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小地主 作者:弱颜(起点vip2013.12.13正文完结)-第1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又可以考卖麦种赚一笔了,连蔓儿握拳。

    喜宝左右瞧了瞧,就走到连蔓儿和小七身边来。他故意在连蔓儿面前来回走了两回,连蔓儿只是拿刷子给小黄牛刷毛,似乎根本就没看见他。

    “小牛干农活累了,别急着让它喝水。”喜宝显得很老练地道,“要喝,也得让它慢点喝。”

    喜宝说着话,折了一把草过来,就要放水桶里放,结果,就看见水桶里的水面上已经飘着草料了。

    “咳咳。”喜宝有些尴尬,干咳了两声,一双大眼睛滴溜溜地故意左顾右盼。

    “喜宝哥,谢谢你,我知道了。”小七看喜宝过于尴尬了,就给了他一个台阶下。

    喜宝这家伙,你给了他一个台阶,他就能自己拿砖头铺出足够的阶梯,还附带平台。

    “蔓儿,你家现在都有长工了,咋还让你下地啊?”喜宝就和连蔓儿搭话,“你看我家,我爹和我娘都说了,要是我家有个小闺女,那肯定得当宝贝,啥粗活重活都不能让她干。我几个嫂子,就从来不用下地。”

    “我愿意下地干活,我就来。我要是不愿意,也没人硬要我来。”连蔓儿终于扭过头,看着喜宝道。

    喜宝今天穿了件浅蓝色的细布对襟褂子,脖子里露出一截黄澄澄的金项圈,同色的裤子,没扎绑腿,显然今天下地来,也没打算干活。

    有风吹过,掀开喜宝散开的领口,连蔓儿就瞥见了喜宝衣裳里那色彩鲜艳的肚兜。只是这一瞥,连蔓儿就能断定,那肚兜的绣功,繁琐精致更甚于张氏给小七绣的。

    喜宝见连蔓儿打量她,一双大眼睛就更加有神采了。

    “喜宝,你咋变能说了,以前你不这样啊。”连蔓儿突然就道。

    “啊?”喜宝就愣在了那,“我……”

    连蔓儿带着小七,跟张氏回家了,喜宝还站在麦地的地头,低着头,无意识地踢着紧贴地面刚长出来的车轱辘菜。

    “……四哥唬我,说啥能说就招姑娘稀罕……”

    …………

    从太仓买回来一百斤麦种,总共种了将近十亩地的麦子。将麦子种完之后,连守信就又请了几个短工,那剩下的十亩上等田地,就都种了花生。而南山下,另外的三十亩地,则分别种了高粱、糜子以及各种豆子杂粮。

    种完了南山下这五十亩地,接着就是北面房后赵家村那一百三十九亩地。

    这一百多亩地,除了地头留出一段距离,打算以后种地瓜之外,就都种了玉米。而赵家村很多人从连蔓儿家得了玉米的种子,也都种在左近的地里,而且也学着连蔓儿家的样子,地头留出地来种地瓜。

    那附近的几百亩地,都是如此布置,竟比预先规划好的还要齐整。

    庄稼都种完了,接下来,连蔓儿的目光转向了那几十亩山地。



第四百八十三章 欣欣向荣

    连蔓儿趁着那天天气好,带着小七往山里面转了一圈,发现野葡萄藤长势可喜。回来之后,她和一家人说了,立刻就着手准备移栽。

    六十八亩的山地和荒地,需要的野葡萄藤数目相当大。连守信先是套了骡车和小牛车,带着长工进山里挖葡萄藤,每挖了一车野葡萄藤,就立刻运到地里,立刻栽种。

    这样忙了一天半,已经将三十里营子这边山里能挖的野葡萄藤都挖了,而地才只种了一少半。连守信就又带着几个长工,赶车去临近村镇的山沟里,又挖回了三车野葡萄藤,但是这也还不够。

    好在,张青山那边赶着将庄稼种完了,记挂着三十里营子这边的嘱托,又送来了三车的野葡萄藤,还有一车的果树苗。

    他们是寅时就从家里出发,大清早就到了三十里营子。

    除了张家的一辆大车,另外的三辆大车,都是另外找的别人的车。

    连守信就和张青山商量,葡萄藤和果树苗要付多少钱,车脚钱另外又要付多少。

    张青山只一摆手。

    “这个野藤,就是山里荒长着的,要啥钱?那果树苗,也是咱自家出的东西,也不用钱。车脚钱也不用你给。”

    “你不仅不用给钱,咱赶紧的下地,这个几个,个顶个,都是我挑的壮劳力。今天就帮你把这些野葡萄藤,还有这些树苗给种上。”

    张青山说着话,就拉了连守信过去,一一和那三个赶车的人见礼。

    原来张青山找的都不是外人。都是烧锅屯他老张家一大家子的堂兄弟、堂叔侄。而张家这次不仅张青山和张庆年来了,李氏、张王氏还带着张采云也来了。

    张青山说要趁着葡萄藤和果树苗根上的土还没干,立刻种了。好成活。连守信心里感激,也就没再推辞。家里留下李氏帮着张氏做饭,又留了两个短工,帮着张庆年和张王氏种果树苗,其余的人,就都赶了车,往葡萄园地去栽葡萄藤。

    张采云就从车里提了个大筐出来。挽在手臂上,朝连蔓儿和小七神秘地眨眼睛。

    “给你们带好东西来了。”张采云道,却偏不说带的是什么好东西。

    连蔓儿和小七对视了一眼,都很奇怪。刚才李氏和张王氏已经从车上提了两个篮子下来,其中一篮是他们在山里采的、并晒干了的蘑菇和木耳。另一个篮子里面,是存放了一冬,硕果仅存的一些梨和枣,都是张青山和李氏特意留着,带来给外孙子、外孙女们吃的。

    看张采云挽着篮子的样子,似乎篮子里面的东西,颇有些重量。

    “是啥好东西?”连蔓儿就问。

    她的话音刚落,就听见唔汪唔汪两声,还带着奶味的狗叫。

    小七立刻高兴地跳了起来。

    “是狗。小狗崽。”小七跑过去,就着张采云的手,掀开篮子上的盖子,往里面看了看,立刻笑的见牙不见眼,两只小胖手也伸了进去。抱出一只黄黑皮毛的小奶狗。

    庄户人家,常有养了狗在家看家的。连蔓儿家现在这么大的宅院,他们事情又多,养两条狗看家护院,这就成了必然的要求。尤其是今年还有了鱼塘、荷塘,虽然在周围也拉了网子,那两个长工也干脆搭了屋子,就住在鱼塘旁边看守,但是养狗还是很必须。

    上次张青山来的时候,连蔓儿和小七就说了,要张青山帮他们寻两条好狗。

    三十里营子这里是平原地区,养的多是土狗。土狗有的也很凶,但是却凶不过狼狗。而张青山住在山区,那里有很多狼、狗杂交出来的狼狗。这种狼狗体型更大、性格更为忠诚、也更加的彪悍。

    山区果园的果农,也要看青。而那边的山里,是有狼的。带着狼狗,就不用怕被狼偷袭,更不怕有人偷盗水果。

    当然,张青山所住的烧锅屯,比起更北边的深山老林,还只算山区的边缘。烧锅屯的住户,多是靠种植果树并种植少数的田地为生,而在更深远的深山老林里,那里的住户多为猎户,靠打猎、采参为生。相比起烧锅屯周围山里,最凶猛的野兽是狼,更深远的老林里,则生活着熊瞎子、老虎等更加凶猛的野兽。

    那里的猎户们养的不是狼狗,而是更凶猛的犬种——獒。

    狼狗和土狗可以说主要都是防卫型的,而猎户们养的獒则完全是攻击型,据说成年的獒,可以斗熊瞎子。

    一獒难求,连蔓儿虽然听的很是向往,但却没有要养獒来看家的念头。在她看来,獒这种威猛的生物,就该生活在老林里,那里是它们的天地。拴回家里来看家、看鱼塘、荷塘,那就太大材小用了,獒犬们也会很悲伤英雄无用武之地吧。

    “姐,快来,有两只。”小七抱着小奶狗,不忘招呼连蔓儿。

    连蔓儿也忙走了过去,张采云将框抬的高了一点,方便连蔓儿看。

    大筐里面垫着棉絮,在棉絮上面半蹲着一只黑脊梁、黄肚皮圆滚滚的小狗崽。这小狗崽跟小七手里抱着的那一只一样,不算尾巴,还不到一尺长,可是却肥壮异常,身体几乎就是个球形。

    才断奶,一身婴儿肥,毛茸茸的小狗崽。

    连蔓儿的两只眼睛顿时变成了星形,她对这些毛茸茸、肉滚滚的小家伙们是最没抵抗力了。

    连蔓儿就伸出手去,将这只小黑狗抱在了手里。小狗崽的毛短短的,非常软,身子热热的、肉肉的。被连蔓儿抱着,还甩了甩小尾巴挣扎了两下嘴里发出唔汪唔汪的叫声。

    连蔓儿就不想撒手了。

    众人往屋里走,李氏、张氏她们看着连蔓儿和小七这么稀罕小狗崽的样子,都觉得又可爱、又可笑。

    “狗小了点,才俩月。”李氏就说道,“不过这个狗啊,就得从小养。谁养着,就跟谁亲,也听话。”

    连蔓儿听得连连点头。不管什么狗,都是越小开始养越好。而养狗,最忌讳中途转手,也就是换主人。那样的狗会有心理创伤,忠诚度、幸福度、勇敢程度都大打折扣。

    进了屋,连蔓儿和小七都还抱着小狗崽不撒手。

    连蔓儿就向张采云询问,这小狗崽该怎么样,主要是它现在能吃什么。连蔓儿的记忆中,这样的小奶狗,应该是喝牛奶的。可惜的是,这周围都踅摸不着牛奶。

    “……先喂糊糊,再过俩仨月,就啥都能吃了。”张采云就道。

    连蔓儿摸了摸手里的小狗崽,觉得它应该饿了。

    “那我现在就给它打糊糊去。”连蔓儿就将小狗崽放在炕上。

    “小七,你给小狗崽铺窝去。”连蔓儿使唤小七。

    “嗯,嗯。”小七答应着,手里却舍不得放开小狗崽,还把连蔓儿放在炕上那一只也抱怀里了。

    看他的短胳膊抱两只小狗,又怕勒疼了小狗,不敢将胳膊收紧那样子,大家伙都忍不住笑。

    “姐,咱把小狗养哪啊。”小七就问连蔓儿,“干脆就养书房里吧,我来养。”

    别的这么大的小孩这么说,连蔓儿肯定嗤之以鼻,但是小七这么说,连蔓儿相信他会负责任地照顾好小狗。

    “大花就是你养的,现在这两只小狗,该轮到我养了。就放我和咱姐那屋里养吧。”连蔓儿故意说道,“你上学,一走一天,你也照看不过来呀。”

    “姐,咱俩合伙养还不成吗?”小七可怜巴巴地看着连蔓儿。

    “姐……”见连蔓儿半晌不答应,小七就抱着小狗蹭过来,央求道。

    连蔓儿忍笑,装着很勉强的答应了。姐弟俩就凑在一起,商量怎么分工养狗。最后,还是和养猫的时候一样,给小狗收拾臭臭、训练小狗养成良好的臭臭习惯,这全部交给小七负责。其他的……

    “都好说啦……”连蔓儿很大方地道。

    “又欺负你弟。”张氏听见了,嗔了连蔓儿一眼。

    连蔓儿就去厨房、烧火给小狗打糊糊,所谓打糊糊,就是煮面糊。连蔓儿用了细玉米面,又加了些白面,然后还切了块肉,剁的细细的,煮了一小盆香喷喷的糊糊。

    等她把糊糊打好了,小七已经在张采云的帮助下,在书房里给两只小狗崽铺了个温暖的窝。

    连蔓儿端着糊糊进了书房,试了温度正好,才放在两只小狗崽的面前。

    两只小狗崽闻见了香味,早就唔汪唔汪地叫了起来,等连蔓儿放下盆子,这两只就都甩着小尾巴跑过来,挤在盆子前,将毛茸茸的脑袋伸进盆子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小七蹲在旁边,眼睛还是舍不得从小狗崽身上移开。

    “姐,咱给它俩取名呗。”小七道。

    “行啊,”连蔓儿点头,在两只小奶狗身上看了看,“……就叫大胖、二胖吧。”

    “姐,那咱家再养猫,是不是得叫二花呀。”小七囧了脸问道。

    “这主意不错。”连蔓儿点头。




第四百八十四章 春夏之交

    在书房里坐了一会,连蔓儿就带张采云出来,去看张庆年他们种果树。连蔓儿也要叫小七一起去,小七摇头,说要看着大胖和二胖。看来小狗崽的吸引力,还要大过于出去玩耍,连蔓儿心想。

    从书房里出来,张采云就舒了一口气。

    连蔓儿有些不解地看了张采云一眼。

    “五哥不是在里屋念书吗,我刚才都不敢大声说话。”张采云就笑着对连蔓儿道。

    连蔓儿这才明白,也就笑了。张青山这些人来了,五郎都出来一一见过,然后就回书房温书。张青山敬慕读书人,看来在家的时候,是没少念叨五郎的事,所以张采云才会这样。

    两个小姑娘一边慢悠悠地走,一边唠嗑。

    “五哥是不是过几天,还得去县城考试?这次考出来,五哥是不是就是秀才了?”张采云就问连蔓儿。

    “是过几天去考试,不过不是县城,是去府城了。考的是府试,考出来是童生。还得再考一回院试,录取了,才是秀才。”连蔓儿就告诉张采云道。

    “哎呦,这一回回的,可真不容易。怪不得人家都说出个秀才不易。”张采云就道。

    连蔓儿点头,考秀才是不容易。一来是要考生自己读书刻苦,有悟性、有见识。二来,银钱还得供得上。

    五郎和小七正经的进私塾念书,还不到两年,五郎才参加了一次县试。而且这兄弟两个都懂事。不会大手大脚地花钱。鲁先生不要束脩,只在连蔓儿家吃住。尽管如此,这银钱也是哗哗地往外花。

    经历了这些,连蔓儿才算深刻地了解了。为了供连守仁和连继祖父子俩念书,连老爷子的日子是怎么穷下来的。

    看来她前世看戏,那戏文里说进京赶考没有盘缠。要各种挪借盘费还真不是编撰。就比如这次,五郎回来,说起县试的见闻,就说到有许多考生是卖田地、当当、借钱才凑够的盘费。

    别说穷人家,就是一般的富户,要供出一个秀才、举人来,也是很艰难的。

    不过。一般的情况,能供出来,收益也很大。先不说举人,就说秀才。

    秀才中岁考优等的成为廪生,每月都有廪米拿。而做了秀才。可以一边继续念书一边教授学生,赚取束脩。若是被大户人家请去,不仅又束脩,连吃穿住也会包下来。俭省些,养活一家人都不成问题。

    就比如说连守仁做秀才那些年,他那一家子在镇上,日子过的是相当的滋润,不仅私下买了房宅,还积攒了许多的私房。当然。连老爷子集中整个连家的财力供养他们,也是他们那样富足的原因之一。

    “反正我哥爱念书,能考试就让他考去呗。”连蔓儿对张采云道,“我们现在家里,都不说考秀才的事,省得给我哥增加压力。”

    “我爷、我奶在家就常说。我大姑这算是熬出头来了。”张采云就道。

    连蔓儿领着张采云看了鱼塘和荷塘,这才来到张庆年带人种树的地方,张王氏也在这帮忙。去年种下的果树苗,今年已经开花了,白的梨花、粉的桃花,一树树的开的正艳。连蔓儿每天没事的时候,就爱在自家的庄园上四处溜达溜达,这四下的美景,新鲜的带着芬芳的空气,能让人的心境更安宁、快乐。

    这次张家带来的一车果树苗,除了辽东府常见的犁,桃,杏,枣、李子等之外,还有四棵樱桃树苗。

    “一会这樱桃树,咱不用别人,就我和你大舅俩,给你们种到后院去。”张王氏就告诉连蔓儿,“等明年,你们就能吃上樱桃了。”

    “还给你带了刺玫的种子来,就在地界四周围都种上。”张王氏又拿出一只布袋给连蔓儿道。

    “蔓儿,咱现在就种去。”张采云就道。

    这刺玫是烧锅屯当地野生的玫瑰品种,这种刺玫的植株,浑身都是刺,花朵为红色。可以采用播种,分株等方法种植。烧锅屯那边的人家,因为处于山区,极少有平原地区那么大块的菜地,往往是在村外东一块、西一块地开出些菜地来。这种菜地,自然不比在自家前后院的菜地那样好照看。

    这样的菜地,一般都会在四周的帐子外侧种一圈的刺玫,可以有效防止人、畜、鸡鸭鹅等钻进菜园里,偷食、祸害菜蔬重生小地主。而这刺玫开花后,不仅花朵大,鲜艳漂亮,而且香气特别的浓。

    连蔓儿点点头,就和张采云回家拿工具。

    五郎念了一会书,正从书房里出来,要散一散,听说她们要种花,就替她们拿了水桶、铁镐,又叫上了小七。几个人出了大门,又遇上了小坛子,结果又多了一个帮手。

    连蔓儿家这庄园的四周,有的地方垒了矮墙,而大多数的地方只种了树,树下面则是种着一种俗名叫做死不了的小野菊花。

    这种小野菊花开出的花是五颜六色的,花朵并不大,也没有香气,但是生机勃勃,一丛丛一簇簇地也相当的好看。之所以叫做死不了,是因为它们旺盛的生命力。只要种下去,然后几乎不用照管,它们就能自己生长,开出艳丽的花。就算是夏季被狂风暴雨击倒在地上,雨过天晴后,它们也会自己直起腰,继续生机勃勃地活着。

    要种更香、更美,甚至更有用处的刺玫,不过连蔓儿还是想将这平凡的死不了留下来。因为死不了的生命力,让她赞叹。

    这个季节,死不了还没有开花,不过一株株地已经长的相当强壮了。

    “死不了就让它在那长着,咱把刺玫种里面。”连蔓儿这样说道。

    几个孩子据分了工,刨坑、浇水、撒种、埋土。因为庄园上修筑有引水的水渠,所以取水很方便,种花的活计也不累,几个孩子说说笑笑,跟玩似的。

    “这么多果树,开花结果,还有这么多的花……”连蔓儿游目四顾,想到了一个问题,“多可惜啊,这都能养活一窝蜜蜂了吧。要是咱自己养一窝蜜蜂,那咱就有蜂蜜吃了。”

    刺玫的花甜香,最招蜜蜂。连蔓儿家种的那些果树、莲荷、瓜果蔬菜等,也会开花,也能养活蜜蜂。

    “这还真是。”张采云点头,“我们那边山上,有养蜜蜂的,要不这样,等我回去,让我爹进山里弄一窝蜜蜂来,再找人打个蜂箱给你们送来。”

    “蜂窝,还得加上蜜蜂,哪那么好弄的呀,再把我大舅给蛰个好歹地。”连蔓儿就道,“采云姐,你不是说有养蜜蜂的吗,干脆就跟他买一窝,蜂箱也一起买了。”

    “行,那我回去就给你张罗去。”张采云呵呵地笑道。

    “采云姐,那你快点给我们张罗啊。”小七听到有蜂蜜吃,他也不跟张采云客气。

    “放心吧,我这一回去,立刻就给你张罗这个事,保证你能吃上蜂蜜。”张采云就笑道。

    能吃上自家出的土蜂蜜,连蔓儿想想,就忍不住的高兴。先养一窝蜜蜂看看,如果可行,连蔓儿还打算再买一窝。这庄园上的资源,一点也不能浪费。

    晌午收工,回到家里,就看见李氏、张氏和张王氏凑在一起,嘀嘀咕咕地不知道说什么,见几个孩子回来了,就立刻住口不说了。

    “快晌午了,赶紧准备饭吧。”

    娘儿三个就都起来,往厨房里去忙活了。

    别人都没什么,连蔓儿心里却存了疑问。她瞅了个周围没别人的时候,拉住了连枝儿打听。

    连枝儿一直在家没出去,连蔓儿认为,张氏她们谈论的是什么,连枝儿应该知道。在张氏几个人的眼睛里,她们都还是小孩子,可是连枝儿定了亲,算得上是大人了。

    “我也不知道,娘她们也背着我那。”连枝儿就笑着摇头,说不知道。

    连蔓儿却从连枝儿的话里听出了破绽。

    “姐,这一上午,娘她们不知道说了多少事,我这一问,你咋就知道我问的是啥事了?姐,你肯定知道。告诉我,我不告诉别人。”

    “真是啥也瞒不过你。”连枝儿就笑,往左右看了看,压低了声音向连蔓儿说了一句。

    “要给采云姐说亲啊?”连蔓儿睁大了眼睛。

    “嘘,”连枝儿让连蔓儿噤声,“还没个准儿,不能说,别让采云知道了。”

    “哦。”连蔓儿点头,表示她一定保密。

    晌午饭准备的异常丰盛,鸡鸭鱼肉都有自不必说,张氏还动手炸了两样,众人都吃的非常满意。

    吃过饭后,歇了半晌,张青山这一行人才返回。连守信挖了将近四亩地的地瓜秧给装在大车上,连蔓儿和小七又跟张青山又敲定了一回蜜蜂和蜂箱的事。

    “娘,入伏了你就带采云来,把几个小的也带来,多住几天。”送李氏上车,张氏还嘱咐道。

    …………

    春耕期间,连守信每天带着长工下地自不必说,连蔓儿几个在家里也没闲着,先是卖玉米种子。玉米种子不收现钱,只签了文书,秋收的时候用粮食偿还,接着卖地瓜秧,这是收现钱的。



第四百八十五章 四月天

    买地瓜秧的人非常多,连蔓儿家自己都没敢先种,而是先可着那些提前预定了的买主。赵家村几乎人家,一共预定了一千二百三十棵地瓜秧,然后是其他的预定,又是三千棵。等将这些预定的地瓜秧都交付清楚了,然后连蔓儿家才留出够自家、张青山家、吴家兴家等几户人家种的地瓜秧。

    这之后,还有两千棵地瓜秧,这才发售给前来买地瓜秧的人。

    不过三天的工夫,这两千棵地瓜秧也销售一空。

    “蔓儿,这地瓜秧总共卖了多少钱?”张氏看着连蔓儿在那数钱,记账,就问道。

    总共卖了六千二百三十棵地瓜秧,每棵的定价是五文钱。

    “三十一吊钱整,另外再加上一百五十文钱。”连蔓儿就道。

    “这一春算是没白忙活。”连守信就笑道。

    要培育那么多的地瓜秧,虽然有长工烧火、照看,连守信作为主家也没有做甩手掌柜的,还是经常半夜爬起来去查看,带着长工们烧火、浇水。

    “看这一春,都把我爹累瘦了。娘,明天咱上集,买两斤排骨回来炖了,给我爹补补。”连蔓儿就笑道。

    “这一冬天,要不是我省着吃,那地瓜都能让我给吃完了。”小七刚喂了两只小奶狗,走进来听见这个话,就幽幽地道。

    众人都笑。

    “真要买啥好吃的,能少了你的份。”张氏就道。

    “我哪瘦了。”连守信听自家小闺女说要买排骨给他补养。心里无比的熨帖,就笑道,“我不用补,大葱蘸大酱。我吃啥都香。要买,就给你哥买。……五郎念书辛苦,起早贪黑的。那得用心啊,我就干粗活。五郎比我累,吃食上一点也不能亏着他。”

    春耕过后,并不是忙碌的结束。比如说花生出苗的时候,庄户人家就得下地,用手将压在花生幼苗上的土块扒拉开,这样才能保证花生幼苗的健康生长。而别的庄稼。就算没有花生这么娇贵,但一般都要隔一段时间就除一次草,幼苗期间还要松土,玉米、高粱、糜子那些还要间苗。所有的庄稼,如果苗出的不齐。还要在赶在芒种之前补苗。

    如果出现旱情,还要抗旱,而如果出现病虫害,则要手工抓虫,或者采用些土法子处理等等。长工们每天都要下地干活,而农忙时节,还要另外雇短工,才能忙活得过来。

    所以说,春耕是庄户人家一年忙碌的开始。

    进了四月。春和景明,庄户人家早都换上了单衣。

    这天一大早,连蔓儿一家起来,就大清扫了一番,每个人都换上了干净的衣裳。老黄前两天在连记吃饭的时候,告诉连守信。今天沈家要来人查看山上工程的进度。

    山上的工程,修建了一年有余,主体的构架已经完成了,有的建筑已经相继落成,只剩下需要精细雕琢的部分,还有园林造景。这个时候,沈家自然是要来人看看。

    连守信问了老黄沈家是哪一个人要来。老黄也说不准,只说沈六最近从军营回来了,他对山上的工程又极着紧,所以这次,沈六很可能会亲自来查看。

    沈六要来,山上的人自然当成一件大事,而连蔓儿家也是如此。

    她家能过上今天的日子,和沈六这位贵人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连守信和张氏都是懂得感恩的人。

    “……六爷是大忙人,咱不敢请六爷来咱家坐,咱就在道边上,等六爷的车马过来的时候,咱给磕个头、行个礼,这也是咱们的一片心意。”张氏是这样说的。

    虽是这么说,不过连蔓儿家一大早还是准备了上好的茶点。

    巳正时分,沈家的车马队伍浩浩荡荡地出现在青阳镇口。看到护卫的骑士穿着军装,站在连记前面迎候的老黄一行人就叫出了声。

    “是六爷,是六爷来了。”

    沈家几位爷出行,能够有这般排场,有骑兵护卫的,就只有身为辽东府总兵的沈六一人。

    老黄等人就都忙迎了过去,连守信带着五郎和小七也跟着迎了过去。

    等车队过来,张氏、连枝儿、连蔓儿、赵氏、连叶儿,还有连记的一众伙计们就都站的整整齐齐地冲着车队中间的马车行礼。

    车队并没有停下来,只是马车的车帘子掀开来,一只手伸出来,冲着她们挥了挥。

    站在路旁向车轿行礼的并不止连蔓儿一家,那边庙里以住持为首的一众和尚也都走了出来,还有三十里营子的里正等一众村老,王举人父子自然也在其中。

    车队很快从连记前面走过,王举人父子、里正、住持等就都跟在车队后面,他们是要跟到山脚下,以备沈六有什么吩咐。连守信也跟了去。

    五郎和小七却没跟连守信一起去。

    沈家的车队后面有几辆大车,拉的都是苗木,其中一辆大车在走过连记之后,并没有随着车队上山,而是拐下了官道,上了通往连蔓儿家宅院的青石路。

    五郎和小七就跟在那车后面。

    连蔓儿知道这肯定是有事,就让张氏回去将铺子里的事情安排好,她和连枝儿就忙从铺子的后面,抄近路往自家来。

    连蔓儿和连枝儿赶到的时候,马车已经进了跨院,有两个穿着整齐的小厮从车上跳下来,冲着连蔓儿几个行礼。

    “哥,小七,这是……”连蔓儿不解地问道。

    “……刚才钟管事说,这是六爷和九爷给咱们家的。”五郎低声告诉连蔓儿,“说是让这俩小厮帮着咱们把树种上。”

    马车上整整齐齐地捆着几株苗木,还不是刚培育出的小树苗。看那样子已经是成树苗了。

    其中一个小厮,似乎对花木极熟悉,就指着树苗向连蔓儿几个解释。

    “这四棵是柿子树,这四棵是西府海棠。是六爷和九爷从往山上送的树苗里挑出来。打发小的们专门送过来。请少爷、小姐们吩咐,这树种在哪,小的们好开始干活。”

    原来是沈六和沈九送的树苗。连蔓儿这才明白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