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独步天途-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具备这些资历后,都不需要去争取,自然而然的就会进入内阁,成为天下权威最甚的官员之一。
而大陈朝之所以秀才就具备从九品下的功名,也是和秀才名额极度稀少有关,三年一个县才一个名额,而一个县有资格去考取秀才的人,最少也一千以上。
所以一个县的读书人,可不是同窗,反而是竞争对手,明面上不说,但各个读书人都恨不得全县的其他读书人死个精光就剩下自己一人。
到了举人就更不用说,一个府一个名额,而进士更恐怖,一个省才一个名额。就是说三年一次的科举,只会有十八个进士,275个举人,2860个秀才!
一省一个进士,一府一个举人,一县一个秀才,而每个县能够参与科举的最少也一千人以上,所以可想而知这里面的竞争有多么激烈。
因此,读书人有想着全县读书人死光光就剩下自己的念头不奇怪,虽然不敢去实行,但把科举考试所需要资料书籍给藏起来,或者改头换面的传出去,却是人人敢干的。
这种最早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打压后进之人的风气,早不知道多少年前就传遍整个天下,只要不是自己的亲朋好友,甚至不是自己的至亲,那些有着家传资料的书香门第,根本不可能把所谓的科举窍门,也就是科举资料和书籍交出去。
第五百一十一章 科举(一)(为新盟贺兰山的魂加更)
这样的状态下,张仲军一个区区镇级少爷,哪儿有可能接触与获得完整的科举书籍?如果这次不是这位老秀才点明,恐怕参与科举后,张仲军才会发现自己缺少啥知识。
正感慨不已的张仲军,突然发现杨兆飞向李游宏死命的使眼色,而李游宏这位老秀才,迟疑纠结了好一阵后,才说道:“既然小友书籍不全,本人家里的书籍倒是能借给小友抄录。”
张仲军自然立刻行大礼地道谢,在这资料被老一辈读书人掌控不外泄的时代,想要得到完整书籍抄录都不知道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当然,这个困难是对普通人来说的,对于一个势力来说根本就不算事,不见杨兆飞只是使个眼色而已,都不需要自己开口,人家老秀才就先表示愿意借书了。
只是张仲军明面上满是感激欢喜,心底却有些悲凉,他见到这位老秀才后,始终是以师礼待之,可老秀才却生生把张仲军提到平辈分的地步,称他为小友。
这不是重视,开玩笑,区区一个乡镇的土鳖少爷,有何资格和一位有着从九品下官身的老秀才平起平坐?这是人家迫不得已前来指点功课,根本不想和自己拉扯上师生关系的缘故!
张仲军就算知道这点也不敢跳,始终保持着弟子礼仪,这倒是让最后离去的老秀才终于会对张仲军展露一丝笑容。
后面老秀才就没有在出现过,书籍是由杨兆飞送过来,绝对是抄录完一本才能还回去换一本。
一开始张仲军以为四书五经和自己那个世界的四书五经一样,结果抄录的时候差点眼珠子没瞪出来,因为大致思想是差不多,可是细节上却没有一处相同之处。
歇息时和杨兆飞闲聊,才知道这四书五经是从有科举制度以来,就从未改变的一直流传下来,以前是任何一家书店都有贩售,可到了大陈朝的时候,书店还曾因为乡镇被帮派占据,读书人涌入城内而火爆了一阵。
可等到大陈朝因为失去乡镇这个数量众多的行政单位后,许多官员没法安排,生生变成冗官,而每三年一次的科举,一个县最少都十个秀才,多的甚至是数十个秀才,一府的举人也能达到数十,全国的进士更是达到数百的地步。
秀才不需要说,官府只需要免除秀才个人的税赋就行,而举人却能够免除全族税赋,以及举人是可以任官的,到了进士更是必须给出七品以上的官位!
妈蛋,大陈朝手里就剩下城市的掌控权,哪儿有这么多官位来安排这三年数千的举人和数百的进士啊!
所以大陈朝二话不说,直接开始削减名额,一路削减到现在这一省一进士、一府一举人、一县一秀才的地步。虽然待遇直线上涨,可人数却急速下降。不过因为人数太稀少,得到的科举人才绝对是真正的人才,原本有些摇摇欲坠的大陈朝,在开始这样的科举制度后,反倒是稳定了下来,并且有着再次蓬勃的模样。
而随着大陈朝的科举变化,最早做出反应的不是那些科举前辈,反而是以贩卖书籍为生的书店!
这些书店,不知道是早有约定还是他们幕后的主人早有计策,反正在当时读书人的笔记中就记载着,几乎是一夜之间,所有的书店同时下架四书五经,转而贩卖游记、杂文、历代科举的试卷内容,反正什么乱七八糟的书籍都卖,就是不卖四书五经。
这几百年的时光下来,市面上能够找到的,都是缺胳膊断腿的四书五经,绝对找不到完整的四书五经。
不是没有人想要把完整的四书五经给印出来贩卖,但结果都是一场大火连人带书的被烧成灰烬,几次下来后,就没有那个傻蛋会如此做了。
所以说,别看大陈朝对读书人非常优待,好像只要读书考取功名就能得到一切,好像所有的文人都支持教化的样子,其实现在的大陈朝跟上古时代一样,知识都是只掌握在极少部分人手中的。
当然,不会真的和古代一样,知识全都掌握在贵族手中,毕竟已经有数千年公开教化世人的场景出现,所以知识还是传播得蛮广的。
但传授其他知识没有问题,想要获得可以通过科举的知识,却真真正正的掌握在一票拥有功名身份的家族身上。
这些家族无一例外的想要通过这样的方法,把获取功名的资料一直在自己亲近的圈子里传递下去。
在那位老秀才来过一次,并且把完整的四书五经一史的书籍拿给张仲军抄录后,原本很是拍着胸口保证给张仲军找其他秀才来指导的杨兆飞,很快就蔫了,见到张仲军都躲躲闪闪的。
张仲军又不是笨蛋,见到没有第二个具备秀才功名的人前来考核功课,哪儿不知道,紫金县的秀才因为某种缘故,不愿意搭理张仲军,所以根本就没有人来。
张仲军对此,只好无奈地耸肩,自己开始背起书籍来。
不过这边没人教导了,风武堂那边却派人送来了一封原紫金县舵主陈毅峰的信。打开一看,陈毅峰只在信中抱歉了一下,风武堂的秀才没法离开总堂,所以没法前来指点张仲军。不过却在信中点明了科举的要求。
秀才试,靠的是记忆力和笔力。笔力方面要求不高,文字端正大小一致就行。而记忆力则是牢记四书五经一史的内容就行。
因为秀才试的内容考核全都是填空题,题目都是四书五经一史中某段文字挑出来,然后断头断尾断中间,只要把四书五经一史背得滚瓜烂熟,那就毫无问题的可以通过秀才试。至于能否成为秀才,那就真的是靠运气,看府城的学正怎么挑,同样也看你的成绩是不是最好。
而举人试呢,首先是要有秀才资格才能参与。到了举人试的时候,该省的所有秀才都集中在省城进行考试。然后按照籍贯,一府一个名额。
第五百一十二章 科举(二)
大陈朝被修改后的科举中,最为坑人的地方就在这儿。
为何如此说?秀才是一县一个,虽然同样也是按照籍贯来划分,但只要成绩还可以,七八成对了,那么就算是通过,然后按照籍贯和成绩来划分该府下面的秀才名额。
可以说,只要死读硬背,绝大部分的秀才都能通过考试,也就是说,可以保证每个县都有一个秀才名额落实。这个时候就看你籍贯所在的县文风牛逼不牛逼了。
不牛逼,说不定你考了个七八成刚好过线的成绩就成了秀才,牛逼,则是你考了九成的成绩都没法当秀才,因为还有人是满分而过的。
最悲催的是文风大盛的地方,满分的人太多了,只能按照年限一个个排着队来。这逼得不少牛人转移籍贯参加考试。可这转移籍贯的事,又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
那么为何说举人试是科举中最坑人的?因为举人试考核的不再是记忆力,而是策论,你说得天花乱坠,不符合学督的意,直接零分。
可就算合了学督的意,拿到满分了,你前面有个和你通籍贯,同样满分,还比你大的学长出现,那么你也不可能成为举人。
最最恶心的地方在于,一个府要是没人及格,那么就没有人能成为举人。而另一个府,十七八个满分的,却只能有一个人能当举人。
这就造成,全省十数个府的数千个历届秀才参与举人试,最后可能只有两三个举人中举,甚至历史上都出现过一府只有一人中举的悲惨场景出现。
秀才们能服气吗?肯定不服气啊!你说老子学识不够,策论不过关没法中举当举人,那也就认了,回去继续努力研究策论好了。可他喵的,老子也是满分啊!就因为前面有个同样满分的学长,老子居然就没法中举?而其他府的名额却白白浪费掉?能服气才是怪事!
但却根本没法把其他府的名额拿给其他府的满分秀才使用,因为那些府的倒霉秀才是不可能愿意让自己府的举人名额给其他府的人占去了。
唯一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转移籍贯,可转移到什么府去却是个大问题。因为谁都不敢保证,本来自己在原籍里是坐二望一,前面那个家伙稍有差池,自己就是第一!而去到其他府说不定会突然冒出一个黑马,把有希望的自己直接给碾压了。
这就使得,一旦准备开始举人试的时候,全省官道上那可是飞马塘报开始络绎不绝的,各个府各个县都会出现大票大票到处打听读书人情况的外地人。
甚至读书人意外事故频繁的时节也是在这个时候,一场科举下来,有大票籍籍无名,谁都不认识的老乡一跃成为本地的举人,也有大票原本声名远赫的秀才,突然销声匿迹,从此再也不见了。
看到信中说道自己在成为秀才后需要注意人身安全,以及看到信中所讲述的内容,张仲军无奈的叹口气:“妈蛋,这坑人坑得不成样了,从来就没听说过科举考试的名额,居然会限定住籍贯的。”
不过想想朝廷只能掌控城市,格局上就限制了官员的数量,要是不固定各地的名额,恐怕有一天整个朝廷的重臣都是一地出来的乡党呢。所以无论发生什么,朝廷都不做更改,倒也是能明白朝廷的决心。
张仲军又往下看,看到进士试,也就是殿试的考核内容,不由得发愣了一下。没有所谓的会试,因为进士试也就是殿试,不允许往届举人,也就是没考上进士的举人,参与殿试。
所以历届殿试都只有十八行省的数百个举人参与,这么点人根本不用通过会试来刷减名额,直接进行殿试就行了。
就是说,一个读书人,一辈子只能参与一次殿试,成功了青云直上,然后奋斗一辈子,最差劲都是六部尚书各省主官的官位。
而没有成为进士,那么就以举人身份乖乖的入职各机构当跑腿的官员吧,从这些机构中慢慢爬,奋斗一辈子还是有可能爬到一省一把手和中央六部二把手的位置,但未来就再也没有提升的可能了。
看到这个限制,张仲军简直就是目瞪口呆,前面允许历届秀才参与举人试,让新秀才们压力大得不要不要的。可为毛却不允许历届举人参与进士考呢?这不是浪费人才吗?说不得那些第一次没考中的举人中,就有着晚熟的超级天才呢?
不过张仲军思索了一下后,再次感慨一声,既然这个规矩能够几百年如一的实现下来,进士考里面肯定有着自己不知道的隐秘,而且这隐秘还非常的重要,不然哪儿会搞出这种读书人一辈子就只能考一次进士的规矩来?
至于这个秘密是什么,张仲军现在是不可能知道,想来那些帮派也是不可能知道的,因为三年才十八个进士,一个个都牛逼得不得了,帮派这样的势力根本就没法接触到进士的。
甚至不要说进士了,只要是举人,就能无视帮派,而帮派还能够欺负暗杀一下秀才,毕竟时常能听到某地某秀才得罪当地帮派的某某人物,从而失踪的流言。但从来就没听过举人有过这样的遭遇,反而时常听到某某举人指着当地帮派首脑的鼻子破口大骂的事情。
至于进士?对天下万民来说,那三年才出十八个的进士,简直就是天上神仙,高不可攀,家里要是有人中了个进士,那绝逼就是农民翻身当王爷了!一个穷得没裤子穿的家庭,只要有子弟中了进士,不用多久就会成为权贵之家,有权有势的超级富豪家庭!
因此,中进士虽然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但却没几个读书人真的把这个当做一生的目标。
毕竟这么多年下来全天下的秀才绝对有数十万,里面有能耐成为举人的秀才绝对数以万计。可三年却只有275个举人能够去竞争18个进士名额。稍微有些脑子的,都期待着自己能够一次中举,然后去殿试碰碰运气。根本不敢想着自己肯定能中进士。
第五百一十三章 功德金书(一)
对这个极度难考的进士资格,张仲军却是双眼发亮,心脏都噗通噗通地猛烈跳动了起来。
因为,非常诡异的是,这进士考试的内容,居然不是考核对四书五经一史的考核,也不是对策论的考核,而是非常简单的做诗词赋!就是吟诗作词!
对于进士考,张仲军最怕的是考经意,甚至是抽出四书五经中的一段字甚至是几个字,来让人先是找出这几个字在什么地方,用在什么时候,说明什么意思,然后延伸出一大段大段具备一定意义的解释来!
结果却没想到居然是考诗词赋!
如果张仲军没看四书五经和一史这十本书的话,肯定还担忧诗词赋这一关怎么过。可看了这十本基础书籍的他,却敢拍着胸口说,老子要是做起诗词赋来,绝对会让天下人震惊!
因为他原来的帝国世界,也曾有过文风甚烈的时代,诞生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词赋,而这些诗词赋,从来就不曾出现在这个大陈朝中。所以他喵的,随便抄几篇传世名篇,绝对就能把大陈朝的文人震得一愣一愣的,这进士岂不是手到擒来?!
兴奋异常的张仲军也懒得去追究陈毅峰的失信,再知道科举的考核内容和方式后,他都不再需要老秀才的考校了,老秀才都不需要,风武堂的那几个秀才的帮助就更加不需要。
秀才试考得是四书五经一史的内容,这对拥有着强悍灵魂的张仲军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不需要多少工夫就能把这十本书的内容倒背如流。
而进士的考核是诗词赋,那更加不需要在意,抄袭帝国世界的几篇传世名篇就行。
反倒需要在意的是书法和举人试的策论。做策论可不是夸夸其谈,必须符合当前时代的需求才行,而这点就需要大量阅读当前的书籍。
幸好,书铺不卖四书五经一史这十本基本书籍,其他的游记、官场资讯、风俗小说等等这些杂七杂八的玩意却有的是。
只要把这些市面上有的书籍弄来看一遍,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肯定能够增加许多,写起策论来也下笔有言。
心情淡定的张仲军已经把秀才试给放在一边了,因为凭借他的能力,抄录四书五经一史的时候,就已经把这十本书的内容给牢牢记住,只需要温习一遍就能倒背如流了。
所以他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获得其他杂书这上面。
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些杂书书铺都有贩卖,只需要有钱就能买到。
但张仲军最大的问题就是没钱,毕竟他现在还没夺回自己的家产,并且现在还寄居在益德宫之下,吃穿用度住都是人家友情赞助的,自己可是身无分文呢。
一想到赚钱,张仲军第一个想到的不是通过自己的金手指去外面挖天材地宝,而是想到杨兆飞曾说过可以通过抄写经书换取零花钱。
抄经书换钱不但能得钱,还能练习书法,可谓是一举两得了。张仲军自然就向嘉德殿的人表示请求了。
得到消息的杨兆飞,不由得松口气:“呼,终于让他自觉的去抄写经书了,不错不错,赶紧把笔墨纸张经文送过去!”后面这话是对嘉德殿的人说的。
于是一卷比较普通的经书和数卷白卷以及文房四宝就被送入了张仲军的房间。
而张仲军也打坐一番平静自己的心情后,开始一丝不苟地抄写起经书来。或者不应该叫抄写,而是先看一遍经文,背熟后,直接默写经文。
这样默写的速度是很快的,所以到晚上的时候,张仲军已经写完了三卷空白卷轴,整整的抄录了三整卷的经文。如果不是有意锻炼字体书法,速度恐怕还能更快。
抄写好的卷轴和原来的经文,直接被送到了杨兆飞的房间,把人打发走后,杨兆飞净手后,又一次的拿出了两张叶子,一番和之前一样的仪式后,把叶子抹在了眼上。
重新睁开眼的他朝桌上的卷轴看去,在他眼里,三份白色卷轴正散发着微微金光,这让他满心欢喜的感叹道:“果然,大德之人抄录的经文绝对会变成功德金书!先辈没有骗人啊!”
杨兆飞小心翼翼地摊开一卷白色卷轴,只见一个个文字都带有着一丝的金光,全心全意的通读下来,金光有了一丝的削减,但掏出镜子查看自己的杨兆飞却满意地点头不已:“真不错,只是全心全意的通读一遍经文,居然就能让自身金光凝固一丝,绝对是真正的功德金书!”
杨兆飞一副依依不舍的神情将经书卷了回去,然后小心的放入一个精致的木盒内,用黄色丝绸包好放在边上,这才拍拍箱子,满是惬意地嘀咕道:“不错不错,看来我死抓着张弘毅这位功德最甚的,可是抓对了啊!”
“宗教里,谁都知道身具大公德之人抄写的经文绝对会成为功德金书的,而拥有一本功德金书,对自身灵魂的提升和功德的巩固,有着非凡的效果。但整个宗教界却没有多少功德金书来消耗。”
“因为抄写功德金书,大德之人抄写多了,他自身的功德都会被消耗一空。而一本功德金书又不可能成年累月的使用,每次的通读,都会让读书的人吸纳一丝功德,读多几次,再盛的功德金书也会被消耗成普通经书的。”
“所以任何一本功德金书都是各宗教的镇派之宝,每一个愿意抄写经文的大德之人,都是宗教的至善香客,可以不惜代价支持的!”
“只是可惜,身具功德的人,对自身的功德非常敏感,谁会愿意舍弃自身的功德成就他人?也就是不奈何求到宗教,这些大德之人才会拿出一两本的功德金书作为报酬。而逼迫是绝对无法得到功德金书的,因为这必须大德之人全心全意的书写,心中愿意把功德凝聚在文字中才会有功德金书出现,只要有个不乐意,写出来的都只是普通的经书而已。”
第五百一十四章 功德金书(二)
“宗教不是没准备培育自己的大德之人,但可惜,至现在都没人研究出怎么样能确定的获得功德,现在已知的那些大德之人除了有个相同的善事行为,其他言行举止可谓各不相同。但是不论是照着哪一个的往日行为来做,却都没法培育出新的大德之人出来。这天意还真是不可测啊!”
“就像张弘毅这一伙人,足足三十六个身具功德之人,他们也就是把被他们同乡虐杀的村民尸体给掩埋了而已,可谁能想到这样的行为居然就能赚来功德呢?现在宫里应该是派出人手去那些战乱之地做掩埋尸体的事吧?凭借我自己的想法,天道对于有心为善的人是有奖赏的,但是不多。这样的行为怎么都是善事,做了肯定会有一丝功德上身的,但要想达到张弘毅那三十六人这样的功德,恐怕没法实现。”
“至于我为何选择张弘毅而不是其他人,那只要有灵眼的人就能知道该选择谁,张弘毅可是整个人都被功德金光笼罩着,连模样都看不清了,而其他人则只是一层金光而已,这样巨大的差距还需要选吗?”
“而我之前特意表示这嘉德殿包吃包住,还给他找来老秀才教导,最后不经意的说一句可以抄写经文换取零花钱,嘿嘿,果然,张弘毅在经过一段自习后,终于开始需要花钱买书买纸张笔墨之类的了,而没有钱的他,很自然就想起抄写经文换钱了。”
“嘎嘎,我都只是在语言上用一些手段,就轻易得到了三份功德金书,而且看样子还能得到更多,哈哈哈,随便一份功德金书就能让我在宫内更上一层楼,手里握着这么多功德金书,那我岂不是……”
杨兆飞刚得意到这,突然想起什么的脸色一变,慌忙拿出镜子照看自己,用还有一点功效的灵眼一看,直接就冒冷汗了:“该死!我只是想要利用一下张弘毅抄写的功德金书,居然就削掉我一成功德!这不是要命吗?!”
杨兆飞马上醒悟过来,高呼一声:“弟子错了!”然后立刻屁颠颠地跑出去找到张仲军,不等张仲军开口就直接把三张小儿巴掌大的金叶子塞在张仲军手中。
并且嘴里还非常热络的说道:“弘毅少爷,您抄录的经书实在是太整洁太公正太过善本了,殿里的宗老看了都说是不可一得的经书,完全可以收入殿内当做传殿之宝,所以区区润笔费不成敬意,还请见谅见谅,我们益德宫占您便宜了。以后您的事就是我益德宫的事!就算宫里不方便出手,我杨兆飞宫士也绝对会全力以赴为您解决的!”
张仲军有些无语的看看这个拍打自己胸口作保证的杨兆飞宫士,又看看自己手掌中沉甸甸的三张金叶子。
张仲军自然清楚这个一两重一片的金叶子价值如何。之前说过大陈朝的农业因为元气充沛的缘故而丰盛无比,市面上绝大部分人吃的粗粮,7文钱一斤。成人拳头大的包子2文钱一个。最受欢迎的,半肥半瘦的猪肉25文一斤。
而官方价格,1000文兑换纹银一两,当然,民间是800文兑换一两,而纹银10两则兑换1两纯金。
就是说,张仲军这三张金叶子,可以换来30两白银或24000文铜钱,买粗粮3000多斤,足够一个武基境巅峰的壮汉敞开肚皮吃上三个月。而一个武基境巅峰的壮汉,去找事做,一个月也不过白银五两的样子。
说这么多,不是显示这三片金叶子非常值钱,而是说张仲军只是抄写三卷经文,居然就能换来三两黄金!
张仲军眉头都忍不住挑动一下,这岂不是把自己抄写经文的价格限制在一卷一两黄金的地步?益德宫给的利益也太大了吧?这价格都能让举人放开手的来抄写经文吧?益德宫贪自己什么?
好像从自己遇到这杨兆飞开始,他就没有做过不利自己的事,反而诸事对自己有利呢!嗯,如果益德宫不在后面损害自己的利益,倒是能够继续和益德宫保持友好关系的。
张仲军很淡定的想着,因为他想不到益德宫有啥要谋害自己的需求,所以张仲军自然就很淡然的把金叶子收了起来,在张仲军看来,益德宫这样的行为应该是一种投资行为,而且肯定不单单只投资自己一人,说不定这益德宫所在的三府之地不知道有多少人被益德宫如此投资呢。
既然是投资,那么自己以后给回报给益德宫就行了,这期间的一切,都当做投资的理所当然的收起来吧。
张仲军一收下金叶子,杨兆飞哈拉几句拍胸口表示有啥事尽管找自己后,立刻屁颠颠跑到隐蔽处,再次拿出镜子,启动灵眼查看自身。
一看自己原本削掉一成的功德,恢复了九成九,不由得松口气,但又有些懊恼:“妈蛋,忘了给钱确定金书所属,就硬生生的削掉了一成,虽然后面挽回了九成九,也就少了一分了!我也是太过得意忘形了!居然出了这样不可能出的差错!哎,回去把那本使用过一次的金书给消耗掉,把我的功德重新补回来。哎,想想就懊悔,不然我就能增加一成功德的了!”
看着杨兆飞那急切的背影,张仲军不由得摸摸下巴,如果是抄写一本经书就一两黄金的话,那这事还真能做呢。
不过想来这是投资,益德宫恐怕最多用这价格收自己十本经书,以后再抄经书就不会是这个价。而且自己要是超过十本经书,还要抄写的话,那就有些不知脸面了。嗯,所以等下再抄八本经书,换来八两黄金,以后就不抄经书了,免得让人以为自己不知进退。
要是杨兆飞听到张仲军的心声,绝对会哭爹喊娘地扑过来高呼:“别啊,别说八本,就是八十本,八百本,八千本我们益德宫也愿意收啊!不就是钱吗?益德宫别的没有,钱还是大把大把的!只要你开口,再多都有啊!”
第五百一十五章 县城(一)
因为杨兆飞知道,要是让宗教知道能够用金钱换来功德金文,相信所有的宗教机构,绝对会把整个势力的金钱都收刮起来,甚至还会把神像的金箔刮下来融成黄金拿来换功德金书的!
不要说宗教人士会如此做,就是那些懂得功德金书价值的教外人士,也绝对会倾其所有来换取功德金书的!因为这功德金书就是能让人灵魂稳固,更加能让人功德稳固的稳固剂啊!
要知道一个修炼之士,灵魂稳固就代表着修为稳固,而功德稳固,那就不会因为各种诡异事情而让自己失去功德庇护。
普通人不清楚,在他们感慨自己倒霉的时候,其实就是各种邪意入侵,而功德庇护就能让你免除这些邪意的侵害,从而顺风顺水,可以说既是幸运增加剂,又是辟邪护身符。因此,功德金书无论怎么提高它的地位都是正确的!
所以,要是知道张仲军有继续抄写经书换钱的念头,杨兆飞绝对会笑出声来的。但要是知道张仲军只准备在写八本,那绝对会痛哭得眼泪鼻涕口水一起流下的。
自我感觉对秀才试所需要内容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现在是为举人试而努力,所以准备轻松一下的张仲军,在有了三片金叶子后,自然就是上街去晃悠了。
脑子里虽然有过在紫金县城晃悠的记忆,但却没有现在这样亲身感受的真实。
亲身感受下,张仲军不由得感叹,虽然这儿和帝国世界的风俗人情差不多,但其中的差别也是巨大的。
其他各色玩意,和帝国世界的样子没啥区别,比如布店、青楼、杂货店等等,人的衣着装扮言行举止等等都是差不多。
差别绝大的是和食物有关的,比如饭馆,那桌子都比帝国世界大上一倍,饭碗直接就变饭盆,装菜的碟子更是脸盆这么大。
乡下进城贩卖青菜、鸡鸭鹅的农民,更是一笼一笼的担进城里,客人采购也是一笼一笼的买走。
张仲军就曾见到农民和客人讨价还价后,一笼鸡足足十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