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021、 天下 作者:高月(起点vip高积分2011.11.28完结)-第3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忽然,李亨眼前出现长子李豫被毒死的情形,他趴在窗前,上前伸手,仿佛在大喊父皇饶命,还有他的孙子,他的父亲。
所有死去的人都在他眼前复活了,还有无数人要杀他,都被长子拦住了,他大喊:“不准杀我父皇!”
一颗悔恨泪珠从李亨眼角滚落。
..........
就在李亨被毒死的同一时刻,十万剑南军再次冲进城池,开始进行戒严,坊门关闭,城门不开,任何人都一律不准出门.
彭王府也被数千士兵包围了,四更时分,李系下达了赐死彭王的命令。数千士兵冲进彭王,逢人便杀,李仅和阎凯见势不妙,惊惶逃到后院佛经楼,却被追来的士兵乱刀砍死,可怜阎凯来不及说出自己的身份,也一并被杀。
五更时分,右相王珙上书李系,正式表示支持他登位,左相崔圆也同样表达了支持他登基。
天刚亮,身着龙袍的太子李系在三千铁甲士的护卫下,走入勤政殿登基,接受百官朝贺,正式登基为帝,改过年号为宣仁。
南唐的第三任皇帝开始了。
.........
第六百七十六章 人之弱点
南唐宫廷政变几天后,李庆安已身在浚仪县,浚仪县是汴州的州治所在,也就是今天的开封,沿汴河再向南走数十里,便抵达陈留县。
视察漕运和江南是他早就安排好的计划,开元之所以能盛世,在于年轻的李隆基励精图治,名相辈出,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
另一个关键点便是江南得以开发,漕运疏通,使江南物资大量运抵关中,官仓富足,税赋轻减,各地物价低廉,人民生活普遍富足,开元盛世方得以出现。
但随着李隆基放纵权贵对土地的兼并,终于使得天下财富越来越集中在权贵手中,富者越富,贫者越贫,说到底还是一个切蛋糕的问题,古今亦同。
但随着安禄山叛乱和朝廷内部的巨变,天下财富又面临重新洗牌,作为掌天下大权者,李庆安首先要考虑恢复秩序,恢复被兵乱破坏殆尽的河北民生,这就需要朝廷掌握大量的资源,其中最关键的是粮食。
他准备用十年的时间休养生息,使大唐的人口恢复到天宝初年的水平,而经济恢复到开元十年,那时大唐的繁盛将再度出现。
在他所有的计划中,漕运和江南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漕运并不仅仅是官运,漕运其实是一种交通,唐朝没有汽车火车,也无法出现,但却能大力发展水运,水运的量大便捷同样能沟通南北东西,发挥商品物资交流的巨大作用。
在天下渐渐平定之后,他的关注重心也将转到经济上来。
浚仪是漕运最重要的中转站之一,汴河和白沟河在这里交汇,早在开元年间,这里的汴河沿岸便修建了巨大的仓库群和物资堆放地,由于漕河堵塞,天宝后期这里便渐渐冷清下来,物资越来越少,巨大的仓库群也成了无数流民和野狗野猫的栖息之地,原本因漕运而繁华的浚仪县经济也开始衰败下来。
但随着朝廷对漕运的再度重视,左相国崔宁亲自赴江淮、河南疏通漕运,作为整个河南道的河运中心枢纽,作为河南道观察使驻地和河南漕运府驻地,浚仪县的重要地位再一次彰显。
李庆安这一次东巡主要以乘船为主,二十几艘官船在汴河内行驶,两岸依旧有骑兵队护卫,天下着蒙蒙细雨,两岸是两排防风树,树木葱郁,在树木的缝隙里不断可以看见大片农田和村庄,冬小麦已经收割,水稻种下去了,水田中一片绿油油的景象。
不时有在田里劳作的农民抬头向这边望来,他们头戴竹笠,在田间忙碌着,汴河两岸仿佛就是一幅平静而充满生机的画卷。
李庆安负手站在船头,远远地欣赏这幅美丽的画卷,河南道没有遭遇安史之乱地摧残,这一直让他感到十分欣慰,河北虽然涂炭,但毕竟地域不大,而且大部分民众都已顺利转移,安史之乱的祸患已经降到了最小,河东、河南这两大中原腹地没有被破坏,这就为他的大唐中兴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时,有亲兵大喊:“上将军,前方已到浚仪码头了。”
南方两里外的浚仪码头已经清晰可见,一片巨大的仓库群从树梢上方显现出来,他们在船上便可感受到码头上敲锣打鼓的欢迎气氛,估计地方官全来了。
李庆安忽然想起一事,便对韦青平笑道:“过几天路过陈留时,我倒想上岸去看一看,去看一个故人,估计他伤势也快好了。”
韦青平没有回答,李庆安回头看了一眼,见幕僚韦青平正坐在地图前,双手抱着一个茶杯,一脸忧心忡忡,没有听见他说话,从上午开始他就这样了,李庆安不由笑了笑问道:“韦先生还在想成都之事吗?”
韦青平叹息道:“没想到最后竟然是李系赢了,此人崇尚武力,(性)格暴戾,想让他投降,估计很难,他必然会全力抵抗,我担心蜀中浩劫啊!”
“嗯!”
李庆安也点了点头,“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彭王李仅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但最后还是输了,只能说是上天不眷顾他,也只能说他在大事决断上比不上李系一党,李仅失败,那必然难逃一死,只可惜阎凯没有能脱身,也跟着玉石俱焚了,这也算是我的损失,好好厚待他家人,也算是给他一个交代吧!”
韦青平还是有一点不甘心,他又问道:“殿下,难道蜀中就没有避免浩劫的可能吗?河北道已经毁了,如果巴蜀再毁,生民涂炭,大唐的复兴就不会那么容易了,殿下,我最担心的是这个。”
李庆安沉吟一下,“先生的担忧其实也曾是我的担忧,我之所以迟迟不发动对南唐的进攻,就是希望他们内部生变,我们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拿下南唐,如果李亨愿意投降,我甚至可以让他做一个逍遥王爷,当然,我也知道这不可能,所以我才想利用南唐的太子之争,尽可能地削弱南唐实力,只是我没有想到李仅会那么软弱,但事情还有挽回的余地,每个人都有弱点,我们只要抓到关键人物的弱点,或许也能避免蜀中的兵灾浩劫。”
韦青平似乎听懂了什么,他一阵惊喜:“大将军已经安排了吗?”
李庆安点点头笑道:“我已经安排情报堂去做了,我相信情报堂不会让我失望。”
李庆安眺望着眼前富饶的土地,望着平原上众多的河流,望着在田里耕耘的朴实农民,望着一处处冒着炊烟的村舍,望着远处已经清晰可见的浚仪县城,他心生感慨,江山如此多娇,怎能再让它毁于兵灾。
.........
成都,李系登基已经五天了,成都城依然笼罩紧张和压抑的气氛之中,戒严没有完全解除,但民众可以在下午的两个时辰内上街购物,也只有这个时候,城内才稍稍有点活力。
整个城内人最多的还是南市,由于对未来充满了不安和恐惧,成都民众家家户户都开始储存粮食和各种生活必需品,而这些物资只有南市才有大量供应,每天下午,南市内大量民众蜂拥而至,把各家卖生活必须品的店铺都挤得水泄不通。
马行内也不例外,各家店铺前挤满了前来买牛买羊的民众,尽管杀牛在唐朝是重罪,但在兵荒马乱之时,大家也顾不上了,名义是买牛去耕田,实际上大家心照不宣,牛价较贵,往往是几户人家合买一头。
千里马店前也挤满了买马的大户人家,但买马却不是为了宰杀,主要是逃跑时需要马车。
但马匹牛羊的数量有限,绝大部分人都是空手而归,大街上到处是三五成群,心中充满了怨恨的民众。
“你们知道吗?昨晚我家隔壁的杨慎矜府被抄了,罪名是(勾)结北唐,杨慎矜被抓进大牢,他夫人听说悬梁自尽了,两个儿子跑掉一个,另一个.....哎!新皇帝太狠了,无非就是名义上的彭王傅,他都不放过。”
一伙人聚在一起议论纷纷,交换各种消息,这几天南唐的很多官员都遭遇了灭顶之灾,凡是联名支持彭王的一百三十八名官员都遭到了清算,轻则免职,重则抄家,还有很多李系李辅国的宿敌旧怨,也一并遭到清洗。
所有人都扣上了(勾)结北唐的帽子,连政变后拥戴他上位的左相崔圆也未能幸免,免去一切官职,贬为庶民,礼部尚书张垍升为右相中书令,王珙改任左相门下侍中,若不是王珙秘密送了李辅国五万贯钱,他也在劫难逃。
“杨慎矜算什么!”
另一个老者不屑道:“宗室才叫惨呢!成都七十八户宗室听说被抄家六十几户,好多人都被抓紧大牢,估计是秘密处死,那个嗣岐王的脑袋被砍了,惨啊!皇帝手段毒辣,他怕背负弑父之名,对宗室下手了。”
“嘘!有人来了。”
众人不敢再说话了,只见千里马行旁的巷子里出来一辆马车,向南市大门奔去。
马车出了南市,便一路疾行,向位于南明宫不远的晋昌郡王府驶去。
晋昌郡王府也就是原来的嗣岐王府,现在已经被郭英义占据,成为他的新王府,这些天成都戒严,郭英义也驻留在城内,享受着拥立新皇登基所带来的巨大利益。
不过今天郭英义却有点紧张,他刚刚接到两个情报,剑州守军传来的消息,北唐十万大军已经南下,占领了益昌县,兵发剑门关,北唐大军主帅正是李光弼。
另一个情报是北唐大将李晟率五万军从夷陵挺进蜀中,北唐军进军迅速,大军到了奉节,而前锋已经抵达云安县,即将进入万州。
这两个情报让郭英义俨如末日来临,他原来还抱有一丝侥幸,北唐军暂时不会进攻蜀中,但他的侥幸破灭了,北唐军真的是全面进攻南唐,整整一个上午,他都将自己关书房内,考虑自己出路,他的(性)命,他的金珠宝贝,他如花美眷们该怎么办?
郭英义心惊胆颤,他不敢把这个情报告诉新皇帝李系,在考虑好自己退路之前,他谁都不会说。
“大帅!”门口有亲兵小声禀报。
“烦死我了,我说过不准打扰我!”
“大帅,你还是看看吧!很重要。”
郭英义有些疑惑,他的亲兵不是不知道他的习惯,还这样坚持的话,或许真有什么重要事情。
他走上前打开门,见亲兵手中拿着一只盒子。
“这是是什么?”
郭英义接过盒子,盒子沉甸甸的,里面似乎放有金属,他打开盒子,顿时惊得眼睛溜圆,他立刻合上盒子,紧张地问道:“来人在哪里?”
“就在府门外等候。”
“快带他来我书房,等等!”
郭英义又叫住了亲兵,叮嘱他道:“带他从侧门进来,不要让人看见了。”
亲兵去了,郭英义回到座位,又忍不住打开了盒子,盒子里是一面金牌,刻着‘赵王’二字,背后是‘天策上将、安西节度使’,这是李庆安的身份金牌,郭英义当然知道李庆安不会在成都,但金牌出现,相当于他本人出现了。
片刻,亲兵带来了一名身材魁梧的男子,戴着斗笠,遮住了脸,男子将斗笠摘下,微微笑道:“郭都督,多年未见了。”
“是你!”
郭英义愣了一下,他忽然认出了此人,当年他当秦州都督时多次打过交道,哥舒翰手下大将施景忠。
“你....怎么在成都?你不是回陇右了吗?”
施景忠指了指桌上的金牌,笑道:“看到那面金牌,郭都督难道还不明白吗?”
郭英义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你就是成都的北唐探子总头目。”
“不错,正是我!”
郭英义一下子又反应过来,他指着施景忠惊讶道:“我知道了,令狐飞那一箭一定是你射杀的。”
他研究过射死令狐飞之弩箭,他得出结论,此人至少在弓弩中浸(淫)了十年以上,才会在运动的马车中一箭射中眉心。
现在看到施景忠,他立刻意识到了,一定就是此人。
“没错,射杀令狐飞的人也是我!”
施景忠非常爽快地承认了,他笑道:“难道郭帅就想和我纠缠这些小事吗?”
郭英义连忙请他进房坐下,又吩咐亲兵,不准任何人来打扰,如果新皇帝来,就说他病了。
施景忠显得胸有成竹,他非常佩服上将军的眼光,盯准了这个郭英义,从他掌握的情报来看,郭英义是个贪财好色、忘恩负义之人,这个人背叛李隆基、背叛李亨,他心中只有利益而无忠义,但这样的人也有一个最大的弱点,那就是怕死,他贪恋富贵财富,所以他比任何人都怕死,从此人请自己进府的过程,他便知道,上将军的判断完全正确,要想以最小的代价解决南唐,免除蜀中浩劫,关键就在此人。
施景忠今天下午也接到了情报,李光弼和李晟已经同时对南唐发起进攻了,最后的时刻即将到来,他相信郭英义也知道了。
郭英义又拿起金牌看了半晌,当初他就是因为受李庆安的贬斥而来到蜀中,现在北唐大军已经杀来,他还有机会吗?
他就算能利用地利拦住李光弼,但他也拦不住李晟的大军,南唐军战斗力之弱,对付手无寸铁的小民或许还行,但要和北唐精锐之军对抗,他根本就没有半点信心。
他叹了口气问道:“赵王殿下是什么意思?”
“在说赵王殿下的口谕之前,我先告诉郭帅一件事。”
“何事?”
“贾崇瓘和南诏已经投降了北唐,郭帅就不要想去安南了。”
郭英义脸色大变,他考虑了整整一个上午,唯一的退路就是退到安南去,在那里自立,但贾崇瓘和南诏投降北唐,把这最后一条退路也堵死了。
再无退路可走,郭英义像个泄气的皮球,彻底失去了信心。
“你说吧!赵王殿下的口谕是什么?”
“赵王殿下给郭帅三条路,让郭帅自己选择。”
郭英义恢复了一点精神,连忙点头,“施将军请说!”
“第一条路,也是上策,郭帅立刻率军投降北唐,严肃军纪,并捉拿伪帝,控制住成都,使南唐之战兵不血刃结束,事后,殿下可封你为益州大都督,不动你家财。”
益州大都督虽然品级高,但真正权力在剑南节度使手上,大都督只是虚职,属于养老官,也就是说李庆安给他名和利,但不给他实权。
郭英义暗叹一声,“那第二条路呢?”
“第二条路,也是中策,如果郭帅不能立刻投降,还是要和北唐军一战,但郭帅只要严肃军纪,不准侵犯平民,这样的话,殿下会饶你一命,放你回故乡养老,你的财产也给你保全。”
说到这,施景忠微微笑道:“郭帅还想听下策吗?”
“不!不要再说了。”
郭英义慌忙摇头,他知道下策是什么,就是他的小命不保,钱财没收,无论如何他都不会接受,没有了小命,他拿钱财做什么,没有了钱财,他也不想活了。
郭英义沉思了半晌,他只能从第一和第二条路选择其中一条,尽管李庆安的条件还算优厚,但事关重大,他必须要谨慎考虑。
“我想知道,何以证明这是赵王殿下的原话。”说到底,他还是有点不相信施景忠。
施景忠指着桌上的金牌,“以这面金牌可以证明。”
“金牌只是证明赵王有话给我,但不能证明就是你说的这些,不是我不相信施将军,万一你记错一点点,事关我身家(性)命,我不得不谨慎。”
施景忠也有准备,他取出了李庆安亲手写的鸽信,递给他笑道:“这是赵王殿下的亲笔信,可以给你。”
郭英义慢慢展开鸽信,字很小,他也不知是不是李庆安的亲笔信,只见上面写着:‘持我金牌去见郭英义,可提以下三策,一........’
果然是真的,郭英义长长吸一口气道:“让我想一想,想一想!”
“可以给你时间考虑,但必须立刻解除戒严。”
“没有问题,我这就下令解除!”
............
原文无677章
第六百七十八章 南唐覆灭(上)
在南唐抵御北唐军大举进攻的各种条件中,地形上的优势渐渐成了南唐唯一的依凭,为了抵御北唐军的进攻,南唐不惜投入八万大军,布防在巴蜀北部的各个险关要隘之中,其中仅在剑州的(阴)平、剑门、普安三县就屯集了五万重兵,剑州北部的剑门蜀道成了防守的重中之重。
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
在三十里长的剑门蜀道中,剑门关更是蜀道天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它位于大剑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扼断了从汉中南下巴蜀的必经之路。
三国时期,魏国大将钟会伐蜀,蜀将姜维率军三万驻扎剑门县,扼守剑门关,将钟会十万大军抵挡于剑门关之外。
历史轮回,时至今日,北唐大将李光弼率军十万走金牛道,向蜀中大举进攻,但大军却被抵挡在剑门关外,南唐大将陈玄礼率五万大军屯于剑北三县,他本人则亲率三万精兵驻扎在剑门县中,依靠剑门蜀道的天险和北唐军对峙。
两支大军已经在剑门关内外对峙了七天,两军断断续续交战了十几次,规模都很小,各有死伤。
似乎北唐军也找不到什么有效的进攻办法,双方就这么无限期的僵持下去.......
剑门关虽然在僵持,但在距离剑门县西南约百里之外的阆中县却发生了异变。
为了对抗北唐军,李隆基和李亨父子实行了穷兵黩武的政略,巴蜀一地竟然征募了四十万大军,民之所出、国之税赋,十之七八都投入了军队,这四十万大军分驻两地,荆襄二十万,蜀中二十万,在荆襄全军覆没后,南唐的军队只剩下了二十万人,再去除南诏的两万贾崇瓘军,实际上只有十八万,其中十万军驻防成都,另外的八万军中仅剑北三县就调集了五万军,剩下的三万军则驻防在各处的险关要隘内,基本上各个腹地州县内都无兵驻防。
阆中县是阆州州治所在,位于嘉陵江和东游水的两江汇合之处,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曾是巴国国都,在沃野千里的巴蜀盆地中,阆中县是极为重要的大县,经济地位非常高,历来是巴蜀赋税大县。
尽管经济地位高,但军事地位却一般,没有军队驻防,城内只有一百余名民团兵看守城门。
夜晚,黑沉沉的夜晚笼罩着阆中县城,已是三更时分,万籁寂静,城门早已经关闭,东城的二十几名民团士兵都在酣睡之中,一名老兵头从睡梦中惊醒,嘟嘟囔囔地起夜去了,他在墙根脚撒了泡尿,夜风一吹使他清醒了几分,他正要回房,但一个奇怪的现象却把他吸引住了,他忽然看见一条长长的黑龙从远处蜿蜒而来,速度极快,地面开始微微地颤抖起来,越来越近,渐渐地,他看清楚了。
“龟儿子,好像是骑兵哟!”
老兵头吓得跳了起来,飞奔到钟楼里,‘当!当!’地敲响了城钟,沉闷而刺耳的钟声将整个县城都惊醒了,民团士兵纷纷跑到城头,城外的情形将他们每个人都吓得脸色惨白。
城外的骑兵队已经点起了火把,一片片的火光向远方蔓延,足足有两万人之众,而且全部是骑兵。
这支两万人的骑兵正是从荔枝道而来的北唐骑兵,由大将田乾真率领,他们最早是驻扎吐火罗的安西军,跟随李光弼征战陇右后,形成了新的陇右军,这次李光弼率五万陇右精锐进军汉中,他们也在其中。
按照李光弼的最早的作战计划,李光弼率主力佯攻剑门关,副将田乾真则率一万骑兵奇袭成都。
但随着夷陵拿下和荆襄战役的提前完成,李光弼便改变了作战计划,由大将李晟率五万军走夷陵进入蜀中,进攻成都,而田乾真则率两万骑兵走荔枝道,利用骑兵的高速机动,(插)到剑州背后,从后面进攻剑门。
田乾真一路疾速行军,迅速穿越驻兵不多的荔枝道,用奇袭的战术一连拔掉荔枝道内的三座哨所。
在宣汉县,南唐也有一万重军驻守,田乾真没有打草惊蛇,而是利用骑兵的快速机动,绕道东乡、永穆两县进入巴州,经过两天行军,抵达了阆中县。
阆州太守姓曾,是天宝三年进士,原是阆中县县令,升任太守已经两年,他几天他有些感恙,睡得昏昏沉沉,睡在一旁的夫人却忽然被城头上传来的钟声惊醒了。
“老爷!老爷!”
太守夫人推醒了丈夫,曾太守在迷迷糊糊中问道:“什么事啊!”
“好像东城那边出什么事了,我听见钟声响了,你去看看吧!”
“这么晚了,会有什么事?我头痛得很,明天再说吧!”
曾太守翻了个身,正要继续睡觉,就在这时,外间传来了激烈的敲门声。
“使君!使君!”有衙役在惊慌地叫喊。
“出了什么事?”曾太守极不高兴地问道。
“使君,东城外来了几万人的骑兵,要我们开门。”
“哎!折腾死人了,怎么又来军队。”
军队过境意味着劳民伤财,意味着恶(性)案件四起,让他头大如斗,曾太守没有反应过来,他坐起身,披了一件衣服,打开门问道:“是哪里来的军队?”
“使君,是骑兵啊!”
曾太守一下子惊醒了,南唐哪里有什么骑兵?他顿时吓得魂不附体,这是北唐军杀来了,他第一个反应就是想钻床榻,却被他夫人拉住了。
“老爷,你别傻了,去看看吧!”
他夫人是庆州人,知道安西军军纪严明,倒并不可怕,要是南唐军来了才可怕。
在夫人的劝说下,曾太守略略心安,穿了官服便赶去东城头。
东城外,田乾真已经率军等候多时了,他们都自带干粮,一般不进城,尽量不扰民,但渡过嘉陵江需要得到官府的配合,田乾真需要和官员们商量。
这时,城头上来了大批官员和衙役,州衙和县衙的官员都来了,城外俨如海洋一般的火光无边无际,将所有的官员都吓得胆战心惊。
“下官....是阆州太守曾延嗣,请问....城下是哪位将军?”
“在下是兰州都督、云麾将军田乾真,奉朝廷和赵王之命剿灭南唐伪帝,途径阆州,请速开城门,我有事要和你们商量。”
“请问....军队进城否?”
“军队不进城,也不要你们提供粮食,但要你们提供渡船,我们要征用所有渡船。”
官员们迅速商量起来,提供渡船是没有问题,关键是害怕军队进城,最后曾太守拿了主意,他们根本就守不住城,还不如开了城,另外对方虽然说不要粮食,但他们还是要尽可能地准备干粮熟(肉)犒军,总之一句话,不要得罪了对方。
他们分头行动,县衙去准备干粮熟(肉),州衙去调集渡船,城门缓缓开了,曾太守率领近百名城中长者迎了出来,他们跪在田乾真的战马前,曾太守高高将太守大印举起,“阆州愿意投降北唐,向朝廷和赵王效忠!”
田乾真感觉到了官民们的害怕,他翻身下马,上前扶起了曾太守;“太守不要这样,大家都是唐臣,我们不是安禄山贼兵。”
他又对百余名长者高声道:“各位父老乡亲,安西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我们不会进城,更不会勒索民众,我们是赶去剑州,俗话说,败军如蝗,一旦南唐兵败,败兵必然会烧杀抢掠,涂炭生灵,我们就是要堵住败兵南逃之路,让剑州以南皆不受兵灾之苦,这是赵王殿下的军令,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请父老乡亲们放心!”
长者们激动起来,不知是谁大喊一声,“赵王万岁!”
百余老者纷纷跟着振臂高呼,城上的衙役和民众都被感染了,城上城下都一起高呼起来,“赵王万岁,北唐军万岁......”
曾太守异常感动,他对田乾真诚恳道:“南唐朝廷穷兵黩武,税赋沉重,各州各县皆深受其害,我愿发文蜀中州县,号召蜀中州县重归北唐,抵制南唐伪帝。”
田乾真大喜,向他躬身施礼,“使君若如此,当记大功!”
........
天渐渐亮了,阆中官员从附近调集了近千艘大大小小的船只,阆中本来就是嘉陵江中游最重要的渡口,这一带水流平缓,波光如镜,非常适宜渡江。
晨光中,两万骑兵开始渡江了,这时,田乾真的话已经通过百余老者的口传遍了全城,不用县衙刻意准备,数万名城中父老自发出城,蜂拥到码头,箪食壶浆,犒劳北唐骑兵,场面热烈异常,田乾真率领数百军官跪谢父老乡民,并留下一百余伤兵在城中养伤。
一直到下午时分,两万骑兵终于渡过了嘉陵江,大军振奋精神,向百里外的剑北三县疾奔而去。
...........
卷十五 定鼎天下 第六百七十九章 南唐覆灭(下)
第六百七十九章 南唐覆灭(下)
剑门关修筑在宽约两丈的山间栈道之中,所能容纳的士兵并不多,只能容纳千余人进行防御,同样,进攻一方也最多只能投入两千余人,两军在狭窄的山道中进行一次又一次小规模的进攻和防御。
一场进攻剑门关的战斗刚刚结束,北唐军队已经撤下去了,狭窄的栈道上横七竖八地堆满了阵亡士兵的尸体,尸体身上(插)满了箭矢,鲜血染红的栈道和路旁的石壁,几架小型投石器已经散架,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血腥气。
剑门关的城楼和关墙上也是伤痕累累,大多是被石块砸中,一根木柱断裂了,城楼塌陷下来一半,南唐士兵也有数百人伤亡,尸体和伤兵都抬下去了,千余名士兵都疲惫不堪的靠在城上,这是自隋朝以来,剑门关遭遇的首次战役,很多士兵都是第一次作战,每个士兵心中都沉甸甸的,死亡的恐惧笼罩在每个士兵的心中。
城楼上一角,一名士兵正在清点北唐军阵亡人数,他已经数了半天,旁边几名士兵都不耐烦了。
“王三郎,你他娘的到底数清楚没有!”
“别吵!”
士兵摆摆手,他全神贯注清点,已经快出结果了。
“.....一百五十四、一百五十五!”
士兵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