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六零开网店-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走近一个挂着第二食堂匾额的饭馆里,里面热气腾腾,座位几乎是满的,还没走到店里就闻到各式各样炒菜的香味儿,走到屋里更了不得,炒素饼,紫菜蛋花汤,炒肠粉。馆子太小,后厨和大堂不分家,大师傅用铁锨炒素饼,还有一位师傅坐着,擀面杖舞的飞快,手不见怎么动,一个个溜圆的面皮就准备的飞到了各个包饺子的人手边。
  李明言看这位师傅擀扁食皮入了迷,太快了!擀面杖两头尖到中间渐圆,师傅两只手在两头,手一点儿都没挨过皮儿,那面皮居然自己会转,看起来就那么两三下,面皮成了型,就飞向的包饺子的人手中。
  李明海就给她点了一碗猪肉大葱的饺子。
  饭好了还要自己去端,身为劳动人民的服务员才不会助长你资本主义享乐的习气呢,再说了她们那么忙,忙着收盘子收碗,不叫你吃完自己刷碗就感恩戴德吧。
  饺子皮劲道,薄厚适中,肉馅香而不腻,被饺子皮裹得严严实实的味道,咬开一口破体而出,李明言一口气吃了四五个,对面大哥吃的是一碗素面,看着雪白雪白的,汤头清亮,上面飘着一些葱花,几滴香油。她也很想吃一口……
  李明海就将面夹过去一筷子。
  “大哥,这个面怎么这么劲道,用的高筋面粉?”
  “和面的时候放碱了,我们自家也可以做。”
  很好,李明言点头傻笑。
  正吃着,门口传来一个女人的请求:“走了老远的路,給碗面汤喝吧。”
  这声音立刻吸引了李明言的注意,因为在一片南方人的声音中,突然出现的北方口音。女人抱着孩子,布包着两个烧饼,很明显是想要一些面汤就着吃。穿着很窘迫,开口请求别人让她更加的窘迫。
  可是服务员不想给,嫌她妨碍做生意:“吃了面才给面汤,不吃饭想白喝,没有”
  李明海立刻招手:“服务员,来一碗面汤。”
  这一碗面汤自然给了抱小孩的妇女,是李明言递过去的。
  李明言心想大哥真是善良,今天他没有穿军装,如果穿了,那妇女肯定要过来感谢解放军同志。
  服务员翻了一个白眼,倒也没说什么。
  大哥这说好听的是好心肠,说不好听的就是多管闲事,李明言想起前世大哥的死因,为了阻止几个劫匪抢火车上的粮食。
  如果他能视而不见的话,那一切是不是都不会发生?大哥是被爹娘教育出的善良,如果没有爹娘的这份善意,她李明言不一定能活着健健康康的长大。所以她对大哥的行为也无法指责。
  “大哥,你以后见义勇为,做好人好事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李明海很疑惑,送碗面汤而已,免费的,有什么威胁到自己安全的地方吗?
  “你看那服务员的脸色,是不是不开心?她如果往菜里吐口水,我们也只能吃了,多恶心啊。总之再有人需要帮忙,或者有国家财产需要你保护的时候,还是要把自己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懂吗?”
  李明言话只能说到这里了,她暂时不想告诉大哥自己重生的事,希望这些话能说到大哥的心里去,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够多为自己想一些,就足够了。
  李明海思考了一下,纠结的说:“如果保护国家财产需要吃人口水的话,那还是要保护的。”
  ………………
  手机仓库里的一个麻袋,还有一个背包,她还没有看过,大哥又回到了营地,已经买好了明天回家的火车票,回家之后身后又要赘上一条叫明礼的小尾巴。
  所以她趁着最后一个晚上,一个人的晚上,拿出了那个军用挎包和麻袋。
  挎包比想象中的更沉,打开背包之后,一块块乌漆墨黑的小砖块进入她的眼睛,如果她的眼睛在发光,那么这光一定是贪婪的。这些黑砖,黑中带黄,再拿起一块估摸着重量,黄金无疑。她正需要钱的时候,钱居然就这么轻易的来了。
  麻袋里就没有这么让人惊喜了,在李明言看来,唯一一个值钱的就是一个金马车,那个小金马栩栩如生,可以想象如果这些金子恢复光泽,这个金塑的马车会是多么的璀璨夺目,比只是砖头块的黄金不知好看了多少。
  剩下的东西奇奇怪怪,一幅画上面画着绕着拴马桩行走的马,看起来很想出去跑跑。还有一个壶,壶身是人脸形状。还有一把绿柄铜匕首,一个形状像鸭子的壶,都是青铜器。
  将金子放入商品列表,李明言搜索了一下,发现手机上的金价也是非常昂贵的,卖出去之后,就又能买一批大米白面,以及一些日用品。就是古墓里的金子成色非常差,大概纯度也不好,又是一块块的金砖,没有丝毫工艺可言,就比市价低一点好了。
  剩下的东西又被她塞进手机空间,卖出去几个金块,再买回来的粮食已经够一家吃的了,再说地里又不是不出产,地里的出息才是养活一家人的根本,不能太依赖于这个手机,万一哪天它消失了,哭都没地儿哭去。
  李明海亲自背着麻袋送李明言到火车站,麻袋里装着各色水果,还有买来的米,和稻子。义务兵探亲的路费是不能报销的,买这些东西回去也不算白来一趟。
  看着站台上的人影越来越小,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萦绕在心口。
  然后看到被大哥放在行李架上的水果,又没空去伤春怀秋,得赶紧拿下来放进空间呀,手机空间的时间是静止的,这几天一直放在那里,拿出来保证跟新摘出来一模一样。
  火车人多眼杂,做什么都不方便,最后还是作罢。
  幸亏陈梅和李振国借了生产队的牛车来接,一下火车行李就被李振国接了过去。
  陈梅非常高兴:“你大哥在那边怎么样,吃得饱穿得暖不?”
  “那边已经热了,见天儿的都是夏天,根本冻不着。大哥说经常有大米饭吃,能吃得饱,国家饿着谁也不能饿着当兵的。”
  李振国赶着车,也一直在听娘俩儿说话,听到饿字,一扬鞭子:“可不能说饿的话,队长说了句这是想饿死咱,就被思想教育了,到现在还没回来,说要写检讨呢!”
  原来全国各地都在放粮食卫星,乡里也想放一个大卫星出来,就叫了各级干部报产量,报不到满意的数字不让回家,队长一时气愤,就说了那句话,被扣留了!


第20章 
  报产量,交公粮,交完了剩下的就是各家各户分,自从成立高级社以来,每个季度粮食成熟的前一个月,乡里就会召开干部大会,让各个生产队的队长根据自己庄稼地里的长势估计产量。
  队长说每亩两百斤!
  上级就说他思想落后,导致地里参量低,一定要反思到位,提高思想高度,才能将粮食产量提上来。
  李振国就纳闷了:“那小麦种多少产多少,思想还能多出麦子?”
  得,一下子拔高到唯心主义,李明言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上头的意思,不是我们小老百姓能改的。”
  满打满算,李明言也有小半个月没有见到家人,小妹坐在门槛上巴巴的望着,就等着大嫂归来,三弟四弟也在家等着。
  陈梅说:“你二弟看着大家伙儿上工去了,不在家。队长不在,只有你爹管计分的事,这要去接你,就让你二弟先看着。”
  李振国将娘俩送到家,立刻马不停蹄的将牛车送回队长那儿,这是队里的公共财产。
  几个小的见到大嫂回来,远远的就迎上来,老三老四一人拎着麻袋一角,合力将袋子运到屋里去。
  隔着袋子几个孩子已经闻到了甜丝丝的香味儿啦,可是都懂事的没有拆开看,但是一个个不错眼的盯着大嫂,尤其是小明礼,口水都流了出来。
  李明言笑眯眯的,一点儿都不为报产量的事情烦心,今年打到再多的麦子,他们也吃不上一口的,能留下种子就不错了。无法改变的事情,就不费这个脑筋。等到明年,这种情况就会反应到上头,一年的苦大家还是吃的了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李家庄依山又傍水,怎么也饿不死。
  打开大哥亲手系上的袋口,李明言声音清脆的安排买到的东西:“娘给我的二十块钱花完了,买了二十斤大米,十斤稻子。剩下的买了南方的水果,给弟妹们尝尝鲜。”
  没错,李明言偷偷的往麻袋里又加了一些大米和稻子,其实她手里还剩下一些钱呢,大哥的意思是省着点儿花,留着当她的私房钱,可是也不想想,家里那么多张嘴呢,十斤米才够吃几顿啊。
  听到二十块钱都花完了,陈梅心疼不已,明言可真会花钱啊,可是听到买了三十斤的细粮,她又惊喜不已,这钱花的值!还有这么多的稀罕水果呢。
  她手脚利落的将大米袋子拆开,看了一眼更家开心了:“这是精大米!一个一个儿的,好。”
  又看稻子:“稻子是个好东西,一个秕子都没有,可惜咱没有田。”
  然后麻利的将大米和稻子运到自己房间,和编笸箩挣来的米放在一起,这是个精贵东西,得天天看着才放心,放厨房别被老鼠糟蹋了。
  剩下的大半麻袋都是水果,倒腾着来来去去,还坐了牛车,难免有磕碰坏的,不过好在新鲜,挤坏的大芒果先被分了,方方正正的切了四块,芒果的甜香已经溢满了整个屋子,老三已经迫不及待伸手——啪的一声,手被打掉了。
  “你不能吃!”
  李明言还记得李明河对芒果过敏的,吃的嘴唇红肿,浑身红疹的样子。
  可是现在所有人,哪怕见都没有见过这来自南方的泛着奇香的果子一眼啊。李明河那李家如出一辙的大眼睛受伤的看着大嫂,不明白自己为何不能吃。
  陈梅诧异的看了眼明言,也不知大儿媳妇对老三的意见从何而来,她认为老三是做了什么事情惹到明言了。
  李明言慌张了一瞬,立刻找到理由描补:“有吃的应该先给谁?”
  明礼懵懵懂懂:“先给长辈。”
  “对,”李明言松了一口气,抚摸着明礼细小的绒发,“明礼真懂事。”
  李明河也是个小机灵鬼,拿起最大的一块递给陈梅:“娘,你吃这个。”
  李明言继续笑眯眯的看着家里的两个男孩:“你们两个上学,都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吧?”
  李明河又挑第二大的,递给小妹。
  作为最小男孩的李明江,迫不及待的拿了剩下两个大的那一块,最后只剩下一个。
  剩下两人没有的,互相看看,剩下一块儿了,怎么分呐,李明言将剩下的一分为二:“咱们俩不大不小,就分享这一块儿芒果吧。”
  陈梅已经尝到了芒果的滋味,虽然挤烂了一些,可并没有变质,还是甜滋滋香喷喷的,看到明言这样分芒果,不由的心疼她俩,小口的抿着。
  见到李明河三两口吃完,拿着菜刀要给再切一块儿。
  “娘,你看三哥的嘴巴!”
  李家唯有明河对什么都过敏,山药,芒果,柳絮,这些最普遍的过敏源,都是他的克星。这个时候家里还没有种山药的习惯,因为没有芒果吃,只知道李明河一到春天脸就发红,一直打喷嚏。
  这些小习惯,还是李明言在日后照顾弟妹的时候,慢慢的发现的。
  ***
  陈梅指使几个小的给妯娌送水果,然后拉着李明言拉家常,几天不见她,有好多话想要说:“你带来的那个二癞,又来了咱家几次,我跟你爹挣了十斤米回来,熬夜做活,费了不少灯油。你大娘还有你三婶子家也都挣了不少,这次买回来的米就不给她们分了。还有你交代的菜秧啊,长的可好了,特别是那个南瓜,才几天呀,长出来四个叶,叶子黑绿黑绿的。西瓜长的也好,你三婶说叶子比她家的两个大。”
  光说还不够,陈梅兴奋的拉着儿媳妇亲自去看菜园子。
  那几颗南瓜苗真是鹤立鸡群,长的粗壮又大气,一眼看过去想不注意都难。园子里其他菜也长的很好,看的出来是精心打理过的。
  “你回来了,菜园子就还归你,辣椒差不多能栽了。你做事仔细,我动手怕不合你的意,就等着你回来种,你想种哪儿种哪儿。”
  自从李明言能下地开始,这片菜园都是由李明言打理的,她种植的菜苗能充分利用菜地的每一份空隙。还无师自通了间植的奥秘,在菜园的一圈种满黄花菜当做篱笆,种黄瓜培垄的时候,不忘在黄瓜与黄瓜直接撒上一些苋菜种子。
  院子前的野蒿上也会爬满李明言栽种的梅豆角,总之一年四季都不缺菜吃。
  李明言看着菜园子,成就感无与伦比,毫无疑问,种菜让她心情愉悦!甚至今年可能分不到麦子也无所谓了——如果按照上头的意思报产量交公粮,她尽力遗忘这件事,可是李花儿却来了。
  还时刻提醒她:“你娘上工去,说你在家呢,让我来找你玩。我爹到现在都回不来,可咋办,他倔的很,说死都不说假话,一亩地二百斤就是二百斤。”
  “队长想法是好的,万一报多了产量,交公粮也按那个数交,咱不就没饭吃了。”
  “县里干部动员到我家里,说还让他家来说说呢”
  李花儿说的他家,就是县城里那个说好的对象,家里有亲戚在当干部,真是神通广大,一路摸到一个小生产队长的女儿的对象家,为了动员报高产量费尽心思。
  李明言从空间里拿出两个芒果,没错,她还偷偷的用肥皂换了不少的水果囤在空间。送给李花儿,安慰她:“车到山前必有路,队长在公社有吃又喝的,怕啥。这是我从南边带回来的芒果,给你尝尝鲜。”


第21章 
  李花儿紧锁的眉头没有丝毫放开的迹象,以往活泼八卦的少女变得郁郁寡欢,“我哥去大队里看过,说好几个县里来的干部都在,不估上产量摁手印,就一直开会。”
  她几乎泫然欲泣:“你说着跟绑架有啥区别,咱队里的春地该犁了,还是你爹说再不犁种不上春玉米,才叫大家上工的。”
  李振国向来看不得糟蹋粮食,也看不得人糟蹋地,是以刚把李明言接回来,就又去上工。
  “实在不放心,你亲自去大队里看看,”李明言将南瓜苗起出来,长出子叶之后就可以移植定株,南瓜不是什么稀罕东西,找个荒坡家可以种上。
  “以后可别说糊涂话!那就是开会,开会时间是长了一点儿,总不能一辈子关到大队里吧?”
  李花儿听到好朋友支持自己去大队就眼前一亮,拿手饶辫子纠结了好半晌,请求李明言:“你明天能陪我一起去吗,我自己不敢,我娘也不让去。”
  不知何时,李花儿就把李明言当做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对象,以前两人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估计遇到事情两人也只会一起忧心,不知如何是好。可是现在她看到李明言如此淡定,她不由也心安。大概是从明言一个人去窑头镇,一个人去遥远的地方探亲开始的吧。
  李花儿期待的望着她。
  也只是犹豫了一瞬,主要是菜园子里有太多的事情在等着她去做,想到李花儿是自己的好朋友,她也就点头答应下来。
  大队离的并不远,就在山前,走路半小时就到,耽误不了什么。
  看到李明言答应,李花儿高兴极了,飞奔着将手里的芒果拿回家,又换了一身干活儿的衣服,来给李明言帮忙。
  南瓜是种生命力顽强的作物,沙质排水良好的土壤里生长良好,喜光喜肥。李花儿捏着带着老土的南瓜苗,惊呼道:“明言,你这南瓜长得也太好了吧,是圆的还是长的。”
  本地有两种南瓜,一种长条状,是最常见的品种,比较高产,病虫害也少,嫩的时候可以炒着吃,变黄之后就成了老南瓜,蒸煮皆宜。一种就是圆形的灯笼状,这种味道也不错,形状也好看,不知为何种的人家很少,几乎没有。
  “长条的,听说结的很大。”李明言犹豫了一下,想到买种子时的介绍说明,超高产,超多籽,南瓜子也是个好东西,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多了甚至能打油!
  “不是你自家留的种?”一般做杂粮吃的瓜豆,都是一年又一年,自己留的种,就算自己家忘了留种,去邻居家借几个种子,或者等到谁家下的菜秧出来了,去挖几颗也行。
  “嗯,买回来的。”在手机上买的。
  李花儿为李明言的大方惊叹不已,随处可得的东西,居然还买回来。本来两人都是李家庄的闺女,她的家境要比李明言还要好一些的,经常见识一些城里的新鲜玩意儿,可现在明言居然买回来了肥皂,还带回来换竹篓的人,庄上人都说明言有本事了,陈梅嫂子家养了一个金凤凰出来。她也觉得明言真有本事!她家今年早早的吃上了大米饭,香喷喷的。
  几颗南瓜被种在池塘边、树下、荒坡上。
  种南瓜的时候李花儿还搭把手,种辣椒的时候,她就只能帮忙浇水,她在旁边暗暗的观察着,也不知道明言是怎么种的,每颗之间的距离都一模一样,甚至每颗辣椒被栽下的角度都一样。
  她浇水都小心翼翼,生怕给浇歪了,看着不整齐。
  李明言将朝天椒和菜椒种植完毕,满足感油然而生。
  抬起酸痛的腰,就见小妹明礼欢呼着从远处跑来,手里拿个一个圆润这脂膏一样的东西,非常像小小的白色香皂,边跑边叫大嫂:“这能吃不?”
  递到手里细细查看,才明白这是什么玩意儿——芒果核。
  芒果核富含淀粉,但是很苦,要说饿极了,也不是不能吃。看着小妹期待的眼睛,明言笑了:“你试试不就知道啦。”
  小明礼接过去,果然啊呜一口,然后就是呸呸呸。李明言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去厨房舀一瓢水给小妹漱口、洗脸。吃芒果吃的嘴角都是黄黄的。
  李花儿笑过之后跟好朋友告别,约定了第二天一早一起去大队,就回家去了。
  ***
  心里记挂着约定好的事情,明言在天还未亮的时候,就早早的起床,做过全家人的早饭,将玉米糁子熬的粘稠,整个屋子都散发着玉米的清香,菜地里的莴笋已经足够粗壮,一个个的水灵灵的,自己家怎么吃也吃不完,可以再走一趟窑头镇。
  没想到还没等来李花儿,却等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吃饭的时候,院门口传来一阵呼喊,叫的是李大爷。
  李振国排行老二,庄上人没有叫他“大”的,都是“二爷”“二叔”“二哥”,所以一听见这个声儿,立刻放下筷子,说道:“二癞来了。”
  二癞一来李家庄,带来的就是米面,所以备受他的欢迎。现在他几乎是立刻放下筷子出门迎出去,将财神爷迎进家门。
  虽然这个财神爷看起来风尘仆仆,像是一路走来担惊受怕又渴又饿的样子。
  李振国亲切的将二癞安排到饭桌上,力求从自己家的饭碗里匀出一点来,看在带来的一袋子米的面子上,也要叫他吃饱喝好喽。
  没有想到坐拥大米白面的二癞居然红薯面的馍馍都不嫌弃,一口一口吃的凶狠,话都说不出来。
  等到二癞吃饱喝足了,李振国才斟酌着问:“这次还是要小笸箩?”
  二癞心虚的低头不敢看李明言,听到李振国说话,只低头嗯嗯嗯的应付着。没办法啊,他办事不利,都拖了大半个月了。本来说好的,等李明言探亲回来就能把大米全部换成竹编。可没想到在自己老家那儿出了岔子。
  任务全都安排了下去,可是自己爹谁都不想得罪,质量把关不严,于是这个看那个,那个看这个,越来越差,谁都不想当老实人吃亏。收上来的都是什么玩意儿啊,连他自己都看不过眼。
  “俺家那边的人是看不上这点粮食了,都说今年咱全省粮食翻一番,谁再干活谁傻蛋。”
  “编出来的笸箩没个形,毛刺都不修,我一想这样不行,就把粮食都背回来,不,背过来,还是李大爷你这做的好,这活计还是交给你我才放心。”
  二癞嘴一秃噜,差点说漏嘴。后怕的看向生意的正主。
  李明言毫不在意他说了什么,因为就算他说这米是她的,她相信,爹娘也不会相信这人的鬼话的,毕竟她生在养在李家,她手里几个字儿,爹娘可谓清清楚楚——至少在她没有得到手机之前是这样。
  李振国虽然都自己的手艺很自信,对着外人还是谦虚了一下:“看着粮食的面子,也得做好哩,俺那一个大箩筐才卖几毛钱?李家庄上人实在,生怕你吃亏。这一次你哪天过来拿?”
  二癞同李振国约定好了时间,三天后二癞再来,他们打过几回交道,都按老规矩办,商量的倒也很快。
  ***
  李花儿挎着竹筐姗姗来迟,李明言正好和二癞一起出家门。
  二癞不自在的用小指挠挠头,“你啥时候回来的?你的东西都给你带来了,藏在打麦场杏树下第二个麦秸垛里,你看你弄回去咋藏,藏哪儿?”
  “我昨天刚回来——那些笸箩交给我你就别管了,你的报酬,是要肥皂还是钱?要粮食也行,我粮食多。”打心里希望二癞选择粮食,却不敢明目张胆的提醒,她在二癞这里暴露的够多的了。
  “那就粮食吧,人家都说今天保证粮食翻一番,我看地里麦穗长的跟往年差不离,心慌慌的,没分到手里的粮食就是不实在啊。”
  现在就相信粮食产量翻番,吃都吃不完的人,那不是脑筋不中用,就是懒,二流子,给自己的懒惰找借口,李明言倒挺欣赏二癞的,有眼光,选粮食就对了。
  她看向身后,家里人没有出来,李花儿看见一个陌生男人,就没有再走近,也在远远的站着,于是小声说下次去窑头镇再给。
  ***
  大队部非常简陋,院墙都没拉,几间半砖半土的房子就那么孤零零的耸立在一片平地上。几间房子前面是李家庄的生产队长,李花儿的爹,正在自己搭的灶上吃早饭呢!
  还不止他一个人,还有个老头子,愁眉苦脸的,把大碴子粥喝的呼呼啦啦。
  见到两个姑娘过来,知道是找李队长的,羡慕地说:“李队长这队长当的好,几天不回去村上人都惦记着。”
  李队长嘿嘿的笑了,转头却是不高兴:“你咋来了,粮食送过来了,够吃,没事赶快回去。”
  “爹,我对象说,他家里的一个亲戚是驻队干部的同学,要让他给你说说道理呢。”
  李队长眉头皱的能夹死苍蝇,说啥子道理,他心想我能给你听道理,可是麦子可不听我讲道理。出多少力收多少麦,不是你想多少就多少地。
  “讲就来讲讲么,我在这儿听了八百遍道理了,他要来我能给他讲讲。”
  李队长摆出一副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另一位队长就蹲在那儿,披着个大袄,嘿嘿嘿的笑。另一位队长姓焦,是焦庄的队长,不用说,肯定也是个老倔头,不然不会留在这儿跟李队长搭伙。
  “你这个思想是不正确地,估产量是为了小麦产量飞跃打头阵,咋能当缩头乌龟?”一个笑眯眯的干部模样的人背着手走过来,不失时机的开始了他的思想教育。
  “都说两百斤了还不飞跃?高庄的地恁赖,说四百斤不是在哄人吗,这你也信,董主任没下过地吧?”焦队长将头一扭,“不下地的干部在几辈子的老农民跟前谈产量,笑人!”
  董主任没有一丝动容,甚至还是笑眯眯的:“上头才开完会,叫粮食翻一番,谁敢不听?夏收后说不定还翻,谁也说不准,去年全省粮食两百亿斤,今天必须达到七百亿斤!”
  李明言疑惑地问道:“55年不是说定产之后原则上亩产三年不变吗?”
  董主任有些意外的看了这位姑娘一眼,没想到三年前的农业政策条例居然能出自农村姑娘之口,“那——现在不是实施新的五年规划了,也要顺应时势。叫生产队长来打包票,也是让你们精心的意思,麦收之前再施施肥,产量还是能提高一些的嘛。”
  作者有话要说:我很想日六千的,嘤嘤嘤,可是我卡文
  愧疚的给你们发红包,这章留言的都有。


第22章 
  焦队长将烟袋锅在鞋上猛磕一下,也不说话,显然是已经习惯了这位董主任的说话方式。
  两位队长不接他的话茬,显然是要跟这位主任耗到底的态度。
  反正自己家离的不远,开大会有吃有喝,队上的事也安排好了,可是董主任是个城里人,耗上一个月不回家看他急不急!
  可把李花儿气的不清,“怎么能说话不算话呢,今年麦子扬花上浆都好,最近也风调雨顺的,可是,再翻也翻不了一倍!”
  道理谁都懂,可是这不是规定下来了么,谁还管你实际情况啊,理论上完不成,创造条件也要完成。
  董主任笑面佛的脸上终于有了别的表情,似乎是同情还有别的什么,他无奈地说:“我老家也是农村的,还能不懂这个?”
  两位队长是个老农民,不懂上面那些弯弯绕绕的,就知道这个人不实诚,不敢说真话,暗地里鄙视董主任。
  李明言知道大势无可更改,只能问:“那您看最低产量得是多少啊?您在城里也有家有口的,孩子也都想着您回家,我们庄上也得上工呢,南地几块地种啥都拿不定主意。少了老队长也不行。”
  董主任沉吟一下,然后去看两位队长的脸色,彼此都有些松动。
  “现在有两种情况,一个是亩产报上去。另外一个就是丰田产量,搞好一亩地,亩产千斤以上。”
  两位队长听到说这个,又是愤愤的,暗自嘀咕全村的粪水都上,小麦也产不了千斤。
  只是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也都知道这次的事情必须有个了结,两位队长跟驻村干部拉锯也就··························是为了能给大家伙多留几颗粮食。
  老队长发话了:“选丰产的,叫其他地块儿给它匀匀,匀出来一千斤。”
  怎么看都是选一块儿丰产试验田划算,多也总共多一千斤的指标,如果算亩产,一亩地多出来一百斤,那几百亩地多出来的可就是一万斤啊!
  摁完手印,大家都收拾铺盖卷儿回家。
  李花儿抱怨她爹:“你也真是的,早早的报上去不就行了,给自己找麻烦不说,还让栋梁他家知道了。”
  这是抱怨她爹不给她长脸,把事情捅到对象家里去了。
  老队长心情不错:“早报上去能报一千斤?那孙子恨不得一人报个三千斤,好叫他完成任务得奖励。我就是捱,捱到最后看谁先顶不住。”
  他对自己的这次抵抗非常满意,说是报产量不会真按报的数量征收粮食,真到那时候谁说的准?现在一个个的为了争功报的喜庆,真要交公粮的时候有的哭的!
  “明言是个好妮子,懂的真多,你还知道定产呐?”
  定产是对地块儿地力的一个估计,根据往年的经验判断哪块儿亩产多少,以后交公粮卖余·粮就按照那个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