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夜回到七零末-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安排好卫生后,各自热热火火,轰轰烈烈的活动起来。
  别想着耍奸偷懒,刘兰秀的眼睛像个雷达,时时刻刻盯着他们,完工后还不放心的再三检查,一旦达不到她的要求,没有商量余地,重来。
  打扫完卫生以后,赵国生就带着孩子们开始贴春联,农村人有点封建,敬神灵,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
  更为讲究的有物必贴,在赵国生家这一条哪怕是神也行不通。
  “爸,春联怎么贴?”赵爱华每年帮忙贴春联,每年都忘记上下联是先左还是先右?
  稍稍思索了会的赵国生轻笑着说:“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你再把春联读几遍,念顺畅了就明白了。”上联的特点是最后两个字,是三声或四声。下联的特点是最后两个字,可以是一声或二声。
  这还是赵国生参加工作后,一次偶尔机会被单位派到乡下去看望孤寡老人,那位老人教他的。
  “爸,贺佳节万事如意(右),迎新春百业兴隆(左),是这样念的吗?”赵爱华反复念了几遍,觉得很顺口,然后踩在长板凳上贴在门框两旁。
  “嗯”赵国生满意的看着大儿子贴的春联,微笑着点头。
  其实知道分清楚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就行了,因为春联都是一些很通俗的诗句,一念就知道那句是上联,那句是下联。


第40章 
  把祝福和期盼都带上,在简陋的房门两旁;春联贴的红红火火;看着简朴的房子洋溢着吉祥;赵国生惬心的露出了满足的微笑。
  回想起半年前,赵国生刚来那会,破旧不堪的土坯茅草房,陈旧需要修复的残缺不全的古董家具,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满是补丁的丐帮长老服。
  如今再看看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虽不好看显得笨拙却崭新结实的新家具,花花绿绿红艳艳全新厚实的大棉袄,孩子们脸色红润有朝气;甚至在城里买了套房。
  慢慢回想,细细品味,感慨良多。
  这一切的一切,有种苦尽甘来的幻觉。
  不管怎么说,赵国生他们家开始往好的方面发展,会越来越好的!
  “国生,这都过小年了,你那头发是不是该去剪了?还有那三个臭小子的头发,都遮住耳朵了。”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过年要有精气神,可不要好好修理修理头发。
  “知道了,过会就去,你这忙的过来吗?”看着刘兰秀围着灶台忙碌不停的,赵国生有点心虚。
  除了杀了两只鸡和鸭,赵国生闲散的好像找不到其他的事可干,一股劲的坐在灶台边烧火,暖烘烘的躲清闲。
  “快带孩子们去剃头,你在这除了烧柴火,还能帮什么忙?”刘兰秀奚笑的挑眉调侃道。
  没指望赵国生能帮上什么忙,就他那厨艺?也就打打下手,再说家里这么多孩子,都是劳动力,不差赵国生。
  “咳咳”被人说破,再怎么厚脸皮,还有火辣辣的烧得慌。
  赵国生不太想去剃头,他的头发还不到耳朵,用后世的眼光来看,鲜明的的小鲜肉斜庞克发型,很时髦的,真不懂得欣赏。
  好吧,赵国生承认这不是什么斜庞克发型,而是从未梳理的鸡窝,他的头发太过浓密又直男癌的不屑去打理才会显得像鸡窝。
  最重要的是,大冬天的,为什么要去剃头,村里的剃头匠只会剃平头和光头,没有所谓的发型一说。
  本来冬天就冷,苦逼的还要强迫着剃个平头显精神,那不‘脱了衣服’让冷风灌吗?
  只要一剃头,明天赵国生就去买顶帽子戴,看刘兰秀还有什么话可说。
  再多的抱怨和不情愿,赵国生还是得乖乖的带着家里三个熊孩子去剃头,风俗习惯就是如此,腊月二十四,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剃完头发后,总感觉怪怪的,凉飕飕的,不习惯。
  不过整个人真的精神了许多,精神焕发的样子看起来年轻了几岁,没想到赵国生还蛮适合平头的。
  “我就说,你早该去剃头发了,这不,看起来多精神。”刘兰秀惊奇的望着他有点认不出来。
  赵国生:“……”怎么不问他冷不冷呢?
  “姆妈,剃光头,好冷啊。”缩着脖子,用两只手臂捂着头顶,有点后悔。
  赵爱强自己央求着要剃光头,说和村里的小伙伴们约好的。
  小孩子的世界着难懂,大冬天约好剃光头?这是什么神逻辑?
  赵爱华和赵爱文捂着嘴巴在一旁偷笑,那蹭亮蹭亮,隐约在太阳下闪闪发光的头顶格外引人发笑。
  “哟,家里来了个和尚?”刘兰秀最先看到的就是赵爱强这颗耀眼的光头,在裹着大棉袄的包子身子上,更为显眼。
  “姆妈”赵爱强被捉弄的有点恼羞成怒,气呼呼的跑出去找小伙伴安慰去了。
  见状,赵国生和刘兰秀很有默契的相视一笑。
  “好啦,国生,给爸妈缝制的大棉袄已经做好了,你待会拿过去,顺便问问他们俩老过不过来吃饭。”
  厚实的大棉袄早就做好了,她娘家父母的刘兰秀都抽空送了回去,这边公公婆婆的刘兰秀故意留到腊月二十几才送,美名其曰是,过新年,穿新衣。
  这些繁碎琐事赵国生从来都不关心,刘兰秀说什么,他就信什么。
  只要知道有那么件事就行。
  行,我现在送过去。”去确认下赵父赵母过小年在谁家吃晚饭。
  每年过年,大年夜,全家大团圆,所有人都得去赵父赵母那里吃年夜饭。
  小年夜,几个已经分家的兄弟都在自家过,小团圆。
  赵父赵母则喜欢在谁家过小年,就在谁家过小年,按惯例是三个儿子轮着来的,谁让前些年赵父赵母一直任性的只在老三家过小年。
  今年他们俩老说不定,不任性了,原意在谁家过?谁知道呢?
  “走,爱文,爸带你去爷爷家。”其实赵国生隐隐有种感觉,今年赵父赵母估计不会在老三家过小年,又担心他们俩老孤独固执的坚持在自己家里过。
  带上赵爱文很大一个原因,极度溺宠孙子的赵父赵母舍不得拒绝。
  年味,弥漫在赵家村,家家户户都忙里忙外,一会儿扫地一会儿掸尘一会抹窗户,还有的已经开始张罗饭菜了,大家都忙得热火朝天。
  不一会儿,赵国生带着赵爱文爽心悦目的来到了俩老的家,只见赵父踩在高板凳上在擦拭木窗户,赵母正在盆里清洗抹布,两人相顾无言却又默契的配合着,两人之间流露着淡淡的温馨。
  “爸,姆妈,在打扫卫生呢?让你孙子来帮你。”说着悄悄的把赵爱文拉倒身前,示意他机灵点,快去帮忙。
  赵母哪里舍得让孙子动手,马上扔下抹布走过来拦着赵爱文,说:“不用,不用,都打扫完了,就这个窗户没擦啊,有你爷爷在,那用得着你。”说完拖着赵爱文匆匆进了里屋。
  赵国生:“……”
  有了孙子,儿子看不见了吗?赵国生提着两件大厚棉袄无奈的站在那里。
  “国生,你坐会,我马上就好。”赵父注意到赵国生手里的东西了,微笑着没有问。
  赵国生默默的摸下鼻子,把手里棉袄放桌子上,无奈的坐在长板凳上,眼睛微不可察的像个雷达,快速的扫描了一遍这间算不上宽敞的房间。
  房间收拾的很干净、整洁,看得出来是刚打扫的,有些地方湿湿的,还没干透彻。
  “爸,奶奶给我的糖,你要吃吗?”赵爱文屁颠屁颠的从里屋跑出来,兴高采烈的想和赵国生分享。
  真的是隔代亲,赵母笑眯眯的跟在赵爱文的身后,从里屋走出来,手里没有拿任何东西。
  赵国生:“……我不吃,你吃吧。”
  “姆妈,这是兰秀给你们俩老做的新棉袄,试试,看合不合适。”一件暗红色胸前带梅花图案,一件青黑色。
  “又乱花钱了”什么儿媳妇做的赵母直接忽视,还不是花的她儿子的钱,接过衣服眼神一亮,忙说:“赵老头,别擦窗户了,快来试试老二家给你做的新棉袄。”
  拿起棉袄,先是在身上比划比划,然后里里外外反复的检查做工,好心情的哼着不成曲的调直接脱掉旧棉袄换上。
  “挺合身的”穿在身上来回不停的走动着,一下伸伸手臂,一下抬抬胳膊,很灵活,很方便,棉袄长度刚好盖过臀部,就算蹲着洗衣服也不会冷着腰身。
  赵父见状也不扭捏,放下抹布后特意清洗了手才换上新棉袄,青黑色,耐脏,赵父很满意,既合身又暖和。
  以刘兰秀的性格,棉袄只会做大一码,不会出现小一码的情况,在农村,稍稍大一码哪有不合身的说法?如果大了一点,可以多添一件衣服。
  所以,赵父赵母都很满意,没有说要改一改的问题。
  对于十几二十年难得做一件新衣服的赵父赵母来说,赵国生这一次的孝敬,简直暖到心窝里去了,心花怒放的眼睛都眯成一条缝了。
  赵国生趁热打铁忙问:“姆妈,爸,你们今晚打算在谁家吃饭?”
  “我们两个老头子,随便在家里吃点就好了。”又不是过大年,没那么多讲究。
  就知道会是这种情况,所以才刻意带来赵爱文。
  那熊孩子缩在一旁坐着笑眯眯的自顾自的吃着糖果,根本没往他这个方向看一眼。
  “姆妈,爸,晚上去我家过小年吧,是吧,爱文。”赵国生故意提高声音,尤其是提到赵爱文名字的时候。
  “嗯,爷爷奶奶,去我家过小年吧。”小眼睛亮晶晶的期待着,嘴巴里还含着糖果,一副贪吃的蠢样。
  赵父赵母相互看了眼才说:“好好好,就去你家过小年。”
  儿子都这样说了,他们还固执什么?故作矜持吗?
  人老了,享清福了。
  小年夜饭很丰富,红参炖母鸡、清炖鸭汤、红烧五花肉、黄豆炖猪蹄、豆腐圆子、红烧大鲤鱼,菜品不多,一家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暖意融融,这是赵父赵母第一次在赵国生家过小年,气氛不错。


第41章 
  “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家里有养猪的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 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
  赵国生家猪圈里仅留下一只老母猪,不能杀,留着下猪仔卖钱的; 再说母猪肉不好吃; 所以这天赵国生要赶到集市上去买,顺便还要买些其他的家里漏缺的年货。
  这次就赵国生一个人; 可以甩开胳膊放心大胆的买买买,上次舍不得买的软糖果,苹果; 鞭炮等等; 尤其是香烟; 赵国生不抽烟,不代表过年家里待客不需要香烟。
  当然; 东西买回去以后,不可避免的又刘兰秀絮聒的念了好几遍紧箍咒。
  杀七不杀八,指的是腊月二十七杀鸡,杀公鸡。
  农村的风俗习惯,那就是过年祭祖拜神一般都是用公鸡; 鸡腹开个小口取出内脏; 不能把鸡腹全剖开; 鸡要用整只公鸡; 去净鸡毛和内脏。
  公鸡属阳; 又司报晓之职,很适合祭祀,而鸭子凉性属阴性,祭祖拜神一般不用鸭子,无论公母,不适合祭祖,也没听说过谁家用鸭子祭祖。
  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整个村子都飘着一阵香味,这两天家家户户开始炒从集市上买的生瓜子,自家地里种的花生。
  硕大的铁锅,用文火炒,不停翻动,待外壳稍有黄斑时,出锅置凉透后即可。技术不熟练的可以加点盐和沙子,这样炒受热均匀点,没那么容易炒黑,烧焦。
  越接近年三十,年味越重,家家户户都贴满了春联和“倒福”挂着灯笼的福字,整个村子喜气洋洋,人人脸上精神饱满,格外热闹。
  大年三十,刘兰秀和两个妯娌一大清早就去赵母家帮着忙碌,杀鸡(母鸡)杀鸭、杀鱼、猪蹄去毛等等为晚上的丰盛年夜饭做准备。
  午饭过后,家里的熊孩子都开始守在家里不出去野了,等待着刘兰秀准备好祭祀的东西,他们要去山上给祖宗们上香。
  上坟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种称呼,大年三十的祭祀很重要,在农村人眼里,祭祖是和孝道绑在一起的。
  若是你人在家里,而不去山上参加祭祖,那么你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
  当然在这里面不包括女性,女孩子去不去随你意,有些重男轻女十分严重的,祭祀的时候不允许有女性出现。
  祭祀的需要的食物很简单,熟鸡蛋、公鸡、鲤鱼、以及酒。
  “国生,带着孩子们快去快来,家里还有很多事。”刘兰秀利索把准备好祭祀的东西放进一个篮子里,微笑着递给赵国生。
  “嗯,知道了”赵国生皱着眉头,有点怵心,他这个冒牌替代品要去祭祀祖宗了。
  一个绝对相信科学的人,经过穿越时空重生到别人身上这种玄之又玄的事情之后,对祭祀这类‘迷信’的祖宗保佑,怵的慌。
  赵国生有点心绪不宁的硬着头皮带着三个儿子和另外两兄弟会和。
  上山的路不好走,又高有陡,一年难得走几回的上山的路,两旁全是树枝,树刺交缠在一起,横拦着狭长的山路,行走非常困难。
  该死,赵国生都忘记了,每年祭祀前就应该先行一步,早早收拾一条通畅的道路来。
  “你们几个跟在后面,注意点,别被树刺划伤了。”暗悔不已的赵国生蹙着眉头,小心翼翼的带头在前面龟速探路。
  “放心吧,爸。”
  “国生,你是不是生病了?看你没什么精神?要不,还是我走前面吧。”赵福生实在是看不下去这蜗牛的速度了,抢先一步绕过赵国生,超赶到前面去了。
  赵国生:“……”
  前面没看清,好像有条蛇?
  还没来得及开口,赵国生又被弟弟赵宏生超赶了。
  “爸,这里有条大蛇,要不要打死它。”天不怕地不怕的赵爱民手里拿着棍子试图上去攻击。
  “哪里?哪里?我来看看,你不要乱动。”赵福生一听,马上转过身,往回走。
  原来没有眼花,真的是一条蛇啊,刚才没有及时说出口提醒的赵国生此刻有点莫名的心虚,摸着鼻子不说话。
  “哦,这条大蛇有可能是你太爷爷,太奶奶,不要动它,放心,它不会咬你的。”浑身漆黑漆黑有着手腕那么大的黑蛇,盘踞在一颗树下面,耷拉着头很有灵气的看着他们一行人,没有吐蛇信子。
  赵福生的话太随意,又太笃定,孩子们都戏以为真。
  甚至还有人尝试着和它对话:“你是太爷爷还是太奶奶,你是等急了,下山来接我们了吗?”
  大黑蛇:“呲呲呲”
  赵国生:“……”
  好像,他生活在一个假的时代?
  深山老林,都怪他们家祖宗葬的地方太偏僻了,赵国生一行人越往上走,人烟越稀少,几乎看不见村里其他来祭祀的人了。
  半个小时后,一行人满头大汗,终于抵达。
  两个小土包,上面长满了杂草,坟地周围野草丛生,非常茂盛,清明扫墓时插的两朵纸花经过这大半年的风吹雨晒,只留下两个光秃秃的木棍,混合在杂草中间,不细心,根本发现不了。
  “先除草吧”直性子的赵福生没有感慨什么,每年来祭祖都是这样,习惯了。
  “那动手吧,你们几个孩子快去把你太爷爷、太奶奶身上的杂草扒了,好让他们保佑你。”
  扛着锄头的赵国生默默在手心吐了口口水使劲搓,然后一言不发的开始除草,这些封建迷信羞耻的话他说不出口,还是干点实际的吧。
  三个大人,六个小孩,三下两下的,坟地周围整理干净了。
  这时,以赵福生为首,赵国生和赵宏生为辅,开始摆祭品。
  ‘熟鸡蛋、公鸡、鲤鱼’各自放在瓷碗里摆成一条横线,下面放着酒和酒杯。
  放鞭炮,开始上香。
  第一炷香有赵福生起头,三叩九拜,先是双手奉香跪地向祖宗磕头拜三下,然后起身双手奉香向祖宗拜三下,把手中的香插在祭品前面,返回跪拜的位置把杯子里的酒从左至右洒倒在土地上,再双手合并放在胸前向祖宗拜三下。
  之后,一边烧着钱纸,一边和祖宗聊天,说说家里这一年的变化,家里有没有新添人口,好的坏的都要说,有没有想求祖宗保佑实现什么愿望的。
  以此类推,每个人都要来一遍。
  轮到赵国生的时候,不免受到了其他的人影响,他偷偷的在心底说:“你们如果真有灵,就知道我的情况,放心,我会好好照顾他们的。”
  ……
  在其人给自己祖宗上香烧钱纸的时候,也要有人在旁边烧一小堆钱纸给过路的孤魂野鬼,好不让这些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不要去抢自家祖宗的钱。
  临走时,再放一次鞭炮告别。
  同时,要检查所有焚烧过的钱纸是否烧透彻,鞭炮是否还有残留等等,以免发生火灾。
  好在需要他们这一辈祭祀的地方就这么一处,不然够折腾。
  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赵家没有底蕴。
  回去的途中,熟鸡蛋给孩子们分食了,据说熟食祭祀后不能带回家,必须在回家途中吃掉。
  与之相反的,在祭祀前,预备给祖宗们的祭品绝对不能品尝。
  大年三十的下午,除了祭祀以外,家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必须沐浴更衣,通俗点说就是,洗澡换新衣服。
  这一天下午特别繁忙,除了准备晚上要吃的年夜饭,还必须油炸一些红薯、芋头等切成薄片的油炸食物为甜品。
  除夕,除夕,除掉旧的,迎来新的。
  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赵家亦是如此。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每年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两样菜,一是红烧肉,一是鱼。
  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代表着红红火火好兆头,而“鱼”和“余”谐音,象征着“年年有余。”
  更重要的是,大年三十团圆饭桌上的鱼是不允许吃完的,一定要留下鱼头、鱼尾证明有头有尾,年年有余的好寓意。
  赵父赵母看着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之乐,在精神上和感情上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和满足。
  年夜饭过后,除夕的□□就是长辈发“压岁钱”。
  今年过年,太阳打西边出来了,破天荒地的赵父赵母居然舍得连带着给了两个孙女压岁钱?比起孙子每人一块的压岁钱,她们仅有五毛钱也很是惊喜了。
  赵国生一视同仁的,所有孩子无论男女,每个人一块钱。
  “国生,爸妈给美艳、美丽压岁钱的时候,你瞧见老三家的脸色没?有话想说又估计着过年不敢说。”刘兰秀想起三弟媳妇的欲言又止就觉得好笑。
  “大过年的,她不会说什么难听的。”这点赵国生还是看得出来。
  不是有一句老话,大年三十,有天大的错也不能骂人。


第42章 
  唐孟浩然有诗《岁除夜有怀》写到:“守岁家家应未卧; 想思那得梦魂来。”
  指的是阴历除夕终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来; 谓之守岁。
  守岁习俗由来已久,全家人饭后围坐火盆旁边吃着瓜子、花生闲情逸致的聊天,没有春晚节目; 没有电视娱乐; 只有家人敞开心怀的畅所欲言,在兴奋中带着瞌睡迎来了凌晨十二点。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迎接新年的鞭炮声源源不断的接踵而至; 赵国生迫不及待的把事先准备好的鞭炮拿出来放,合着其他数家的鞭炮声川流不息,络绎不绝。
  放过新年第一响鞭炮过后; 终于可以睡觉了。
  大年初一; 头一天; 又称过年。
  大年初一,按照当地习俗; 早饭必须是吃面条,忌吃稀饭,只有过去的常规穷人家才吃稀饭,吃面条从某种意义上表示家里整年度都会很富有。
  一年到头,只有在这一天; 刘兰秀不说教; 不骂人; 喜笑颜开的非常好说话。
  “姆妈; 新年好; 祝你恭喜发财,身体健康。”赵美艳穿着崭新的红色大棉袄,一脸笑容的给刘兰秀拜年。
  “好好好,姆妈也祝你新年快乐,快来帮我烧开水。”正在灶台烧火忙着烧开水,等用来待会拜年待客用。
  “嗯,对了,姆妈,我爸呢?要不要先把弟弟妹妹叫醒?”赵美艳发现赵国生不在,心里想着还没给爸爸拜年呢。
  “你爸还没起来呢,让他们睡吧,过会自己会醒来的。”这一天很忌讳催人起床,这表示对方整年都要被人催促着做事,不好。
  “嗯”或许赵美艳也意识到了,只是之前一时没想到。
  在刘兰秀母女俩正好煮好面条快出锅时,赵国生和几个小的熊孩子准确的掐着时间点起来。
  吃过早饭,挂在墙上非常显眼的时钟还不到七点半,过早。
  “美艳,去我屋里把准备好的糖果摆出来。”正围坐在火盆旁添加柴火的刘兰秀看了墙上的钟表突然说到。
  “嗯”
  一个大圆盘子里盛着瓜子、花生、软糖、硬糖、柑子和苹果,满满的,好像圆盘子太小装不下,随时都要溢出来了。
  糖果一摆上桌,家里几个熊孩子眼睛都亮了,直刷刷的不停偷看,偶尔用眼睛瞄一下赵国生和刘兰秀,没有人动手拿着吃。
  这样子谁看不出来是什么意思,赵国生觉得好笑,这幅贪吃的吃货蠢样搞得平时被虐待过一样,昨晚不是还吃了吗?
  “爱华,去我屋拿两包烟出来摆上。”赵国生随意看了眼摆放糖果的盘子,没看见香烟,猜想刘兰秀应该忘记了。
  “嗯”赵爱华笑着应道。
  一家人围坐在火盆旁边,嬉笑热闹的讨论着待会先去谁家拜年,怎么个顺序,谁和谁去,谁和谁留在家里。
  时间,一点一点的偷偷溜过,在时钟时钟指向八点一刻时,拜年开始了。
  “二哥,二嫂,新年好,恭喜发财,身体健康。”赵宏生隔着半掩的门还没来得及推开,拜年的声音洪亮的从外面传了进来。
  随后紧跟着是大侄子的贺喜声:“二伯二伯娘新年好,祝你们家和和美美,幸幸福福。”
  剩下两个小的侄子也贼机灵的转动着大眼珠子,笑眯眯的拜年到:“二伯二伯娘新年好,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新年好,新年好,发财发财,大家一起发财。”刘兰秀眉开眼笑,喜气洋洋的也给他们俩口子拜年。
  “来来来,坐下来喝杯热开水。”刘兰秀连忙把事先准备好放在碗里的熟鸡蛋和白砂糖冲上开水。
  家里几个孩子机敏伶俐的围着赵宏生夫妻笑着恭贺到:“给叔叔拜年,祝你们新年快乐发大财,身体健康万事好。”
  “好好,叔叔祝你们考个好大学,每次考试的第一。”
  两家人言笑晏晏的坐在一起喝着鸡蛋糖开水,吃着糖果,你一句,我一句的祝福恭贺着对方。
  “来,二伯娘给你红包,祝你们新的一年,健健康康。”刘兰秀不经意间看了墙上的时钟,见时机差不多了,这才慢慢悠悠的从兜里掏出昨晚用红纸包好的红包。
  “谢谢,二伯母”三个侄子喜形于色的高兴接过道谢。
  这时老三挑眉笑道:“我们是不是该去大哥家了?”
  年拜了,鸡蛋甜开水喝了,红包也收到了,时间不早了,该去下一家了。
  “是该去大哥家了,一起走。”赵国生从火盆边坐着的椅子上站起来拍拍身上的柴火灰提议道。
  “那,走吧”赵宏生吸完最后一口香烟把烟头扔进火盆里笑着说。
  两家人,浩浩荡荡的一大群往赵福生家里走去。
  每年,三兄弟默契的秘而不宣的遵守着不成文的规定,从最小的赵宏生家开始出发拜年,到赵国生家,再去赵福生家,三兄弟会和以后再统一一起去赵父赵母家拜年。
  所有人都出去拜年了,独留刘兰秀一个人在家坐等别人来自家拜年。
  给自家长辈拜过年,拿过拜年红包过后,他们开始从村头开始,一家一家,一户一户的逐步去拜年,确保不漏失一户。
  半个小时后,赵美丽和赵爱强俩姐弟喜眉笑眼的蹦蹦跳跳从外面跑回来。
  “姆妈,帮我们把糖果收起来。”急急忙忙的兴奋雀喜着把兜里的糖果掏出来放桌子上,离自己摆放的糖果远远的,泾渭分明。
  “好,我给你们收着。”刘兰秀笑着摇摇头,表示拿他们真没办法。
  掏出糖果后,又欢天喜地的边往门外跑边说:“我们还要去找爸爸,跟着去拜年。”
  大年初一,但凡小孩子去谁家拜年,家家户户都敞开着摆放的糖果,随便他们拿,如果你不拿,主人家还不会高兴,认为你看不起他家,也有不好意思自己动手主动拿的腼腆小孩子,那么主人家就会热情的往你兜里塞糖果。
  所以,几户人家过后,小孩子兜里的糖果就塞满了,他们就必须往家里跑一趟,清空兜里的糖果再次出发。
  如此反复,直到把整个村拜个遍,有甚者还要去邻村拜年。
  这也是小孩子最喜欢过年的原因之一,不但家里宰猪吃肉,有新衣服穿,拜年时还有很多糖果拿。
  整整一个上午,拜年的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中午十二点,暂停歇息,霸有午饭过后再战的意思。
  “上午喝了一肚子糖开水,中午什么都不想吃,太撑了。”赵国生皱着眉头摸着圆鼓鼓全是糖水的肚子,忍不住的想笑。
  “你傻呀,不会就喝那么一口啊。”刘兰秀彼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在里面。
  “我哪好意思就喝一口啊,人家又是鸡蛋,又是红枣桂圆的,我要是只喝一口,多浪费。”赵国生可不会忘记他们看他的热情眼神,要是不喝完,有种跟他没完的错觉。
  好几次,每到一家拜完年,说了吉祥话后立刻表示他喝了很多糖开水提脚要赶去下一户人家,却硬是被热情好客的主家给拖着留下喝糖开水聊天。
  赵国生心中忍不住的暗慨,这好在是在农村,随处可以找到茅厕,要不然就他一上午去了五趟茅厕的频率,真的有可能去人家家里拜年,第一句话就是先让我上个卫生间?
  “好了,别得了便宜还卖乖,让人听见笑话你,要知道一上午我烧了好几壶开水。”刘兰秀心想原来那些真的不是在客气不喝糖开水啊?
  赵国生:“……”早知道他就留在家里待客了。
  “姆妈,我拿回来的糖果,你帮我收好了没?”隐形的吃货赵爱强满脸笑容笑眯眯的关心着他的糖果问道。
  “收好了,你们五个拿回来的糖果都放在一起收着呢,姆妈可没动你们的,放在阁楼上的大缸里面,想吃的时候自己去拿。”刘兰秀也知道这是孩子拜年的战果,不适合用来待客。
  “哦”
  几个孩子脸上带着窃喜,很有默契的相顾而笑。
  “我看他们几个上午糖吃多了,中午别煮那个糖醋排骨了。”赵国生看着嘴里还在嚼着糖的几个熊孩子,牙腻的慌。
  要不是大年初一,赵国生真想说他们一顿,再怎爱么吃糖果也要有个度。
  “好,那就换成鱼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