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六零年代好生活-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抖馔炼箍樗淙怀さ锰乇鸪螅墒ぴ谖兜篮茫痰手校嘁环志醯谬J,少一分不入味。反正赵红英挺满意的。
    正在埋头苦吃的张秀禾筷子一顿,她还真不知道春梅有这手艺,关键是那丫头平时最多也就是帮她递递东西,压根就没上过灶台。先前赵红英没提,她也没想到那方面去,现在一听这话,她就纳闷了:“不是梅子炒的吧?大概是芳芳做的?”
    王萍轻笑一声:“得了吧,那丫头怕火怕烫,大嫂你啥时候看她往灶间跑过了?她宁愿大冷天的洗碗筷、洗衣服,也不会待在灶间的。”
    有道理。
    所以这个菜是谁做的?
    这个疑问并未在宋家人的脑海里停留多久,因为当天傍晚就传来了坏消息,赵建设从公社回来,告诉大家,第八生产队一半庄稼都被蝗虫啃光了。
    听到了这个消息,全体社员都沉默了。
    先前,虽然也偶有坏消息传来,可毕竟离他们还远得很。然而,第八生产队跟他们只隔了一条不算宽的小河,如果说那头遭了厄运,他们这边真能逃过去?
    赵建设也不是故意来打击他们的,在宣布了坏消息后,他又开始鼓舞士气:“虽然第八生产队离咱们大队近得很,可你们再仔细想想,当初一场暴雨让全公社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当时第八生产队连一粒粮食都没保住,咱们队却因为提前收获,一点儿损失也没有。后来,旱灾到来,他们那头庄稼缺水,哪怕收获了也都是些瘪的空的,咱们因为勤劳肯干,那一年是大丰收。还有……”
    离得近其实并不代表什么,这一家子的亲兄弟都有着天然之别,更别提两个临近的生产队了。
    之所以先说坏消息,赵建设是生怕社员们还心存侥幸,不够重视蝗灾,毕竟除了一些年纪大的老人外,多半年轻人都不懂的蝗灾的危害,哪怕愿意听话,那也仅仅是听话而已。所以,他才故意出言恐吓,把人都吓住后,这才开始鼓舞士气。
    想想多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再想想之后的旱灾、粮食歉收等等,明明是临近的两个生产队,他们第七生产队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余粮,就连最穷的老袁家,这几年也没怎么挨饿过。可隔壁的第八生产队,就连大队长都是一副面黄肌瘦的样子,整个队就是颓的,到现在为止还欠着国家的公粮。
    人啊,关键是要有一股子心气,不服输,也不要害怕输,这样才不会被击垮。更别说,第八生产队之所以损失那么严重,何尝不是因为他们所有人都懈怠了呢?
    好年景的时候都不愿意下地干活,蝗灾来了,索性就躺着不动了,生怕付出了心血,最终一无所获。再有就是,多年前的那次意外叫他们发现了一件事儿,哪怕真的没粮食了,上头也不会见死不救的,救济粮总会到的,即便饥一顿饱一顿,那一年没有饿死,今年也不会。
    赵建设不想去评判隔壁咋样,连他的亲近里头都有不争气的,更别提别的生产队了。他能做的,就是保证他们大队齐心协力度过难关。
    在这次大会后,整个生产队原本已经慢慢熄灭的雄心壮志,再一次被激发了出来,纷纷表示明天早上一定会提前上工,天一亮就出门。
    初夏时节,天本来就亮得早,再算上起床、穿衣、洗漱、做早饭、吃早饭等等,等于就是外头还黑漆漆一片的时候,社员们都已经开始醒来了。当然,孩子们相对来说会晚一些,差不多到吃早饭时,才会揉着眼睛,睡眼惺忪的跑出房门。
    也因为太着急了,加上这几天下来,中午那顿做得也很不错,张秀禾不再像以前那样,赶着把米淘好放好水再走了,就连凉白开都没法准备了,毕竟提前一刻出门,就能多干一点儿活。
    只是在临出门前,张秀禾对身边的毛头说:“毛头你记得提醒你姐姐,米在米缸里,多淘洗两遍再下锅,水不要放得太多,不然就成粥了。”
    毛头迷迷瞪瞪的看着他妈飞一般的跑了出去,突然醒悟过来:“啥姐姐!喜宝是我妹妹!”
    可惜,这话张秀禾一点儿也没听到,自然就不知道这几天做饭的人是喜宝了。
    喜宝倒是很高兴接手这个任务,然后第一天就把捞干饭玩出了新的花样来。提前把水烧好,灌了热水瓶,也灌满了水壶,然后她就开始一边蒸米饭一边炒菜,今天的菜单是红烧土豆块,反正她已经看出来了,毛头哥哥是切不出土豆丝来的,她又拿不动自家那把又沉又大的菜刀,退而求其次,她改了菜单。
    半锅子的红烧土豆,然后又不小心把水倒多了,因为汤汁太香了,她犹豫了一下,直接就把土豆连同汤汁全给浇到了米饭上,看得毛头目瞪口呆。
    无师自通的学会了后世的盖浇饭后,又一天,喜宝就做了土豆炖萝卜。
    家里的蔬菜不是很多,喜宝也压根就不知道啥配啥比较好吃,她就是乱来的,今天土豆炒自个儿,明天白菜炖萝卜,后天豆角配土豆……
    毛头是唯一的目击者,不过他在第一次吃过喜宝做的饭菜后,立马站到了喜宝这一边,味道多好啊,妹妹真棒!
    “喜宝,你烧得凉白开都比妈烧的好。”毛头诚心诚意的夸她。
    喜宝懵了一下,炯炯有神的回看了毛头一眼:“哥,水是你从水缸里舀的,火也是你生的,我就是帮着灌了一下水……”
    “反正就是好喝!”毛头格外坚定的夸着。
    其实,毛头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不是饭菜或者其他味道好,而是吃起来有种特别舒服的感觉。就好像,凉白开更解渴了,捞干饭更顶饿了,就连上头的菜都格外得合胃口。
    反正就是一个词儿,舒坦!!
    ……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两个月,直到地里的庄稼全都收上来了,所有人才总算松了一口气。
    并没有前几年的大丰收,好在也不至于颗粒无收,真要说的话,大概就是刚够他们过活,而且还是在不上交的公粮的前提下。
    总算没有白忙活一场,不是吗?
    赵建设高兴的跑去公社开会了,他仔细算过了,哪怕交了公粮,剩余的粮食虽然是不够吃,可因为前几年都有余粮在,要熬过这一年还是很容易的,而且不至于彻底亏了底子。要是勒紧裤腰带的话,每家的余粮都够吃上个两年了。
    本来就很嘚瑟的赵建设,在开完会回来后,整个人开心得恨不得飞回来,一回到生产队,他逮着个人就说:“上头领导说了,今年不用交公粮!!”
    啥?!
    不单听到的人惊呆了,就连赵建设本人这会儿还是恍恍惚惚的,定了定神,他才发现自己拽的不是别人,正是宋卫国,忙催促他:“赶紧去通知各家各户,立刻来粮仓这头,我这就去核对工分,争取今天就把粮食分给大家!”
    依着惯例,应该是先交了公粮,再慢慢分粮食的,而且分粮食也不容易,最起码也需要个大半天时间。因为赵建设上午跑去公社开会了,这会儿其实已经是半下午了,差不多两点不到的样子。
    不过,宋卫国立马就明白了他的意思,估计是还不大相信上头的命令,索性直接把粮食分到,万一上头反悔了,横竖粮食已经到手,总不能上门抢粮吧?
    “我这就去!”
    其实根本就不用挨家挨户的通知下去,先前累了将近两个月时间,这会儿哪怕粮食都收上来了,各家各户也都在家里休息。宋卫国就站在村道上,扯着嗓门大吼:“分粮食啦!相互通知一下,赶紧去粮仓那头,分粮食啦!!”
    宋卫国扯着嗓子吼了一通,甭管是正在歇午觉的,还是在收拾家里的,一下子全被他惊得撒丫子跑出来细问。
    “别问了别问了,赶紧去粮仓那头排队,快去!”好歹也是当了多年生产队干部的,宋卫国在队上多少也是有威信的,见他一脸的肯定,哪怕心里有再多的疑问,那些人还是赶紧往队里粮仓那头冲。
    ——冲到一半才发现啥都没带,又转身往家里跑。
    老宋家那头也得到了消息,就是比其他人略晚了一些。赵红英知道宋卫国肯定没空管家里,叫上其他儿子和儿媳妇儿,带齐了箩筐布袋子,径直杀去了粮仓那头。
    粮仓那头,赵建设宣布了今年免交公粮的决定,听到消息的人无不开心的大叫。
    分粮食倒是顺利得很,不过因为开始得晚,结束得自然也晚,好在盛夏日头落得晚,赶在天黑之前,终于把粮食都分完了。
    老宋家因为得到消息晚了点儿,虽然没排在最后,却也是中间靠后的,差不多是在平时晚饭的点才领到了粮食,等他们回家一看,就看到老宋头蹲在灶间门口,两眼直勾勾的看着里头,惊得连旱烟都不抽了。
    赵红英一脸纳罕,走到灶间门口往里头一瞧,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喜宝你在干啥?”
    “炒菜!”喜宝站在小板凳上,手里的大铲子舞得飞起,“今天是花生炒自个儿,红烧土豆块。”
    “那叫炒花生。”赵红英一个没忍住,先吐槽了一句,然后才三两步的走进灶间,先瞅了一眼状似炒菜炒得很熟练的喜宝,感觉脚下不对劲儿,这才发现自己踢到了毛头。
    毛头幽怨的回头看了他奶一眼:“就算我的衣服黑,奶你也不能当我不存在啊!”
    “你长得比衣服黑多了。”赵红英本能的回怼了一句,恍然大悟,“所以前些日子的饭菜都是喜宝你炒的?梅子!芳芳!”
    春梅和春芳火速赶到,可她俩都不觉得愧疚,一个说:“我也想炒菜啊,我一点儿也不想哄扁头,他比毛头还要烦人!”另一个说:“我也不想天天追着臭蛋玩,可我说不过毛头和喜宝,咋办啊?”
    老宋家跟其他人家不同,不是小的听大的,而是笨的听聪明的。春梅和春芳刚开始都想要炒菜的活儿,哪怕春芳怕火怕烫,可她更怕臭蛋,天天在生产队里绕圈跑啊,两个月下来,她觉得自己的小腿都粗了一倍,下学期体育要是考一万米,她都能脸不红气不喘的跑下来。春梅就更不用说了,毛头跟她差了三岁多,所以她依稀记得毛头小时候有多烦,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扁头比毛头更烦,见天的哭啊哭的,咋哄都没用,一天换十次尿布都不够,喂个饭比吃药更难,有时候她都要以为自己在喂扁头喝毒药了。
    见她俩这样子,赵红英反倒是不说啥了,她就欣赏这种把缘由理直气壮说出来的人,要是她俩唯唯诺诺的不吭声,或者直接哭鼻子,她一定骂惨这俩。
    当下,赵红英摆了摆手叫她们赶紧出去,别占着道,回头就哄喜宝:“让奶来好不好?喜宝你去跟毛……跟你姐姐们一道儿玩。”
    瞅着喜宝炒菜炒得一脑门子的汗,赵红英心疼坏了,不过她倒是挺满意毛头烧火的,尤其看到毛头满不在乎的用沾了灰的手一抹脸……完全看不出来脸脏了。
    这下,赵红英才终于悟了,明白为啥先前两个月都没人发觉异常。因为喜宝爱干净,做完饭会去洗把脸,而毛头虽然不在乎脏乱,可他太黑了,就算被熏得一脸黑,别人也看不出来。
    今天的晚饭,赵红英吃得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原本这饭菜是格外得合胃口,当然今天这顿也是,可一想到这是自己娇娇嫩嫩的小喜宝做的,她就……吃得更欢了。
    确实好吃啊,喜宝就是棒啊!
    ……
    分完粮食后,所有人都彻底放松了,哪怕今年收成很一般,可因为不需要交公粮,分到手的粮食就很够吃了。
    然后,才有人突然想起自留地,可惜因为天气太热以及多日来无人照看,多半自留地上的蔬果都死了。仅有存活的,大概就是种了红薯土豆一类耐旱的粮食了,还有就是老宋家的花生地,称不上丰收,可也有往年的三分之二。
    比起第七生产队,其他大队就要了老命了。
    别以为第八生产队是个例,事实上他们只能算是最早放弃的一帮人,在那之后的一个多月里,很多生产队都陆陆续续的选择了放弃。一来,他们认为蝗灾是不可抵抗的,二来,盛夏时分下地干活实在是太苦太累了。
    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赌上级领导不可能放弃他们。
    是没放弃,这不是宣布今年免交公粮吗?
    跟赵建设不同,其他生产队的大队长在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基本上都好似被雷劈过一样。免交公粮是好事,可他们就算不曾颗粒无收,剩下的粮食也绝对熬不过一个月的。
    咋办?
    到底要咋办呢?
    公社那头再一次召开了大会,却是其他生产队的大队长硬着头皮向上头汇报了情况。仅仅是如实汇报了最终的粮食量,并未详细说明过程。
    如果所有人都一样,那兴许这事儿也就掀过去了,可偏偏蝗灾又不是水患,一下子直接冲没了。事实上,红旗公社这些个生产队,每一个的情况都有所不同。
    最惨的莫过于第八生产队,他们是真真正正的颗粒无收,早在秋收前一个半月,他们就彻底放弃了。那时候,跟他们只隔了一条河的第七生产队全体社员都在努力,盼着辛勤劳动能阻止天灾,而他们却忙着在家里休息,顺便哀叹这日子没法过了,祈求上头能够早点儿拨下救济粮。
    除了第八生产队,第九、十生产队也惨得很,倒是前头两个还勉强凑合。准确的说,只要没彻底放弃的,哪怕不如第七生产队那么肯吃苦下功夫,多多少少还是收获了些粮食的。
    公社干部在详细调查了情况后,最终还是向上头打了报告,毕竟他们不可能由着这些人饿死。
    现在是新社会了,不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旧社会。
    可就算上头愿意伸出援手,以现在的通讯条件,没有十天半个月的,根本不可能有任何回馈。
    与此同时,赵红英又背着粮食去县里了,她昨个儿拿到了赵建设给她捎来的汇款单,同时也从赵建设嘴里听到了另外一个消息,就是城里的供应粮已经断了。
    断的时间不久,用县里的说法,就是已经迟了几天。原因很简单,因为县里的粮食都是由周边乡镇供应的,乡下地头粮食歉收,他们当然就得不到供应。本来就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想着等秋收后,下边就会送粮食上来,没想到别说公粮了,下头的人都要饿死了。等后来公粮取消了,他们就更没指望了,只能盼着外地调拨粮食过来。
    对了,就算真有粮食拨过来,也肯定是先紧着城里的,不是自私,而是最简单的,城里是供应粮,是需要凭粮票和钱买的,而乡下地头就算再怎么缺粮食,那也是救济粮。再说了,上头未必会相信,农民没有囤半点儿粮食,往少了说,熬个把月总没问题吧?不像城里,口粮都有定额,别说个把月了,恐怕连半个月都撑不住。
    赵红英知道亲家是有骨气的,而且本事也不小,再说才这几天工夫,应该不至于饿肚子。可再往后呢?城里也许还抱着不切实际的希望,她却知道这一时半会的,根本不可能有粮食下来。
    紧赶慢赶的往县里去,赵红英急出一脑门子的汗,其实一袋子粮食倒不重,也就三十斤,她就是急的。
    这回,她没往百货公司去,而是直接去了菊花她家。菊花不在家,开门的是她婆婆。赵红英没多做停留,把粮食放下后就离开了。
    除了送粮和取钱外,她还有另外一个事儿。
    她得去邮局寄一封信,是给宋卫军的。
    早在宋卫民寄信要钱之后,她就给宋卫军去了一封信,却一直没能收到回信。
    起初,她以为宋卫军正好出任务了,想着过些时候总会来信的。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大半年。
    先前忙着地里的事儿,她实在是脱不开身,现在总算忙完了,她赶紧又叫赵建设写了一封信,今天就寄出去!
    
    第050章
    
    这封信; 又如同石沉大海一般,从寄出去那天后; 就再没了音讯。
    赵红英脾气越来越坏了; 也就是面对喜宝的时候还算温柔,家里其他人压根就不敢招惹她。至于缘由; 家里人也都猜到了; 毕竟宋卫军以前虽然也不常写信,可好歹一年带头都会来几封信; 平均下来三四个月一封总是有的。现在的问题是,自打那封写给宋卫民的信后; 就完全没动静了。
    算算日子; 已经有半年光景了。
    尽管每个月的津贴都会按时汇过来; 可都到这份上了,赵红英当然能猜到汇钱这事儿是宋卫军托了人的,毕竟取钱是麻烦; 要汇款单要队上证明,可汇钱太容易了; 随便哪个人带上钱和地址就能成功。
    钱每个月都来,信却没了,如果宋卫军是那种亲情淡薄的人; 兴许还成,可偏偏他把亲妈当祖宗看待,哪敢收到信不回复?
    生怕一不留神就点了炸药桶,老宋家全家人都缩着脖子过日子; 暗自祈祷宋卫军赶紧回信。
    秋收分粮之后,还有秋种,可今年的情况特殊,公社那头商量了一阵后,最终只决定种土豆红薯之类的粗粮,一方面今年天气太热,耐寒的庄稼更容易成活,另一方面也是担心蝗灾卷土重来,埋在地里的庄稼肯定比冒出头的安全一些。
    至于孩子们,前头两个月都不曾上学,现在连秋收都过去好些日子了,自然也就错过了往年期末考试的日子。赵建设倒是可以做队上小学的主,可他吃不准公社小学、初中是怎么个打算,迟疑再三,还是又特地跑了一趟,打算向那头看齐。
    打听下来的消息是,今年公社小学、初中都决定取消期末考试,毕竟老师和学生们也累了两个月了。如果有初三学生想要报考县里的高中,自行想办法,公社那头不予解决。其实这话的意思,等于就是初三学生没了升学的希望。
    消息由赵建设带回队上,他顺便也宣布队上小学也取这回的期末考试,不过如果是六年级毕业生,还是可以继续升学,公社初中并不会因此拒绝他们。
    队上的社员听了这些事儿倒是没啥想法,事实上,甭管小学的入学率再怎么高,队上仍没几家会送孩子上初中的。
    送去上小学,是因为赵建设决定让队上小学免去本生产队社员孩子的全部学费,至于课本费,本来就不贵,嫌贵也可以不买,或者跟人家便宜买旧书,再加上小学生年纪小,与其让他们在队上四处乱窜,上学等于是找了个人看着他们。可初中呢?小学毕业都已经有十二三岁了,男孩子就可以下地赚一半工分了,女孩子也能帮着家里洗衣做饭带弟妹侄儿,等于是半个劳动力了,那还上啥学?
    至于初三学生无法升高中这件事儿……
    谁在乎呢?
    赵建设唯一担心的就是他姑又要搞事,万一想不开非要叫他帮着开后门把强子和大伟送到县里高中咋办?他在第七生产队是牛气哄哄的大队长,去公社那头也还能说得上话,可真要去县里,哪个会给他面子?
    幸好,赵建设担心的事儿并没有发生。
    老宋家那头,得知不需要期末考试以及升高中基本无望后,最高兴的莫过于强子和大伟了,虽然觉得年初那阵子苦读有些可惜,可他们多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比起继续念书,宁愿下地干活!
    赵红英也是这么想的,她忙着担心宋卫军还来不及,才懒得管家里蠢货能不能升学,再说了,先前叫他们最后努力一把也是随口说说的,现在没多大可能了,她也不准备再折腾。
    “不读也挺好的,真要叫他俩上了高中,还不知道是在祸害谁呢。”
    强子和大伟连连点头,齐声道:“对,再念下去,咱们就是害人害己!”
    害人害己是用在这里的?大伟倒是还好,宋卫党自己的成绩也不咋地,加上已经离开学校那么多年了,当初学到的那点知识早就还给了老师,压根就没明白儿子这话的意思。强子却要不好了,宋卫国小时候成绩一般,可自打当了队上干部后,赵建设见天的折磨他,逼着他学习上头文件,顺便叫他长进了不少。
    “强子你过来。”宋卫国呵呵的笑着,他决定跟强子进行一番父子之间、男人之间的对话。
    私底下的。
    没人知道强子遭遇了什么,反正谈话结束后他就蔫吧了,及至秋种结束了,还是没能缓过来,可见这回打击得有点儿狠了。
    除了强子精神萎靡不振之外,袁弟来的日子也不好过。倒是没人针对她,她也不敢再作幺,可前头那两个月的忙碌日子,真不是人过的。她本来底子就差,都是小时候半饥半饱留下的隐患,哪怕嫁到老宋家后就没再挨饿过,可连着生了三个孩子,或多或少还是亏了身子的。尤其这回生扁头前后,事事都不顺心,样样都不如意,如果没有先前蝗灾那一出,养到现在应该也没啥了,偏生又狠忙了两个月,直接导致她整个人消瘦了好几圈。
    哦,对了,她最怕的还不是连轴转一般的辛苦,而是心里极度忧虑不安。因为蝗灾期间的忙碌,叫她想起了多年前的那次秋收。就是太过于忙碌,才叫她忽略了臭蛋,以至于叫臭蛋小小年纪就因为发高烧变成了傻子。这回比上回更忙,这熟悉的剧情、熟悉的味道,叫她在劳累之余,还提心吊胆的过了两个月。幸好,最终还是撑过去了。
    等暑假过去了,秋季开学了,除了强子和大伟之外的其他孩子,都高高兴兴的去上了学。
    也就是从上学后开始,喜宝彻底交出了掌勺权,赵红英在担心宋卫军之余,倒是觉得这事儿不错,很是松了一口气。横竖家里人顶多,凭啥叫还是孩子的喜宝做饭呢?
    可很快,她就知道这口气松得太早了。
    先前也没觉得家里人做饭难吃,甚至张秀禾做的饭比赵红英和王萍都好,可自打吃过喜宝做的饭菜后,全家人都茫然了。
    为啥呢?明明味道也挺好的,可为啥就没了前些日子吃到饭菜时,那种舒坦到极点的感觉呢?
    真不是故意挑刺,甚至好几个人都觉得张秀禾做的饭菜更好,可味道再好,也不如喜宝做的饭菜叫人吃了浑身上下都舒坦。明明,材料和佐料都是一样的,就连下锅的顺序也没啥区别。
    为了确定是自己的手艺问题,张秀禾特地唤了毛头过来帮她生火,也有可能是火候问题,对吧?
    事实证明,根本就不是。换成了毛头生火后,张秀禾厨艺依旧,甚至因为毛头掌控不好火候,好几次张秀禾没能及时反应过来,直接就把菜给烧糊了。
    于是,每逢小学放假,喜宝依旧欢欢喜喜的接过锅铲,随着自己的高兴,把饭菜烧出花儿来。
    她真的没啥厨艺,无论是食材下锅还是放佐料,都是随自己高兴的,好在因为时常被毛头带着去灶间找好吃的,多少懂得哪些食材容易熟,哪些特别难熟,可也仅此而已。
    张秀禾眼睁睁的看着喜宝烧土豆时忘了撒盐,强忍住没提醒,想看她后头咋收场,结果喜宝压根就没注意到这个,到最后也没记起要撒盐,反而格外大气的浇了两大勺的水,直接烧出了一盘没加盐水特别多的炖土豆,还因为毛头把火生得太旺了,土豆块变成了土豆泥。
    晚饭上桌时,张秀禾简直不敢看赵红英的眼睛,虽然做饭的人是喜宝,可她一直在旁边看着,没尽到提醒义务。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叫张秀禾目瞪口呆,炖土豆泥特别香,而且软和得很,虽然味道是淡了点儿,可舀一勺往饭里一浇,再搅拌搅拌,吃起来口感又滑又嫩,特别的下饭。
    一心惦记着四儿子的赵红英都忍不住夸道:“这个土豆好吃,回头可以多炖一些,淋在米饭上太好吃太下饭了。”
    张秀禾:……
    算了,她还是闭嘴吃饭吧。
    经过这件事情后,张秀禾彻底歇了偷师的心,谁叫喜宝本身就是乱来的呢?等下回遇到毛头挑剔她做饭不香时,她就怼回去,能吃就行了,不乐意自个儿烧去!
    ……
    秋去冬来。
    不知不觉间,天气又冷了下来,可叫赵红英揪心的是,她家老四还是没给她写回信。
    与此同时,宋卫军背着个军用背包,走下了绿皮火车,顺着人潮出了省城火车站。
    省城距离红旗公社还有很远很远,下了火车还要坐长途汽车到市里头,再转乘汽车才能到县里,而且去县里的车子一天就两班,遇到坐不满一半旅客的情况,人家还不发车,美其名曰节约国家资源。
    好在,兜兜转转的,宋卫军终于还是赶在第一场雪之后,回到了久违了的红旗公社。
    哪怕好几年没回家了,宋卫军也不至于连自家大门开在哪儿都不知道,他初中是在县里念的,那时候红旗公社可没初中,每也周六下午放学后,他都会领着妹妹菊花从县一中走回家里,然后周日下午再匆匆回学校。
    沿着坑坑洼洼的小道往第七生产队走,宋卫军走得不紧不慢的,可仔细看时,还是能发现他眼底里偶尔闪过的一阵心虚。
    说是近乡情怯也好,或者干脆就说他这是干了坏事觉得心里没底,随着离自家越来越近,他就越是紧张,大冬天的愣是手心直冒汗。
    终于,到家了。
    冬天是农闲时分,一般没啥事儿的话,多半人还是选择在家里窝着。加上宋卫军坐车到县里时,已经是下午了,再走回生产队,这会儿就是临近傍晚时分了。
    全家都在。
    当然也包括赵红英。
    宋卫军站在家门口迟疑了一下,还是伸手推开了院门。堂屋和东西屋都有人声,就连院子里也有仨孩子在蹦蹦跳跳的堆雪人。
    两男一女,三个裹着棉衣的小萝卜头正仰着头看向他。
    宋卫军当然不认识这仨,看年纪就知道这俩都是在他离家参军之后出生的。事实上他印象最深的也就是大哥家的强子,以及二哥家的大伟,不过据他推测,就算那俩小子,估计也已经认不出他了。
    他不认识仨孩子,仨孩子反过来也不认识他。
    作为带头大哥的毛头这会儿正眯着眼睛上下来打量着来人。
    一身的绿军装,外头还罩了一件厚实的军大衣,头上戴着军帽,脚上蹬着绿胶鞋,连身后的大包都是军绿色的……
    没等毛头开口,喜宝和臭蛋同时炸了。
    “妈!妈!坏人来抓臭蛋了,妈!”
    “奶,家里来人了,奶你快来了!”
    一个叫妈,一个叫奶,倒是叫宋卫军猜到了那唯一一个小姑娘是谁。谁叫他亲妈自打小侄女喜宝出生后,回回写信三句不离喜宝呢?虽然没见过真人,可瞅着这年岁和样貌,以及遇到事儿就找奶的画风……
    应该是喜宝没错了。
    不过,宋卫军显然没能找到机会跟小侄女相认,因为听到声音不对的赵红英一把推开推开了堂屋的门,就这样跟心心念念记挂了许久的四儿子来了个面对面。
    ——就是一个站在堂屋门口,一个被堵在了院门口。
    “宋!卫!军!”
    赵红英眼眶一热,一时间心里涌上万千思绪,化成动作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