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七零年代-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早在六二年的山东,还有七零初的福建,就短暂实行过这种制度。虽然最后因为混乱的政局而被叫停,但事实摆在眼前,产量明显比其他年份高。
    做这个决定前,江平业和远在京城的江老爷子通过电话。老爷子告诉他,安徽已经有地方在年初就偷偷包干到户,有人给捅到了中央。主张改革的杨老发话不要着急去动,放两年再来看看对还是错。江老爷子让他尽管放开手脚去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了老爷子这话,江平业犹如吃了定心丸,雷厉风行的开始改革。
    可想而知,江平业遭到了多大的阻力。很多人觉得江平业根本就是在开倒车,复辟资本主义。他们有着十几年的舆论优势在,口诛笔伐,将江平业批得体无完肤。
    江平业也不是吃素的,拿出五月份的党刊,指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跟他们死磕,最后立下军令状,一切责任由他承担。才算是把这个政策顺利下达到十二个公社。
    红河公社就是三个包干到户试点的其中一个。这是许向华跟江平业争取来的,他相信包干到户绝对能让老家人过上好日子,也能让他们家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江平业需要增产来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许向华也需要增产来回报江平业。政策一下达,许向华专门请了三天假回了村里一趟。
    从村里回来后,许向华便跟秦慧如商量,他想辞职,回乡下承包那座荒山,种果树搞养殖。
    其实说起来,他们家绝对不差钱,乡下那两个养殖场,一年到头有大几千的净利润,这个收入远远高于其他人。加上之前那些年做运输攒下的那笔钱,金钱上他们家可说十分丰裕。
    妻子温柔美丽,还是第一批大学生,儿女乖巧懂事,他自己也有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
    他应该知足了,可他就是觉得不够,钱不够,成就感也不够。
    许向华都觉得自己是这家里最闲的一个。
    秦慧如忙着学业,自从跟着教授做课题,忙碌又充实。
    许清嘉和许家康一边读书,一边折腾,养兔子拍照,做的有声有色,欢天喜地。
    就是许家阳都交了一群小朋友,每天玩的不亦乐乎。
    他这个一家之主却闲了下来,上班、下班、出差,按部就班,一点波澜都没有。乡下养殖场已经进入正规,一个月回去看一趟足够。
    自打街头巷尾做买卖的人越来越多,许向华就蠢蠢欲动,想着找点事情做。目前这形势,买车做运输一两年内无法实现,根本买不到车。小本生意,他又没兴趣。
    现在总算是来了个好消息,许向华顿时找到了可以为之努力的方向。
    对此,许家康和许清嘉那是双手双脚赞成。
    许清嘉望着精神奕奕的许向华,笑了起来。之前她就发现许向华有点无精打采,这会儿就像是被注入了活水,整个人容光焕发。有些人啊,就是生命不止,折腾不息,许向华显然就是这种人。
    这会儿80年代都还没到,局势尚且紧张,所以安安耽耽在农村搞种植养殖不失为一个好的致富路。再过两年,局势就会明朗起来,可以光明正大办厂。
    到那时候,许向华也应该能积累下一笔不小的启动资金,正可以大展拳脚。
    爷三个目光炯炯的看着秦慧如,似懂非懂的许家阳也跟着看过去。
    被四双眼睛盯着,秦慧如哭笑不得:“我不是说了么,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吧。”
    她没有那种,只有在机关工厂里正经上班,才体面的想法。不偷不抢靠本事挣钱,怎么就不体面了。
    最近许向华提不起兴致,问他只说没什么,可她这个做妻子还能一点都察觉不到,遂跟他说想做什么就去做吧。
    不过倒没想到他会这么果决的要辞掉工作,想辞就辞了吧。反正家里又不缺他那份工资,他高兴就好。
    许向华得意忘形,伸手抱住秦慧如:“媳妇儿,我肯定会让你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啊哦。”许家康和许清嘉两重奏,许家阳慢了一拍,鹦鹉学舌,随即还天真的捂住了眼睛。
    秦慧如红满脸通红,用力推开许向华。
    许向华脸皮厚,不以为然一笑,曲起手指从大到小一人敲了一下:“哦什么哦。”
    三个小的捂着额头继续笑。
    许向华摇了摇头:“那明天我就去办离职。估计这一阵我多数时间得留在乡下。我不在,你们在家乖乖听妈妈话,知道吗?康子,我不在你就是咱家的顶梁柱了。”
    许家康爽快点头,一脸的跃跃欲试:“四叔,你放心吧,我给你守好大后方,你放心大胆去干吧,等我放假了,我就过来给你帮忙。”
    许向华用力揉了揉他的脑袋,把头发揉的乱糟糟:“读书不见你这么积极,这会儿你倒积极了,考到前十五,我就让你来帮忙。”
    许家康估摸了下自己的成绩,顿时胸有成竹,做了个OK的手势:“保证完成任务。”
    第二天,许向华就去棉纺厂辞职,领导忙问为什么。
    许向华便说他老母亲在乡下包了一座荒山,他要回去帮忙。许向华户口已经转出来,只能借孙秀花的身份承包。
    最近土地改革这事闹得沸沸扬扬,领导岂能不知道,私下他觉得大有可为。所以也不再挽留,反正留了也留不住。
    于是领导表示了真诚的惋惜,许向华办事稳妥,过来这一年多就没出过纰漏。修车技术尤其好,帮着解决了不少难题。
    许向华笑:“小程已经能出师了,有他在没问题,我走了也放心。”
    领导脸上带笑,小程是他表侄,跟着许向华学修车。许向华走了,小程刚好转正顶上:“都是你这个师傅教的好。”
    “是他机灵好学,”许向华笑着道:“我虽然辞职了,可时不时也会回来,我家人都在这。小程要是有什么问题,大可以来找我。”
    领导顿时笑容更深,客套一番之后敲了章。
    又花了几天的时间交接,许向华才离开棉纺厂,他便马不停蹄的赶回三家村。
    留在余市的许清嘉他们也陆陆续续的迎来了期末考试,随后就是中考,又过几天,便是万众瞩目的高考。今年高考比去年提前了小半个月,定在7月7号、8号到9号这三天。
    许清嘉依旧拿回了第一名,让秦慧如喜不自禁。许家康刚好考了班级十五,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秦慧如都不知道说他什么才好,不过这成绩显然比上个学期进步不少,照这趋势下去,考个好大学不是问题,还有两年呢!
    许家阳也在托儿所拿了一朵好宝宝小红花回来,可把小家伙给乐的。
    下半年,许家阳终于能上小学,秦慧如给他报完名,一家人收拾好行李回老家。
    等到真正走的时候,多了一个拖油瓶——江一白。听说许家包了一座荒山,江一白好奇不已,就想去凑凑热闹,说来他还没正儿八经的在农村待过来着。于是歪缠着父母要去长见识,又去向秦慧如卖乖。
    秦慧如便说只要他父母同意就行。
    鉴于他这次中考成绩不错,进余高没问题,江平业和何云溪便同意了他这个要求,也是想着让他去下面看看也好。
    江一白心花怒放,屁颠屁颠跟着他的好兄弟下乡体验生活来了。
    一踏进三家村,许清嘉便发现,遇上的村民精神前所未有的亢奋。
    保证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下不管多少都是自己的,怎么不高兴,不干劲满满!
    
    第71章 第七十一章
    
    “他们干嘛都看我啊?”江一白纳闷地摸了摸后脑勺。
    许清嘉:“大伙儿都记得两年前你掉水里的英勇身姿。”
    两年前江一白是坐着小轿车来的; 他们这儿一年到头都见不到汽车的影子; 尤其是江一白还掉水里了。哪能不影响深刻,时隔两年再见到他,还是跟他们一块儿回来的; 心里肯定好奇。
    江一白的脸绿了; 他都快忘了这一茬,当年他可是成了落汤鸡; 还是带冰渣的那种。
    正当时就有跟他们熟悉的人上来问了; 寒暄两句之后,眼神就往江一白身上跑,唉了两声:“这是不是前两年来过的; 住在牛棚里的那个……”赶紧把到嘴的牛鬼蛇神的儿子给咽了回去,这两年形势日新月异; 当年倒了霉的牛鬼蛇神; 都恢复了原来的身份:“那个人的儿子。”
    许家康大大方方道:“大海叔,你记性真好,就是他。”许家康哥俩好的箍着江一白的肩膀:“那么巧; 搬到余市之后; 我跟他居然是一个学校的。”至于其他关系,就完全没必要说了。
    “那可真是有缘分啊。”来人笑呵呵的说了一句,当年许家康把快冻死的人; 带回家了; 关系好也正常。
    这么寒暄了一路; 他们才算是回到了老屋; 从村口到这边短短一截路走了小半个小时。
    江一白由衷道:“你们人缘可真好。”这一路遇到的村民都会热情地招呼两声。
    许家康笑了笑,他们家在村里人缘本来就好。后来带着大家一块养兔子,他和许清嘉还专门回来教过大伙儿,养兔子这方面他们俩可是专家,自学成才的那种。
    现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着几十只兔子,即使规模没他们那么大,颗也时不时能吃口荤腥。这兔子就是繁殖精,只吃草就能长大,是个好东西。
    因为这一茬,许向华在村里的威望比大队长都要高。
    这次能顺利包下那片山,一来是没几个人有这个魄力一口气吞下一座荒山,二来一看许向华要,也就没人跟他争了。
    “奶奶,我们回来了。”许清嘉欢欢喜喜的叫了起来,快步走向屋子。
    满脸笑容的孙秀花从屋里走出来:“这一路坐车累了吧。”
    “许奶奶好,我叫江一白。”江一白热情洋溢的打招呼。
    孙秀花定睛看他,笑起来:“真俊的小伙子。”白白净净高高瘦瘦,这城里人就是和他们村里人不一样。
    孙秀花这是第一次见江一白,当初江一白过来的时候,她老人家扭着了腰躺在床上。
    不过许向华之前跟她提过一嘴,这小伙子就是早年牛棚里那中年男人的儿子。许向华又说他爸妈帮了他们不少忙,现在住的那房子就是人家帮忙找的。
    孙秀花自然热情招待。
    江一白是个嘴甜的,一会儿说奶奶煮的糖水鸡蛋真香,过一会儿又说西瓜真甜,把老太太哄得合不拢嘴。
    哄完老太太,江一白就迫不及待的要去巡山。
    不得了了,他许叔现在是大地主了。当然这话他只敢在肚子里讲一讲。这时候地主什么的还是很犯忌讳的。
    许家康比他更急迫,这一座山呢,能挣多少钱?
    看着这两个猴急的,许向华好笑:“急什么,山在那又跑不了,先把行礼放房间。”
    许家康应了一声,赶紧拉着江一白去放行礼。
    许清嘉他们也去房间略作收拾。
    这一次回来,他们暂住进了老屋。之前租出去的四间厢房都空了出来,许向华重新粉刷了一遍,当做暂时的落脚地。
    租房的知青都选择了回城,一个不拉,包括那对小夫妻。据孙秀花讲,夫妻两没有离婚,约好回城之后想办法团聚。
    再过两年形势就能好转,两人想团聚一点都不难,许清嘉由衷希望有情人能够终成眷属。
    放眼整个三家村,只有三个知青没走,都是在当地成家立业有儿有女的,其中两个在学校当老师,生活尚算稳定。
    另一个是沪市来的男知青,家里来信跟他说,没他落脚的地方,这个男人当场烧了家信。
    这次包干到户,他便说服了岳父岳母还有妻子,承包了村里那片池塘准备养鱼。
    进了自己原来的房间,许清嘉便把短袖换成了长袖,待会儿得在山上跑,日头毒,晒黑是其次,晒脱皮那就惨了。
    “小清嘉,你用得着这么夸张嘛!”江一白对许清嘉的全副武装表达了嘲讽,长袖、草帽、水壶、蒲扇,她当郊游啊。
    许清嘉翻了个白眼儿:“我可不像你这么皮糙肉厚,怎么晒都没关系。”
    “娇气。”江一白言简意赅的评价。
    许清嘉反唇相讥:“我娇气,我骄傲。”
    江一白还能说什么,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说说笑笑间就到了荒山,这座山以前就是大伙儿的柴房,没柴火了就上来砍,种新树这一茬却没人记得,以至于越来越荒。
    眼下不只荒,还坑坑洼洼,那是开沟田挖水渠造成的。
    许向华托着江平业的关系,找了个林业专家帮他规划了一下整座山。
    向阳的一面,种上他们这的特产枇杷树,这种树易活,种下去到结果,三五年便够,长成后能结四十年的果子。再搭配一些杨梅树,也是四五年能结果。
    背阴面也要种一些果树,主要是为了固土。那一片他规划用作养殖场。他不只要扩大猪和兔子的养殖规模,还想引进山羊,羊比猪和兔子更省心,画个圈放养就成。
    剩下的空地,他会拿来种一些经济作物。再在裸露地表上种牧草,一面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地温,一面提供草料。
    许清嘉听得两眼放光,等弄好了,这就是一只源源不断下金蛋的鸡啊。再过些年等大家有钱了讲究生活品质之后,还能做农家乐,采摘园。
    许向华还指了指山脚下那块乱石地:“那块地没人要,我就要来做了你们奶奶的宅基地。等这边山上忙完了,咱们就造个小楼房,以后回来也有个落脚的地。还能建个作坊,做熏兔肉和香肠。”
    熏兔肉灵感来源于许家康,这小子为了方便运输和保存,也是为了卖个更高的价格,很是费功夫琢磨怎么熏出来的兔肉更香,还专门跑去找人请教。
    香肠则是因为许清嘉,这丫头爱吃,可外面买的不合她的口味,她就自己做。他闺女做吃的向来有天赋,做出来的香肠味道相当不错。做多了拿去集市上买,多是回头客。不过这个活计太费时间,做了几次后,两个小的就放弃了。
    他们没时间没精力,许向华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的利润不可同日而语。就像卖黄豆有利润,同样份量的黄豆做成豆浆豆腐之后,利润却能翻一倍不止。放在眼前的利润,干嘛不伸手拿。
    许家康两只眼睛只剩下钱了,锃亮锃亮的:“四叔,你缺帮手不?”他鼓了鼓手臂上的肌肉:“会干活的那种。”
    瞧他这财迷样,许向华他头上敲了下:“就这么点出息,现在你除了当苦力还能干嘛。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学好本事才能帮我大忙。要不是林专家帮忙,这一座山我有的头疼。种植间隔,哪些作物经济效益更好,更适合这里的水土,比老农都懂。还给我推荐了一种生长快的牧草,这文化人就是不一样,人可是浙大毕业的。” 等手上的事情少一点,他也得买点书看看,书到用时方恨少。
    许家康张了张嘴,可见这人心不足蛇吞象是真理。之前都是考大学,也不知什么时候起,变成了考个好大学。
    “爸爸,”许清嘉犹豫了下,问道:“这么多事,你打算请多少人?”
    许向华便给他们算了起来:“养殖这块还是跟以前一样,跟你三伯还有再春叔家一块儿做。”当年多亏了两家人,养殖场才能做起来。不能进入正规了,他自己有了时间打理,就把人一脚踹开,太寒人心。
    况且他自己不可能一直在村里看着,等形势好了,他肯定会离开。那么这个大摊子就需要可靠的人看着。许向党和许再春挺合适,一个是亲哥哥,另一个是一起长大的哥们,都是踏实厚道人。把利益绑在一块,才能让他们全心全意的帮他。
    “不过规模扩大后,他们两家人肯定忙不过来。再加上果林,农作物和作坊那边。怎么着也得再请个十个人。怎么了?”许向华发现许清嘉眉头拧了起来。
    “雇人太多的话,会不会有人说咱们在剥削,是资本家。” 许清嘉挠了挠脑袋,彷佛在努力回想着什么:“我之前听我们政治老师和语文老师闲聊过,说是《资本论》有个说法,大概意思就是,请八个帮手以下,算个体户。请8个人以上,就产生了剩余价值,就算剥削,就是资本家。他们说8个人以下叫做请帮手,8个人以上就叫雇工,是资本主义。”
    政治语文老师当然是编的,但是那话不是她编的。是她一个爱扯题外话的选修课教授课堂上讲的。
    他还戏称七上八下政策,过了八就得下来。
    开放初期,雇工这块是空白。因为都是小本生意,一家人就忙得过来,不需要请帮手,就算请,一两个也就够了,顶多三五个,掀不起浪花。
    过两年,一部分人规模扩大,雇的人也越来越多,然后就捅了一些人的肺管子。八十年代初为了雇工人数的问题,一群经济学家吵得脸红脖子粗。最后搬出了《资本论》,七个工人还是八个工人一度成为个体户和私营业主的唯一标准。
    后来打破雇工上限的个体户越来越多,可争议一直没断过,直到八十年代后半段才消失。
    枪打出头鸟,这会儿可是七十年代末。钱少挣点没关系,人最重要。
    许清嘉仰头看着敛起笑容的许向华。
    许向华拧了拧眉头,揉揉许清嘉的脑袋,看一眼江一白:“晚上打个电话给你们江叔问问看。” 生产队刚刚装了电话,凡是被选作试点的公社,每个生产队都装了电话,以便上头及时了解情况。
    
    第72章 第七十二章
    
    接到许向华电话的江平业简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老许这家伙; 实在够能折腾的。他以为许向华回去承包荒山搞种植做养殖,请自家人帮个忙再请两三个帮手也就差不多了,哪想这家伙还要开作坊做熏肉做香肠。
    “老许啊; 你这步子; 别迈的太快。”江平业语气认真,走到政策前头; 也许是打破壁垒的勇士; 也有可能成为烈士。
    许向华有家有室又不缺钱,江平业觉得他还是稳妥些好,没必要在这方面急功冒进。
    江平业想了想; 肯定了许清嘉关于雇工最好不要超过八个人的说法。《资本论》中明确划分了小业主和资本家的界限,雇工超过八人; 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 是剥削。
    “所以我建议你把帮工数量控制在八人以下,最多七个人。还有要是可以,你尽量请自家人。这样就算有人拿你雇人来说事。也能含糊成自家人帮忙。”
    他想把许向华树立成勤劳致富的正面典型; 可不是让人树成资本主义反面典型的。
    许向华轻啧一声; 七个人啊,那么一大摊子事,怎么忙的过来。难道把作坊停了; 可他觉得最挣钱的就是作坊来着。一想到要放弃这一块的利润; 许向华就觉得心疼; 丢了一麻袋钱的感觉。
    七个人; 许向华顶了顶牙齿,他再好好想想。
    江平业与何云溪又和江一白说了几句话,听着儿子那快活的声音,就知道他乐不思蜀了,叮嘱几声便挂了电话。
    “爸爸,江叔叔怎么说?”许清嘉问起来。
    许向华笑了下:“你江叔叔也说为了安全起见,最好不要超过八个人。”
    “那叔,咱们还是听江叔叔的建议吧。”许家康想挣钱,做梦都在想,可比起挣钱,当然是家人的安全更重要。
    许清嘉点头附和,万一被人当典型处理了,可不是闹着玩的。眼下这局势没办法,只能带着镣铐跳舞。
    知道两个孩子担心,许向华便笑道:“别瞎担心,我是那种乱来的人嘛。”
    许清嘉心道,您不是乱来的人,可您胆子大啊,之前那种形势都敢投机倒把。
    事实也证明,许向华并没有因为八个人的雇工限制而放弃了他的作坊计划。他把原计划中安排在养殖场的八个人精简到二个,只需要他们喂饲料清理圈窝,至于最费人手和时间的割草。
    到时候,他就在山下竖一块牌子收购猪草青草,不愁没人来卖。随处可见的东西能卖钱,对村民而言好比天上掉钱。甚至可以找个脑子活的,专门收购草料卖给他。
    这样一来人手勉强算是够了,一开始规模也没法做的太大,等到第二年再看形势。人手不足这个问题,他就不信只有他会遇上,这么大个国家,那么多人,肯定有人会过界,到时候国家总会给出相应对策。
    知道许向华的打算之后,许清嘉只剩下叹服的份了,就许向华这挣钱的劲头,她做不成富二代简直没天理。
    七月中旬,秦慧如便要走了。她现在跟着一位教授做古典文学方面的课题。那位教授是一位十分端庄严谨的老太太,颇为喜欢能沉下心来做学问的秦慧如。
    古典文学枯燥,实用性上又不强,系里很多学生都是没考上心仪的专业,无奈之下被调剂过来的,不免静不下心来钻研,愿意钻研的秦慧如可不就入了老太太的眼。
    江家父母本想让江一白跟着秦慧如回来,打扰人家一个星期还不够啊,难道想在那过完整个暑假。
    江一白还真是这么打算的,他已经不可自拔的被许清嘉做的麻辣小龙虾俘虏,觉得自己之前那十五年简直吃大亏了,居然从来没吃过。因此他在电话里毅然而又决然地拒绝了他爸妈的召唤,打定主意过完暑假再走。
    何云溪:造孽哦,生了这么个吃货儿子。
    吃货不仅仅会吃,还表示愿意帮忙干活抵饭钱。
    这么大个小伙子摆在这儿,还有一把子力气,许清嘉怎么会浪费送上门的劳动力。尤其这劳动力还不免费,吃了她那么多小龙虾,还要跟许家康抢,他们不是好哥们吗?这真是塑料花一样的友谊。
    于是为了每天一盘麻辣小龙虾,江一白被许清嘉指使的滴溜溜转。
    大热天的熏兔肉,要不是夏天不能做香肠,许清嘉还打算指使他洗肠衣,那可是个辛苦活。
    等熏好的兔肉和猪肉,加起来有四个箩筐之后,他们就问村里借了驴车,打算去县里卖。包干到户之后,队里的东西都分了下去,仅剩下几样不好分的,还留在村委这边,就像这辆驴车。谁要用都可以来借,五毛钱半天,一块钱一天,交的钱入公账。
    许家康之前就学会了赶驴车的技能,所以他们连赶车的师傅都不用请。江一白还是第一次坐那么拉风的驴车,满脸的新奇,等他被颠的七晕八素之后,就只剩下趴在那苟延残喘的份了。
    他的小兄弟许家阳还坐在边上笑话他:“小白哥哥真没用!”
    江一白无言以驳。
    许清嘉假惺惺的叹了一口气:“让你别来的,你偏要来。”
    江一白拿眼白看着她。
    许清嘉回以灿烂笑容。
    江一白哽了下,扭过头,留一个后脑勺给她。
    许家康看的好笑,抖抖手里的小皮鞭:“啥时候我们村里能有个拖拉机?”他们公社下面的姚家村就有一辆拖拉机,当然这多亏了那位在坐牢的姚书记的福。
    许清嘉晃了晃脚丫:“等到明年秋天,大家卖了粮食,村里就有钱了,指不定就能买个拖拉机。”
    “那感情好,以后进城办事能方便不少。”公交车固定早晚一趟,其他时间进程要么骑自行车,要么赶驴车,再不行只能走路,来回一趟最少两个小时还累人。
    说话间就到了城里,眼下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就是许清嘉他们那个小院子前头的那条街。
    他们到的时候五点多,正是太阳下山,工厂下班的时间,街上行人越来越多。
    不管卖没卖完,都不用冒夜赶着回家,直接在小院里住一晚就成。所以房产多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有用的。
    几个人麻利的把肉搬下来,许家康再把驴车赶到小院里。
    许清嘉拿着一块兔肉和一块猪肉进了厨房,切成指甲盖大小的肉丁,放在盘子里让人试吃。
    摊子摆好后,许清嘉就回去做晚饭了,许家阳乐呵呵的前面跑跑,后面跑跑,跑得不亦乐乎。
    这年头路上车少,还多是自行车,何况许家阳都七岁了,所以许清嘉也没管他。她打算做个面疙瘩汤,正在和面,许家阳突然跑了过来:“姐姐,二哥和人吵起来了。”
    许清嘉一惊,连手都顾不上洗就快步赶了过去。许家康脾气好,轻易不会动气,人又会来事,她还真没见过他和谁吵过架。
    等看清那所谓和许家康吵架的人后,许清嘉眉头轻轻一挑,居然是许家文和袁秀芳。
    自打去年夏天见了一回就没再见过,也不怪许家阳不记得许家文,他这都两年多没见过这人了,怎么可能还记得。
    许清嘉打量许家文,一年不见,整个人看起来阴郁不少,眉头微微皱着,嘴角下沉,看起来有种淡淡的阴沉感。
    目光又落到他旁边的袁秀芳脸上,这姑娘一脸的愤懑不平,再看许家康,吊儿郎当的笑着,显然心情不错。
    袁秀芳气咻咻的瞪着许家康,越想越气不过:“你在这摆摊不就是做生意的吗?为什么不卖给我们?”
    许家康嘴角一撇:“我说大姐,你哪来这么厚的脸皮。”他声音高了三度:“你去年举报我们,害的我弟弟的兔子被投机办没收的事,你就真忘得一干二净了。”他是爱挣钱,可也不是谁的钱都愿意挣,他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肉进了许家文的肚子,想想就不得劲。
    许家康愉快地决定,暂时忘了顾客是上帝这句话,这两人还不够格做他的上帝。
    举报两个字一?
    
    第73章 第七十三章
    
    袁家同意袁秀芳和许家文的事情; 那也是无奈之举。
    他们都是从别人嘴里才知道袁秀芳竟然在和许家文交往。一开始袁秀芳还不承认; 直到他们说要去学校了解情况。袁秀芳才说实话,原来他们去年夏天就在一起了,这保密工作做的可真好。
    袁秀芳一叠声为许家文辩解; 可她越维护; 袁家父母却发觉得许家文不是个好。瞧他把女儿给迷得,五迷三道了都。
    袁家父母哪能眼看着女儿泥足深陷; 能那么干净利落跟亲生父亲断绝关系的人; 必然薄情。
    哪怕袁秀芳对他们说那是他母亲刘红珍逼迫他做的。
    可袁父又不是傻的,许家文说什么就信什么,他好歹也是投机办的一个小领导; 自然会暗中打听消息。他甚至还还托人去三家村打听了一下,打听来的消息让袁父心沉甸甸的。
    袁父把打听来的消息毫不保留地告诉袁秀芳; 然而袁秀芳却说都是别人误会了许家文; 还找各种理由为许家文解释。不管他们怎么劝都没用,反正她就是认定了许家文被人错怪。在她眼里许家文千好万好,简直就是这世上最完美无缺的男人。
    也不知许家文给她灌了什么迷魂汤; 眼见着讲不通道理; 袁家父母也不讲道理了,勒令她跟许家文断了联系。甚至向学校里面请了假,把她关在家里复习。
    哪想袁秀芳居然翻窗户跑了出去; 他们家可是在三楼; 知道之后; 袁家父母吓出一身冷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