劲扯绳子,牛就会走得快,不扯绳子,牛就不动。
…………
唐爸回到家里,开始装稻谷称稻谷。时下的称不像后世的方便,它就一根有量度的大木称,一头粗一头小。称粗的一头有大铁圈,称东西时,铁圈穿一个扁担,两个人左右挑着。铁钩勾住要称的物品。物品不能碰地,第三个人挪动称砣。这种大称多是杀猪人家备有,一般人家都是小称。唐杏35岁时,农村的集市上还有人在用小称。时代进步,消失的不仅仅是时光,还有很多很多。
…………
唐爸和唐金一起去爷爷家。中午正好是饭点,村民们多会端着一碗粥,夹几根萝卜干,坐在村口大榕树下,休息聊天。看到唐爸挑着一担物品,村民唐伟嘴里含着粥,没吞下就好奇地问“阿富,你挑着啥”
“伟爷爷,是稻谷来的。”唐金说完,想起临出发时,三背奶说的话,他又赶紧说,“妈妈说,爷爷奶奶老了,给好的稻谷他们吃。”
村民听了,纷纷说,这媳妇娶的好啊。
唐爸有点不好意思他本意不是这样的。
唐金天真烂漫的说:“我家给两百斤,大伯叔叔都给的话,那不是有一千斤啦?要是我吃,估计能吃到我长大。”
“呵呵,傻孩子,你爷爷奶奶吃的话也就将将够一年。”村民甲说。
“哦,哦,哦没事明年再给就可以了,呵呵”唐金还挠挠头傻笑。
“那可说不定,你爷爷又不是两人吃饭,大伯一家也吃,够吃三个月吧”村民乙发表不同见解。
“啊,大伯自己没稻谷吗?”唐金眨眨眼,问。
“呵呵”
“……”
村民不吭声了,大家都知道,不说破而已。
一路寒暄,唐爸终于到大伯家了,大伯刚卖完猪肉回来。他看到唐爸,开心地说“阿富,我今天生意好,就留了点猪肉回来,一会你带点回家。养养三辈奶”
“那多不好意思,你应该留了不多吧”唐爸说。
“没事,杀猪的还能没猪肉吃?”大伯笑呵呵的说。
“那好吧,我给爸200斤稻谷,你们看情况给吧。”唐爸对大伯说。
“啥?我还缺那点稻谷,你挑回去吧,这几年你不容易,你炒股又亏了,阿金还要读书呢,三背奶又没件好衣服。”大伯情深意重地说。
“哎,我也不想跟你客气,确实困难啊,我都打算重新杀猪卖。”唐爸无奈地说。
大伯听了这话,顿了下,语气冷淡了些说“杀猪也不好做了,就挣辛苦钱,本钱又大,难啊。种田不好吗?呵呵,你都吃上香喷喷的新米了。”
这话说得酸气直冒。唐爸就知道,爸爸不会无缘无故地提出换稻谷的。
唐爸留下200斤稻谷,打声招呼,回家了。唐爸没拿那猪肉,大伯也没再提。
后来爷爷过唐家,对唐爸不同意换稻谷意见很大,唠唠叨叨地埋怨大半天才走。都走到门口了又折回来,专门跟唐爸说“阿富啊,你就老老实实种地,你大哥都说了,杀猪也不好做了。你听你大哥的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