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小地主 作者:弱颜(起点vip2013.12.13正文完结)-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半斤多。等再往深一些刨,就是地瓜须连着的一串小地瓜,最小的一个只有胡萝卜那般粗细。
  一连刨了三棵地瓜秧,连蔓儿和小七提着的两个篮子里就装满了。连守信就收了铁镐。不肯再接着刨了。
  “就先刨这些吧,我看让这地瓜再长长,那些小地瓜崽儿还能往大里长。”连守信就道。
  两篮子地瓜,足够她们吃上一两顿的,就当做先打打牙祭好了。地瓜长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不过,地瓜刨出来后,并不好存放,她们家现在也不缺粮食,让地瓜再长些日子,收成会更好,这是肯定的。
  将两篮子地瓜装上车,又将扯下来的地瓜秧子也拿上车。人吃地瓜,地瓜秧则可以喂猪。连守信就让连蔓儿和小七在地头玩一会,他又去玉米地里看了一回,然后又去旁边的草甸子里割了一捆草。
  勤劳的庄稼把式往往是这样,在他们的眼睛里时时、处处都是活计。
  爷三个回到铺子里,张氏、连枝儿和五郎看了地瓜,知道这只是刨了三棵地瓜秧的收获,都是喜出望外。
  “那咱晚上,就吃地瓜了?”张氏问。
  “嗯,嗯。”小七重重地点头。自打从王幼恒那得了地瓜,小七就想着吃了。不过当初的地瓜都用来培育地瓜秧了,小七这是等了三个多月啊。
  当然,连蔓儿也等了三个多月,现在她看着地瓜,也很想流口水。
  “那行,我去刷锅。”张氏就笑着道。
  “那我们去洗地瓜。”连蔓儿道。
  地瓜上带着泥土,要好好地用水清洗过了,才能下锅里煮着吃。将地瓜篮子提进院子里,放在井边,五郎和连枝儿从井里打上水来,几个孩子就蹲在井边,开始洗地瓜。两篮子地瓜,他们一顿吃不了,就只洗了一多半,剩下的地瓜先不洗,而是放在阴凉处存放了起来。
  将洗好的地瓜又提进屋子里,张氏已经刷好了锅,将地瓜一个个地放进锅里,一层层地摆好,大个的在下面,小个放在上面,然后倒进清水,淹没地瓜。至于那些特别小的个头的地瓜,是不能放进水里一起煮的,因为那样,会将地瓜煮的太烂,就不好吃了。这些特别小的地瓜,要另外放在帘子上,隔水蒸。这样,煮的和蒸的地瓜,一锅就做得了。
  煮地瓜跟煮饭一番,都要掌握火候。张氏第一次煮地瓜,作为巧手的嘱咐,又提前询问过林阿水,这一锅的火候,张氏掌握的很好。
  大火烧开锅,然后再加一把火,等约莫一刻钟的工夫,打开裹,锅里的地瓜熟了,而且将水全部烤干了,这样煮出来的地瓜味道最好。
  在三十里营子,一般很少说煮,而是说呼,就是指的这种煮法。
  这样呼出来的地瓜,不仅熟的恰到好处,而且摆在锅底的地瓜因为水烧干了,还会被热锅烤的外皮发酥,并且冒出诱人的地瓜油,很有些像烤出来的地瓜。
  连蔓儿喜欢吃锅巴,她也同样喜欢这种呼的出油的地瓜。
  晚饭,一家人就在铺子里吃的。除了一大盆的地瓜,张氏还煮了几个咸鸭蛋,和一盆黄瓜片汤。
  “别光吃地瓜,多喝点汤。”看着几个孩子抱着地瓜吃的香喷喷,张氏就道。
  “对,地瓜一顿别吃多了。老林说了,这东西,吃多了烧心。”连守信道。老林,自然指的是林阿水。所谓的烧心,也不是说吃完了心脏难受,而是说胃会不好受。
  这是三十里营子的土语。烧心、心口这里的心,指的都是胃。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说法,没人能够说情,连蔓儿自己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地瓜,还给他爷、他奶送不?”吃着饭,连守信就问了一句。
  “我看,还是别送了。”张氏想了想,就道,“这不是舍不得给老人吃。”
  “我也这么想的。咱上房人多嘴杂,这东西在咱这又是个新鲜东西,还是先瞒着吧。 等收秋的时候,咱再给他爷和他奶送。”连守信就道。
  连蔓儿几个都没说话,其实她们根本就没用商量,就自然而然地留在铺子里呼地瓜、吃晚饭,大家伙的心中早就有了默契。
  “蔓儿,照你刚才说,这地瓜比玉米的产量还高啊。”吃完了晚饭,五郎就对连蔓儿道。
  地瓜的产量是比玉米的产量要高,连蔓儿记得她前世的时候,有的地方采用优良的地瓜品种,亩产量能够达到五千公斤以上,就是一般的地瓜,亩产最少也有两三千斤。
  而照着他们今天的收获来看,这种地瓜的亩产量,也在千斤以上。
  这个产量在这个年代是相当的惊人。
  “那要把这地瓜给推广开来,这天下,就没有闹饥荒的地方了,也没人会饿死了。”连守信慢慢地道。
  “福州府那边不是说种地瓜的人越来越多吗,就不知道别的地方咋样?”五郎道,“就是咱这周围,没听说有种的。”
  “咱们这个县肯定没有。”连蔓儿就道,要不然也不会有人大老远把地瓜当稀罕物送给王太医。
  “那咱应该让地瓜推广开。”五郎就道。
  “这是好事,应该。”连守信道。
  要推广,就意味着收获的大部分地瓜要留作种子,能留下来吃的就少了,小七小小地叹了口气,又抓起一个呼的嫩嫩的地瓜崽儿,塞进了嘴里。
  “上次六爷来的时候,这地瓜的事咱就忘了说。”张氏道。
  “不是忘了说。”连蔓儿就道。
  “这事要瞒着沈家?”连守信有些诧异地问。
  “这倒不是。”连蔓儿摇了摇头。
  玉米她们是头一份,而地瓜,起码有福州府的人在种了,这两者之间的意义就不一样。再者,她虽然知道地瓜的亩产量更高,但沈六来的时候,她还拿不出实证来,这话就不好说。还有,这地瓜是得自于王幼恒。虽然王幼恒说把地瓜送给了她们,没有任何的条件,但是关于地瓜的事,连蔓儿还是想先问问王幼恒的意思。
  “这主意对。”
  第三百五十五章 商议
  第二天,吃过早饭,连蔓儿在铺子里照看了一会,就到后院,将昨天留的地瓜挑大个的拿出来,去井边用水洗干净。然后,她又去菜园子里,掰了两棒嫩玉米,又摘了些新鲜的蔬菜,都装在篮子里,打算去镇上看王幼恒。
  五郎和小七今天休沐,就说要跟着一起去。
  他们也没套车,就提着篮子,走到镇上来。进了济生堂,王掌柜忙迎上前来打招呼,知道他们是来看王幼恒的,就直接将他们领进了后院。
  “……少东家在书房读书。”王掌柜告诉连蔓儿几个。
  还是伏天里,济生堂的后院花木扶疏,书房窗下是用花砖围成的小小的花坛,里面一丛美人蕉正在怒放,窗台上摆放着三五盆粉的、红的月季和白的茉莉。
  王掌柜将他们领进书房,王幼恒手里捧着一卷书正在看,见他们来了,就将书卷放下,站起身招呼他们都身边坐。
  “送些点心,再将酸梅汤冰镇了送过来。”王幼恒又对王掌柜吩咐道。
  王幼恒今天穿了一件淡紫色的夹纱直缀,头发简单地拢在头顶,只松松地插了一根白玉簪子,脚下是双千层底、棉绫面的便鞋。连蔓儿认出,那正是出自张氏之手。
  王幼恒看见了五郎手里提的菜篮子,就笑了。
  “怎么又送菜来了?”
  王幼恒住在镇上,这附近也有他家的田地,但是没有菜地。不过有三十里营子的王举人,王幼恒也不至于缺了菜吃。即便如此,每隔几天,或是连蔓儿、或是五郎和小七,就会送一篮子的鲜菜、或者鸡蛋、鸭蛋的过来。她家园子里有什么新鲜菜,王幼恒也肯定是第一个吃到的。
  就比如说嫩玉米,现在身价这么金贵。但是送给王幼恒的,就一直没有断过。
  “幼恒哥,这次有好东西。”连蔓儿说着话,就先将玉米拿了出来。
  “蔓儿。我说过好几次了,这玉米你们还是留着卖钱吧,别总给我送。”王幼恒就道。
  “幼恒哥,你再说这话,我可就生气了。”连蔓儿就停住手,故意板了脸,对王幼恒道。
  “好吧。是我不好。我再不说了。”王幼恒见连蔓儿这样,就笑着转了口风。
  连蔓儿这才又笑了,又将几样鲜菜从篮子里拿出来,这才露出篮子底的几根地瓜。。
  “幼恒哥,你看这是啥?”连蔓儿笑着让王幼恒看。
  “地瓜?!”王幼恒将手伸进篮子里,拿出一根地瓜来,放在面前仔细地打量,“还真种出来了。”
  王幼恒受连蔓儿的影响。也将番薯叫做地瓜。
  “千里迢迢地给咱送过来,幼恒哥又写信又求人的,我们也花了大力气。这地瓜当然得种出来。”连蔓儿就道。
  “没错,这叫……有志者事竟成。”王幼恒就道。
  “幼恒哥,你的学问,又进益了。”连蔓儿就学着鲁先生的强调,说道。
  “你这小丫头,又来打趣我了。”王幼恒放下地瓜,伸出手指,虚捏了捏连蔓儿的鼻子。
  连蔓儿作势闪开,小小地惊叫了一声,就笑了。
  王幼恒、五郎和小七也跟着笑了起来。他们经常这样笑闹。都觉得很有趣。
  王掌柜这时带着伙计送点心和酸梅汤进来,王幼恒就让他将连蔓儿送来的东西都收了起来。
  等王掌柜带着人退了出去,几个人才又都在桌案旁坐下。
  连蔓儿就将他们刨地瓜,发现地瓜产量极高,想要推广的事情跟王幼恒说了。
  “这是好事,我赞成。”王幼恒就点头道。
  “幼恒哥。要把这地瓜在咱这一县,更大点说,再咱这一府推广开,咱自己个能做的有限。……幼恒哥,你看这件事,咱咋办好?”
  “这件事啊……”王幼恒低下头来,沉思了一会。
  推广产量高的作物,这是造福众多百姓的好事、大事。他对这件事,是持绝对赞成的态度。就像连蔓儿所说,如果是他们私人推广,速度会很慢,要更多的人受惠,将会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而如果是由上至下的推广,就不同了。
  这就要他们将这件事向官员上报。
  大明朝注重农耕,推介、推广高产量的农作物,这是一件很大的功劳。
  如果真的要推广地瓜,那么连蔓儿一家是首功。但是,不用想也知道,真的层层上报上去,功劳肯定不会落在平民百姓的连蔓儿一家身上。而且要让推广的事情进行的更顺利,还要那么听取汇报的官员信任连蔓儿一家。
  王幼恒对玉米的事情,知道的比别人多,因为连蔓儿没有可以隐瞒他,只是告诉他,跟他说的话,最好不要再和别人说。
  因为有玉米的事情在前,要推广地瓜,对连蔓儿一家最有利的办法,就是依旧去找沈六。
  但是连蔓儿没有这么做,而是来找他,而且让他决定这件事情。
  连蔓儿这是为了他着想。
  “蔓儿,这事,为什么不去找沈家?”王幼恒抬起头,看着连蔓儿,轻声问道。
  “幼恒哥,地瓜这事,沈家的人都不知道。我没跟他们说。地瓜本来是人送给王太医的,是幼恒哥你特意要来,给了我们。幼恒哥,什么朝廷、官府的事,我也不大懂,不过我知道,这地瓜的事要是成了,就是件大好事。……幼恒哥,你和王太医和我们不一样。这件事,要是有功劳,我想让幼恒哥去领。”
  连蔓儿说的比较直白。当然,还有一个考虑,她并没有说出口。她认识的最有权势和本领的人,只有沈家的沈六。但是王幼恒一家,却并不一定是如此。谁知道王家是怎么想的那。她也并不知道怎么样,才对王幼恒最有利。如果她贸贸然地将事情告诉沈六,那就等于将王幼恒、王家也拉的与沈六近了。
  这么做,对王幼恒和王家是否有利,他们是否愿意?
  所以,连蔓儿想将这件事情,交给王幼恒去决定,她甚至没有提议将沈家作为一种选择。
  王幼恒听了连蔓儿的话,就笑了,看着连蔓儿的目光中满是暖意。
  “蔓儿……”王幼恒叫了连蔓儿一声,突地顿住,低笑了几声,这才又再开口,“有玉米的事情在先,这地瓜的事,还是告诉沈家的好。”
  “幼恒哥,你不用为我们考虑。反正我们是小百姓,啥都不懂。玉米种子是我从沈家要的,玉米的事我才跟他们说。地瓜不一样的,幼恒哥,你不用顾虑。要不,这事先放两天,幼恒哥你回县里,和家里商量好了再说。”
  “不用,这件事,现在我就可以做主。”王幼恒就笑道,“蔓儿,晌午在这吃饭吧。……五郎、小七,你们都留下吃饭。”
  正说到紧要处,王幼恒突然说要留她们吃饭。
  而且王幼恒说做就做,立刻就叫了王掌柜进来,让他安排厨房做饭。
  “蔓儿,你喜欢吃什么。五郎、小七,你们也捡喜欢的点。”王幼恒就道。
  “幼恒哥要请吃饭啊。”连蔓儿就笑。
  “对,爱吃什么,我让厨子去做。”王幼恒就笑道。
  连蔓儿、五郎和小七交换了一个眼色,以前王幼恒也常留他们吃饭,不过今天,总觉得王幼恒些奇怪。
  “幼恒哥,留我们吃饭行,还用点啥菜啊。幼恒哥,你平常吃啥,我们就跟着吃啥。”连蔓儿就道。
  “对。”五郎和小七都点头道。
  连蔓儿、五郎和小七都不肯点菜,王幼恒也没强求,只是向王掌柜说了几个菜名,要厨房里务必好好预备。
  小七坐在椅子上,大眼睛忽闪了忽闪,歪了头,心里纳闷,“怎么幼恒哥说的这几道菜,都是我姐最爱吃的那?”
  小七双手托着包子脸,看一眼王幼恒,又看一眼连蔓儿,心里暗想,果然,幼恒哥还是最喜欢我姐的。
  王掌柜退了下去,大家才又继续刚才的话题,最后商定,还是由连蔓儿写信给沈六,说明地瓜高产的事。
  “现在就写,一会就送到石太医家去。”连蔓儿就道。
  “也好。”王幼恒点了点头,就铺开信纸,用镇纸压了,又亲自研磨,然后将笔蘸好了墨汁,又在砚台上匀了允,这才交给连蔓儿。
  连蔓儿结果笔时,不小心碰到了王幼恒的手。
  “幼恒哥,你手上有茧子。”连蔓儿看着王幼恒的手道。和庄户人家因为做惯粗活而形成的粗糙的茧子不同,王幼恒手上的茧子不大,而且还有些软软的、凉凉的。
  “写字多了,就会有。”王幼恒道。“你看五郎手上也有。”
  连蔓儿就让五郎伸出手来,果然在相同的位置也有茧子。
  “五郎很刻苦。”王幼恒道。刻苦的超过了同龄的几乎所有人。
  小七也将右手伸出来,低头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同样的茧子。
  “我和哥一天上的学……”小七幽幽地道。
  “你自己也知道了,你看哥是咋念书的,再看看你。”连蔓儿就虎着脸道。
  “我要跟哥学。”小七两只小胖手握成了拳头,眼睛闪闪地道。
  第三百五十六章 出伏
  笑闹了一阵,连蔓儿才坐下来写信。在信中,她依照着上次玉米的事,将他们是如何种植地瓜,又如何发现地瓜产量很大的事详细地说了,好列上了她估计的地瓜的产量。当然,她在心里还着重提到了地瓜是来自于王幼恒王家。
  写好之后,连蔓儿就将信递给王幼恒看。
  王幼恒看了信,点了点头,并没有说什么。
  他们王家交游自然广阔,但是在辽东府做事,他们不好越过了沈家。王家与沈家也有来往,王太医就曾几次去沈府,为沈家的老太君诊脉。当然,他选择沈家还有为连蔓儿考虑的原因在内。
  说实话,从方方面面来考虑,沈家都是必然的选择。所以他才说他就能够做主,并不需要回家去问家里的意思。
  连蔓儿又将信给五郎和小七看过,这才装进信封里。时辰还早,她打算现在就将信送去石太医的府上。
  “我送你去吧。”王幼恒就道。
  从书房出来,王幼恒就叫王掌柜将连蔓儿送来的地瓜挑好的装了个小篮子。
  “总要让人看到实物才好。”王幼恒道。
  连蔓儿也没和王幼恒客气。
  “幼恒哥,等我回去,另外送地瓜过来。”连蔓儿就道。
  王幼恒又要叫人准备马车,被连蔓儿拦住了。
  “幼恒哥,总共也没几步路,走过去就行了,花不了多少工夫。”连蔓儿就道。
  “那也好。”王幼恒笑了笑,没再叫车,而是叫伙计送了两把油纸伞来。
  “幼恒哥,拿伞干啥,天又没下雨。”小七就道。
  庄户人家的孩子,都没那么多的讲究。冬天的北风地里,夏天的大太阳底下,他们都能玩的活蹦乱跳。油纸伞是稀罕物,而且只是在雨天用来挡雨的。他们根本就没有遮阳这个概念。
  “太阳有些毒,遮着点好。”王幼恒说着话,递给五郎一把伞,然后就将自己手里的伞撑开,遮在了连蔓儿的头上。
  五郎也将纸伞撑开,遮在了他自己和小七的头上。小七并不怕太阳晒,但是伞下的阴凉很好玩。
  纸伞撑在头顶。连蔓儿有瞬间的错愕,随即就莞尔,王幼恒真的是个相当体贴的男人。
  他们挑了条安静的小巷子走,不逢集日,巷子里行人稀少。有了年岁的青石板路面,因前两天的雨水冲刷,显得格外的干净,杂草顽强地从石峰里钻出来。偶尔还能看见一朵、两朵黄色的、小小的野花,就在路中间,向行人扬起它的笑脸。小巷两侧。大树下有三三两两乘凉的人。
  空气中弥漫着花香、草香、还有某一户人家厨房里飘出来的饭菜香,某个小媳妇刚晾出来的新洗的衣裳上淡淡的胰子香,不知哪家淘气的孩子突然大声哭了起来,隔壁邻居家的狗就跟着汪汪叫,一个男人的斥骂声,接着是一个老年女人的斥骂声、劝哄声,之后都归于沉寂。
  亲切的、实实在在的生活的味道和声音。
  连蔓儿的脸上不由得露出会心的笑意。
  王幼恒略微低下头,就看见连蔓儿脸上带着笑,头上两根扎抓髻的豆绿色的绸带子,还有豆绿色的裙摆。都随着她轻快的脚步,像花丛中翩翩舞蹈的蝴蝶。
  似乎感染到连蔓儿愉悦的心情,王幼恒脸上的笑容变得更加柔和。他将手里的纸伞又稍微向连蔓儿挪了挪,将连蔓儿小小的身影完全遮在阴凉下。
  很快就到了石太医家,有管事的将他们接进去待茶,连蔓儿就将篮子里的地瓜和信一起交给那管事。
  那管事的正因为上次给连蔓儿送信。过后很得了一些赏赐,沈六还将他叫到跟前,亲口问了他几句话。这次连蔓儿又来要他捎信,他哪里敢怠慢。
  “连姑娘放心,这信,我立马就给六爷送过去。”管事的说到。
  现在动身,要在夜间赶路,凌晨的时候能够到府城。
  “那就有劳了。”连蔓儿笑道。
  安排好了送信的事,几个人从石府出来,回了济生堂。王掌柜将他们迎了进去。
  “饭菜已经准备齐整了,少东家,要不要就开饭?……已经打发伙计给连记送了信,连四爷和连四奶奶又让伙计捎了一篮子的咸鸭蛋过来……”
  连蔓儿听了心里暗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三十里营子的连家老四连守信和张氏,在众人的口中慢慢地变成了连四爷、连四奶奶。
  王幼恒就让人将饭菜摆在院内的石桌上,有伙计端来清水,几个人洗了洗,就都围在桌子旁坐了。
  连蔓儿她们并不是第一次在王幼恒这吃饭。王幼恒远离县城的老宅,在这镇上,一来是学着照看铺子里的生意,二来就是为了专心读书。厨房的掌勺师父,是王家的老人儿,被打发来,专门照看王幼恒的饮食。
  与王幼恒一起吃饭,几个孩子一点也不拘束,连蔓儿吃的很香,嫩滑的糖醋里脊,还有炸的酥酥的小鱼,都是她的最爱。
  吃完了饭,连蔓儿几个要回家,王幼恒就让人送了一篮子的沙果进来,让连蔓儿带回去吃。现在还没有到大批沙果成熟的时候,早熟的果子并不多。这是王幼恒家里一个嫁到邻县去的姐姐派人给送来的。
  连蔓儿略做推让,也就收下了。
  王幼恒又从书架上拿了两本书下来,递给五郎。
  “拿回去看吧,看完了再还我。”王幼恒笑着对五郎道。
  王幼恒的书房中,藏书极为丰富,五郎爱看书,每次来了,总要挤时间找书看。不过,他是极懂事、不喜欢给人添麻烦的孩子。虽然心里喜欢的不得了,却从来不会开口向王幼恒借书。有时候,王幼恒看出他喜欢哪本书,会主动的要借给他。
  五郎接了书,小心地收在怀里。
  连蔓儿几个就要走回三十里营子,这次王幼恒没听她们的,坚持让铺子里的马车,将她们送了回去。
  “看你们去了一趟,就给人拿点地瓜和咱家园子里的菜,这是吃了一顿饭回来,还饶上这么多东西。”张氏见她们回来了,就笑道。
  “王小太医对咱,是真没的说。”连守信道。
  …………
  日子过的飞快,当早起感觉到空气中有了一丝凉意的时候,连蔓儿才发觉,三伏天就这样过去了。这个夏天,没有空调,没有风扇,但是回想起来,连蔓儿并不觉得如何难熬。三十里营子的三伏天,虽然有烈日当头,却有无数的阴凉,有没被高楼大厦阻隔的畅通无阻的凉风,有丰富的新鲜瓜果蔬菜。贴近大地、亲近自然,即便是被晒黑了皮肤,热出一身的汗,那也是舒畅的。
  伏天过去,秋天就要到了。连蔓儿一家又开始忙活菜园子里的活计。
  豆角和黄瓜都过了季节,都要拉架。那些做支架的秸秆经过这些天的日晒、雨淋,已经不能再用了。但庄户人家是不会浪费一草一木的,这些秸秆再晒干后,依旧是很好的柴禾。
  黄瓜秧子和豆角秧子,则会被从架子上扯下来,扔进猪圈里,连蔓儿家养的那几头猪,如今已经有一百多斤了,它们爱吃这个。
  至于从黄瓜秧子上摘下来的最后一茬小黄瓜,则被张氏洗净擦干,扔进了大酱缸里。腌制上一段时间,就是美味的酱黄瓜,最为下饭。
  还有长的十分粗大,颜色早就由绿转变为黄白颜色的老黄瓜,这不是留着吃的。当然,如果有人想吃也没人拦着他,老黄瓜生吃的味道并不好,但是去皮切片做汤,却有它独特的味道。将老黄瓜破开,里面是已经变硬了的黄瓜子。这些,连蔓儿都小心地搜集起来,留着明年做种。
  至于豆角秧子上,也捡个头大的豆角留了一些,这个时候已经长的有些干枯了,将豆角皮去掉,里面是饱满的、已经长实长硬了的豆角豆,这也要小心地收藏起来,留着明年做种。至于那些豆角皮,因为上面的纤维已经长硬了,人类的胃无法消化,也被扔进猪圈去喂猪了。
  紧跟着,就是茄子。其余的辣椒、韭菜那些,可以多留一段时间。韭菜能够一直吃到秋末,而辣椒,让它留在秧子上由绿辣椒长成红辣椒,再晒的干干的,最方便储存。
  这样,菜园子里就空出好多的空地来。连蔓儿一家就开始忙着种秋菜。
  秋菜的重头依旧是黄瓜和豆角。不过夏末种的黄瓜、豆角和春天种的品种是不一样的。夏末种的黄瓜是旱黄瓜,而春天种的也有一个相对的名称,叫做水黄瓜。豆角则是片豆角,这是张氏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扁豆。
  萝卜、芥菜也种了很多,有足够多的地,种子也没问题,连蔓儿一家又种了些茄子,这是留着以后晒菜干,冬天吃的。
  出伏了,菜园子里的玉米已经卖完了,连蔓儿将账目归拢了归拢,拿出结果给张氏几个看。一家人都笑的合不拢嘴。当初保守算的是三百八十四两,最后结账,她们实收的银子是三百九十六两八钱有零的银子。
  这是她们分家以来,赚的最大的一笔银子,比去年卖葡萄酒赚的还多,大家怎么能不高兴那。
  “娘,咱地里的嫩玉米,还能卖上几百两那。”看着一家人高兴的样子,连蔓儿就笑道。
  第三百五十七章 酸
  菜园子里的玉米卖完了,正好这个时候地里的玉米也下来了,而且正是嫩的时候。连蔓儿家就接着卖地里的玉米。
  这个时节,正是玉米快速灌浆、往实里长的时候,估计这茬嫩玉米,也就卖上十来天,之后,就只有等着玉米完全长老、长实,最后收获。
  菜园子里黄瓜和豆角拉架的同时,除了留下做种的十来棵玉米,连守信也将其它的玉米杆子都割了。玉米杆子上大个的玉米都当嫩玉米卖掉了,不过还有一些小个的,长的不太齐整的玉米棒子留了下来。这些玉米有的是个头太小,有的是玉米粒长的太稀疏,总之都有各种各样的缺陷。
  这些玉米,现在还没有完全长实,就是完全长实了,也不能留作种。而如果烀着吃,这些玉米又太老了。
  连蔓儿就将这样的玉米棒子都掰下来,和五郎、小七、连枝儿几个将玉米粒尅下来,五个小玉米棒子,尅下来的玉米粒装了满满的一小盆。
  “姐,这玉米咱咋吃啊?”小七就问连蔓儿。
  “咱炒着吃。”连蔓儿就笑道。
  “好哎!”小七欢呼,对于吃的东西,这小家伙是百无禁忌,勇于尝试的。
  连蔓儿就将大铁锅刷干净了,连枝儿坐在灶下烧火,连蔓儿就将一盆玉米粒都倒进大锅里,然后拿着铲子将玉米粒均匀地平铺在锅底,等锅热上来。连蔓儿就加快速度,扒拉着玉米粒,尽量让每一粒玉米都受热均匀。
  “姐,用中火就行。”连蔓儿告诉连枝儿。
  这个时候的玉米,不嫩,但是也不是太老,炒着吃。是最好吃的。而且用不了多少的火,等看着玉米粒都变了颜色,中间包裹着胚芽的部分因为受热而鼓胀起来的时候。这玉米就炒好了。
  将玉米从锅里铲出来,几个孩子就围了盆子开始吃。这样炒出来的玉米,就是要趁热吃。才最好吃。甜甜的,有水份,又有嚼头。如果放凉了,这种炒玉米就会变硬,不那么好吃了。
  “好吃。”小七抓了一小把塞进嘴里,有些含糊不清地道。
  连蔓儿就招呼了张氏和连守信也过来吃。
  “你们几个,还挺能琢磨的。”张氏抓了一把吃,也觉得不错,就笑道。
  “是不错。”连守信尝了,也点头。“其实吧,这玉米虽说是老了点,大点火烀熟了,只要牙口好,啃着还挺有嚼头的。也顶饿。”
  即便是现在的生活过好了,连守信对于吃的东西,最高的要求就是吃饱。至于美味与否,他是并不太在意的。张氏就常常笑说,连守信“好答对”,“好伺候”。
  吃了炒玉米。连蔓儿就想起另外一件事来。
  “今天我爹生日,咱晚上吃点啥?”连蔓儿问。
  连守信的生日,早上张氏给他煮了几个鸡蛋,都被连守信分给连蔓儿她们吃了。原本没分家的时候,连家像连守信、张氏这些成年的儿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