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枭宠女总编-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接触这群乞丐,赵寒梅从外形到心理都要有一个彻底的改变。
首先,赵寒梅必须要改变一下自己现有的外在形象。赵寒梅本就是个美人胚子,一张鹅蛋脸不施胭粉却精致无比。参加工作之后有了固定收入,她的着装也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越来越有女人味,俨然一个精明能干的城市白领。这样的赵寒梅如何能接近乞丐呢?只会加深他们之间的距离感。于是,赵寒梅从箱子底翻出来了自己大学时代的旧衣服。并将原本拉直的一头长发用黑皮筋扎成了一个简单的马尾辫,让整个人看上去就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赵寒梅还需要突破自己的心里障碍。她对于脏兮兮的乞丐其实还是有一点歧视的,因为爱干净的寒梅总是觉得他们身上有一股难闻的味道,心理上是不愿意和他们近距离接触的。再就是寒梅并不认同他们行乞这种求生存的方式,即便是捡个塑料瓶子也靠着卖破烂换得一毛钱的收入,为何要低三下四的乞讨呢?赵寒梅知道,自己的这种心理不仅不能帮助她了解这些行乞者,更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于是,赵寒梅努力转换自己的思维。赵寒梅同样是穷苦人家出身,一到冬天的时候家中那四间破烂的平房也是同样无法洗澡的。赵寒梅也是上了大学才知道,原来在城市中还有太阳能、暖气这样的东西,可以让人们在冬天也能洗上热气腾腾的热水澡。至于他们为何要选择这种方式行乞,自己不就是为了调查这事来的吗?更不用纠结了。
在赵寒梅自认为所有需要克服困难的地方都想到了的时候,便开始了主动出击,希望能够找到点滴线索。可是,这帮行乞者的难以接近令赵寒梅的第一次出击便铩羽而归。
因为,赵寒梅根本就听不懂他们说的什么话。
比如赵寒梅第一次向一位在商场门口蹲守的爷爷问话:爷爷,您觉得咱们海城人咋样?
老人只是用狐疑的目光看了她一眼,说了一个字,寒梅听着像是个“nao”的发音:(孬)
第二次,寒梅鼓足了勇气问一位走起路来有点坡脚的人,说:“您的脚受伤了吗,怎么走起路来好像很难受的样子啊?”
对方用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用生硬的普通话回应她:“关你屁事”,接着边和同伴用极快的方言交流起来,眼睛还时不时望向赵寒梅,看得赵寒梅一阵阵的头皮发麻。
赵寒梅甚至在市区几处颇为热闹的地方多次慷慨解囊,想与他们多攀谈几句,但都被对方的方言给难住了。“说的太快”是赵寒梅唯一的感受。一次问太多的话,又唯恐引起对方的怀疑,只能彼此之间打打手势进行交流,但是人家忙着要钱呢,哪有那么多的闲空陪你“聊天”?
几次碰壁,让赵寒梅不敢轻举妄动了,她只好每天辗转在不同的地方观察着每一位行乞者,希望从中找出相对好说话的人来。
接连七八天,赵寒梅觉得自己真的没有希望了,有点泄气,心里也开始埋怨起李大伟这是给自己找了一个什么样的采访啊。不过再一想,如果是好采写的调查早就被别人抢先了,哪里还能轮得到自己?再者说了,不费力气得来的稿件肯定也没有什么轰动效应,反倒是掩盖不住抄袭事件带来的影响了。想到这里,赵寒梅就又有了动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屡败屡战的坚持下,她终于在自己所居住小区不远处的一座过街天桥上找到了一位长相颇为和善的老奶奶,这位奶奶每天早晨6点左右就会带着孙女开始沿街乞讨。更让寒梅欣喜的是,老奶奶还会说几句普通话,时不时的与给她善款的人说声“谢谢”、“好人好报”之类的话语。赵寒梅也注意到了奶奶她们与别的行乞者不同的地方:虽然头发很乱,衣服很破、手脚很瘦,但是都不脏,
“就是她们了,突破口一定要在她们身上打开。”眼见着一个月的时间已经过了一半,赵寒梅能不着急吗?遇到了这对祖孙,让赵寒梅重新找到了希望。
该如何接近?赵寒梅觉得也得讲究个策略。女性本就有让人亲近的优势,而夸奖别人的孩子往往能获得双倍的效果。穿着单薄的下小女孩偎依在奶奶的怀中,她的眼中总是流露出害怕的神情让寒梅觉得格外惹人心疼。于是,凭借着自己是女人的这份优势,决定先从接触小孙女开始。
“小妹妹,你叫什么名字啊?这个蝴蝶结给你戴好不好?”赵寒梅在掏出一块钱放进他们那个用铁皮做的盒子里之后,又拿出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送到了小女孩的身旁。小女孩怕生,看看奶奶,又看看赵寒梅,便将蝴蝶结退了回去。
赵寒梅知道不能太着急,于是就将东西拿回了自己的兜里。但是赵寒梅看到了小女孩眼中的不舍,只是没有奶奶的同意她不敢伸手去接赵寒梅这个陌生人的东西。
第二天,赵寒梅又装作经过她们的身旁,再次将蝴蝶结递了过去,但小女孩还是没敢伸手要,只是,这次的拒绝明显比上次犹豫了更长的时间。赵寒梅依旧没有着急,又拿了回来;
第三天,赵寒梅给她们带来了包子、热稀饭和水果,而小女孩一看见这位漂亮的大姐姐又来了,眼中的神情也开始变得像这个年纪的孩子一般正常,眼睛看着赵寒梅那个漂亮的蝴蝶结也不再躲躲闪闪,只是仰头哀求奶奶收下来吧。
年迈的奶奶经不住孩子的哀求,自己伸手接过这个蝴蝶结,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了一句:谢谢。但是对于赵寒梅带来的包子、稀饭却没有伸手去拿。
“这已经很好了,起码她们不排斥我了。”寒梅十分欣喜。
第四天,赵寒梅依旧带着热乎乎的包子、稀饭送给了祖孙俩,没等做出拒绝的举动,她便自己转身走了。
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一点点的接近,逐渐降低了这对祖孙对赵寒梅的提防与警惕,她们有时还会主动与路经天桥的寒梅打招呼。一直到第十天,赵寒梅发现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实质性的回报,奶奶邀请寒梅在自己破烂的垫子上坐了坐。
这次,赵寒梅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了,她试着邀请祖孙俩去小餐馆吃一顿饱饭。不得不说,奶奶的警惕性太高。虽然和赵寒梅已经看上去很熟络了,但是仍旧拒绝了赵寒梅的第一次邀请。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或许是赵寒梅的执着打动了奶奶,看着眼巴巴望着自己的小孙女,奶奶终于同意了赵寒梅的请求。
一个雨后的清晨,奶奶祖孙二人跟着赵寒梅在附近的一个小吃摊上,吃了一顿热乎乎的油条、稀饭。就着稍微带点辣味的小咸菜,小孙女吃的嘴里“刺啦刺啦”的响。
都说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奶奶等着孩子吃完了之后,主动问寒梅:“闺女,你有啥想问俺的是不?”
“奶奶,我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请你们吃顿热乎乎的饱饭。”赵寒梅知道这个时候不能问太多的问题,否则很容易前功尽弃。
“哦,谢谢你,能看出来你是个热心肠的好闺女。”
“奶奶吃饱了吗?饭钱已经给老板了,那我就先走了。”说着,赵寒梅就作势要走。
“哎,闺女,你√×¥♂♀?????…。”奶奶见寒梅要走,赶紧说了句话,可是寒梅只听懂了几个字。
听到奶奶喊她,赵寒梅又转身回来,问道:“奶奶,您说什么?我没听明白啊?呵呵。”
“哦,嘿嘿,一着急刚才说了俺们那块的话,你肯定是听不懂。”
“奶奶,您是哪里人啊?好像不是我们这一块的哈?”
寒梅的这个问题,奶奶并没有回答,让原本融洽的场面有点冷场了。但是奶奶却又接着和赵寒梅说:“我们说话有时是特意那么快的,就是为了不让你们本地人听不懂在说什么。”
这,让寒梅再次见识到了这帮人那不一般的警惕性。就在寒梅正为该如何打消奶奶的警惕性而着急时,一件看似坏事的出现让寒梅的调查重现一线生机。
☆、第十章:调查乞丐帮(中)
与奶奶祖孙的接触令赵寒梅知道他们对本地人的警惕性太强,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很可能当赵寒梅真的和他们做了朋友之后,他们又要去另一座城市乞讨了。
这,可急坏了赵寒梅。
急归急,但是不能在奶奶面前表现出来。赵寒梅依旧每天早晨借着跑步经过天桥想与奶奶攀谈。这就在她请奶奶祖孙二人吃了一顿早饭之后的第三天,赵寒梅发现小孙女不见了,只有奶奶在桥头上不时紧张的看着匆匆忙忙上班的人群,好像是在寻找什么人。
当奶奶看见一身运动打扮的赵寒梅时,神情顿时一松,并且破天荒的主动迎了上来。奶奶的这个举动让赵寒梅有些吃惊,心想肯定是出什么事了。
“闺女,你发发善心帮帮我吧,俺那小孙女病了,那头滚烫滚烫的,这一晚上就一直在迷迷糊糊的。”奶奶也顾不上平时里的那些拘束了,伸手拉着赵寒梅的衣服就急急的说道。
“奶奶,您别着急,小囡囡(那个小女孩的小名)怎么了?”
“可能是发烧了,昨天被雨淋了,你看这可咋办?”
“囡囡现在在哪?”
“这孩子都走不了路了,我也背不动她,让在家躺着呢。”
“那您快带我去吧,孩子发烧可不是闹着玩的,很容易烧出毛病的。”
一听赵寒梅要去自己住的地方,奶奶犹豫了。
“闺女,你能不能帮我去买点药就行了?我肯定俺那孙女就是发烧了,吃点药肯定好。”
“奶奶,这都什么时候了,您还不相信我啊?等我去买了药您再拿回去,孩子的病不给耽误了吗?”
心急的奶奶一时间也没了主意,但想想家中那个病重的孩子,奶奶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说;“走,我知道你是个好人。”
奶奶的年纪大,赵寒梅看着老人的身影心中估计得有70多岁了,可是着急家中的孩子,这位老人走路甚至比寒梅还快,终于喘吁吁的将寒梅带到了位于市中心的一片拆迁区内。赵寒梅知道这片拆迁区,是在年前才开始动工拆迁的,这些老楼房都已经被拆的只剩下基本的框架,窗户、门早就没有了。而奶奶口中所说的“家”,其实就是这些等待拆迁的老楼房。四处透风不说,随时都有被驱逐的可能,更为关键的是,这已经属于拆迁区域了,楼房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性,住在这里真是太危险了。
而赵寒梅在一栋稍微完整的房子里看到了蜷缩在草席上的小囡囡。此时的囡囡已经闭着那双漂亮的大眼睛开始说胡话,赵寒梅伸手试了一下囡囡的额头,烫的吓人。赵寒梅赶紧抓起囡囡的小手,将她背到了自己身上,对奶奶说:“奶奶,这孩子病得不轻,我得带她去医院。”
一听要去医院,奶奶犹豫了。去医院看病自己没有钱不说,赵寒梅毕竟是个外人,能放心的将孩子交给她吗?此时的奶奶因为着急带着赵寒梅回家,已经是气喘吁吁再跟着去医院只会耽误时间。
赵寒梅知道这位老人的顾虑,看着老人诚恳的说;“奶奶,你相信我,我是想帮助你们的。你如果还是不放心,我就把我的身份证先押给你。但是不管怎么说,这孩子的病不能拖了,咱先去医院好吗?”
老人看了看因为发烧满脸泛着不正常潮红色的孙女,又看了看真诚的赵寒梅,已经是带着梗咽的声音对寒梅说:“闺女,奶奶谢谢你了,求求你救救这个这个苦命的孩子吧。”
得到了老人的准许,赵寒梅赶紧背着小囡囡出了这栋危楼,从路边拦下了一辆出租车直奔最近的社区医院。
赵寒梅一个人带着孩子挂号、看医生、挂吊瓶,一直忙活到下午小囡囡才醒了。她看见身边没有奶奶,就嚷嚷着要找奶奶,赵寒梅也知道不能让小女孩离开老人的时间太长,就和大夫商量了一下,等着烧退了就带着孩子先走。不过,寒梅还是给孩子买了一些退烧药,以备病情反复。
当赵寒梅背着孩子出现在那栋危楼前时,老人正着急的来回走着,看见自己的小孙女平安回来不禁喜极而泣连忙将孩子搂在怀中,老泪纵横。赵寒梅其实很能理解老人此时的感受,将孩子交给一个陌生人实属无奈之举,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孩子病死吧。可如果将孩子带走的是坏人的话(要知道那会人贩子已经成为社会公害了),或许老人这辈子就再也看不见这个孩子了。这会儿看见孩子完好无损的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怎能不高兴?
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千恩万谢的感激着赵寒梅,不仅彻底的放下了对赵寒梅的警惕心,还邀请她到“屋”里坐坐。
听闻老人请自己进屋,赵寒梅心中一喜:难不成自己的调查又有希望了?
赶紧跟着老人又走进了这栋危楼,这时,她才有时间仔细的将老人的“家”看了个清楚。这里的破败深深的震撼了赵寒梅。她很难以想象在这五彩斑斓的城市中,还有如此贫穷的生存者。
这里,或许都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家”了:即将要拆迁的危楼已经没有窗户和门,四处都能感受到凉风袭来;地上铺满的破烂草席就是她们的床;因为拆迁的原因,主楼体的墙上已经出现了一道道很大的裂缝;在靠近厕所的附近有一些日常洗刷的盆盆罐罐,都已经脏的不像样子了;赵寒梅没有找到做饭的炊具,想想也是,他们在平时的行乞中也能收到一些人给予的食物,想必就是一天的饭了。赵寒梅在地上靠窗户的一个稍微厚点的草席上看见了奶奶的小包裹,那是她乞讨时经常带着的。
“奶奶,这里是不是还有很多人住啊?”
“嗯,旁边不远的那栋楼也有几十个人住着。”
赵寒梅还从奶奶的口中得知,奶奶和小孙女来自遥远的南方,是从一个破落的小村庄里走出来的,与她们一起来到海城的基本都是一个村子的村民,暂且称为H省T县某村的村民吧。他们会约好几天一碰面,商量着要不要换换地方,找到下个要前去的繁华城市。
“奶奶,您这么大年纪了,没有子女养活吗?他们就忍心让您出来行讨?再说您的孙女还这么小,每天风餐露宿的太遭罪了”赵寒梅问道。
“村子里实在太穷,年轻人都受不了村子里的贫穷,都进城打工了,就留下我们这些老人孩子。想起来了就给我们寄点钱,有时一年人也见不着,钱也没有,不出来行吗?我们老的走了,不能把小的留在家里等死啊,带出来着也是没办法的事。”
“你们一起来了多少人?都是街坊邻居吗?”
“差不多吧,基本一个村子里能动弹的老人孩子都出来了,得有将近一百人吧。有些实在不能走的就留在老家了,咱们走的时候将家里的存粮都送过去了,唉,也不知道他们能吃多久,吃完了可怎么办呢?”
“你们就这样漫无目的的走出了村子,等那些离家的年轻人回家时找不到你们怎么办呢?”
“呵呵,他们每年能回家的日子就是快过年的时候,那会我们也就都回去了。过年,总得回自己的家才叫年啊。”
“奶奶,你们下个城市想去哪?”、
“奶奶,你们这样一天能要到多少钱?”
“奶奶,您想过有一天会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吗?我想帮助你们,您相信我吗?”这话匣子一经打开就关不上了。祖孙俩将“乞丐帮”的原原本本都讲与了赵寒梅听,让赵寒梅震惊的听到了一个畸形农村里老幼留守的故事,一群可怜人背井离乡行乞的历程……
☆、第十一章:调查乞丐帮(下)
“姑娘,你知道吗,在我们那里想捡个塑料瓶子去卖都有好几个人抢。那样的穷法,不是你们这些城里人能想象得到的。”奶奶说,村子里的人决定都出来行乞是因为在年前发生了一件惨绝人寰的事情,让全村人感到了继续留守的可怕,他们才不得不背井离乡的集体出来行乞。
“年前的时候,村子里的一位89岁的老姐姐就那么活生生的给冻死了。”奶奶的话让寒梅无比震惊:在这个和平富足的年代里,怎么还会发生如此的惨事?
奶奶继续说:“这位老姐姐的儿子、孙子都去几十里地之外的城里打工,将行动不便的老人独自留在了家里,一年能回来一次看看她已经是不错的了。去年冬天特别冷,这位老姐姐想出门拣点柴火回家烧烧,拿着一捆柴火迈过门槛时被绊了一跤,愣是没能爬得起来。老人的周围几乎没有邻居了,有也是与她相差无几的半聋老人,谁能听得见她的呼喊声?就那么趴在门槛上待了一个晚上,把人给冻死了。”已经是老泪纵横的奶奶用粗糙的大手擦了擦眼泪,继续说道:“第二天的下午,有个调皮的娃儿去老姐姐家里偷鸡蛋,这才发现了。大家伙凑了点钱把人给埋了。村里几个平时颇有主意的人说不能再这么待下去了,还不如一起结伴出来讨饭呢。起码人在一起还能互相照应着点。就这样,咱们一个村子的老人孩子就都出来了。”
听着奶奶的讲述,赵寒梅仿佛在听一个凄惨的故事,但这是一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让赵寒梅知道了另一个她以前未曾知道的“社会”。
赵寒梅与奶奶说着话天色逐渐黑了下来,这时,屋子里的其他人也陆陆续续回来了,看见有赵寒梅这么个陌生的面孔都流露出戒备的神态。
赵寒梅也在此时见到了他们的“组织者”——蒋大头。奶奶说,蒋大头原名蒋文武,因为颇有主意,被大家选为这伙人的头儿,自集体出门行乞那天起大家就都喊他蒋大头。一开始,蒋大头神色十分不好,甚至想动手打寒梅并威胁她离自己的村民远一点。
“大头,哎哎,你别着急,这闺女是好人,想帮咱们来着。”
“我说蔡老姐姐,你怎么不听说呢?咱们出来的时候不是说好了不和当地人说话的吗?”
“√♂???????”接着奶奶就和蒋大头说起了方言,寒梅真是一句也听不懂了。
不过在两人商量了大半天之后,蒋大头带着疑惑的眼神,用略显生硬的普通话与寒梅说道:“你真的是来帮助俺们的?可别骗俺们,要不然…,哼”说着,蒋大头就举起了拳头挥了挥。
一腔热血的寒梅并不畏惧这样的恐吓。“您就忍心看着奶奶这么大的年纪,每天跪在街边忍受路人的白眼?这么小的孩子本应该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而不是每天都在惶恐中渡过。还有,你们行乞的日子能维持多久?老人孩子病了怎么办?还有,您知道吗?你们这种集体行讨的行为已经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注意,即便是离开海城到了下一个城市,也改变不了你们目前的境遇。”
赵寒梅说,自己可以先通过海城本地的民政部门联系到T县的民政局,将事情说清楚,为即将归乡的老人孩子谋一条生计,以确保他们不会因为贫穷再次集体结伴出门乞讨。赵寒梅将自己的打算说与蒋大头听之后,蒋大头用一种难以置信的眼神看着寒梅说:“你究竟是干啥的?就你这么个小妮子能办成这事?你要是真的能为俺们找到一条生路,有份钱赚的话,谁会愿意每天穿得破破烂烂的沿街乞讨啊?”
赵寒梅郑重的点了一下头,说:“我以新闻记者的名义保证。”
这时,奶奶祖孙俩和蒋大头才知道寒梅的真实身份——新闻记者。他们听过新闻记者这个名字,是在村里那唯一一台彩色电视机上听说的,没想到今天主动帮助他们的就是新闻记者。
“奶奶,我今天不想出去了,真难受。”小囡囡的话也触动了蒋大头的神经。,要知道,他也是每天都带着自己刚会说话的小外甥出门行讨,他何尝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不再吃苦受罪?
“算了,先听这个小妮子的,组织大家商量一下。如果发现这妮子是骗俺们的可不能饶了她。咱们也还是能继续出门讨钱的。”蒋大头暗自的想着。
冒着被围攻的危险,她终于说服了蒋大头,先接受海城当地政府的帮助,重返故乡。
赵寒梅的身份已经被众人所知,自那天后,赵寒梅就经常去危楼里和他们聊天。奶奶也知道了赵寒梅的名字,就喊她小梅。小囡囡的病也好了,经常缠着寒梅问东问西。
“姐姐,啥叫记者啊?”
“姐姐,要是能回村子里,我又能去小河里洗澡了。”
“姐姐,你说我啥时候才能上学啊?我以后能上学了,也要做像大姐姐一样的记者,让奶奶不再出门受苦了。”
寒梅想知道的事情基本都了解到了,接下来就是该如何将帮助他们的事提上日程,而这时赵寒梅一个月的停职反省也到时间了。她在上班的第一天就交上了一篇重量级的新闻稿件:《留守儿童与老人的悲哀——结伴行乞实属无奈之举》,作为“乞丐帮”系列报道的第一篇稿子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乞丐帮”的报道很快轰动社会上下,每天热线咨询的读者几乎将报社的热线打爆了,也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关注,责令有关部门一定要密切配合报社的每步行动。
社会热心人士的捐助、各部门的密切配合,让奶奶祖孙返乡的归期越来越近,赵寒梅履行了自己的承诺,终于将“乞丐帮”的老弱妇孺一起送回了老家。
记者就是这样一个行业,他们可以利用手中的笔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这是他们的社会责任。由于“乞丐帮”始末由赵寒梅一手调查,赵寒梅参与了整个事件的经过。期间,一位主管此次事件的一位姓赵的市领导也认识了赵寒梅这个年轻能干的小记者,并投以赞许的目光,赵寒梅也由衷的感谢李大伟为自己付出的一切。
但是令赵寒梅略感遗憾的是抄袭事件已经被作为工作经历写进了自己的档案,并没有像李大伟说的那样因为乞丐帮的大获全胜而改变她抄袭的后果。作为一名记者被永久的扣上了曾经抄袭被处罚的帽子,对于赵寒梅来说是一个永远令她无法释怀的污点。
而就是因为这个污点的存在,日后将成为把寒梅推向无底深渊的导火索。
☆、第十二章:心性初变
就在众人嚷嚷着要为赵寒梅庆功时,赵寒梅却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心理历程的改变。
乞丐帮的调查让寒梅真正见识到了属于穷人的日子。夜晚,华灯初上,看着大路两旁妖娆的霓虹灯,赵寒梅开始为自己一直追求的目标而疑惑:社会的最底层究竟是什么样子?那个被活活冻死的老人下一辈子应该不会再受这样的苦了吧?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感真的能够全部代替生活中的所需所求吗?寒梅想想自己同样在农村生活的父母,他们也是在为怎样才能省下一块钱而与菜贩斤斤计较。
“贫穷,真的是太可怕了。”赵寒梅此时只想着无论如何也要在城市中扎下根,让自己的子女、儿孙不再用回到贫穷的农村遭受贫穷的折磨。
而之后发生的一件事,让寒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生活中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2010年的年末了。海城日报社在每年的年终都会根据员工的工作业绩评选出“十佳优秀工作者”以资鼓励。赵寒梅凭借卧底“乞丐帮”的系列报道当之无愧的入围。而令赵寒梅没有想到的是,平时连个新闻导语都写不完整的黄菁菁竟然也是十佳工作者之一。
这,又是怎么回事?
2010年,随着各种新媒体的陆续崛起,作为传统“纸”质媒体的报纸正日益受到来自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猛烈冲击。报纸的读者逐渐流失,广告投放也在逐年减少,这种全球性的现象令海城日报社也不能置身事外。为应对这种大趋势,海城日报社余国庆制定出了一套被称为“全员走出去”的方案,让报社上下的所有人都四处拉广告投放,号称“全民营销”,记者也不例外。
黄菁菁原本就是从广告部走出来的,写稿子不行,拉广告那可真是“老前辈”了。这一年下来,经过她手的广告投放竟达到了千万元,这可比一个部门的广告收入都多。
根据海城日报社的规定,一线记者拉回来的广告投放一律按照广告总钱数的10%,返给记者以资奖励,而在海城日报社的内部则喊这部分钱为“广告提成”。黄菁菁一年下来,仅仅是这部门提成就能拿到百万余元,成了真正的“小富婆”。
可反观赵寒梅一心只扑在新闻采写上,哪里顾得上广告这一块?再说了,让赵寒梅写东西行,找人套近乎要钱她可真是不在行。巧了这两人还在同一个部门里,到了年底的业绩对比就显得尤为滑稽:赵寒梅部门稿件分数第一,广告收入垫底;黄菁菁部门稿件分数垫底,广告第一。报社领导也是顾虑到记者的本职工作仍旧是采写新闻,就将她们两个人同时提上了十佳优秀工作者的名单。
但看着这份荣誉名单,赵寒梅的心里真不是个滋味。自己每天像老黄牛一样辛辛苦苦的采访写稿子、埋头码字,而黄菁菁就是负责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和朋友吃个饭、唱首歌就能拿回大把大把的广告,不仅平时每个月的工资有高高的补贴,到了年底的奖励竟然是一样的。“既然这样的话,还写什么稿子啊?我赵寒梅长化化妆也不比黄菁菁差啊。可是,做记者、写新闻不是自己一直的理想吗?再说了,那拉广告怎么能与新闻业务相提并论呢?”赵寒梅心中百感交织,却又没法与人倾诉,不禁苦闷至极,整个人就坐在那里怔怔的发呆。
赵寒梅的情绪被李大伟一一看在眼里,那么精明的一个人怎么会不知道这么个小丫头心里在想什么呢?又是他李主任该表现自己的时候了。
“小赵,今天晚上有个房地产商约着一起吃饭,他们想做个新楼盘的策划,你跟我一起去吧。”快下班的时候,李大伟看似很随意的走到赵寒梅座位前说道。
正在发愣的赵寒梅一听是要和房地产商吃饭,第一反应就是拒绝:她最讨厌这种场合的应酬了,一群人说些不着边际的话不说,还有一些不规矩的人就爱往小姑娘面前凑,有不老实的人还爱动手动脚的。不过再一想,向来这房地产商是最舍得在各大媒体上投放广告的,或许能借着这个机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收获也说不定呢?况且这是李大伟第一次喊自己一起参加应酬直接拒绝也不太好,想到这里,寒梅还是应承了下来。
当他们二人在一家星级酒店的包厢中落座之后,看着秃顶的那个房地产商于总,赵寒梅心中莫名的就是一阵紧张。因为在赵寒梅看来他对自己这么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记者也太过热情了,而且那眼神也是怪怪的。结果饭吃了不到一半,赵寒梅终于忍受不了席间的种种怪异,找了个借口就自己先走了,留下一直热情招待的于总十分尴尬。
李大伟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