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择_卷土-第3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面对吕羽的大笑,林封谨却是板着脸正色道:

“君上有所不知,这米叫做越光莲雾米,乃是在下从东海诸国的运输船上劫掠来的特产,千方百计倾家荡产才在咱们大齐栽种成功,用这米煮出来的汤,不是米汤是什么?”

吕羽听到了与东海诸国相关的事情,顿时也就是关注了起来道:

“哦?还有这种东西?”

林封谨道:

“没错,东海诸国当中的神官和赤旗本等精锐,便是要每隔几天吃上这么一顿越光莲雾米煮的饭来补充元气,因为这米粒当中也带着丝丝缕缕的天地灵气,对人的身体极有益处。刚刚煮出来的,便是这越光莲雾米当中的汁水,岂不恰是米汤?”

吕羽微微点头,算是认可了林封谨的说法,端起来了杯子又饮了一口,细细品味,只觉得仿佛果汁那样清甜可口,却是还多出来了一种鸡汤那样的难言丰腴感觉,令喉咙到腹部都是一阵说不出的充实,忍不住点头道:

“不错,不错,确实很好,朕也读过医经,上面说米汤又名为米油,力能实毛窍,最肥人。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也,便是贫寒家百姓的婴儿,也是可以靠饮米汤来长大成人,你这越光莲雾米乃是米中绝品,煮出来的这米汤的缺不同凡响。”

林封谨听吕羽这么一说,顿时也是微笑了起来,不过人生总是充满了上下起伏,惊喜与灾厄都往往是交替而来,吕羽笑吟吟的下一句顿时就将林封谨打入了十八层地狱:

“难得你这么有心,以后此物就列为贡品吧。每个月上贡一千石来。”

林封谨顿时若中了晴天霹雳一样的呆滞了片刻,很快才回过了神来苦笑道:

“君上,你就算是杀了我全家,也没可能上贡得了这么多的,这东西的补益之处便是在于可以吸收天地灵气然后灌注到了自身的果实里面,这就意味着只能在山川灵气十分充裕的条件下生长,并且更重要的是,这玩意儿种植起来格外的复杂,单单是施肥方面。就分成了荤肺,素肥,腐肥,新鲜肥等等。”

“并且早在几百年前晏子就说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越光莲雾米跨越重洋之后。能够在中原成功生长都已经不错了。君上。。。。。。。你就是杀了我全家,也没可能上贡一千石的。”

这时候,吕羽已经示意旁边的太监再给自己斟一壶“米汤”来喝的了。看起来这东西确实是很对吕羽的胃口,隔了一会儿才笑道:

“那你能上贡多少?”

林封谨无奈的道:

“这个主要是和种植区域的灵气有关。只要灵气充裕,那么自然产量就高,灵气不足的话。那么产量自然就会低落。”

吕羽嘿然笑骂道:

“我就知道你一上门来准没好事,绕着弯儿找我要地方是吧?得了得了,老实说看上哪处皇庄了,速速说来,但是邺都外的六个庄子是不能动的,因为朕已经许出去了。”

林封谨没想到居然会有这样的意外之喜,山环水抱乃有气,有灵气的地方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总是得名山大川,本来林封谨打算是要花大价钱赎买的,不过有吕羽这句话,自然就省心不要太多,直接拿着旨意去找地方官儿,顺带舍出万余银子给他,这官儿还敢不尽心竭力办事?顿时便喜道:

“那就多谢君上了,若是能在建山山麓有百余亩田地的话,那么每个月都能进贡十石入宫。”

吕羽皱眉道:

“这么少?”

不过吕羽也是明白事理的人,那一千石不过是说说而已的,林封谨搞出来的这玩意儿肯定是十分珍贵的,别的不说,从自己的红先生那里就看得出来,要知道,此时乃是以北齐一国之力来供养这匹妖马,这厮却是依然挑三拣四的,可是这越光莲雾米还不要说是煮熟的米粒了,单是剥掉的外荚都是被它吃得津津有味的。就冲着自己这老伙计喜欢吃的份上,也不能亏待他。”

因此吕羽立即道:

“建山山麓朕给你圈千亩良田出来,你每个月要进贡八十石。”

林封谨苦笑道:

“君上,这米擅吸天地之灵气,和普通的稻米截然不同,这种植百余亩田地,恐怕就将方圆数百里的灵气都要消耗殆尽,必须等半年才能恢复。。。。。。。。”

吕羽听得有些不耐烦了,一挥手道:

“朕不管那么多,你每个月必须进贡八十石入宫,质量不许降,刘禄??”

此时太监的名字,大多都是福禄寿喜这种排列的,自从崔太监犯事以后,他的权势也就被四个人分薄了开去,这刘禄就是其中之一,一听主子召唤,急忙屁颠屁颠的跑上来了道:

“奴才在。”

吕羽想了想,从腰间掏出来了一枚小印,却是他在御书房里面用的,上面写着“四维之主”,然后丢给了刘禄道:

“林封谨带来的这越光莲雾米朕很是喜欢,不过栽种起来格外艰难,需要在各处寻觅田地,你等下朝的时候就持着朕的私印,会同林封谨去找户部尚书龚世,就说是朕的意思让他将这件事办了,然后回来回复朕。知道了么?”

刘禄立即跪下道:

“奴才知道了。”

这时候,却是听到了那炉子里面传来了十分悦耳的叮咚声,直若泉水涓滴流淌,又仿佛是有小棍在钵上轻轻敲击,一干人都是有些好奇。吕羽一看,却是那纱布当中的越光莲雾米表皮自动开裂发出来的轻响,就一如鸡蛋壳那样的碎裂了开来。

林封谨一听到这声音便道:

“火候到了。”

便用夹子将米一一夹出,然后用竹叶包裹,轻轻一抹,便将上面的壳屑抹掉,露出来了里面粉嫩盈绿的米肉,用旁边的银刀切片食之,只觉得嫩得和什么似的,入口即化。却是有米稻的口感,吃了之后觉得哈出来的气息都是格外的芬芳。

吕羽吃了几片,赞叹道:

“古人云:食之忘忧,本来以为觉得吃东西哪里有这么夸张?今日才知道这话不虚。”

见到吕羽吃得开心,林封谨环顾了一下四周,便一咬牙道:

“君上。。。。。。其实这一次臣进宫来,也并非是为了田地的事情而来的,这样的些微小事,原本也不敢劳动君上的心思。”

吕羽听了以后。顿时哈哈一笑道:

“朕就知道你是个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家伙,说吧说吧,看在今天驭风侯开心的份儿上,就算你过关了。”

林封谨脸色十分为难的看了看四周。吕羽自然是挥手让其余的人退开三丈,接下来林封谨嗫嚅了半晌才开口道:

“这个。。。。。。。再过几天似乎就是乡试了。”

吕羽点头道:

“不错。”

此时他的脸色开始难看了起来:

“莫非朕举办的恩科你就这么看不上眼?这一次又要推三阻四的?”

林封谨苦笑着叹了口气道:

“臣当然不是这样不识好歹的人,只是。。。。。。只是这一两年来诸事繁多,君上。臣;臣,怕是现在做出来的文章入不了主考官大人的法眼啊。”

吕羽听了林封谨的话以后,脸色一变再变。终于忍俊不止,大笑了起来,一面笑一面道:

“难怪得你要朕屏退左右,原来竟然是这么一档子事儿,不是吧,你这东林书院的高徒,居然也有乡试没有把握的时候?”

林封谨苦着脸道:

“倘若能够给臣半年的功夫,那么还有点成算,只是那些该死的东海人却是来的不凑巧啊。”

听到了林封谨说“那些该死的东海人”,吕羽的脸色也是沉了下来道:

“朕本来以为那只是疥癞之癣,但看这些家伙在江南肆掠的模样,恐会成心腹大患!说起来此事你也是有出力的,若非你一直都在从中告诫提醒,并且拿出来第一线的情报,我大齐的损失恐怕也是现在的好几倍呢。”

林封谨道:

“东海诸国确实不能小看,否则的话必吃大亏,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对方占据了水上舰船的绝大优势,其军中大船比比皆是,中原当中顶多也就是五桅大船,而东海军中多有六桅,七桅大船,每一船便能运送几千人马,一旦是顺风顺水的话,一日夜之间便可以远航几百里,登陆劫掠。”

“并且在船上的兵马也可以在运送途中休憩,不像是骑兵奔驰数百里以后人困马疲,一下船就能投入使用,因此便是大患!”

吕羽微微点头道:

“照你这样说来的话,要想控制住这些东海人,那么就得先遏制住其水师了。”

林封谨正色道:

“不错,但东海诸国,其国土都是由大小岛屿组成,在造船上方实在是极有心得,短期内想要将其超越的话,相当困难,不过根据臣的经验来说,对方也是有三大致败的因素,若是君上有意的话。。。。。。。”

吕羽坐直了身体,已经是君臣对答的模式了,挥手道:

“你且尽管道来。”

林封谨道:

“东海诸国的军制还是属于抽丁入伍的制度,所以其军士大部分都是刚刚才拿起刀枪的农夫,战斗力比起我等军队来说,会羸弱许多,其十万人的战力,顶多只能与我中原军力六万人等同,此乃其一,若是骑兵的话就更不用提了,相信君上的吞蛇一出。便是鲸吞十万之众也是轻易的。”

吕羽听了以后,眼前一亮,微微点头。

林封谨接着道:

“东海诸国本土乃是在几千里的海外,无论是辎重兵员,都是运输十分艰难,因此在中原周边的岛屿或者海岸上必然设置有喘息的中转据点,倘若若针对其这一点下手,那么当有奇效。”

吕羽听了以后,也是很以为然:

“最后,东海诸国乃是联军而来。诸国之间,必然利益牵绊,勾心斗角,不如我等万众一心,指挥方面也是必会出现许多漏洞,此时乃是东海诸国嚣张出动出击之时,此点弊端还看不出来,但是,一旦压力变大。呈现出胶着的局面时,这一点便是十分致命的致败因素。”

吕羽也是领军出身的,听到了林封谨的分析,立即也是点头赞成。军队当中,可以说只能允许有一个声音!敌方派系众多,如此复杂,仿佛是堤坝上天生就有缝隙。只要关键时候抓住了这一点,那么势必是致命的。

林封谨此时面对吕羽,则是只谈现状。绝口不提应对的具体措施,因为这些东西不是林封谨应该操心的,那是兵部和枢密院的事情,林封谨在这里说起来的话,反而有多管闲事的嫌疑。

吕羽沉吟了一会儿道:

“你的这些消息相当有用,写个折子上来吧。至于这一次乡试,朕会给人打招呼的。”

林封谨苦着脸道:

“君上,微臣还是有几分薄名在,想必就算是考完了以后,微臣的卷子多半是要被弄出来誊抄一番,被不知道多少人指指点点,这打招呼了之后,臣本来是没有把握考中的,可是考官却是强行拔擢,那岂不是弄巧成拙?于国家的名声也有碍?”

吕羽转念一想,发觉林封谨说得也是有几分道理,觉得十分为难,皱眉道:

“那你要朕怎样?”

林封谨看了吕羽一眼,终于还是厚着脸皮道:

“不若君上现在就将考题订下来了怎么样?”

吕羽愕然了一下,立即怒道:

“你这是要朕和你串通起来舞弊啊?”

林封谨正色道:

“怎么会呢?臣只是偶尔听到了君上的自言自语而已。”

吕羽无奈道:

“这种自欺欺人的说法,只有你才想得出来!若是史官知道了这件事,史笔如铁,朕都要被写成是千古笑话啊!”

林封谨厚着脸皮道:

“这不是史官不在吗?”

吕羽捂脸,他自即位以来,威权日重,并且也是心胸险峻,臣下见他面色不妥,甚至都会噤若寒蝉,十分惶恐畏惧,知道这个君上不好侍候,若是其余的臣子见到他居然被林封谨步步紧逼,弄得如此的尴尬,一定会大跌眼镜啊。

良久,吕羽才苦笑道:

“出题论典这种大事,按照常理朕都是交给了御前的翰林学士去做的呢。”

林封谨心道打铁还得乘热,现在不落实这件事情,自己也只有两三天时间去备考了,这期间还要找做枪的。。。。。。你老人家嘴皮一翻就搞定的事情,也不知道体谅体谅一下咱?

且不说林封谨心中转着的这些大不敬的念头,口中却是还是不停的在劝说,吕羽都是在不停的摇头,好说歹说都不肯就范,林封谨忽然脑子里面闪过了念头,这君上从小就是杀出来的前程,他未必就读了什么书呢?莫非,他不是不愿意应承我,而根本就是不知道出啥题?

一念及此,林封谨便试探性的道:

“今年有寇犯边,不若今年的第一场四书题就以此为例?”

果然,吕羽便有些如释重负的道:

“唔?”

林封谨心中顿时大定,顷刻之间就越庖代俎的将题目给包揽了下来,这第一场考《四书》题,第二场考《五经》题,第三场考策五道。不多时都是被他一一弄了出来,吕羽摊上了这么一个臣子,估计心里面也是觉得憋屈无奈得很。

“君上要记得这些题目哦,千万千万不要记错了哦!微臣,哦还有东林书院这几百年里面累计下来的名声就都交托在君上的身上了!”林封谨情真意切语重心长的叮嘱道,然后便来了一句:“既然如此,微臣告退。”

正事说完,林封谨便是哼着小曲儿心满意足的走了,他这一次来可以说是若空手套白狼一般,不仅仅连考题都捞到了,最令人发指的是,题目还是自己出的,除此之外,种植越光莲雾米的地方也是搞定了,还平白的捞到了几百亩分布于整个北齐的名山大川的土地,可谓是满载而归。

等林封谨走了以后,吕羽却是越想越觉得有些不对劲,可是这憋屈找谁说去?难道不成传了林封谨来一刀砍了他?于是当夜猛踹五太监,怒干三妃子,总算将那窝火的感觉给消弭了大半。

***

乡试终于来到,

是日,林封谨果然成为了焦点,入场的时候就引来了大批人强势围观,

甚至进了场以后,监考的官员也是有事没事就往他的身前晃悠,总是喜欢多瞅两眼,最后背地里都在惊叹,说是这位林秀才果然不愧是东林书院当中才气纵横的高足,堪称是才思若泉涌,提笔千言,别的举子还在酝酿的时候,便是一挥而就,这一份捷才,可以说是堪能与作七步诗的曹植相提并论了。

有的看到了林封谨所写的内容的官员私下里也是在说,这林秀才也是不仅仅有捷才的,内容也是做得花团锦簇,完全挑不出来什么毛病,而那五道策论更是鞭策时事,写得深入浅出,端的是振聋发聩。

当然,有人说好话,便有人出来喷毒液。有官员又在酸溜溜的说,这位林秀才早就是简在帝心的人物,这乡试对其余的人而言,那是千军万马若过独木桥,十分艰难,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是对他来说,却是根本不放在眼里面的小事。等到日后的殿试,恐怕这优势就更大了,若是自己能有这样的机遇,指不定比他还从容了。

总之,不管别人怎么评判,林封谨便以惊人的速度考完了乡试。

当今五国当中,中唐和南郑都是不允许提前交卷,但是北齐,东夏,西戎则是允可这一点,当然,通常都不会有人做如此举动,因为这样的话,难免会在主考官心里面得个“浮躁”“不堪造就”的印象,这样一来的话,虽然最后是统一糊名誊卷进行评判,但传扬出去总是有所关碍的。

而林封谨这一次乡试,简直就是势如破竹,只用了区区的一个半时辰,便是昂然交卷出场,这种非主流的行为在别人做出来估计就是个傻子,不过,由名声显赫的林风雨搞出来,立即就是名动邺都,因此林封谨的名次必然就更加惹人关注。

最后贴出来的榜上,林封谨的位置乃是在第十三名,这个名次对于普通的士子来说已经是相当不错,但是对于注定要吸引诸多话题和关注的林封谨来说,却是引发了当前议论的热潮出来,最后居然被好事的御史拿到了朝会当中来说起。

闹到了这个份上,礼部最后也只能干脆破例,将林封谨的卷子也是贴了出来(乡试本来是只贴前十名),旁边再加上了主考冯尽忠大人的批语,结果引发的争议就更大了。

因为林封谨的卷子上表现出来的思路很有争议性,可以说是比较走极端的那种,认同他观点的人呢可以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恨不得为他鼓吹摇旗呐喊。而不认同他的人呢,对于他的观点则是要口诛笔伐,恨不得马上就与之唇枪舌战一番。

乞讨半张月票。。。。。。。

什么,没有半张?先投一张呗,然后我找你半张就ok了。

第八章草原新贵

正因为是这样,所以两帮人吵起来可以说是必然的了,而这也正是林封谨想要达到的目的。

对于林封谨来说,国君吕羽已经早就知道了他的才能,因此乡试对林封谨来说,目的也就是能中就行了,考个头名又能怎样?反而白白的招人嫉恨,所以干脆就写了这么一份争议性极强的卷子出来。

有道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大名鼎鼎的林封谨考了个十三名出来,在他前面的十二个人肯定就没有什么话说了,当然不会跳出来说什么偏心啊,作弊啊,便不会导致树大招风。

而正因为林封谨卷子里面的争议性,支持他的人就会大骂考官不公,有眼不识泰山,哪怕不认可林封谨观点的人,也会在心中暗赞一句少年人真是有个性,哪怕是在乡试这样决定人生命运的时刻,居然都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也不怕遇到考官不喜你的观点,直接就不取。

这样一来,便任谁都猜不到事情的真相了,谁能想得到,林封谨的这个十三名是作弊得来的呢?并且帮忙他作弊的还有国君大人?

***

时间迅速的过去,一转眼已经是九月了,这段时间里面,林封谨携回来的财富被迅速的消耗着,一大半又填进了吴作城这个黑洞里面,非但将坏掉的神武弩更换了下来,更是额外填补了两百台双发神武弩过去。

同时,吴作城外出的大量商队也是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数量惊人的战马被交换了回来,草原上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牛羊和马匹,因此吴作城的骑兵也是被迅速重建,而战俘则是在方圆五六百里内都修筑有了烽火台,建立了充足的预警系统。

越光莲雾米也是有了新的进展。产量更高,对灵气要求更小的品种被开发了出来,林封谨想了想,将其叫做熹光莲雾米。当然,这种熹光莲雾米结出来的米粒肯定就要逊色一些,无论是口感或者是灵气都无法与越光莲雾米种植出来的相比,

不过,这东西再怎么说也是精心栽培种植出来的,单是里面蕴藏有灵气这一项,也是与那些普通的优秀大米之间又有天壤之别了。可以预期的是。这东西只要放出去,一定就可以卖个好价钱的。

所以林封谨很干脆的决定,在目前的田亩当中大规模的种植熹光莲雾米,至于越光莲雾米则只是种植一小部分再说,用处自然就是进贡和自家人吃,根本就不对外发卖的。

等到熹光莲雾米储存到了一定的数量之后,再准备开始全面的铺开来,一炮打响其名气,然后将其定价远远的和其余的粮食拉开。自然就不会和其余的行业有所冲突了。

就在林封谨为自己的发财大计所筹划的时候,中原上的战事也是风起云涌着,

有道是骄兵必败,东海联军一开始确实是高歌猛进。堪称是穷追猛打,势如破竹,后来更是连州郡大城也是被其袭破,大有攻城略地的态势。

在这一连番的胜利之下。东海联军内部的矛盾也就渐渐的显示了出来,之前他们来攻的时候,都是战战兢兢的如履薄冰。为中原大国的威名所慑,可是现在试探性的进攻之后,却忽然发觉这貌似可畏可怖的大国似乎也就这么大一回事儿,居然是纸老虎,那么心中也就骄傲自矜了起来。

有道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人心一散,队伍就不好带了。

东海诸国之间的联盟本来就十分脆弱,并且彼此之间都是互相攻伐,有着血仇,外部的压力一去,内部立即就涌现出来了分赃不均啊,指摘对方出工不出力啊等等声音,这心思用在内斗上多了,用在外部自然就少了。

这时候,遭受荼毒最烈的南郑福王一系,便是窥准了时机,在距离海岸九十里的海西郡黎县设伏,看准了此时东海诸国最需求的木材,兵器,并且以此为诱饵,将其引诱来攻击海西郡的黎县。

东海诸国此时携大胜之威而来,强势登陆,围攻黎县,结果攻入黎县之后才发觉中计,南郑伏兵络绎而出,将之围得水泄不通,更是对黎县围而不攻,故意引来了留守的敌人来救,这便是兵法上有名的“围城打援”战术。

结果黎县当中被困的东海联军还在眼巴巴的望着援军的时候,他们等来的却是援军溃败的消息,非但如此,就连他们乘坐而来的舰船居然也是被夺取了一大半!

因为虽然南郑此时貌似分裂,但是景王那边也是认识到了唇亡齿寒的道理,这一次不仅仅的大举进兵来援助福王,更是说动了巫神出动,对付东海联军船只上面的苏我使者。

这一战被称为是黎县之战,东海联军在这一战当中,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惊人损失,超过十二万名士兵被俘虏或者杀死,三十一名神官玉碎,更是损失了丁号战区七成以上的舰船……………………最要命的是,这些舰船若是被毁掉也罢了,更是有一大半都被对方俘虏了去,这就是此消彼长的问题了。

黎县之战以后,被入侵的中原四国也都做出了一系列的反扑和回应,普遍出现了大意轻敌的东海联军虽然没有再出现黎县那样的惨败,可是积少成多,顿时也是纷纷出现了数量不等的伤亡,累计起来的数字也是十分惊人。

东海联军在短短的数个月内严重受挫,也是林封谨事前没有推算到的,就算是接下来东海联军还能从国内不断的送来增援的士兵,但是不消说,死掉的那些士兵必然是最精锐训练最好的那一批了,后面弥补上来的,肯定都是第一次出兵的时候挑剩余下来的,因此补充上来的这些军士的战力可想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林封谨的心却是有些悬了起来。

为什么?自然是担心吴作城了。

之前他就推算,认为在战略相持的阶段,东海联军很可能就会考虑对吴作城下手,并且有四大充分的理由:

一来是能成功拔除这颗恶心的钉子,

二来还能够得到一个良港。

三来则是可以在攻城战当中顺势练兵,

四来吴作城不属于四国当中的任何一国,所以不用担心其援兵。

按理说,林封谨推算得很有道理,不过他却是低估了一件事,那便是高估了东海联军的持续性,同时低估了最近一段时间来中原四国的疯狂反扑对东海联军造成的伤害。

尤其是黎县一战,东海联军深入内陆九十里,先是主力被反围在了黎县当中,接下来的围城打援更是榨干了对方的最后反扑的能力。甚至连船只都夺走了一大半!而这只是表面现象,林封谨不知道的是,损失的十二万人当中,有一大半都是日出之国的精锐,这些人损失之后,整个日出之国的战力都至少要下降三分之一强。

非但如此,这一战当中,日出之国统帅天卢殿下手下的八鬼又再次陨落了两人,加上之前被林封谨气死呕血的鸦鬼策。在上茂战死的其余两鬼,他的手下的这八大干将只余其三,而损失掉的中低层将领给军队带来的战力锐减,还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一战之后,日出之国的力量迅速衰竭,已经不再是之前一家独大,需要两三个国家联合起来才能与之抗衡的地步了。众所周知的是,军队当中最好只有一个声音,而现在随着日出之国失去了可以主导战局的能力后。东海联军内部的纷争也开始迅速的变大了起来,并且他们虽然在这个阶段出现了惨败,但也可以说是捞得盆满钵满,心满意足。

历朝历代,都是因为横征暴敛,民众吃不上饭了要被饿死,这才会忿然反抗。东海联军已经是满载而归,正因为如此,吃饱了的老虎也就失去了威慑力。

再加上最初的时候东海联军高歌猛进,可以说是意气风发,直将中原英雄视为无物,但是到了现在,吃了大亏之下,却着实有些矫枉过正的意思,又觉得中原四国最初的时候也只是一时大意,此时拿出来了真正的实力自己就绝对不是对手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天卢殿下提出来诸国联合出兵,要打吴作城的时候,尤其是在吴作城下面吃过大亏的黑齿国,渤泥国,卢俱国三国就显得十分消极了。

他们觉得这日出之国真的是吃饱了撑的!

若是之前窟窿湾大营没有被放弃,壁垒防线尚在,那么他们还有点兴趣,现在好不容易换了个新的营地,你他娘的又说要打了!打那个看一看都十分扎眼的鬼地方不死人么,不消耗物质吗?说起来仿佛是随便派几百个人就能攻陷下来的那样轻松?

再说了,现在去打的话,就算打下来了,这吴作城归谁?莫不是你日出之国在下面碰到了硬骨头,吃了个大亏,就想要将手伸到咱们丙号战区来了?干你娘呢,你最初的时候在富庶的江南捞得盆满钵满,吃的满嘴流油的时候怎么不打?

并且此时东海联军在富庶的地区劫掠惯了,眼光也高了,再看那草原上的话,未免就觉得是鸟不拉屎,荒凉冷僻,毫无油水了。

所以,一干人自然就有了异议,眼见得联盟已经完全是被搞成一一盘散沙,日出之国的天卢殿下纵是雍容,也是气得脸色铁青,只恨不得抛开这些鼠目寸光的王八蛋,自己领兵去将吴作城打下来。

但是,此时日出之国虽然还是强国,却是已是今非昔比,再也不复之前的一言九鼎的盛况了。

天卢殿下有信心以一国之力攻陷吴作城,却没有信心以小代价攻陷吴作城,东海诸国之前几百年都是互相攻伐,相互之间都有血海深仇的,就像是狼群当中一旦有狼受到了重伤,下场就是被同类分食。

若天卢殿下真的一意孤行,那么此事搞不好就会成为一大把柄,要知道,他还有三四个兄弟都在虎视眈眈,随时都准备将其从太子的位置上拉下来呢。

因此,林封谨在各方面的情报汇聚起来了以后,分析出来了东海联军的真正目的,也是放下了心来。知道吴作城短期内也是没有什么威胁了,便急忙下令让草原上面的三里部也是回归了去,之前打仗可是弄得元气大伤,此时便是好好的补充一番经济。

令人庆幸的人,从窟窿湾大营当中劫掠来最多的还是粮食,单凭吴作城和三里部,那是决计吃喝不完的,恰好又遇上了草原去年雪灾,粮食这东西可是精贵无比的,比金银什么的都算是硬通货。正好可以大力发展一番。

***

话说中举以后,在此时的北齐便是有很多路可以走了,拿时髦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人生分外精彩。

举人则是表示已经是一只脚踏入仕途,接下来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会去考一考进士的,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