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021、 天下 作者:高月(起点vip高积分2011.11.28完结)-第2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隆基笑着恭喜了杨国忠,又问道:“你说吧发生了什么事?”

    杨国忠上前一步,低声道:“陛下,臣的儿子在汉中听说一事,是运送粮草物资的人传来,据说哥舒翰和李庆安有书信往来,而且李庆安几次赠送治疗脚痛的药酒给哥舒翰,他都欣然接受了。”

    “什么?”

    李隆基大吃一惊,随即怒形于色,“真有此事吗?”

    杨国忠对李隆基的性子可谓了如指掌,他这样说其实是冒风险的,如果换别人,一定会追查,到底是谁告诉了杨暄,然后这个人又怎么知道,最后才一步步查到哥舒翰头上,这样追查的话,杨暄肯定会出问题,他刚到汉中,怎么可能知道发生在前线的事情?这样一来,杨暄的消息来源就值得怀疑了,继而怀疑到杨暄的真实身份。

    但对于李隆基,杨国忠一点这样的担心都没有,李隆基从来不会关心消息的来源,他只关心是否真有其事,至于最后是真是假杨国忠也不担心,他知道李庆安会把一切都安排好。

    杨国忠对于哥舒翰也没有什么好印象,当初他希望哥舒翰支持寿王李瑁,而且还两次写信给他,但没想到最后哥舒翰支持的竟是李亨,让杨国忠感觉被玩了一把,现在为了他儿子,杨国忠已经不在乎哥舒翰的死活了。

    “陛下,臣觉得是有点不对,哥舒翰比我们早到,可至今他也没有和李庆安打过一仗,只是不停地催促军粮物资,而且李庆安也不进攻他,这算什么?难道他们之间真的没有默契吗?这让臣又想到了去年发生的一件事?”

    李隆基的脸色阴沉到了极点,连高仙芝都敢当面顶撞他,更何况哥舒翰呢?不用拿什么证据,他便已经相信了几分,哥舒翰确实有脚痛病。

    “你继续说,去年发生了什么事?”

    “去年皇太孙为了发行银钱,便和李庆安翻脸,夺了他的河西,不准安西银元流入中原,但后来我们发现,安西银元还是大量涌入长安,不是从河西过来,也不是从朔方过来,那这银元会从哪里流入?臣现在才明白,这一定是从陇右过来,当年李庆安参加石堡城战役就是从安西直奔陇右,这条路线他很熟悉,臣敢肯定,李庆安还是用当年的路线,把大量的银元运至陇右,又和哥舒翰达成默契,使这些银元进入关中,否则哥舒翰哪有钱粮招募士兵?这一定是李庆安给了他好处了。”

    杨国忠的话有理有据,李隆基已经相信七分,他不由恨恨骂道: “这个该死的哥舒奴,朕这么重用他,他竟敢对朕两面三刀”

    这时,杨国忠使出了杀手锏,“陛下,臣之所以敢肯定此事是真,是因为哥舒翰必须要讨好李庆安。”

    “为什么?”

    杨国忠一字一句道:“原因很简单,哥舒翰部下的家眷此时都在李庆安的手中,他不敢惹翻了李庆安。”

    “啊”

    李隆基恍然大悟。


    第四百五十一章 被迫撤军

    情况正如李隆基所担心的那样,一支两万人的关中军快速部队在大将邓景山的率领下,从子午道直插汉中,并在兴道县截断了高仙芝军队的粮道,三万石待运粮食全部被截获。

    梁州太守兼汉中留后郭英乂闻讯大惊失色,他一方面组织民夫防御南郑城,另一方面急派人向高仙芝和哥舒翰报信。

    一早,高仙芝便匆匆来到李隆基御帐前,对几名帐前侍卫道:“请速禀报圣上,我有急事求见。”

    高仙芝心中焦急之极,关中军已经占领了兴道县,断绝了自己的粮道,如果郭子仪将这个消息向自己的军队宣扬,待粮食出现危机后再大举进攻,自己军队必将惨败,不容置疑。

    当初他力主留五万军队守后方,他们以十万大军北上,也不用再分兵两路,但李隆基不肯,他认为十万军夺不下长安,坚持全军北上,只留数千人运转粮草,李隆基想得很简单,只要一举冲出谷道,进入关中,就不存在后勤保障的问题了。

    可事实上,他们进军缓慢,又临时改变了行军路线,致使一次次丧失先机,最后被长安大军从容布局,将谷口打造成铜墙铁壁一般,他们怎么能冲得出去?

    高仙芝明白,他们现在就算冲出谷口,也不是别人的对手,李庆安的七万安西铁骑就足以横扫剑南军,剑南军擅长山地作战,在平原上绝不是骑兵的对手。

    他现在只希望李隆基能清楚眼前的严峻局面,不要再为了一己之欲而丧失了整支军队,届时他李隆基也难以自保。

    片刻,侍卫跑出来道:“高帅,圣上命你进去”

    高仙芝快步走进了李隆基的大帐,此时李隆基正在喝一碗燕窝粥,高仙芝快走两步,单膝跪下道:“臣高仙芝参见陛下”

    李隆基眼皮都没有抬,淡淡问道:“发生了什么事?是你决定了再继续进攻吗?”

    “陛下”高仙芝有些惶恐道:“南郑郭太守传来消息,两万关中军已经从子午道杀进汉中,我们粮道被断,汉中危险了。”

    “砰”地一声,李隆基重重将粥碗向地上一摔,粥碗裂成了碎片,他厉声斥道:“朕三番五次让你进攻骆谷关,就是担心粮路被断,可你不肯,说什么等待时机,现在时机呢?时机在哪里?难道你的时机就是我们后路被断,无路可走吗?”

    “陛下息怒陛下息怒”

    高仙芝吓得跪倒连连磕头,拼命解释道:“非臣不肯尽力,而是天时地利对我军极为不利,郭子仪军队和我军兵力相仿,据守雄关,只五千弓弩军便可射退我三万大军,就算臣率大军拼死夺下关隘,那也会损兵折将过半,到了关中,又怎么能抵挡得住李庆安的七万安西骑兵,陛下,事实如此,非五十万雄兵,不能克关中啊”

    高仙芝提到李庆安,让李隆基一下子想到了哥舒翰,他心中更恨,至今未打一仗,和李庆安暗通往来,这个高仙芝还有用,得先收拾那个哥舒翰再说,想到这,李隆基脸色稍霁,叹口气道:“算了,事已至此,朕发怒也无用,那你说现在该怎么办?是战还是退?”

    高仙芝见终于说服了李隆基,心中稍安,便连忙道:“陛下,臣以为在我们粮尽发生恐慌之前,郭子仪不会进攻我们,而现在我们粮食还能支持五天,从这里返回汉中须三天时间,我们当立即撤军,也要通知哥舒翰撤军,这是上策,陛下回蜀中后励精图治,待臣练出雄兵数十万,再出祁山为陛下攻取关中。”

    李隆基沉思了片刻,确实也没有办法了,他只得点点头道:“好吧朕再听你一次。”

    他话音刚落,只听见远方传来了轰隆隆的鼓声,吓得李隆基站了起来,“这、这是怎么回事?”

    一名侍卫飞奔而至,在帐外大声喊道:“陛下,郭子仪大军撤离骆谷关了,骆谷关的大旗已经降下。”

    李隆基先是一怔,随即大喜,连忙道:“高将军,这可是机会啊郭子仪的军队居然撤退了。”

    高仙芝暗暗叹息,这不是机会,这是郭子仪的诱饵,圣上怎么就不明白呢他苦劝道:“陛下,关中军占领兴道县,断了我们粮道,郭子仪焉能不知,他现在应该是枕兵以待才对,等待我们自乱,可是他却退兵,说明他也担心我们撤回汉中,便故意让出骆谷关,诱引我们继续北上,一旦我们上当,失去了撤兵的机会,而粮草不继,那就是我们溃败的时刻,陛下,不能上郭子仪的当啊”

    李隆基满腔喜悦,却被高仙芝一盆冷水泼下,他的脸顿时沉了下来,极为不悦道:“高将军,什么事情都有各种可能,你也只是猜测罢了,再说了,就算他是诱敌之计,我们不就是想进入关中吗?进了关中,还愁没有粮食吗?如果连郭子仪都打不过,朕北进关中还有什么意义,朕已经决定了,不要急于撤军,先去骆谷关看一看。”

    “陛下”

    “不要再说了”李隆基打断了高仙芝的话,强硬道:“朕意已决,难道你还要再顶撞朕吗?”

    高仙芝长叹一声,只得无奈道:“臣遵旨”

    这一次李隆基下定了决心,不再理会高仙芝的恳求,他逼迫高仙芝军队军队进驻骆谷关。

    一时辰后,剑南大军进驻了久攻不下的骆谷关,进了骆谷关并非就到关中,还要继续向北走一百二十里,才到盏屋县,这才算是进入关中,而郭子仪的大军一直北撤到了盏屋县,把沿途所有的关隘都让了出来。

    或许是天意,剑南军进驻骆谷关的当天,天色便开始转阴了,黑沉沉的乌云压城而来,北风骤起,眼看一场暴雨即将到来。

    在山道中遇到暴雨是极度危险之事,很可能会遭遇山洪或者泥石流,那对于军队将是灭顶之灾,李隆基无奈,只得同意军队暂住骆谷关。

    当天傍晚,一场夏末的暴雨铺天盖地向终南山谷地袭来,大雨倾盆,冲刷着两边的峭壁和泥土,泥沙被流水裹夹而下,这场暴雨下了一夜一天,直到第二天中午,才雨势渐渐变小。

    李隆基心急如焚,他几乎一夜未睡,眼巴巴地看着天色,尽管他是天子,但老天却不给它的这个儿子一点面子,雨哗哗地吓,令李隆基心焦不已。

    但高仙芝却暗暗高兴,大雨的及时到来可谓是上天开眼,帮了他的大忙,为了阻止李隆基北上,他暗中派出自己的亲兵,连夜冒着大雨前往前方的山道险峻处进行秘密作业。

    下午,雨势终于停止了,一抹阳光从云层中透出,将炽热重新洒向终南山谷地,热气蒸腾,刚刚凉爽的天气又再一次变得闷热起来。

    但李隆基的心情却大好,他甚至不用通知高仙芝,便直接下达了旨意,‘全军加速前进,次日午后抵达盏屋县。’

    就在这时,高仙芝匆匆赶来禀报,“陛下,臣有紧急情报”

    “什么事?”

    “臣派出的斥候刚才来报,前方二十里处发生了滑坡,大量巨石和泥沙堵塞了道路,军队难以前行。”

    这个消息让李隆基刚刚晴朗的心情又再一次蒙上了阴云,令他心中郁闷万分,半晌才问道:“堵路到了什么程度?需要多少时间能清理好?”

    “陛下,因为道路十分狭窄,最多只能容纳百人进行清理,据斥候估计,需要百人清理三天,道路才能通,而且前方还有没有类似的泥石阻路还不得而知。”

    李隆基沉吟良久,又怀疑地看了郭子仪一眼,便对身后的杨国忠道:“既然只有二十里,爱卿就和朕一起去看一看吧”

    杨国忠连忙躬身施礼道:“遵旨,臣这就陪同陛下前去。”

    高仙芝不敢拖延,立刻安排一队千人的士兵护送李隆基和杨国忠前去察看灾情,山道滑腻,行走艰难,李隆基便坐上了滑竿,让士兵们抬着他前往滑坡地,杨国忠则跟在后面,深一脚浅一脚跟行,两次滑倒在地,浑身沾满泥水,狼狈不堪,他一路暗暗大骂,足足走了一个多时辰,才终于来到了山谷滑坡处,这里是一条窄窄的上山通道,只能容纳三人并行,这段窄道足有三里长。

    就在山道中间,果然有大量泥土塞满了道路足有二十几丈长,数百块巨大的山石从山顶滚落,严严实实地堵在山道中,正有高仙芝派来的百余士兵在清理,李隆基呆看了半天,情况比高仙芝说的还要严重,这处滑坡三天也未必清理得干净,更何况前方或许还有泥石阻路。

    “陛下,这可怎么办?”杨国忠在一旁低声问道。

    李隆基长叹一声道:“又能如何?既然上天不给我进关中,我也只能顺从天意,回去吧”

    由于粮路被断,剑南军的粮草只能再支持四天,李隆基无可奈何,终于下令撤军,当天下午,九万余剑南军向汉中撤退了。

    而就在李隆基撤军的同一天,褒斜道的哥舒翰军队也向南撤军了,但他们的撤军却显得十分悲戚,军中的不少陇右士兵都放声痛哭,他们这次南下,不知几时才能再回陇右和家人团聚。

    悲伤洒泪,以至于有数千名后军士兵在撤军半路逃脱,逃回了陇右。

    贞治元年七月初,由于关中军奇袭汉中得手,李隆基大军被迫南撤,大军回到了汉中,李隆基封梁州太守郭英乂为汉中节度使,率军两万镇守汉中,他随即率大军进入巴蜀,八月,李隆基抵达成都,正式在成都建立了新朝廷,封杨国忠为右相中书令兼吏部尚书,陈希烈为左相门下侍中兼兵部尚书,益州太守崔圆封为户部尚书,杨慎矜封为刑部尚书,蜀州太守李崱馕癫可惺椋宋迦宋惺槊畔缕秸率拢槌烧绿谩

    高仙芝仍为安南郡王、剑南节度使,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哥舒翰改封两湖郡王、江南西道节度使,同样加封开府仪同三司,此外,李隆基又封荆王李瑁为太尉,封吴王李璘为太保,命二人入蜀觐见。

    九月,李隆基改成都为蜀京,定为新都,正式重新登基,至此,大唐南北对立局面形成,世人称长安为北唐,称蜀京为南唐,几乎以长江为界,大唐帝国一分为二。



    第四百五十二章 重组千牛

    长安,李隆基的北犯并没有引起长安的骚乱,除了他《告天下书》曾引发大量宗室权贵南逃,长安一度混乱,但随着两军进入对峙状态,南逃之路被堵死,长安的局势也渐渐恢复了平静。

    这天上午,紫宸殿监国李亨的会议室内,正举行一次小型的秘密会议,参加者都是李亨派系的骨干大臣,包括政事堂的三名大员王珙、房琯和崔涣,以及他的军师,现任太子宾客的令狐飞以及太常寺少卿李俅、金吾卫大将军陈玄礼,加上李亨,一共是七个人。

    房琯和崔涣原本就是李亨原来的东宫党人,一直便信奉李亨为正统,这次李亨做了监国摄政王,他们二人的地位也水涨船高,最终取代杨国忠和陈希烈,进入了政事堂。

    “这次招募军队,我们共招募到七万五千人,低于安西军的十一万人,但又高于关内朔方军的四万人。”

    说话说是陈玄礼,他也是一名六十余岁的老将,长期担任羽林军大将军,现任关中军副帅兼金吾卫大将军,这次关中军招募新军便是由他全权负责。

    陈玄礼和李亨的关系极好,早在李亨为太子时间,他便不止一次暗示李亨,他将会坚决支持他登基,这次出任金吾卫大将军,李亨也是希望他能替自己控制长安城。

    陈玄礼在这次会议上按照李亨的安排,先向几位重臣汇报各派的军力情况,陈玄礼见众人十分关注,便又继续道:“这样一来,加上原有的关中军、金吾卫和潼关守军,我们的军队将达到二十六万之多,但据我得到的情报,李庆安又调了六七万安西军赶赴中原,再加上他招募的新军和现有的安西军,以及河西的军队,那他在中原的军队已经近三十万,无论战斗力还是装备,我们都远远不如安西军。”

    “那郭子仪的军队战斗力如何?”王珙问道。

    陈玄礼笑了笑,又道:“别看李庆安被尊为尚父,可真正支持圣上的军队却是郭子仪,这次他招募了四万军,加上他现有的军队和羽林军,他们这一派也有十一万人,至于战斗力,主要还是以郭子仪手中的五万军为主力,新兵训练尚需时日。”

    陈玄礼说完,便坐下了,这时李亨徐徐道:“我之所以先让陈将军给大家分析一下各方的军队对比,就是因为军队实力会是将来我们利益分配的关键,毫无疑问,李庆安在将来的利益分配上会占优,这一点我不否认,也不想回避。”

    昨天晚上李亨接到消息,他的父皇已经撤兵南下了,这就意味着关中局势会逐渐稳定下来,一场新一轮的权力斗争和权力分配即将开始,李亨便紧急召开了这次会议,商量他们以后的对策。

    李亨从桌上拿起一封信,对众人道:“这是李庆安去郿县之前写给我的信,在信中他提了几个要求,有些要求我必须答应,可有些要求我不想答应,所以今天和大家商量一下。”

    李亨取出信,先递给了王珙,对众人道:“他在信中提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将来两军在关中的控制范围,我也认为这是必须要面对的大事,郭子仪的军队已经明确不在关中驻军,这是李庆安把关内道和朔方还给他时的条件,这样一来,关中就只有我们两支军队,那该怎么驻扎才不会生出矛盾,李庆安提出的建议是,以长安朱雀大街为界,关中以东由我们的军队控制,关中以西由他的军队控制,也就是说长安万年县以东是我们的地盘,长安县以西是他的地盘。”

    “殿下,臣有一个疑问?”

    房琯眉头一皱问道:“长安城从来都是由十二卫负责安全,我们有金吾卫,可以名正言顺地管理长安城,可长安城如果一分为二,总不能是安西骑兵在长安县街头上巡逻吧”

    “这就是李庆安向我提出的第二个要求,他要重建千牛卫,将来就是由千牛卫负责长安县的治安巡防,说实话,他这两个要求我都已经答应了,以朱雀大街为界将整个关中一分为二,他在西面我在东面,那就意味着防御剑南军将来都是他的事情,其实我并不吃亏,但我想和大家商量的是他的第三要求。”

    李亨走到地图旁,他拾起木棍指着河东地图道:“安禄山在关内道惨败后,他已经上书朝廷,要求辞去河东节度使一职,也就是说安禄山将放弃河东驻军,河东便空了出来,李庆安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是以太原为界,同样将河东的驻军权一分为二,太原以南十一州由我来驻军,包括太原在内的北河七州一府由他来驻军,他的这个要求我没有答应,因为他这个要求已经突破了他不过黄河的承诺,我想和各位商量一下。”

    会议室内一片安静,李庆安要求平分关中这倒没有问题,众人都能接受,毕竟李庆安大军已经进驻关中,而且他又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可李庆安却提出平分河东,众人都觉得有些过分了。

    尽管是安西军击败了安禄山,但他们得到了陇右作为补偿,他们已经占据了黄河以西辽阔土地,竟然还不满足,手又伸进了腹地,打上了河东的主意,这就给人一种得陇望蜀之感,李庆安也未免也太贪心了一点。

    更让人担心的是李庆安的身份,他是建成太子之后,他得到太原这座龙兴之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众人心中都充满担忧。

    这时,令狐飞道:“殿下能不能说明确一点,是哪七州一府?”

    “可以。”

    李亨指着地图一一介绍道:“石、岚、忻、代、朔、云、蔚七州,再加上太原府,而且我还有一个消息要告诉大家,实际上云州已经在李庆安的手中了,他已任命安西大将雷万春为云州都督、振武军节度,我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派手下去占领了云州,我估计是他和安禄山作战之时发生的事情。”

    令狐飞沉吟了片刻,道:“殿下,臣建议答应李庆安的要求。”

    令狐飞的这个建议引起一片哗然,几名文官还沉得住气,陈玄礼站起身怒道:“令狐使君为何要答应?若让他伸手进了河东,那他就从四面将关内道包围,他下一步必然会吃掉关内道,使他的控制地连为一片,如他再吃掉关内道,那么长安还保得住吗?令狐使君难道连这一点都看不出来吗?”

    尽管李亨也为令狐飞的建议感到一丝不满和惊讶,但他知道令狐飞不是妄言之人,便摆摆手道:“大家先安静一下,请令狐使君把话说完。”

    会议室又一次安静下来,令狐飞看了众人一眼,淡淡一笑道:“我并非是想把河东膏腴之地给李庆安,其实我和殿下让出朱雀大街以西一样,也是迫于形势,大家不妨把我当做李庆安,我现在提出要河东七州一府,大家都反对,那好,我可以放弃河东,我改要河南道,你们给不给?”

    令狐飞的最后一句话问得所有人张口结舌,是啊如果李庆安不要河东,改要河南道,他们给还是不给?名义上河东河南都属于朝廷,但朝廷又属于谁,还不就是他们这两大势力吗?李亨又要河东,又要河南,李庆安会答应吗?按照利益对等原则,河东河南应该是他们各自占领一块。

    半晌,崔涣对李亨道:“殿下,臣支持令狐使君的建议,李庆安既然已经占领云州,那么他对河东北部就势在必得,总不能因为我们的反对,他就撤军离开云州吧我们考虑问题应该实际一点,索性就答应李庆安控制河东北部,然后我们控制河东南部以及河南道,这样我才有实力和剑南、荆州、扬州等军队抗衡,也正好把对付安禄山之事就交给李庆安去,我们全力对付荆州和扬州之军。”

    如果说令狐飞的地位稍低,话语权还比较弱的话,那么崔涣的表态便份量重了很多,随后房琯和王珙也先后表示了同意。

    李亨本来是处于犹豫之间,才想和大家商量,既然大部分人都赞同把河东北部划给李庆安,李亨也就顺从了众人的意见,他随即对李俅道:“那李少卿就辛苦一趟,替我去找李庆安,就说我同意他的三个方案。”

    .........

    随着李隆基南撤回蜀中,一场危机化解,关中的局势渐渐恢复成了正常秩序,郭子仪的军队返回了关内道,李庆安大军则向长安进发。

    这天晚上,大军行至咸阳境内,天色已晚,李庆安便下令就地驻扎休息,行军了一天,众人又饥又累,便立刻埋锅造饭,安营扎寨,大营内忙碌吵嚷,格外热闹。

    中军大帐已经安好了,李庆安正和新幕僚韦青平谈论着哥舒翰之事,韦青平的底细李庆安已经摸清楚了,他其实是关陇名门韦氏家族的成员,是礼部侍郎韦见素的侄子,从小在家族中长大,因为出身庶子而被家族所欺,十八岁那年便带母亲去了同州,那里有他父亲留下的几亩薄田,从此他躬身苦读,颇有诗名,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为友,虽然平时放荡不羁,但他却心怀大志,一心想做一番大事,可惜找不到投奔明主的机会。

    这次李庆安回京,他便斗胆在街头放歌,终得李庆安的重视,聘他为幕僚,连连给李庆安出了几条大计,包括这次离间哥舒翰和李隆基,也是他的计策,但韦青平却没有想到李庆安竟会利用杨暄来做信使,这不仅离间了哥舒翰和李隆基,还把杨国忠也收买,可谓一箭双雕,这个结果让韦青平赞叹不已。

    “大将果然目光长远,懂得放长线钓大鱼,我看不出两年,哥舒翰必死在李隆基的刀下。”

    李庆安微微叹息一声道:“其实哥舒翰死不死我并不在意,我在意的是他手下的五万陇右军,这支军队很多人都有高原作战的经验,让他们去两湖鱼米之乡,未免可惜了,他们应该回陇右对付吐蕃才对,好在大部分士兵的家人都在陇右,我们倒要想想办法,让这些士兵都回来,就烦劳先生替我谋划一下此事。”

    “大将军有令,属下自当遵从,不过请给我几天时间,让我好好想一想。”

    “不妨不妨此事不急,可慢慢来。”

    两人正在说话,帐外忽然传来了亲兵的禀报:“禀报大将军,南将军来了。”

    “让他进来”

    李庆安笑了笑,对韦青平道:“我这员大将脸皮比较薄,我等会儿要训他,先生先回避一下吧”

    “好我这就离去。”

    韦青平连忙起身走了,片刻,南霁云匆匆走了大帐,单膝跪下施礼道:“卑职参见大将军。”

    这次南霁云没有参加郿县的防御,他和严庄去奉天县编理新兵去了,得到了李庆安的命令,急急赶了回来。

    李庆安瞥了他一眼道:“新兵情况怎么样?”

    南霁云现在的军职只是中郎将,而比他还晚的崔乾佑已经是大将军了,雷万春也成了云州都督,从三品云麾将军,甚至一些他从前的手下都当了将军,这倒并不是南霁云能力不行,相反,他箭法高绝,屡立战功,对李庆安忠心耿耿,在怛罗斯战役后,他便被封为千牛卫将军,只是因为几年前的一次重大失误,使他被李庆安贬为郎将,连降三极。

    大约在两年前,李庆安奇袭关中,支持李豫登基,当时在长安的流民中招募了两万军队,为安西军驻长安之军,当时李庆安离开长安时,将这支军队交给了南霁云,反复交代他要握紧这支军队,不料半年后,李豫提升南霁云为左武卫大将军,南霁云一时糊涂,便接受了任命,最后导致他权力被架空,军队被李豫夺走,事后南霁云追悔莫及,回安西向李庆安请罪,李庆安虽然饶恕了南霁云,但连降他三极,贬为郎将。

    这件事给了南霁云难以磨灭的耻辱,他从此沉默寡言,跟随李庆安南征北战,再次立下了累累战功,这次回长安,南霁云旧地重游,百感交集。

    南霁云沉声道:“回禀大将军,十一万新兵已在奉先县集结完毕,三天后将回凉州训练。”

    “你感觉这批招募的新兵和前年那两万军相比,是不是要更强一点?”李庆安似笑非笑地望着他问道。

    南霁云的脸蓦地胀得通红,旧事重提,他的心又一次被刺痛了,他低低叹息一声,道:“上次两万军虽是流民,但大多数都是府兵,稍加训练便可作战,而这批新兵虽然也有不少府兵,但至少一半都还是普通农民,比不上那两万军。”

    “你脸红什么,是不是当年的事情,我把你处罚错了?”

    南霁云头深深垂下,痛苦道:“当年我一时贪图名爵,铸下大错,大将军处罚得没错,我只恨大将军处罚得太轻了,若大将军将我处斩,我也毫无怨言。”

    李庆安注视着他道:“真的吗?我杀了你,你真的没有怨言?”

    “卑职绝无怨言”

    “那好,我就再给你一个机会,这次对安禄山作战,你立下了大功,我论功行赏,提升你为千牛卫将军,替我在长安县组建两万军队的新千牛卫,你从那里跌倒,我就给你机会从那里爬起,若你这次还做不好,那你就自己了断吧”

    南霁云心中激动万分,他鼻子一酸,忍不住眼含热泪道:“卑职就是肝脑涂地,也难报大将军的知遇之恩。”

    ..........

    南霁云走了,李庆安望着他远去的背影,不由笑着摇了摇头,他相信这一次南霁云能做好,一个人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不知道错,不肯改,如果是那样,他李庆安就看错人了,这两年来,他知道南霁云一直生活在痛苦和自责之中,从没有因为被贬为郎将就耿耿于怀,从这一点来说,南霁云真的知错了,此人依然可以大用。

    李庆安也知道,就算他饶恕了南霁云,南霁云也不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