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女配的七零纪事-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女配的七零纪事》作者:曲沅
文案:
不小心成为某书那个活不过一集被饿死的女配
舒曼撸起袖子开始操蛋的人生。
不管怎么样,总得好好活下去。
只是这个总跟在身边挥也挥不去的人体膏药……是什么时候偷黏上来。
1:是现在已经泛滥成灾的年代文
2:女配文
内容标签: 穿越时空 女配 穿书 年代文
搜索关键字:主角:舒曼 ┃ 配角:母鸡 ┃ 其它:喂鸡
第1章
舒曼背靠在车把手上艰难地抬起一个空隙,刚扭了扭身子,胳膊就被人用力撞了一下,扭头去看,对上一双愤怒的眼睛。
“瞎动什么?要是把人挤下去怎么办?”
“对不起,我只是坐麻了,想……”
“上海佬就是矫情。”
话说到一半就被打断,舒曼有些无语这事怎么能扯到地域问题上呢,就听到坐在旁边的大辫子姑娘替自己抱不平。
“韩春梅,毛、主席号召我们上山下乡,可不是来让你来欺负人的?什么赔不赔的,又不是什么精贵身子,大家都是农民子弟,没有谁比谁强。再说了,就舒曼同志这样的,怎么能把你挤下去?
她话刚说完,车上人的正好都看了过来。
舒曼微垂下头。
大家这才不好意思地收回视线。
刚才替舒曼说话的大辫子瞪了眼对面还盯着人看的男知青,直把人瞪得不好意思了,才伸手揽过旁边这一批知青队伍中最年幼的小妹妹。
不仅如此,看着身板也是最单薄的一个,明明大家都穿着臃肿的棉服,偏偏舒曼这里就显得小只了许多。
看起来妖妖娆娆的,一看就是个拖后腿的。对于要和这么一个人一起,韩春梅心里是十分不情愿的。
偏三个女知青中,杜鹃也就是刚才说话的大辫子姑娘一直护着她。
男知青则是不会插入女同志之间的矛盾中来,至于心里怎么想目前还看不出来。
至少舒曼是这样的。
她一路上都在静悄悄地观察,虽然已经从众人口中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可也怕身上被人看出异样。
杜鹃在女知青中年纪最长,来自内陆四川省,举手投足间能看到她的爽朗。
从县城碰了头到现在,舒曼没少得到她略带偏心的照顾。
据她的说法是家里有个和舒曼年纪相仿的妹子,插队去了湖南那里。
两姐妹感情极好,如今一南一北地自怕是难相见了,自然而然地就把那点感情放在在火车上迷迷糊糊差点把自己饿没了的舒曼。
至于左边的那个明显心气不顺故意找茬的韩春梅,别看脸上没多少肉,当然这个时代没几个人是胖的,但对方单那个体格就已经是两个舒曼大了。
这也是为何杜鹃的话一出来,大家的目光都落在舒曼身上,是因为都十分认同她的话。
只是一来这毕竟是女生之间的口角,男知青们不好插手。另一面大家也知道这韩春梅是憋着一肚子的气,于是不小心坐在她旁边看起来就很好欺负的舒曼就成了那出气筒。
“好了好了,都是兄弟姐妹,都是为了革命,以后还得一起生活,没必要吵嘴。”年纪最为年长的张光明打起圆场。
他们这一批知青六个人,现在都坐在车上。
要是只有他们也就算了,可不是还有两个外人?
总不能让人看他们知青的笑话。
这话倒是有理。
韩春梅面色虽不太好,但似乎听进去这话了,只是把头扭开,看着车外坑坑洼洼的黄土路。
杜鹃安抚地拍了拍舒曼。
舒曼抬起头来朝她笑了笑。
不管怎么样,那张光明有一句话说得挺对,以后要相处的日子不短,一开始至少得先维持住哪怕是表面的和平。
以她的观察来说,红旗村来的两个人比其他队的人看着要正派许多。
可这不代表他们不会看自己一行人的笑话。
杜鹃拍了拍舒曼的手背,示意她往里面挪一些。
一抬脚,就踢到摆放在中间的几只箱子。
这些都是他们的行礼,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大箩筐,隐约能看到各色物品,吃得用的都是有的。
据说是村里面人让带回去的,毕竟出来一趟不容易。
没下雪还好,一下雪,就是马车骡车都不容易过。
说起现在坐着的马车,其实就是前面两匹马在拉着,后面则是一个平时用来拉粮载货、农忙时候运送稻谷的车板子,只是左右两侧钉了成年男子巴掌高的木把手。
马车前面的车辕上坐着的两个人,一个是赶车的车把式,一个则是红旗村的队长。
韩春梅之所以心里有气,也是有原因的。不管原因如何,大部分的人为了响应伟大的毛主席的号召都是大老远坐火车来黑龙江,却在到了县城后被各个大队过来的生产队长们像挑驴子挑马地品头论足。
那阵势的的确确有点不好接受。
可这也不是意味着舒曼就愿意被人当软柿子欺负。
有一就有二,接下来至少还有几年要留在东北,她开始就得给自己划好底线……不主动欺负人,可也绝对不会让人欺负去。
同一批从上海坐绿皮火车过来的知青除了大部分被分去了较远的公社,剩下的那些家里有关系或是底子厚去的也是县城附近的兵团。
都是上山下乡,那边的条件却是好太多。
辛苦是辛苦一些,可至少有工资拿,还有每月定量的口粮。
只有舒曼少数几个人,来到了这个县城作为真正下农村的知青。
饶是如此,也都是被打散分到各个大队的生产小队里面。
“要下雪了,天黑路不好走。娃子们坐稳了。”穿着羊皮袄子的车把式回头喊了一声后打了个哑鞭。
众人皆是一惊,再没有闲话的心情。
十二月的东北,原本就非常寒冷,两旁道路都是雪堆。
难得今天是个晴天,这话在县城的时候,就听当地人议论过。
雪天路滑不说,怕是只穿着棉袄的众人会熬不住这份寒冷。
“张大爷,还要多久才能到村里啊?”男知青中戴着眼镜的曹斌问出了所有人关心的话题。
张队长回头看了一眼,呵呵笑道:“不远喽,不远喽。翻过过前面那座山就到了。”舒曼几个人的目光就朝前面看过去。
其他人不好说,舒曼的心里却是一沉。
她知道,这个时候所谓下乡,那是真的下乡,特别是来了东北这一代,跑到山村更是十分可能。
张大爷指着的那座山,看着不远。
但舒曼好歹也是进行过极限运动的人,也算是专业的,经验更是丰富。若非为了救队伍中的一个“大小姐”,也不至于重生到这个同名同姓的原主身上。
是的,舒曼不是这个时代的人。
她原本生活在几十年后的大环境中,醒来后莫名其妙地发现自己坐在了哐当哐当前进中的绿皮火车上。
原主的死因,说来也是好笑的。
怀里揣着几个小金库,却能把自己活活饿死,也实在是太过“单纯”了。就因为被同来的上海知青危言耸听地说了几句知青的苦难生活,就想着要省钱直到能在农村安顿下来再说。
可在舒曼看来,那位姓陈的知青有些危言耸听,说的事情虽然的确应该是真实发生过,但自从去年发生知青暴动事情后,许多情况有了好转。
但国情就是这样,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好的方面,传扬的人不多,反而是恶劣性质的东西,口口相传,竟是像旋风一样吹向每一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其他人多少能分析一些,不会全信,也不会全不信。
唯有原主,作为一个年纪不到十五岁,本不应该在这次知青队伍中的人,活生生地把自己给折腾没了。
倒是便宜了舒曼。
算是便宜吗?
想着自己回到现代,也应该是粉身碎骨了。
能继续有意识形态地生存,只是换了一具身体,似乎也没有什么不能接受?
倒是原主,如今也不知道魂归何处了?
想到她家中对她如珠如玉般呵护的亲人,舒曼闭了闭眼睛。
好吧,她还是不能接受这些突如其来的感情。
这般想着,作为知青出来也是令她庆幸的,至少不用那么快面对原主的家人。
从在火车上醒来,舒曼从身边人的话语中已经汲取到现在是什么年代,就像前头说的那般,是1974年的冬天。
作为知青,从上海来到东北。
算算时间,77年就能高考,也就没有那么难捱。
知青生活中最苦难的那几年,都差不多过去了。
原主只读到初三,本应该继续读高中的,可谁叫前头的哥哥正好高中毕业,到了要下乡的时候。
这一位读书不怎么好,但脑子十分单纯说起来的的确确是善良的人,脑子一抽就瞒着家里人去顶了兄长的名字。
到现在,舒曼都没有想明白,她是怎么办到的。
马车又走了半个多小时,远山看着还是在那个位置。
几个本来还有些兴奋的人顿时像被霜雪打蔫了的小白菜。
张队长回头看了一眼,噗嗤两声,取出一旁的水囊喝了一口又递给旁边的车把式王老根。
两个人交换了一个眼神。
王老根就着水囊的囊口呷咪了一下,竖起大拇指:“中,是嫂子酿的吧。好你个张老实,上一回还骗我说没有了。”
张队长哼哼两声:“我要不那么说,你现在还能咪上一口?”
天寒地冻地,这该死的天气,本就是窝冬的时候,就是当地人这个时候出来都是遭罪。
可谁叫今年的知青是这个时候来呢。
其他人张队长可不放心,队里的牲畜这年头可比人值钱。这才拉了王老根一道出来,正好赶在年前给社员们带点供销社里的东西回去。
“中不中?”张队长往后面看了一眼。
王老根道:“中。”
要说这年头,谁都不欢迎这些知青。
可娘希匹的,上头给的任务不接就是不支持革/命。
接了吧,又想着这些年知青闹出来的事情,心里总是不痛快。
虽说如今红旗村那边留守下来的知青还算可以,没有太过活泛的人。
但就怕他们当中跳进去一只蚱蜢,闹得整个知青院里的人都上蹿下跳的。
村里人都知道王老根这人不但相牲畜有一双火眼金睛,看人也有几分把握。
听他这样说,张队长再次点点头,嘀咕道:“回头去我家里坐坐,你嫂子今天贴玉米面饼子。”
王老根默默一甩鞭子。
明显地……坐在后面的舒曼就感觉到马车的速度比先前快了一小半。
这年头,玉米面饼子也是奢侈品。
作者有话要说: 开新书了,人生第一次写现代文,惶恐不安,希望多多支持。嗯,许下小小的心愿,这一章评论的亲前10送红包。希望大家不吝啬地收藏一把,么么哒。
第2章
张队长这声音虽小,可北风一吹,正好都飘到后头。
听见的,无不是眼睛一亮。
没办法,除了原就是东北这块地里的,其他都是天南地北过来的知青,火车一站一站的,中间还有转车的辛苦,最后才在齐齐哈尔市火车站停下来。
地方政府为了迎接他们这批知青,安排了好几辆大解放,一一分送到各个县城里,随后就是等待被挑剔分配的时间。
可以说,基本上从下了火车到现在,肚子里就都没再填过东西。
舒曼还好,她可不想再被饿死,在火车上醒来后,就没再让自己饿肚子,在县城的时候借口上厕所就吃了一个大白馒头,就是现在挎在身上的军绿色布包里面还有一个铝制的饭盒,里面是两颗熟鸡蛋,除此之外还有两张在火车站停靠点买的不要粮票的大饼。
至于别人有没有她是不知道的,不过想着就是有,也没有多少就是了。
否则也不会是这样的反应了。
舒曼可没有这个时候拿出来的打算,否则别人伸手要,张口同志,闭口革命情的,她是给还是不给?
不是舒曼小气,只是不想当冤大头而已。
就是最爽朗大方的杜鹃这个时候也不说话了。
没办法,粮食是根本,若非因为不想饿肚子,谁愿意下乡来当什么知青。
现在可不是以前,虽说上有政策,可也有对策,只要你能把自己的粮食给包圆了,一个病假躲回老家的人多的是。
原主出来的时候,住在一栋房子里的邻居不就是有这么一个现成的例子。
可他们家行,舒曼家却是不行的。
就在这种诡异而又沉默的氛围中,马车终于翻过大山,一路行驶,又过了差不多要半个小时才在黑暗中钻入夜雾的红旗村中。
王老根驾着马车朝一座围着篱笆唯独亮着油灯敞开着大门的平房过去。
“喜子,出来开门。”张队长喊了一声,就见屋里面跑出一个小身影,嘴里同样操着一口东北味十足的普通话。
“爷,你可算是回来了,奶都念叨上了,怕你路上不安全……”
“瞎想,能有什么事情。”张队长瞪了喜子一眼,仿佛觉得在知青面前失了面子,扯了扯嗓子刚想说点什么,屋子里又走出来一个身影。
“什么能有什么事情?山路不好走,出事还能少吗?你这个老头子就是不把自己当回事,可没有带累王大兄弟的。呦,这就是今年分过来的知青?”
走近一看,应该就是喜子口中的奶了。
“大娘。”杜鹃嘴甜地喊了一声。
不管怎么说,往后都在村子里住着,能多碰上几个会说普通话的当地人实在是太好了。她来之前可没少听人说起知青的经历,运气不好的,全村上上下下没一个会说普通话,交流全靠连猜带蒙的,若是全村联合起来蒙骗你一个人,到死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可这红旗村,至少到现在为止都挺让人满意的。
不与那些去兵团的人比,其他富裕的生产队,也早被那些家里有点门路的抢占走,但就红旗村这样的,也算是个不错的去处了。
也就是路难走偏僻一些,从县城出发,到回到这里,差不多就用了两个半小时,这还是路况天气还不错的前提下。
若是只靠双脚走过去,用时更长一些。
所以在县城的时候,绝大部分人一听红旗村在山沟里,都是不乐意过来的。
“大闺女快下车吧,还有你们几个都往屋里暖暖身子。”张大娘一张脸笑呵呵地,目光先后越过杜鹃三个人,尤其在舒曼脸上多停留了一会儿后,立刻招呼几个人往屋里去。“东北这地,天气冷,都是烧炕的。也不知道你们过来是个什么成算,这几日就先在我这住下,等商量好了再看看搬去哪里住,不过男同志就不行了。”
张光明几个就看向张队长。
张队长掏出别在腰间的老烟袋,敲了敲喜子要去搬箩筐的手,说道:“先进屋吃了饭再说。”又问喜子:“你爹娘呢?”
“家里呢,不用他们,爷,我力气大着呢。”喜子看起来跃跃欲试的。
“不用麻烦喜子了。我们几个来就成了。大爷,大娘,你们先往屋里去。”剩下一个一直没有说话的男知青朝张光明和曹斌打了个眼色,三个人手忙脚乱地把车板上的东西卸下来。
舒曼一声不吭地过去帮忙。
原主是娇贵一些,但力气的话,应该是比半大小子看起来就七八岁的喜子大一些。她可没好意思干站着不做事。
见她动了,杜鹃和韩春梅也上前帮忙。
王老根等他们卸好,同张队长招呼一声,赶着马车往牲畜棚子里去了。牲畜和人一样都是要吃饭的,可不能饿到生产队这几只宝贝疙瘩。
张队长那边,自然也是会等着王老根。
几个人先是帮着抬了东西去堂屋里。
舒曼一手拎着一个木箱子,一手提着一个大布包,肩膀上还背着一个,再看其他人差不多都是一样的架势。
大冬天的,家当再少,零零碎碎地一起,也是一堆的行礼。
那两只箩筐最后被叫陈德生的知青一手一个地提了进屋,他来回走了三趟,才差不多把剩下的行礼都搬进去。
这么一对比,曹斌和张光明就显得弱了一些。
但再怎么样,也比三个女知青要厉害的。
舒曼行礼少,也帮着出去走了一趟,给杜鹃提了一只包袱,有些沉,但还算轻松能顺便打量起这家篱笆院子。
前面说过了,这是一处平房。
大夜晚的,舒曼看得不太分明,不知道是砖瓦房还是黄泥土抹灰的平房,但比刚才过来村里几处还是茅草房的人家来说好上太多了。
在红旗村,类似这样的平房还有好几处。
可见不是那种贫困潦倒的村落,这让舒曼又松了一口气。
至少是个努力一点,应该能吃上饭的地方,吃饱饭就不要想了。
有些村子,可是一年干到头,钱没有要倒欠生产队不说,就是分下来的粮食也是没多少的,全村上下都是如此。
这样的地方,就是舒曼过去了,一时半会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东北的屋子里是少不了盘炕的,堂屋里面就是一张大炕,一进去就热乎乎地,从里面看过去,三间平房在里面是打通的,只是整了两扇门,一边木门挂着锁,另一边是一个草甸帘子,从下面看过去,应该也是个睡觉的屋子。
除此之外,左右两边还有一处矮一些的平房。
刚才张大娘钻进去左边的那处,想着上面还挂着一个烟囱,那里应该是张家的厨房,至于有没有其他作用,舒曼就不知道了,与厨房正对着的平房门窗是紧闭着的,就是不晓得里面有没有住人。
“快上炕坐着吧。”张队长进了屋就想点上烟枪,看了舒曼几个人一眼,韩春梅立时笑道:“张大爷,您抽着就是。我们在家里也都是这么过来的。”这个时候除了二愣子,多少都会看点眼色。
张队长点点头,摸出一个盒子,捻了一小搓的烟丝,对准油灯点上后吸了一口,这才看着神色各异的知青们。
紧张的有,兴奋的也有,还有那带着一丝不屑傲气的。
真当自己看不出来?
前头来的知青或多或少都是如此,可现在……不还是被磨地一干二净。
张队长吐了一口烟气,让喜子出去迎一迎王老根。
“村里有个知青点,就在你们来的路上看到的一座平房,那还是前几年建的。按理来说,你们也有份,可这大冬天的,地都冻上了,房子也建不了。你们来之前,和队上商量过,给你们两个选择,一是去知青点挤一挤等开春后在旁边建房。这二嘛……”
“大爷,队上是不是还有空房?”舒曼心中一动,忙问了一声。她不比别人,身上秘密太多了,一着不慎就可能出事。
若是能一个人住着实在是最好了,不过想想也是不可能的。可听着知青点,就知道那边人也不少了,否则也不会说出今晚让她们女知青在这里睡觉的话。从一开始,红旗村的队长和那车把式对他们下乡知青的态度虽不是说不好,但也绝对说不上什么欢迎。
要是挤一挤就能解决,肯定会一点都不犹豫地把她们丢过去。
“舒曼同志,你这就不对了。我们既然是知青,自然就应该住在一起,才能共同进行革命……”
“韩春梅同志,我们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到生存队的,毛//主席不是说过让我们融入农民队伍当中,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革/命运动。怎么能还老惦记着知青这个身份呢?再是知青,也是农民分子。”舒曼毫不客气地打断韩春梅的话,一点也不看对方因此面红耳赤羞窘的样子。总之,若非没办法,谁也不能阻止她搬离开知青点。只要想一想,就知道那里是个麻烦地方。
为了能返城,里面的龌龊事断然不会少。
她可是一心想着避开呢。
就是现在张队长没有提起来,以后找着机会,舒曼也是要搬出去的。
如今只盼着这张队长没有因为韩春梅这么一个打岔的态度让他原先的主意改变了,希望真的有她想要的空房。
“饿了吧,先来吃点东西。老头子,你说你急什么?还不能让几个娃子填个肚子先?”张大娘这个时候从外面进来,手里端着一个圆形的木托盘,上面摆着几只木碗,还冒着烟气。
这是糖滚蛋,客人来了都会招呼一碗,但这个年代实属难得了。
只看上一眼,所有人的目光都移不开了。
张队长不吭声,搬出一张炕桌摆好,王老根就带着喜子过来了。
张大娘叫了喜子出去,再回来手里拿着两只笸筐,一叠大概有十个的玉米面饼子,另一个箩筐里的饼则是黑乎乎地似乎还掺杂着什么颗粒。
舒曼认不出来,原主也没有吃过。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有些晚了,忘记了,抱歉抱歉。
第3章
烟枪敲了敲炕角,张队长点了点头。
张大娘招呼知青们一人端去一只木碗:“在我们东北,以前客人来的时候都会吃上一碗糖滚蛋,娃子们快尝尝,大娘也好些日子没做过。”
木碗打磨地很圆滑,端在手上一点也不觉得粗糙,里面盛了两个鸡蛋,舒曼看了看知道这所谓的糖滚蛋和上海的水铺蛋很像。
离开上海之前,舒母一口气做了六个给原主,她也是吃了两个。
三个男知青脱鞋子上了炕,韩春梅也挤了过去坐好。
舒曼犹豫了一会儿没有过去,倒不是说闻不得那些人脱了鞋子的脚臭味,这人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她初来乍到,也曾经被火车上的气味熏得不敢呼吸。可一个人再厉害,憋个十几分钟已经是勉强了,总不能真的一直不呼吸,慢慢地也就被同化习惯了。
她只是不习惯那么多人挤在一起吃东西,况且那炕桌也不大。
杜鹃看了舒曼一眼,也没过去。
张大娘见状就叫了她们去旁边的一张矮桌子上,笑着说道:“女娃娃在这里吃,大娘去给你们拿玉米面饼来。”
杜鹃忙放下手中的碗:“大娘,我自己来吧。”
“也好。”张大娘点点头:“既然来了,以后就把生产队当成你们的家。”肯主动做事的知青总比坐在那里等着人伺候的受欢迎一些。
舒曼也想帮忙。
杜鹃把她按下坐好:“又不是多少,我一个人就行了。你先吃鸡蛋。”许是在家里照顾妹妹习惯了,神情动作十分自然。
再回来的时候,左手拿了两个玉米面饼,右手则是四、五张那种舒曼不认识的黑饼。
“一人一个。”舒曼从杜鹃手里拿过一个玉米面饼,把另一只推回去后往炕上看了一眼,就像她想的那样,这玉米面饼是有定数的,一人一个,多了没有。想来是极其难得吃到,杜鹃是对自己好,可也不能觉得理所当然,特别是关乎到口粮的问题上。
杜鹃没有再推让,她是想着舒曼可能吃不了,没办法适应这黑饼。就刚才对方那眼神,是完全不认识这种黑面饼的,想也知道原先在家里是过什么样的日子的。
她打算迟点没人的时候和她解释这黑饼是什么做的。
现在就算了,免得别人对舒曼有不好的印象。
糖滚蛋只是洒了一点点白糖,可能小指甲盖大小都没有。
舒曼喝了一口汤,身体里面也开始暖和起来,刚动筷子,就听到那草甸帘子后面传来细微的声音。
那后面站着个小人儿,穿着灰扑扑的打了几个补丁的棉衣棉裤,脸正好被帘子挡住,不知道是男娃还是女娃。只是没多时,就被人拉了回去,看衣服应该就是那个叫喜子的男孩。
杜鹃朝舒曼摇摇头,示意她快吃。
舒曼就着糖滚蛋吃了一个玉米面饼,说是玉米面做的里面还是掺和了一点别的东西,不过口感上已经非常不错。
杜鹃这边也已经吃完了,她还多吃了一个黑面饼,剩下的三张放到一边的空碗上。又过了一会儿,炕上的人也吃好了。
杜鹃就拉着舒曼过去。
“知青点里现在有四个男知青、三个女知青,那里有四间能住人的屋子……”张队长开始介绍起来。
不是舒曼以为的大通铺,既是那种盘一个炕,所有人住在那里的屋子。
这个条件还挺让人满意的,听着不错。
若真是这样的安排,住在知青点也是不错的选择,但也得等开春后,总不能六个女知青住在两间。
反正她要是能有其他选择是不愿意的。
舒曼等张队长介绍完知青点的情况后,眼巴巴地等着他说起那空房子,等了等没见他有要说起的意思,忙喊了一声:“大爷……”
“那地你熟,你来说。”张队长笑了笑对王老根说道。
王老跟喝了一口热汤,点头说道:“那原是村里一个富户住的,后来人没了,就空下来了。房子不是什么好房子,可也是黄土抹的平房,比茅草房要来得强。就是那屋子不大,你们瞅瞅几个人去住,最好不要太多,那就是一间屋子连带着厨房。”
挤一挤两三个人倒是可以住的,农村的人不嫌弃,住更多的不是没有。
可刚才看着大闺女的态度,像是不愿意同别人一起住。
也不知道是嫌挤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要王老根说,这事就多此一举,招呼人一顿饭直接往知青点一送什么事都没有了,要是闹起来也没办法,大冬天的地都冻起来,锄头都下不去,怎么建房子。真要建,等开春后再说。
可开春后,事也不少。
东北这一茬地,冬天要占去差不多五个月,再北方一些就要有半年的寒冬了。本来这边种地也就种一季,可也不知道上头那些人折腾什么,要搞两季农田,时间上就非常紧凑。就真到了春天,也没那么多人力和时间去建房子。
那村里的房子空着也是空着,又是个不错的平房。
只是怎么就是个文文静静的闺女看上呢?别是被吓得又要搬其他地方?
“那房子死过人,闺女你确定要去住?”张大娘知道男人不好说,主动接过这事,她心里也是不愿意舒曼过去的。
一个小姑娘的,其实还是住在知青点里安全一些。
“我……”舒曼刚要答应,就被杜鹃拉住袖子。
杜鹃笑着说道:“大爷、大娘,您看我们才来,也不知道个什么情况,若是能看一看那就好了。”
“对,毛//主席不是号召我们实事求是嘛。”曹斌推了推眼镜。
舒曼差点笑出声。
很想问“实事求是”是这样用的嘛,但见张队长点头叫张大娘安排今天睡觉的地方后,也就不说话了。
反正看意思,今天是住在这里的。
至于空房子或是知青点,明天总能看到的。
若是知青点里的人果真都不错,去住那边也是可以的。
虽然想要隐藏自己的秘密,舒曼也没打算做什么招人眼的事情。
女知青留在张队长家里,三个男知青就被王老根带去知青点。男人嘛,总是方便一些,哪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