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七十年代旺家小媳妇-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别,你把鸭蛋供足我吃的就行了,剩下的算我孝敬二伯娘的。”冯荞说。
  冯东和小胭结婚后,跟二伯娘住一个院子,虽然家里三个儿子,可老大冯海早分家了,老三冯东又不在家住,那兄弟俩没意见,二伯娘也就没跟他们分家,小夫妻照顾二老也方便。
  既然这样,冯荞就当这些鸭子孝敬给二伯和二伯娘了,她还真能要钱吗。自己一家人,算那么清楚干啥。
  挑了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一家三口正式搬家住进了新房。新房离厂子近,厂里好多人都来帮忙凑热闹,按风俗放了一大挂“大地红”鞭炮,噼里啪啦响个红火。
  周围的人伸头一看,呀这家搬新家呢,三口人就拎了几个大包裹,扛了两个大纸箱。
  进屋一看,屋里全套的新家具,带穿衣镜的大衣柜,组合柜,舒服柔软的大沙发。
  尤其按着杨边疆早有的想法,又买了一个电视机,还买了时兴的录音机。这次他可没再买黑白电视,买了14寸的松下彩电,一千多块,还要托人走关系才买得到。
  杨边疆把零碎东西拿进去,冯荞稍微收拾一下,就忙着去做搬新家的第一顿饭。
  搬新家的第一顿饭,还不能到饭店去吃,一定要在自己家里做,满满的饭菜香,满满的人间烟火气。
  菜式要有鸡有鱼,还要有豆腐,寓意吉利、富裕。鸡是老家杀好准备好的大公鸡,鱼是西大河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再做一个麻辣豆腐,芹菜肉丝,醋溜白菜心,红烧大河虾,新家第一顿饭做得色香味俱全,都是一家人爱吃的口味。
  爸爸妈妈都忙呢,娃娃小朋友抱着玩具娃娃,院里院外巡视了一圈,跑去问杨边疆:“爸爸,娃娃的秋千呢?”
  “不好拿。”杨边疆说,“爸爸这几天就给你再做一个,行不行?”
  “那好吧。”娃娃点点头,挺舍不得她原来的秋千架,“还要原来那样的。”
  杨边疆把电视机接好通上电,调整好天线,打开电视,彩电就是好啊,可比原来的黑白电视机好看多了。正在播放《哪吒闹海》的国产动画片,娃娃一看就吸引住了,也忘了再叮嘱爸爸要秋千,自己搬了小椅子,津津有味地坐那儿看电视。
  饭菜上桌,三口之家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饭后往沙发上一靠,杨边疆终于实现了他搂着媳妇抱着孩子、一家人窝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生理想。
  夜色渐渐变深,娃娃靠在妈妈怀里睡着了,爸爸把她抱去床上睡了,自己轻手轻脚回到外屋。
  哈哈,闺女睡了,下边的时间就属于一对爹妈了,看看电视聊聊天,小两口看着看着,聊着聊着,就歪倒在沙发上了,月夜清幽静谧,心情更是好,于是小两口情不自禁就亲上了。
  按照某人的老习惯,搬新家了呢,要庆祝!搂着媳妇用某种特殊方式好好庆祝一下。
  搬新家很是忙乱了一阵子,衣服东西都装在包裹里。结果刚搬来的第二天早上,杨边疆起床后找不到他要穿的衣服了,赶紧去骚扰被窝里睡得正香的冯荞。
  “媳妇儿,我衣服都放哪儿去了?”
  放哪儿去了?冯荞想了半天,哎,反正放在哪个搬家的大包里,可真有点儿乱。
  杨边疆抽空忙着做秋千架。冯荞则花了几天功夫,把新家里里外外仔细收拾了一遍,衣物放进柜子,玩具归整好。
  看着大门口光秃秃的总觉得不好看,便又栽了几棵青枝绿叶的竹子。讨个吉利,当地风俗里青竹被叫做“摇钱树”,大过年插在院里磨盘上的摇钱树就是用竹子做的。
  虽然搬了新家,这个新年一家三口还是回到村里过的,新房子日常清净自在,可要说过年,那肯定还是老家村子里热闹。
  厂里腊月二十四早早放了年假,木工工具都拿红纸封起来,贴上春联挂上红灯笼,安排人值班看护。夫妻俩关起门来,盘算一年的收入总账,吓了一跳。
  城镇乡村都在热议万元户呢,他们这是赶上几十个万元户了啊,冯荞还从来没想过,她这辈子能挣到这么多钱,曾经她最大的心愿,也就是温饱无虞、衣食无忧而已。
  “哥,我以前想都不敢想,我们能挣到这么多钱。”
  “我以前也没想到。”杨边疆笑起来,他曾经最美好的设想,就是当个乡村小木匠,不奢望大富大贵,可也不至于拮据,丰衣足食,不至于让老婆孩子缺钱受穷。
  然而这会子看看,他们是不是都需要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了?
  杨边疆心里美滋滋地想,形势好,运气好,家业兴旺,就这么好好干下去,他是不是过了年可以考虑给老婆孩子买个私家小轿车了。
  “媳妇儿,你心里该有数啊,我们厂里的收益一年比一年多出几倍来。眼下形势这么好,我们将来一准能挣更多钱,多到你愁着怎么花。”
  “哈,我可不去愁着钱怎么花,反正我看我们是不用担心没钱花了。”
  “这一点肯定能保证。”看着媳妇高兴满足,杨边疆也就高兴满足,谁叫他娶了个喜欢挣钱的财迷小媳妇呢。
  于是一家三口快快乐乐进城买年货,顺便玩个痛快,直到腊月二十九,玩野了的两口子才带着娃娃,大包小包回村里过年去。
  三十年夜饭,初一拜年吃饺子,一家人团聚一起,杨妈妈给孙子孙女们挨个儿发压岁钱。
  前两年娃娃小,给了压岁钱也都是大人收着了,这一年,小人儿开始不乐意了。
  “娃娃,妈妈帮你收着行不行?”
  “娃娃的。”娃娃把奶奶给的压岁钱藏到背后。
  “嗬,看不出这么她点儿小孩,也知道钱是好的。”杨边疆笑着跟冯荞说,“就让她自己拿着吧。”
  冯荞怕她人太小,顺手就丢了呀,就拿了一个硬币去哄她:“娃娃,妈妈给你这个钱好不好?跟你换,这个钱小孩能拿去买糖吃。”
  刚满三岁的娃娃小朋友看着妈妈手里的五分硬币,再看看自己手里十块一张的纸币,歪着脑袋想了想,伸出三根白白嫩嫩的小手指:
  “换三个。”
  “噗!还挺会算账的。”杨边疆失笑,“我看咱们家呀,又出了一个小财迷。”


第134章 杨冯荞
  就像世界上所有的妈妈一样; 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 冯荞一直都觉得,自家闺女聪明伶俐,哪哪都好; 可她也和很多妈妈一样,对着最爱的宝贝总是忍不住急切:
  哎呀,我的宝宝怎么还没长牙?还不会说话?怎么还不会走路……
  冯荞就是这么一路心急过来的; 娃娃说话走路都不算早的,不过这孩子就是有一点好; 会说话了; 她就说得十分清楚,并不像有的孩子几岁了还吐字不清,会走路了,她就走得十分稳当; 不急不躁慢慢悠悠; 一步一步走得很好。
  冯荞总结; 自家闺女其实就是有点懒罢了; 干啥都慢慢悠悠的。
  识数也是这样。大概娃娃三岁以前,所认为的最大的数字就是三了,一个; 两个,三个; 再多……再多小人儿哪里数的清啊; 这不是难为人家吗。
  于是冯荞就开始教闺女数数; 从一数到十,教了没几次就会说了,可是,数字能数得出来,实物却数不清,要是给她十颗糖果再让她数,小人儿数不清了,索性就告诉你:很多。
  于是冯荞就拿着糖果让她认识“多”和“少”,哪边多,哪边少,小人儿倒是分得很清楚。
  数了一会儿数,娘俩玩够了,就开始剥开糖果吃,你一颗我一颗,吃了还剩下四颗——冯荞故意留下了四颗,想让闺女认识“4”,不能只认得三个数啊。
  她左手拿了两颗,右手拿了两颗,问娃娃:“哪边多?”
  结果小娃娃看了看,挺委屈地嘟着嘴:“都很少啊。”
  好吧,冯荞心说,下回数数不能再用糖果了,小人儿关注点都在糖果呢。
  因为新房子离厂子十分近,走路也就五分钟,搬到新家后冯荞也就开始去厂里上班了。
  她这个老板娘,因为带着个孩子,上班也就没按时按点,尤其早晨,娃娃睡不醒,冯荞等她睡饱了,起来再等她吃饱,大约也就迟到有一会子了,而且有时候她还早退——自家生意,反正杨老板也不会扣她工资,厂里别人都有工资的,冯荞却没有,横竖厂里的钱都是她的。
  冯荞去上班以后,杨边疆就按曾经打算的,把现金出纳交给她管,没有谁再比财迷媳妇管钱更牢靠了。
  冯荞开始不同意,她很是担心,自己那点小学文化,管厂里现金能不能行啊,动辄几千块的出入,那个年代可就算巨款了。
  可杨边疆自己忙不过来,坚持让媳妇帮忙。冯荞勉为其难,管了一阵子也就习惯了,账目数据有总账会计,她这个管现金的老板娘,只要负责把钱数清楚就行了。
  其实跟她管家里的钱差不多,这一点冯荞敢于自夸一句,数钱她在行,一准能管好。
  她就这么带着个小娃娃,迟到早退,打酱油性质地管了半年现金,暑假后三岁半的娃娃就被送进了幼儿园。
  当时上幼儿园的农村孩子都偏大,上幼儿园就是个程序,也不一定上三年,所以有的小朋友六七岁才上幼儿园,上一年半载也就入小学了。冯荞本来也没打算那么早给娃娃上幼儿园,打算再等一年。
  她就这么带着个小娃娃,迟到早退,打酱油性质地管了半年现金,暑假后三岁半的娃娃就被送进了幼儿园。
  当时上幼儿园的农村孩子都偏大,上幼儿园就是个程序,也不一定上三年,所以有的小朋友六七岁才上幼儿园,上一年半载也就入小学了。冯荞本来也没打算那么早给娃娃上幼儿园,本来是打算再等一年。
  可他们家离镇上新建的幼儿园不远,娘俩偶尔溜达到幼儿园外头,娃娃就看着里面色彩鲜艳的滑滑梯着急,一心想进去玩儿。看门的老大爷和善热情,也都认识,就打开门放她们娘俩进去了。
  一进去,娃娃就迈动小胖腿,一路跑去滑滑梯了,玩了一下午,一直到人家放学了,怎么哄也不肯回去。
  然后小人儿就惦记上幼儿园了。晚上放下饭碗,就拉着冯荞,奶声奶气地哄大人:“妈妈,我带你去幼儿园玩。”
  暑假里幼儿园放了假,小朋友们走了,偌大的幼儿园成了娃娃一个人的游乐园,跟爸爸妈妈散步纳凉的时候,小娃娃熟门熟路地径直走在前头,到了幼儿园门口拍打小铁门。
  “老爷爷,我进去。”
  “哎,娃娃又来玩啦?”老大爷看看她身后的一对爹妈,笑呵呵打开门,就放她进去了。于是冯荞和杨边疆盛夏日常,每隔几天总要在幼儿园玩上一回。
  幼儿园好玩啊,地方大,大玩具多,有滑滑梯,还有跷跷板,于是娃娃小朋友目前的人生目标,就是能上幼儿园,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
  好想总听说别人家的小孩子因为上幼儿园哭闹,可自家闺女却整天盼望着,一对爹妈觉得有趣,忽悠小孩子的时候就会说,不听话就不能上幼儿园了。
  妈妈:“不好好睡觉的小孩,人家幼儿园就不要她了。”
  娃娃:好吧,睡觉觉。
  娃娃小朋友目前的奋斗目标,就是能上幼儿园,各种盼望着上幼儿园。冯荞跟杨边疆一商量,那就给她上吧。于是,三岁半的娃娃被送进了幼儿园。
  开学第一天,娃娃一早晨起来,跑去柜子里挑衣服,给自己选了一条橙色棉布小连衣裙,又去找自己喜欢的鞋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牵着妈妈的手去幼儿园。
  跟她一起入园的孩子,几乎都比她大,平均要比她大了两三岁,新入园的孩子大多不情愿,有的还抓着家长不肯进去,哭得好大声。
  娃娃小小的人儿,笑眯眯穿过一大堆哭闹不情愿的孩子,兴致勃勃进了幼儿园。
  进去的时候很高兴,结果放学的时候冯荞来接,小人儿就不高兴了。冯荞一看,哎呦,怎么啦这是?
  “老师让在屋里,都不给出去玩滑滑梯。还有很多小孩哭,太吵了。” 娃娃委屈地噘着小嘴巴,“也没有饼干吃。”
  合着她以为上幼儿园就是自由玩耍呀,冯荞笑着问:“那你哭没哭?”
  “没哭。”娃娃摇着小脑袋,“不好玩,明天不去了。”
  才去了一天,这就不想去了。
  冯荞一想,这怎么行啊,想去就去,不好玩就不去了,可不能这么惯着孩子,赶紧好好哄哄,讲道理。
  “娃娃,是你自己要去的,好娃娃说话要算话,而且等几天小朋友们都不哭了,就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了。”
  第二天又送去了。几天以后,小人儿似乎适应多了,放学回来爬到凳子上站着,学着老师的样子,一手叉腰,一手指着爸爸妈妈叫他们排队,然后她当老师点名。
  “杨边疆。”
  “到。”
  “杨冯荞。”
  冯荞:“……”憋不住就笑了出来。
  “不许笑!”娃娃模仿着老师,很严肃地板着小脸,“再笑打你屁股!”
  噗!这下连杨边疆也憋不住了,一对爹妈笑得前仰后合,让娃娃老师嘟着嘴,对这两个不听话的学生很不满意。
  娃娃小朋友忽然就给妈妈加了一个“杨”姓,冯荞一开始都没弄明白,闺女怎么就忽然给她改了姓了?一问,他们家闺女还真有想法,逻辑很简单,别人的名字都是三个字,杨边疆,杨娃娃,所以……杨冯荞。
  谁叫她名字是两个字呢,冯荞哭笑不得。杨边疆还在一旁跟着起哄:“杨冯荞,多好听的名字呀。”
  可很快冯荞就笑不出来了,小孩子模仿能力强,学了儿歌童谣就回来说给爸爸妈妈听,这天放学回到家,一边吃饭,一边就念了一个顺口溜,冯荞起初还以为是童谣呢,仔细一听,居然是一些农村骂人的话,还编得一套一套的。
  “可糟了,这都跟谁学的。”冯荞好气又好急,不是她自己夸,娃娃一直是她带的,家里人可没有好骂人的,在孩子跟前说话也都会注意,以前还从来不会骂人。
  冯荞压住性子问:“娃娃,你从哪儿学来的?”
  “跟我们班小孩学的。”
  冯荞:……怎么这个学的快呢。话说那年代的农村小孩,很多都会骂人脏话,小孩子一起玩,也就学会了。
  “娃娃,这个不是好话,是脏话,以后不许说了,知道吗?”
  小娃娃抬起头,一脸好奇:“妈妈,什么叫脏话?”
  “哎,她懂什么呀。”杨边疆给冯荞使了个眼色,示意她淡定,很是无奈地说,“像娃娃这么小的小孩子,她知道啥呀,她也就跟别的小孩学着说,她根本就不懂这是什么话。”
  杨边疆抱起娃娃,耐心给她讲:“娃娃,这个儿歌一点也不好听,咱们以后不说了,好不好?”
  “好。”小人儿嘴里答应着,估计其实根本不明白咋回事。
  又一回,放学一出来,粉色的小裙子上弄了很多烂泥,冯荞忙问她,怎么弄脏的?娃娃说是被别的小朋友抹的。
  “他干吗要往你身上抹烂泥?”
  “不知道。”娃娃摇头,“他还抹脏了很多小朋友。还拽我小辫子。”
  冯荞看着闺女头上两只手指那么长的羊角辫,头发都散了,顿时有些来气。这谁家的孩子这么淘气啊。
  他们家闺女本来也是个要强的,并不好欺负,可她比其他小朋友年龄小,当妈的没法不担心。
  “老师不管吗?”
  娃娃很认真地想了想,告诉妈妈:“老师管了,老师这样,这样。”娃娃拉着妈妈蹲下,伸着一根小手指敲着冯荞的额头,奶声奶气学给妈妈看,“老师说,奶奶的头,小混蛋叫你不听话。”
  冯荞:……这怎么老师还当着小朋友骂人呀。
  “妈妈,为什么要说奶奶的头呢?”娃娃还在纳闷。
  冯荞也知道,镇上幼儿园的老师都不是正式的,很多都是有点儿关系的,经过两三个月培训,就跑来当幼儿园老师了,在一些农村家长眼中,也就是帮着看管一下小孩子。
  冯荞原本也不指望幼儿园教什么,她觉得,幼儿园就是让小朋友玩的地方,小伙伴们一起玩,可这老师再怎么着,也不能当着小朋友的面骂人吧。
  可真愁人。冯荞一肚子不放心,回去跟杨边疆一说,杨边疆直接怒了,说,不去上了吧,还不如咱自己在家看着玩呢。
  两口子商量来商量去,不能这么下去。杨边疆说,不光幼儿园,将来还要上小学呢,反正乡镇小学,老师和条件也就那样了。
  “比较放心的打算,我们去县城买个房子,把娃娃送到冯亮媳妇的那个幼儿园,将来上小学也比这镇上更放心。”
  “我也有过这个想法。”冯荞说。她早在暑假就想过了,县城幼儿园的条件当然更好,老师正经学校毕业的多,还有曹晓晶能照应一下。
  话说谁不想给孩子更好的条件呀,挣那么多钱不花在孩子身上,留着干啥呀。可是——
  “可是我们要是搬家去县城,你要到这边工厂上班,每天来回可不方便,一家人不就得分开了?”
  “早晚都得去的,将来上小学,上中学……”杨边疆说,“我看,我们干脆买个车,开车的话,我每天来回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将来有条件,我们完全可以把厂子搬到县城那边,很多方面比这镇上更好发展。”
  买车的事情冯荞觉得可行,杨边疆经常要出门联系客户,没个车不方便,也没面子,很可能会让客户轻看了你,有时候人有实力也还需要包装。她想来想去,长远打算,这样最好。
  于是为了闺女,一对爹妈立刻行动起来,一边找冯亮帮忙联系幼儿园,一边就去县城物色房子。听说县城的幼儿园不好进,冯亮出面,没费什么事儿也就解决了。
  现买一下子怕买不到合适的,就先租了一个,就在幼儿园对门,顶多没有一百米。当时可还没有学区房的概念呢,也少有他们这样专门跑到县城,租房给孩子上幼儿园的,房子倒没那么难租。
  于是两周之后,杨边疆开着自家新买的小轿车,又把家搬到了县城租住的房子,把娃娃送进了实验幼儿园。
  家里长辈们倒是不太理解,二伯娘说,三岁的孩子,上个幼儿园罢了,用得着费那么大劲儿吗。
  小夫妻跟二伯娘和杨爸杨妈妈那边分头解释了一下,反正将来也要上小学,现在先去了也好,不然早晚也得搬去。
  娃娃第一天送去新幼儿园,是冯荞和曹晓晶一起领着去的,曹晓晶没带小班,给娃娃挑的是刘老师的班,走在路上曹晓晶就介绍说,刘老师跟她算是闺蜜,脾气性格都很好。
  “三嫂,多麻烦你了,你帮我跟刘老师说说,娃娃半路插班进来,我怕她不适应,请刘老师多给费费心了。”
  “放心吧。”曹晓晶笑着说,“娃娃这么聪明可爱,肯定很快就适应了。”
  两人一起把娃娃送进班里,冯荞又跟刘老师拜托了一下,刘老师跟曹晓晶差不多年纪,看着果然是个温柔和善的性子,笑眯眯领着娃娃进去,给她安排座位。
  冯荞在教室窗外站了一会儿,看着闺女挺高兴地坐在小椅子上,拍这手跟小朋友们一起唱歌,才不太放心地离开。
  杨边疆每天开车回去上班,冯荞要照顾娃娃,便又恢复了在家带孩子的生活状态,只是租住的房子让她不太习惯,院子小,也没个地方种花种菜。
  杨边疆安慰她说,正在物色合适的房子,等买了房子,买个院子大一些的,起码能让媳妇种种花,让闺女有地方放她的秋千架。
  哎,闺女,都是为了你呀。


第135章 闲妻
  搬到城里; 冯荞一下子离二伯娘又近了。
  从曹晓晶生了孩子; 二伯娘就在城里帮他们带孩子,小孙子冯旭刚刚会走路,曹晓晶和冯亮要上班; 孩子外公外婆也要上班,孩子还没断奶呢,二伯娘如今专职带带孙子搞后勤。
  二伯娘不喜欢城里; 说对门邻居都不熟悉,大家一上班; 偌大的机关家属区一片冷清; 连个说话的人都找不到,比不得村里亲切热闹。
  冯荞一家搬来以后,第一天晚上,二伯娘就打了招呼; 叫他们都去吃晚饭。
  冯荞等到杨边疆从厂里回来; 就拎上给冯旭准备的糖果点心; 在路过的熟食店又顺便买了几样卤味; 一家三口拎着东西,散步去冯亮家。
  冯亮住的地方离他们不远,其实严格来说; 整个小县城也不大呀。
  他们到的时候,二伯娘正在忙碌着做饭; 曹晓晶在洗宝宝新换下来的衣服; 小冯旭坐在童床里; 咿咿呀呀地自己玩儿。
  杨边疆抱着娃娃去跟冯旭玩,把冯旭从童床围栏里抱出来,让他在院子里摇摇晃晃学走路。
  娃娃小朋友喜欢温柔亲切的三舅妈,三舅妈是幼儿园老师,会唱歌会跳舞,还会给小朋友讲故事,尤其娃娃今天转到了三舅妈的幼儿园,娃娃这会子对三舅妈的喜欢,大概都能排名前五了,仅次于她爸妈和奶奶、二姥姥。
  于是连带着,娃娃对曾经嫌弃的小表弟也没那么嫌弃了,拉着他的小手,教他叫姐姐。
  “姐姐。”
  “嘎嘎。”
  “不对,是姐——姐——。”
  “嘎嘎。”
  “真笨。不是嘎嘎,嘎嘎是小鸭子,我是姐姐。”娃娃有点儿着急,她教的多认真呀,小弟弟的嘴巴怎么还是说不对呢。
  冯荞放下东西,就钻进厨房去跟二伯娘做饭,二伯娘已经张罗地差不多了,见她进来就吩咐:
  “冯荞啊,你炖鱼,你炖鱼好吃,我把这个豆腐炒了。”
  “哎行。二伯娘啊,别做太多菜,我们还带了卤味,烧鸡和猪耳朵、鸭胗。”冯荞去料理那条花鲢鱼,一边问道,“三哥还没下班呀?”
  “他有时一忙,就回来得很晚。”二伯娘唠唠叨叨地抱怨,“也不知道他整天忙些啥,当个啥秘书三天两头加班,说又新来个女县长,这几天老让咱家冯亮加班,这几天下班都很晚,家里的活他也不干,你看看晓晶,下了班回来还要帮我干家务,冯亮呢,他帮我干几回呀,他就是个懒货!”
  冯荞也是被“女县长”三个字吸引了,听着二伯娘那口气,刚想问问,曹晓晶就扑哧笑了:“妈,人家是吕县长,不是女县长。”
  “噢,不是女的呀。”二伯娘自己也好笑,“哎我还说呢,你说个女人家当啥县长呀。”
  “女人咋就不能当县长了,人家那还有女皇帝,外国还有女总统呢,二伯娘,你这思想可不对。”
  “我不是说女的不能当县长。”二伯娘振振有词,“我是说女的当县长,那也太累太忙了,不好。”
  这理论……冯荞和曹晓晶听了都笑。二伯娘心里头,那女的就不该太辛苦,儿子干重活吃点苦,她觉得理所当然,儿媳干重活,她就觉得不太对了。
  话说她这婆婆当得也是有趣。按她这理论,将来谁要是给她生个孙女,就跟娃娃一样,绝对是一家子宠着惯着,惯上头顶的宝贝疙瘩。
  其实二伯娘自己一个女人,还不是辛苦了一辈子?二伯老实巴交,刚强能干的二伯娘硬是把一个大家庭撑起来了。
  饭菜一样样上桌,只剩下一个红烧花鲢鱼还在锅里小火慢炖,冯亮回来了,一进家门就先跑去抱着儿子使劲儿亲了几口,又抱起娃娃响亮地亲了一下。
  又让儿子叫爸爸,冯旭小朋友于是叫了声:“嘎嘎。”
  “三哥,你是不是算准了时间,正好赶着吃饭回来了。”冯荞取笑冯亮,“我们正准备吃光了不留给你呢。”
  “我闻到炖鱼的香味儿了,这不就跑回来了吗。”冯亮笑嘻嘻地跟妹妹打招呼,抱着俩孩子,先跑去桌边坐着等吃,又叫曹晓晶给他拿瓶酒,说要跟杨边疆喝一杯。
  一家人热热闹闹坐下吃晚饭,娃娃端着小碗自己吃,杨边疆还总想喂她,夹了一块炖得软烂的土豆往娃娃嘴里送,娃娃歪着小脑袋躲开了。
  冯荞:“你别喂她,不要你喂,给她自己吃。”
  “我怕她自己吃不饱。”杨边疆笑,每次看着闺女吃饭,习惯性地就想喂一口。
  再看冯亮那边,也在忙着喂儿子,冯旭吃的是专门的“小孩饭”,肉末蔬菜泥。冯亮跟杨边疆不一样,杨边疆时间相对自由,他又是个会享受的,口头禅“挣钱是为了花”,平常喜欢陪着媳妇和孩子。
  冯亮不行,冯亮工作太忙,动不动加班,平常很少帮曹晓晶做家务,但是只要有时间,也是很宠媳妇疼孩子的。
  聊起冯荞一家搬过来的事,杨边疆就请冯亮帮忙留意,租房子总是不方便,想尽快买一处合适的房子。冯亮开始以为挺容易,他关注的是都是中心城区,说房子应该好买。
  “中心城区怕不行。”杨边疆说,“我这几天也转悠过了,中心城区的房子,都没有大的院子,冯荞想要那种有大院子的,起码能够种个花草,最好还能留出一个小菜园,冯荞喜欢种菜自家吃。”
  “你这要求,怕只能去城区周边的村子啊。”冯亮说,“城中好地段的房子,肯定没有这么大院子。”
  “也不能太偏僻,不然娃娃上学太远了。”杨边疆说,“实在不行,有没有办法弄到地皮我自己建。住房总是要一家人住得舒服,我是农村人的习惯,没个院子,孩子都没地方玩儿。”
  冯亮斜了杨边疆一眼,再看看他自家,单位分的房子,三米长的小院子……咋感觉这小子仗着有钱欺负人呢。
  哎,三哥他学历高工作好,有人脉有面子,就是他们夫妻俩拿着一份死工资,比不得那小子有钱啊。
  ☆☆☆☆☆☆☆☆
  小夫妻俩这阵子看了好几处房子,因为“大院子”这一项要求,杨边疆最终只好舍弃了那些繁华地段的房子,因为没那么大院子啊。
  找来找去,最终在城区稍偏的位置看中了一处宅子,青砖红瓦的老房子,坐北朝南六间主屋,两间小的东厢房,还有个小小的门楼。听说是解放前一个开米店的财主家的一处住宅,老财主老奸巨猾,解放时眼瞅着大军就要来了,赶紧贱卖了房子跑回乡下老家去了。
  房子几经转手,现在的主人去年退休后也回了老家养老,这房子便打算出手卖掉。因为地方大价格高,一般人吃不下,也用不着那么大的院子,所以一直就没卖掉。
  杨边疆一听说,这房子最大的优势就是地方大,原本院子里还有个小花园,忙表示要去看看。
  原本约定看房子的时间,杨边疆厂里来了重要客户,却没时间了,早晨走的时候跟冯荞说不能陪她去了。
  “媳妇儿,你自己先去看看吧,横竖是要你喜欢,合适你就定下来。”
  联系的人是这家主人的老同事,一对头发斑白的老夫妻,主人退休后已经回原籍养老去了。冯荞推着一辆女式的永久牌自行车,跟这对老夫妻转过一条小街,往里一拐就到了。
  “进来看看,房子是挺好的,虽然有年头了,可你看看,当时用的都是顶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