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刺明-第2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准点点头,缓缓的说道:“徐青鸾要是能够争取,自然是最好,咱们以后不需要割韭菜。但是,要是无法争取,也不要手软。我希望在一个月的时间,能够结束大的战斗。”

杨致远衡量片刻,肯定的说道:“没有问题。”

张准看了所有人一眼,沉声说道:“你们有问题吗?”

众人都摇摇头。

第531章 皇太极招兵买马

张准凛然说道:“好就这样定了大家回到部队以后,用五天的时间做准备。十月初十,准时发起攻击。鼎字营和宁字营负责从两个方向逼近栖霞,防止闻香教的人脱逃。其余的部队,从不同的方向,向莱阳逼近。具体的作战计划,下午叶龙欣就会发到大家的手上。”

一声令下,虎贲军的战争机器,再次高速的运转起来。在同一时间,在距离浮山城数千公里外的沈阳,战争机器同样在高速运转。大批的鞑子骑兵、蒙古骑兵,在沈阳的附近聚集,马蹄声不绝于耳,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

在沈阳城的某个角落里,不断的传来女人的嗯嗯哼哼,还有男人沉重的喘息声。但是,屋子四周的窗户,却是封的死死的,从外面根本看不到里面的动静。在屋子的外面,还有几个人站在那里,东张西望。其中,有一个非常猥琐的汉人,趴在外面的墙头上,好像癞皮狗一样,盯着围墙外面的动静。

这个人,就是代号为彩虹六号的马轶。

他在这里的名字,叫做姚范德。

就算张准这时候出现,也肯定认不出马轶来。因为,这时候的马轶,已经完全的变成了二流子的模样,不但将脑门剃得光光的,猪尾巴还打理得十分的干净。他戴着厚厚的厚皮帽子,穿得和鞑子是一模一样的,腰间还似模似样的插了一把没开刃的短刀。乍一看,还以为他是纯粹的满人。

屋子里传来的嗯嗯哼哼的女人叫声,还有男人沉重的喘息,是人都知道怎么回事。马轶当然也知道。马轶的任务,就是在外面放风。要是发现不应该出现的人出现了,就要赶紧报告,让里面的人停下正在做的事情。因为,里面的女人和男人,都不是一般人。要是两人做这种事情被人发现,一定会被严惩。但是,越是禁忌,才越是刺激不是?

马轶现在的身份,是奴隶,专门侍候人的奴隶。他侍候的主子,叫做拉哈。在建虏的年轻一辈里面,拉哈是很普通的一个人,好色,无能,只去战场游荡过几次,就被其他人断定为废物。但是,拉哈有个好父亲,有个好爷爷。拉哈的父亲,不是别人,正是岳托。拉哈的爷爷,则是大贝勒代善,亦即后来的礼亲王。

作为努尔哈赤的二儿子,代善在大金国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在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死了以后,代善就成了最老资格的贝勒。大金国的任何大事,都离不开代善的表态和参与。皇太极也是在代善的支持下,成功的登上大汗的宝座的。可想而知,皇太极对代善的器重。

事实上,代善此人,无论是内政还是军务,都有相当的水平。因此,他在大金国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作为代善长子的岳托,在大金国的地位,当然也相当重要。鞑子每次大战,都少不了岳托的身影。在过去的一年,他更是配合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远征蒙古大草原,最终成功的臣服蒙古黄金家族的后人。豪格获得极大的战功,对岳托自然颇为尊敬。

岳托目前总共有六个儿子,两个大儿子都已经上战场了,表现还算不错,只有这个叫做拉哈的三儿子,在战场的表现,实在是差强人意,没有什么耀眼之处。岳托尽管不太喜欢拉哈,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只要不是太出格,也就不强求。反正,打仗,大金国有的是勇士。至于屋内的那个女人,则是代善另外一个儿子萨哈磷的小妾。换言之,就是小叔子和小婶子的关系,难怪这么刺激。

不久以后,屋内嗯嗯哼哼的声音结束了,大概是完事了。屋子外面的人,就抖擞起精神来,等待主子的出来。大金国上下尊卑非常的严格,即使拉哈只是个废物,却谁也不敢对他不敬。因为,对他不敬,就是对岳托不敬,就是对代善不敬。这样的人,根本不需要岳托和代善动手,皇太极和豪格就会主动找他的麻烦。

果然,一会儿以后,拉哈穿好衣服,从屋子里面舒舒服服的出来了。看得出,在小婶子的身上,拉哈得到了不少的乐趣。这种乐趣主要是来自心理上的,越是禁忌越是刺激,恒古不变的真理。

“看到什么人没有?”拉哈随意的问道。

“回主子,没有。”马轶的神情,完全是一副哈巴狗的模样,当真是说有多乖巧就有多乖巧,说有多献媚就有多献媚。旁边的随从,都是满人,都携带着弓箭。他们的职责是保护拉哈的安全,却不懂得这些拍马屁的技巧。

拉哈对马轶的神情非常的满意,他喜欢这样的感觉。身边的其他人,都是一些木头。甚至,他能隐隐感觉到,其他的随从,有点看不起自己。因为他的骑射功夫不是很好,又没有太多的战功,不免有些被人看不起。那些随从都是岳托身边的好手,他们一心想要去战场立功,根本不愿意侍候拉哈。不过,岳托有令,他们也只好勉强遵守。

对于半路捡回来的这个姚范德,拉哈感觉怪怪的。汉人有种本事,就是自己有什么心思,自己还不用说出来,他就明白了,还会主动的将事情办得妥妥帖帖的。不像是身边的其他榆木脑袋,除了杀人打仗,别的事情根本不懂。比如说,萨哈磷的这个小婶子,就是他无意中看上,然后动了心思,最后经马轶的手得偿所愿的。果然是迷死人的小妖精。

拉哈心满意足的说道:“回去了。”

马轶急忙屁颠屁颠的走到马匹的旁边,然后蹲下来,尽可能的将背部放平。拉哈走过来,一脚踩着马轶的脊背,当做是上马石,然后上了马背。大概是刚才在那个女人的身上,花费了太多的力气,拉哈上马以后,身子有些摇晃。马轶急忙站起来,扶着拉哈的腰部,将拉哈稳定下来。

“驾”

拉哈上马以后,一挥马鞭,就出了院子。

马轶顾不得拍掉肩头上的泥土,急忙屁颠屁颠的跟上去。

其他的随从,都露出厌恶的神色,内心里暗骂,这个汉人,真是贱,拍马屁的功夫太强了。拉哈这样的废物,也只有汉人的奴隶才愿意侍候他。每次看到姚范德哈巴狗一样的脸,那些满人的随从,都感觉非常的讨厌。但是,他们也不敢对这个姚范德怎么样。因为,姚范德每次都能讨好拉哈。吃喝嫖赌,拉哈几乎是样样都学全了,对这个姚范德自然是非常宠信。

礼亲王代善是个值得满人尊敬的人,可是国事忙碌,根本没时间管年轻一辈。而岳托最近也是忙于战备,对自己的三儿子,也管不到哪里去。偏偏这个姚范德又有几分聪明,闯大祸的事情,是绝对不会怂恿拉哈去做的。好像刚才这样的**,其实说穿了,也就是那么一回事。

很快,一群人就回到了外面的街道上。

可能有人会觉得,沈阳是鞑子的老巢,鞑子都是一群野蛮人,未开化的,沈阳在他们的统治下,街道一定会非常的难看,非常的冷清。事实上,这绝对是错误。自从皇太极登基以后,范文程等汉奸,一直备受重用,因此,汉人的文化习惯,在辽东也慢慢的推广开来。沈阳有很多地方,都在模仿京师。

从一定的角度来说,这里的商业贸易,还是比较繁盛的。街道两边摆摊的人很多,商铺大部分也是开门营业的,前来购买东西的满人也不少。偶尔间,还有汉人商人。叫卖声此起彼伏,讨价还价的声音也是不绝于耳,和一般的城镇没有太大的区别。要不是经常有巡逻的鞑子走过,这里的确是内地的城镇,没有太大的区别。

当然,贩卖的货物还是有些特别的。铁器、茶叶、丝绸、盐巴、棉布、武器、盔甲之类的货物,在这里是绝对找不到的。大金国严格控制以上这些物资的买卖。市场上出售的,大部分都是动物的毛皮、人参、鹿茸、虎鞭等辽东常见的东西。这些物品的标价,要比内地便宜至少五成以上。由于战争封锁,这些物品轻易到不了中原,价格自然起不来。

马轶就好像是一条忠实的哈巴狗,亦步亦趋的跟在拉哈的马后。忽然间,前面来了一群人,一群穿着浑身毛皮的家伙。看起来,他们穿的应该是熊皮。他们的身材非常的魁梧,浑身毛茸茸的,看起来好像是野人。这些人走路非常的嚣张,旁若无人的大摇大摆的走过来,将前面的人都吓得急忙退开。马轶本来以为拉哈会要这些人的好看,没想到,拉哈却是识相的避开了几分,好险对这些人也有点忌惮。

马轶屁颠屁颠的跟上两步,低声问道:“三阿哥,他们是什么人?怎么在我们沈阳这里横行无忌呀?”

拉哈虽然不学无术,不求上进,毕竟是出身代善、岳托旗下,基本的情况还是清楚的,随口说道:“是依木河卫的熊人。上头叫我们不要惹他们。”

马轶自言自语的说道:“难怪,长得跟大狗熊似的,果然是熊人,比三阿哥差远了。”

拉哈得意洋洋的说道:“这个当然,哈哈”

在拉哈察觉不到的时候,马轶的目光,悄悄的注视着那边的一群土著。这是新情况,他必须关注一下。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些“熊人”应该是从塔鲁木卫(今辽宁省西丰县)调来的。塔鲁木卫和依木河卫(今俄罗斯特林),相差很远。塔鲁木卫的人出现在这里,不奇怪,塔鲁木卫以前就有不少人跟随大金国作战,赚取外快。

但是,居然连依木河卫的人,也出现在这里,就让人吃惊了。从那么远的地方跑到沈阳来,要不是大事,谁能相信?要说他们和鞑子即将发起的第三次入寇,没有关系,有谁能相信?皇太极居然连这么远的土著都招来,看来是要大干一场啊

“三阿哥……”

马轶只需要一点小小的技巧,就从不怎么设防的拉哈的嘴里,得知了相当多的情报。这些情报让马轶非常的吃惊。为了筹备第三次入寇,皇太极当真是做足了功夫。不但依木河卫的人来了,还有更多的土著居民到来。

明朝在占领东北地区以后,成立了很多卫所,名义上算是列入了大明国的版图。其实,这些卫所的主人,都是当地的土著居民。什么塔鲁木卫,什么亦河东卫(今吉林省怀德),什么亦马忽山卫(今吉林省辽源),什么塔哈卫(今黑龙江漠河),什么脱木河卫(今黑龙江黑河以北),什么翰兰河卫(今俄罗斯伯力),什么依木河卫,什么波罗河卫(今俄罗斯库页岛)……你没看错,库页岛曾经一度是明朝的领土,明朝在这里还有驻军。

在大部分的地区,明朝都是象征性的存在,当地人该干嘛还是干嘛。以前,这些土著居民和明国的关系,有的疏远,有的亲密,明国也管不了那么多。只要你们不起来造反就行。努尔哈赤起兵以后,这些土著有的参与,有的不参与,有的隔岸观火,有的作壁上观,从来没有过一起聚集到沈阳的架势。

看来,传国玉玺的作用,对于皇太极还是蛮大的。起码,在宣传和号召力上,大金国要比以前提升了几个档次。越是民智开化,对传国玉玺就越是不怎么重视。相反的,越是愚昧落后,越是相信天命所归的神话。鞑子得到了所谓的传国玉玺,大概就是制造了天命所归的神话,然后将这些土著给召集过来了。

为了发动第三次的入寇,皇太极居然将这些土著都全部召集过来,可见,皇太极自己也在烦恼,建虏的人数,还是有点少啊不得不加上这些土著居民。千万不要忽略这些土著居民的战斗力。事实证明,在某些情况下,越是未开化的野蛮人,战斗力越强。五胡乱华的时候如此,辽人、金人、蒙古人也是如此。现在,鞑子也是如此。

同时,马轶还敏锐的察觉到,鞑子的第三次入寇,极有可能是在冰天雪地里进行。因为,寒冬腊月的,明军对气候肯定不是很适应的。相反的,来自冰天雪地的鞑子,还有这些土著,却是如鱼得水。天气越是很冷,对他们越是有利。如果是在大夏天的战斗,这些土著反而承受不住。

这是很重要的情报,必须尽快的送出去。土著的到来,相信对战局没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些全部土著加起来,应该都不超过一万人。在大战当中,一万人的兵力,的确不算什么。鞑子聚集到的八旗骑兵和蒙古骑兵,总数量已经超过五万人。但是,鞑子发动入寇的时间,却非常重要。

鞑子的第一次入寇,是在崇祯二年的十一月。鞑子的第二次入寇,是在崇祯七年的七月。这两次入寇,鞑子都成功的打了明军一个措手不及。如果鞑子的第三次入寇,还是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的话,明国的损失,肯定会更大。须知道,这一次,鞑子入寇的兵力,可是大大的增加了。

当初,鞑子第一次入寇,兵力只有两万人左右。鞑子的第二次入寇,兵力也不超过三万人。可是这一次,鞑子光是八旗骑兵、蒙古骑兵,就超过了五万人,再加上这些土著,再加上汉军旗,再加上朝鲜的仆从军,凑够八九万人,号称十万,甚至是号称二十万,都是不成问题的。

况且,这一次鞑子的入寇,针对的主要目标,应该不是明国,而是虎贲军。要是张准无法及时判断鞑子的进攻时间,就无法即时做出完善的防御配备。就兵力而言,虎贲军和鞑子之间,还是有较大差距的。要是鞑子有数万的骑兵杀入山东,虎贲军的压力,就要大增。

关键是,时间所剩不多,如何尽快的才能将情报送出去呢?他可不能在没有借口的情况下,离开拉哈的身边。这是很容易引来怀疑的。谨慎,必须谨慎,他必须珍惜现在的身份。否则,更多有价值的情报,就要错过了。

“窝莫罗过来”

正在这时候,有人忽然叫道,

马轶急忙跑过来,恭维的媚笑着说道:“玛法,有什么吩咐?”

叫他做事的,乃是拉哈的长随,叫做杜尔巴的。杜尔巴原来是岳托的亲兵,骑射和肉搏功夫,都十分的了得,因此,颇有几分傲气。他一直都叫马轶“窝莫罗”(满语里面是孙子的意思),而马轶也巴结的叫他“玛法”(满语里面是祖父的意思)。

“去”

“将这个东西送给那个女的”

杜尔巴掏出五个沉甸甸的金锭,不耐烦的叫道。

马轶急忙接过来,眉开眼笑的说道:“玛法放心,一定送到。”

说罢,就屁颠屁颠的走开了。

老天有眼,这么快就有机会送出去情报。看来,以后还得在拉哈的身上,拼命的下功夫啊腐败不是明国的专利,咱一定要将汉人腐败的本领,都全部传授给三阿哥。堡垒不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吗?咱就从这个三阿哥开始。

第532章 纠结的史可法

史可法最近一段时间的心情很纠结。

此时此刻的他,正离开兖州府的沂州,向青州府的安东卫进发。他刚刚押解三千九百九十九颗鞑子的首级回到京师,还没有来得及休息,又被朝廷派遣了出去。从某个角度来说,现在的他,已经成了朝廷和张准之间沟通的桥梁了。

这一次,他是按照朝廷的命令,去找张准的麻烦的。张准擅自带兵进入安东卫,支持安东卫的叛乱,还杀了山东总兵倪宠,还惊吓到鲁王府的管家。给山东造成了极大的震动,给京师也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只要提到张准这个名字,所有的朝廷大员,内心都是百感交集,五味俱全。

兖州府知府李懋芳的奏章,还有漕运总督将凤阳巡抚杨一鹏的奏章,是最先送到京师的。随后到来的,还有鲁王府的告状信。接到李懋芳和杨一鹏的奏章,内阁首辅温体仁顿时头大如斗。

东北的鞑子,中原的陕西乱军,已经让朝廷千疮百孔,疲惫不堪。作为内阁首辅的温体仁,面对越来越残败的局面,也开始萌生退意。现在的他,已经深深的感觉到,内阁首辅的宝座,真的是不好做。被这么多的事情弄得焦头烂额以后,他反而有点羡慕被他撵走的周延儒了。起码,现在的周延儒,就不用为鞑子,为乱民,为张准这些事情头痛。

不过,暂时来说,京师还是安全的。权力的味道,绝对是食髓知味,如蛆附骨的,没有人愿意主动的放弃手上的权力。因此,温体仁就盘算着多干几年,然后安安稳稳的致仕。没想到,就是在这最后几年,闹腾出这么多的事情来。在鞑子和乱民之外,又多了一个张准,让他感觉十分的头痛。

温体仁简直难以想象,要是相关的奏章,到了皇帝那里,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崇祯皇帝最近的心情,可真是不好。朝廷的财政情况是越来越枯竭了,十月份的赋税,尽管还没有收上去,但是根据初步预计,全国的赋税,绝对不会超过两百万两。河南、南直隶的很多地方,都被陕西乱军打烂了,粮食大量歉收。

崇祯皇帝为钱粮的事情,都快要愁得头发都白掉了。有小道消息,说是最近一个月,崇祯皇帝居然连一个妃子都没有宠幸。对于仅仅二十五岁的皇帝来说,要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才没有半点的男女情欲啊要是在这个时候,将安东卫的情况捅上去,天知道崇祯皇帝会有什么反应?

但是,这么大的事情,温体仁不可能隐瞒。况且,鲁王府的告状信,都是直接送入宫,直接送给懿安皇后和周皇后的,他根本阻拦不了。无论是懿安皇后还是周皇后,都对鲁王府很重视。要是让鲁王府的告状信,让崇祯首先知道,他反而更麻烦。

没办法,温体仁只好叫人将奏章照样送了进去,然后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准备接受崇祯的雷霆之怒。果然,看到这两份奏章,崇祯皇帝鼻子都气歪了,马上将温体仁叫来,臭骂一顿以后,让他想办法处理。崇祯皇帝怒不可遏的表示,这个张准,越来越无法无天了,一定要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从勤政殿出来,温体仁一脸的无奈。

他能够有什么办法处理?

白痴都知道,要对付张准,只能是动兵。别的一切办法,都是权宜之计。这是一条养不熟的狗,你给它多少的骨头,它都能轻易的吞噬下去,不会吐半点出来。何况,朝廷也没有任何的骨头给他。朝廷自己都没有骨头吃,哪里有骨头给人?画在纸上的骨头倒是有很多。偏偏张准又不是傻瓜。连打都打不过,还谈什么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眼下,朝廷的军队,被分成两大块,一块在辽东和九边,防御蒙古和建虏。一块在中原,由卢象升和洪承畴分别统帅,正在对陕西乱军穷追猛打。在别的地方,都只有二流甚至是三流的部队。这些部队除了白白耗费钱粮,根本做不来其他事情。指望他们去围攻张准,简直是开玩笑。

朝廷一直都渴望,趁鞑子暂时无力寇边的机会,尽快的将陕西乱民压下来。要攘外必须安内,这是最基本的道理。在这个时候,从中原抽调兵力去镇压张准,绝对是不明智的。车箱峡那么好的机会,就是因为一次意外,导致乱军卷土重来,气焰更加的嚣张。朝廷一直都希望再来一次车箱峡,彻底的解决乱军。在这个节骨眼上,绝对不可能抽调卢象升又或者是洪承畴的一兵一卒。

从九边调兵,更加不明智。鞑子两次入寇以后,兵部不得不加强了对辽东的情报渗透。最近反馈过来的情报,都不是很好。有迹象表明,鞑子正在聚集兵力,有大动的意思。但是,鞑子究竟准备在哪个方向大动,兵部也不能判断。这样一来,九边的军队,是绝对不能动的。如果可能的话,还要往九边增兵。尤其是大同、宣府、蓟镇等三个地方,兵力是越多越好。

何况,朝廷就算调兵,也未必有能力将张准镇压下去。之前,莱州府知府孙之獬、登莱巡抚杨文岳和阮大铖、山东巡抚朱大典,都已经尝试过了。白白的损失了大量兵力不说,还导致张准趁机扩大地盘。原来张准只是一个浮山所,现在都名正言顺的两府一镇了。如果不调集九边的战兵或者是中原的战兵去对付张准,根本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这一点,从史可法从山东押解回来的鞑子人头上就可见一斑。原本京师沸腾的流言蜚语,在三千九百九十九颗鞑子的人头送达以后,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要破解这些流言蜚语,有什么比鞑子的首级更加有力?看到这么多的鞑子首级,就连崇祯都心定了不少。原本担心鞑子进入山东,是要抄京师的后路,现在看起来,鞑子简直是专门跑来送死的。刚好撞到张准的枪口,白白的损失了几千人。

有关黄县大战的信息,在京师同样是流言蜚语满天飞。一口气斩首四千多,在明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也难怪民众这么激动。要是朝廷早出动这么厉害的军队,鞑子哪里还有嚣张的资本啊?这段时间,要说京师最热烈的话题是什么,自然是黄县大捷了。无论是皇宫内院,还是贩夫走卒,讨论得最多的,都是此事。整个大明朝一直萎靡不振的士气,也因为黄县大捷而变得为之一振。

朝廷当然不可能让张准和虎贲军的名字,出现在官方场合。因此,朝廷对黄县大捷的宣传,都只提到笼统的山东军民,绝口不提虎贲军和张准的名字。山东巡抚朱大典被加封太子少保,平白无故的多了一分功劳。然而,这样的手法,可以蒙蔽普通的百姓,却不能蒙蔽明眼人,就连懿安皇后张嫣,都派人亲自来查看鞑子的人头,还咨询了其中的内幕。

事实上,温体仁对于鞑子首级的到来,是喜忧参半。甚至,忧愁要比喜悦更多。张准一口气就干掉了几千的鞑子,这样的战绩,已经不能用空前绝后来形容,必须用耸人听闻,骇人听闻,触目惊心之类的词语来形容。

因为,朝廷的确不愿意看到张准和他麾下的军队这么能干。尤其是他温体仁,更不愿意看到这一点。相信皇帝也未必愿意。张准和虎贲军越是厉害,大明的天下,越是危险。如果说鞑子是一群饿狼,陕西乱军是一群老鼠,这个张准,就是实实在在的老虎。

温体仁想来想去,决定还是派人去诘问一下张准。来硬的不行,那只有来软的。要是来软的也不行,才想办法考虑硬的。朝廷调兵也是要时间的。真的迫不得己,那只有抽调辽东的吴三桂所部骑兵,加上左良玉的步兵,一起围攻张准了。如果吴三桂和左良玉一起上,还无法对付张准的话,只能是让洪承畴亲自上阵了。

前去诘问张准的这个人选,只能是史可法。鞑子的首级,就是他从张准那里要回来的。看起来,张准对史可法的印象,还算不错。除了他,别的朝廷大员,轻易不敢踏上莱州府的土地。据说张准是长着一副狗脸的,随是可能翻脸动手,倪宠就是这样被杀的。温体仁当即派人将史可法找来,闻言劝慰一番,然后说明朝廷的意思。

说真的,史可法已经不太愿意和张准打交道了。他已经察觉到,张准和朝廷之间,已经完全没有了弥合的可能。从个人角度来说,史可法佩服张准的能力,但是,从lun理道德,君臣纲常的角度,他一点都不喜欢张准。那些对朝廷不敬的人,在史可法看来,都应该全部清除掉。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你专门和皇帝作对,天大的本事都没用

但是,这件事,史可法想了想,还是答应了。他的确很愤怒。朝廷的诏书墨迹未干呢,你张准就拿来擦屁股了。这样的动作,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你的要逼迫朝廷不管不顾的去对付你吗?要是朝廷不管鞑子,不管乱民,首先拿你张准开刀,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呢

“大人,前面就是莒南县了。”

忽然间,史可法身边的漕丁队长说道。

“莒南?”

“不是十字路吗?”

史可法有些疑惑。

青州府地面,什么时候多了莒南县?

作为户部郎中,史可法对各地的风土人情,是做过仔细的研究的,他年轻的时候,还游历过很多地方,对很多地方都熟悉。安东卫和沂州的中间,明明只有一个十字路镇,怎么突然多了一个莒南县?

“大人,十字路已经被虎贲军改名了,现在叫莒南县。”

漕丁队长解释说。

这个漕丁队长,自然是漕运总督杨一鹏的麾下。史可法这次是坐船南下的,在济宁上岸的时候,刚好遇到奉召来京的杨一鹏。杨一鹏觉得史可法身边的人太少,路上可能不安全,于是多派了五十名的漕丁护送,由一个队长带领。相对于一般的明军而言,漕丁的装备和战斗力,都明显更强一些。

“莒南县就是十字路……”

史可法自言自语的说道,也没有怎么放在心上。

一行人继续前进,很快进入青州府的地界,本来就不大的道路,变得更加的狭窄了。道路的两边,都是光秃秃的树木。十月份,大部分的树木都落叶了,只有干秃秃的枝条悬挂在那里,看起来很有点悲凉的感觉。道路很阴森,主要是野草太茂盛,有的野草比人头还高,严重的阻挡了视线。要是有毛贼隐藏在里面,谁也觉察不到。为此,史可法的随从和护送的漕丁,都提高了警惕,防止有毛贼突然跳出来。

道路转过一个弯,眼前的景色顿时开阔,却是一块不但的空地。在空地上,有十个虎贲军士兵肃然站立在那里,好像是准备检查来往的行人商旅。看到史可法到来,立刻有虎贲军士兵上前喝问:“什么人?站住”

漕丁队长急忙上前,大声说道:“休得无礼这位是钦差上司史可法史大人”

那些虎贲军士兵显然有点愣头愣脑的,好像听不明白史可法是哪个。一个头目模样的虎贲军上来,仔细打量他们一眼,皱眉说道:“我是虎贲军伙长王二万。你们是朝廷的人?到这里来做什么?”

漕丁队长生气的说道:“我是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兼漕运总督,巡抚凤阳等地杨一鹏杨大人麾下队长周鸣。这是钦差上司史可法史大人到浮山城找你们大都督张准公干”

王二万扫了他们一眼,显然不在意他强调的身份,他语调硬邦邦的说道:“你们要见我们大都督?拿出你们的告身文书来”

那个漕丁队长周鸣以前是杨一鹏的亲兵,也有几分傲气,他没有亲眼见识过虎贲军的厉害,这时候便有点生气,试图向前走去。他想教训一下对方,免得对方目中无人。我护送的好歹也是钦差大臣,你们一群小兵厉害什么?

王二万眼神顿时一冷,沉声说道:“什么钦差?都给我站住”

“砰”

旁边的虎贲军士兵,抬手朝天空就是一枪。

随着枪响,在他们的身后,哗啦啦的出现几十个全副武装的虎贲军士兵,呈半圆形将史可法等人都包围在中间。黑洞洞的枪口,全部对着他们。看他们严峻的脸色,只要有人一声令下,史可法等人,马上就会被乱枪打死。

那个周鸣吓了一跳,急忙退回来。

这帮蛮子

在后面还有埋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