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帝修仙(王十)-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强可以说是慈民。这就是皇家面子上的学问。
历史上比较谥号“惠帝”的不多,除了司马衷外。还有汉惠帝刘盈、明惠帝朱允炆(到了南明弘光朝后,才给的谥号),基本上都属于比较懦弱的皇帝。
事实上“惠”本来就不是一个好谥号,多用于傀儡半傀儡君主,和智商无关。和他相反的是,聪明的谥号是“昭”。
“老夫已经年届古稀,只怕是力不从心。恕难从命!况且东宫人才济济,名士才子无数!贤婿还是回去吧,先替我谢过圣上。公安(张华长孙张舆,字公安)年幼。常思念京师父母,你也带上他一起回到洛阳他父母那里吧!老夫自会不久后,到洛阳面圣回奏陛下,谢恩请罪!”张华直接是一口拒绝道。按照他对林易的了解,他日为帝后。必将还为请他出山,所以他才早早就离开洛阳,隐居于千里之外的祖籍乡野之地!想不到这最终还是找上门了!
自古以来,士大夫那种文以载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在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前仆后继。在中原没有被蛮夷占领之前,特别魏晋这个自由奔放,狂妄不羁的年代,士大夫公然抗命,拒绝朝廷入仕为官的圣命,更是一种精神和信仰的传承。你是皇帝又怎样,皇帝就了不起吗?老子就是不愿意为官,你能怎么样,有种就杀了我!这种精神思想放在满清奴才思想里,简直是不可想象中的事情,但是在数千年前却是比比皆是的存在!
按照这张华的性格,卞粹早已料到其岳父会拒绝入朝为官,但是既然已经在皇上面前夸下海口,毛遂自荐,将此事包揽在了身上,立下了军令状,自然是极力相劝!他已经是早已想好了劝词!
“殿下掌权后,首先就是安排朝中杜锡等大臣,认真修改了这泰始律,彻底废除连坐诛族之刑罚,重典律而轻刑罚,休养生息,减轻百姓负担,让百姓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
“若不是因为如此,老夫只怕现在是早已经身首异处,只怕连累家人都落入大牢之中,生死不知!”张华打断卞粹的讲话插话道。
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一朝天子一朝臣,他知道林易为帝后,无论如何必然要重用东宫的那一般谋士心腹,他占据如此高位,只怕那些东宫故吏很难容得下他。他在官场上摸打滚爬一辈子,他早就是厌倦了勾心争斗,他不想在卷入朝廷派系争斗之中。况且他年龄已经到了70,人生古来七十稀,春秋还能几何!最重要的是,他现在是对新帝有信心,能治理好这个国家,这个国家已经不需要他这个垂垂老矣的老叟!
他知道林易虽然一直对他很敬重,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朝堂之中,只怕有不少王公大臣借机要取了他的性命!他年轻之时,因为坚持己见,力主伐吴,并认为伐吴必胜。此后因此声名显赫,为众人所推崇信服,武帝更是视其为宰相之才,朝中肱骨大臣,却是因此招致荀勖、贾充等宠臣的嫉恨,伺机将其调到外镇任职,远离中央枢纽。
这么多年来为官,张华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一身浩然正气,只怕是有意无意之间得罪了不少王公大臣。以他和贾后一党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这些人只怕是随便找几个借口就能借机让他身败名裂,客死他乡!
“老且受诛儿并戮,如斯结局真堪怜!”他本以为他的老年结局是如此凄惨,想不到林易为了救下他们,竟然把朝廷已经颁发数十年的《泰始律》都进行了修改。不仅是让天下数千人免于了了被屠戮于同族人之中,正是从源头上禁止了诛族这种灭绝人性的做法。他只所以不希望林易发动兵变夺取朝政,不就是因为不想乱杀无辜,同室操戈!想不到他不仅是按照他的意愿而为,而且做的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好数倍!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从林易对那贾后一党骨干的处决上,张华就看到林易的决心,他为他感到骄傲。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诚实的人,我相信他,不诚实的人,我也相信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诚实。这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怀!
“士为知己者死!”他有什么理由不出山,帮他分忧解难!但是他知道,有些事情如同老虎尾巴,龙之逆鳞,即使是一国之君只怕也是不敢轻易动弹!朝中只所以有不少大臣对他忌恨嫉妒,就是因此他出生寒门,而不是士族子弟!有如此掣肘,他怎能放开手脚!如此让林易为难,不如就此终老山林。
“殿下登基为帝后,现在的第一件事情都是狠治奢靡之风,大力根除圣朝奢侈浪费之风。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节俭则会有节制, 有节制则百善都兴起来;奢侈则会放肆, 放肆则百恶都会爆发出来。陛下竟然是如此告诫百官臣民。这不到一个月来,京城中已经有不少权贵因为奢侈之事而被惩罚,轻则罚去俸禄,重则降爵罢官!
这第二件事情吗,就是大力选聘人才,任人唯贤,人尽其才,真正做到野无遗贤,特别是泰山大人这样的有治国经验,光明磊落的老臣,更是当今圣上所急需!圣上早已为大人准备了这百官之首的位置!因此小婿才毛遂自荐而来!”卞粹又接着侃侃而道。
“看来皇帝已经看到了这天下日渐羸弱的源头,就是奢华之风!这应该就是逸民(裴頠字)的功劳啊!”张华回道。这一切都在其所料之内,丝毫不感到意外,只是他却是依然是坚定如铁,没有收下这道圣旨。
“裴大人已经出尘求道去了!连一笔纸信都没有留给家人!只有几本手稿余下!”卞粹回道。
“归隐山林,寄情山水!远离红尘,求仙问道!这或许是逸民最好的归宿!”张华淡淡回道。此刻他终于明白了,皇上为何要如此紧急请他回道京城辅政!裴逸民这样的良臣已经遁世求道,他不想再失去张华这样的贤臣!
“君有道,入仕为官;君无道,归隐山林!裴大人如此不辞而别,岂非说明殿下是无道之君?还是对陛下曾对其去爵罢官之事不满?陛下虽然是十分大肚量,但是朝中已经有不少大臣为此事愤愤不平!”卞粹又是为皇帝打抱不平道。
“陛下早已料到泰山大人会拒绝入世,有句话叫小婿转告大人,大人听了之后若是依然执意隐居山野,陛下自然是会放手!”事已至此,卞粹是磨破了嘴皮,说了无数好话,都没说动这张华,只能把这最后一招使出,对着张华耳边耳语道。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陛下以国士遇臣,臣必故国士报之!”张华终于是恨下决心道,接着双膝跪地,面朝东南方,十分恭敬地接下了圣旨。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英雄遇明主是多少人的梦想,找一个明主就成为了这些人的理想状态。很多人穷其一生就是想遇明主一展抱负。这种相遇就像是鱼遇到了水,自由舒适。既然林易是如此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和盘突出,张华也恨下了决心,即使前面是地雷阵,也绝不退缩!
第一百七十六章 传国玉玺
林易刚登基后,就放走了大量的宫女太监,偌大的皇宫内,现在是显得冷清了许多。整个皇宫的禁军数量却是没有减少,这一下子显得护卫的数量,比太监宫娥、杂役等人的数量要多了许多。不过也正是由于这么多的护卫,这才显得整个皇宫才不是人声鼎沸,不至于是如此的冷清。
令林易感到吃惊的是裴頠竟然是不辞而别,抛妻弃子,脱屣离家,求仙问道,寻找那传说中的长生不老!
司马遹12岁时,武帝司马炎闻太史言广陵有天子气,封司马遹为广陵王,邑五万户,把中兴大晋的希望寄托在司马遹身上。不意武帝司马炎很快就归了天,失去了保护神。幸好司马遹是继续得到祖母杨太后钟爱,自然而然,他心目中的妇女形象是像他祖母杨芷那样笃守妇道,贤淑持内的人,而不是像母后贾南风那样,指手划脚,凶恶暴虐,掌握大权的人。
当小司马遹看到或听到母后对父皇气势汹汹,事事占先,使父皇受到欺压时,他就感到很不满,尤其是当他亲眼目睹母后将祖母杨芷及其父母,乃至于三族诛夷。仅过几个月,又在一天一夜之间,杀害了三位王公时,他的不满就更为强烈了。
元康元年七月,贾南风夺取了朝权后,就把矛头指向了东宫。她素忌太子在朝有好的声誉,采取了许多令人气愤的作法。一是不准太子遹与其生母谢玖见面。二是把辅导太子的元老大臣何劭、和峤等调离东宫,另换中宫的亲信为太子太师或太保;同时密令派往东宫的内侍监视太子言行,引导太子游乐。三是太子妃由中宫确定,任何人不得干预。
因为此事,司马遹和贾南风对立也就越来越明显!对贾南风是又怕又恨又捉摸不透。
辅政大臣对此极为反感,当即由裴頠就出面提出抗奏,不准太子与其生母见面。这么做太不近人情,不仅不能密切皇后与太子之间的关系,还有可能使东宫反感。东宫之建。以储皇极,其所与交游者。应是英俊而好学之人,尽派一些专事狎游的人去陪他嬉戏,必会把储君导入岐途,于国何益?太子妃乃未来之皇后,当不能由一人而决之,宜依祖例廷议而定。裴頠还理直气壮地提出:“当务之急宜稳定朝局,欲求长治久安。皇后宜善待太子及其生母。”
随后,裴頠又请求增祟太子之生母谢氏为淑妃,调给东宫三千兵马,以增置后卫率吏。保卫东宫。
贾南风在尚未站稳脚跟的情况下,虽然勉强同意了裴頠等辅政大臣的请求,但对她那三点措施始终没有改变。但即使如此东宫的日子总算是好过了许多。
裴頠虽然和贾南风是姨表兄弟的关系,但是对当场还是太子的司马遹是十分照顾,林易也是把他当成了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司马遹是对裴頠一直是心存感恩。即使是林易本人也一直对这裴頠的才智和品行十分推崇!
林易登基为帝,大赦天下后,其罪就可全免,正要重新重用他,做出一番丰功伟绩来。想不到他竟然是不辞而别,真是令他感到诧异。
这裴頠人虽然走了,却是留下了许多治国之策和对林易的忠言劝诫,林易自是牢记于心。
想必这裴頠也是有了一番奇遇,林易此时不仅不是为国家失去一个栋梁大臣而感到难过,反而是更为裴頠而感到高兴,脱俗出尘,远离世间,裴頠也开始寻找了自己的道!林易希望终有一日与他相见于江湖之中!
没了裴頠这样的尽心尽力的大臣,林易必然是多费了许多心思。况且是新皇登基,百废待兴,许多事情要等着他处理!此刻他才明白,做一个勤政爱民的帝王是如何的不容易,每日的奏章落得如山高,仅仅光是那全国各地战乱灾害这样的紧急大事,每日都有不少,真的是另他焦头烂额。
幸好的是他及时地说服了张华,请他重新出山为百官之首,以他为权臣表率,德高望重,朝政也是重新走了正轨。虽然张华现在是年岁已高,只要是在他的培养下,江统、杜锡等人肯定会迅速成长,独当一面,这才是林易的主要目的!
此时,在皇宫后院的紫光阁里,笼罩在一片神秘的气氛中,香案上烟雾缭绕。林易正在把玩那“传国玉玺”。长七寸,宽三寸,高四寸,玉玺上的神龙更是雕刻的栩栩如生,生龙活现一般。玉玺下方那“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体大字,更是活灵活现,好像活着一般,一个远古的、质朴的威严是从那字体上是扑面而来。
这玉玺唯一的瑕疵就是其中一个角有一处金色,和周围的玉质是格格不入,正是当年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这就是和氏璧!”林易心中忍不住感叹道,这质地,这由内而外的气质,果真是世间罕有,仿佛根本就是不属于这个世界上的东西。这雕刻的工艺更是鬼斧神工,真是想不到那秦始皇嬴政是从什么地方找到这样的鬼才!
这玉玺配套的还有一个玉匣,正是盛放这玉玺的盒子,传说也是这和氏璧先雕刻玉匣,而这玉玺是从剩下的材料中所雕刻,只可惜是在东汉末年董卓之乱时丢失,后来只能是用一个金匣而代替!若论材质选取,这玉匣的重要性更是在这玉玺之上,没了这玉匣相配后,这玉玺是如此的不完美!
这传国玉玺的表面,光滑如少女的皮肤一样,这数500多年来,换了无数的主人。从最初的秦始皇、到大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到本朝的武帝、惠帝,有明君,有昏君,有荒淫、有暴戾,一代又一代的皇帝,但是无论如何,即使羸弱如汉献帝,白痴如晋惠帝,所有的皇帝都知道牢牢保存这传国玉玺,不让任何人馋指!因此他们知道,只有这传国玉玺才是他们帝王身份的象征!
这传国玉玺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
林易忍不住放出一丝神识进入这玉玺之中!
第一百七十七章 辩忠奸
“嗡……”一阵眩晕,林易只觉得整个脑袋如同撞到巨石之上。这传国玉玺,用神识竟然是丝毫不能深入,这和氏璧果真不是凡物。
林易是依然毫不退缩,又继续催动着神识在这玉玺上游走。片刻后,果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从这玉玺中的一角,神识是渗入了其中。这一角淡淡的金色,正是当年被王政君摔破后所修补的那一角,难怪是如此!
林易是知道这玉玺的神奇之处,因此自然是不敢造次,只是用一丝神识慢慢进入其中。
这一丝神识刚进入其中,就感觉到一股威严之感扑面而来,让人措手不及,只怕是再多待一刻的时间,只怕就要被这威严所凌弱,整个元神就困住于此,终身不得自有!
这一瞬间,林易是连忙是收回了自己的全部神识,就是这一瞬间,林易都感觉到了整个神识都好像被刀割火燎一般,若不是自己早有准备,只怕现在神识绝对是重伤不轻。
不过,仅仅也就是这一瞬间,林易感觉到这传国玉玺好像是一件空间宝物一般,其中自成世界。空间内无数玄气缠绕,各色自成一派,特别是其中黄色、黑色、白色这三色之气势力最大,这其中又以这黄色最大,占了这些玄气中的绝大多数。
这些威压正是从这些玄气之中传来!
林易此时突然是若有所悟!秦属水德,汉属土德,晋属金德,正好是这黑、黄、白三色,这其中两汉开四百年之久,前后经历数十位皇帝,这难怪这黄色玄气要明显大于其他颜色数倍。
这些玄气应该就是这玉玺长时间和皇帝在一起而形成,只是这些皇帝虽是九五至尊,却只是一介凡夫俗子,即使只怕是修真者。长时间也不会产生这些的玄气。
这应该就是这睥睨天下、一言九鼎、掌握生死的尊位、权势、孤高和威严这样的气势所产生!万民对他的敬仰之力所形成!
林易此时,这才终于明白,难怪为帝的数个月来,明显感觉到这玉玺好像和他心神丝丝相连,环环相扣的感觉,心中总有个感觉,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在做什么事情,即使是睡觉之时,也要把这玉玺随身携带。不能离开身体寸步!这玉玺并不是如同修士祭炼自己的宝物。却是起到的同样的效果。
这就是其神奇之处!这玉玺之所以要和皇帝每时每刻都待在这一起。就是为了吸收这皇帝身边所散发出来的信仰之力,天下万民所对他的信仰之力!
难怪这大晋立国现在已经有30多年,历经二帝,和秦王朝其实是差不多。但是论这晋朝的白色玄气,却是比这秦朝的黑色玄气少了许多!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应该是这武帝、惠帝独霸天下的帝王气势,无论如何都无法和秦始皇相比!
这五百年来,明君无数,林易虽然是占着是数千年后灵魂的便宜,但是论智商上,只怕这些帝王中有不少人并不他差多少。只怕有不少帝王都是有意无意之间发现了这玉玺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之又玄的神奇之处。
难怪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天之骄子,终其一生都在求仙。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样的事情看似不可思议,却是十分合理,只怕是他们早已发现了这传国玉玺的神秘之处!
若是能吸收这玉玺之中的所储藏的无数信仰之力,只怕这修为早已是一跃千里,不可想象的地步!只可惜。林易却是从来没有听说过可以炼化这信仰之力的功法,或许这九州大地上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修真之道。
如肥肉在嘴边,美妇在怀中,明知道这玉玺这神秘之处,林易却是无法开发利用,心中真是如被猫抓了一般七上八下!
不过既然是摸索到了这玉玺的神秘之处,林易就有了努力的方向,现在最主要的就是找到这传国玉玺配套的那玉匣!
林易此时才明白,难怪自古至今,这些帝王自称为天子!鬼神而不敢近之!原来这一切都和这信仰之力有关!所谓的“有钱能使鬼推磨”,和此理是异曲同工之妙。
这一切都是权力所导致,无论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无不为其所征服,从心底深处产生畏惧之心,从而产生对这皇朝权势的信仰之力!这其实和后世佛道的香火是同样的力量源泉。
难怪当初这白骨夫人是无论如何不情愿占据这惠帝的身体,即使仅仅片刻的时间,她都不愿意!原来这其中的危险却不是夸大,林易本以为他付出的代价太大,看来和这白骨夫人九死一生相比,却还是差不多。幸好的是这惠帝虽有皇帝之名,却无皇帝之实,权利皆为贾后所盗取,皇权旁落,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这才惠帝在人心中的地位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因此这其中的信仰之力也是十分有限。
因此跟随这皇帝,就是为了吸收这帝王之上的信仰之力。当然这玉玺本身也有十分微妙的用处,常人很难发现,林易也是机缘巧合之下才发现!
冥冥之中,这玉玺和国运是否有必然的联系,林易虽然是一时看不出,但是现在可以确定的是这玉玺竟然是还可以对望气有加成作用。
万物皆有灵,有灵即有相。相又可分为外相和内相,外相就是万物本来的外在的形态,肉眼可见之物。而内相却非肉眼凡胎可见,是万物之灵的形态表现,这必须要通过望气方可窥视。占气者,主要有天子气、神仙气、妖邪气、海蜃气;望云者,主要有帝王云、卿相云,将军云、处士云。
林易从郭璞那里早已了解这些望气的技巧,当日在温县司马故里中,就是依靠望气才发现其中风水被人破坏。但是这望气,却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对体内法力的消耗奇大。但是林易发现只要把这玉玺带着身上,足够的距离后,这万物的内相自然而然就现出了原形。
林易也是偶然发现,朝中不少的文臣、武将头顶皆有祥云覆盖,这就是所谓的卿相云,将军云,特别是向张华这样的赤心忠胆、光明磊落的肱骨大臣,其祥云更加明显。
难道这玉玺竟然可以看人内相,辨忠奸?趋避妖魔鬼怪?林易也是一时感到迷茫!若真是如此神奇,为何自古至今如此多的奸臣贼子祸国殃民,鱼肉百姓,甚至还有妖邪之物躲入魅惑君主。看来这玉玺只是对这望气的能力加成,并不能凭空产生这样的能力,否则真是太逆天。或者说这样的想法太逆天,太完美,这画面太美不忍直视,若真是如此,这世间岂不是成了人人向往的天堂,再无忠奸之分。或许这造物主,制造出这传国玉玺本意就是如此,但是这后世凡人资质太低,为帝者资质和凡人一般,根本发挥不出这传国玉玺的作用!
有了此玉玺相助,林易真是如虎添翼,妖魔鬼怪现出原形,忠奸一目了然于心!这政务处理起来果然是轻松了多。
不敢让林易忧心的是,借助这玉玺望气,林易早已看出这洛阳龙脉之气消失殆尽,为了抵挡那黑色触手毁灭一击,洛阳城积攒百年的龙脉之气,和这大晋皇宫的紫气,皆是消耗一空。虽然现在换了新帝后,这皇宫紫气是焕然一新,更是远远超过之前。只是这洛阳龙脉之气和那无极诛仙阵一样,只怕是短短数年内难以恢复。
这洛阳的龙脉虽在,但是这龙脉之气却已经耗空,没了这龙脉之气的守护,远的来说是这大晋的国运难以维持,近的来说是这洛阳的这今年只怕是出不了什么人才!若不是因为这迁都代价太大,林易真是想暂时迁都离开这洛阳城。
第一百七十八章 节俭朴素 任人唯贤
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北方无论是政治、经济和人口、资源都要比南方要好的多。
大晋建国以来,这种情况是越发明显。一来是现在这江南的经济自然是无法和中原地区相比,虽然现在黄河流域的灾情要比江南要大的多,但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来最主要的是南方为故孙吴降国之地,中原人(原魏国)自然是高高在上,一副胜利者的姿态,十分看不起江南人士,江南的人才在朝廷之中得不到重用,即使名声之大如雷贯耳的陆云、陆机兄弟、周处等这样的名仕,在朝廷之中也是得不到重用。
但是林易知道,现在的重心只怕是越来越往南方转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400多年的混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此相比,南方经济获得迅猛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特别是隋唐统一全国后,格外重视这个地区,虽然国都依然定居在北方,但是其经济重心的已经转移到了北方。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然这都是另一个平行空间的发展轨迹。现在是由于林易的穿越,已经改变了这段历史。但是这经济中心南移,却也是大势所趋。
林易本以为能改变这现状,或者是暂缓这种现状,可是只怕是天不遂人愿。虽然这几年中原之地冬季越来越冷,雪封千里,夏季更是干旱瘟疫频频发生,赤野千里。但是至少还没有到人类生存的极限。但是由于洛阳城的龙脉之气受损严重,中原之地王气衰落,大晋国运已经南移。这是他现在目前必须面对的现状!
林易知道,在他以前的那个平行宇宙中,整个中国重心的南移是经过是400多年的民族融合和仇视,是无数的鲜血和生命在推动!
在其位谋其政,身为人君。天下共主。林易绝对不允许这样的悲剧的悲剧在重演,他要用手中的权利慢慢推动整个政治经济向南发展!
当然迁都的事情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绝不能如此草率,但是目前若是能找个正当的理由离开这洛阳城巡视南方,推动江南经济发展也是个不错的方法!如此玄之又玄的事情自然是只能憋在心里,不能和大臣商议,林易这几日一直为此事弄的焦头烂额!
“江南大开发!”在他脑海中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等那事迹成熟了!林易脑海中想着此事,不知不觉中就来到了这凤仪殿。
抬头一看,凤仪殿中一片五彩祥云。和太极殿中那天子云形影相对。遥相呼应。这正是凤仪殿正是皇后的住所。
林易为帝后。自然而然这太子妃王惠风就被进封为皇后,蒋俊为贵妃。当然那贾午的女儿韩玉凤,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属于司马遹当年欠下的情债。林易也不得不帮他偿还。林易登基为帝后,自然是遵守承诺,招纳韩玉凤进宫。
当然这韩玉凤自然是无法蒋俊相比,只是给了个美人的封号,即使如此这韩玉凤自然也是感激涕零。林易不仅是放过来了贾家上上下下上百口的性命,饶恕了其母亲贾午的大罪,更是让其以待罪之身侍奉天子。经历此事之后,这韩玉凤显然是沉寂了许多,以前那泼辣蛮横的性格不见了。不仅仅是因为受家庭一落千丈的影响,更重要的还是进宫后,自然被王保等人教习了许多规矩,面圣后自然是乖巧了许多,不能再向小时候那般肆无忌惮玩耍。
除了这一后和这二个嫔妃外。林易就此再无一人。不仅如此,在吃穿生活用度上,林易更是以身作则,除了那几身工作服,也就是那上朝、国典等时候用的龙袍,穿的是粗布衣,每日吃的更是粗茶淡饭,车马用度也是极简,舍不得翻新,皆是司马衷留下之物。
这王惠风是何等博闻聪慧,善良贤惠!林易虽然没有对后。宫嫔妃提出要求,但是她自然明白皇帝的深意。她带头把宫里头挂的和自己及家人身上穿的绫罗绸缎都给换成普通的布,吃也是吃的家常菜而不是山珍海味,生活中十分注意节俭,她们从不翠绕珠围,花团锦簇,穿的衣裳都等洗出洞来方才换成新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带头的作用是难以想象。当年若无武帝司马炎乘羊车游幸,如花似玉、倾国倾城的美女万余人,这天下何来穷奢极欲之风,更是笑看石崇王恺斗富,天下奢靡之风越刮越烈。
而现在皇上皇后皆是如此,这皇宫之中还有何人敢骄奢浪费。由宫内到宫外,自然是百官效仿,上行下效,朝野皆从。天下一时大兴朴素节俭之风。
林易当年虽然只是一时无奈才找了这王惠风为太子妃,现在看来真是找对人了,这王惠风虽然容貌上无法冠绝天下,但是品行道德却是一等一的标准,真是母仪天下,贞烈贤惠,大国贤后。
按照这两汉以来,历朝历代的惯例,新帝登基后,这外戚一族自然是要大大封赏,以示圣恩。封侯拜相,一门数侯,外戚一族得道飞升,即使是英明神武如汉武帝也免不了这潜规则。皇太后谢玖是屠夫之独女,母亲早逝,父亲也是被贾府家师爷所谋害,因此根本不存在什么族人,而这皇后王惠风却是不一样,出生琅琊王氏,势力极大。林易登基后,不仅没有大大封赏这皇后一族子弟,恰恰相反的是把国丈王衍的相国之位都让罢免了,甚至是王衍的堂兄,开国元勋,早已是高居三公的王戎都彻底地告老还乡。
林易只所以不大肆封赏皇后家族,就是为了树立新风标杆。司马衷继位后,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因此是朝政先后落入了杨骏、司马亮、贾南风等人手中。由于他们都是靠不当手段上台执政,害怕众人不服,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特别是对自己的亲信,甚至连听差的奴役也给以爵位。
像皇帝左右的侍中、散骑、常侍等一等高管,在当时的宫廷人事编制中一般只有4人,可最多之时竟达近百人。真是官职泛滥成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