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成七零小公举-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娜娜第三。
  这可把赵娜娜给气坏了。
  自打上次被家里人逼着给石南道了歉,赵娜娜心里就憋了一股气,可她又不敢冲王美清发,因为她爸妈说了,王美清的爸,他们惹不起。
  然后赵娜娜就暗中跟王美清较劲,想在学习上压倒她。
  她觉得王美清年纪小,考上一中只是个侥幸,等上了初中,肯定都跟不上课,所以她觉得她一定能在学习上碾压王美清。
  可让她生气的是,明明都没见王美清怎么努力,偏偏每一次考试成绩都是名列前茅,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王美清考第一,石南就是第二,王美清考第二,第一就是石南。
  反正只要有他俩在,无论赵娜娜怎么拼命学习,第一名,甚至第二名就永远都轮不到她。
  学习上比不过王美清,还得听王美清在旁边含沙射影,打着背谚语的名义在那儿大声背,“心强命不强,净落气的慌。”
  赵娜娜被气得简直要吐血。
  其实王美清一直都不是那种刻薄的人,毕竟她是一个成人的芯,所以大多数时候,她都是以一个大人看小孩子的心态对待那些小孩子,对他们很包容。
  可是赵娜娜是唯一例外一个。
  因为赵娜娜侮辱了石南,这是她不能原谅的,所以对赵娜娜,她就没那么宽容了。
  反正她有的是办法对付赵娜娜这样的熊孩子。
  这学期结束的时候,王美清不例外的又拿了一张三好生的奖状,石南也有一张,俩人喜滋滋的回了家。
  刚进家门,就看到了坐在沙发上的王爱军。
  因为临近期末考试,王美清有些日子没见王爱军了,她还挺想这个虽然不善言辞,却是真心实意疼爱她的大哥的,便跑到王爱军身边,脆脆地喊了一声,“大哥。”
  王爱军摸了摸她的小脑袋,然后从放到桌上的提包里拿出一纸包炒南瓜子,“这是你大嫂特意给你炒的。”
  王美清放下书包,抱着南瓜子和石南在一边乖乖的磕。
  南瓜是家里的小菜园里种的,秋天的时候结了好多金黄金黄的大南瓜。
  吃南瓜的时候,南瓜子挖出来洗净晒干,然后再用锅炒,炒熟后密封起来,到过年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待客,平时也能给孩子当零嘴。
  杨翠英确实是个过日子的好手,南瓜子炒的火候刚刚好,不焦也不糊,吃起来喷喷香。
  王爱军今天过来是有要紧事,这事儿他有点儿拿不定主意,所以特意过来向高大全讨个主意。
  毕竟高大全是经过大风大浪的,现在又在县里主抓工农业,看事情肯定比普通百姓看的深刻,也更长远些。
  高大全和孙桂枝下班比王美清放学要晚一点,王美清和石南回来没多久,高大全和孙桂枝回来了。
  王爱军有些日子不到县城来了,今儿个突然来了,把孙桂枝吓了一大跳,“爱军你咋来了,家里出啥事了?”
  “家里没事,是我有点事想跟叔商量下。”
  孙桂枝和高大全结婚后,王爱军兄弟俩还有王莲清都是管高大全叫“叔”,孙桂枝也没非要他俩改口,高大全也不在意。
  王永庆走的时候,这仨孩子都大了,懂事了,在这仨孩子的心里,是没人能代替他们爸爸的位置的。
  王美清跟他们仨不一样,王永庆走的时候,她还没生呢,对王永庆的感情确实不深,因为跟高大全相处的多,反而更有感情,所以叫高大全“爸”叫的很溜。
  其实不管是叫“爸”还是叫“叔,高大全都一样爱护他们,他们也一样敬重高大全。
  高大全看王爱军的样子,象是挺急的,便在王爱军对面坐下了,“啥事?”
  王美清也支棱起了耳朵,想听听到底是啥事那么重要,王爱军还专门跑过来向高大全讨主意。
  事情的起因是王满银。
  他也不知道哪儿来的胆子,竟想偷偷的分田到户。
  因为这个,他把几个小队长召集到一块儿,开了个会,会上让大家表态,如果都没意见的话,再去做自己队里社员的思想工作。
  王爱军现在已经是他们小队的队长,所以也参加了这个会。
  其实就王爱军来说,他是愿意分田到户的。
  大道理他不懂,可有一点他知道,那就是田地就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尤其是一块属于自己的田地,想怎么种就怎么种,想种什么就种什么,这是庄稼人的终极梦想。
  其实对那种“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出勤不出力”的吃大锅饭的形式,好些社员早就有意见了,因为干好干坏都是一个样。
  当然了,对一些好吃懒做,比如老王头这种人来说,吃大锅饭肯定比自己单干强,因为干多干少他都有口饭吃。
  可对一些勤快人,就不公平啊:我拼死拼活的干,凭啥要跟你一个懒虫一样待遇啊?那我干脆也不干了。
  所以现在踏实干活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作者有话要说:  以后如无特殊情况,都是早9点晚6点更哈,如果更不了我会提前请假滴,祝大家周末愉快,一觉睡到大中午,毕竟大冬天的,被窝以外的地方都是远方啊……


第103章 挽留
  王满银脑子活络; 见社员们都不踏实干活,他就开始琢磨,咋样才能调动起社员种地的积极性; 想来想去,只有把地分给个人这个法子最好。
  地是自己的; 种出来的粮食也是自己的; 干活的时候; 那肯定都是拼了命的干。
  不过这事,跟现行的政策想悖; 弄不好,可是要坐牢的。
  所以各个小队长虽然都愿意分田到户,可心里还是有些害怕,他们可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万一坐牢了,家里的老老少少可咋办?
  王满银银给他们打气; “老话说; 撑死胆大的; 饿死胆小的,想要吃饱饭; 就得敢干!我可听说,有些地方已经这么做了,你知道人家头一年分田到户后粮食收多少?超过前面10年的总收成!”
  屋子里一片吸气声,“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这种事是好编瞎话的吗?而且人家这么干了; 上头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也没把他们咋样,这说明,上头说不定还是支持的,只是这支持没摆在明面上。”
  王满银能说会道,不一会儿功夫就给各个小队长洗了脑。
  但是,这事儿关系重大,王满银也没指望当天就能拍板定下来,所以给了各个小队长考虑的时间,考虑好了再投票决定。
  王爱军回家后,左想右想也拿不定主意。
  即使是王建军,也不敢做这个决定,所以王爱军才来县城找高大全来了。
  高大全陷入了沉思,一旁的王美清的眼睛却一下子亮了。
  如果她没记错的话,1978年,徽省的小井庄,小岗村都偷偷的分田到户。
  虽然在后人看来,小岗村的名气要大一些,但实际上第一个实行分田到户的,是小井庄。
  他们省跟徽省搭界,离小井庄也不远,一来二去的,传到了王满银的耳朵里,然后王满银也动了心思。
  分田到户,这是大势所趋,再过上两三年,土地承包责任制就成为了一项基本国策。
  王美清虽然知道历史走向,可她不敢说,因为她没法解释她咋知道这些。
  即使她说了,她一个小孩子的话,估计他们也不会信,只当她是小孩子信口说着玩。
  王美清怕高大全把王满银分田到户的想法给全盘否定,急的不行:虽然现在家里人基本上都不靠种地吃饭了,可她大哥还在王庄大队啊,早点分田到户,她大哥才能早点过上好日子。
  王美清想了想,跑到高大全跟前,晃着高大全的胳膊,“爸,徽省的小井庄不是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实行分田到户了吗?说是秋收的时候,他们大队的粮食收成翻了好几倍。”
  高大全一脸震惊地看着王美清,“你怎么知道的?”
  作为汉阳县主抓工农业的副县长,高大全当然知道小井庄分田到户的事。
  小井庄分田到户,采取的是瞒上不瞒下的策略。
  可事实上,哪能真的瞒住上面?早就被他们大队的一些反对分田到户的懒汉们捅到上头去了。
  不过上头对这件事的态度有些模棱两可,既不表示支持,也不表示反对。
  其实还是有点探索的意思,看看到底是分田到户好还是继续走集体化的道路好。
  不过这事儿,目前只有在《内参》上才能看得到,高大全在家里可是一个字儿都没提过,就连孙桂枝跟前,他也没说过,高大全震惊王美清是怎么知道的。
  王美清小胸脯一挺,瞎话是张口即来,“我是听收音机里说的。”
  高大全更吃惊了,“收音机里会讲这些?”
  王美清,“当然讲了,要不然我是咋知道的?”
  高大全想想也是,王美清要知道这件事,也只有一个渠道,就是收音机。
  看来国家真的要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了。
  王美清见高大全信了她的话,见好就收,不再掺和这事儿,拉着石南进屋看书去了。
  进了屋,石南问王美清,“你奖状呢?给我。”
  石南一提醒,王美清才想起来她得了一张三好生的奖状呢,刚才被分田到户的事一打岔,她都忘拿出来了。
  王美清把奖状从书包里拿出来递给了石南。
  石南把他的也拿了出来,然后把两张奖状放到了一块儿,“以后你的奖状都给我保管吧。”
  对王美清来说,奖状放哪儿都一个样儿,不过她还要拿奖状去哄她姥姥开心呢。
  她是一个大人的芯子,对这个奖那个奖其实没什么兴趣,之所以想要拿奖状,也只是想哄老太太高兴。
  因为老太太最大的爱好,就是拿着她的成绩和奖状显摆,要是谁夸了她,老太太一准儿乐成一朵花。
  笑一笑十年少,她希望老太太能一直这么开开心心的,长命百岁。
  王美清,“等我给姥姥看过再给你。”
  石南听了,点了点头,把王美清的奖状放到了一边,然后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
  王美清奇怪道,“你收拾东西干啥?”
  “都放寒假了,我该回家了,今儿个正好跟爱军哥一块儿回去。”
  虽然很不舍得离开王美清,可这儿终究不是他自己的家,都放寒假了,他总不能还赖在这儿不走吧。
  王美清没话说了,可是内心里,她是不希望石南回家的,家里现在就她一个小孩,石南要是走了,她身边连个可以一起玩儿的人都没有了。
  王美清噘着小嘴站在那儿,石南安慰她道,“再有十天来就过年了,到时候你们肯定也会回去的,到时候我们不就又可以见面了?”
  过年他们是会回去,可回去了也是待两三天就回来了。
  毕竟那里是孙桂枝的家,高大全又不是倒插门,不可能在孙桂枝家过年,而她是要跟着孙桂枝在县城过年的。
  王美清看石南把一本数学习题集放到了书包里,心里一动,把石南的书包拿到自己跟前,把他刚装进去的书又给拿了出来。
  石南跟小时候一样,摸了摸王美清的头,哄她道,“也就十几天我们又能见面了,要不然,我隔一天去邮局给你打次电话。”
  “你不能回去,夏老师不是说让咱们两个报名参加明年春天的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吗,还让咱们两个趁放假多做些题,你要是回去了,遇到了难题,连个讨论的人都没有,我也一样,所以你还是先别回去了,到时候跟我们一块儿回。”
  恢复高考后,中断了十几年的各项竞赛也跟着恢复了,其中最盛大的一项就是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
  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分初中组和高中组,先在各县进行初赛,然后省预赛,最后是全国总决赛。
  汉阳县一中很重视这个比赛,初中组和高中组都会派学生参加,而且放寒假前,把学校里的数学尖子都召集到一块儿开了个会,算是个动员大会吧,希望这些尖子们在寒假里能多做些题,争取拿到名次为学校争光。
  王美清和石南作为学校里的尖子生,学校在他俩身上寄的希望最大,放假前,班主任夏老师还帮着他俩找了好多数学习题集,让他们寒假里做。
  不过,王美清说“遇到了难题连个讨论的人”,这个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石国强和高大全都是高中毕业,辅导他俩的学习还是绰绰有余的。
  不过,王美清的话让石南很是受用,他微笑着看着王美清,“那我不走了。”
  王美清高兴地点了点头,拉开门就往外跑,“我让大哥给干妈说一声。”
  客厅里,高大全和王爱军估计已经谈妥了,正在说队里别的事。
  王美清也没有问他们结果是什么,她还只是一个小孩子,问的多了,容易让人起疑,她现在还是乖乖的当一个小孩子吧。
  反正不管怎样,历史的车轮是谁也挡不住的。
  王美清跑到罗老太跟前,“姥姥,我跟南南哥明年要参加比赛,我想让南南哥在咱们家多住几天,我俩好一块儿做题。”
  这又不是什么大事,罗老太哪有不答应的,“行,住多久都行。”
  王美清想起一件事,又跑回屋,把她和石南的三好生奖状拿了出来,“姥姥,我跟南南哥的三好生奖状。”
  罗老太果然是眉开眼笑,“我家小乖乖,咋就这么厉害,年年都拿奖状,南南也一样,从小到大,学习上从来就没让家里操过心。”
  罗老太话音刚落,高大全他们不用她暗示,都抿嘴笑着,自觉的把钱拿了出来。
  在他们家,这已经是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了,哪次王美清考了个好成绩,或是拿了个奖,家里人都要给钱奖励一下。
  不光有王美清的,还有石南的。
  反正在他们心里头,石南也差不多就是自家孩子了。
  王美清笑嘻嘻地收了钱,石南不好意思要,王美清把钱硬塞到了他口袋里。
  反正到最后他的钱还是都花在了她身上。
  学生都放寒假了,县委家属院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好些孩子都在外头玩,有好几个还是王美清和石南的同学。
  这些孩子也不怕冷,即使刮着大北风,也一样在外头滚铁环,跳格子,丢沙包,碰拐……
  王美清和石南在班里的人缘不错,经常有人扒着他们家大门喊,“王美清,石南,出来玩啊!”
  王美清怕冷,再加上她一个大人芯,不愿意跟一帮小毛头在外头疯闹,所以一般她都会找个理由推脱。
  她不出去,石南也不出去,俩人在屋里安安静静的做题,做好了题,就一个画画,一个啃医书,颇有点岁月静好的意思。


第104章 雪人
  王美清和石南也不光学习; 学累了他们就看会儿电视,或是听听收音机。
  今年7月份,京城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了一档节目; 叫“业务外语广播讲座(英语初级班)”,王美清现在都是有意的引导石南去听英语。
  虽说现在不管是社会还是学校; 对英语都不太看重; 可王美表知道; 等到了八十年代,全国上下就会掀起一股学习英语的热潮; 英语会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石南现在学,等于比别人先提前走了一大步。
  石南以后如果真的有志于医学,肯定避免不了要接触英文版的英文医学著作,现在把他引入了门,把基础打好了; 以后再学英语; 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所以每天的英文广播; 王美清现在是雷打不动的跟石南一块儿听。
  反正是初级班,里面还有中文解释; 也不怕石南完全听不懂。
  石南虽然不知道王美清为啥坚持着要听英语,不过只要是王美清喜欢的,他都是无条件支持,所以也就跟着一块儿听。
  有时候在屋里待久了,石南怕她一直不活动对身体不好; 有时候也会带着王美清在外面玩会儿,只是不让王美清做那些活动量大的游戏,怕她玩出汗再着凉感冒。
  这天天空一直阴沉沉的,看着象是要下雪。
  等到了夜里,还真下了雪,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外面已是白茫茫的一片。
  天冷,王美清有点赖床,罗老太也不催她,随她想睡到啥时候就睡到啥时候,所以王美清起床的时候,孙桂枝和高大全早就上班去了。
  罗老太见她起了床,给她热了饭,一家人就只她一人没吃饭了,王美清还怪不好意思的,赶紧坐下吃饭。
  饭还没吃好,大门口就有人喊她和石南,“王美清,石南,赶紧出来,打雪仗了!”
  王美清一听就坐不住了,把碗一放就要往外跑。
  别的游戏她没兴趣,可打雪仗她喜欢啊。
  上辈子她是南方人,南方很少下雪,即使下,也是薄薄的一层,很快就化了,别说打雪仗了,就是想堆个小雪人都不行。
  所以打雪仗对她来说,绝对是一个无法抵挡的诱惑。
  不等王美清跑出去,罗老太就一把抓住了她,“哎哟我的小祖宗,你穿这么少可不能往外跑,等着姥给你再套件衣裳。”
  这一套就套了快10分钟,又是棉衣又是棉帽围脖又是手套的,脚上也换了双桐油鞋。
  桐油鞋是罗老太特意给她做的,专门让她玩雪的时候穿,里面跟普通棉鞋一样,新表新里新棉花做的,穿着特别暖和。
  跟普通棉鞋不一样的地方是,桐油鞋外面刷了一层桐油,这样就不怕水渗进鞋把鞋浸湿了。
  王美清觉得自己现在的样子跟头笨熊没啥区别,抗议道,“姥姥,穿这么厚,我都跑不动了。”
  罗老太也直乐,却不许她脱,还给她出主意,“跑不动就不跑,跑出汗了着凉感冒咋办?你就站边上看着他们玩,谁要是跑到你跟前了,你就伸脚一绊,把他绊倒了然后拿雪往他脖子里一塞。”
  王美清,“……”姥姥,绊倒了人家还会爬起来的,到时候我这个笨熊咋办?
  有一种冷叫姥姥觉得你冷,王美清为了哄老太太开心,也不让老太太给她脱衣裳了,就这么僵直着身子出去了。
  临出门的时候罗老太还在后面喊,“南南,你看着点二丫,别叫她疯跑,仔细跑出汗。”
  “我知道了姥姥。”
  外面的孩子看到王美清的笨熊样,笑得能打滚,其中一个叫陈诚的,笑得话都说不利索了,“王,王美,清,你咋,不披着条被子出来。”
  王美清费力地挥了挥胳膊,“你敢跟我比在雪地里打滚吗?”
  陈诚看王美清是从头武装到脚,而他只穿了一套薄棉裤棉袄,在雪地里一滚,还不把他给冻透?
  立马摇头,“不敢不敢。”
  “那不就得了。”怕有人再笑她穿的厚,王美清赶紧岔开话题,“不是要打雪仗吗?啥时候开始啊?”
  陈诚立马摇臂大喊,“分队了分队了,老规矩,剪刀石头布,赢的一队,输的一队。”
  雪地上顿时一阵沸腾,“剪刀石头布”的喊声能响砌云霄。
  经过一番两两厮杀,孩子们分成了两队。
  因为王美清是输的那一方,石南划剪刀石头布的时候,故意划输了,然后如愿的跟王美清分到了一个队里边。
  他们这队的队长是陈诚。
  陈诚是大院的孩子王,是个机灵鬼,刚把队分好,他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了一个小土堆,作为自己队的根据地,然后又迅速给自己的队员给分了工,有进攻的,有制造“武器”的,有运输“武器”的……
  王美清因为穿的厚跑不快,被分了个制造“武器”的活,就是把雪团成一个个雪球。
  陈诚分工明确,指挥得当,很快的,他们这儿就造出了一大堆“武器”,陈诚站在小土堆上,振臂高呼,“同志们,开火!”
  喊完,抓起“武器”率先向“敌军”砸去,把对方打了个措手不及,一颗颗“武器”在“敌军”头上开了花。
  “敌军”仓促的予以反击,顿时,雪地上喊声一片。
  “冲啊!”
  “缴枪不杀!”
  “队长,我们抗不住了,请求支援请求支援!”
  ……
  王美清跟另一个女孩子在后方团雪球,看着那帮冲锋陷阵的小孩子,乐得不行。
  说是分成了了两个队,玩到最后,已经分不清哪个是“敌军”哪个是“友军”了,是见了人,抓把雪就往人身上洒。
  王美清这个跑不快的笨熊,“混战”后便成了最佳的袭击对象,眼看着有四个孩子手里抓着雪团哈哈笑着朝她跑了过来,她转身就跑,结果左腿绊到了右腿,一下子扑到了雪地上。
  好嘛,她没绊倒别人,反而绊倒了自己!
  王美清想爬起来,可她穿的厚,笨,刚坐起来,那四人便嘻嘻哈哈地跑到了她跟前,扬起了手里的雪团子。
  王美清随手抓起一把雪,随便团巴了两下,然后先下手为强的朝着对方砸了过去,结果斜刺里突然有一人窜到了她跟前,被她扔出去的雪团子砸个正着。
  王美清把手里的雪团子砸出去,也没看人,嗷呜叫着,随手又抓了一个雪团砸了出去,就这么着嗖嗖的连着砸了好几个雪团子,然后才看清窜到她跟前的那人,竟是石南。
  石南大概是想过来保护她,结果反而被她砸了一头一脸的雪。
  那四个孩子也顾不上袭击王美清了,在那儿跳着脚的笑。
  王美清看石南头上身上便是雪,都快成个雪人了,撑不住的也咯咯地笑了起来。
  石南也没生气,看见王美清笑,他也跟着笑。
  正乐着,罗老太来找他们了,见王美清坐在雪地里,而石南一身的雪,唬了一跳,“哎哟我的小乖乖,这么冷的天,咋坐到地上了,赶紧起来。”
  一边说一边把王美清从地上拉了起来,给王美清拍干净身上的雪,然后又去拍石南身上的雪,“咋弄的身上都是雪,仔细冻着。”
  罗老太是说啥都不许俩人再跟那帮孩子们闹腾了,一手拉一个,把俩人拉回了家。
  回了家,罗老太给俩人倒了杯热水让人喝了暖暖身子,又叮嘱俩人不许再出去玩,这才去厨房做饭去了。
  院子里的雪老太太已经扫过了,在院子里堆了两个雪堆。
  看着那两个雪堆,王美清又有点蠢蠢欲动,小声跟石南说道,“南南哥,咱俩堆雪人吧,一人堆一个。”
  石南点了点头,“外面太冷了,刚玩了那么一会儿,你脸都想皴了,要不然你在门口坐着,我来堆,堆好了你安鼻子眼。”
  王美清不肯,堆雪人肯定是要自己亲自堆才有意思啊。
  王美清也不说话,就忽闪着大眼睛看着石南。
  石南最抗不住的就是王美清忽闪着大眼睛看他,所以立马妥协,给她戴上顶雷锋帽护住她的小脸蛋,又让她戴了双棉手套,这才带着她出了屋门。
  俩人一人一个雪堆,高高兴兴的堆起了雪人儿:先滚了个大雪球当雪人的身子,再滚个小点儿的雪球当雪人的头,然后是大大的眼睛,高挺的鼻梁,薄薄的嘴唇……
  堆好了雪人,王美清先自己欣赏了一番,别人可能看不出她堆的是谁,可她就是越看越觉得象石南,咧着嘴直乐。
  欣赏完了自己的,又去看石南堆的,然后发现石南堆的雪人,头上还扎了两个小辫子!
  “你堆的是我!”
  石南笑,“那你堆的不是我吗?”
  他俩还挺默契的,王美清更乐了,跑屋里拿出水彩,在她堆的雪人身上写了“石南”俩字,然后在石南堆的雪人身上写了“王美清。”
  写完了俩人往那儿一站,瞅着俩雪人又乐。
  戴着手套干活不方便,王美清早就把手套给摘了。
  刚才一直忙活着没觉着手冷,这会儿停下来了,觉出手冷了,对着手不停的哈气。
  “过来我捂捂。”
  石南把王美清拉到自己跟前,然后把她的一双手圈到了自己手里。
  俩人同样在外面受了半天的冻,王美清的手冰凉,可石南的手却是温热的,被他这么一捂,王美清觉得身上都比刚才暖和了好多,便也没有抽出来,任由他捂着。


第105章 小偷
  王美清和石南俩人正高高兴兴地欣赏着雪人; 高大全和孙桂枝下班回来了,进门就看到一左一右俩雪人,孙桂枝“嗬”了一声; “咱家有了俩门神。”
  看到雪人身上好象还写着字,孙桂枝凑近了一看; 乐了; “是二丫跟南南啊。”
  王美清指了指右边那个; “我堆的”,又指了指左边的; “南南哥堆的”,完了还得意地问,“堆的象吧?”
  孙桂枝又看了看俩雪人,然后故作吃惊道,“哟,这是谁堆的啊; 堆的可太象了; 打眼一看就知道是二丫跟南南!”
  王美清:“……”妈你演的太浮夸了!不管了; 我说象就象,那就是我跟小哥哥!
  年前孙桂枝一般都要回王庄大队一趟; 回家看看俩儿子,然后顺便送些年货回去。
  回去前一星期,趁着星期天休息,孙桂枝带着罗老太和王美清石南出了门,打算给老太太和石南添身新衣裳。
  王美清就不用添新衣裳了; 她的新衣裳多的很,不是李梅买就是周雪婷买,半个月前,王永兵又给寄过来一套新棉衣,看款式和质量,肯定又是在京城买的,可比县城里的衣裳好看多了。
  县城里买衣裳,一般都去县百货商店,那里的衣裳都是最时兴的。
  县百货商店一共两层楼,一楼卖吃的和日常生活用品,二楼卖布和成衣。
  因为临近过年,又是星期天,百货商店里挤满了人,嚷嚷声响成一片,他们四个好不容易才挤到了柜台边。
  一边挤罗老太还一边唠叨,“我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还买啥新衣裳,去年买的那身还好好的呢,那身也能穿,要不然,你给我扯上二尺布,我找你永田婶给做一身,比买成衣便宜。”
  王美清,“姥姥,过年都要穿新衣裳啊,我们老师说了,这叫新年新气象,而且自己做的没成衣好看。”
  罗老太一下子乐了,“瞧我这小乖乖这小嘴,可真会说,行,姥姥听你的,也新年新气象。”
  卖成衣的柜台后,挂了好些成衣,款式在王美清看来,都土得掉渣,可这已经是县城最时兴的衣裳了,平时都没人舍得买。
  给老太太挑衣裳的任务落到了孙桂枝身上,王美清倒也想帮着一块儿挑,可她个子小,今儿个人又多,要看清柜台后挂的衣裳,得扒着柜台踮着脚,踮久了累的慌,便放弃了帮老太太挑衣服的想法,跟石南一块儿站孙桂枝身边等着。
  孙桂枝先给老太太挑了件黑色的呢子短大衣,老太太是说啥都不肯要,说太贵了,她都半截子入土的人了,平时也不出门,用不着穿这么好的衣裳。
  王美清也挺喜欢这件呢子短大衣的,款式简单,看着就没那么土气,老太太穿上肯定很好看。
  可无论孙桂枝和王美清咋劝,老太太都是说啥都不要,孙桂枝只好让服务员把呢子短大衣挂回去,又给老太太挑了件深蓝色的棉袄,老太太问了问价格,勉强算是在她的接受范围内,这才答应试试。
  王美清看着老太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