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逍遥灵帝传说(浩然)-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江采苹嫣然一笑:“醉翁之意不在酒嘛,其实我懂的。”
高峰笑嘻嘻的道:“妹子是个明白人!”
便搂着她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
不久,高峰带着江采苹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江采苹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江采苹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这次,出来接受挑战的历代名女,是唐朝的万春公主,唐玄宗李隆基的小女儿。
她的母亲是杜美人,在后宫粉黛中品级十分低微,也不怎么受唐玄宗的重视。而杜美人的女儿万春公主,小小年纪便被父皇视为掌上明珠,获得格外恩宠,成为后宫中的一位活跃人物。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五百四十四章 多才多艺的万春公主为什么万春公主能够摆脱她母亲受冷落的阴影,而被唐玄宗喜欢呢?
原因全在于她自己。这小姑娘从小就聪明伶俐,相貌甜美,苹果似的小脸儿因为好动总是红彤彤的,水汪汪的大眼睛滴溜溜地转个不停,生性活泼,爱唱爱跳。
皇帝父亲常戏说她是番邦进贡来的“洋乖囝”,闲暇时总爱把她抱在膝上,逗她说笑取乐。
正因为她深受父皇宠爱,所以活泼好动的性格更加发挥得淋漓尽致,常常肆无顾忌地在宫中到处乱问。旁人看了,觉得太失检点,但既然唐玄宗都不管束她,那么谁敢说半个“不”字。
万春公主天资颖慧,跟着老师读书,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人们都称她是“女才子”,十二三岁的年纪,她便能作一手绝妙的诗文。
除了读书外,她似乎更喜欢音乐歌舞,曾跟从当时的琵琶圣手张野狐研习音乐,又随宫中著名的舞伎谢阿蛮学习舞蹈,都可以很快就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万春公主的青春年华,正值唐玄宗开元盛世的顶峰时期。
唐玄宗喜爱文学歌舞,因此在宫中设置了左右教坊,专门教习和演奏器乐歌舞;还设有丽正书院,广聚文学之士,作诗论文,宫廷内外的文学和音乐气氛极浓。
而这种气氛,正合万春公主的心意。她时常随父皇出入教坊和书院中,参加音乐演奏和歌舞,与知名文人切磋诗文。
长安城中,谁都知道有这么一位美慧而多才多艺的公主,虽然倾慕者甚多,却没有人胆敢攀折,因此已到婚嫁年龄的万春公主的亲事,竟耽搁下来。
天宝四年的秋天,原为寿王妃的杨玉环,在经过了一段短暂的女道士生活之后,终于被老当益壮的唐玄宗册封为贵妃。
杨贵妃也是一个慧黠的女子,通晓音律,擅长舞蹈,除了学问稍逊之外,其它方面大致都和万春公主相似。
虽说论辈分杨贵妃要长一辈,但实际上两人年岁相仿,加上爱()好和性情('炫')相近,所以('书')成了宫中('网')的一对密友。她们一起弹奏乐器,一起嬉笑玩乐,像是在后宫中刮起了阵阵清新爽朗的春风。
据说,流传后世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与霓裳羽衣舞,就是根据唐玄宗的构思,由杨贵妃和万春公主揣摩编排而成的。
后世多把它们作为杨贵妃的功劳,其实里面也包含了万春公主的不少智慧和心力。
深得唐玄宗恩宠的杨贵妃,自然忘不了一直无人敢折的名花万春公主。于是,由她引线撮合,二十三岁的万春公主终于嫁给了二十五岁的杨出{左边有个‘火’字}。
杨出是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的次子。在一门显贵的杨氏家族中,杨出的风仪绝佳,不但气度雍容,而且才情横溢,算得上是顶尖儿的人物,所以杨贵妃认准了只有他才配得上万春公主。
当时杨出任职于鸿胪寺,掌理涉外事务及典礼事宜。
大唐皇朝国力强盛,威名远播,常有四方番邦前来进贡、朝觐、留学、贸易和游历,而鸿胪寺则负责这些番邦和外夷人士的接待、交涉和赏赐工作。
杨出因经常接触性情直爽活泼的番邦外夷人,所以性格和生活习惯上颇受他们的影响,这倒恰好与万春公主的特点相合了。
娶了万春公主,杨出便被冠上了‘驸马都尉’的头衔,在鸿胪寺的职务也顺势上迁,成为鸿胪寺卿。鸿胪寺卿是三品大员,位高权重,类似现在的外交部长。
以他一个二十五岁又缺乏资历的年轻人,一下子担此重任,实属破格之举,这当然还是托了万春公主和杨贵妃的福。
万春公主与杨出,性情相投,才貌匹配,自然成了一对恩爱夫妻。
这对快活的小夫妻,在长安市内,总显得与众人不同。
因为杨出担任鸿胪寺卿,所以时常要举办款待番邦来使及外夷商人的宴会。
番邦与外夷文化传统,与华夏国截然不同。他们没有“男女授受不亲”之类的礼教,因此前来赴宴的,都是夫妻双双手挽手而至。
万春公主与杨出见了,开始不习惯,后来也感到很能体现夫妻的恩爱,便如法炮制,亲密地挽着手,站在门前接待宾客。
外来人士对杨出和万春公主夫妇,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觉得他们漂亮大度又热情爽朗,与一般华夏国人的恭谦含蓄大不尽相同。
不过朝廷里那些思想保守的大臣们,听到了风声,都摇头叹息,频呼:“简直是不成体统!”
当然,万春公主和杨出依然是我行我素,无视耳边的议论。
万春公主的思想非常新潮开放,与番人及夷人的妇女交往,彼此交换各种见闻与观点。
她发现汉族人一味认为,番邦四夷都是野蛮之族的观点,不仅太过武断,甚至是愚昧。
在许多学术和技艺方面,番邦四夷都有很多独到之处,例如天WWW.KANSHUBA.ORG、地理、历法、采矿、造船、建筑、医药等各方面,都有着很多值得华夏国借鉴的优点。
万春公主把她的发现,告诉了丈夫。
杨出首先的反应是:“那怎么可能?!”不料经过调查印证,果然没有弄错。
于是杨出便把这一情况,向他做宰相的父亲反映,并建议允许外籍人士入籍中土,甚至出任朝廷官职,以便有计划地引进外夷的学术和科技。
宰相杨国忠慢慢也接受了儿子的观点,并且准备付诸实践。
不料正在这时,‘安史之乱’爆发,杨家一夜之间失势,这些合理化的计划也就搁置下来了。
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由于万春公主和杨出的坚持与努力,外籍人士在唐都长安有了一定的生存地盘和地位,建立了各自的居驻点,相当于‘大使馆’的雏形。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挥军南下,所向披靡,很快就攻下了长安的防卫潼关。
消息传到长安,朝廷上下惊慌失措。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一批大臣,悄悄逃向西蜀。
万春公主与杨出则认为,对长安城中的外籍人士有一份保护的责任,便自愿留下来安置这些人,没有随同皇帝的队伍一起逃命。
因为各地勤王部队及时赶来救援,所以潼关失守后,长安并没有马上陷落。
倒是在通往西蜀道上的马嵬坡,唐玄宗手下的将士发起兵变,杀死了民怨甚重的宰相杨国忠及长子杨暄,并强请唐玄宗赐死杨贵妃。荣极一时的杨氏家族,到此算是划上了悲惨的句号。
留在长安的万春公主和杨出,在妥善安顿了外籍人士之后,原本想去追赶父皇唐玄宗的队伍,突然传来意外的消息。他们当然不敢作飞蛾扑火了,只好随着长安城中逃难的民众仓皇离城。
在混乱之中,万春公主不幸与丈夫失散。她一路历尽艰辛,翻越秦岭,逃到汉中,才停下了疲惫的脚步,一路上尽力打听,但始终没得到丈夫的消息。
大乱之后,唐玄宗失去了皇位,虽然回到长安宫中,但只能做一个没有实权的太上皇。当年随同杨贵妃鸡犬升天的杨家亲族,这时已变成过街的老鼠。
长安兴复后,万春公主也辗转回到长安,但仍然没有丝毫杨出的音讯。有人说他在长安城破时被叛军所杀,有人说他已随着外籍人士,逃往扶桑去了。
失去了恩爱相伴的丈夫,万春公主深深陷入愁苦之中,一改往日乐天派的模样,过着整天以泪洗面的日子。万春公主失去了丈夫,她的父皇则失去了权势而形同幽禁。她请求入宫照顾父亲,又遭到了拒绝,心情越发萧索落寞。
从此生活变得极为凄清,没有了宾客,也没有了盛宴。
她时常怀抱琵琶,独自枯坐在石廊上,呆望着花开花落,一遍一遍地弹奏着父皇在逃难蜀道中所作的《零淋冷》曲子。曲调充满失意的悲切,正与她此时的心境吻合。
她就像一朵花儿,在正开得茂盛时,忽然遭受狂风骤雨,花瓣已飘零。
她一边弹着伤心曲,一边长泪不止。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五百四十五章 名将周亚夫
就在这时,万春公主的家里来了一位客人。
他是此时杨家惟一未受累而死的人,叫做杨奇{左边有斜‘金’旁}。
杨奇是杨出的堂叔,是位有福之人,又是唐玄宗与武惠妃的女儿太华公主的丈夫。
太华公主已在大乱中丧生,杨奇同样落入孤寂之中,便经常来探望万春公主。
论起关系来,若按万春公主夫家的辈分算,杨奇是叔父辈;若以她娘家的关系来看,他又是她的姐夫。此时两人同病相怜,互相慰藉,也算给彼此的生活增添一丝温情。
慢慢地,一种互相眷恋的情感,在两人之间滋生了。
也许是万春公主对于丈夫杨出还存有一丝希望,也许是杨奇对自己的身世还有一些顾虑,至于辈分相差一代,在思想开放的唐朝,并不会成为婚嫁的阻碍。
总之,一直拖过几年,两人的关系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直到唐玄宗与唐肃宗父子,相继病死之后,万春公主与杨奇才二度梅开,男娶女嫁,彼此填补了对方生活中的空缺。
天宝年间的杨家风光已不复见,前代的恩恩怨怨也逐渐被时光冲淡。
杨奇虽与杨国忠是堂兄弟,但关系并不亲密,所以大乱之时得以保住了一条性命。
中间赋闲了一段时间,如今朝代更替,他又被任命为太仆寺卿,掌管了朝廷要务,生活又可以恢复往日的繁华。
经历了世事的沧桑,年逾不惑的杨奇与将近四旬的万春公主,性情已由热烈归于平静。
他俩互相关怀,没有激越的情兴,也没有无聊的猜忌与怨尤,只是平平淡淡地生活着,一如极平凡的一对夫妻。
大概万春公主始终抹不掉与杨出当年恩爱火热的记忆,杨奇也忘不了昔日的风光与繁华,两人不免各怀心思,虽然彼此尽量地加以掩饰,但终究解不开心中的那一个结。
只不过五年时间,万春公主便在悒郁中去世了。
第二次花开,毕竟没有了第一次的冲动与激情,淡淡地来,又淡淡地去。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万春公主,只是个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而已,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她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五火七禽扇,又叫五火神焰扇。
此扇有空中火、石中火、木中火、三昧火、人间火,是由五火合炼而成。
又有凤凰翅、青鸾翅、大鹏翅、孔雀翅、白鹤翅、鸿鹄翅、枭鸟翅,合称‘七禽翎’。
此扇的正面有符印和口诀,反面有诗,只需要轻轻一晃,就会放出火焰。
高峰踩着风火轮,站在虚空中,凝望着万春公主,笑道:“你好,我是敖鸾介绍来做任务的。”
万春公主淡声道:“你能打败我再说吧。”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赶紧开打!”
先将碧血剑和盘古斧取出,驾御着风火轮,慢慢飞过去。
万春公主取出一把宝剑,驾御着清风,向高峰飞过来,战在一起。
十多个回合之后,万春公主突然取出五火七禽扇,朝着高峰,轻轻一挥。
从扇面立即喷涌出熊熊烈火,向高峰猛卷过来。
“好火!!”高峰大笑,赶紧将圣火的防御力提升到最大。
那些由空中火、石中火、木中火、三昧火、人间火合炼而成的奇火,一碰到高峰身上的圣火,就像泥牛入海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高峰的护体圣火,却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万春公主微微一愣,收起五火七禽扇,微笑道:“好吧,我认输。”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赶紧去找任务物品吧。”
便搂着万春公主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瀛洲台飞去。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万春公主已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汉朝的周亚夫。
周亚夫是西汉名将,汉初大将周勃次子。
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周亚夫驻守细柳,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
文帝的先导驱车门下,不得入。文帝到了,也不得入营。
于是文帝派使者手持符节,诏告将军:“我要入军营慰劳军队。”
周亚夫才传令打开营门。守卫士兵对皇帝随从人员交代:“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车马奔驰。”
于是,文帝的车只能控着缰绳,慢慢走。
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向文帝拱手道:“身穿铠甲的将士,不行拜跪礼,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
文帝深受感动,称赞道:“此真将军也!”
后来,文帝病重弥留之际,嘱咐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景帝说:“以后关键时刻可以用周亚夫,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将军。”
文帝去世后,景帝便让周亚夫做了骠骑将军。
而在平定七国之乱的过程中,周亚夫采纳谋士的建议,南出武关,经南阳占武库,抢先攻占荥阳,使吴王的伏兵完全扑空。
后来,周亚夫坚守昌邑,派兵切断吴楚叛军的粮道,迫使吴王撤退。
周亚夫率军掩杀,大败吴楚叛军。仅用三个月,他就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周亚夫,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而已。
此时,周亚夫踩着虚空,拿着一把巨剑,用力向前一挥。
于是,一千个藤甲兵,一千只山鬼,凭空出现,站在周亚夫的四周。
“冲锋!!”周亚夫冷声道,向前一挥手。
那些藤甲兵和山鬼,立即向高峰和万春公主杀过去。
——门门果实……开门!瞬间移动!疾风步!
高峰搂着万春公主的纤腰,轻轻将身一纵,就已出现在那些藤甲兵的附近。
“火烧藤甲兵,赶紧!!”高峰微微一笑。
万春公主会意,立即取出五火七禽扇,朝着那些藤甲兵,轻轻一挥。
熊熊烈火,从扇面喷涌出来,迎风而涨,罩住那些藤甲兵,很快就将其烧成灰烬。
——青阳轮……召唤!狂风刃!烈火球!
周亚夫立即祭出一件轮状法宝,在半空中滴溜溜的旋转。
此宝的中心,喷涌出无数青色的风刃和嫣红色的烈火球,狠狠地砸向高峰。
——昆仑镜……召唤!蓝光普照!时间停滞!
——九疑鼎……召唤!金星红丝!吞噬万物!
高峰立即用昆仑镜照住那些风刃和烈火球,大大减慢它们的速度;同时从九疑鼎的鼎口喷涌出无数金星红丝,迅速编织成网,罩住那些风刃和烈火球,将其彻底吞噬。
——瞬间移动!五火七禽扇……火海滔天绝!
万春公主将身一晃,出现在那些山鬼的附近,轻轻一挥五火七禽扇。
顷刻之间,那些山鬼就被熊熊烈火烧成灰烬。
周亚夫见势不妙,急忙转身,诈作逃走。
——昊天镜……召唤!无所遁形!原形毕露!
——长虹索……召唤!捆绑!绝对禁锢!
高峰并不追赶,先用昊天镜照住周亚夫,使得他无法隐形;再祭出长虹索,将其绑住。
——血痕钟……召唤!天龙八音!深渊之门!番天印……召唤!重如泰山!冰封千里!
高峰用番天印不断撞击着血痕钟的钟身,很快就将周亚夫活活震死。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五百四十六章 打金枝
周亚夫一被杀死,立即掉落一颗先天丹。
高峰一伸手,将那颗先天丹吸过来,放进空间戒指,再望着万春公主,微笑道:“请你放心,我会尽快炼化任务物品。”
万春公主淡然一笑:“你做主吧。”
高峰笑嘻嘻的道:“好咧!!”便搂着她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
不久,高峰带着万春公主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万春公主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万春公主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
这次,出来接受挑战的历代名女,是唐朝的升平公主。
有一出京剧名本,叫做《打金枝》,讲的就是驸马爷郭暧与妻子升平公主发生争吵,一气之下,出手痛打了金枝玉叶的升平公主。在帝王时代,打皇帝的女儿,可算是犯了杀头抄家之罪,甚至可以诛连九族。然而,郭暧并没获罪,反而使升平公主成了个温顺贤淑的妻子。
之所以事情会发展得这么蹊跷,全是因为郭家与当朝皇帝有一段颇深的渊源。
故事的根源,要从郭暧的父亲郭子仪说起。
郭子仪在唐玄宗时代,是驻守河北的领兵大将。当‘安史之乱’爆发时,年老心疲、醉心酒色的唐玄宗,撇下帝京,只顾携带家小往西蜀逃命。
在忠国大臣们的苦苦挽留下,才勉强把太子李享留下,以便稳住民心和军心。
太子李享移驾灵武,为着号召天下勤王义师,众大臣把他推上皇位,立为唐肃宗,尊西去的玄宗为太上皇帝。新的朝廷既已成立,天下人心为之一振。郭子仪领精兵五万,由河北赶到灵武助阵,大大增加唐肃宗的实力,为大唐兴复提供了基础。
于是,唐肃宗任命大儿子广平王李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而以郭子仪为副元帅。
其实,年轻识浅的广平王,哪里懂得什么用兵布阵,更不用说冲锋陷阵了,一切全得仰仗于身经百战的老将郭子仪。
广平王做大元帅,只是名义,实权全在于郭子仪,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唐肃宗对他的信赖。而郭子仪为唐朝建立不朽功勋,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首先,唐肃宗下令他们统兵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他郑重的对郭子仪道:“复国事,成与否,全在此举!”
郭子仪当然也明白此战的重要性,但这时安禄山的军队气势正旺,能否拿得下来,还是个未知数。既然皇上委以重任,他身为副元帅,也只能在所不辞。
因而郭子仪悲壮的回答:“此行不捷,臣必死之!”
他把自己的生死与皇朝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忠心可鉴,令唐肃宗感叹赞赏不已。
幸运的是,不久安禄山之部发生内变,安禄山被宦官李猪儿杀害,叛军群龙无首,势力大减。
唐军趁此时机,大举进攻,势如破竹,三个月之内,连克东西两京,奠定了中兴唐室的基础。
肃宗回到长安后,亲自到灞上去慰问攻城的将士。
当着广平王的面,肃宗称赞郭子仪道:“中兴唐室,皆卿之功。”于是加拜郭子仪为司空,封代国公,派驻东都洛阳,负责清扫河北地区的叛军余孽。
后来,因郭子仪功高位显,受到宦官鱼朝恩等人的嫉妒。
他们上奏唐肃宗道:“郭子仪兵权在握,恐其生变,实为朝廷隐患!”
唐肃宗一时听信了谗言,便削去了郭子仪的兵权。
不久,由于战况需要,又不得不再度拜郭子仪为兴平定国副元帅,并且进封为汾阳王。
等到肃宗驾崩,李豫继位为代宗,郭子仪又被削去兵权,改任看守肃宗坟茔的山陵使。
再往后,又有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进攻长安。郭子仪再一次被朝廷征召出山,为统兵大元帅。仅凭他的威名,不费一兵一卒,再度保全了京城。
郭子仪几起几落,却仍忠心耿耿的效命朝廷。唐代宗这才深悔不该对他横加猜忌,因而赐予他‘铁券’,意即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再加罪于他。
为着向郭子仪表示恩宠,唐代宗除了对他给予优厚的礼遇外,还将自己娇生惯养的掌上明珠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的幼子郭暧为妻。
升平公主是唐代宗与沈后的女儿。沈后曾一度堪称绝代佳人,貌美如花,善良贤淑,深得唐代宗之宠。然而在唐代宗东征西讨的时候,沈后却失落民间,行踪不明。
唐代宗便把对沈后的宠爱,转移到升平公主身上。
升平公主原本从母亲那里继承了绝世的美貌和纯良的天性,但由于父皇的娇宠,使她养成一副不知天高地厚的公主脾气,时不时撒娇发横,宫中的人都得依着她的性子来。
以惯例而言,娶得皇帝的女儿,成为皇家的娇客,虽然有享不尽的富贵特权,但也决不是一件轻松自得的事。做公主的丈夫,必须低眉俯首,言听计从,端不得丝毫大丈夫的架子。
一般做驸马的人,大都抱有攀附之心,为着荣华富贵,受些窝囊气,也就认了。
而这个郭暧,生就一副刚直不阿的性格,并不想借助皇家谋取什么名利,因而也就不准备怎么样宽纵升平公主。
再说心高气傲的升平公主,听说要下嫁尚无功名的郭暧,心中就有些不满;但婚姻大事也由不得自己,只好遵奉父皇之命。
如此一来,郭暧与升平公主的婚姻,从一开头就已经潜伏矛盾的火种,只待某一天爆发出来。
新婚燕尔,升平公主见夫君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不禁转忧为喜,对郭暧也算体贴温柔。
郭暧则被升平公主的美艳吸引住了,加上她那天真烂漫,稚气未脱的性格,也使得这个将门虎子颇感新鲜可爱。
这对小夫妻陶醉在粉红色的新婚梦中,也着实和睦相处了一段时间。
然而,日子一长,升平公主的公主脾气,又开始发作了,驸马爷郭暧可真有点不耐消受。
按照郭家的规矩,每天清晨,儿孙晚辈都必须到郭子仪的面前请安。
而郭暧与升平公主居住的驸马府,离郭府较远,每日请安实为不便,于是郭家特别对他俩破例,允许他们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早晨,到郭府问候家翁,以尽子媳之道。
对这个规定,升平公主无话可说,同意执行;但每次临行前,洗漱梳妆,总是拖拖拉拉,在郭暧的紧催慢催中勉强起程。到了郭府,总是郭家其他子媳早已站在郭子仪门下等候了很久。
为此,郭暧对升平公主满腹怨言,但念在她是公主,勉强没有追究,只是每次都加紧了催促。
唐代宗大历二年二月十五日,是郭子仪的七十寿诞。郭暧与升平公主本已商量好,这天清晨两人一道赶往郭府为家翁祝寿。
这天,郭暧特意起了个大早,去叫升平公主起身。升平公主却推说受风头痛,不愿起来,叫郭暧一人带礼品去祝寿,代她向家翁问安。
郭暧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心道:(平日里你拖拖拉拉,我都忍了;今天父亲大寿吉日,你竟想躲懒不去!!)
于是,往日的怨气连同今日的怒气,一同爆发出来,对着升平公主大声吼道:“你不就是仗着你父亲是天子么?我父亲还不愿做那皇帝呢!”
讲出这样的话来,实在是过于冲动,口不择言。如此糟踏皇帝,简直是大逆不道,罪当诛首。
难怪升平公主听了,气得面色发白,声色俱厉的指着郭暧反击:“欺君罔上,罪当诛杀九族!”
郭暧这时正在气头上,听了公主的话,也决不相让,心道:(你们皇家,诛不诛得了我郭家,还是问题!!)
因而又接着教训道:“皇帝又怎样?你在我这里,就是郭家的媳妇,不遵孝道,我不但骂得,还能打得!!”越说越激动,一跃而起,上前抓住升平公主,猛推了一下。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五百四十七章 名将李广
升平公主见他竟然还敢动手,更加愤怒,大声叫道:“看我杀了你们郭家!”
郭暧闻言,更加气愤,不由得对她拳脚相加,直打得公主鼻青眼肿才住手。
——打狗还得看主人面子呢,如今竟敢打到我皇帝女儿头上来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升平公主趁郭暧转身往郭府拜寿之机,哭哭啼啼的,乘车回到皇宫。
一见到父皇,升平公主悲不自胜,扑倒在父皇脚下,声泪俱下地诉说着她在驸马府挨打的事,并坚决要求父皇惩办郭家。
唐代宗见自小娇惯的女儿,被驸马打成这副可怜模样,自然心痛不已,也决心好好教训一个这个胆大妄为的驸马。
然而转念审情度势,觉得还是不要扩大事态为宜,以免弄僵了皇家与郭家的关系。
主意既定,他先对女儿好言安慰一番,然后心平气和的劝解道:“就算事情如你所述的那样,为父也不便过于帮你。
做天子并不是天下尽归你所有,也不可为所欲为,这个你不能不了解。你是郭暧的妻子,就应谨守妇道,依从夫君,夫妻和睦为是。”
等到升平公主的怨气稍平,就命她速回驸马府,不可再喧闹。
升平公主虽然心有不甘,但见父皇尚对郭家忍气吞声,不予计较,自己如果不知趣地再闹下去,不但没有娘家可资倚仗,到头来还得吃亏。
她毕竟是个聪明人,赶紧调整自己内心的情绪与表面的态度,乖乖地离开皇宫,返回驸马府。
就在公主回宫告状之际,郭暧已前去给郭子仪拜寿。郭子仪见他只身而来,又有些暗藏不安,心中起了疑虑,一再追问,才问明了原由。
郭子仪听说儿子居然打了金枝玉叶的升平公主,惊惧之余,立刻命人将胆大包天的逆子用绳索绑了,亲自押解上殿,到唐代宗的面前请罪。
郭子仪跪在大殿上,叩头称罪,惊慌不已。
座上唐代宗却哈哈大笑,命左右扶起郭子仪,并为郭暧松绑,若无其事的道:“俗语说,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闺房之事,何足计较。”
郭子仪见皇上心存大度,不予追究,心绪也放宽了不少,称谢回府后,仍然把郭暧痛打了一顿,以示教训。
从此以后,郭子仪对唐皇朝更加忠贞不二。他的行为,带动一大批与他有关系的将领,忠心耿耿地为皇朝效命。
经过这一次的折腾与教训,升平公主好似脱胎换骨般地发生改变,性情柔顺,端庄贤淑,一心一意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循规蹈矩地扮演着郭家媳妇的角色。
在她的教育下,他们的一双儿女也都安分守纪,不辱家风。儿子做到大司农,一生忠耿清廉,一丝不苟。而女儿嫁给唐宪宗为后,就是历史上以贤德著称的郭太后。
在唐宪宗驾崩时,郭太后年幼的儿子唐穆宗李恒继位。
那些宦官要求郭太后临朝听政,郭太后则称:“昔武后称制,几倾社稷;我家世守忠义,非武氏之类也。太子虽幼,但有贤相辅之,何患国之不安?”
而郭氏子弟,在朝中为官的,也由郭太后之兄郭钊领衔,启奏云:“为避嫌隙,臣请先率诸子辞官归田。”
郭氏家风,由于升平公主的收敛从贤而流布后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