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021、 天下 作者:高月(起点vip高积分2011.11.28完结)-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仕途的终结,但没想到,他今天竟然被封为了郡王,唐初,如此多的开国名将都没有得到这一殊荣,而他高仙芝得到了。

    他跪了下来,哽咽道:“臣谢陛下隆恩!”

    这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李庆安身上,下一个应该就是他了,朝堂上寂静无声。

    李隆基远远瞥了一眼李庆安,却淡淡道:“朝会时间太久,暂时休息一刻钟,传朕旨意,各位相国在栖凤阁开会。”

    “陛下有旨,休朝一刻钟,各位相国在栖凤阁开会!”

    ……………………

    群臣纷纷走出了含元殿,殿外天色已经大亮,空气清新,让所有人的精神都为之一振,大殿中的昏昏睡欲被驱赶得无影无踪。

    李庆安也缓缓走出大殿,李隆基的突然刹车让他心中有一点不安,按理,就算要临时休息,也应在一个议题结束后才进行,可是偏偏在封赏议题在最后到他之前却停了下来,让李庆安隐隐感觉到,李隆基的临时相国会议,是针对他。

    “大将军!大将军!”

    有人在他身后连喊两声,李庆安仍茫然不知,他仍在沉思之中。

    “李将军!”

    这下他听见了,他转过身,见是一名胡人将军在叫他,此人约五十岁上下,身材瘦高,长着一双鹰一般的眼睛,李庆安只觉得有些面熟,却一下子想不起在哪里见过他。

    “李将军,你忘了吗?在石堡城之战中,我们一起开过会。”

    李庆安猛地想起来了,此人是朔方节度副使阿布思,当年在石堡城之战中他代表朔方军参战。

    “原来是阿布思将军,你怎么也在长安?”李庆安施礼笑道。

    阿布思上前拱手施礼道:“我是来京城办事,朝会要求在京七品以上官员皆要参加,所以我也来了,我先要恭喜李将军了。”

    “何喜之有?”

    阿布思笑道:“现在只是暂时休会,一刻钟后就轮到大将军了,所以我先表示祝贺。”

    李庆安刚要谦虚几句,他忽然看见哥舒翰走了出来,他便连忙道:“我还有事情,我们改天再聊。”

    “好啊!我明天来请大将军喝酒,可否赏光?”

    李庆安见哥舒翰要下台阶了,他便点点头,“没问题,那我先走一步。”

    “大将军请便!”

    李庆安告一声罪,便匆匆向哥舒翰追去,阿布思望着他的背影,眼中露出了一丝忧虑之色,他一转身,却见安禄山和庆王李琮走了出来,他吓得一激灵,连忙低头向一旁匆匆而去。

    哥舒翰的心情郁闷到了极点,若不是今天大朝,他早就拂袖而去了,他本来不想出来,但他旁边的高仙芝周围挤满了祝贺的人群,他心中更加激愤,大步走了出来,一路不少人叫他,他都不理睬。

    “哥舒兄请留步!”

    后人有人在追赶着喊他,这下他停住了脚步,是李庆安在叫他,他叹了一口气,转身道:“我要恭喜贤弟了。”

    李庆安暂时还没有得封,哥舒翰的语气也和缓很多,虽然谈不上同病相怜,但至少他面子上也略略过得去。

    “哥舒兄,早上杨国忠和你谈过了?”

    李庆安没有迂回,见面便直奔主题,刚才吉温在长篇宣读时,李庆安便一直在考虑哥舒翰之事,他慢慢地悟到了一点端倪,李隆基恐怕是在挑拨哥舒翰和他的关系,以防止他们二人因两线作战而结盟,所以派杨国忠来告诉他此事。

    哥舒翰默默点了点头,道:“杨国忠给我转述了圣上的意思,今天的朝会不准备册封我了。”

    这是在李庆安的意料之中,但他想得还更深一层,道:“哥舒兄以为杨国忠会把圣上的意思完全不漏地转述给你吗?”

    哥舒翰也愣住了,半晌,他才道:“大将军的意思是说,圣上还有别的话?”

    “一定有!杨国忠有没有告诉哥舒兄,圣上为什么不册封?”

    “这个……”哥舒翰也想起来了,当时杨国忠只告诉他今天只封两人,没有他的份,确实没有告诉他愿意,当时自己一时激愤,竟也忘记问了。

    “他没有说。”

    “这就对了!”李庆安冷笑一声道:“杨国忠为什么不说,他无非是想借机挑拨你我的关系,所以他把圣上更重要的话刻意隐瞒了,哥舒想一想,多封一个郡王又有何不可?这会有什么影响?难道会是哥舒兄不够资格,但我想若连哥舒兄都不够资格,那安禄山就更不够资格了,哪里还轮得到我和高仙芝,大唐之危,吐蕃为最,又几时轮得到南诏和契丹,圣上不册封你,肯定是有他的想法。”

    李庆安的这番话让哥舒翰心中大为舒服,他对李庆安的一点点不满也随之飞得无影无踪。

    “贤弟能猜到会是什么原因吗?”

    李庆安微微笑道:“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圣上是在等!”

    “等什么?”

    “等哥舒兄两线战役的捷报传来。”

    哥舒翰恍然大悟,心中的纠结蓦地解开了,他拍了拍李庆安的肩膀道:“多谢贤弟开导,此事我会向圣上去印证,那杨国忠居心叵测,我也不会放过他。”

    ……

    栖凤阁是紧靠含元殿的一座向外延伸的阁楼,在东面相对的另一座阁楼叫名翔鸾阁,殿阁之间以回廊相互连接。

    此刻,栖凤阁内正在召开一场紧急的政事堂会议,由李隆基亲自主持,中书令兼兵部尚书李林甫、门下侍中兼刑部尚书陈希烈、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杨国忠、户部尚书张筠、礼部尚书杨慎衿、吏部侍郎韦见素等六名相国依次在座。

    李隆基忽然中断封赏,临时召开政事堂会议,令人在座的相国们都感到疑惑不已,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众人都略略猜到了一二,一定是有重大事情将要发生了。

    这时,李隆基咳嗽了一声,缓缓对众人道:“叫诸位爱卿来临时开会,是朕有三件重大事情想在今天大朝上宣布,各位是相国,所以朕想事先对大家说清楚,第一件事,朕决定扩相。”



天下 第二百八十六章 朝会之争(下)

    扩相是在众人的意料之中。两年前废太子时清除了东宫党的裴宽、卢涣和独孤浩然三名相国,很快,李庆安在河南道视察时反击杨国,崔翘丢了相位,这便使的九相变成了六相,相国党、杨党、张党各占两席,可谓势均力敌,可去年陈希烈有投靠杨国忠的迹象,再加上李林甫的身体日益虚弱,众人便知道,改组相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所以今天李隆基宣布扩相,众人都没有表示惊讶,关键是谁能入主相位。

    王珙是必然的,现在相国党势弱,只剩下李林甫一人,作为继承者,王珙必然会入相,接掌相国党的大旗。

    李隆基看了一眼众人,缓缓道:“朕的一直认为政事堂应以九相最为适合,但因种种原因。现在只剩下六相,导致在座不少爱卿都身兼二职,这一方面给大家增加劳累,另一方面权力过于集中,这样不妥当,所以朕想了很久,便借今天这个机会,重新调整一下,扩增为十相,李相国。”

    李隆基向李林甫望去,李林甫连忙起身道:“老臣在!”

    今天李隆基扩相,事先曾给李林甫提过一次,当时是李林甫提议王珙出任中书侍郎,但被李隆基否决了,他说自己另有人选,那时李林甫便猜到,今天李隆基要扩相了,但他却没有想到会扩四人,一个自然是王珙,那另外三人会是谁?

    李隆基摆摆手道:“相国身体不好,请坐下!”

    待李林甫坐下,李隆基才接着道:“朕想先请李相国让出兵部尚书一职。”

    “老臣遵旨!”

    李隆基笑了笑,又对陈希烈和杨国忠二人道:“你们也一样,陈爱卿让出刑部尚书,杨爱卿让出工部尚书,这样,三名尚书再加上中书侍郎。一共就是四个名额。”

    他看了一眼韦见素,道:“韦爱卿,朕准备任命你为兵部尚书,你心里可有想法?”

    韦见素大喜,他虽为权重的户部侍郎,可实际上却被杨国忠处处掣肘,他半分权力皆无,让他为兵部尚书,就是将他从无权的状态中解拖出来,令他喜出望外。

    “臣遵旨!”

    韦见素为兵部尚书,也算是杨国忠的一个小小胜利,尽管令狐飞为兵部右侍郎,但哪里比得上兵部尚书权重,只是杨国忠有些担心,那吏部侍郎会任命谁?

    李隆基仿佛知道他心思,又接着道:“令狐飞升任吏部侍郎,吉温转右,华阴县令裴旻接任兵部左侍郎。”

    裴旻是原来的大理寺少卿,因东宫案被贬黜,他的提升,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他是前相国裴耀卿之子,家世显赫,又是名门世家的梁柱,他为兵部侍郎,也算是弥补裴宽退仕后,裴家的在朝廷高层的力量空白,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这裴旻原是东宫党人,又是李庆安的妻舅,让杨国忠心中略略有些不爽,好在吏部侍郎是他的人,兵部尚书也是他的人,一个兵部侍郎影响不大,他也没有太放在心上,倒是李林甫心中微微有些明悟,李隆基任命裴旻或许是一个信号,他等待着后面的好戏。

    李隆基见众人都不反对,便道:“好吧!下面宣布新相国人选,第一个便是御史大夫王珙,朕准备任命他为刑部尚书,众爱卿以为如何?”

    这个任命在所有人的意料之中,按照吏、户、礼、兵、刑、工的高低顺序,空的三个尚书是兵、刑、工,韦见素提升为兵部尚书,把刑部尚书给了王珙,正是这个道理。

    故没有人开口反对,众人都在等待另外三人是谁,这三人将关系到政事堂的力量对比。关系到朝廷的格局,因此栖凤阁的气氛显得格外紧张。

    “第二个人朕准备任用零陵太守李岘为中书侍郎,各位爱卿以为如何?”

    李岘便是前任京兆尹,吴王恪之孙,因东宫案被牵连而被贬为零陵太守,现在李隆基突然起用他,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张筠和杨慎衿交换了一个眼色,他们都认为李隆基是要在几党之外任用自己的人为相,加大中间力量,而宗室人选最为适合,尤其李林甫多病,中书省没有一个得力的大臣支撑,会造成中书省的行事不畅,李岘能力出众,用他为中书侍郎也是在情理之中。

    而杨国忠却认为李岘虽然曾是东宫党,但他和颖王的关系也不错,这极可能是为颖王创造条件。

    只有李林甫隐隐猜到了李岘复出,这极可能和皇长孙入主东宫有关,李隆基任命他,应该就是在为李俶入主东宫进行先期准备,这和裴旻为兵部侍郎是同出一辙,但还不够。他不露声色,等待着李隆基的下一人。

    果然,当李隆基宣布第三人时,李林甫便立刻确认自己的想法正确,第三人竟然是光州长史韦涣,也就是当初因东宫案而被贬黜的东宫党的骨干之一。

    ‘韦涣为工部尚书!’

    韦涣的复出让在座的所有人都震惊了,这是最明显的信号,已经销声匿迹两年的东宫党又开始出现了,如果说独孤浩然是因为某种特殊情况才复出的话,而韦涣的复出就绝不是那么简单了,无论是张筠、陈希烈还是杨国忠。他们的脑海里都同时跳出一个念头,李亨要重入东宫。

    尽管有些不可思议,但事实摆在这里,当初东宫党的两人都要复出为相了,这不就是李亨要重入东宫的先兆吗?

    张筠迅速瞥了一眼李林甫,见他表情平静,就仿佛先知道了一般,他心中便又有些疑惑起来,难道李林甫已经知道李亨会复出吗?可是如果李亨要复出,李林甫这段时间绝不应该这么平静才对,或许是别的原因?张筠心中疑惑不定,他也不敢多言。

    杨国忠却坐不住了,当然韦涣就是被他从益州太守的位置上赶走的,用崔圆做了益州太守,如果韦涣入相,第一个就是和他杨国忠过不去。

    “陛下,韦涣在零陵为太守乏善可陈,评价并不高,而且他没有担任过京中要职,如果任他为工部尚书,恐怕群臣不服,臣的意见是可让他先为侍郎,待磨练几年后再任命为尚书也不迟。”

    陈希烈也道:“臣同意杨尚书的建议,韦涣当初毕竟有任人唯亲的瑕疵在身,陛下用他为相国,臣担心他德行不足,使群臣不服。”

    杨国忠和陈希烈的反对在李隆基的意料之中,不等韦见素也参与反对,李隆基便武断地道:“韦涣为相,朕已考虑多时,两位爱卿就不用担心了。”

    这时,应该还有第四名相国宣布,但李隆基却似乎忘了,他看了看钟漏,便道:“时间快到了,朕再说另一件事,昨天杨尚书建议朕派亲王坐镇地方。朕深思良久,认为也有可行之处,所以朕决定采纳杨尚书的建议,任命永王璘为江南东道观察使、扬州大都督,坐镇扬州,督促江淮粮运,此外,朕还决定任命荣王琬为河北道、河东道观察使,坐镇相州,巡察两道百官;寿王瑁为山南道观察使、荆州大都督,坐镇荆州,督促荆襄钱粮;再任命颍王璬为剑南道观察使、益州大都督,坐镇益州,督促巴蜀盐铁,连同坐镇安西的庆王琮,一共是五名亲王出镇地方。”

    杨国忠本想是用这件事来试探李隆基,没想到不仅永王去了地方,而且颖王也被调走了,他顿时傻眼了,原来所有热门的亲王一个都不可能入主东宫,那会是谁入主东宫?难道真是李亨要复出吗?

    杨国忠或许并没有意识到亲王坐镇地方的严重性,但李林甫和张筠却很清楚,亲王坐镇地方,是一种变相分封制,汉初之乱、西晋之亡都源于诸侯分封,唐初虽然曾有短暂的分封诸王,但那是因为新建王朝,需要亲王去地方巩固政权,而现在是中唐,根本就没有必要,分封诸王这是取乱之道。

    尽管李林甫知道这是李隆基为皇长孙入主东宫做的决定,把他的儿子都放到地方,这迟早会成为诸侯分封的起源。

    李林甫便站起身道:“陛下,老臣以为亲王坐镇地方不利于朝廷集权,是取乱之道,历史上多有教训,请陛下三思。”

    李隆基已经决定的事情,岂会再受人影响,他开这个政事堂会议,不过是做个样子罢了,走走形式,表示政事堂已经商讨通过,任何反对意见,他都听不进去了。

    他摆摆手道:“相国多虑了,他们四人仅行监督权,并不干涉地方军政,没有什么不妥,朕意已决,不要再反对了。”

    这时,李隆基缓缓说出了他的第三件大事:“东宫已空虚两年,再空虚下去,恐怕对社稷不利,所以朕决定再立东宫,朕已经初步决定,皇长孙俶宇量弘深,宽而能断,仁孝温恭,动必由礼,深为朕之钟爱,朕决定立皇太孙为储君。”

    在所有人都没有准备之时,李隆基忽然抛出了这个决定,俨如平地起了一声惊雷,将在座的除李林甫之外的所有人都震懵了。

    “时辰已到,大家返回含元殿吧!继续朝会。”

    李隆基说完,便大步向门外走去,这时,丹凤门的广场上传来了洪亮的钟声。

    ……………………

    “吾皇万岁万万岁!”

    众人三呼万岁,李隆基点点头,“众爱卿平身!”

    “陛下有旨,百官归班,继续朝会。”

    朝会继续进行,李隆基在政事堂宣布了三件大事后,他的心中松快了很多,其实无论扩相还是亲王坐镇地方,都是李隆基考虑了很久之事,他深知皇长孙不比儿子,在这么多皇叔的虎视眈眈之下,他的皇位将坐得异常艰难,唯有强化他的势力,才是自保之道,逐渐恢复原来的东宫党,就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其次他通过一年的观察,发现在亲王诸子中,庆、棣、荣、永、颖、寿这六名亲王野心最大,影响也很深,因此他便决定将这六人下放地方,削夺他们在中央朝廷的影响,这才有最先派棣王坐镇安西的想法,这既是监督李庆安,又可以调走入主东宫最热门的棣王,至于后来棣王被囚,改成了庆王坐镇安西,那就是一个意外了。

    而杨国忠的建议不过是个巧合,正好让他得到一个借口罢了,但这还不够,皇长孙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地方军阀支持,而这个人就是东宫党的领袖人物李庆安。

    李隆基看了看眼前的玉牒,下面便是李庆安的封赏了,正如高力士所言,独孤明月之事不会影响到李庆安的仕途,李隆基对李庆安的封赏早就华清宫时便决定下来了,刻成了玉牒,虽然昨天他没有得到独孤明月,让他心中恼恨,但李庆安的封赏却是事关他大唐江山的后继和延续,两者孰重孰轻,一目了然。

    “下面是李庆安。”

    崔平立刻高声喝道:“陛下宣李庆安。”

    大殿上微微一阵骚动,终于轮到李庆安了,李庆安大步走出朝班,来到玉阶前深施一礼,“臣李庆安参见陛下!”

    李隆基微微一笑道:“让李爱卿久等了。”

    他轻轻咳嗽一声,提高了嗓音道:“李庆安收复碎叶,平息突骑施之患,怛罗斯一战击败大食,恢复我大唐对昭武九国的宗主国地位,功在社稷,朕决定册封其为安西郡王,加封骠骑大将军,实封八百户,另加封你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最后这个加封令大殿里一片哗然,这是谁也想不到的,尚书左仆射其实也是个虚职,没有实权,这个安禄山的校检兵部尚书,以及高仙芝的校检工部尚书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高了一品,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却把他这个尚书左仆射抹上了最浓重的一笔,李庆安竟然拜相了,震惊、嫉妒、羡慕、惊喜,各种神情在朝臣们的眼中迸现,没有一个人能泰然处之。

    甚至李林甫也吃了一惊,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李隆基说得第四个相国竟然是李庆安,这是什么意思?他略一思索便明白过来。

    李庆安虽然入相,但他远在安西,实际上并不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对朝廷政务没有什么影响,但入相本身的意义却十分深远,他不仅超越了安禄山和高仙芝,成为节度使第一人,而且他是东宫党的领袖,他入相对皇长孙的实力将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上先前的李岘、韦涣、裴旻,这样就确保皇长孙的东宫党为朝廷第一势力,再有李庆安与王珙的结盟,这样一来,又无形中通过李庆安把东宫党和相国党连成了一片。

    这就是李隆基安排李庆安入相的目的,可以说是画龙点睛的一笔,着实高明之极,所以他才会派庆王坐镇安西,以掣肘权势膨胀的李庆安,这里面是环环相扣的关系。

    李庆安的入相不仅让李林甫感到意外,杨国忠和张筠也同样震惊不已,但李庆安的入相已经难以分二人的心了,刚才李隆基宣布立皇长孙为储君的消息还久久地回荡在他们的心中,让他们一直难以平静,他们已经意识到,朝廷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他们将何去何从?

    但影响最大的却是朝堂中的几名节度使,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竞争关系,竞争谁为大唐第一节度使,哥舒翰就不说了,他连郡王都没有封上,心中再是不满也无可奈何,关键是高仙芝和安禄山二人。

    他们同样身为郡王,虽然高仙芝在散官上比安禄山高那么一点,但校检工部尚书又比校检兵部尚书低了一些,所以他们俩是一种微妙的平衡,而且剑南毕竟不是东北重镇,无论在资源和兵力上都不能和范阳相比,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安禄山为第一,但李庆安的拜相如横空出世,使高仙芝和安禄山都惊呆了。

    高仙芝心中有些酸楚,李庆安是他的老下级,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后起之秀,却没想到他最后竟超越了自己,尽管心中酸楚,但他还是为李庆安感到高兴,安西在他的统领下达到这样一个高度,安西将士们都有了收获,这让安西出身的高仙芝既感到欣慰,又有点遗憾,毕竟不是他把安西军带入辉煌。

    而安禄山就大不相同,他的心中只有嫉恨,无边无际的嫉恨,李庆安得到的职位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能拜相,却又不用离开安西,他最害怕之事便是被调入朝廷,但他最渴望之事,也是入朝廷为相,这两者似乎十分矛盾,永远也难以调和,但这么矛盾的事情,在李庆安身上却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安禄山心中失衡了,那嫉妒的眼光无以掩饰地盯着李庆安。

    大殿中一片窃窃私语声,李庆安心中封王的喜悦倏忽而来,又倏忽而去,带来了入相的漫天疑云,仿佛雾里看花般的疑惑,对于他,入相并不是什么值得庆幸之事,那极可能是李隆基夺取他军权的后着,但他没有时间考虑李隆基的用意,也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对策,他立刻躬身谢恩道:“臣李庆安谢陛下隆恩!”

    李隆基注视着李庆安,徐徐道:“你的眼睛告诉朕,你有话想说,说吧!朕想听一听。”

    李庆安知道是自己刚才的瞬间疑惑被李隆基发现了,封王拜相,这是何等风光之事,他眼中应是激动和狂喜才对,可他没有狂喜,却是迷惑和疑云,这会让李隆基心生警惕,该怎么回答他。

    李庆安心念转得极快,他立刻道:“陛下,臣是有一件请求想得到陛下同意,只有有些犹豫是该说,还是不该说!”

    “什么事?你说。”

    “臣听说大食亲王特使已到长安,臣知道来使极为重要,臣愿为接藩使,请陛下恩准!”

    “朕还以为是什么大事,这不过是小事一桩,朕准了!”

    “臣谢陛下!”

    李庆安缓缓退下,李隆基一直望着他进入朝班,这才放下李庆安之事,高声对众臣道:“下面,朕要宣布三件大事!”


天下 第二百八十七章 有使远来

    二月十一日的朝会注定将成为中唐的一件大事。在这次朝会中不仅册封了两名郡王,扩充了相国,更重要是,空虚了两年的东宫终于迎来了它的新主人,皇长孙李俶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孙,改名李豫,成为大唐的储君,而他的父亲,前太子李亨也被改封为雍王,准他入东宫,早晚教诲储君处置国事。

    上午,随着大朝结束,一个个重大的消息俨如长了翅膀一般,飞遍了长安的大街小巷,轰动朝野,成为长安各大酒肆、茶楼中所议论的焦点话题。

    务本坊的独孤府上前喜气洋洋,大门口,张灯结彩,这不仅是准备庆祝他们家老爷荣升司农寺卿,更是要彰显独孤府的姑爷将升为郡王,府门外台阶下,十几名家人点燃了一堆火。另外几名家人正在用刀削砍着长长的竹竿,将它们砍成一尺长的竹节,这便是在准备爆竹,尽管李庆安已经将火药运用到战争,但他的家人却是用最原始的方法来庆功。

    喜欢热闹的明珠自然不会被遗忘,她怀着早抱了五六根爆竹筒,在焦急地等待着。

    “刘管家,你派人去了吗?到底有没有消息啊!”

    “二姑娘不要着急,我早已经派人去了,现在朝会应该散了。”

    明珠心急如焚,李庆安能否如愿升为郡王,对她来说比什么都重要,升为郡王就不是普通大臣了,姐姐可以为王妃,那他就还能有侧妃不是?

    “来了!来了!”

    有人指着远处大喊,只见几名家人飞奔而来,远远便挥舞手臂大叫:“升了!升了!”

    明珠高兴得一蹦多高,将手中的竹筒全部扔进火中,片刻,‘噼啪!’声大作,竹筒爆裂,将一串串火星震入天空。

    报喜的家丁气喘吁吁跑来,道:“姑爷不仅被封为安西郡王,听说还入了相位。”

    管家和家人们都合不拢嘴,乖乖!姑爷还当相国了,这简直是出人意料啊!明珠眼睛蓦地瞪大了,半响她‘啊!’的一声大叫。转身就向府里跑去,口中大喊:“姐姐,不!王妃,不!相国夫人……”

    “二姑娘,舅老爷也荣升兵部侍郎了。”报信家人急忙补充道。

    “娘,舅舅也升了!”

    下人们捂着肚子笑成了一团。

    ……………………

    中午时分,一队由数百头骆驼组成的队伍缓缓驶进了长安明德门,长安民众好奇地打量这支服饰奇怪的队伍,他们个个身着黑色长袍,头上缠着大盘头布,和他们所见到的胡人大不相同。

    这支胡人队伍便是万里跋涉,从大马士革来到长安的大食特使一行,为首的使者正是大食帝国的第二号人物曼苏尔。

    他从大马士革出发,渡过阿姆河后没有走粟特地区,而是穿过吐火罗抵达葱岭守捉,他原本有三千骑兵护卫,但唐军拒绝了大食骑兵入境,曼苏尔无奈,只得命他的护军驻扎在吐火罗,而他则在唐军的护卫下,越过安西。穿过河西走廊,历时近三个月,终于来到了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

    长安的雄伟壮丽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进了城门,好奇地打量着这座号称天下第一大城的大唐都城,城中的繁荣的景象和笔直宽敞的朱雀大街,以及大街上熙熙攘攘的行人给他的视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曼苏尔默默注视着眼前的一切,他一路东来,在陇右就饱览了大唐的富庶和繁盛,郁郁葱葱的山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长安的盛况更让他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多年后,当曼苏尔继任哈里发,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建一座能和长安相比的伟大城池,在他手中,巴格达诞生了,可令曼苏尔遗憾地是,无论是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还是底格里斯河畔的巴格达,都远无法和长安相媲美。

    曼苏尔还在河西时,负责接待外藩来朝的鸿胪寺便得到了消息,只是没人知道曼苏尔在大食的地位,更不知道大食是不能和康国石国等粟特小国相提并论的国度,除了边疆重臣外,大唐朝野对大食的定位普遍不高,仅将它视为与吐蕃同等大小的国度,连突厥、回纥这样疆域万里的国度都要大唐来册封其可汗,更不用说一个遥远神秘的西方之国了。

    曼苏尔到咸阳时,来迎接他的是鸿胪寺典客署令杨旺,应该说这个礼节有点偏低了。这就像后世外交部的一个司长去机场迎接大国的副总统来访一样,但曼苏尔不露声色,脸上没有表现出半点不满,他很快便知道这并非是唐朝无礼,而应该是唐朝的一种优越心理,用杨旺的话说,能派人来迎接他就算是高规格了,如果是粟特诸国的国王进京,根本就不会有什么迎接。

    但这也是曼苏尔希望的,他来长安不是大国之间的友好交往,需要平等相待,他是有目的而来,他要赎回被安西军俘虏的二万多大食军,要学习到大唐最先进的技术,造纸术、制铠术、制弓术,甚至唐军火雷的秘密,所以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