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农家内掌柜-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武侠小说上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纷争,所以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国与国也是一样,有国家的存在,就有纷争,先是闹情绪,然后是小动作,最后是战争这一终极解决纷争的方式。越国是个战争不断的地方,法国人、日本人,然后又是法国人,最后美国人也插上一脚,在不断抗争的过程中,不断的流血牺牲中,越国强大了,至少他们自认为是“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他们已经不需要中国老大哥的帮助了,因为他们找到了更大的boss,他们彻底和昔日盟友分道扬镳了,当然这其中也到处是级大国的影子。
刚刚结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9o人参加了会议,这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点,中国走上了与东欧集团不同的道路。几乎与此同时,安徽凤阳小岗村的2o户农民在土地承包契约上捺下了鲜红的手印,秘密搞起了包产到户,几年后人们才知道,这一张字迹歪斜且有错别字的契约,已预示了农村一场伟大的革命的开始。而在国际上,中日、中美互相接近,中国人雄心勃勃,已经站在起跑线了。但此时此刻,越国的强硬和冥顽不化正好是在中国人的家门口埋上一颗炸弹。而整个中南半岛已成了火药桶,越国正对着柬埔寨磨刀霍霍,华侨被驱逐。
研究这段历史的人们,都在寻找这场战争爆前的种种迹象,他们可从中南半岛的动荡不安中找到答案,他们可以从大国博弈合纵连横中找到答案,他们也可以从李光耀、卡特等人的回忆录中轻易地寻找到答案。
虽然早就想到这一天的到来,但华珺瑶还是不希望战争,更不喜欢战争。她却什么也做不了,还要亲眼看着他兴冲冲的冲向战场!男和女的思维果然不一样,战争意味着什么,她比任何人都清楚,有战争就有死亡,军人不需要了解为什么会有战争,但他们必须要有流血的准备。
渺小的她明白她阻止不了战争,也不应该去阻止。只是说的轻松,没有亲人上战场,感觉那是别人的事,事到自己才会了解有多心痛。
“混蛋、坏蛋、臭鸡蛋……干嘛让我喜欢上你啊?这般的牵肠挂肚,真是讨厌。”华珺瑶气的拳头捶着枕头道。
人闲着没事,就容易胡思乱想,所以从床头柜里拿出纸和笔,奋笔疾书,暂时忘却了孩子她爹。
由于接二连三的下雪,华珺瑶干脆请假在家自学,这要是滑倒了,出了事,她非后悔死不可。
“瑶瑶,我可以进来吗?”华国庆站在门外喊道。
“小堂哥,进来吧!”华珺瑶提高声音道。
华国庆挑开棉帘子走了进来,看见华珺瑶要起身,吓得他赶紧说道,“坐下,坐下。你起来想干什么,有什么我帮你。”
“我没事,这是你进来了吗?”华珺瑶被他又给摁着坐到了炕上。
“你我是平辈还用得着这样啊?你现在什么情况你不知道啊?”华国庆点着她道,“这些虚礼不用了。”
“那我可就不客气了。”华珺瑶笑道。
“不用客气,你就使劲儿的使唤呗!”华国庆拍着胸脯说道。
“那好,静姝姐煮的牛奶应该好了,给我端过来吧!”华珺瑶直接吩咐道。
“好,你等着,”华国庆转身出去了。
华珺瑶订了牛奶,所以现在每天一杯牛奶,这时候的牛奶可是纯天然,放心的食用。
少顷,华国庆端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放在了炕桌上。
华珺瑶道了声谢,抬眼看着他问道,“小堂哥找我干什么?”
“这是我去法律系找人找了大量资料后,写下来的加强商标法的文章,打算表在学校的报刊上。”华国庆继续道,“你帮我看看,有没有需要更改和补充的地方。”
“巧了,我也写了一个关于加强商标意识的文章,你看看。”华珺瑶指着他后面的炕头柜道,“就在第一格的抽屉里,你自己拿。”
“哦!”华国庆转身站起来,从炕头柜里拿出一叠稿纸,一屁股坐在炕上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起来。
一字一句的看完,华国庆看得冷汗渗渗的,“你这些数据都是怎么算出来的。”
“这是国外那些知名大公司,惨痛教训,真实存在生的,有些是写进教科书的。”华珺瑶看着他道,“这一下子有了直观的认识了吧!”
“是啊!”华国庆心有戚戚道,“损失的都是真金白银,尽管是帝国主义的资本家,我看着还是心疼。”嘿嘿一笑道,“这钱要是我能挣就好了。”冷哼一声道,“挣他们的钱我一点儿都不觉得亏心。”
“呵呵……”华珺瑶笑而不语,“你有机会的。”话锋一转道,“小堂哥,你这个写的也不错啊?很惊醒世人,振聋聩。”
“不及你,有事实有依据,我那只是煽动性强了些,这些年,口号喊多了,有些太‘官方’了,和你一比高下立判。”华国庆真诚地说道。
“确实符合国情,人们就吃这一套。”华珺瑶轻笑道,“小堂哥,可以两相结合,这样不就完美了。”
“对啊?”华国庆高兴地说道,“这借我了。”
“没问题。”华珺瑶点头道。
华国庆兴致勃勃地坐在炕桌前,修改起他的文章了。
华珺瑶端着牛奶,小口小口地喝完,冬日午后的阳光洒进窗户,照的人身上暖洋洋的,清澈的双眸,望着窗外不知名的地方,也不知道他怎么样了?(未完待续。)
第449章 投稿
这年的12月下旬,萧楚北和他的战友们,乘坐军用运输机越过海峡,一直向北,然后换乘一列满载物资的军列,一路往西南驶去。
看着身边精神饱满的战友,萧楚北心里充满了自信,他们为了保密特意穿上了普通的绿军装,而这次千里行军的目的,萧楚北并没有告诉他们,一句训练就打了。
“连长,我们这是去哪?”孟朝阳问道,数日不停地变换交通工具让他不得不问。
“不要多问,该知道的总会知道的。”萧楚北压低声音道。
“老实交代,我们是不是去西南边疆?”风从虎看了看周围,见没人注意,小声地问道。
“不要乱猜,不该说的别说,不该问的别问!明白吗?”萧楚北严肃地说道。
“明白!”风从虎知道西南边疆不太稳,这次往西南跑,让他不得不怀疑这次拉练的真正目的。他内心中有兴奋、紧张和隐藏在深处的恐惧,但更多的却是渴望。
火车在黑暗中一路前行,窗外一片漆黑,看不见外面的风景。车厢内,队员有的在看书,有的在打牌,整整三十二位弟兄,萧楚北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能跟着自己回来,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刚刚结婚,也许不久之后,他将不得不去做安慰那些失去儿子、丈夫的家庭的事情。
萧楚北光想着别人了,忘了自己也是新婚,媳妇儿肚子里也揣着未出世的孩子。
风从虎捣捣萧楚北的手肘道,“我说几日不见,你这脸都笑开花了,生了什么好事,说出来让兄弟们高兴、高兴。”
“我……”萧楚北看见庄成刚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们三人同时结婚,有两个快要当爹了,庄成刚的媳妇没有怀孕,萧楚北要是说出来不打击人吗?
“没什么?只是想到野外拉练又可以……”萧楚北使劲儿的搓搓手,嘴角划过一抹诡异的弧度。
风从虎看着那些兴奋的战友们,默默地替他们祈祷,谁知道这个萧疯子又想出了什么整人的招数。
华国庆将写好的稿子直接在学校的报刊上表了,文章一经表,华国庆的名字立马引起了大家的主意,真是想不出名都难!
“我说小堂哥你表文章写上我的大名干什么?”华珺瑶看着报纸上的两个名字道。
“这本来就应该是你,署上你的名无可厚非。”华国庆理所当然地说道。
“算了,都已经表了还计较这个干什么?”华珺瑶只好这样安慰自己道,“你这样干,我有的烦恼了。”
“这话怎么说的。”华国庆问道。
“你忘了,我是……”
华珺瑶的话没说完,就被门外的人给打断了。
“小婶?”萧靖恒站在门外喊道。
“进来吧!”华珺瑶提高声音道。
萧靖恒走了进来,“小婶、亲家小叔。”拉了张椅子坐在炕边上。
“小婶?”萧靖恒有些不好意思说道,“我知道这个时候来打扰你不好。”
华国庆心里嘀咕:知道不好,还来打扰。好像忘了自己才是叨扰的最频繁的那一个。
“先说说看?什么事?”华珺瑶问道。
“我想请小婶写稿,投到我们新闻社?”萧靖恒邀请道。
“找我写稿,靖恒你没搞错吧?我可是人大的,这要是被我们老师知道,自己学校不投稿,反而去你们学校投稿,我有好果子吃吗?“华珺瑶笑了笑道。
萧靖恒闻言想了想挠挠头道,“小婶,当我没说。”
“小堂哥,知道麻烦在哪里了吗?”华珺瑶苦恼地说道。
“失策、失策。”华国庆赶紧说道,“我只是觉得这功劳不能我一个人占了。”
华珺瑶看着萧靖恒道,“你要真是不想写那些鸡毛蒜皮的,想写一些有意义的事,我这里有国外的书刊、杂志,翻译过来或许对你有用。”
“现在不是改革开放吗?国人对西方了解的很少,从这里入手是个不错的选择。”华珺瑶提议道。
“我怎么没想到。”萧靖恒高兴地说道,突然脸又垮下来道,“可是我的英文很差的。”
华珺瑶非常遗憾地说道,“那我就帮不了你了。”
“小婶,看来我得先学英文了。”萧靖恒打起精神道,猛地眼前一亮道,“小婶那些刊物我可以找人翻译后,让她投稿可以吗?”
“当然!”华珺瑶笑着点头道,“看来你们行量很差,以至于才这么着急。”
“是啊!好像同学们都不感兴趣,所以大家才这么着急。”萧靖恒苦恼地说道,“四处请大家踊跃投稿,虽然大家很热情,但投稿的质量堪忧。”
“这个可以理解,大家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华国庆点头道。
“这不是感不感兴趣的事情,关键是你们的内容,大家感不感兴趣,从大报上摘抄些官样文章是没有前途的。”华珺瑶很中肯地说道。
“所以这一次亲家小叔真是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萧靖恒笑容灿烂地说道,“可我知道,你比亲家小叔懂的多,所以才来找你的。”
“靖恒,你能确定你请人翻译的很准,不会误人子弟。”华珺瑶提醒他道。
萧靖恒一下子卡壳了,期期艾艾地说道,“她只是外语系大一的学生,很多专业词汇……?”希冀地看着华珺瑶道,“小婶那怎么办?”
萧靖恒抓耳挠腮的,突然眼前一亮道,“有了,小婶写笔名。”
“你这小子,脑筋转的挺快的。”华国庆摇头道,“不行,你小婶不能太累着了。”
“这样啊?”萧靖恒脸上难掩失望。
华珺瑶看着他失望的样子,却也无能为力。不是不帮,而是帮不了。不能只靠她一个人的力量,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靖恒,这个投稿的酬劳怎么算?”华珺瑶问道。
“都说我钻到钱眼儿里了,瑶妹妹,你还要酬劳,他们只是校园内免费赠送的,又不挣钱的?”华国庆立马说道。
“所以你们办不好这个。”华珺瑶说道,“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虽然大家都是从讲奉献的年代过来你的,可谁也不是神仙,餐风饮露就可以。尤其是拖家带口的,还需要养家糊口不是,蚊子在小,它也是肉不是吗?”
“有钱就行?”萧靖恒迟疑道。(未完待续。)
第450章 捐助
“当然!你看没有钱给,别的人可能看着你或某人的面子,偶尔写了一点方块字,不可能总是写吧,况且这个质量时好时坏的,也不可保证!也许会因为兴趣给你们写稿,但是写稿总是有时间代价的,是个费脑子的事情,给一点稿费也是鼓励吧,特别是所谓的文学青年和大诗人。”华珺瑶继续说道,“据我所知,有的人很可能会为那么几块钱给你们投稿的,这涉及到面子的问题,你想啊,码字挣稿费是不是有点名作家的味道。你们是小刊物,自然没什么钱,这就要靠质量,质量提上去了,自然就有人愿意花钱买了,这样你们就有钱了。另外你们还可以向教授们约稿啊,他们会很愿意的。这也就扩大了你们的影响力。反过来又促进了你们的销售。这样才会良性展。你们有没有调查一下学生喜欢看什么?感兴趣的话题。”
被洗脑的萧靖恒点点头道,“有道理,原来要做这么多的准备工作,我回去找他们商量一下。”视线转向华国庆道,“亲家小叔,还得劳动您继续投稿。”
“当然!”华国庆应道。
华珺瑶贡献出自己的资料,“小堂哥,都已经翻译好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没问题!”华国庆应道。
萧靖恒长出一口气,“总算完成他们交代的任务了。”
“合着说了半天,这事情落到了我的头上了。”华国庆指着自己的脑袋道。
“呵呵……”萧靖恒笑道,“麻烦您了亲家小叔。”心中也想着要学好英文,这是谁会都不如自己会,总麻烦别人也不是个事。
后果果然很快就显现了,有闲情逸致给别的学校投稿,怎么不想着自家学校,夏静姝带着任务回来,考虑到华珺瑶的实际情况,两、三个星期写一篇篇幅不大的稿子,投到自家学校。
眨眼间就到了79年元旦,这一年的元旦,同一天有三件大事,一是中央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二是停止对金门的炮击;三是中美正式建交。
“和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美国建交,这意味着经济将飞的展啊?”华国庆看着报纸道,上面大篇幅的报到中美建交。
“由明战,转为暗战了。”华珺瑶感慨道。
“是啊?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明枪明炮改成了糖衣炮弹了,将会更加的防不胜防。”华国庆叹声道,“游戏规则是人家定的,想想都觉得憋屈。”
“所以啊?得需要我们尽早的熟悉规则。”华珺瑶嘴角轻翘,扯出一抹诡异地弧度道,“按规则办事很好啊?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规则。”
“也对!总比没有规则强。”华国庆点头道,贼兮兮地笑道,“规则也是人定的,既然是人定的就有漏洞,就可以合理的利用规则。”
华珺瑶笑眯眯地点点头道,“对头。”
华珺瑶从不认为这是不对的,你按规则行事。就拿商标来说,问题是外国如果将其注册为商标,并且将产品销往中国时,怎么办呢?她可不希望搞所谓的国民待遇就是最卑贱的待遇吧?搞洋人国民待遇吧!
“弟妹!”夏静姝在门外喊道。
“姐,进来吧!”华珺瑶扬起声音道。
华国庆起身挑开了帘子道,“亲家姑姐。”
“你也在啊?”夏静姝看见华国庆笑道。
“我不在才奇怪呢?”华国庆嬉皮笑脸地笑道。
“姐,坐。”华珺瑶向炕里面移了移道。
“不用,我不坐了。”夏静姝看向华珺瑶道,“弟妹有没有不穿的衣服,最好是棉衣。”
“有,干什么?”华珺瑶随口问道。
“这不是天*安*门广场上聚集了很多知青,这大冬天的看着让人心疼。”夏静姝唏嘘道。
华珺瑶整日里在家里养胎,还真不知道,不过经夏静姝这么一提,到真是想了起来。
这一年的年底,不应该说去去年年底,是知青政策生最重大变化的一年,这一年的年底国家知青政策开始生重大转变,但此时政策还没有太大变化,但是矛盾的激化开始显露。一些人通过正当或非正当的手段回了城,但能考上大学,不在刨地球的只是少部分人,更多的人都盼着返城回家,摆脱现在困苦的生活。
“看着真是……”华国庆则摇摇头道,“我们学校也有自的行动,支持他们。”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那里早就挤满了人。在人群中,有一批皮肤黝黑衣着单薄的青年男女,一面皱巴巴的大旗在刺骨的寒风下迎风飞舞,一行醒目的大字写着:“云南农垦知青批赴京请愿团”。
这些人正为他们的返城之路而风尘仆仆地赶到都。
这些来自亚热带边疆的男女知青,出的时候,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在这寒冷的北国,冻得瑟瑟抖。
越来越多的京城市民和知青家长以及从全国各地回京过年的知青,纷纷赶到广场来声援这些知青,食品、饮料和御寒衣物堆成了小山。
这让这些从数千里的南疆远道而来的知青们,热泪盈眶。请愿团的知青受到鼓舞,打起精神,将自己的苦难的一一向围观的人群道来。
这些人来自云南大多是1969年前后从京津沪及部分省会城市来到边疆的,年数长达七八年以上,常年生活在条件艰苦的基层连队,看不到前途,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要求返城的愿望比插队的知青更迫切,更强烈。
然而,粉碎三公一母,两年过去了,国家的整体情况在好转,唯独知青的生存状态未得到根本改善,这就必然导致他们对有关政策强烈不满。一些了解知青尤其是兵团知青内情的人不无忧虑地说:“知青状况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我看迟早要出乱子!”果然,就在1978年的年底,震撼全国的云南知青大返城运动爆了。(未完待续。)
第451章 艰难
1968年12月,**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一指示的表,标志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展为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大运动。其时,上山下乡“一片红”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战略部署”,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运动推向极端,从而改变了一个时代的面貌。
到1978年年底,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进入第十个年头,全国下乡与支边的知青总数已高达2ooo万人,实际尚在农村或边疆接受“再教育”的还有1ooo万。
全国的知青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插队落户,与农民杂居在一起的,他们同农民一道挣工分,自食其力,如遇机会,可以被抽调回城。另一类便是支边的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他们名义上是兵团战士,过着半军事化的集体生活,享受微薄的工资,但不能招工回城,也不能招干,这样的知青有2oo万人,占全国知青的五分之一。
1978年云南知青的集体抗争事件拉开了全国知青大返城的序幕。
事情起因是来自西双版纳某农场一位女知青的死亡,这位女知青怀孕因腹痛步行十几里路到了农场医院,因为医生的大意马虎而死。这个母子不幸死亡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整个农场,人们络绎不绝地前往吊唁,人们放声痛苦,既为同伴的不幸,也会自身的命运而哭泣。
于是他们逐渐自地组织起来,要求农场同意举办追悼会,严惩有关人员,后来又提出一些改善知青待遇等要求。知青的这种敌对情绪与农场领导们的对抗愈演愈烈,于是生摩擦,于是越来越多的男女知青从四面八方赶到现场。两天后,知青不得不采取另一种极端的做法,他们抬着死者母子的尸体,踏上了景洪的路途。这个队伍起先人不多,但在经过几个分场后,大批的知青加入到这支队伍之中,最后到达西双版纳州州府景洪的时候,人数达到近万人。
谁也不曾想到,一个女知青的猝死,竟会引这场知青大返城的风暴,成为导致十几万云南知青乃至全国知青最终走向返城之路的第一声吼叫。请愿队伍在州委大门静坐,提出自己的要求,他们的要求基本得到了满足。然而当请愿队伍退出景洪时,他们在路上遇到了另一支知青队伍,这支队伍直接提出“知青要返城”的要求。这次事情越演越烈,知青的罢工浪潮席卷云南,“四十条”已经彻底堵住了他们迫切返城的道路。他们提出了北上请愿的要求,并在未获得同意的情况下,强行组队北上,于是冲突再次升级。此是风声十分紧,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罢工指挥部得到一封来自北京匿名信,写信人透露一个重要信息:北京高层对上山下乡运动存在着不同看法,分岐很大,“四十条”并不代表许多老同志的意见,据说高层对知青工作已有指示云云。
这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克服困难采取各种途径,分批化装去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其中的过程十分精彩,完全可以写部小说。12月28日细雨蒙蒙的下午,一批人来到了昆明郊外这个叫做羊方凹的地方集体卧轨,致使当日起数十对昆京、昆沪、昆广、昆贵等客运和货运列车受阻。
他们当初响应号召,带着狂热的信念来到边疆,而今他们又带着不成功便成仁的信念寻找回家的路。
数日后,请愿团获准赴京。当他们当达北京的时候,并没有人来接待他们,他们不知道去哪里,于是总指挥率领他们,打着旗帜,直赴人民英雄纪念碑。
所以就有了数万知青集体跪求返城……很快,知青返城大风暴就从云南蔓延到了全国。上山下乡运动,就此宣告终结。
夏静姝把在家里攒到了东西,送到了广场,回来后情绪有些低落。
晚餐桌上,华珺瑶看着夏静姝道,“静姝姐,心里还不舒服啊?”
“弟妹是没看见他们,真的很可怜。”夏静姝唏嘘道。
“是很可怜,娇滴滴的城里人,背井离乡,到了农村生活艰苦,干活也累,确实不如这天子脚下好。”康泽源说道。
“话也不能这么说,同样是人,咱老农民可是一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祖祖辈辈就这么过来的。”萧靖恒嘀咕道,“同样是人,我们吃的、干得、他们就干不得。”语气有些不忿,“他们还有机会就回来,如果不是我们考上大学,想要跨越城乡这道鸿沟真是比登天还难。”
“这样说来好像也对。”夏静姝小声地说道。
“咱日子虽然苦,可怎么着都是一家人在一起。他们可是举目无亲。”华珺瑶客观地说道。
“这样……都是该死的时代闹的。”萧邵恒直接推给了年代了。
“话也不能这么说,时代的悲哀,不能成为个人悲剧的理由。战乱年代可比和平年代困难多了。”华珺瑶说道。
“这倒也是,看来不管事实如何?关键还是看人如何自己过?”夏静姝感慨道。
“其实回来,也不见的多好。”华珺瑶突然说道。
回城后过得相当艰难,微薄的工资可以忍受,但当家庭中的生不幸的时候,生活立刻会陷入困境。而那些在“上山下乡”过程中严重受伤、致残、重病甚至死亡的知青,他们的家庭则更加困苦。
“怎么会?回来跟家人在一起多好啊?”萧邵恒立马说道。
“呵呵……”华珺瑶挑眉轻笑道,“你们可以想象一下,出去近十年,城里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与当年下乡欢送激动人心、泪落如雨相比,没有了鲜花、没有掌声,就连树上最喧闹的喜鹊也哑然无声只有那年代久远的马路灯站在那里歪斜着身躯一动不动,无精打采地向我们行注目礼。身边的人流匆匆来去,对于回城根本没有一丝在意。”
“嘶……”萧靖恒莫名的打了个冷颤,“这世上除了家里人在意你,谁还会在意你。”(未完待续。)
第452章 知青精神
“最怕的是家人都不欢迎他们的到来。”华珺瑶轻蹙着说道。
“怎么会?”夏静姝瞪大眼睛不太相信道。
“怎么不会?”华珺瑶食指刮了刮下巴道,“现在城里的人都是大家庭,要么三代同堂,要么四代同堂,挤在一间房。先吃穿住就成问题,尤其口粮不足,你得买高价粮吧!回来的人又没工作,日子短了没问题,长了,这都是矛盾,迟早会爆炸的。”她耸耸肩,不言而喻。
“可以找工作吗?”萧邵恒天真的说道。
“回城的可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上千万人口一下子涌进来,哪有那么多的工作岗位。”夏静姝叹声道,“机关事业单位向来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就是工厂也是接班制,想必家里的兄弟姐妹早已经接过班了。”
“那可以去街道办的工厂里糊纸盒,砖厂弄砖坯,再不济胡同口摆摊。总饿不死自己。”萧靖恒积极地说道。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放下面子去这么赚钱的,尤其是同龄人,没有下乡,进入工厂,这么多年,大小都是个官儿了。”华珺瑶继续道,“这心里的落差,不是谁都承受的住的。”
“没那么严重吧!”康泽源咂舌道。
“嗯!”夏静姝赶紧说道,“你们不经常和居委会打交道,我前儿才听说,居委会的大婶说:‘你们回来干啥,你说说,要吃没吃,要喝没喝,要住没住,孩子哭老婆叫。昨天还有一个喝药的,扔下两个男孩走了,真可怜。’”
听得华珺瑶他们三个人愕然,心有戚戚。
“而且这么多年了,有的已经在乡下嫁人生子,或者是娶妻生子,为了返城人伦惨剧不时生,孩子何其无辜,从此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华珺瑶感慨道,“别以为返城了就万事大吉了,很多现实的问题都摆着呢?”
“这么说不回来不好,回来了也不咋地。”萧邵恒嘀咕道。
“还是回来好,毕竟城市里的机会比乡下多。”华珺瑶继而又道,“就看他们是否能放下面子了。”
“穷则思变,端看人怎么想了。”夏静姝说道。
叮铃铃……”华珺瑶看着挂在门上的铃铛响了,萧靖恒起身道,“准是亲家小叔他们过来了,我去开门。”蹬蹬跑了。
少顷身后只跟着华国庆一个人。
“这么久才开门,说什么呢?说的这么热闹。”华国庆一屁股坐在了华珺瑶身边道。
“咦!我哥呢?还有其他人呢!”华珺瑶没看见华鹤年一家子,于是出声问道。
“这不马上要期末考试了,鹤年哥和嫂子他们都正在家刻苦复习呢?”华国庆说道。
“他们平常成绩不错的。”华珺瑶皱着眉头说道。
“这不是紧张吗?而且不想出差错。”华国庆笑道。
“那小堂哥,你就那么信心十足。”华珺瑶调侃道。
“那当然了,我是干什么的,保证门门过关。”华国庆拍着胸脯说道。
“这牛皮可别吹破了。”华珺瑶笑眯眯地说道。
“看我表现。”华国庆指着自己道,岔开话题问道,“你们再说什么呢?”
“亲家小叔,我们再说知青。”萧靖恒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把刚才的说的详细的复述了一遍。
“话也不能这么说,他们经过捶打锻炼的人,是块儿好钢。”华国庆眯起眼睛道。
“亲家小叔,这话怎么说的。”萧邵恒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