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悍妇1949-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青竹啊,你干活可自己注意一下,不能干的活儿就不要干了。”
姚青竹怀孕了,蜜月宝宝。
想想小姑娘也才十八岁呢,茂林又不在家,田大花不由就想多照顾姚青竹一下,不过这姑娘也是贫家出来的,不娇气,挺省心。
姜茂松知道后,晚上睡觉时,就越过儿子跑过来,笑嘻嘻地搂着田大花说,茂林跟他还真是亲兄弟,都一样,很准,新婚蜜月就让媳妇怀上了。
“不信你想想,小石头,是不是咱们结婚没满月就该怀上了的?还有小平安,也是,那什么……我从战场回来,刚一个月就怀上了。”
“你这大伯子,还能不能正经点儿了?好意思琢磨这事。”田大花说。
“我怎么不正经了?大实话。”于是姜茂松就很不正经地推推她,“媳妇儿,咱俩再生一个吧?再生个女儿。”
田大花挑眉:“你怎么保证生女儿?那要是再生个儿子呢?你怎么赔偿我?”
这怎么保证呀,他还真保证不来。
姜茂松顿了顿,想起刘师长说三个儿子就讨厌了。最近他来信说小儿子刘安生皮得气人,刘安生刘安生,一点儿也不安生,皮得刘师长很想把他塞回娘胎里去。
☆☆☆☆☆☆☆☆
五七年秋,刘师长来信说,安亮考上了军校,不负他所望地选择了军人作为终生职业。这年代军校可不简单啊,就算一切条件够了,也得万里挑一的实力。
这一年深秋,姚青竹顺利生下了第一胎,儿子。
田大花于是跟老奶奶说笑,说咱们老姜家不会没有女儿的命了吧,老奶奶却指着福妞说:“谁说咱们家没有女儿命?你们妯娌自己光生儿子,怪谁呀,要不你再生一个试试?”
试试?试错了还能还回去吗?
田大花默默决定,俩儿子挺好,第三胎还是算了吧,她没法保证三胎生女儿,也没有多子多福的想法。
于是她跟姚青竹说:“青竹啊,你争争气,第二胎一定要生个女儿,要不咱们家下一代就没有女孩了,你生个女儿,一准是咱们全家的宝。”
姚青竹觉得压力有点大,摇头失笑地表示,这个她也没法保证呀。
听说姚青竹生了,姚母带着女儿梅兰菊们来探望,姚母抱着小婴儿格外高兴,连说:“还是青竹争气,青竹头一胎就生了儿子,我可算放心了。”
田大花知道,姚母自己是生了三个女儿才生了个儿子,儿子下边老五又是个女儿,姚家大女儿姚红梅嫁人后连生了两个女儿,二女儿,也就是最初跟茂林相亲的姚墨兰大约婚事不太顺利,眼光也高,如今20岁才订了婚,还没出嫁,因此姚母恐怕是有些重男轻女的。
“妈,你别说了。”姚青竹笑着说,“我大嫂这几天都在说呢,说我怎么没生个女儿,要是个女儿,肯定是全家的宝。”
姚母:“你大嫂自己生了两个儿子,她当然能这么说。这是你跟茂林的头一胎,说归说,真生了女儿,你婆奶奶和茂林怕是要失望了。”
“妈,我婆奶奶如今就缺个重孙女了,生了女儿她才不会失望,我大嫂更是喜欢女孩。”姚青竹说,“也不是谁家都光想着要儿子的,茂林从来就没说过想要儿子还是女儿,生什么都好。你也是,你往后不要老在大姐跟前念叨她生儿子生儿子,大姐都让你念叨得难受了,二姐嫁了人你也不要念叨,你有四个女儿,哪一个对你不好?还有弟弟子俊,也幸亏我爸管的严,交给你大概就惯坏了。”
田大花在一旁看着,心说姚青竹这个温温软软的小姑娘,如今嫁到他们家一年,被她带在身边一年,也学会反驳了,尽管反驳人也温言软语的,可该说就说,并没有含糊。
其实也是如今姚青竹地位不一样了,本来在家里她是老三,性格文化工作都不算出色,比不过大姐二姐,也不会太被父母重视。如今嫁进了姜家,姜茂松身为政委不用说,茂林自己也是部队的军官,婆家一家子对她都挺好,姚青竹又正经进了国营厂当了工人,底气不一样了,姚青竹也敢于在姚母面前说话了。
“你这丫头,嫁了人长本事了,我替你高兴呢,你倒好,还教训起你妈来了。”姚母半真半假地沉下脸说。
田大花就笑着说:“我看青竹说得对,婶子你就是没看清楚形势,我们家老奶奶整天嚷嚷还缺个重孙女,我们家从来没有重男轻女那些事,你看看我小姑子福妞,还不是家里最受宠的?”
姚母脸上就讪讪的,然后笑着说:“女孩当然也没啥不好,没啥不好,我其实都喜欢的。”
把姚青竹母子两个从医院接回家后,田大花先给茂林拍了电报,告诉他生了儿子母子平安,没有婆婆,她这个长嫂就在老奶奶的指导下照顾姚青竹坐月子。生下孩子的第三天,茂林回了电报,说要等一阵子才能回来,并给儿子取名叫“明东”。
姜明东,挺好。这样倒省事儿了,大名叫姜明东,小名儿一家人就喊东东。石头他们这一辈按照家谱是“明”字辈,石头的大名就叫姜明远,小平安还没上学,都还没有大名呢。
满月以后,姚青竹就开始重复田大花走过的老路,自己请假带孩子,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她们没有婆婆,也没有别的人能带呢,总得到孩子一岁多,可以送到托儿所才行,她自己才能放心上班。
她请假全职带孩子,加上家里还有个聪明勤快的小姑子福妞,田大花的日子可就太幸福了。孩子睡觉姚青竹也不闲着,等田大花下班回到家,饭菜就差不多了,家里也收拾干净了,基本上坐下来端碗就吃,简直不要太舒坦。
姚青竹专职带了一年的孩子,也幸亏是国营工厂,工资虽然被扣了不少,可工作还在呀,军属总得照顾,别的也不影响。
等到小东东一岁多,刚过完春节,姚青竹就把他送进了托儿所。小平安已经上了幼儿园,于是妯娌两个每天赶早把孩子往托儿所和幼儿园一送,放心上班。偶尔妯娌俩忙了顾不上送去,要迟到了,那就索性不管了,于是有些战士便有幸看到这么一副画面:姜政委军容整齐,腰杆笔挺,一手抱着小侄子,一手领着小儿子,连哄带骗地送他们去幼儿园(托儿所)。
也就是小东东送到托儿所没多久,刚开春,人民公社化开始了,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办食堂,放卫星,田大花送小平安去幼儿园,幼儿园的围墙上画着大幅的壁画,其中一副,两个人赶着两头毛驴拉的大车,大车上一个巨大的萝卜,旁边写着一行大大的毛笔字,刚开始学认字的小平安就伸出肥嫩的小手指,一个字一个字指着让妈妈念给他听: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第64章 隐忧
这样的壁画可不止萝卜。
一个大红薯上坐着三五个农民聊天; 山一样的南瓜上胖娃娃们在玩耍……田大花很担心小平安要是问她,妈妈,这南瓜怎么这么大呀; 我们家南瓜为什么小小的; 她该怎么跟小平安讲?
好在孩子的小脑袋本来就很奇特; 小平安除了一个个指着让妈妈教他认字; 别的也没问; 似乎南瓜红薯本来就该这么大。
部队家属大院的情况倒是没多大变化,除了买粮食要带一个“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买东西不光要钱; 还要有票,粮票布票油票副食票; 地方上有拥军政策,部队也有自己的后勤供应,部队家属大院的各种票倒也够用了。
中秋节,姜茂松和田大花回老家去上坟。每年的清明和中秋; 他们家都会特意回来上坟; 过年更不用说,最近两年过年都在老家。这一天; 石头和福妞要上学; 姜守良要上班; 家里还有平安和东东两个小娃娃,姚青竹留下来照管奶奶和两个小娃,下了班要去幼儿园和托儿所接; 所以今年就只有田大花和姜茂松回来了。
进了村,没遇到多少人,似乎闲在村里的都是些老人和小孩子。墙壁上满目都是红漆刷的标语,人定胜天,人民公社万岁……姜家村,如今叫做姜家生产队了,四叔从村长变成了生产队长。
他们进了自家的宅院,先简单收拾一下,便带上祭品去村西山上上坟,上完坟回来,四叔已经在他们家门口等着了。
“茂松啊,我听说你们回来了。”四叔老远打招呼。
田大花便开门请四叔屋里坐,四叔坐下后就问姜茂松:“茂松侄子,你跟我说说,你们城里也搞人民公社、大食堂吗?”
“听说地方上搞的,街道上有的已经开始办食堂了。”姜茂松说,“我们是部队,跟地方肯定不太一样吧,部队有部队的后勤供应体系,我们的战士本来就吃食堂。”
“四叔,咱们村里是不是也办食堂了?”田大花问。
“办了。”四叔说,“公社昨天还来检查指导食堂工作了,指导我们要让广大社员吃饱饭,吃好饭,放开肚皮吃饭。我这边……”
四叔迟疑了一下说:“我这边,昨天还挨了批评,说食堂伙食搞得不够好,经常让广大社员吃杂粮粗粮,细粮吃少了,居然有时候还吃野菜,说体现不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让我赶紧改呢。”
田大花就哦了一声,看看姜茂松,姜茂松对比也不知道能说什么,军队和地方,区隔还是比较分明的,他对地方上的许多事情也只是了解和关注,便也不做太多评价。
四叔接着又介绍说,全民所有制了,大集体了,公社来人指导督促,一定要彻底,各家粮食、猪和牲口都集体所有了,各家院里私自种的菜也要铲掉,村前新建了生产队的牛棚,牲口全都养在那边,安排了二爷爷和五爷爷当饲养员,还建起了生产队的养猪场,各家的猪也都集体了养在那边,七婶如今是生产队的养猪员。
“我记得,过年时候还没吧?”田大花说,“你们,工作也太快了。”
“不行啊,已经挨批评了,说我们生产队搞得不够彻底,说我这个生产队长有责任,说人家后山村比我们搞得好多了,一家一户养的都不超过三只鸡,农具什么的也都集体所有。这个也怪我,我寻思锄头镰刀什么的都弄到生产队一起管,用起来不方便,每天敲钟上工,社员不是还得耽误工夫分发农具吗,我就没让拿到集体来,让他们先搁在个人家里保管着,结果说我这思想意识不对,工作有资本主义尾巴。”
四叔一副检讨的口气,可却让人听出了某种担忧,田大花和姜茂松换了个眼色,也不知能说什么。他们家原本是有六亩三分田地的,现在集体所有了,是不是还得有人回来干活?
田大花就这么问四叔,四叔摆着手说:“现在田地都是集体所有,哪还分谁家的,都是全民的了,你们当然也不用回来干活,你们已经在城里安家了,在厂里上班,也是为社会主义做贡献,人家公社说了,家里有出去当工人的,在哪儿贡献都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
“四叔,我们今天来,怎么村里都见不到人呀,就只有七老八十的和小孩子。他们都下田了?”
“社员都上工去了呗。”四叔说,“人定胜天,公社指导我们,要有开发荒山的豪情,让我们把村后那座山头的树都伐掉,开垦成良田,伐掉的木头正好给食堂烧火做饭,往后还要建高炉,大炼钢铁。”
田大花想了想村后的山坡,伐掉树木也种不了庄稼呀,庄稼跟树不同,总不能长在石头上。
不过她转念又想,以姜家村这几十户村民的人力物力,要砍伐开垦那座小山,估计最少也要个三年五载,至于身后的茫茫大山,深山老林子,再怎么人定胜天,知道厉害的山民恐怕也没人傻到敢往里头钻,一脚不慎就是送命的事儿。
中午,在四叔的盛情邀请下,田大花和姜茂松去了生产队的食堂吃饭。
说实话,他们本来真不想去,可四叔一再邀请坚持,聪明如田大花,很快就琢磨出味儿来了。
人民公社不是批评村里食堂的伙食不好吗,正在整改。姜家村出了个大人物,大政委,打过鬼子进过朝鲜的英雄,在城里呢,听说比县长级别还高,要是姜茂松去吃了,说个好字,公社的人大约也就不能再硬说不好了。
耿直四叔式的狡猾。田大花心说,没想到姜茂松还有这个用处。
“那我们就去尝尝吧。”田大花说,既然各家都不做饭,吃食堂了,个人家中铁锅都摔了,他们要是自己在家里弄点儿吃的喝的也不太好,不吃午饭饿一路回去她可不干,索性就去食堂吃大锅饭吧。
田大花和姜茂松一出现在食堂,就引起了一阵轰动,三老四少,婶子大娘,纷纷过来打招呼,一张张脸上洋溢着热情幸福的微笑。整个村子的人似乎都很高兴,只除了作为当家人的四叔,那种小心掩饰的隐忧。
吃饭不要钱,敞开肚皮吃好饭,这么好的日子,这些祖辈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老百姓们,谁不高兴呀。走在路上,掉了个大红薯都没人捡了,大街上捡东西丢人民公社的脸,人民公社又没让你饿着,再说自家都不做饭了,更不缺饭吃,谁还捡啊。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绝不是一句空话。
因为刚刚被人民公社要求整改,当天的午饭十分丰富,白面大馒头,小白菜炖猪肉,还有青菜粉条汤,排队打汤,菜用大碗端上桌,馒头装在筐子里管够,社员们笑语欢声,围坐在长条大桌子上一起吃饭。
还有个别社员在那儿跟四叔说,就该这么着,今天菜里的猪肉还不够多,再多一点,再肥一点,社会主义哪能吃不上肉呀。
“人家后山村每天都能保证一顿有肉的菜,咱们村,好几天都没吃上猪肉了。四叔啊,眼下这秋收时节,必须保证广大社员吃上肉。”
那个社员一说,便迎来一片附和声。吃肉的事情谁还不支持?
“今天早晨杀了一头猪,不算大,你七婶是饲养员,还有点舍不得。”四叔跟田大花和姜茂松坐在食堂一角,抽着烟袋说:“我叫你三叔杀了,收拾好了,这时节能将就放一两天,不行就放上盐腌腌,多加点菜进去,还够再吃两顿的,猪下水收拾收拾,加点菜炖个杂碎,也够吃一顿的。”
食堂负责做饭的是四婶、五婶和村后的茂昌媳妇,三婶负责打饭和搞卫生,三婶看见田大花和姜茂松来了,打了招呼,两人没过来端饭,就一起去角落坐下了。
不一会儿,四叔亲自端着粗瓷大碗来打汤,又拿馒头,三婶一看,肯定是给姜茂松和田大花打的呀,于是等四叔再去端菜,端来的大碗菜里头肉就特别多,大片大片的五花肉。
田大花不由得就想笑。她就着菜和汤,吃了一个馒头,姜茂松也吃了一个馒头,食堂的馒头蒸得很大,一个就吃饱了。
也不知是他们现在体力劳动少,还是什么原因,反正看看周围,他们俩这饭量真心不行,四叔够五十岁的人了,还一口气吃了两个大馒头,等田大花和姜茂松放下筷子不吃了,四叔就把大碗里剩下的菜一口气全吃光了,还喝光了一碗青菜粉条汤。
不愧是放开肚皮吃饭。
社员劳动者吃饭快,田大花和姜茂松吃完,四叔扫尾,等四叔吃完搁下碗,整个食堂里除了几个老人孩子,别人都吃完了,很多人就过来找姜茂松和田大花说话,也有的过来打了招呼,就先回家休息去了,说下午还要上工呢。
四叔搁下碗,放下筷子,慢吞吞拿手擦了下嘴,就眼巴巴看着姜茂松。
姜茂松看着油乎乎洒了菜汁的桌子若有所思,一时没反应,田大花悄悄在下边捅了他一下,姜茂松一抬头,看看田大花,在她的示意下把目光转向四叔和围了一圈的村民们。
这些都是他从小就熟悉的人,长辈,平辈,一张张幸福如意的脸。姜茂松笑笑对四叔说:
“四叔,咱们姜家村生产队的食堂搞得非常好,饭菜也好吃,我今天吃得很饱,这都是四叔你的功劳。”
第65章 应对
食堂午饭后; 田大花和姜茂松一起回到老宅,姜茂松进了堂屋坐下休息,田大花却跑去把家里现有的东西; 尤其是粮食之类的; 全部检查了一遍。
老宅其实没多少存粮; 他们一家好几年都没在村里种地了; 老宅里的一点存粮; 除了去年茂林结婚娶媳妇,为了办喜宴和自家人过年,她出钱在村里买了一部分; 没用完,还有就是三叔他们几家给的。
这几年田大花把田地送给了三叔、四叔和七叔三家分着种; 只要求他们负担公粮,别的什么也不要,三家过意不去,尽管田大花说了不要; 还是会给田大花家送点儿粮食、杂粮之类的; 七叔七婶种了他们的菜园,还会给他们一些干菜。
相应的; 田大花也会给他们带一些城里的生活用品; 乡下不好买的那些; 比如肥皂和花布之类的纺织品。
田大花清明、中秋和过年固定都会回来,平时村里有喜事她未必来,但如果是本家近房的长辈过世; 她基本都会回来,这几年过年也会在老家住几天,加上城里地方小,没有什么存粮的地方,田大花就把现有的粮食存放在老宅里,为了防老鼠防潮,还特意在下边搭了木架,赶在夏天梅雨季之前,委托七婶帮她晾晒一两次。
家有余粮心不慌,这个道理恒古不破。
平常他们在城里买粮吃为主,有城镇居民粮食供应证,老家这一点存粮,她平常回来也会带一些回城,带不了那么多,偶尔还回来住,也就放在老宅里存下了。
田大花把这些粮食查看了一遍,四口袋麦子,自家缝的布口袋都不大,两麻袋玉米,还有三口袋红薯干,剩下一些零散的杂粮、豆子和干菜,干菜很少,基本已经被她平时带回城里去吃了。
加上现在家里能买到的供应粮,应该能够支撑一阵子,希望不需要太久。
“大花,你干啥呢?”姜茂松见她不肯休息,就走进来问。
“有点后悔。”田大花指着木架上的粮食说,“我之前应该多买一些粮食存着,家有存粮心不慌,也就是这几年在城里习惯了每月买粮吃,过的大意了。现在好了,粮食都归集体了,老百姓家里都不存一粒粮食,想买都没处买了。”
姜茂松竟然立刻明白了她的意思。
毕竟,两人都是十分精明警觉的人,尤其姜茂松所处的位置,他能够了解到一些别人了解不到的东西,平时了解到的形势,也只是动向和形势,有所隐忧,现在亲眼看到的这些事情,加上田大花的反应,便让他随即警觉了。
可是,谁能怎么办?
“大花,你不用太担心,兴许只是一阵风,没那么严重。再说了,我们这些人的粮食供应应该有保证的。”
部队不能饿肚子,部队不能乱,这个道理很容易懂。
“寅吃卯粮,你觉得这样放开肚皮吃饭,够吃多久?”见姜茂松沉默,田大花补上一句:“这可不是一个姜家村的事。”
她前世是经历过战乱的,饿殍遍地路有白骨……田大花隐隐感觉到某种酝酿的隐患。
所以她现在想的,就是怎么样去应对,有备无患。
田大花把家里现有的粮食都看了一遍,盘算着想法子都带回城里去,这么多粮食她跟姜茂松两人也没法拿完,只怕还要用到三叔的驴车。
下午,田大花便叫了三叔用驴车送他们下山,把家里的粮食全都带上了,返回家中后便仔细收藏起来。
晚上吃饭的时候,桌上做了一盘白菜炖肉,一盘炒萝卜丝,还给老奶奶和两个小娃娃蒸了鸡蛋羹。
今天的菜是姚青竹买的,姚青竹和小东东的粮食供应也都跟家里一起,家里日子反正过得去,一家人粮票都在田大花手里,买粮食也都是田大花出钱,她也没要姚青竹按月交伙食费,所以姚青竹觉得不能光占家里的便宜,便经常出钱买菜。
“青竹,以后伙食上节约些,你也不要经常往家里买肉买菜了,尽量买南瓜红薯这些当饭的。”
姚青竹弄不清楚大嫂为什么突然这么安排,眼下日子不是挺好的吗?
不过她如今跟茂林一样,对大嫂言听计从惯了,反正大嫂不会平白无故这么安排。不过姚青竹又想到别出去了,是不是家里缺钱了?毕竟,要养活这么一大家子。
“大嫂,你要是不让我买菜,那我每个月就该给家里交点伙食费,咱们一家子都靠工资吃饭,长期这么下去总不行。”
田大花想了想说:“要不然,你每个月就交一点吧,你工资是42块5,你跟小东东娘儿俩,交20块钱,往后家里的粮食肉菜,都由我去买。”
姚青竹虽然觉得大嫂今天有些怪,不过也没多问,以他们家的生活水平,一个月交20块钱,已经很少了,反正她们娘儿俩这几年日子都是大嫂安排。
田大花想着,他们家的副食品供应相对宽松一些,比城里普通工人和居民要好一些,干脆,往后能买到的副食、南瓜青菜之类就尽量买,这时节南瓜红薯都可以当饭吃。
这样多吃瓜菜副食,每个月的粮食供应额度,能买都少就买多少,把粮食省下来。
于是悄悄的,田大花开始攒粮食。
工人的粮油,像田大花和姚青竹,包括姜守良,每个月供应量都是44斤,这是指粮票,石头和福妞按中学生的配额供应,每个月是32斤,小东东这样的小儿童供应18斤,老奶奶的供应则是28。5斤。家里有个特殊人物姜茂松,他把粮油关系放到家里以后,每个月的供应证是52斤,还可以多买细粮,他的副食供应眼下还没限量。
于是田大花每个月都按供应量的上限买,趁着眼下还宽松,能买到的就尽量买。买白米、细粮的话,一斤粮票只能买一斤,可是买杂粮、红薯干、玉米粉,最多却能买一斤二两,于是她就尽量多买些杂粮。
这一个秋冬,一家人的伙食就有了些变化,以各种瓜菜和杂粮粥为主。今天南瓜小米粥,明天红薯青菜粥,花样多一些,一家人也没察觉什么变化,还都挺爱吃的。
第二年,青黄不接的二三月,各地方日子就起了变化。田大花清明节再回老家上坟,三婶就跟她说,食堂里如今开始吃红薯叶子了。
“去年秋天,红薯秧丢在田里没人要,那些小的红薯也丢在田里,说太小了不要了,现在青黄不接没吃的了,又把田里的红薯秧拉回来,打红薯叶,放一些杂和面、豆饼进去煮着吃,冻了一冬天的烂红薯也捡回来吃了,大人还好,小孩子都饿的脖子细长。”
田大花默然无语。
“你四叔,悄悄组织村民上山打猎、挖野菜。”三婶说,“这个不能张扬出去,瞒着公社那些人,省的又说咱们给人民公社脸上抹黑。咱们祖辈靠山吃山,总归饿不死人的。”
田大花心说,还好,靠山吃山。
城里买粮食早就开始排队了,排队也未必买得到,每次都规定一口人只给买多少,免得有许多人排队没排上,根本买不到。
还好,因为田大花早就开始准备,他们家起码还没有人饿着,老奶奶偶尔还吃得上特殊供应的点心,小平安和小东东两个年纪小的娃娃,也还能吃上细粮,大人便相对节俭多了,细粮是不太舍得吃的。
随着开春万物复苏,夏粮还没收获,整个城市都面有菜色。农村人说城里人日子好过,因为他们有计划供应啊。城里人却以为农村人日子好些,农村有田有地,可以摘榆钱、挖野菜,总归是好一些的吧?
这样的日子在当年夏粮歉收之后,就越发艰难了。田大花家除了每个月能买到的供应粮,便开始动用她之前攒下来的余粮。
靠着这些余粮,加上每个月排队买到的粮食和副食,一家人还过得去,节日里早点儿去排队买肉,一般去排队的是姜守良,他有经验,还带上小马扎,有的人半夜就去排队了。
家里原先存下的腊肉省着点儿吃,好歹过一阵子能吃上荤菜,偶尔还可以去国营饭店给小平安和小东东买几个菜肉包子。
两个小娃娃无忧无虑的,以前他们俩还可以吃上饼干,如今饼干吃的少了,有时根本买不到,抓一把煮熟晾干的红薯干当零食,也吃的美滋滋。
小平安领着小东东,啃着甜甜软软的熟红薯干玩耍的时候,姚母悄悄跑来找姚青竹,说家里已经断粮好几天了。
“一连排了两天队,买不到。”姚母说,“我跟你爸爸还好,你弟弟,你妹妹,已经很长时间没吃饱饭了。”
姚青竹为难地看着他,轻声说:“妈,我们家也只是勉强吃得上饭,还都是靠着大哥大嫂,我自己每个月的粮食供应说是44斤,其实眼下根本买不到那么多……我也知道家里艰难,可是我怎么跟大嫂开口啊。”
“那你就眼看着你弟弟妹妹饿死?”姚母板着脸说,“你大姐二姐没出息,也都艰难,我还指望你呢,指望你有什么用?你自己吃着喝着,就让你弟弟妹妹饿死算了?”
姚青竹咬咬牙,指着地上玩耍的小平安和小东东说:“妈,而今家家都吃不饱饭,弟弟妹妹好歹是大人,你多想想法子,实在不行,跟人家学着,带他们下乡去挖点儿野菜也能撑几天。这家里还有八十多的老奶奶和两个小孩,一大家子要养活,你这不是逼着我从老人孩子嘴里抠粮食吗?”
“我知道你不当家。”姚母说,“你这个没出息的,嫁过来自己不长进,什么都听你大伯嫂子的,连自己娘家都不敢帮,养你这样的女儿有什么用?”
“妈,人得长良心。”姚青竹无奈说道,“要不是大嫂,我跟小东东娘儿俩,眼下还不是断粮挨饿。”
第66章 瞎操心
田大花一脚踏进门的时候; 姚母正在数落姚青竹,姚青竹性子温软,也没跟姚母当面大吵; 可她就是咬着嘴唇不妥协。
结果田大花一推门; 姚母脸色一变; 立刻就把嘴巴闭上了。
其实不用问; 田大花也猜的到姚母来干什么; 姚家的日子不用问都很艰难。毕竟,田大花家除了老奶奶和两个小娃娃,都是正经上班的工人; 还有军人,粮油供应比姚母那样的普通居民要多; 作为军属大院买粮也相对容易买到。
姚家的儿子和五女儿都没有正式工作,一般居民的供应量跟老奶奶一样,只有28斤半,还未必能排队买得到。就只有姚父的供应粮多一些; 机关团体人员、脑力劳动者; 包括教师,都是每月32斤。
而田大花家除了老奶奶和两个小娃娃; 就连福妞和石头也是按大中学生的供应; 每个月32斤。
像田大花家; 即使早就有所准备了,如今也得精打细算吃饭,何况姚家呢。
可是田大花有什么法子; 她又不是圣母,救急不救穷,这日子谁也不好过,你就算能帮,帮了一次,就会有第二次,谁知道要到什么时候?
并且客观地说,姚家要是好好地精打细算,不上班也有更多的时间排队买粮,可能吃不饱,但起码不至于断粮好几天。
田大花多少也从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