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空明传烽录-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忽然城上现出一员将官,大声叫道:“城下明将听了,你们的皇帝皇后,太子公主,已经尽数给我家大汗虏获,现下我家大汗邀你主将一人入城谈判!”颜佩柔本在中军较为安全的地方,听说桓震受伤,当下赶上前来,此刻见虏兵相邀,便道:“鞑子瞧见你中了箭,要你入城,必是想试探你伤势轻重。”桓震点了点头,提一口气,高声对城上叫道:“天子脚下,我是主人,你大汗乃是客人,该当客从主便,要他来我营中才是!”
那将官缩回了头去,许久方再出来,大声道:“大汗有谕,你不肯入城,当即将皇帝百官斩首示众!”金国奇立时道:“不可,须防敌人诱杀之计!”桓震微微一笑,道:“放心。”对城上喊道:“请你打开城门,我一人一从入见可好?”那将官翻身下城,不久城门便打开了,桓震对金国奇道:“倘若日落我仍不归,你便会同祖大寿一起攻城,不必客气。”金国奇目露疑色,点了点头。
桓震微微一笑,回首对华克勤道:“华先生,如何,可敢陪桓某走这一遭么?”华克勤犹豫片刻,点了点头。颜佩柔忽然扯住马缰,道:“我与你去。”桓震摇头道:“你病还没好,安心休息。待他们扎得下营,你睡上一觉,我可就回来啦。”说着一拍马臀,两骑一先一后,直驰入城里去。金国奇瞧着城门又再关闭,下令三军分作两部,一部留下来把守皇城,一部分头去肃清外城中虏兵了。这一场混战,直持续到申末方止。
一路行入皇城,只见随处都是持刀来回奔跑的虏兵,有的抓着太监宫女,有的怀揣金银珠宝,见了桓震,都是怒目仇视,活脱一副进了北京的八国联军嘴脸。桓震也不理睬,只与华克勤骈骑疾行,随着那前来迎接的将官,不多时便到了皇极殿。
皇太极高居殿上,一见桓震给人带了进来,哈哈大笑,道:“你我又见面了!”桓震四周扫视一圈,但见半个闲人也无,只有皇太极身后立着一个灰袍文士,想必是范文程了。冷哼一声,问道:“陛下何在?”皇太极笑道:“不急,不急。”伸手抚mo龙椅,感叹道:“这椅子果然舒服得紧。”桓震冷笑道:“只怕你的尊臀承受不起。”皇太极怒道:“你说甚么?现下你是我砧上鱼肉,只要我一声令下,一百勇士冲将进来,把你砍做肉泥!你信也不信?”桓震哈哈大笑,大咧咧地在地板上盘膝坐了下来,道:“我自然信。然而倘若日落之前没有一个活着的桓震好好回去,大军便要炮轰皇城,到那时候大伙儿抱成团死于非命,黄泉路上却也有个伴儿!”
皇太极道:“倘若你等退出城外,候我军歇兵三日,自当退出关外,将皇帝还给你们,日后大家讲和,两不相欠!若再攻打,我便一刀将皇帝砍了!”桓震哭笑不得,原来皇太极这么拼命攻打北京,却是为了学金人虏去徽宗胁和,可也太过煞费苦心了。华克勤立在桓震身后,忽然道:“死了一个皇帝,还有一个皇帝。”
桓震笑道:“正是。”指着华克勤道:“你知道这是谁么?他是当今皇帝的堂兄弟,福王的世子,哪怕今上与太子一同殉难,难道不能将这位世子过继给光宗么?”皇太极是个汉通,自然明白桓震所说并非没有先例,嘉靖皇帝便是因为武宗崩而无嗣,以堂兄弟的身份继承大统的。如此说来这些明人倒还当真不怕皇帝被杀。反正主帅死了可以换一个,皇帝被俘,自然也有继位的。
然而他此时已经别无退路,倘若不能要挟得桓震让步,恐怕整个八旗大军都要有来无回了。只好咬定了崇祯皇帝这根救命稻草不松口,硬着头皮道:“然则你是定要瞧着你的皇帝死于非命了?”
这一顶大帽子扣下来甚重,桓震虽然一心想要崇祯死,可是却不能让人知道他是死在自己手上。否则以后在朝廷之中也就再难立足,这个风险太大,他冒不起。
当下打个哈哈,笑道:“为人臣子者怎可以说这等话?桓某人是大明之臣,难道你便不是么?”这一句话正说在皇太极的痛处,他的曾祖父觉昌安曾任建州左卫都指挥,祖父塔克矢曾任任建州左卫指挥,两个人对明廷都是忠心耿耿,屡得嘉奖。父亲努尔哈赤,早年也曾经在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部下效命。说起来爱新觉罗氏自祖上起便臣服于明,只是后来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诸部,便借着复父仇之名,反叛明朝。后金几次上书求和,明廷给他的回书之中,也多提起当年君臣之事,令皇太极甚感羞辱。
桓震见他面色不善,笑道:“往昔之事也不必再提。我问你,倘若今日你我定盟,往后你能不兴兵戈,大明与女真和平共处么?”皇太极不假思索,顺口答道:“那个自然。我兴兵伐明,原是为了不堪恶吏欺压,只要朝廷关顾,为何不能罢战?往日我欲息兵以享太平,数次屈尊遣使议和,尔朝廷自大不许,今何怨我?”
桓震又道:“倘若议和,须以辽土还辽人。”皇太极断然摇头道:“绝无可能。辽东地方,我凭力攻取之,非尔恩赐。昔日我两国并无嫌隙,和睦相处,尔据界内九州地方,尚不知足,夺我界外区区之地。上天鉴明是非,以辽东地方赐我,我何敢还尔哉!”
桓震作色道:“现下尔大兴兵戈,略我土,戮我民,胁我国君,仍说我大明夺你地方么?”范文程在旁理直气壮的道:“自古以来,或兴或衰,非取决于尔等大国,天下并非一人之天下,乃众人之天下也,天赐与谁,则谁得之。师旅频仍,互相诛戮,而天生之民,因此罹祸。我等自身,亦不获安宁。尔若欲和好而我不从,致起兵端,我民被诛,则非尔诛之,乃我自诛者也。我若欲和好,而尔不从,致起兵端,尔民被诛,则并非我诛之,乃尔自诛之也。”
桓震听了他这一番高论,当真有哭笑不得之感。想了一想,忽然问道:“不知道正德年间有一位兵部尚书范鏓范老大人,是阁下的甚么人?”范鏓乃是范文程的曾祖父,文程少年时本是沈阳县学的生员,努尔哈赤攻下抚顺,他与哥哥文寀一同投靠,甚得善遇,皇太极即汗位以后,更加信用,视为心膂。范文程听得桓震如此问,早明白他是甚么意思,当下道:“良臣择主而事,明皇竖子,眼光狭浅,安足与谋?”话头一转,却拉拢起桓震来:“我大汗久闻桓将军治军有能,何不弃暗投明,择一己之令主,而图百姓之乐业?”桓震冷笑道:“桓某既是汉人,便一辈子都是汉人,不会剃了头拖着辫子去装甚么满鞑子!”
是时后金朝中并不要汉臣薙发,范文程一直都是作汉服打扮,皇太极也从未过问。听得桓震如此说,当下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桓将军不愿意薙发,自可不薙。”桓震哈哈大笑,现在的范文程自然不会知道日后出了一个孙之獬,搞得天下汉人个个剃光了前额,却也当真怪不得他。明知同他讲不得大道理,摇头道:“非关剃发之事。此事不必再谈,桓某自认尚有三分骨气,投降卖国的事情是决然不作的。你说天下是众人的天下,谁打得便算谁的,那么我且与你约定,你将我陛下放还,我便由得你出这北京城。出城之后,大家各凭本事,死生胜败都无怨言。你可乐意?”
皇太极正要答话,范文程却使一个眼色将他阻住,道:“现下我大军皆在尔国境内,自然是你占据便宜。若要各凭本事,便放我们出山海关。”
桓震仰天呵呵大笑,道:“莫要贪心不足,现下外面数万大军重重围困,你等在北京城里可能守得几日?哪怕将北京舍与你了便如何,我从锦州出一奇兵直捣辽沈,你的家人妻子,父母坟墓,都不要了么?”
皇太极脸色铁青,桓震所说确实是他最担心的。若是袁崇焕说这句话,皇太极必不会相信,因为袁崇焕的为人决不可能放下北京不管去端自己的老窝。可是现在此言出于桓震之口,这个人与袁崇焕不同,是个连皇帝的生死都不放在心上的无赖,皇太极倒当真担心,万一辽沈有失,就是打下北京又有何用?何况察哈尔仍有林丹死而不僵,倘若同明军勾结起来,也是一个心腹大患。一时间只想呼哨一声,叫进一群人来结果了桓震。
范文程道:“桓将军莫急。我国兴师,非欲取龙位得天下也。小国人民,惟愿两国和好,财货丰足,相互贸易,各安猎狩放鹰,以永享太平。倘将军能速行决断,以成此举,实为两国之福矣。”
桓震笑道:“范先生好不晓事。这等事情该当去向陛下求肯,怎么却来问我?城下之盟向来是国君签署,几曾见统兵将军盖起手印来的?不必说这许多,还是速请陛下来见方是正理。”范文程叹道:“也罢,便让你们君臣好生商议。”说着拍一拍手招呼一声,几个后金兵应声而入,押着崇祯皇帝走了进来。
崇祯皇帝进得大殿,一眼瞧见桓震,心中恨意腾腾升起。若不是此人磨磨蹭蹭不肯救援,自己何至于成了鞑子的俘虏?还有成基命那帮老臣,死活不肯让自己离京逃走,如今还不是一般变了阶下之囚?他并不理睬桓震,径对皇太极道:“快快放朕离去,免你死罪。”
皇太极愕然大笑,道:“此事不难,只要陛下答允勘定国界,将辽东土地赐予我八旗人民,自当任由陛下想去哪里,便去哪里。”
崇祯断然道:“绝无是理!辽东乃先帝开创疆土,子孙不能守御,当一死已谢祖先。杀我则可,要我丧地辱国,万万不可。”桓震此刻倒有几分敬重他起来,虽说这个皇帝刚愎自用、性情残忍,并不算甚么好皇帝,可是至少尚有三分气节,不是那等卖国求荣之辈。
范文程笑道:“你们君臣已见过面了,桓将军可肯应许我方才之话么?”桓震摇头道:“我已说了要同朝中大臣商议。”范文程道:“明国大臣半数已在宫中做客,桓大人却去同谁商议?”桓震昂然道:“哪怕只剩得一人,也是大明朝廷。”范文程无法可想,只得让步,约定明日再听消息。
当下便要离去。范文程却拦住去路,笑道:“正事已了,却还有一个人,想要桓将军见上一见。”桓震方才所中那箭深入胸腔,他不将箭头拔出,流血稍稍缓慢,可是到此时也已经支持不住,血液在胸中堆积起来,渐渐呼吸困难,喘不过气。听得范文程又要他见甚么人,明知对方是在存心拖延时间,可是又不能有丝毫露怯,只得硬着头皮笑道:“无妨,请出来罢。”
一百三十六回
桓震虽然心急离去,可是皇太极纠缠不休,又要他见一个人。他生怕伤势露馅,只得硬着头皮死撑下来。过得许久,方见几个虏兵押着一人走入殿来,手脚都挂了铁镣,正是自己的结义兄弟傅山。
傅山见到桓震,神情似乎并不怎么激动,只淡淡地招呼了一声。桓震心中一沉,只听范文程道:“我大军打入镇抚司,见这位傅先生给皇帝关押在狱,遂将他救了出来,现下还给桓将军,算作小小见面之礼。”桓震道一声“多谢”,扯住傅山手臂,便要离去。傅山却道:“陛下在何处,臣子当在何处,傅山决然不走。”
桓震胸口痛得发晕,强笑道:“然则你是怪哥哥来得晚了?”傅山摇头道:“不敢。大哥心中主张,傅山一无所知。”桓震暗叹一声,长久以来埋下的隐患终于爆发,可没想到居然选在这么个不尴不尬的时候。他已没力气再加劝说,料想此刻自己脸色也必十分难看,不知范文程有没有瞧出了破绽。忽然想到,既然镇抚司狱被破,那么袁崇焕自然也给俘虏了。不知道现下他可还活着?当下问傅山道:“袁军门何在?”
傅山冷笑道:“你们一般的勾结鞑子,他此刻自然安好无恙。”范文程却道:“我大军只见得傅先生一人,并不知袁老大人在何处。”桓震头晕眼花,顾不得深究,双手一拱,道:“既然如此,桓某暂且出宫。请大汗莫要忘了,眼下你立足之处乃是大明的土地,四下里全是大明的勇士。我大明兵士虽然不及你八旗骁勇善战,可是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悍不畏死却并不次于你们。”说着用力扯了傅山便走。华克勤紧随在后,三人并肩出得皇极殿,桓震与傅山共乘一骑,加鞭而去。
傅山在马上左思右想,心中千头万绪,眼看将要出紫禁城门,忽然叫道:“放我下来,我要回去同陛下一起。”他叫得一声,并无回音,正要回头再行要求,忽觉颈中一热,跟着甚么东西流了下来,伸手一摸,竟粘糊糊的摸了一手鲜血。
他大吃一惊,回过头来,只听桓震低声道:“不可惊惶,快走,快走!”傅山此刻已顾不得旁的,一手扶住桓震身子让他倚在自己背后,不至坠下马来,一手抖开缰绳,眼看就要出了城门,忽然斜刺里冒出一队虏兵来挡住了去路,为首一员大将,生得阔颌黑须,大声喝道:“旁人可去,姓桓的留下性命!”
这人正是莽古尔泰。他射了桓震一箭,却不曾将他射死,心中很是耿耿,听闻桓震入城谈判,便带了本旗几个不怕死的,前来堵截,务要将桓震杀死,一雪前耻。
傅山并不知他是何人,怒道:“你大汗已任我等离去,你为甚么横加阻拦?”莽古尔泰冷笑道:“大汗自大汗,我自我。”说着呼哨一声,一众虏兵围了上来,人人持刀相向。华克勤眼见事情不妙,他本是受福王之命而来,眼下桓震性命若保不住,又谈何谋干大事?当下抽出佩剑,大声道:“你们先走,华某随后便至,请桓大人莫要忘记了咱们的约定!”说着横剑当胸,笑道:“让你们见识见识武当传人!”
莽古尔泰懂得的汉话寥寥无几,他可不知道甚么叫武当,哪里管这么许多,一声吆喝,就要一拥而上,将三人乱刀砍死。
就在这时,背后忽然有人叫道:“三贝勒慢动手,刀下留人!”却是范文程。莽古尔泰见他前来,倒有三分忌讳,当即停了手。范文程策马近前,一见傅山满身鲜血的情状,当即明白了八分,却不说破,只对莽古尔泰客客气气的道:“三贝勒,大汗有命,要他们三人自行离去,请三贝勒高抬贵手。”莽古尔泰却也不敢随便同范文程破脸,虽不甘心,也只有闪开道路。华克勤回头一点头,招呼傅山策马离去。桓震意识渐渐模糊,终于昏睡过去。
他醒来时候,已经身在自己军营,傅山亲自替他包扎,将箭头取了出来。祖大寿也已经进城,与他合兵一处,权且驻扎顺天府衙。桓震心神初定,便想起袁崇焕来,捉住傅山问道:“袁军门当真未死?你怎么也说我与他勾结鞑子?”傅山淡淡道:“我在狱中假意与他交善,袁崇焕甚么都对我说了,他自承同虏兵议和,那不是勾结鞑子,又是甚么?”桓震叹一口气,道:“我现下同你解释不清。时日久长,自有公论。”傅山摇头道:“公论便公论,你我兄弟之情,到此为止。傅山读圣贤之书,不敢与你这等人称兄道弟。”
桓震正要分说,金国奇却进来禀报,祖大寿房中已经聚集了在京的大小官员,商议营救皇帝的大事。桓震听说,当下不管三七二十一支撑着起身,赶了过去。傅山想了一想,却也跟在他身后。进得门去,便听一人大声咆哮:“谁说不能?现下鞑子已经是瓮中之鳖,咱们猛攻一天一夜,内城必破,到时候连皇太极一起捉住斩了,何必要受他要挟?”定睛看时,那人却是祖大弼。桓震素知他性子暴躁,也不反驳,只静静在墙角搬一把椅子坐了,听众人议论纷纷。
祖大寿瞪了兄弟一眼,喝道:“诸位大人面前,不得无礼。”祖大弼满腹委屈地闭上嘴巴,咕哝了一句甚么。祖大寿四下扫一眼,瞧见桓震已经来到,当下遥遥冲他一点头,道:“虏兵给的时限便是明天,大寿今日不揣冒昧,请诸位大人来此,务要做个决断才好。”
朝廷众臣之中,有许多在皇城陷落之时已经与崇祯一同被俘,现下剩下的多是三品以下小官,稍有地位的只是大学士周延儒、兵部尚书梁廷栋、礼部尚书温体仁,东林一党自命忠臣,危急时候纷纷跑到皇帝身边,此刻也都一同做了俘虏,余下几个官小言轻,料想没甚大用。
桓震将四下形势瞧在眼里,更加不愿轻易开口,只听一人慷慨激昂的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圣上无故蒙耻,臣子当以死相报。”那人桓震并不认得,问傅山时,却是新任的一个刑部郎中,叫做尚大伦、字崇雅的。这人是个两榜进士,满口子仁义道德,论到实在办法却又没个子丑寅卯。桓震听得正烦,忽听一人喝道:“且住!”正是曾任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的张春。
天启六年哈喇慎犯边,桓震曾与此役,那时来救的便有张春所部,桓震只与他碰过一面,后来匆匆一别,再没机会相见。崇祯元年张春给兵部尚书王在晋弹劾,以嗜杀、通奄克饷削籍,袁崇焕曾经上表为他辩白,那表文桓震也是看过的。这一回金兵入关,张春是刚刚给起复为永平兵备参议,来京陛见已毕,却不能出城,延搁至今。
桓震瞧见他,当下上去招呼。张春却要想了一想,才记得面前这个总兵便是当年耿如杞幕中一个小小师爷。桓震一来因他曾是自己故主的上司,二来敬佩此人才干,说话之中自然带着三分客气,张春却自居下属,并不受他谦让,神色间总是淡淡的。
桓震料他对自己多半也有成见,当下不再多话,只道:“张兵备有甚高见,还要请教。”张春冷笑一声,道:“在座的怕是个个想做李纲、于谦罢?”李纲是北宋末年的名臣,是时金国大举入侵,眼看兵锋攻抵汴梁城下,李纲闯入宫中,迫使徽宗皇帝退位禅让,扶持钦宗登上了帝位。于谦却是本朝人,英宗皇帝宠信王振,给他累得大败土木堡,自己也当了也先的俘虏。于谦便在朝中拥立起英宗皇帝的兄弟来,君臣励精图治,终于打败了瓦剌,两国谈和,将英宗迎了回来。可是英宗还朝之后,好容易熬到兄弟病死,自己复位,第一件事情便是将于谦杀头抄家。
众人听他说出这两个人来,都是相顾失色,个个摇手不置。张春哈哈大笑,道:“李纲于谦,都是国之忠臣,有何做不得的?”桓震听他这句话,心里不由得一动,注目瞧了他几眼。张春却不理会,顾自道:“今虏酋自投罗网,入我彀中,实在是百年难遇的良机。倘若就此轻轻放过,怕是以后再没机会扑而杀之。”此言一出,当即有不少人附和,却也有人连连摇头。
张春并不气馁,又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最轻。古圣先贤早有此语,今日为保江山社稷万年永固,还有甚做不得的?”
桓震暗暗咋舌,这一番话连自己这个现代人都不敢轻易出口,生怕招来是非,他竟侃侃而谈,毫无难色,此人确乎了不得。却听旁边有一人低声咕哝道:“不对,不对。”桓震注目瞧去,并不认识此人。只见他年纪约有五十开外,生得大鼻阔口,好生丑陋。生怕给他发现,也不敢便问傅山。
黄道周拍案而起,指着张春鼻子大骂道:“你这逆臣贼子,莫要巧言令色蒙蔽视听,国家若亡,我等当以性命相殉,又何怕来?”张春冷笑道:“你自己要性命相殉,难不成也要那许多无辜百姓同你一起殉么?”转向众人,语声恳切的道:“春曾亲身守边,知道野人凶残无状,鱼肉我百姓,荼毒我乡里,抢掠我钱财,强奸我妻女,毫不以为羞耻。是以春每每捕得,辄斩而后快,因此获谴去职。今蒙天子恩德,重又起用,当以此身报效国家,一己荣辱并不放在心上。诸位大人不敢担这个于谦的名头,那便张春一人承当。”转向桓震道:“乞大人借春五千精兵,明日虏酋离去之后,春独帅一旅往追,擒得虏酋时便将来祭奠历代先帝,倘若事败,不过身死名裂罢了。”
一百三十七回
他这么一番慷慨激昂的言语说将出来,立时将许多武官激得热血沸腾。他们心中本没有多少儒家之道,君父之理,但凭着对满鞑子的一腔仇恨带兵打仗,张春这一番话,他们听在耳中,正是心有戚戚。祖大弼不顾兄长瞪眼,叫道:“俺老祖第一个跟了你干,大哥,你倘若怕死,便同虏兵讲和去罢!”祖大寿皱眉道:“我自然不怕死。可是咱们倘若太过强硬,当真害了陛下性命,那不是成了千古罪人?”
温体仁一直不曾讲话,此刻突然插言道:“祖总兵此言差矣。陛下若知我等为保社稷安宁不得已而为之,也必万分欣慰,岂有怪罪之理?”在场文官之中,倒有半数是温体仁的势力,他这一出言赞同,当下响起一片附和之声。只有梁廷栋胆小如鼠,生怕打将起来打掉了自己的乌纱,只是支支吾吾,始终不肯表态。
桓震却给他弄得糊涂了,温体仁干么这么积极地要将崇祯置于死地?他如今的地位,难道不是倚靠崇祯的信用才得来的么?崇祯这株大树倒了,他这藤条又能长久几时?一时只觉此人愈加难以捉摸,与他比较起来,周延儒当真只是个全无心计的小白脸了。
但是众人既然纷纷附和,那却正中了自己心意,明日硬生生打将起来,崇祯难免一死,这个世界也就清净了。可是太子眼下也在宫中,崇祯一旦身死,太子焉有幸免之理?到头来还是给福王得去了便宜。这种局面,无异于前门据狼,后门引虎,桓震虽然深不愿见,可是方今时势,确实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会议散去,桓震便去着手部署明日攻城事宜,要打皇太极一个出其不意。他受伤未久,忙碌半天,自觉精神不济,索性回去睡觉。哪知回到自己营房,躺下不久,便听得外面一阵吵吵闹闹,他心情正坏,胸口又痛,当下烦躁起来,叫过一个亲兵问是何人在此喧哗,预备打他一百军棍。
那亲兵摇头道:“是个疯子,非要见总镇大人不可。”桓震心中讶异,便令唤那人来见。过不多时,一人跟着亲兵后面进来,见桓震倚在床上,微微一愣,大咧咧的道:“你便是桓震?”
桓震瞧他倨傲不为礼,虽然自己并不在意官场缛节,可是心中也颇为不悦,强压怒气道:“不错,正是在下。敢问阁下何人,有何见教?”
那人仰头笑道:“我是何人却不紧要,紧要的是舍妹是何人。”桓震耐住性子道:“那么令妹又是何人?”那人左右瞧了一眼,闭起嘴巴不语。桓震明白他意思,当即教左右退下,不得召唤不可入内。
那人这才凑上前来,附在桓震耳边道:“舍妹便是当今皇后周氏。”桓震大吃一惊,这才想起方才他确是自称国舅无疑,只是他来自己这里却有甚谋干?一时间不知该当如何应对了。
那人对于桓震的反应似乎颇为满意,笑道:“家父遣在下来,是想请桓总兵过府一叙。”桓震一怔,注目望他良久,心中转了百十个圈子,不知该当去还是不去。
周皇后的父亲,那便是嘉定侯周奎了。明朝严禁外戚干政,自己与他们也素无往来,这周奎此时相邀,不知道所为何事,想来甚是诡异,当下便不想去。然而倘若不去,又始终总是个心事,想了一想,道:“军中事忙,桓某片刻离开不得。令尊若有教诲,烦请屈尊下顾。”说罢唤亲兵进来,做了一个“送客”的手势。
那人还想说话,却给推了出去。桓震这才想起尚未问他名字,但想来必是姓周无疑了。看看时候已经四更,再有一个更次,便要发起总攻,须得抓紧时间好好歇息片刻才行。岂知刚刚睡着,亲卫却又来报,说门外有人求见。桓震叹了口气,心想不知又是甚么皇亲国戚,今夜怕是没得睡了。
来的竟然便是周奎本人。明制,朝参之时公侯犹在六部官员之前,桓震是见过他许多次的,虽无深交,却分明认得这个便是嘉定侯。这一来大大吃了一惊,天子岳父居然当真跑来见他,可见并非小可之事,连忙打醒了精神同他寒暄。
周奎却比他儿子有礼数许多,自报家门之后便替儿子赔礼。桓震三言两语带过,单刀直入的问他所为何来。周奎瞧瞧左右,迟疑不语,桓震心想怎么周家人全是一般鬼鬼祟祟的毛病,照例屏退左右,复又问他。
周奎道:“小侯此来,有一桩事要请教桓大人。”桓震点了点头,但听他道:“请问大人,倘若国君崩殂,该谁继位?”桓震随口答道:“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为常理。”周奎神色诡异,问道:“说一句大不敬的话,倘若今上驾鹤呢?”桓震心中一跳,反瞪着他不语。周奎笑道:“大人不必瞒我,我知道陛下已经陷落宫中,现下诸位大人正在伤脑筋呢。”
桓震见他既已知道,索性笑道:“侯爷消息却灵通。”周奎拱手道:“岂敢,岂敢。小侯只是奇怪,诸位大人既已商定了明朝攻城,到时兵戈无眼,万一伤及陛下与太子的性命,谁来继承大统?”桓震冷笑道:“那等事情非桓某所能干预。”言下之意,也不是你一个区区嘉定侯所能干预的。
周奎却不生气,厚着面皮笑道:“若是太子在,自然太子入继大统,最是合乎天理。”桓震听他说话愈来愈是奇怪,索性问道:“侯爷有话不妨挑明了直说。桓某不喜拐弯抹角,何况眼下便有兵事,实在没工夫同侯爷闲谈。”周奎哈哈大笑道:“桓总兵是痛快人,小侯也就不见外了。”说着取出一样东西来,托在桓震面前。
桓震低头细细瞧去,却是一条黄缎兜肚,上面绣着一条金织蟠龙。他不明就里,抬头瞧着周奎,等他说个所以然出来。
周奎细声道:“这是小侯外孙子的包被。”桓震愣了一愣,这才反应过来他的外孙便是朱慈烺。他既是皇后的亲爹,太子的外公,家中藏有这种东西也不算僭越,没甚值得奇怪。可是他下面这句话却教桓震大吃一惊:“数日之前,皇后娘娘已经将太子送在小侯家中驻辔。”
一时间桓震当真疑心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要么便是这老儿的脑袋出了毛病。可是细细瞧他,分明不像神志错乱的样子,莫非太子当真早已出宫躲在他家中了?可是那又怎么可能?
周奎见桓震半信半疑的样儿,知道他心中尚有顾虑,当下道:“皇后娘娘知道陛下立意南巡,以为小太子路途颠簸太过危险,可要将他留在宫中,陛下又必不肯答应,是以早就令太监悄悄送在小侯家中寄养。”
桓震摇头道:“我不信。偌大一个太子忽然不见了,陛下能不发觉?欺君之罪,你担当得起么?”周奎笑道:“陛下整日操心国事尚且疲于奔命,已经逾旬不曾见过太子之面了。再说娘娘已豁出去了,哪怕陛下动怒,也决不说出太子所在。他二人毕竟是患难夫妻,等大兵退去,抱太子还宫,说上几句好话,便又是好好一家人,何罪之有?”
说便如此说,桓震仍觉难以置信。莫说天下没这等父亲,就是周皇后这份胆子,也非常人所及。只是难道崇祯找不见太子,竟不会想到来周奎家中搜查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