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小地主 作者:弱颜(起点vip2013.12.13正文完结)-第2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每天十板子,可以让连守仁和连守义受皮肉之苦,却又不会剥夺了两个人劳作的能力。
妙,实在是妙。
连蔓儿和小七就都星星眼地看着五郎。
“……都是被逼出来的……”五郎干咳了一声说道。
“可不是。”连蔓儿就点头,五郎想收拾这两个人的心,恐怕一点不比她少。所以,今天她这么稍微一提,五郎就领会了,而且还做的这么绝妙。
“这么每天十板子打下去,一天天地,希望能让他们长点记性。”连蔓儿就道。
“哥,到时候在哪打板子啊?”小七就问。
“就在咱村公用的场院上。打板子的时候,要敲锣,大家伙都能过去看。也有个警示作用。”五郎就道。
“对了,这样做,咱爷那也同意了吧?”连蔓儿又问。
“这事是大家伙唠出来的,最后也问咱爷了。咱爷这回没啥表示。”五郎就道。
连老爷子还能有什么表示,这已经处理的很宽大了。真的一根手指头都不碰连守仁和连守义,让这两个逍遥自在。你连老爷子不计较两个儿子不孝,那村里的人害怕自家的子孙学了他俩的坏样子那。
而且,他们这样却一点惩罚也没有,以后胆子更大了,琢磨起村里的人来,那怎么办?
连老爷子根本就没有阻拦的理由。
“哥,那今天的份打了吗?”小七就问。
“打了,刚才你们没听见敲锣声吗?”五郎就道。
小七扼腕,表情非常的遗憾。
“听见了,没咋在意,就顾着陪我姐说话了。”小七道。
“小喜。”连蔓儿就将丫头小喜叫进来,“你去厨房,跟你娘说一声,让她再加一个好菜,今晚上的酒也要好酒。”
小喜答应了一声,跑去前院传话去了。
“哥,咱爷这么维护他们俩。现在咱爷不能动了,正该是他们俩尽孝、赎罪的时候啊。”连蔓儿就和五郎道。
“蔓儿,你是要……把咱留在老宅的人再撤回来?”五郎就问。
“当然不能撤回来。”连蔓儿马上道,“就是吧,一会最好打发韩忠过去嘱咐他们几句……”
五郎就了然,笑着点头。
当晚,那两个人回来吃饭的时候(这两个人虽然是去伺候连老爷子的,但是吃饭的时候,依旧是回来吃),韩忠果然就嘱咐了他们两句。
“……让你们去伺候老爷子,你们俩就是咱们老爷和大爷的脸面,这殷勤周到啥的,不用我嘱咐你们。你们务必尽心尽力,别忘了你们端的是谁的碗,不能丢老爷和大爷的脸。……但有一样,你们不能抢那边大当家的和二当家的尽孝的风头。要是再能给他们多寻找点尽孝的地方……就更好了……”
从那天起,连守仁和连守义两个每天晌午就要到村里的场院上,受十板子,然后才在村里顽童的簇拥下回家。回家之后,两人主要就是伺候连老爷子。端屎端尿这样最显孝道的事情,自然就都落到两个人的身上。到晚间,这两个就歇在连老爷子的屋子,自然是不能脱衣睡安稳觉的,连蔓儿家留下的两个人可在旁边看着他们。
这自然是后话了。
当晚,里正等人在连蔓儿家吃了饭散去,掌灯时分,一家人正准备睡下,大门外却来了一伙人。
那姓赵的商人上门来赔礼道歉。
第五百九十四章 布施
来的倒是快,连蔓儿心想。按照时辰估计起来,这姓赵的商人应该是知道了消息之后,马上就赶过来的。
不过,想一想,这一点也不奇怪。一个走南闯北,将生意做的还不错的商人,本就不应该是个蠢人。不管是为了救赵秀娥也好,还是想要挽回,不想得罪连家也好,这件事都不能拖。来的越早,也就越显示了他的诚意。
掌灯了能怎么样,时辰再晚,他都要来。如果他还想要赵秀娥,就不能让赵秀娥在衙门过夜。如果他不想得罪五郎,那也不能让这件事情过夜。
一家人商量了一下,五郎和连守信就出去见客,连蔓儿、张氏等都没出去,只打发了丫头小喜来回传递消息。
“那姓赵的商人带了许多礼物来,说是赔罪的。”
“……他说本来不知道赵秀娥没跟原来的夫家断了。要是知道,他肯定不能收留赵秀娥,还大大方方带在身边,让人管她叫奶奶。……他收留赵秀娥的时候,赵秀娥说是已经和离了,两下说好了,以后各不相干。……赵秀娥回青阳镇来,是和他商量了,要接娘家的人以后一起住,另外就是想试试,看能不能把二妞妞也给接走。”
“他说为了这个,他还给了赵秀娥一笔银子,实在没有想到,赵秀娥这都是骗他的。”
连蔓儿让小喜去倒茶,一会的工夫,小喜回来,就将听到的话跟连蔓儿学说了一遍。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张氏就先信了。
连蔓儿想了想,就也信了八九分。据打听来的消息,说是这姓赵的商人是很会办事的,素行也不怎么霸道。就算他有几个钱,这锦阳县对于他来说是外县,他怎么会不了解强龙还不压地头蛇的道理。
在明显不占理的情况下。来大闹连家老宅,他没有那么大的底气。
还有收留赵秀娥一说,这赵姓商人的说法也能让人信服。就算赵秀娥是天仙下凡,一个男人也没必要冒这样的干系。
不过。即便他说的怎样令人信服,他色令智昏,被赵秀娥握在手心里摆弄这一点,也是无需置疑的。
“不知道经过这一出,这人还肯不肯要赵秀娥?”张氏有些自言自语地道。“如果他不要赵秀娥了,这赵秀娥可就糟了。鸡飞蛋打,两边都秃噜了。”
“那她也怨不了谁。还不都是她自己个作的。”连蔓儿就道。
“你快去听听,看那人的意思,还要不要赵秀娥。”张氏就吩咐小喜道。
小喜遵命出去,一会又走了回来。
“咋样?”张氏就问。
“那姓赵的商人给老爷和大爷打躬作揖的,说是请罪。说他事先不知道,听凭老爷和大爷发落。赵秀娥还是连家的媳妇,他愿意赔偿。还说要是连家不要赵秀娥了,还请老爷和大老爷开恩。要他咋样都行。要是老爷和大老爷不准,那他也没啥别的说的。”小喜就答道。
也就是说,这姓赵的商人还是舍不得赵秀娥。不过。如果五郎这边有话,他也不会坚持要赵秀娥。
一个女人,和可能得罪御赐牌楼连家相比,谁轻谁重,这姓赵的商人还是很拎得清的。
不知道赵秀娥如果知道了,她的命运就在五郎一句话之间,她会怎样想。
“那五郎怎么说?”张氏就问。
“大爷还没说个一定,让我问问太太和姑娘的意思。”小喜就道。
“随她去吧,就当放生了。”没等连蔓儿说话,张氏就道。“只要她以后别再往三十里营子来,互不相扰就行。”
这么说完了,张氏才扭头看向连蔓儿。
“蔓儿,你说那?”张氏问连蔓儿,“这赵秀娥就是个破落户,要是这姓赵的商人这头秃噜了。还不知道她咋闹腾那。二郎那边肯定也不能再要她了。就她,搁谁家都是搅家精。让她远远的离了咱,就当做件好事了。”
张氏对连蔓儿用的是商量的口气,还有些小心翼翼的,似乎怕连蔓儿不肯答应。
连蔓儿想了想,也就点了头。
“娘都这么说了,那就这么办吧。”连蔓儿淡淡地道。
赵秀娥怎样,其实都无关紧要。任由她跟了姓赵的商人去,或是拦下这件事,对她们来说,结果并没有什么不同。她们家走到现在,如果还要忌惮一个小小的赵秀娥,那就可笑了。
跟了姓赵的商人去,似乎是得了富贵,但这富贵能有多久。连蔓儿想到打听来的这姓赵的商人家的消息,暗地了摇了摇头。
这么着,小喜又被打发去了前院。这次,小喜去的时候稍长,再回来,就说那姓赵的商人已经走了。
“大爷跟他说了,赵秀娥已经和连家没干系了,以后咋样,连家都不会管。那姓赵的商人可好一番谢咱们大爷。还请咱们的大爷能高抬贵手,原谅了今天的事。递上去好厚的一沓礼单,说是那几个伙计粗手粗脚地,就让在衙门里受刑,好让老爷和大爷消气。就是赵秀娥,一个妇道人家,请咱们大爷手下超生,他对咱们大爷感恩戴德啥的……”
“那我哥说啥?”连蔓儿就问。
“大爷答应了。就是告诉他,他要是接走赵秀娥,以后就要好好约束,要是再有类似的事,那就决不轻饶。那姓赵的商人说了,以后绝不让赵秀娥踏进锦阳县一步。”
“这姓赵的走了,怎么他们爷俩还没回来?”张氏就问。
这么说着话,连守信和五郎就从外面回来了。
“人走了?”张氏问道。
“走了。”连守信点头,“要赶着去县衙,往外提人。”
不只姓赵的商人走了,五郎还打发了韩忠跟去。若是五郎不派人去打招呼,县衙那边是不可能放赵秀娥出去的。
“明天他还要来,去老宅那边,给老爷子磕头赔礼。”五郎又道,“今天太晚了,怕打扰了老爷子休息,不方便去。”
果然,第二天就从县城传来消息,赵秀娥带的那几个伙计都在县衙大堂上挨了板子,另外还交了罚金。至于赵秀娥,昨天晚上被赵姓的商人接走之后,连夜就被送出了锦阳县。
而这一天上午,赵姓商人又来到三十里营子,另备了礼物,到老宅给连老爷子磕头赔礼。
连守信和五郎自然也都到了场,连老爷子还是不能动、不能说话,只在那赵姓的商人磕头、陪了一大番话之后眨了眨眼、啊啊两声,让那商人走了。
至此,这件事算是最终落幕,从那以后,连蔓儿就再也没有见过赵秀娥,不过从别人嘴里听见了几次消息,那也是后话了。
送走了商人,连守信和五郎就也要告辞。
连老爷子啊啊地叫着,冲周氏,又冲那商人给的赔礼眨眼睛。
“你们把这东西都带走。”周氏就对连守信和五郎道,“这人家是冲着你们给的,我们不要。”
连守仁和连守义在地下站着,心里着急,却再也不敢言声了。
推让了一番,周氏将几样药材留下给连老爷子补养身子,其他的东西则是坚持让连守信和五郎拿走。
“这些东西,爷和奶不要,那就送到庙里布施。”五郎就道,“昨天我们在家里,还正商量着要给我爷做几场法事,好保佑我爷早点好。”
五郎这样说,却正合了周氏的心意。连家自来花用俭省,周氏又懒得出门,不过每逢节日,这香火供奉都是周氏亲手办理,一点都不肯含糊的。
“那正好。好好做几场法事,也把家里的晦气去一去。”周氏就道。
连家老宅一直走背字,周氏都认为是“丧门星”“搅家精”的缘故,每天都在想怎么去晦气,做法事,自然是极好的法子。
连守信和五郎回到家里,就将这件事跟张氏、连蔓儿娘儿几个说了。
“这法事,就在咱这村的庙里做吧。”连守信就道。
大家自然都没有异议。
“我看这赔礼挺厚,咱再另外添上一些,也别光就在咱村这庙里,这临近的香火盛的庙里,还有县城那两处有名的庙里,咱都布施一些。”连蔓儿就道,“布施灯油、做法事,另外,再请人多刻些药王经,有人手写的,咱也出钱买……”
“蔓儿,你这是要……”五郎就看连蔓儿。
“既然要做,那就把声势做的大一点,多花些钱,也是值得的。”连蔓儿就道。
“这倒是,尤其是出钱买这手写的经文,估计还能帮到不少家里条件不大好的读书人。”五郎就笑道。
“对,就是这个理。”连蔓儿点头,她知道,五郎明白了她的意思。“另外咱村这庙里,咱再布施些小麦面吧,就做素馒头,给我爷祈福,到时候,每家每户都发一些,保证咱村的每个人都能吃到。”
“别的庙里也做一些,做法事的时候,就分发出去。”五郎道。
一家人商量定了,就忙着安排起来。
钱物如流水一样的花用出去,结果也没让连蔓儿失望。那一场大布施,即便是多年以后,还让人津津乐道。
第五百九十五章 二月二
连做了几天的法事,又买、刻经文,施粥施馒头等,连蔓儿一家忙了数日,连老爷子的病情竟真的好了些。虽然还是不能说话,但是身子却可以动弹了,饮食上也恢复了。
好了一点的连老爷子,就再也不肯躺在炕上让人伺候。即便是大小便也不肯再在屋子里,都是让人扶着去外面的茅厕解决。
“老爷子知道心疼人。”连守信和张氏在家里说到这件事的时候,就都感慨道。
连老爷子这心疼的对象,自然是连守仁和连守义。前些天连老爷子不能动,一切都要人伺候的时候,只肯吃干饭,如果不是渴极了,给水他也不肯喝,油腻的东西也不肯吃。其原因,不过是想少解手,不给伺候他的周氏和两个儿子添麻烦。
就是连蔓儿也不得不承认,连老爷子虽然偏心,但是他确实律己甚严,讲究体面。连蔓儿也相信,如果是连守信或者连守礼去伺候连老爷子,连老爷子也会是同样的作为。他这样做,不只是心疼儿子,不想给儿子添麻烦,同时也是特别在意体面。
行动不便,让人端屎端尿地伺候,这人的尊严也就丧失了。起码,连老爷子是这么认为的。
除此之外,连老爷子身子能动了,还想要停药。这两天,根据连老爷子的病情变化,李郎中又来了一次,对原来的药方进行了一些增减。其中增加的,多是调补身体的药材。所费不菲。
买药的钱,还有给李郎中的诊费,自然都是连蔓儿家掏的。
连老爷子虽然不能说话,却还是想法子表达了他不想再继续喝药的心意。在这一点上。连老爷子和一般的庄户人家的老人没什么两样。那就是生了病,能挺过去就挺过去,实在挺不过去。非得请郎中吃药了,那药吃了两次略微见好,他们就不想再吃了。
这样做,无非就是节省惯了,心疼银钱。
这件事,连守信和五郎都没有同意。那药还是按方子抓了,送去老宅。就由留在那的两个长工每天熬了,看着连老爷子喝下。
日子就这样波澜不惊地过着,转眼就到了二月初二。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在庄户人家也是个很重要的日子。
五郎特意去了一趟王举人家里,和王举人商量,两家出钱,请了一个舞龙的班子,在村里舞了一回龙。另外又请了一个戏班子,就在村里大家共用的打谷场上搭了戏台,唱了一天的戏。
庄户人家少有娱乐,又是农闲的时候。因此,这一天。不只三十里营子的村民倾巢而出,就是周围十里八村的庄户人家,也都赶来凑热闹。那打谷场上,戏台还没搭好的时候,下面扛着长凳,夹着小板凳来占位置的人就几乎挤满了。
因连蔓儿家有份出钱。那舞龙的队伍进了村,就先到牌楼前舞了一回,又到连蔓儿家门口。连蔓儿就也到门口看了一回,又发了赏钱,那舞龙的队伍才拜谢着走了,进村里沿着每一条街都走了个遍。
至于那戏,连蔓儿就没有去看。她昨天晚间不小心着了些凉,鼻子有些堵,身上也倦倦的,怕出门去再着了风寒,只好留在家里。
自分家前那次差点没了命,连蔓儿的身体就一直很好,头疼脑热几乎就没有过。因此,她一说不大舒服,连戏也不打算去看了,一家人就都紧张了。
李郎中自然是第一时间就被请了来。
李郎中给连蔓儿看过了脉,就说只是偶感风寒,而且风寒在表,只要发散发散,注意不要再着凉,饮食清淡些,就没事了。
连蔓儿觉得李郎中说的极对,因此药方也不用他开了。
张氏见连蔓儿不肯吃药,就切了姜片,放进锅里,浓浓地熬了一大碗姜汤,又在里面加了几勺红糖,端来给连蔓儿喝。
姜汤熬的太浓了,即便是多加了红糖,依旧掩盖不了那股子辣。不过,这总比喝那苦药要好很多。连蔓儿几乎是捏着鼻子,趁热就将一大碗红糖姜汤都喝了,又被张氏和连枝儿安排躺在炕头,身上压了两层厚被子。
“睡一觉,捂出汗来就好了。”张氏这样说道。
连蔓儿没有反抗,躺在被窝里点了点头,就合上了眼睛。别小看这样简单的土法,这可是风寒感冒初起时,最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连蔓儿前世,也没少被这样治疗过,因此,连蔓儿对此还是信服的。
不知睡了多久,连蔓儿醒过来,就觉得鼻子的呼吸顺畅了,身上那种发紧、倦倦的感觉也消失了。小姑娘本身的抵抗力就强,在加上有效的土方,又治疗的及时,真的是睡一觉,发了汗就好了。
睁开眼四下看看,屋里没人,阳光透过窗帘几乎洒满了半炕。
看来,已经快到晌午了,连蔓儿已经学会了看日影来确定时辰。闻到外屋有淡淡的香气飘进来,还有人在小声说话。连蔓儿看了看紧闭的房门,一边坐起来,一边叫了声娘。
房门几乎是应声就开了。
先探头进来的是小七。
“我姐醒了。”小七的脸上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大声地道。
小七说完这句,就跑过来,趴在炕沿上看着连蔓儿笑。随后,张氏、连枝儿、连守信和五郎就鱼贯从外面走了进来。
“蔓儿,咋样了,好点没?”
“再多睡一会吧。”
“再喝碗姜汤。”
“好点没,要是不好,赶紧请郎中开了药方,还是喝药快。”
一家人围着连蔓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
“好了,完全好了,一点事都没有了。”连蔓儿就笑着道。
张氏就坐到连蔓儿跟前,伸出手来,用手背在连蔓儿额头贴了贴,又收回手在自己的额头贴了一下。
“凉丝丝地,听说话这声也是好了。”张氏就道。
“我就说没事了。”连蔓儿道。
看连蔓儿很有精神的样子,一家人才都放了心。
“哥,小七,你们咋没去看戏?”连蔓儿就奇怪地问道。
“姐你病了,我不去看戏,我在家陪你。”小七就道,“娘怕我吵着你,不让我在这屋里,我就在那屋陪着你来着,姐。”
“就你嘴最乖。”连枝儿对小七嗔道,又扭头笑着对连蔓儿道,“因为你病了,咱爹和五郎就去戏台那看了看,就回来了。 小七最乖,也是跟着咱爹去看了看就回来了,那么热闹,他都没再去。”
因为是她家做东,这搭了戏台,肯定要过去应酬一下,之后就回来,是担心她的病。
连蔓儿没说什么话,心里却是暖暖的。
连枝儿见连蔓儿这样是不肯再接着睡了,就上了炕,将窗帘收了起来。没有了窗帘的遮挡,阳光透过琉璃窗,一下子铺洒进来。
连蔓儿微微地眯了一下眼睛,暖融融的阳光照在她的脸上、身上,这种感觉,正如她此刻内心的感受。不过是着了点凉,大家伙就都这样守着她。
连蔓儿知道,这种感觉,就是幸福。暖暖的、润润的。
“再喝碗姜汤吧,我去熬。”张氏就又道。
“娘,先不喝了,晚上再喝行不。”连蔓儿忙拦住道,“娘,我有点饿了,有吃的吗?”
着凉感冒的人,一般都会厌食。连蔓儿说饿了,想吃东西,张氏就很高兴,因为这进一步证明,连蔓儿好了。
“外面正烀猪头,还有猪爪子,娘再给你炒俩菜。”张氏就道。
“嗯,咱大家伙一起吃。”连蔓儿就点头道。
正好也快到吃晌午饭的时候了,张氏就和连枝儿出去安排。
二月二,有些地方还有烀猪头、吃猪头肉的风俗。连蔓儿家年前杀了猪,特意留了一个猪头,就是要等到今天吃的。
一会工夫,张氏和连枝儿就带着人在东屋摆好了饭桌,连蔓儿换了衣裳,就到东屋来。
猪头肉,自然是桌子上的主菜,不过当然不是一整个猪头摆在那里的。猪头烀熟之后,一点也不油腻,分拆、切好后装盘,再配上蒜泥、酱油,委实是一道不错的美味。
连蔓儿对猪脸、猪耳朵这些感觉平平,她比较爱吃的是猪舌头,也就是俗称的口条。而要说她最爱吃的,则是猪眼眶里眼球背后那一团嫩肉。
那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猪身上最好吃的部位,就是太少了。
连蔓儿家吃猪头肉,这眼眶肉,历来都是给连蔓儿和小七的。今天,两块肉都放在了连蔓儿的碟子里。
吃过了晌午饭,赵氏和连叶儿就来了。原来这娘儿俩也知道连蔓儿病了,上午就来看过一回,那时候连蔓儿正睡着,这娘儿俩就没惊动她。吃过了晌午饭,这娘儿两个估摸着连蔓儿也该起来了,这才又来看她。
见连蔓儿好了,赵氏和连叶儿也都跟着高兴。
“蔓儿姐,我爹去庙里,请住持师父给算日子去了,这个月,我家的房子就动工!”连叶儿还告诉连蔓儿一个喜讯。
第五百九十六章 新年新气象
连叶儿家的打算,是盖五间正房,一明四暗。然后,就是圈出前后院子,后院是茅厕、菜园子,前院是猪圈、菜园子。也就是说,是照着老宅,也就是一般的庄稼院那样布局,只是没有东西厢房。
连叶儿家人口少,像这样的人家,其实三间正房的院子也就可以了。所以,五间正房,即便没有东西厢房,对他们来说,也是足够宽敞、足够住的。
若是以后添人进口,再盖东西厢房,或者再隔出一层院子来,都很方便。
盖房子,少不了要用钱。本来连叶儿家攒了些钱已经差不多了,但是为了给连守礼调养身子花用了不少,这要盖房子,银钱上就有些紧。
“……开春还得抓猪羔子。有订固的活还行,人家能先给木料啥的,没有订固的,自己打个啥柜子、桌子的上集去卖,那还得自己先花钱买木料啥的,……哪哪都得用钱……”
不用连守礼他们开口,连守信这边就将早就准备好的几吊钱拿了出来。
“……先用着,不够再说。好不容易盖一次房子,咋地也得盖周正了。”
连守礼这个人也有他值得人敬重的地方。就比如说当时给他看诊、买药的钱都是连蔓儿家出的。他一醒过来,就让连叶儿和赵氏把这些钱都算清楚了,还给了连蔓儿家。按他的话说,虽然是亲兄弟,他也借了连守信不少光,这个他领情。但是他自家手里有钱,就不能占兄弟的便宜。
至于后来调养的药钱,也都是他自家花的。连蔓儿家这边只能想法子贴补一些。
如今搬出来,不盖房子不行。形势所迫,再加上也许经过那一番死去活来,连守礼还是想开了一些,因此。这次连守礼并没有拒绝连守信的帮助。不过还是说好了,这个钱是借的,他一定还。
连叶儿和赵氏在屋里与张氏、连蔓儿她们说话,那边连守礼也算好了日子回来。
庙里的住持大师帮着算的日子,说二月十二,二月二十。还有二月二十六都是极好的日子。
“赶早不赶晚,我想就二月十二开工。”连守礼对连守信道。
连守信自然点头赞同。
“砖石木料啥的,现在就得开始买了。”连蔓儿拿出她们盖房子的时候记的账册,一项一项地帮连叶儿估算。哪种材料大概用多少,估计费用大概是多少等等。
“蔓儿姐,我们不打算都用琉璃窗。”连叶儿告诉连蔓儿道,“我们商量了,就跟老宅似的,两个屋靠炕头的那扇窗户做琉璃窗,其他的。还是做老式的窗户。”
“这样也挺好。”连蔓儿就点头。毕竟是庄户人家,全部用琉璃窗的太少了,能够添上一两扇琉璃窗,就是日子极好过的人家。
“还有人工,恐怕也得花些钱。”算完了用料,连蔓儿又帮着连叶儿算人工。
连叶儿家这五间正房,是打算在春耕开始之前就要建好。这个时间有点紧,光靠村里的人来帮工怕是不够,因此。还得向连蔓儿家盖房子时那样,花钱请些人工。
“我家到时候给你出几个长工,另外你们再请几个应该是够了。然后,就是每天供饭的钱,这个季节菜少,这上面你们恐怕得多花点儿钱……”
连蔓儿帮着连叶儿规划,最后拉出一张单子来交给了连叶儿。连叶儿跟着连蔓儿,也认了不少字,这单子她能看的懂。
“做个对照吧。具体咋办。还是得看情况,由三伯来做主。”连蔓儿就道。
“蔓儿姐。你这可是帮了大忙了。”连叶儿拿着单子,如获至宝。“我们肯定照着这个来。那天我爹、我娘和我,我们三个还说,从来没盖过房子,也没咋看别人盖过。这我们要盖房子了,就是两眼一抹黑。有了这个,我们这心里就有底了。”
连叶儿家热热闹闹地忙着盖房子,消息自然一下子就传开了。转天,吴王氏就带着吴家玉乐呵呵地来了。
吴王氏带着吴家玉在炕上坐了,小喜就用托盘端了两盏茶进来,由连枝儿亲手将茶盏端给了吴王氏。吴王氏笑呵呵地接了,就拉着连枝儿让她坐下。
每次吴王氏来,连枝儿都是亲自服侍的,吴王氏不说让她坐,她就不坐。吴王氏说了几次,她依旧是这样。因为这样,吴王氏对张氏也好,当着别人也好,就尝尝说,“枝儿这孩子可人疼,那行动做派,寻常大家的姑娘都比不上她,实在让人敬爱”。
连枝儿献过了茶,小喜又端了四样点心上来。
这四样点心并不是外面买的,而是连蔓儿家里自己做的。其中一样就是萨琪玛,这还是过年做了一次,一家人都爱吃,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就做一些出来,自家吃也好,待客也好。
第二样是枣糕,就是将大枣去核,磨碎,然后加入适量的面粉,蒸出来的发面糕。
第三样和第四样都是酥皮点心,是韩忠媳妇做的,其中一样是甜的豆沙馅,另一样是咸的火腿馅。
吴王氏先跟连枝儿、连蔓儿都说了两句话,就让吴家玉和连枝儿、连蔓儿到西屋去玩。
三个姑娘都知道,这是吴王氏和张氏有话要说,因此就从东屋出来,到西屋坐了。
只有三个小姑娘,就没什么好拘束的。她们上了炕,就招呼小喜送茶送点心上来。点心依旧还是那四样点心,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