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诸天我为帝-第2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仅仅是数个呼吸的短暂时间,元始天尊的防御就被攻破,九龙沉香辇直接被抹除,元始天尊唯有飘然下地,在愈发大盛的剑气下步步退后,颇为狼狈。
  三霄看得大喜,阵外的杨戬和太乙则雾里看花,隐隐看到战局起落,感到不可思议。
  元始天尊竟然不敌通天教主?
  实际上,并非通天教主真的强过元始天尊许多,而是他在《封神演义》中,已经与元始天尊战过数场了。
  道祖之争,有此经历,占据上风再正常不过,通天教主出了一口恶气,开口道:“师兄,你可认输了?”
  元始天尊面容依旧平和:“俗语云,先师次长,我虽有心与你见个高低,却还有师长在前,岂可独自专擅?”
  元始天尊此言直指太上老君,正等三清之长出面。
  他很清楚,相比起通天教主良莠不齐,有教无类,太上老君更喜欢阐教的传道模式,阐教截教产生冲突,太上必然是相帮阐教的。
  只要太上老君露面,通天教主再强,也必然落败。
  通天教主闻言脸色一沉,再不多言,剑气更增一分威仪,杀向元始。
  元始展开盘古幡,全力防守,双方僵持起来。
  显然,通天教主想要真正战胜元始天尊,也是千难万难。
  元始天尊疲于应对的,是诛仙剑阵的变化万端,这份改变使得剑阵的威能提升了一个档次,却还达不到灭杀混元道祖的地步。
  既如此,元始天尊就只是落于下风,想要彻底败他,除非打得天荒地老,末法降临……
  九曲黄河阵隔绝内外,通天教主并不知三十三天外发生的事情,一想到自己终究要步入被众混元围攻的下场,眼中真的现出了一缕杀意,脚下的诛仙剑阵阵图再度发生变化。
  仿佛追溯源头,一道锋锐绝伦的斧刃徐徐出现,在其影响下,盘古幡也化出了原形,正是斧身。
  嘭!
  两大神器,再度相交!


第八十八章 尘埃落定
  “老君现在可明白了?”
  就在盘古幡和诛仙阵图分别发生变化时,三十三天外,顾承也停手。
  太上老君看着手中的太极图,感受着彼此呼应的三件神器,目光透出疑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的世界观中,三清各有对应,不仅是老中青三代,太极图、盘古幡、诛仙剑阵也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他们的大道之理。
  这就出现了一个破绽。
  顾承登基成为纣王前,是帝乙的三子寿王,昏迷八年的开端,正是他来到这个时代的穿越节点。
  同理,幕后主使的神魂也是那时才到来,化身鸿钧的。
  在他们之前的,则是破碎的盘古斧化作的三道光芒。
  也就是说,三神器先出,然后才是幕后主使和顾承,也就是鸿钧和纣王。
  那么鸿钧为什么会是三清的老师?
  他明明是后到的啊!
  三清都已得道,有了各自的成道神器,鸿钧才出现。
  所谓的紫霄宫讲道,显然是幕后主使杜撰出来,三清之所以确信不疑,正是因为命运之道修改了现实。
  三神器的源头是盘古斧,这件幕后主使掌握的神器,在崩碎后,都为其主铺平道路。
  而顾承想要揭穿鸿钧的真正面目,第一步,就得还原三神器的本来面目。
  盘古斧的三块碎片——
  斧柄!斧身!斧刃!
  第一步完成,顾承转身就走。
  怀疑的种子已经播下,接下来三清自然会去发掘真相。
  鸿钧想要维持住自己的老师地位,就要不断弥补漏洞。
  有一句话说得好,撒了一个谎言,要用一百个谎言去圆。
  无论多高的层次都是如此,鸿钧用天地大势,令顾承的天枢十二卷未得圆满,现在他的反击随即到来。
  目送人皇离去,察觉娲皇宫也没了动静,太上老君位于三十三天外半晌,将太极图缓缓收起,骑着青牛,下到人界,来到九曲黄河阵内,一眼就看到了盘古幡和诛仙剑阵的对峙。
  “大师兄!”
  “大师兄!”
  眼见太上老君到来,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稽首行礼,语气却各不相同。
  前者是庆幸,后者是恼怒与不甘。
  太上老君看着元始天尊不稳的气息,知道这位一向谋而后动的二师弟,这回可谓吃了大亏。
  换成以往,他确实会偏袒阐教,但现在更需要做的,是安抚住冲动的三师弟,便道:“此番两教之争,都由燃灯夺宝所生,赵公明力敌西方接引,燃灯袭后确实不该,上榜亦是咎由自取,然你们同出一门,岂能为弟子如此大动干戈,各自退去吧!”
  “是!”
  元始天尊心中极为惊异,但他没有表现出来,深深凝视了九曲黄河阵一眼,拂袖将贬为凡俗的门下带走。
  通天教主见太上老君没有偏袒阐教,脸色顿时好看了许多:“大师兄所言极是,此次是师弟冲动了!”
  太上老君点了点头,转身离去,却未回归八景宫,直接在人界消失不见。
  “师尊!”
  眼见大战平息,沉稳依旧的云霄,带着喜不自禁的碧霄和琼霄,上前拜见通天教主。
  也别怪她们喜形于色,此战截教确实大获全胜,虽然没有全灭阐教上下,但副教主燃灯道人、南极仙翁上榜,云中子、十一位金仙以及三代弟子削去顶上三花,闭了胸中五气,跌落为凡俗境界。
  这个年代的凡俗境界还没有引星力入体修炼的无双,与仙人的战斗力差距是十分巨大的,固然以十二金仙的道行,玉虚宫的环境,肯定能重回圣仙境,可本就敌不过截教,再受此劫,此次人道洪流,他们还有什么资格相争?
  胜负已定!
  更关键的是,三霄的法宝混元金斗,正式晋升神器!
  云霄的思路本来就十分正确,借助九曲黄河阵与元始天尊的压力,促成混元金斗进阶。
  此后通天教主现身,与元始天尊一战,盘古幡与诛仙剑阵齐出,如此规格的本源之力,是无与伦比的推动。
  再加上阐教众仙被削去的仙气,被混元金斗转化吸收,终于吸纳冥冥中的混沌元神,冲破关隘,成就神器位阶。
  诸天世界,又一件神器诞生!
  “很好!”
  通天教主看着云霄,眼中也满是欣慰之色,却告诫道:“然混元金斗与三皇神器中的地皇书颇有冲突,你不可染指轮回之力,以免过犹不及!”
  云霄颔首:“徒儿明白,绝不贪多。”
  神器和道祖一样,都对应三千大道之一,而混元金斗的功效和地皇书颇有几分相似,它之所以能削神仙之力,正是轮回的另一种具现方式。
  三界划分,后土娘娘为众生轮回,以祖巫之身炼制地皇书,天降功德,受众仙神尊敬,只是后来出了变数,地府一直未成,地皇书也跌落了品阶,如果此时云霄趁机以混元金斗取而代之,还真有功成的机会。
  但通天教主却不赞同,她也不会这么做,都有其底线。
  令其他弟子各自回洞府潜修,通天教主乘奎牛往天界而去,带走了赵公明与三霄。
  此前通天教主收徒的方式确实是有教无类,海纳百川,并不在意种族出身之别,但后续的传授方面一直也以散养为主,更加随性,反倒不如玉虚宫那般定时考核。
  这一战虽然胜了,但那卷《封神演义》的背后,也让通天教主有了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恐怕不仅仅是人道之争,鸿蒙大世界乃至整个诸天都会爆发一场大动荡。
  值此关头,当培养徒弟,冲击混元。
  内门多宝,外门云霄,都是各自的最强,赵公明重得定海神珠后,也有一线机会。
  接下来,必须开小灶了。
  且不说众仙家的光芒消失于天边,一场混元道祖级别的仙家对决落下帷幕,金鸡岭下的凡俗决战,也尘埃落定。
  北伯侯崇侯虎和南伯侯鄂崇禹,端坐在坐骑的背都佝偻下去,看着死伤殆尽的麾下将领,脸上再无血色。
  之前还想着,不要步东伯侯姜桓楚的后尘。
  结果呢?
  这次的损失,太大了。
  大到彻底动摇了他们的统治。
  “父亲!”
  姬发也望向姬昌,惨白的脸上透出六神无主之色,倒是姬昌反而变得坦然起来,似乎早有决断,看向远方:“走吧,我们去朝歌!”


第八十九章 中央集权
  朝歌驿馆。
  当姜桓楚邀请,三位刚刚抵达都城,风尘仆仆的侯爷应约,四大诸侯再聚,彼此相看,都是感慨万千。
  东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
  十几年前,纣王初登基,天下依旧是八百诸侯,四大诸侯统领,镇守一方。
  东鲁、南疆、西岐、北原,这四大诸侯国不仅实力强劲,更有一批坚定的盟友簇拥,权势极大。
  四镇合围中央,再有外敌东夷和犬戎进逼,边境侵扰,造成了大商看似繁荣富强,实则统治不稳的隐患,只要统治者稍有决策失误,立刻会被趁虚而入。
  可现在呢?
  短短十数年间,当今纣王陛下做了什么?
  似乎也没做什么太大的事情。
  发起改革变法的不是他,最初给奴隶福利的,也不是他。
  最值得称道的,就是登基后不久,派武成王黄飞虎,领十万精兵,灭了东夷。
  有鉴于东夷大祭司袭杀那时的寿王,东夷的实力经过上千年消耗,已大不如前,这固然会载入史册,但难度并没有那么大,真正难以解决的是来去如风的犬戎,那个草原民族至今还在嚣张。
  可明明没有大动干戈,天下却变了样!
  姬昌、崇侯虎与鄂崇禹三大诸侯一路进京,途经各大郡县,发现各地都在解放奴隶,改革新法。
  最令他们心痛到无法呼吸的是,一切进行得更顺利,上下一心,改变很快落到了实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想当年他们推行变法时,遭受了多少抵触反抗,现在怎么有如此明显的差距呢?
  是因为皇权和诸侯的不同吗?
  并不是!
  诸侯在各自的封地,就相当于国王,生杀予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之所以遭到抵抗,还是触犯了奴隶主的既得利益。
  这也是变法的通病,试想大禹治水后,威望高到什么程度,依旧要通过杀鸡儆猴,才确保税法的通行,他们自然更不例外。
  而现在推行得如此顺利,不是别的原因,正是那些反抗者,死的死,屈服的屈服,奴隶主阶层已经消亡,这才确保了奴隶的真正解放。
  至此四大诸侯哪里还不明白,最想要的变革改制的,正是当今陛下,只是利用他们,先将阻碍都扫得七七八八了,再雷霆万钧,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效率,贯彻四方。
  他们悔不当初。
  实际上,万事有因必有果,究其根本,还是四镇诸侯势力庞大,对于中央没有敬畏之心,将自己的地位摆在隐性的竞争位置,而非完全的服从上面。
  否则真对中央言听计从,他们岂敢率先改革?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甚至继奴隶和奴隶主之后,八百诸侯也将不保。
  四大诸侯齐聚,也正是为此。
  可商量来商量去,众人都拿不出好的办法。
  八百诸侯,数目看似很多,其实至少有六百多诸侯局限于一县之地,说是诸侯,与奴隶主无异,权势主要来自于麾下的奴隶和税收。
  如今奴隶解放,税收改制,他们还剩什么?
  剩下的诸侯,才是能组建出兵马的,却又在不久前的大战中耗损一空。
  再看四大诸侯,姜桓楚早被架空,姬昌、崇侯虎和鄂崇禹麾下嫡系死伤惨重,统治力全无,也没了一战之力。
  名存实亡!
  有鉴于此,姜桓楚深深叹息:“事不可为,我等若不自请为臣,以保富贵,恐怕下场,比起那些奴隶主更为悲惨……”
  此言一出,众人面色大变。
  即便心中已经考虑过这点,但真正从姜桓楚,这位昔日八百诸侯之首的口中说出,依旧刺耳无比。
  他们是诸侯啊!
  一国大权!
  代代相传!
  大军自备!
  割据一方!
  现在竟然要去争那点赏赐的荣华?
  “好个东伯侯,好个国丈,告辞!”
  崇侯虎和鄂崇禹再也听不下去,起身就走,但从他们的神情来看,绝不是没有动摇。
  姬昌则对着面色如常的姜桓楚拱手一礼,也带着姬发离去。
  倒是姜桓楚目送三大诸侯离去,脸上露出一股无比复杂之色,坐于桌边,久久没有动弹。
  待得回到住处,一路沉默寡言的姬发突然问道:“父亲,你是不是早就看出了陛下的意图?”
  姬昌看着这个最得意的儿子,曾经有希望继承西伯侯爵位,甚至更进一步的儿子,缓缓吐出四个字来:“大势所趋!”
  姬发双拳紧握,再也顾不得掩饰,直言道:“父亲,大势应该在我西岐啊,以你的声望,以骑兵营的军威,怎能就此屈服放弃,还有祖父的大仇未报……”
  “住口!”
  姬昌猛然低喝,直接打断姬发所言,目光沉凝,脸上的每条皱纹都变得愈发深刻,一字一句地道:“我们是臣,陛下是君,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姬发还要再说,姬昌的手已经压在他的肩上,仿佛有千钧之重。
  姬发的呼吸变得越来越粗重,父子两人目光对峙。
  半晌后,姬发终于避开目光,垂下了头,泪水无声地滴落在地上。
  男儿有泪不轻弹……
  败了!
  西岐败了!
  不仅惨败,现在面临的,还是生死危机。
  姬发姬昌都很清楚,此前凤鸣岐山,有圣主出世之兆,证明他们西岐是有机会伐商,取而代之的。
  可惜预兆永远是预兆,没有成真,不仅毫无卵用,还会惹来杀身之祸。
  纣王陛下如此手段,如果真要夷灭满门,那上至姬昌,下到他的一百个儿子,上千姬姓族人,无一幸免。
  姬昌何尝不想反抗,但当他醒悟过来时,大势已成,西岐即便击败了苏护,也丝毫动摇不了殷商的统治,所以从那时起,姬昌其实就在默默配合。
  心头滴血,也要配合,耗尽西岐的家底,只为活命。
  “明日我会进宫请罪,求陛下削去西伯侯之位,从此我姬氏永为商臣,务念其他!”
  姬昌看着姬发,再度一字一句地道:“你听明白了吗?”
  姬发双肩颤抖:“明白了!”
  短短三个字,就抽干了他的所有力气,姬发脸色灰败,跪倒在地,再也不复从前的意气风发。
  历来野心勃勃之辈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崭露头角者,又有几位,需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史书只记录那些成功者,或者即将成功却惜败者,而更多的连付之于实际行动的机会都没有,心中的火苗就被时代的浪潮扑灭。
  曾经的姬发,是时代的宠儿,现在也泯然于众人,成为一个平平无奇的臣子。
  第二日,姬昌入宫请罪,后世将其评价为中央集权的关键事件,赞许颇多,再加上姬昌后来教书育人,贡献极多,圣人之名终于坐实。
  而解放奴隶后的十年,是普及教育的阶段,再十年,朝廷开始筹备科举,又过十年,当新的一代完全成长,民智已开,才开始正式人才选拔。
  一步一个脚印,国家的制度不断改变,虽然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不可避免的爆发出新的矛盾,但统治根深蒂固,再也没了大的动乱。
  ……
  ……
  另一边,在结束了分封制奴隶制,开启新篇章的顾承,来到祖地,站在了九鼎面前。


第九十章 九鼎合一
  中天鼎、乾天鼎、坤天鼎、震天鼎、巽天鼎、离天鼎、艮天鼎、兑天鼎、坎天鼎。
  九座古朴的大鼎印入眼中,大商的图腾玄鸟盘旋其上,顾承看着它们受万民祭祀之力,内蕴庞然力量,不禁微微点头。
  对于普通人而言,知道大禹治水后,铸九鼎,分九州,定鼎天下,才有第一个人世皇朝夏朝的诞生。
  对于了解内情的人来说,九鼎不仅是象征意义,更是九九至尊,一界之主最重要的力量源泉。
  每代人皇继位登基,都要来祖地,除了祭祀先祖外,最重要的是得到九鼎承认。
  昔日鸣条之战,成汤败夏桀是其一,九鼎易主,才真正代表夏朝的终结,商朝的取而代之。
  不过只有极少部分存在知道,九鼎定至尊之位仅仅是附带,它是女娲娘娘以九天息壤与玄黄母气为主材,辅以三皇随身神器的鸿蒙紫气,炼制出的人皇神器,用以镇压末世洪水,可惜遭到幕后主使破坏,被轰碎分作九鼎,其后还被夺走四鼎,当真是命运多舛。
  顾承在穿梭来到这个时代之前,先从天界紫微大帝、长生大帝和勾陈大帝取回三鼎,又在无上大罗天收回了中天鼎,明白了女娲娘娘的布置,再将九鼎合一,可谓一波三折。
  这个时代有个好处,那就是九鼎依旧在人界,顾承直接得之,在令殷商前所未有的强盛,直接来此,九鼎合一。
  不过在此之前,顾承还做了一件事。
  他先一步传信火云洞,算算时间,正是到来的时候了。
  果不其然,下一刻,八道身影出现,各具异相,身上却非仙神之气,而是人道光辉。
  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神农、轩辕,在大汉皇朝时就给予了顾承颇多的帮助,而那时五帝已经牺牲,正是于殷商改朝换代时,天界私心作祟,要打压人界,收取四鼎后,幕后主使再强夺五鼎,是五帝拼死,以身祭鼎,才得保五鼎不失。
  顾承一直记得人族先烈前仆后继的牺牲与奉献,既然此次有机会,当予以回报。
  相比起太上老君不信他所言,三皇五帝对于顾承的身份并无怀疑,倘若是其他道祖,即便暗代人皇,也绝对不敢来到九鼎面前,现在顾承所为,证明他本就是货真价实的人皇。
  那还有什么好迟疑的?
  “开始吧!”
  场中皆为人皇,默契十足,见礼之后,雷厉风行,立刻行动。
  顾承来到中天鼎上,三皇五帝分居其余八鼎,一起催动。
  轰隆!
  九鼎震动,九道无比浩大的元气洪流直冲寰宇,在离开人界之际又即刻回转,落向九州,引发天地轰鸣。
  后世人界征讨四方,吸纳本源,面积扩充,达到了九十九州之多,而现在仍然是大禹划分时的九州,虽然小了许多,但元气也更加集中。
  一如那时九鼎回归的一幕发生了,在浓稠到堪比液体的天地元气浇灌下,无数天材地宝开始成长,无数奋发图强的人族强者得以彻悟,整个人界的实力开始飞速提升。
  这是之前顾承所努力的回报。
  天枢十二卷的传播,奴隶制度的废除,八百诸侯的烟消云散,国力前所未有的强盛,此刻都为九鼎提供了庞然的力量,万民自发呼应,再形成良性循环。
  顾承端坐于中天鼎上,感觉近乎无穷无尽的人界本源汹涌而来,不禁露出喜意。
  不愧是即将超脱的女娲娘娘亲手铸造,材料又是得天独厚,比起人皇剑,乾坤鼎作为人皇神器,要强上太多,甚至天皇镜都要在它之下。
  当然,九鼎合一的前序都已完成,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
  很快,一座囊括天地的大鼎虚影现出,其内也浮现出一个硕大无朋的头骨,上面毫无血肉,一双空洞的眼眶,幽幽地俯瞰苍生。
  明明是一件死物,但那股气息弥漫,三皇五帝的身躯已然巨震,竟有不堪承受之感,险些翻下九鼎。
  顾承身为顶尖混元,当然不至于被此物所撼动,目光却也凝重无比。
  虽然还不能确定,此物是不是幕后主使的头骨,但联系到此前幕后主使都是以身体的一部分出现,可能性极大。
  无论如何,这都是幕后主使备下的手段,为的正是防止九鼎合一。
  顾承在穿梭之时,曾经将头骨一并带来,不过世事难以尽如所料,醒来时已是八年之后,头骨也鸿飞冥冥,老对头还成了鸿钧……
  假设同一时代只能出现一个头骨,那么头骨自然回到了九鼎内,所以顾承一直在准备,必须万无一失,不能容得半点差错。
  “镇压!”
  此刻在一尊混元道祖,八位大能的齐齐施力下,九鼎生出无穷伟力,镇向头骨。
  由于头骨正位于乾坤鼎内,即便是神器,在这种内部镇压下,也得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无穷压力,难以支持。
  但那头骨依旧岿然不动,好似集合人界乾坤的力量,就如清风拂面,完全不受影响。
  顾承并不着急,这一步仅仅是试探阶段,接下来才是重头戏。
  他双手一展,天枢十二卷化作十二道光芒流转,然后聚合,变作一朵无形的火苗,落在中天鼎内。
  嘭的一声,火苗开始蔓延。
  就如开闸后的洪流,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计量的庞大信息洪流,瞬间涌入。
  百姓子民、奇人异人、武者修士、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
  不单单是人族本身,所有人族能够涉及的,包罗了人界一切的,数以亿万计的庞大意识、信息、影像所汇聚而成的混合长河,浩浩荡荡,洪涛奔流,一股脑的涌入到了鼎中。
  空荡荡的九鼎,瞬间被填满,再向中央聚合!
  这正是人道精神,薪火传承!
  从大秦世界得到诸子百家传承,再到大姜世界予以实施,最后穿越回大商,如此无与伦比的经历,再加上混元道境的修为,顾承终于将之完善。
  圆满大成!


第九十一章 超脱体验
  薪火传承,人道光辉。
  这是顾承身为人皇,行走诸天时的最大收获。
  有此具现化的精神,人族发奋图强,自强不息,毋须永远处于庇护下,反倒成为了人皇坚强的后盾。
  这一刻,无数的名字、无数的思维、无数的念头、无数的观点、无数的立场诞生。
  看似胡乱的堆叠,虚空之中立刻搅起了层层狂暴的波动,激荡出无数的思想火花。
  这种感觉十分美妙。
  因为每一朵火花,都是一个独特的视角,都代表着一位人族对世界或本能、或直观、或理智的认识。
  这种思维的海洋与潮流,才是人族所特有的性质。
  不像仙家那样,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无限的时光反倒赋予他们单调的生活;
  不像巫妖,生来就被限定了道路,或为战而生,战天斗地,或浑浑噩噩,虚度光阴;
  人族生来弱小,没有率性的资格,他们大部分都在卑微求存,泯然从众,但随着时代的推移,他们的进步与改变又是最大。
  从整体的弱小,到种族的强盛,从个人的弱小,到强者的辈出,向天争命,人可胜天,这种喜怒哀乐之下的平凡,这种难以限制下的未知,是那么的丰富多彩。
  如此最符合种族特色的精神传承,不正是作为乾坤鼎合一的最好推动?
  当然,这种设想固然极有创造力,但真正实施起来并不简单。
  古往今来的人族意识实在太多,此时一股脑涌出,当真是不可计量、不可想象,犹如无数碎片,随机拼凑在一起,很快组成了一个混乱深渊。
  从顾承的角度俯瞰全局,人道光辉固然填充满了九鼎,但里面的能量是紊乱不堪的,两者不仅未能完美融合在一起,反倒开始互相掣肘。
  因此他伸手虚握,著作《封神演义》的笔再度出现。
  小说家在天枢十二卷中垫底,但就顾承个人而言,却是最佳的辅助利器。
  由于《封神演义》的剧透,契合命运之道的施展,这支笔,便是一支造化之笔。
  造化如笔,虚空如画。
  他伸手勾勒,无限的炫彩,在从横交错的笔线轨迹上弥漫开来,层层铺叠,将碎片化作世间万象,描绘在九鼎内部。
  此时此刻的顾承,就像一个拼图的顽童,又仿佛是上苍之手,将这些不可计量的洪流,与九鼎完美结合。
  三皇五帝屏息地看着这一幕,与自身所学映照,只觉得收获无穷。
  这是独属于人皇的待遇。
  这一画,就是整整一日一夜。
  当收笔之时,以顾承混元道境的修为,都不禁感到虚弱。
  所幸他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后,看似没有进行过一战,但其实一直在战斗。
  敌人正是整个天地大势。
  这是穿梭不同时代的排斥,即便女娲娘娘的超脱之力也无法避免。
  与天斗,其乐无穷,一直与天地相抗衡的顾承,炼就了无与伦比的耐力,同层次的道祖,即便是三清也比不过他,方能将庞大到难以想象的人道光辉,完全铭刻在了九鼎之上。
  收笔不是结束,顾承弹指点出,薪火传承正落在中心。
  嘭!
  仿佛画龙点睛,一股极为美妙的反应诞生了——
  冥冥之中,那极为混乱,甚至趋至于混沌的思维风暴,触碰到了契机,化作有序的漩涡,然后大放光明。
  秩序自发的诞生了。
  一个人关联另一个人,另一人又关联再一个人。
  一道思维结合一道思维,另一道思维又与其他思维相碰撞。
  如此不断的链式反应,从个体到群众,从意识到传承,从今生到前世,无数的信息被整合,重叠的被合并,矛盾的被统一,独特的被保留,最终构筑成一层包罗万物的大网,无比贴合地铭刻在九鼎的内壁上。
  乾坤本就是天地之意,如今薪火传承,人道光辉形成的天罗地网,正是天作之合,包括了对整个世界的探索认知,起源结果。
  于是乎,九鼎之内的气息开始由虚化实,成为了一种类似于根源的东西,流露出掌控一切的要素,衍生出伟岸的气息。
  这是本源。
  不再是汲取本源,而是创造本源。
  别说三皇五帝,即便是混元道祖前来,都要为之震撼。
  诸天本源,其实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就已恒定了。
  此后无论是道祖还是神器,内部孕育的本源,都是提前从外界吸收的。
  否则道祖也没办法开辟地水风火,神器更没有种种神奇的效用。
  可现在,乾坤鼎后居然自行诞生出一抹本源。
  无中生有!
  这是人道精神的奇特么?
  不!
  顾承目光一亮,有了推测。
  恐怕是女娲娘娘的超脱之力!
  人族是女娲所造化,乾坤鼎是女娲所炼制,再加上顾承的人皇身份和人道光辉,如此前所未有的配合,激发出了女娲留下的终极力量。
  这个猜测闪过心间,顾承自然不可能放过如此好的机会,加以推动。
  果不其然,那股喷发的力量,强大得不可思议,几乎是瞬间就冲破了混元限制,超拔到不可测度的某个领域。
  顾承眼前一花,突然觉得自己无限拔高,来到了一个难以描述的层次,下方是无数漩涡般的存在,略一扫视,足有三千之数。
  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三千大世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