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丹鼎艳修录(剑侠痕迹)-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钤绲摹⑽淳吨频牡ひJ奔湟怀ぃ嗣欠⑾址巢菀┑男Ч⒉荒敲疵飨裕蓿床菀┓啪昧司透煽菪喟埽鹿箍梢灾罄茫芑鹕湛沙苫遥约憾疾荒懿弧八馈保绾文苋萌瞬凰溃坑谑牵嗣怯秩パ罢乙恢直旧砭途哂小安凰馈毙灾实囊┪铩U依凑胰ィ欠⑾至说ど啊⑶Α⒐⒒平鸬燃钢治镏省
丹砂是一种红色固态矿物,汞(即水银)就丹砂,可汞一烧炼又还原成丹砂。这在今天看来是科学常识,但在古人那里却是不可思议的,他们对丹砂、汞这种物质本性不变而形态可变的神奇性状不可理解,联想到神仙会变来变去,但自身依然存在。因此,古人赋予丹砂极其浓厚的神秘色彩,推崇备至。方士们不再入海访仙了,人们也不再以服食草木药求长生了,转而安炉置鼎,利用丹砂等矿物炼丹服食。于是原始的炼丹术思想萌芽了。
从文献上看,大约到汉武帝时,就有了炼丹砂成黄金的记载,又传说淮南王刘安召集了一批方士架鼎制丹,所炼的丹成熟了,自己和家属服下仙丹后,立即白日飞升上了天庭,而他家养的鸡呀狗呀,也因吃了刘安倒在地上的药渣,一下变成仙鸡仙狗,也跟着主人上了天,这就叫“鸡犬升天”。虽是传说,但从中可推知当时炼丹术的发展已有一定规模了。东汉一代已有许多炼丹的著作在社会上流传,著名的有东汉炼丹道士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这是世界最早的炼丹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称为“万古丹经王”。
道教创立后,对人的生命表现出了最大的关注。道教徒在举行祈神降福、驱鬼避祸仪式的同时,也在寻求健康长寿的方法乃至长生不死的途径。方士们炼丹的实践和理论启发了道教,于是,道士们直接继承了方士们的炼丹遗产,从此开始了道教炼制外丹的艰难历程。从魏晋到明清,炼丹炉旁不断有道士们忙碌的身影。炼丹术主要流行于魏晋迄于两宋,而以唐代为全盛。
魏晋南北朝是炼丹术的发展期。晋代出现了一位炼丹大师——葛洪,力倡金丹服食,认为此乃学仙修道第一要术。以他为代表,形成了道教的一大派别——丹鼎道派。他对以前流传的丹经作了系统的研究、整理,同时根据自己多年的炼丹实践,著成《抱朴子内篇》一书,该书集中反映了他的炼丹成就。后世尊之为“金丹仙翁”。南北朝时,许多皇帝大臣向往服食金丹以求长生,由此出现了一批炼丹的名道。如齐梁名道陶弘景曾为梁武帝萧衍炼丹,史载,“帝服飞丹有验,益敬重之。”陶弘景在茅山进行了长达20年的炼丹实践,获得了丰富的炼丹经验,撰炼丹著作多部,进一步弘扬了炼丹术。
唐代是炼丹术发展的高峰期,上至皇帝下到普通的文人骚客,几乎都卷进了炼丹、服丹的热潮。唐朝大力推崇道教,以至于追求长生不老蔚然成风。当时国家富强,有雄厚的财力让炼丹道士们在炉鼎中折腾。基于此,唐代炼丹十分兴盛。这不仅表现为炼丹的方法、设备和炼丹矿物的种类上日臻完善,而且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炼丹家,如孙思邈、陈少微、张果等。孙思邈既是医学家又是炼丹家,他著有外丹术专著多种,如《太清真人炼云母诀》、《烧炼秘诀》等。陈少微著有《修伏灵砂妙诀》等。张果是内、外兼修的道士,外丹著作有《丹砂诀》等。唐代还出现了一部划时代的外丹术著作——《石药尔雅》,由四川的道教矿物学者梅彪撰写,这是一部专门注释金石药名的著作。长期以来,炼丹道士们为了保密,故意把配方和药名弄得稀奇古怪,使用隐名暗语,如非名师口授,绝难弄懂。《石药尔雅》收集了炼丹术士常用药物名有15
0种之多,将各种药物的隐名注于该药通名之下,如“汞”之下注有隐名、别名达21种,从而成为炼丹道士们的重要工具书。
丹药大多有毒,唐代服金丹者既多,酿成中毒致死的惨剧也不断发生。唐代皇帝中因服金丹中毒而死的竟有6个之多,为历代仅见,其中包括著名的“英主”唐太宗李世民。他们服食丹药后,毒性发作,弄得喜怒无常,不久便死去。最惨的还是五代梁太祖朱全忠,吃下金丹急性中毒,眉毛头发突然脱落,头上背上发痈疽溃烂致死。炼丹家们将这种因服丹中毒而死解释成“尸解”,即人已成仙而去,仅留下一个躯壳。这类解释被染上了浓厚的道教信仰色彩,可是服丹中毒而死的往往是帝王将相,因服丹中毒毙命的痛苦和惨烈又是活生生的现实,无论怎样巧舌如簧的神话掩饰,人们对服丹长生还是产生了怀疑。金丹吃不得!宋代以后,虽然烧炼者还不少,但敢于尝试金丹的人已不多了,兴盛了几百年的以服食丹药长生为目的的外丹术衰落下来。从此,重视自身修炼的内丹术蔚然风行,外丹则被斥为旁门邪道打入冷宫。
二、烟薰火燎中的化学实验
炼制外丹夹杂着大量的幻想,虽然长生不死的主观愿望未能实现,但在千余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化学知识。当炼丹道士们郑重其事,满面灰垢地在深山里挖灶安鼎、在烟薰火燎的丹房里烧金炼丹时,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已经在从事着化学史上的开创性工作。
今天为人类造福的化学科学,追寻其源头,炼丹术应是当之无愧的老祖宗。它于8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成为世界实验化学的先躯。
(一)炼丹原料
在道教炼丹的原料中,有几种物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是丹砂、汞、黄金、铅等。
丹砂又名朱砂、辰砂,学名硫化汞(Hgs),是一种红色固态矿物。历代道教炼丹术
信仰者都将丹砂列为首选药料,炼丹术的名称亦由此而来。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金丹》中说它“烧之愈久,变化愈妙”,服之能“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炼丹术士们利用丹砂作药料,是为了制取汞。然后用汞与多种金属化合形成汞齐合金,以供服食。炼丹术士们能从天然丹砂中“抽砂炼汞”,提取水银,按现代化学观点,其化学反应式应是:
Hgs+o2加热Hg+So2(1)
Hg+1/2o2加热Hgo(2)
(1)式即是丹砂(Hgs硫化汞)加热发生氧化反应,产生汞(Hg)和二氧化硫(So2),即所谓丹砂成水银,这个反应在285℃时开始发生,但温度不能过高,因汞的沸点仅为357℃。(2)式表示继续加热,汞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一氧化汞(Hgo)。一氧化汞呈红色,外表与丹砂颇相似,被误认为还原成了丹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金丹》中对上述两种反应作了高度概括:“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由于硫化汞加热容易蒸发,所以反应的容器必须密闭,尤其要控制好反应的温度,也就是常说的要掌握好火候。古代没有精密的仪器测量,丹室炉鼎中的温度控制室完全凭着炼丹者们的直观经验,这需要反复实验才能掌握,因此,火候的掌握便被炼丹家们视为秘诀。在炼丹过程中,由于丹砂取自自然界,杂质较多,因此,实际上的化学反应过程更复杂,也更难掌握。
汞又叫水银,是一种白色液态物质。炼丹家们用丹砂制取汞后,将汞与多种金属化合形成汞齐合金,以供服用,其中最著者是铅汞剂,古称“玄黄”或“黄精”等,是炼丹家们梦寐以求的“大丹”。炼丹家们经过长期的实践,还摸索出了利用汞合成两种氯化物的方法,它们是氯化高汞和氯化亚汞,均可入药,作服食之用。经化学家研究考证,氯化汞的合成是我国炼丹术和医药化学对无机合成化学的一项重要贡献。
黄金在炼丹家的药料中,地位仅次于丹砂。黄金柔软,延展性好,在当时人们所知道的金属中,是化学性质最稳定的一种。古人认为:金性不朽,为万物之宝,食之长寿,把金的特性转移到人的身上来了,由此,炼丹家对金崇拜备至。不过,炼丹家最初服食的并非真黄金,而是以丹砂和黄金合炼后经过提取的“神丹金液”,即药金。后来,人们发现,服食“神丹金液”寿命不仅长不了,还屡屡发生中毒致死的惨剧。因此唐代以后,改为服食真黄金,当然其结果也好不了多少。
铅是一种十分普通的金属,但在中国炼丹家的眼中,它和丹砂、黄金一样,也是重要的炼丹原料。铅外部乌黑,内部却发亮,在炼制过程中,因温度和氧化程度的不同,又可呈现不同的颜色,这使古人感到非常神秘,符合他们“形变神不变”的观点。铅经氧化成为铅丹,又称黄丹,化学名称叫四氧化三铅(Pb3o4),常温时呈黄橙色或红色,受热时为紫色。《神农本草经》将铅丹视为能“炼化还成九光,久服通神明”之物,炼丹术士则认为那是“神丹大药”。
(二)炼丹方法
在道教炼丹术中,由上述丹砂、汞、黄金铅等物质制成的丹药种类很多,制丹方法也很多,有所谓岷山丹法、务成子丹法、羡门子丹法等,但基本方法不外乎两种:火法炼丹、水法炼丹。
火法炼丹是通过炉水加温,使丹砂等固态物质发生反应炼制成丹的方法,包括蒸馏、升华、化合和各种伏火法等。炼丹术士们采用蒸馏法,由丹砂提取水银,即所谓“抽砂炼汞”。升华和化合常与研磨法合用,如金属同汞反应生成汞齐,先将金属制成粉或细碎颗粒,然后与汞研磨则易于化合。各种伏火法是炼丹家们经常用到的方法,包括养火、顶火、燠、炮、、煅等等,名目繁多,根本目的就是加热使药物变性,达到一定的药物处理效果。
水法炼丹是将诸药物消化成水,在溶解状态下发生反应。水法炼丹中使用的方法很多,葛洪的著作中载有“丹砂水法”、“治作雄黄水法”、“矾石水”等多种。如丹砂水法,要用硝石(Kno3)和醋酸(cH3oH)配合,还要用石胆(cuSo4)作催化剂,才能将丹砂化为水。反应式是这样的:
3HgS+8Kno3+8cH3oH—cuSo43(ccH3o)
3Hg+3K2So4+8no+2cH3oK+4H2o醋酸汞硫酸钾醋酸钾
这种把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统一起来的方法,是我国古代炼丹化学上的一大创造。
在水法炼丹中,炼丹家们还注意控制温度增加物质的溶解度,使药物彻底化为水,以符合丹家水服的标准。
(三)实验化学的先躯
一千余年来,炼丹道士们就是利用上述方法,在深山老林中,在屏绝尘俗嚣扰的高墙内,架炉安鼎、炼金烧丹,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经历了一次次实验中的沮丧和狂喜。在一种虚妄的观念指导下,他们的实践活动虽然表现出十足的荒谬,充满着虔诚的幻想,但在科学史上,却成为实验化学的先躯。
首先是,炼丹术士们积累的关于物质变化的具体知识不容忽视。他们设想贱金属可以变成金银,水银可以变成黄金,用各种金石药物配起来可以合成或分解成新的物质,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奇想,其合理内容是和近代化学暗合的。
其次,炼丹术士们在毒烟笼罩的丹房里做着长期的、大量的实验,摸索着制造金丹的原料和原料的配方,以及操作方法,特别是加热的程序、温度高低的控制。这一切,正是原始的化学实验。
再次,炼丹术士们在长期的实验中逐步积累了对物质的化学性能的认识,学会了描述、鉴别不同化学物质的方法。例如,我们知道,钾盐燃烧时火焰为紫色,钠盐的火焰为黄色,而陶弘景就记载了硝石(硝酸钾Kno3)的火焰鉴别法,说将它“强烧之,紫青烟起。”直到今天,我们在实验室还用火焰的颜色来区别不少的物质。1400多年前的陶弘景就学会了这种方法,应该说是了不起的。
三、火药在意外中发明
火药的发明与道教的炼丹术很有关系。炼丹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除了担当实验化学的先躯外,就是道士们在烧炼丹药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发明了火药。
我们知道,火药的原始配方,是由硫黄(S)、硝石(Kno3)和炭(c)研末后
混合而成。硫黄和硝石是古代炼丹者们水法炼丹中的两种石药,炼丹家认为这两种石药含有阳火之毒,能败人五脏。在水法炼制之前,必须制伏火毒,将两物用火烧一下,火毒便会自去,这叫以毒攻毒,这个过程称为“伏火”。在伏火过程中,稍有不当,就会剧烈燃烧或爆炸,发生意外事故,炼丹家正是在意外事故中发明了火药的原始配方。
在古代,“伏火”所用的药料大约有如下三类:
一是用硝石、玄胴肠(猪大肠)、松脂与雄黄合炼去火毒。玄胴肠和松脂加热炭化后即相当于木炭成分,而雄黄含硫。这一配方与现代的黑方炸药配方几乎完全相同。这一方法的具体操作,见于葛洪所著《抱朴子仙药》。
二是用硫黄、雄黄、硝石与蜂蜜合炼。蜂蜜相当于木炭的作用,能与硫、硝石充分混合炭化,三者合在一起,即为爆炸混合物,可剧烈燃烧。
三是用硫黄、硝石与皂角子合炼。在孙思邈所著的《丹经》中记载了具体的操作方法。方法是将沙罐或销银锅埋入土中,口与地平,周围用土填实,将硝石、硫黄各二两投入罐中,再加入皂角子,用火燃烧。这时,刚刚烧过的皂角子带着余火与硝石、硫黄接触,硝石、硫黄也燃烧起来,实际上这就是一副黑火药配方了。
“伏火”时,必须严格掌握药料成分比例和加热操作反应过程,否则就可能燃烧或爆炸。有一部大约在唐代中期问世的托名郑思远所撰的炼丹书《真元妙道要略》记载说,有人用硫黄、雄黄、硝石与蜂蜜合在一起加热,结果火焰腾起,烧伤了手和脸,连房子也烧成了灰烬。此书还告诫人们说:“硝石……生者不可合三黄等烧,立见祸事”。也就是说,硝石和硫黄等是不能放在一起烧的。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用文字揭示了火药的发明与炼丹术有密切相关的事实,大概是炼丹家们在实验中经历了不少这类的祸事,才作为一种必须防范的祸事在文献中记录下来。英国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在任何一个文明国家中,最早提到火药的,是一部题为《真元妙道要略》的道教炼丹著作。
表面看来,火药的配方是炼丹家们的偶然发现,但它也是炼丹家们通过长年累月的艰苦探索,用惨痛的代价换来的重要成果。后来,人们变害为利,将配方加以改进由猛烈燃烧改为剧烈爆炸,应用于生活和军事中,制造出烟花爆竹,制造出后来各种枪炮的前身——管状火器。于是,道士们在意外中发明的火药,终于在社会上产生了震响。
大约在8、9世纪时,火药就被用于战争。大约在9至10世纪,出现了火箭、火球等
攻击型武器。11世纪30年代,已经出现了管状火器。北方的金人和蒙古人,在战争中学会并改进了武器。12世纪成吉思汗西征时,就使用了火炮。道士炉鼎中的火药西传至阿拉伯地区,欧洲人则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火药,成为他们攻城掠地的利器,这是那些追求长生成仙,在烟薰火燎的丹鼎炉里无意中发明了火药的道教徒们怎么也想不到的。
古代炼丹术中的化学成就
高度发展的现代化学今天不仅揭开了物质变化的秘密,而且造出了许多自然界本来没有的人造物质,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古人所梦想的“夺天地之造化”的地步。然而我们知道,这门科学和人类其他知识一样,一开始也是经过了一个幼稚阶段的;这一阶段就是恩格斯称做化学的“原始形式”的炼金术或炼丹术。
炼丹术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的方术,这种方术在我国起源很早,据《汉书刘向传》载,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在他的《枕中鸿宝秘苑书》中说,战国时邹衍(约前305…前240)有“重追延命方”,看来这可能是我国古代丹方之祖。但是这方不传于世,刘安那部书也早已散佚,内容怎样现在已经无从查考。不过,《战国策》有方士向荆王献“不死之药”的记载,《史记》对秦始皇求“仙药”和派方士徐市(福)率童男女几千人入海求“仙人”的事叙述很详细,可见我国炼丹术在先秦时期的确已经开始萌芽。到西汉时期,武帝刘彻(前156…前87)以更大的规模求仙求药,并采纳方士李少君的建议,在宫中设立丹灶,亲自从事炼丹。从此以后,炼丹之风就在封建统治阶级中开始盛行,并且经久不衰,一直发展到宋元以后。所以历代都出现了许多烧丹炼汞的方术之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炼丹家。
我国古代的炼丹活动(以锻炼身体为主的“内丹”除外),涉及自然科学的许多不同领域,但是它的主要内容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用各种无机物,包括矿物和金属,经过化学处理制作长生药的研究:
第二,为了研制药用的人造“金”、“银”而进行的冶金技术研究;
第三,为了寻求植物性长生药而进行的药用植物研究。
炼丹术所追求的目的是荒诞的,所依据的理论也大部分是属于唯心主义和迷信的,这是它在流行一千几百年之后终于让位给本草学(就是包括制药化学在内的中国传统药物学)的原因。不过历代炼丹家在广大劳动人民生产斗争知识的基础上,亲自采药、制药,做了种种实验,在炼丹实践中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研究,这就使得他们能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在化学方面,取得许多重大成就,成为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火法炼丹
我国古代炼丹的方法可分火法和水法两种。所谓火法,主要、是带有冶金性质的无水加热法。东汉炼丹家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说,他那时有《火记》六百篇,讲的就是这种火法。但是这部书早已失传,内容已经无从查考。据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以及比较晚的炼丹著作的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缎(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炙(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伏(加热使药物变性)等方法。
炼丹术最早的研究材料可能是丹砂,就是红色硫化汞,这种研究用的就是火法。红色硫化汞一经加热就会分解出水银(汞),水银和硫黄化合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加热使它升华,就又恢复红色硫化汞的原状。所生成的水银,是金属物质却呈液体状态,圆转流动,容易挥发,显得和寻常物质不同。所有这些现象都使古人感到神奇,因此炼丹家一直想利用这些物质制成具有神奇效用的“还丹”,又称“神丹”。《抱朴子金丹篇》说:“神丹既成,不但长生,又可以作黄金。”就是说,这种“神丹”是兼有使人“长生”和“点铁成金”作用的方应灵丹。古代炼丹家为了炼“九转还丹”,把汞的实验反覆做了又做,所以他们对这种变化很熟悉。西汉刘安在《淮南万毕术》中说:“丹砂为澒(汞)。”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很生动地描写了水银容易挥发、容易和硫黄化合的特性,并且讲到在丹鼎中升华后“赫然还为丹”的过程。晋代葛洪的《抱朴子金丹篇》把这些活总结为一句:“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这些说法当然都是他们从长期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到了唐代,陈少微《九还金丹妙诀》所载的“销汞法”(用汞和硫黄制丹砂法),已经相当精确细致,汞和硫的分量有一定的比,加热有一定的火候,操作有一定的程序,最后达到“化为紫砂,分毫无欠”(紫砂就是丹砂)的结果。这样的方法,和近代化学相比可说已经差不太远。红色硫化汞有天然和人造的两种、天然产的就是丹砂(湖南辰州产的叫辰砂),人造的叫银朱或灵砂。人造红色硫化汞是人类最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之一,这是炼丹术在化学上的一大成就。
由于炼丹家从很早的时代起便研究水银的变化,他们对水银的其他化合物也是有研究的。例如,唐人炼丹著作《太清石壁记》有“造水银霜法”(水银霜就是升汞或氯化亚汞):先把水银和锡以不同温度分别加热,使成锡汞齐,然后捣碎加盐,和以太阴玄精(氯化镁)、敦煌矾石(粗石膏)或绦矾(含铁粗石膏),用朴硝未(硫酸钠)覆在上面,加热七昼夜。我们现在看来,汞和氯化钠、硫酸钠共热是能生成氯化汞的,氯化汞和多余的汞再起作用,就会生成氯化亚汞。这个方法很复杂,后世生产水银霜的方法已经比较简单了。
关于汞和其他金属形成汞齐的作用,古人在炼丹实践中早就注意到了。魏伯阳所谓“卒得金华,转而相亲,化为白液、凝而至坚”,说的就是汞的这种作用。他们制成的汞合金,除锡汞齐以外,还有金、银、铅等金属的汞齐。刘安的《淮南子修务训》说,“明镜”要“粉以玄锡”,”玄锡”就是铅汞齐,古时用作制铜镜时候的抛光剂。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说: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也。”这说明制作金银汞齐的方法在南北朝的时候已经普遍用于生产。宋人《诸家神品丹法》中有“化庚粉法”,就是利用金汞齐制造金粉的方法:先制成金汞齐,再加入食盐,然后蒸发掉水银,溶掉食盐,留下来的就是粉未状的黄金。宋人《感气十六转金丹》书中有“十四转紫河车法”:丹砂四两,雄黄四两,生汞二两,同研成粉未,在丹炉中密闭加热六十日,就成所谓“紫河车”。用少许紫河车可以“干汞一两,其色转黄”。有人这样解释这一反应:三种药物加热以后可能形成一种红褐色的固体溶液(紫河车),取少量这种固体溶液加入水银中,可能又使水银变成一种黄色固体溶液。不难理解,古代炼丹家研究汞的这种反应,也是为了寻求一种能“点”水银成黄金的“神丹”。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这种想法是不能实现的,但是他们的实践却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金属铅和它的化合物在我国出现很早,我国劳动人民大约在,汉代以前已经在制造化妆用的胡粉,就是碱式碳酸铅(胡粉是糊面的粉,不是胡人的粉,见汉刘熙:《释名》)。“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周易参同契》),这种变化引起了炼丹家的注意,把它当作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他们除用铅制造铅汞齐外,还用它制备黄丹,就是四氧化三铅。《抱朴子黄白篇》说:“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前为铅。”这是说铅木止用来制作白色的胡粉。而且还可以用来制作赤色的黄丹,把黄丹投入火中,也一样会“色坏还为铅”。比较晚的炼丹家对铅的化合物还有许多研究,例如唐代清虚子的《铅汞甲庚至宝集成》中有“造丹法”,用铅、硫、硝三种物质经过溶化和“点醋”等手续,可以制得一种叫作“黄丹胡粉”的粉未,可能是不纯的醋酸铅。
“金性木败朽,胡为万物宝。”(《周易参同契》)炼丹家认为服用金银矿物等“不败朽”的东西,可以使人的血肉之躯也伺样“不败朽”,因此他们不仅要设法服用这些东西,还要用人工方法炼制药用的金、银。从汉朝的刘彻、刘安开始,许多帝王将相豪门贵族都曾经招致炼丹家替他们炼金。这一目的在那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他们在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在冶金方面的确有不少发明创造。葛洪在《抱朴子黄白篇》中说,在他的时代,炼丹家有《神仙经黄白之方》二十五卷,共一千多首方子;另外还有《黄白中经》等书,讲的都是炼“金”、“银”的方法,就是所谓“黄白术”。他还提到锡、铅、汞等可以用药物化为“金”、“银”,说明晋代炼丹家已经能利用各种贱金属制成各种黄色或白色的合金。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说,雄黄“得铜可作金”,说明那时炼丹家已知利用含砷矿物炼制铜砷合金。到唐、五代时期,据《宝藏论》所载、当时市面上曾经流行假金十五种,假银十二种,都是用药物“点”、“化”而成。这种炼金活动在我国古代曾经盛极一时,直到宋代还没有结束,宋真宗赵恒(968—1022)就曾命方士王捷替他用铁炼制“鸦觜金”,铸成“金”龟、“金”牌赐给近臣。
炼丹家对于硫黄、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药,在使用之前要先用烧的的方法“伏”(驯服)一下,使它们失去或减少原有的毒性。这种手续叫做“伏火”。“伏火”法起源很早,方法有时只用火煅烧,有时另加其他易燃的药物。唐初孙思逸(581…682)有“伏硫黄法”:硫黄、硝石各二两,研成粉未放石锅中,用皂角(含碳)三个引火,使硫和硝起火燃烧,火熄后再用生熟木炭三斤来拌炒,到炭消三分之一为止。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年到820年),炼丹家清虚子有“伏火矾法”,所用药物是硝石、硫黄备二两,马兜铃(含碳)三钱半,和孙思邈“伏硫黄法”用药几乎完全相同。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黄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黄,可见炼丹家是有意使药物容易起火燃烧,以去掉它们的“猛毒”的;不过现在从化学上看,这种处理手续的目的是不很明确的。但是,由于经常因给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却使唐代炼丹家取得一项重要经验,就是硫、硝、炭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火药”。大约在晚唐时候,这一配方已由炼丹家转入军事家之手,这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
火法炼丹的另一重大成就,是单质砷的制备。葛洪《抱朴子仙药篇》记载了六种处理雄黄的方法,最后一法是用硝石、玄胴肠(猪大肠)和松脂“三物炼之”,雄黄(as2S2)和硝石(Kno3)同炼,可收集到三氧化二砷(as2o3),再先后用含碳的猪大肠和松脂炼两次,就被还原成为纯净的单质砷。这是世界最早的制备单质砷的方法,比公元十三世纪日耳曼的炼金家大阿尔伯图斯(约1200—1280)制取砷的方法早九百年。
水法炼丹
古代炼丹家对于金石药,一方面要把它们炼成固体的丹,另一方面又要把它们溶解成为液体。因此他们在溶解金石药的长期实践中,对水溶液中的复杂反应也取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