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女配的七零纪事-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用找,舒曼姐姐就很好。”喜子梗着脖子回嘴。
  李月娥回身举起擀面杖,院子里已经响起张队长父子说话的声音,喜子立刻冲了出去,还不忘记拉走春花。
  李月娥骂道:“这臭小子,倒省了我的糖。”手里抓着的大白兔奶糖刚塞进衣兜,张红军就搓着手走进来。
  “你怎么又打上喜子了?”
  李月娥翻了个白眼:“就你那儿子,还没打就跑远了。”又说:“爹也回来了?那你赶紧给我烧火。”
  张红军挠挠头,笑着说道:“爹带喜子去屋里了。我就没进去,晚饭吃什么?”在灶台上转了一圈,看到玉米面粉,立刻笑眯眯地说道:“好久没吃媳妇做的面条了。”说完又小声嘀咕道:“外面都下雪了,太阳也不能打西边出来啊。”
  李月娥舀玉米面的手抖了抖,决定暂时给这个男人面子。
  张红军就惊讶地看到自家媳妇不但开了橱柜拿出一小布袋的白面,又把那平常不用的芝麻油也拿了出来。
  想想似乎觉得还不够,李月娥一狠心又摸出两个鸡蛋,接着又拿了四个,看了一眼张红军,又去拿了一个。
  “再拿一个呗。”张红军说道。
  李月娥白了他一眼,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鸡蛋可存了老些日子了,赶上大集都舍不得卖,哪能给自己吃这么浪费了。

    
第12章 
  喜子一进屋就窜到炕上,挥舞着拳头喊道:“奶,干架这事怎么不叫上我。”
  “瞎胡闹。”张队长手中的烟杆啪地在喜子脑门上敲出红印子:“那是你长辈,瞧你能的,有本事明年考试甭又拿俩鸡蛋回来。”
  “要那鸡蛋能吃,我也愿意啊。”喜子苦着脸叹气,读书有什么用,还不如实实在在地多吃几个鸡蛋。但家里鸡蛋都是攒着钱要用的,奶见天唠叨,娘平时也扣扣索索地,一个月也吃不上几回。还不如省了那书本费,换成鸡蛋一天吃一个都能吃上一个月了。
  “读书有什么不好的?”张队长听不得这话,吹胡子瞪眼睛,十分能唬人,可喜子打小除了奶和娘就没有怕过谁,手一指舒曼,高声喊道:“读书要是好,舒曼姐姐还能跑咱们这里刨土?”
  冷不丁地成为话题中心人物的舒曼,迎着张大爷和张大娘不自在的目光,笑着问喜子:“读书怎么不好?你要是读上书了,别说鸡蛋了,大白面都能随便吃。到时候你吃一个扔一个都没人敢说你。”
  张大爷听着这话不对劲,皱了皱眉就想教训这小知青怎么能浪费粮食,胳膊却被张大娘一拧。
  张大娘努努嘴让他看喜子。
  喜子双手拄着下巴,好似在思考这番话可能性。
  张大爷眼皮跳了跳,生怕喜子听到心里去了。之前还想着舒曼这个女知青还算是个靠谱的,可能说出这番话,怕这闺女是读书读傻了。难怪毛/主、席要号召这帮子人下乡,这不往庄稼地走一趟,哪知道农民的辛苦?
  “那可不行,不能浪费粮食。”喜子摇摇头,他出生的时候,张家的条件已经好上很多,没几年张家老幺跑去当兵,除了开头几个月,后头是一月不落地往家里寄钱寄票。可就是如此,这粮食也是不能尽够吃的,更别说鸡蛋这种被称呼鸡屁股银行的东西了。
  “是啊,不能浪费粮食。”舒曼伸手摸了摸一言不发的春花,语重心长地说道:“所以你才要好好读书。大爷和大娘舍了吃穿都要送你去读书,你要不努力,岂不是让那么多鸡蛋和粮食打水漂?”
  这话就说得些道理,看来没全傻。
  张大爷眉眼一松,习惯性地拿起烟杆,旁边的春花已经乖巧地说道:“奶说爷不能抽烟。”
  喜子清了清嗓子,活灵活现地学着张大娘:“这城里娃听说闻不惯,你可地给俺憋几天。忍不住就往屋外去,别见天地在屋里抽抽抽,抽抽抽的。烦!”
  舒曼怔了怔,没想到还有这事。
  那头,张大爷已经起身哼道:“老婆子就是事多,还拿人家小知青当借口。喜子、跟爷出去溜溜。”
  “爷,外头下雪了。”喜子提醒道。
  张大爷脚步一顿,没好气地说道:“爷能不知道?”就是下雪了才要四处看看,这年轻人出去才回家,赚了一笔钱,就怕忍不住地兴起事来。
  “爹,秀娥下了面条,马上就好了。等吃了面我再陪你出去吧。”张红军扛着一张饭桌进来。
  人不少,炕桌肯定坐不下,要是没有小知青,一家人倒是能挤一挤。
  可没这个道理不是?总不能自家人吃饭把小知青一个人撇开。
  喜子听到要吃面条,欢呼一声冲了出去,没多时也扛着条凳进来,刚放下又马不停蹄地跑出去。
  “这孩子毛毛躁躁地。”张大娘忍不住一笑
  舒曼摇摇头。若张家上下这般温馨的氛围是笑话,那些能为了狗屁倒灶的事情吵翻天的人家又是什么?
  “喜子很好。”张家上下也都挺好的,自己能被分到红旗村是真的幸运。“大娘,我先前从知青点回来的时候,经过一处院子。有个人他……”她才来红旗村两天,原主更是足不出户,能得罪的人实在有限。可那个人眼里的恶意是半点也不消掩饰,舒曼不得不警惕。
  “爹,是不是三达?”红旗村年轻一辈的人里面,张红军也是领头人物,对这些人不说都相熟,但没有不知道的。
  他一听,就觉得这个人像李三达。
  要说这李二达明明比自家弟弟年纪还要大一些,偏偏到现在还没有成婚,除了因为李老婆子外,就还有一个当混子的弟弟。
  “你说说那人的长相。”张大爷一对眉毛立刻愁成八字,问完后想想不对,补了一句:“你可是看清了?”
  舒曼点头,她之前还不能确认这个人是不是和李婆子有关系,心里却也是有了怀疑,见状又说了那人朝自己抹脖子瞪眼睛的行为。
  其他人听了还没有发作,刚从门口进来的李秀娥把一个大盆子往饭桌上一放,已大声喊道:“我说就不能那么容易地放过李三达,有他在,迟早还有闺女给祸祸了。偏偏你张红军惦记那点什么情分,现在呢这舒曼同志来了才多久,就招他眼啦?”
  “他们李家就没一个好的,当初就该把人赶出去。”
  “二达还是挺好的。”张红军不得不替这个儿时的玩伴说一句公道话。
  “放屁,一个他娘一个他弟,这两个人他哪一个都管不住,再好有什么用?”
  “秀娥。”张红军朝李秀娥使了个眼色,没看老头子两色不好嘛。那李三达的事情最后可是爹这个生产队队长拍板做了决定的。眼下这一通埋怨,不是在怪爹嘛。可当时李婆子那见了人就抱大腿哭鼻子抹眼泪给李三达求情的阵势,别说爹了,村里其他老人都觉得难办,最后没办法只能看在李二达的面上放过李三达一次。
  之后李三达的确有变好一些,特别是在去年知青的事情木仓/毙了不少人后着实安分了好一阵子,哪想到现在故态复萌。
  倒没有人怀疑舒曼说谎,就是张大爷也只是脸黑了黑,闷声不吭。
  张大娘温柔的大手拍了拍舒曼,对李秀娥说道:“你冲红军生气有什么用,还有你那姐妹后来不是嫁地挺好的嘛。要真嫁给李二达,现在哪有地哭去?”
  一听这话,张大爷的脸就更黑了。
  就是张红军也不敢吭声了。
  这哪是在帮他们说话,简直是拿着话语抽他们的老脸。
  说起来李秀娥的那个好姐妹,本来张大爷父子一个是好意想给李二达介绍对象,一个想着这人嫁到红旗村里自家媳妇往后就有了说话的伴,这才帮忙做媒。
  只是到两家下定的时候,李婆子那边出了幺蛾子,憋着不肯给彩礼还要李家村陪嫁皮子家具,那女方当然不肯,这就僵持住了。后来又出了李三达强迫女知青不成,对方跑去村委要死要活要撞墙的事情,婚事就彻底没了影。
  作为李家村出来的张大娘和李秀娥也因为这门婚事没了脸,此后好几年都不敢回娘家,也就是昨年李秀娥的爹过大寿这才赶着回去一趟。
  饶是如此,婆媳二人也是被娘家村里的人好一声指责,说她们做事不地道,要坑自家亲戚朋友。哪怕李秀娥的姐妹也是张队长拖着关系让人说媒到别的生存队去,如今还算是过得不错。
  可每当说起这事,都是气不打一处出来。
  而张家男人每次说到这事,打又打不得,说又说不过,就都蔫了。
  “奶,可以吃面了不。”喜子趴在饭桌上面眼睛都瞪出来了,终于没忍住,苦着脸说道:“娘,再不吃,面条都要糊了。”
  “老娘这是干拌面。”李秀娥哼哼两声,走过去拍开喜子,拿起碗筷把木盆里的面条分了出来。
  “爹、红军,来吃面。”又对舒曼说道:“你就坐那陪俺娘在炕桌上吃。”
  舒曼不好意思,她可听说过东北的一些规矩。
  张大爷哼哼两声:“甭上来下来了,就坐那吃。吃完和你商量房子的事情。”又对张红军说道:“这几天天气好了,就把院子围起来,柜子啊饭桌啊也该造几张。”
  舒曼应了一声,但还是起身去李秀娥身边帮忙:“嫂子也让春花在炕上吃吧。”让一个豆丁坐条凳她真不放心。
  李秀娥看了一眼张大爷,见他没反对,这才答应。
  舒曼端了两大一小三碗面条过去,李秀娥就去搬着炕桌放好,给春花系了一个布兜子,就去了饭桌上。
  四岁的春花已经能似模似样地用筷子了,舒曼想要帮忙却被张大娘拦下了。
  “你只管吃你的。没事,她用的来。”农村又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再大一两岁的孩子照顾婴幼儿吃喝拉撒都是常有的,眼下春花不过是自己吃饭。当然你不自己吃也没办法,冬天还好,一到农忙双抢的时候,大人歇口气的时间都没有,还哪有时间给小孩子喂饭,不想饿肚子除了有大的照顾那就自己努力。
  李秀娥擀面的手艺很好,面粉里面白面和玉米面各占了一半,拌上自家炸的花生酱淋上芝麻油,又香又好吃。
  “还有鸡蛋……”喜子欢快地叫出声。
  这个时候他是再不想着什么读书鸡蛋了,到嘴边的能吃进肚子里的才是重要的。他一个才吃完,碗里又多了一个。
  张大爷板着脸:“好好读书,考好了,就有鸡蛋吃。”
  喜子又是一声欢呼。
  张红军见状要把自己碗里的鸡蛋让给张大爷,张大爷把空碗一放,搁下筷子就往外走去:“吃完就麻溜地跟过来。”
  炕上的舒曼一听,忙加快速度,碗里的两只鸡蛋分给张大娘和春花后,飞快地下了炕往外面跑。
  李秀娥只得拿着油布伞追了出去。
  回来的时候,大家都已经吃完。
  原本放面条的空盆子里放着五只鸡蛋,炕上的春花正抱着鸡蛋在啃,喜子已经不知道溜哪里去了。
  李秀娥鼻子酸酸的,低头抹了抹眼角,端着木盆往厨房去。
  她总共就下了七个荷包蛋。
  还是穷给闹得。
  所以怎么能不读书呢,读书才能走出农村,离开大山。

    
第13章 
  张队长父子走得不快,舒曼没多时就追上了。
  三个人往村委去,除了粮仓队里专门收拾一间出来放一些平时用不怎么到的杂物。
  张红军拿着钥匙开门,里面漆黑一片。
  “去得粮那里把马灯拿来。”张队长指挥儿子,要是就自己父子两个人,直接摸黑进去就行了,可不是还有个大闺女嘛。
  这几年一点风吹草动就惹来一身,不防着不行。小知青看着还不错,可谁知道日后为了回城会干出什么事情。到了张队长这个年纪自然想多一些,他年纪大不怕,但儿子呢?
  小心谨慎点,总是没错的。
  张红军提着马灯回来,身后跟着马得粮,一到就埋怨:“叔,怎么不叫我来搭把手。”
  张队长佯怒:“不叫你,就不主动来啦?”
  “哪能呢。”马得粮哈哈笑后,转头去看舒曼:“小闺女,就真不改主意了?不改的话,我就上报啦?”
  这知青来了都得安排住处,有的地方直接打扫个破仓库亦或是住到社员家里,情况好的就是青砖瓦房盖起来,也有住那窑洞的。总归就是有这么一处地方给你了,知青办的人也不会多管,毕竟这里面的猫腻实在是太多了,一个个也管不过去。况且……公社里也有生产队提拔上来的,屁股决定脑袋,只要没把人逼得山穷水尽,这事你推我去的最后就是不管。
  相对而言,红旗村生产队是比上不足,比下却是绰绰有余。
  想着往后自己也是有房一族了,舒曼还是很满意的。诚然砖瓦房更好,又有那李三达的威胁性在,说不定还有其他人。可比起住知青房里,进进出出根本没有办法有自己隐私空间这一点。
  以舒曼来说,她更愿意接受住在瓦房后可能碰到的未知情况。
  “马大叔,可不改了。”舒曼笑眯眯地指着库房:“这不都跟大爷来找找看有没有新屋里能用的东西了。”
  “那可老不少了。”马得粮管着生产队一应财物上的事情,自然也有这间库房。“就是要好好挑拎,你那屋太小了。”
  “不小了,我以前住的还没它大呢。”舒曼说的是原主在上海的屋子。
  张红军三个人都是去过县城里的,但也是被舒曼的说法给吓了一跳。这县城里好歹是堵门独院,独房也是有的,怎么上海那地方反而住的那么逼仄?
  难怪这些年,年年都有知青下乡。
  住那么一个牢笼子一样的地方,哪里有农村地里舒服了。
  这么一想,对舒曼的选择也有那么点能理解了。
  张队长问马得粮:“你媳妇娘家弟弟不是木匠嘛。回头不行,就让他造几张出来,木料都有,到时候给钱。”
  马得粮听了咂咂嘴,想着也算是给小舅子揽个生意,就对舒曼保证道:“你刘叔的手艺顶不错,要是造地不好,就让他重造。”那句造到你满意为止那句话没有说出。虽然对这个小知青印象尚算不错,可也怕城里姑娘挑剔哩。这事要一多,回去后媳妇准得在跟炕上和自己闹。
  许是觉得自己这个想法也有些怪不好意思的。
  进了库房后,凭借着对库房的熟悉,马得粮帮着淘换出一个用不上的铁锅,那可是顶好的玩意,要不是农村人喜欢大锅大灶也轮不上舒曼。
  可舒曼喜欢啊,等出来的时候,怀里就抱着那只铁锅不放。
  现在的年景比前些年特别是七零年前已经好上太多了,但一口铁锅还是不容易得到的,也就是这锅小了一半这才一直留在库房里。
  舒曼已经想着搬去新家后,这锅能派上的用场了:“大爷,让人在那屋里再给我垒个灶口呗。”
  “回头就让人准备,还有那水泥石灰卖你一些,村里人也会这项活计,只是到时候吃饭…”张队长眉毛拢了起来,给人干活总不好不给饭吃吧。都是村里人,肯定不收钱的,几分几角的也不好收,再说也没这个道理。
  回去后,愁眉苦脸地同张大娘说起。
  正在一旁给喜子衣服打补丁的李翠娥已经咬了线头说道:“这能有什么事情,那屋整一整也就两三天的功夫,就在咱们这做好了,送过去就是了。”又不是大鱼大肉大菜那样一盘盘的,一人几个窝头大饼,一碗汤,再炖个菜就是顶好的伙食了。
  “不白让嫂子帮忙,到时候我……”舒曼面露激动。
  “你可别说钱啊什么的,就是比平时多煮一些,到时候你也打下手,不白帮你港货。”正好跟着自己学一学,方才李翠娥还和张大娘说了,担心这小知青会不会用不来这农村的灶。那知青点可是年年有这样的笑话发生。
  还是张大娘说了,看着不太会,但不至于笨手笨脚,只让她平时空了多教教。
  李翠娥这才应了。
  何况她心里也清楚,这事自家不揽过来,公爹身为生产队长也得帮着想法子,还不如自己主动点。
  舒曼这人,听着婆婆的话,看着是个好的。
  再想到那一斤挂面、糕点和大白兔,李翠娥也不好意思不搭把手。
  农村里造房子本来就快。
  那间瓦房也就是修修补补,后来还在舒曼的要求下在左边又搭了一个茅草房放一些杂物,菜窖原本就有,只要用木头加固。
  不到两天,篱笆院子也围了起来。
  来找舒曼的杜鹃颠着脚尖往里面看了一眼,屋子前面用来做菜地的地方已经被归整过。等到开春再翻几遍,差不多就能用上了。
  “还是你这好,还能种种菜。”
  “知青点难不成没有?”舒曼奇怪了,这家家户户可没少菜地的,她不记得书中有没有写到了,或许没有吧。
  她看的那本书原先是一个晋江小说网站里面的,不过可能是不走寻常路也不走心,数据不太好。虽说也是年代文,但基本上就是围绕着女主的心境和情感发展,是下乡知青没错,但有关农事的事情几乎寥寥几笔就带过了。
  只是杨渝渝的厨艺很好,充分验证了那句抓住一个男人的心就得先抓住他的胃。当然学问、样貌也是不差的,否则又怎么是女主呢。
  “有是有,不过没什么人种。”大家都天南地北的本身就没什么交情,凭什么我做你不做最后就变成大家都不做。那菜地里虽然还是肿了一小块,可也是王茂田种的,旁人也不好多吃,想尝尝鲜就去社员家里要,夏天还好,大家都吃不完,但等到了冬天就麻烦了,谁家也不够吃。
  来了才三天,除了第一天在张大娘家里吃的,后面杜鹃吃的都不太好,好歹人家有个腌菜什么,知青点却是一点也没有。
  同住一屋的白玉英却是吃的不差,不说日日有菜,隔几日开一会荤是有的,那柜子里还有罐头。
  别说对方没开口,就是开口了,杜鹃也没好意思要来吃。
  只是这么一对比下来,还挺难煎熬的。
  “你说我和杨渝渝换个屋子怎么样?”杜鹃说完就忐忑地低下头。
  舒曼看着她这样子,顿时泄气了。
  她能理解对方的感受。
  要跟白玉英住在一起,时间久了,说不定自己都要妒忌了。可白玉英有钱是她的事情,难不成还要让她给你花不成。
  舒曼抿了抿嘴:“杜鹃姐,你怎么想到换屋子了。再说就是换了,其实也不一定就比之前好。”想了想,她把从张队长那里听来的事情说了出来。
  “我听说张大爷过几天要去一趟公社了,要帮我们把购粮证这些领回来。”知青下乡第一年每个月也是有定量口粮,只是要去镇里的粮站买。若是镇里没有粮站的,就得去县城。
  除了购粮证,当然按月还给钱,这钱就是给知青买米买菜的,都是从安家费里面出来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每年的粮食都是头一年用工分换来的,他们才来,明年的口粮自然无从拿起,只能政府那边补贴。
  舒曼算过若是节省点是够用的,说不得还能有结余。
  可这种优待只是在第一年,第二年就得开始跟生产队的社员一样地里刨食,收成好粮食多一些,收成不好自然不够吃也是有的。
  当地社员人口多,挤一挤总能想办法够吃。
  可知青不一样,哪怕家里每个月接济,但胡吃海喝到处赶场,肯定入不敷出。
  唯有白玉英,她不缺钱不缺粮,只是为了躲一个安宁才到这边下乡。
  她肯定看不上别人的三瓜两枣。
  见杜鹃还在犹豫,舒曼在心里叹了一口气,她不好把话挑明了说。总不能说别人把她和新来的知青当肥肉呢,就算你最后再怎么防着,除非要打算彻底分灶了,不然少不得被拿走一些。可真闹到和女知青都分灶了,就差不多是和谁都不往来的情况。以杜鹃的性情肯定不会做这样的事情,还不如一开始和白玉英住在一起,那些人也不敢太过分,杜鹃也能满足自己和大家都交好的想法。
  可现在搬出去就是不同了,舒曼真怕她到最后都得罪了或者为了不得罪杨渝渝她们只能咽下苦果。
  要是换了别人,她一点都不想管。
  然而杜鹃却是在舒曼过来后,第一个释放善意的人。
  舒曼她有个毛病,就怕别人对自己好。
  “你不是才住进去嘛。若是立马搬走,到时候让别人怎么想?”这别人有白玉英以及知青点其他人也有红旗村生产队的人。
  这几日跟着李秀娥做饭烧菜偶尔去瓦房那里走一走,听多了就容易知道,当地社员们对知青的偏见几乎根深蒂固了。
  杜鹃叹了一声:“我就是烦恼这个。”余光看到舒曼光洁的额头,心里一颤,她都在想若是当时舒曼没有搬出去住,会不会好一点。
  就像杨渝渝说的,不过是挤上两个月,开春马上就能盖房子。
  “先不想了。”杜鹃拍拍手把手边洗好的土豆递给舒曼:“我还得回去做饭呢,不然迟了就轮不上时间了。”灶台就一个,她如今是单独吃的。男知青那边,也不好意思去借来用。现在的这点口粮还是杨渝渝赊的,想到韩春梅这几日每天吃的大米粥。
  杜鹃想着,或许舒曼说的是对的。
  她不傻,那番话自然是听懂了。
  白玉英的情况,知青点的其他人只怕比自己更清楚。
  作者有话要说:  更新啦。今天有好几点要说明一下,我这本书估计就像这章节里写得没那么走心,不会有大家期盼的空间啊异能这些,于是就有以下几点要说。
  1:女主最大的秘密就是她的重生,她和这个时代并不能很好的融入。大家可能说最多会觉得奇怪一些,可那个时候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敌特”,找的就是这种行为和本人出现差异的人,其他时候大家可能不在乎,但涉及到回城名额的时候,不折手段的事情太多了。最重要的是,女主她不能保证自己就不会在日常生活中暴露,哪怕独身住着有危险,宁可住着。
  2:男主提过,不是队长的老儿子也不是原男主,但是……嗯嗯嗯
  3:有关安家费的事情,我最近看了一些年代文基本都没有提起,怕你们以为我瞎编的,在这里说一下,这是差不多68年就有的,那个时候才180,后来每年涨价了,有些城市不同还会高一点,知青下乡第一年都会有的,不然知青吃啥,村里的口粮早在秋收夏收的时候分个干净了。
  4:还是关于口粮的,查过有的说是一年,有的是半年,因为半年过后就是夏收了也会又部分粮食到手,但我想这算是我对女主的优待,给了一年,所以我还是亲妈。日子不苦,现在是74年了,很多事情都已经破土发芽,只等待几年后全面改革开放。

    
第14章 
  杜鹃回去后,舒曼等了一夜,也没听说她要搬房间的消息,方才松了一口气,开始琢磨起新家需要用到的东西。
  农具这些,之前在库房里看过,有是有,她用着却是不趁手,到时候还得去镇里买或者托人找几把过来。除去这些,那瓦房里面空洞洞的什么都没有,棉被这些她有,就要了一张吃饭的桌子和椅子,一口放衣服的大箱子再来一个橱柜,这些都托会计马得粮的小舅子帮忙。剩下的就得去供销社买了,这些她打算到到时候等张队长去公社的时候,她搭个顺风车。
  安家费她猜测也就是年前的事情。
  她急,别人只会更着急
  舒曼知道不能一直瞎等着。
  等她那房子修好了,就要搬出去自己过日子,到时候总不能什么都没有。
  若非昨天半夜里突然下起大雪,原本今天再赶工半天就能好了。
  这雪来得还真不是时候,舒曼有些发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停下来。张大娘可说了,有时候能连着下个好几天,前几天倒是只下了一个多小时。
  嘚嘚的脚步声响起,喜子在门外就开始吆喝了。
  “舒曼姐姐,奶喊你吃饭。”
  话音刚落,就先钻进一个扎着双辫子的小女孩,后面赶羊似的则是喜子了。
  “谢谢喜子和春花……你跟大娘说,我马上就来。”
  喜子听了掉头就跑。
  春花跟在后面跑了几步,鞋子就掉了,一着急就大喊:“哥哥,哥哥。”
  舒曼忙把手中的钢笔放好,跑出去把着急地要往雪地里钻的春花抱了起来,外头还下着雪呢,就是积雪也都到成人的膝盖过了。
  这要春花跑进去,准得淹了。
  舒曼把春花护在怀里低着头跑到堂屋,还没到,就听里头喜子的痛叫声。
  “你这混小子,又把妹妹丢下。”张红军提着喜子的耳朵,喜子疼得上蹿下跳偏还不敢离开。
  “该。”李翠娥气得都想上手,刚说完看到门口的舒曼,忙过去把人拉到屋里,把春花抱过来给张红军递过去,喜子这才得以脱身。
  “你怎么不撑伞过来。”瞧这一身的雪,李翠娥大力拍了拍,又把人往屋里的火盆边拉,火盆里面烀了好些土豆。
  见舒曼坐在小木凳上,张队长用筷子夹了一个丢在木碗里递给舒曼。
  舒曼笑眯眯的接过来:“大爷,您去公社也带上我一道走呗。”
  “怎么?买东西?”问的是张大娘,这几日对方没少打听柴米油盐的事情,此时听舒曼说起,心里是有数的。
  舒曼点点头:“离开家的时候,家里给了点钱。”
  张队长听了并不意外。
  这帮知青,哪个家里没给钱的,否则早就地饿死了,何况是新来的,当然也有那因为不受宠被丢出来当知青的,可看着舒曼明显不是这种情况。
  “去什么供销社?到时候跟着你翠娥嫂子赶集去,那不便宜多了?”张大娘怕她花钱花大了,可这话偏不好明讲,只能轻轻点一点。
  舒曼笑道:“赶集肯定要麻烦翠娥嫂子带我去的,可供销社我还没有去看过呢,想去看一看。”她早就问过李翠娥了,好些东西集市上是没有的。
  这个集市说白了,也就是附近几个村落大家鼓恼出来卖一些农产品,量不大也不多,公社那边这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些东西还是得去供销社才能买到。
  说不定还得要票,舒曼是想着快过年了,去碰碰运气,到时候看看能不能买到一些不要票的东西。
  “等你这房子造好了再出发去公社。”张队长这一次去公社除了了给新来的知青办事,还得带着人把任务猪给交了。
  多带几个人自然无所谓。
  张大娘:“那还得等雪停。”
  舒曼笑眯眯地点头,看碗里的土豆不烫了,就掰开两半,一块递给春花,一块要给喜子。
  喜子吓得往后跳去,苦着脸说道:“舒曼姐姐,我还是不吃了。”他上一回吃了舒曼姐姐给的饼子,亲爹差点就变成后爸了。
  可实在是那饼子老卡舒曼的喉咙,她咽地辛苦,勉强吃下半张后,就给了没吃饱的喜子。
  没想到因此害喜子被打,舒曼只好说了理由。
  看着张家人错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