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儒道至圣-第6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众多宁安人骄傲地回应。
宗伟雄从他们的眼中看到了自信的光芒。
宗伟雄沉默片刻,才道:“宁安果然不一般,我来对了。”
老人笑眯眯地道:“不错,孺子可教!等你在宁安多住一阵,就会明白,咱们宁安才是全人族最好的地方!”
“低调,低调,还有个圣院。”一人笑道。
众人哄堂大笑。
宗伟雄沉思许久,起身付了钱,扫视茶楼,发现那个童生还在,那个青年人已经消失不见,随后微微皱眉,却记不起那青年人的模样,便不再在意,离开茶楼。
不多时,那童生离了茶楼,还未到家,就见自己婆娘在门口东张西望,看到他后兴奋地提着裙子跑过来。
童生宠溺地看了妻子一眼,道:“慢点,有什么好事让你笑成这般模样?”
“县里来了个大官,说是宁安县即将升为府,县衙在招贤纳士,有亭长举荐你,便给你下了聘书。我不识字,他还念给我听,说你的俸禄等同从九品,若是立功可升官,还不耽误你科举。这可是大喜事!”
“是吗?我看看县里的文书。”童生急忙接过县衙文书,细细阅读。
不远处的街坊邻居看着那童生,心生羡慕,知道这个平时不起眼的童生有出息了。
宗伟雄继续考察宁安县,越是了解经过现状,他内心越是复杂。
之前在他看来,方运纵然在许多方面都有建树,但不可能是全才,论榜上或景国宣扬的那些,无非是可以拿出来炫耀的,在景国最阴暗的地方,必然有重重黑幕。
但是,经过连日的访查,宗伟雄发现,方运下达的政令或许有争议,或许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甚至在短期有一些负面的效果,但是若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看,方运的所有政令都非常正确。
宗伟雄甚至细细推演方运那些变法和政令,发现一切近乎完美,几乎在全方面改造景国。而且宁安城的一切也证明,方运的革新是可行的。
“是旧礼重要,还是有益于人族的革新重要?”
宗伟雄想了许久,突然想起方运之前的尊礼复古,愣了许久,汗如雨下。
“尊礼复古之时,他便已经预料到今日之事吗?”
宗伟雄长长叹了一口气,万万没想到,方运竟然早早设下一个巨大的圈套。
读书人可以没有良心,但有良心的读书人,不能违背良心。
宗伟雄在礼殿之时,便以处事公正、维护礼法为己任,随着深入了解方运和宁安,他竟渐渐觉得方运的革新不仅没有违背礼法,反而对人族大有益处。
但是,这不是礼殿想要的结果。
于是,宗伟雄在良知和礼殿之间摇摆不定,最终想起方运的尊礼复古,蓦然发现,方运假意尊礼复古,并禁止乱复古礼,实则已经树立起一个坚不可摧的丰碑。
宗伟雄之前认为方运乱复古礼是错的,是乱弹琴,并赞同方运之后的禁止乱复古礼,那么,现在他的处境实际与方运当时有巧妙的相似之处。
支持礼殿,就等于乱复古礼,支持良知,就等于正视古礼。
若没有方运的尊礼复古活动,那么宗伟雄可以选择支持礼殿,最多是心有亏欠,以后做一些善事,多读读众圣经典便可以消解。
但是,那场尊礼复古运动,已经在宗伟雄的认知中形成深深的烙印,若是他现在支持礼殿惩罚方运,就等于违背自己的良知,违背自己的所学,轻则文胆蒙尘,重则文胆开裂。
“这个方虚圣,真是得理往死了折腾人啊……”宗伟雄只能苦笑,毫无办法。
过了许久,宗伟雄恢复精神,深吸一口气,缓缓道:“罢了,无论有没有方虚圣,身为读书人,都应坚守良知,不违本心。”
随后,宗伟雄把这些天的所见所闻写成文书,并如实书写自己的想法,送交礼殿。
而在差不多的时间,派往景国各地的礼殿官员陆续递交考察文书。
礼殿收到所有文书后,一些阁老怒不可遏。
少数的礼殿官员如实上报自己的总结,几乎全是在夸方运的。
还有许多官员以非常中立的立场上报,虽然总结了方运的不妥之处,但没有任何一点算得上是罪行甚至过错,也像是在帮助方运。
只有极少数的礼殿官员包藏祸心,各种鸡蛋里挑骨头,吹毛求疵,最后竟然推断出方运十恶不赦,罪大恶极,若是不杀掉方运,人族必然会遭遇灭顶之灾。
礼殿官员的考察结果,在阁老的决策中,至少占三成的分量!
礼殿本来要大张旗鼓惩罚方运,甚至严加调查,现在弄出这么个结果,全都成了笑话。
那些阁老愤怒归愤怒,并没有失去理智,他们也知道,方运的许多做法是对的,但是,为了守护儒家圣道,为了守护礼殿的尊严,他们必须要这么做,必须要遏制刑殿。
就在礼殿举棋不定的时候,由杂家组成的文信院宣布,鉴于景国众多杂家弟子偏信法家,违背杂家圣道,从现在开始,文信院中断与景国杂家读书人的一切合作。
同时,文信院宣布,将向景国派出杂家官员进行考察,若是发现杂家官员背弃圣道,将会动用杂家圣道文宝,将其逐出杂家!
一石激起千层浪!
第2489章 圣道镇封
杂家竟然开始对景国动手,这是所有人都万万想不到的事情。
之前工殿之所以惩罚庆国,那是因为庆国的行为影响了工殿的发展,是庆国逼工殿那么做。即便如此,工殿也只是撤走工殿本身对庆国的援助,并没有惩罚庆国的工家人员。
但文信院的做法,则比工殿激进千百倍,甚至比礼殿的性质更加严重。
无论如何,礼殿依旧按部就班调查,并没有一定要与景国决裂,只是想惩罚方运等人,只是为了对抗刑殿和法家。
文信院若是真驱逐景国的官员,那便是与景国完全决裂。
文信侯,是吕不韦当年的爵位。
景国众官得到消息后,全都慌了神,立刻不断上书,奏请开启大朝会。
仅仅两个时辰后,太后便宣布,晚七点召开大朝会,让所有七品或以上的官吏尽快抵达圣庙附近。
各地的官员纷纷回返,尤其是在外的将领,马不停蹄赶往附近的圣庙。
时间一到,一声悠扬悦耳的钟声在皇宫上空响起。
就见文武百官如同早朝一般,进入皇宫,进入奉天殿。
随后,国君的玉玺外放淡淡的白光,整座京城轻轻一震,景国各地的圣庙仿佛连成一体。
就见奉天殿内部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一个又一个官员的立体影像出现在奉天殿中,与真人毫无二致,仅靠肉眼完全无法分别出真假。
不多时,景国绝大多数的七品及其以上的官员出现在奉天殿中。
数以千计的官员在场,奉天殿中竟然没有丝毫的杂音。
奉天殿有些沉闷。
在场的官员中,主修杂家的官员超过三百人,辅修杂家的官员超过千人。
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若是庆国将这些人驱逐出杂家,主修的三百余人运气好只是文宫崩溃,变成普通人,若是运气不好,当场死亡。
至于那辅修杂家的官员,运气最好也是文位下降,运气不好甚至会祸及文胆,文位终生无法进步。
相对于水殿对庆国禁水,逐出圣道的惩罚更加严重。
当年驱赶柳山一党的官员,许多经验丰富的官吏都被调走,景国捉襟见肘,若不是方运携大胜之势压下所有矛盾,景国必然会出大问题。
现在,若是这些杂家官员被驱逐出杂家,那景国在未来几年内将会深陷危机,仅仅维持各地官署运行都做不到,必然会出各种乱子,只有等过几年后新的官吏熟悉后,国家才会趋于安定。
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如此多的官员被驱逐出杂家,景国的国力会一落千丈,国运必然会萎靡不振,其间若是爆发危机,景国难以承受。
仅仅是把官员驱逐出杂家,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若景国真的没有杂家在官署任职,那么,杂家就可以对整个景国施行圣道镇封。
圣道镇封的后果是,凡是任何涉及杂家圣道的力量,在景国都会寸步难行。
官员无法理解政令,百姓无法遵从政令,国家的运作将会变得异常迟钝,官员之间甚至连基本的沟通都难以保证。
很多事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在圣道镇封之下,都会发生。
这只是杂家的圣道镇封,若是工家的圣道镇封,机关都会莫名其妙生锈,工人会莫名其妙误操作,完全悖逆常理。
历史上,一些在乱世中建立的小国因为与蛮族交往过密,甚至重用一些有蛮族血统的蛮人,曾经遭受过全面的圣道镇封。
全面圣道镇压的后果非常之严重。
所有孩子都学不会文字,所有人说话都含含糊糊,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意思,所有人都特别容易生病,而且生病后极难治疗,只要病情稍微严重,必然死亡。所有地方的庄稼都歉收,而且气候紊乱,面临各种严酷的天气,许多人没了廉耻,也不懂法律,经常会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各种形式的犯罪……
全面圣道镇压下的地区,人族简直如同妖蛮。
即便仅仅是杂家的圣道镇压,也能让景国的朝廷官署陷入半瘫痪状态。
所有官员都在思索杂家圣道镇压的严重性。
过了数百息,太后的声音从垂帘之后传来。
“应众爱卿之请,哀家召开朝会,为何无人说话?”
又过了好一会儿,吏部尚书黄宗裕轻叹一声,上前一步,走出重臣队列。
十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吏部尚书由主修杂家之人担任。
黄宗裕以前是鸿胪寺卿,主修杂家,辅修纵横家,原本负责外交,而在柳山倒台后,他直入吏部,成为吏部天官。
“臣黄宗裕启奏,杂家之事,还请国君、太后和诸位同僚慎重对待,万万不可轻视。”
所有官员都看出黄宗裕的无奈。
杂家针对谁,所有人都明明白白。
只要方运妥协认错,杂家必然会收手。
但是,黄宗裕不能直说,他是杂家读书人,但也是景国读书人。
太后轻叹一声,道:“哀家也已经知道,杂家之人已经陆续出发,不过和刑殿不同,他们从水路而来。第一批官员抵达象州,大概需要十天的时间。十天之内,我们需要讨论出一个章程。”
不用太后点出,所有人也都知道,杂家之所以没有立刻派遣人抵达景国,不是为了节省才气,也不是用不起飞页空舟,而是给景国一个缓冲的时间,让景国提出条件,然后大家坐下来谈判。
短暂的沉默之后,礼部尚书盛博源上前一步,道:“依微臣之见,我们首先要剖析杂家此次行为的意图。微臣不才,愿抛砖引玉。”
“盛爱卿请讲。”太后道。
“这第一,目前宗家执杂家牛耳,而宗家在庆国,那么,文信院和杂家的第一要务,便是解庆国之围。庆国遭遇水殿禁水,又遭到工殿封锁,对庆国造成莫大的损失,所以杂家必然首重此事。”
“这第二,便是《定府条约》,条约重重,几乎让庆国丧权辱国,所以,杂家必然想要重修条约。微臣猜测,这两条乃是杂家的底线,若是这两件事不能谈妥,其余皆难以再谈。”
第2490章 祸起之源
“至于第三……”
盛博源望向方运,徐徐道:“杂家与庆国对方虚圣恨之入骨,若方虚圣不能认错,杂家绝对不会收手。不过,杂家向来以利益为重,杂家的底线应该是方虚圣在私下认错。此事之所以列在第三,如此重要,是因为老夫怀疑杂家中不少人宁可不要利益,也要方虚圣认错。”
“第四,杂家见我景国深受革新好处,许多方面蒸蒸日上,定然要求在庆国开办新式学院、要求景国出售新工家技术等等。这一条,他们定然不会太过贪婪,应该只是公平的交易。”
“第五,应该还是涉及方虚圣。宗家和庆国大批官员文胆蒙尘,即便宗圣也难以轻易解除。普天之下,只有方虚圣一人可解决此事。所以,杂家定然会要求方虚圣至少解除一部分重臣的文胆蒙尘。”
“第六,理当是要求圣院各殿院对庆国一视同仁,不得因为景国而惩罚庆国。”
“除此之外,应当都有谈判的余地,算不得特别重要,老夫也不再浪费时间。”
众人徐徐点头,解除封锁,修改条约,方运认错,换取好处,驱散蒙尘,再加上不受惩罚,应该是杂家最想谈判的事。
盛博源扫视众人,又道:“不过,老夫要说一件最重要的事。这些话可能伤到杂家同僚,但实话实说,即便所有杂家同僚离开朝廷,只有其余同僚齐心协力,还是能保证景国不乱。但是,若杂家因此降下圣道镇封,则景国必乱。”
一个年轻的官员道:“盛尚书此言差矣,且不说圣道镇封不是想降就降,就算降下,我国也有陈圣可以将其大大削弱。”
众人看向那官员,密州人,去年中的进士,名为薄瀚,现在在江州任七品县令,乃是铁杆的方党,多年前就与方运有交情。
盛博源呵斥一声,道:“陈圣何等尊贵,岂会参与两国之争?你一七品县令,焉敢妄议半圣?今日朝会只提杂家,不得妄议众圣!”
薄瀚面红耳赤,不得不后退一步。
奇怪的是,方党官员并没有反驳盛博源。
薄瀚年轻看不懂其中的道理,绝大多数官员却都看得明白。
因为盛博源虽然反对方运,但并不愚蠢,也没有偏袒庆国。
盛博源之所以不想让陈圣插手,其实就等于杜绝了宗圣插手。陈圣若是不插手也就罢了,真要是逼得宗圣出手,那才是天大的祸事。
甚至可以说,杂家和庆国都巴不得景国让陈圣出面,逼出宗圣。
赛志学道:“盛尚书说的有道理,此事万万不可惊动众圣,文信院所作所为,定然也与宗圣无关。不过,盛尚书有一点没有提出,也是整件事情的关键。没有宗圣的首肯,杂家绝不敢在妖界大举入侵的时候对景国进行圣道镇封。如果真敢如此做,其余各殿院绝不会善罢甘休。杂家如此做,等于杀敌一千自损两千。”
盛博源摇头道:“此言差矣。庆国近乎弹尽粮绝,方虚圣在景国明显重用法家、工家、农家和医家等人,轻视杂家……”
“盛尚书慎言!”曹德安沉着脸打断盛博源的话。
盛博源面露复杂之色,道:“是老夫失言,多谢曹相点醒。”
杂家众官的面色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
盛博源其实并不想在这种时候挑拨离间,但却在不经意间点出一个杂家官员都担忧的事实。
方运的革新,对杂家圣道也不是没用,对杂家官员也不是不重视,但问题在于,其余各家的得到的好处太多了。
最直接的证据便是,在这几个月,其他各家官员境界提升的人数远远多于以往,也远远多于杂家。
怪异的是,杂家官员都觉得许多革新有益于杂家,按理说景国的杂家官员也应该有许多人境界提高,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境界提升的杂家人员数量与前些年同时期没有明显的区别!
所以,景国杂家官员一直怀疑,要么是方运故意压制杂家,要么是杂家圣道不认可景国的革新。
就在大朝会开始之前,一些杂家官员就暗中传书讨论,怀疑文信院就是发觉方运的革新没有真正增强杂家,所以才悍然对方运出手。
就在此时,一个四品监察御史朗声道:“诸位何必遮遮掩掩?早在前些日子,在下就听说,宗家一些大儒已经确信,方虚圣的所有革新变法,都故意避开杂家,这是要与杂家完全对立。所以,杂家为了避免圣道有亏,才不得不主动出击。盛尚书的那六件事所言有理,但此事真正的核心,却是圣道之争!”
在场所有官员用异样的目光打量这位监察御史,这人名为狄建泯,是江州人,负责监察燕州,多年的进士,风评还可以,能力也一般。这人本来难以晋升高位,但在柳党遭到清洗之后,这个与柳党毫无瓜葛的人便获得机会,担任监察御史,位列四品。
但是,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个看似无党无派无根无源的人,竟然在这种时候,挥出刺向方运的第一剑。
即便是一直反对方运的盛博源,也在这件事中淡化方运,只把方运认错列在第三,而不是一口咬定方运是杂家出手的主因。
在这件事上,盛博源展现出了一位大员应有的大局观,在对外的时候,没有被派系利益蒙蔽头脑。
但是,狄建泯则不一样。
在这一瞬间,大部分官员都有相似的念头。
这个狄建泯,竟然是隐藏极深的庆国奸细,即便不是,也可能是柳山培养多年的暗子。
不等人反对,狄建泯继续道:“所以,在此事上,我们不应该只考虑景国的利益,我们还应该要考虑庆国和杂家的利益。杂家的行为,不主要针对景国。现在景国正在发展阶段,我们理当要隐忍,更何况,妖界入侵,为了大局着想,我们更要隐忍。而且,杂家之所以出手,是我们景国与方虚圣对庆国惩罚过重引发的,方虚圣才是一切的根源!”
奉天殿中,骂声不绝于耳,以张破岳为首的一些兵家读书人甚至啐向狄建泯。
狄建泯依旧面不改色。
方运却突然点点头,道:“其实,狄御史说的很有道理。”
众人惊愕,但方运继续道:“若是我们景国忍辱偷生,庆国人便不会生气;若是我们景国和亲纳贡,庆国也不会攻击我们;若是我们景国甘愿当庆国之奴,杂家也不会愤怒。我们景国人既不去死,又不愿意当庆国的奴才,这实在太让庆国人为难。所以他们不得不攻击我们,而我们不能反击,谁要是反击,谁要是让庆国不满意,谁要是打痛了庆国,谁要是能威胁到庆国,谁就是罪人。比如,现在的罪人,便是我方运。”
方运一席话,点出了事情的真正根源。
景国人没有跪下。
第2491章 和谈之辩
狄建泯振振有词道:“方虚圣此言差矣!庆景两族的确过去有所矛盾,但现如今人族陷入大危机,妖界全力入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握手言和,而不是互相攻伐。这些年,庆国一直保持礼让,明明在各方面都有优势,最多也只是派一些年轻读书人来我景国文比,激励我景国人。反观方虚圣您,屡次咄咄逼人,先是文斗一州,接着文战一国,将本应该属于景国的象州强夺回来,导致象州动荡不安,前些天还有各家族反对朝廷政令。以我之见,此次只要我景国全面退让,方虚圣辞官致仕,所有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否则,一旦圣道镇封,后果不堪设想。”
“看似有道理,实则一派胡言!说吧,你是左相党人,还是庆国安插的奸细。”张破岳毫不客气道。
狄建泯昂首道:“我是景国子民,但更是人族。本官站在全人族的角度全盘考虑问题,并非着眼一地一国,何错之有?至于奸细之说,才是一派胡言。”
景国众官冷冷地看着狄建泯,无论他是左相余孽还是庆国奸细,都是景国之敌,绝不能留此人。
盛博源道:“老夫虽然认为此事要谈判,但狄建泯这种全盘投降的论调,却有投敌叛国之嫌,理当先将此人关押起来,待此事过后再严加审问。”
许多人轻轻点头,最后众官望向太后。
未等太后开口,那狄建泯突然道:“好一个鬼迷心窍的景国,好一个固步自封的朝廷,将来人族若引发内战,导致族灭,必是尔等所为!你们,是人族的罪人!”
狄建泯说完,周身才气突然涌动。
“不好……”
许多人大叫,方运本能地调动官印和圣庙力量,要镇封狄建泯。
但终究迟了一步,就见狄建泯头颅爆开,黄的白的红的向四面八方飞溅,浓烈的血腥味在奉天殿中弥散。
方运一碰官印,圣庙降下力量,瞬间清除污秽,并把狄建泯的尸体挪移到他处。
奉天殿中陷入短暂的沉默。
张破岳打破沉默道:“此人明显与庆国勾结,自知妖言惑众之后会被查处,所以畏罪自杀,理当严查!”
方运道:“刑部即刻派人去圈禁狄家及其全族,待朝会之后再细查。”
刑部官员领命,立刻利用官印发布命令,让刑部人员出马。
突然,一个曹德安皱眉道:“诸位,狄建泯在临死前,竟然把早就准备好的文章发布在论榜之上,现在已经引发事端。”
众人立刻手持官印去论榜查看。
果然,最热门的一篇文章正是狄建泯署名,《过景论》。
题目仿照《过秦论》,内容与《过秦论》不同。
文章先是列举近些年方运或景国对庆国的攻击,然后列举庆国的行动,得出显而易见的结论,自从人族陷入危机以来,庆国的手段越来越宽容,而景国的手段越来越激烈。所以,狄建泯认为,现在庆国与景国之争,所有的过错源自景国。
随后,文章又列举方运曾经敌对国的势力,得出第二个结论,方运似忠实奸,表面上带领人族进步,但实际上杀害人族忠良,已经将人族带入泥沼之中。
最后,狄建泯得出第三个结论,只有除掉方运和景国,人族才能屹立不倒,因此在最后用死亡来号召大家反对方运,反对景国。
这种方运过大于功的论调,在论榜上屡见不鲜,但是,以死明志却是第一次。
许多人开始批判狄建泯。
也有人十分愤怒指责那些批判狄建泯的,认为人死为大,那些人应该闭嘴。但是,却遭到坚决的回击。
“那些逆种死了之后,难不成也是人死为大,任何人都不准批判?你们侮辱人族先烈的时候,怎么从来不想想人死为大?若是狄建泯这种人可以人死为大的话,景国那些因抗争庆国而牺牲的义士又成了什么?”
朝堂的众官匆匆看完那篇文章,便放下官印。
辅相杨旭文道:“狄建泯不过是跳梁小丑,不足挂齿,诸位不要被他引偏,我们继续商讨如何应对杂家。老夫支持盛尚书之言,杂家的主要目的应该是解庆国之困,其次是不想落后景国,至于其他,并非重点。更何况,方虚圣乃是我景国支柱,谁都可以认错,他绝不能认错!”
曹德安附和道:“其他方面可以谈,但方虚圣是我们的底线。方虚圣为了景国出生入死,若是逼他认错,我等也愧为景国人,不如各领一丈白绫吊死算了。”
盛博源叹息道:“仅仅杂家一家,还不足为惧,毕竟杂家虽然遍布各国,但未出亚圣,圣道不纯,一直不算强势。怕就怕,礼殿与杂家联手,到了那时,其余各殿不得不妥协,甚至可能难以护住景国甚至方虚圣。”
众人暗暗叹气,望向坐在武侯车上的方运。
这时候的方运,依旧从容淡定,仿佛根本不知道这件事一般。
太后道:“如此一来,诸位爱卿都同意与杂家和谈?”
奉天殿中竟然无人回答。
因为谁也不愿意承担和谈的责任。
无论谁出面,和谈都是极为棘手之事。
若是开出的条件有利于杂家,则必然会被骂卖国。
若是开出的条件杂家不满意,导致和谈失败,那么,必然要有人站出来承担责任。
过了数息,盛博源道:“依微臣之见,内阁应该效仿严打司,成立一个临时和谈司,由朝中大员担任司正和副司正,决定此次谈判,和谈失败不罚,成功则重赏。”
张破岳冷笑道:“盛尚书如此热心和谈,我看不如盛尚书担任临时和谈司的司正,主持此次和谈,如何?”
盛博源皱起眉头,无奈道:“在下专注礼道,不善言辞,更不懂外交事务,并不适合主持此次和谈。不过,偌大个景国真无人出面,老夫担起这个重责也无不可!”
一些人轻轻点头,这盛博源虽然为了力保皇室有些愚忠,跟方运对立,但这番话说得也算有骨气。
曹德安道:“盛尚书的确不适合此次和谈,既然是杂家之事,理当由杂家之人主持,由专修纵横术之人辅佐。”
第2492章 妖界出击,三方联手!
一众杂家官员面色极为复杂。
实际上,他们最不愿意参与此次谈判。
一些杂家官员甚至在心里骂曹德安,平时都说是纸糊泥塑的,一旦帮起方运来格外卖力,比谁都奸诈。
黄宗裕轻咳一声,道:“微臣不同意曹相之见。我等虽然是景国之人,但亦出身杂家,一旦遇到杂家大儒,定然会被其所震慑,反受其害。万一对方手持杂家圣典,我等岂不是要顶礼膜拜?所以,若是和谈,杂家官员最多参与出谋划策,不可主持大局。”
“此事,可否由方虚圣主持?”一个杂家的知府小心翼翼提问。
众人看向那知府,是皇室的人。
盛博源附和道:“我看不错。方虚圣乃是真正的全才,对百家经典了若指掌,信手拈来便可引发天花乱坠,同时辩才无双,的确是主持此次和谈的最佳之人。”
众人看向方运。
方运却不咸不淡道:“本相主持革新,脱不开身,更何况,本相重病在身,不适合奔波劳碌,杂家之人会来景国吗?”
盛博源顿觉无奈,杂家现在占据主动权,绝不可能来景国。
“那有请方虚圣举荐一人担任临时和谈司的司正。”盛博源道。
方运道:“谁力主和谈,谁就去和谈司,反正本相不赞同和谈。”
众官闻言色变,尤其是杂家官员,心生怒气,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件事主要是方运引起,现在杂家官员遭遇无妄之灾,方运竟然不管不顾,想置身事外。
就见一个五品杂家文官道:“若是方虚圣不同意此次和谈,那下官马上辞官,做好对抗圣道镇封的准备,顺便交代一下后事。”
方运漫不经心道:“那你可以离开奉天殿了。”
方运的话让大殿之中变得格外寂静。
那杂家文官面色一阵青一阵白,最后摘下官帽,掷在地上,怒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方运,你总有一天会遭报应的!”说完转身大步向外走。
“慢着!”方运冰冷的声音传遍奉天殿,四境大儒威压散发,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抓住那杂家文官,让他难以继续行走。
“光天化日之下,诽谤当朝左相,诅咒人族虚圣,就这么堂而皇之走了,景国律法何在?人族礼法何在?自己张嘴二十,本相便饶了你,不然,你走不出奉天殿的大门!”
方运的声音不大,但字字句句如山岳,压在众人的心头。
那杂家文官呆在原地,一动不动,脸上青红交加,不知在想什么。
盛博源呵呵一笑,道:“方虚圣,您何必跟一个小小的进士一般见识?他不过是害怕文信院,脑袋发了昏而已,我看他认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