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世女医-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白玉想要尖叫,嘴却被堵住了;只有发出断断续续的呜咽。

正在这时,小院的大门忽然被踢开了,洛青竹带了两个小厮闯了进来。一进来就指着小王氏道:“你这毒妇,我要休了你。”

小王氏横眉怒道:“你敢!”

洛青竹道:“你善妒,我如何休不得!”

洛青竹看着被按在地上血肉模糊的白玉,一阵心痛。白玉泪眼汪汪的望着洛青竹,嘴里因堵了,只能呜呜的,不能发声。洛青竹取了塞在白玉口中的抹布,心痛道:“那毒妇怎敢这样对你,是我来晚了,都是我的错。”

白玉忍着伤痛,弱弱的道:“这都是我的命,怎能怪你!只是······我们的孩儿。我多想看看他的眉眼,必是与你极像的!”说着说着,又嘤嘤的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说:“都是我不好,是我没能保住爷的骨肉,都怪我!”

小王氏看得牙疼,又被洛青竹休妻之言一气,找两个儿子去了。待小王氏与两个儿子说:“你爹嫌我打杀了那个小妖精,要休妻呢!”

三郎立马跳起来;道:“待我杀了那个小妖精!”

二郎拉了三郎,吊儿郎当的道:“不过一时新鲜,过两日就算了,理他作甚。过两日,不新鲜了,娘随便折腾,想他活不容易,想她死还难?”

三郎暂时作罢。二郎道:“娘还是到老太太那里哭去吧!晚了,有理也变无理了。怕是就真休妻了呢!”

小王氏忙收拾了,去老太太那里苦夭。老太太一听,也是气愤,只是老太太最宠小儿子,平日里划拉的银子,多半到了洛青竹手中。要不然,洛青竹那里养得起众多的妻妾。

第二十二章 洛府散

小王氏只说白玉不守规矩,热孝之中与老爷无媒苟合,与老爷名声有碍,决口不提他打杀白玉。

小王氏想着,只要得老太太一句话,这件事就算了了,洛青竹休妻自然站不住脚。

老太太却是为难:洛青竹是个犟的,既然开口说要娶白玉为平妻,那是必然不肯罢休的。

老太太只不开口,洛青竹忙了与白玉求医问药,温语安慰,没来得及提休妻之事。

第二日,洛青竹来老太太房中,直道:因小王氏善妒,他要休妻。

洛青竹这事做得确实不靠谱:小王氏与洛清辉披麻戴孝过,不过打一个丫头,莫说你洛青竹还没娶进门,就是娶了做平妻,有卖身契在手,小王氏打了,也是寻常。

一边是自己的内侄女,还占理;一边是自己最喜欢的小儿子,老太太一生气,一着急,中风了,晕过去了。

老太太病了可是大事,洛府忙开了,求医问药,通知洛青松与洛谦。洛青松一到,就命人拿了帖子请姐姐洛晴娘过府。

白玉呆在院子里,什么也不知道。还为着没见着洛青竹发脾气呢!

三郎回家,听说老太太因洛青竹要休妻,气得中风了,一时气大。

三郎与二郎不一样:二郎怜香惜玉、吊儿郎当却阴狠;三郎仪表堂堂、行事有侠义之风却易怒。

三郎易怒,一怒就有点头脑发昏,只觉得家中之事均是那小妖精引起的。三郎提了常用的齐眉棍,直奔了白玉所住的小院。

洛青竹自那日之后就派了人守了院子,只是几个小厮婆子,怎是三郎对手,一棍扫去,就倒了一大片。有小厮知机的,见三郎提棍前来,就去与洛青竹报信,躲过一劫。

三郎并不与这些人纠缠,婆子小厮也不敢嘬死。三郎提棍直接进了内室,白玉一个弱女子,又身受重伤,如何抵挡得了三郎的齐眉棍,只是两棍,白玉就口吐鲜血,已是进的气多出的气少。

洛青竹只来得及见白玉最后一面,白玉就故去了,并未多说什么,也省的旁观的作恶。

洛青竹失了白玉,有些魔怔,抢了三郎的齐眉棍,没头没脑的就给三郎一顿好打。三郎自幼习武,身子好,洛青竹才没把三郎打出好歹。洛青竹又嚷嚷,什么孽子,什么休妻。

三郎得了父亲一顿打,又听了父亲之言,觉得自己带累了母亲。收拾了两身衣服,自去幽州从军去了。留了一封信与二郎道:自己做了错事,杀了人,带累了母亲,自去从军,以求得了功名好为母亲撑腰,要二郎好照顾母亲云云。

不几日,幽州征兵处来了个高大俊朗的郎君,使得一手少林齐眉棍,自愿入伍。从此,幽州丘将军帐下多了个俊郎君,上马能战,下马能文,端的厉害。

却说二郎得了三郎的信,急忙叫人去拦,却是晚了一步。二郎心恼三郎不与他商量,若是他,自然有千种办法让白玉生不如死。三郎蛮干把自己陷进去却是最不值的。只是三郎所为,却也是一片孝心,而且快慰人心。

二郎审视一番,若想母亲与弟弟有好日子过,必须有依仗。弟弟尚且知道用命去拼功名,自己也当有番作为,才能扶持弟弟。不然,以三郎的臭脾气,若惹了事,如何收尾。

自这日起,二郎发奋起来,认真读书。不过半年,先生因教不了二郎辞了馆。二郎去洛谦府上请教,却被洛谦学识所感,留在洛谦府上,专心学问起来。

洛晴娘来了之后,训斥了洛青竹,持了安王府的帖子,请了太医,才把王氏救回来,王氏已是鼻歪口斜了。待得听到三郎因打杀了白玉,怕担了干系,从军去了,一口气提不上来,卒了。

洛谦因27年科举青州学子多得了好名次,与朝廷有功,本是得任要职的。王氏一卒,洛谦守孝了,陛下要一个孝的典型,自然准了,就这样,洛谦又一待三年了。还好,谢师礼得的不少,日子才好过许多。

洛府之事自然瞒不了陛下:洛青松丁忧过后,外放了岭南州,比起侍郎,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洛青松每日刮地皮般的收罗东西往京城里送,只求能得了差事再返京城,继续昨日荣光。

只是洛青松收刮得太狠,民心思变,遇上那年旱灾,岭南州第一个乱了。有人竖起反旗,把洛青松杀了,自立了一个南朝。还是洛三郎领兵平乱来着,为三郎添了不少军功。

洛青竹因品行不端,被除职,永不录用。洛青竹自这一遭,失了心中的白月光,又失了差事,只日日在家吃酒买醉。

王氏见两个儿子发奋了,老了也能得靠,只与二郎取了门亲事。这门亲事也不算顶好:对方是个老秀才的独女,样貌平常,识得几个字,管得了家。王氏看上潘氏孝顺懂礼,许了潘氏,潘秀才百年之后,洛家管了丧葬安埋,赶着把潘氏娶进门,嘱咐小两口好好过日子,把家交给潘氏管了,自己日日念佛,不问世事。

一日,洛青竹外出喝酒,与几个地痞流氓起了争执。洛青竹自说自己是洛府二爷,然他胡子拉碴,不修边幅,何人相信他,被人活活打死了。

酒楼老板怕担了干系,通知了洛谦,虽说处置了那几个地痞流氓,人却是回不来了。

安葬了洛青竹,打发了洛青竹那一院子妾室,小王氏觉得轻松不少。小王氏带了二房一家人离了洛府,与州学附近买了个两进的小宅子。自得其乐的过起他们的小日子来。

因二郎与洛谦求学的原因,两家人却是亲近了不少。潘氏常常来庄子上向徐氏讨教管家、厨艺、做衣服的小技巧,徐氏也不藏私,悉数教了,只当调教自己的媳妇。

二郎夫妇常与两个小包子带些吃食,两个小包子与二郎亲近了不少,潘氏极喜欢小孩子,然三郎守孝,这几年自是不能要孩子的,潘氏把一腔柔情全给了三个小包子。尤其是六郎,潘氏恨不得把六郎抱与家去了。

景龙朝的太傅洛府一时间却是没落了,家散了。

第二十三章 崩

守孝期间,日子自然极其平淡的;平淡的日子着墨不可能多,自然过得极快。

景龙31年,洛谦除孝。然而陛下因早年征战,疾病缠身,病倒了。陛下病弱,洛谦自然没能谋成其它的差事,洛谦继续就任青州教谕。

景龙32年冬,太医道陛下病弱,无药可救之时。陛下就下诏请宁王回来监国,主持大局。

冬天,金碧辉煌的紫禁城,笼罩着丝丝凉意,黄色的琉璃瓦闪烁着阴冷的白光,高大恢弘的华丽宫殿在偶尔的霞光的衬映下,俨然如一道道山峰,苍凉而森严,寒冷的北风在它的栋梁彩绘和重檐之间嘶鸣。

紫禁城如同一座阴森的古堡矗立在一片惨白苍茫的地平线上,奔流不息的护城河停止了呜咽,一切似乎寂静了。

宇文凌天的寝宫大殿外,早已密密麻麻站满了一大群皇宫侍卫、御医和朝廷重臣。寝宫内,皇后以及**各位妃嫔无一不是满面愁色,甚至有年轻的妃嫔隐忍不住,当场就低声啜泣哽咽起来。

宇文凌天静静躺在龙榻上,面色浮肿、苍白如纸,印堂间透出暗黄的颜色,任凭祁皇后如何呼唤,依旧昏迷不醒。

大殿之中众臣早已得消息,静默的矗立着,害怕一说话就破坏了这一片宁静。

这是有一个侍卫大声道:“宁王到!”

皇后迎了出来,对宁王道:“这几日陛下虽然病势沉重,仍在勉力支持,想必是心中挂念着你,盼望你早日回京有事叮嘱。我已遣礼部早作筹备,即使近日山陵有变,也不至于措手不及。”

宁王快步走到寝宫之内,陛下见了宁王,招了招手,道:“三弟,我把我儿并江山一起交给你了!”

又对太子道:“凡是听三叔的话!”

见两人点了头,宇文凌天含笑闭上双眼。

景龙朝开国皇帝宇文凌天殡天,享年五十又八。

侍卫在寝宫门前守候良久,忽然听见宫内传来众妃嫔的哭泣之声,且有小内侍掩面啜泣着狂奔而出,传话道:“皇上……皇上……戊时驾崩归天了!”

宫廷内外诸人闻听消息,顿时哀声一片。

众臣伏地大哭,呼喊“万岁”之声不绝。消息传至**,众多后妃、宫女更是大恸不已,如同天塌地陷一般号啕大哭起来。

--------------------------------分割线--------------------------------------------------

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

太子继位众望所归,宁王有陛下旨意:宁王监国。

太子少傅钱大人先停了哭声,道:“太子登基。”

便有无数人附和道:“太子登基。”

一时间,“太子登基”的呼号声响彻云霄。

太子登上帝位,受了文武百官朝见便算登基。

照前朝例,先帝驾崩后,太子坐上帝位之时,便算继位,即为登基。新皇帝就会被大臣们称为皇上。先帝驾崩一月内,择吉日举行登基大典,直到登基大典完成后,皇帝才算名正言顺。

太子登基,有两件事很重要:第一件事就是择吉日举行登基大典。第二件事就是先帝驾崩第七日的安葬。

在此之前,按例下旨:王以下文武官员不准作乐,禁止丧服嫁娶活动。在京的军民百姓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帽着丧服为我哀悼,二十七天不准祈祷和报祭,一个月内不准有嫁娶,四十九天内不准屠宰,一百天内不准有娱乐活动。

皇帝死后停殡宫中,这时被称为「大行皇帝」。灵柩中的大行皇帝,接受宫中备极哀崇的丧礼仪式:发丧、宫中举哀、沐浴、饭含、入敛、发引。在这过程中,以嗣皇帝为首的举哀成员按礼仪官的指挥,高声哭、踊(顿足)。

负责此职的内廷侍从先在殿西廊下设灶,煮热水,准备好沐浴用的器具物件:盆、盘、瓶、鬲(形状似鼎的瓦瓶)、帛巾、沐巾、浴巾、栉、浴衣。内掌事者端著盛以米潘(淘米水)和热开水的盘,授给沐者入内后,嗣皇帝与妃、公主等退出帷外,立在殿东楹间,向北痛哭。

沐浴完皇帝的遗体后,梳理头发。内中有执事者六人抗衾,御者四人用浴巾拭大行皇帝身上的水分,再用浴衣擦拭;浴后,将皇帝安放在东侧的新床上,该床上层是竹席(簟),下层是蒲草席(莞)。头下设枕,枕下有一小囊,盛著掉下的头发和剪下的指甲,准备在大敛时纳入棺中。皇帝身上被裹以明衣、裳,明衣裳适合浴后穿。然后以方巾覆面,以大敛之衾盖身。沐浴仪式以内外的哭声为结束。

负责这一事务的内廷侍从,恭敬地端著水盘走上堂来,嗣皇帝在帷外,用盘中水宽手,再在另外的盘中洗涤宛若贝肉的玉块,然后放在竹器中,执入帷内。嗣皇帝面向西,坐在大行皇帝的床前,揭开面巾,撤去枕头,由太子太傅操作亲纳粱饭,次含玉。完毕,嗣皇帝回到原来站立的位置。掌管服饰的人员抬过来装著袭衣十二称的箱篚,放在席上,摘去大行皇帝的面巾,换上面衣,再以玉塞耳,叫做「充耳」。手上套以长一尺二寸,宽五寸的囊,叫做「握手」,再加上手衣。脚上著舄。十二套衣服,一层层穿上,之后覆以大敛之衾。开帷,内外哭声一片。

第二日,为大行皇帝着十九称衣,称之为小敛。第三日,为大行皇帝着三十称衣,称之为大敛。大敛完毕之后,公卿大夫下堂,回到哭吊之位。嗣皇帝抱持大行皇帝胸口,“冯尸”。然后嗣皇帝捧住大行皇帝的头部抬尸入棺,盖上棺盖后,有司在棺上涂饰。

宫中诸人、文武百官以及有诰命的命妇,入宫哭丧。

第七日发引,也就是出殡,送入陵墓。景龙二十年,宇文凌天就开始在青州为自己修陵,耗时5年。嗣皇帝扶了灵柩,文武百官跟着,缓缓而行,朝青州进发。

及午时,才到青州,送灵柩入陵墓,填了土,等到一行人回了上京,已是酉时了。

这才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第二十四章 登基大典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也是国师选定的吉日。

天亮日出,就看到整个天空湛蓝一片,没有半丝云彩,阳光如同清澈的泉水清澈明亮,落在紫禁城上,泛起一层金黄。风不大不小,既可以缓缓地展开旗帜,又不足以让人衣襟凌乱,吹拂在人的身上,就如同慈母在整理着即将远行的游子的衣襟,让人心头发软。

辰时刚到,二十八声金号角在皇宫中缓缓响起,宇文磊头戴亮黑明珠挂帘龙冠,身穿明黄九五至尊龙袍,脚踏白银驱虎踏云龙靴。

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充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龙袍通身绣九条金龙。正龙绣得正襟危坐,一团威严,行龙绣得极富活力,似动而非动。四条正龙绣在龙袍最显要的位置--前胸、后背和两肩,四条行龙在前后衣襟部位,这样前后望去都是五条龙,这寓意九五至尊。但是我们这样粗略的算下来却只有八条金龙,这与史书上记载的有出入,于是有人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本身就是一条金龙,穿着龙袍后金龙就达到九条了。其实这第九条金龙绣在里面的衣襟上,要掀开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到。

在龙纹之间,绣以五彩云纹、蝙蝠纹、十二章纹等吉祥图案。五彩云纹是龙袍上不可缺少的装饰图案,既表现祥瑞之兆又起衬托作用。红色蝙蝠纹即红蝠,其发音与“洪福”相同,也是龙袍上常用的装饰图案。在龙袍下摆排列着代表深海的曲线,这里被称为水脚。水脚上装饰有波涛翻卷的海浪,挺立的岩石,这寓意福山寿海,同时也隐含了“江山一统”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龙袍上除了龙纹,还有十二章纹样,其中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祥云、蝙蝠等。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镇;龙取其变;华虫取其文、会绘;宗彝取其孝;藻取其洁;火取其明;粉米取其养;黼若斧形,取其断;黻为两己相背,取其辩。这些各具含义的纹样装饰于帝王的服装,喻示帝王如日月星辰,光照大地;如龙,应机布教,善于变化;如山,行云布雨,镇重四方;如华虫之彩,文明有德;如宗彝,有知深浅之智,威猛之德;如水藻,被水涤荡,清爽洁净;如火苗,炎炎日上;如粉米,供人生存,为万物之依赖;如斧,切割果断;如两己相背,君臣相济共事。”总之,这十二章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

宇文磊率文武百官祭告天、地、太庙、社稷坛。各礼完毕,再以皇太子的身份御驾太安殿,正式即皇帝位。正式即位后,文武百官行五拜三叩头礼。群臣行礼之后,依照历朝惯例颁布即位诏书。

每一位新登上宝座的皇帝,在太安殿举行登基仪式的同时,都要隆重发布即位诏书。文武百官在太安殿前跪听诏书颁布,之后再出宫来到运天门前依次站好。

仪卫官托着放在云盘里的诏书,由从官举着黄盖护送出了靖门,将诏书会被安放在靖门外事先停好的龙亭里,一队仪卫校尉庄重严肃地抬着龙亭随着皇宫御仗,出靖门,瑞门,然后沿着承安门背面的阶梯缓缓送上承安门城楼。

接着,宣诏官恭敬地接过诏书在承安门上庄重地大声宣读。之后诏书被放置在礼器中,由承安门徐徐降下,象征着皇帝的诏令从此通行宇内。

最后诏书又由礼部官员恭敬地接下,仍放在龙亭里,然后被一路恭送到礼部,刻版印制,颁行到各部各州。

皇宫外承安门前广场上观礼的人群,跪下,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只见重重宫门内跪倒的文武百官、王朝贵戚,林立于皇宫内外的红翎内卫,以及广场上如海潮漫滩般的平民百姓尽数拜倒,挤挤拥拥如同海底火山爆发后震平的海面,声浪直达天宇!

金碧辉煌的蟠龙宝座,宏伟高大的壮美太安殿,依序而列肃颜整衣的文官武将……

宇文磊坐在那金碧辉煌的太安殿宝座中,坐在那高高的万人之上的中央,成为新一代帝王,颁年号为“景康”。

待礼成,一干人等精疲力尽,却还得站着,还有圣旨得颁啊!

首先是给生母皇后李氏上皇太后的尊号,内阁翰林院拟好的尊号是“仁寿”,并皇太后的表文、册文、金册、金宝这些证明文件及仪仗颁与李氏,皇太后从乾清宫搬到宁寿宫。

其次是册封太子妃刘氏的旨意。册文曰:朕惟乾坤德合、式隆化育之功。内外治成、聿懋雍和之用。典礼于斯而备。教化所由以兴。咨刘氏。乃大臣刘尧之女也。世德钟祥。崇勋启秀。柔嘉成性、宜昭女教于六宫。贞静持躬、应正母仪于万国。兹仰承太皇太后懿命。以册宝立尔为皇后。其尚弘资孝养。克赞恭勤。茂本支奕叶之休。佐宗庙维馨之祀。钦哉。

皇后的表文、册文、金册、金宝这些证明文件及仪仗自送去与刘氏,待皇太后搬完家以后,刘氏再从东宫搬到乾清宫。

又有任命宁王为顾命大臣的,又有大赦天下的,林林种种。

待念完册文,贴身太监小卓子轻声的呼唤:“皇上,皇上!”

宇文磊回过神,道:“众卿平身,朕初登大宝,朝廷的一切还都要靠众位卿家。先皇归天,举国大丧,朕登位又大赦天下。值此政事繁多之时,还劳众位卿家为朕分忧,为国奔忙。有事请奏,无事退朝吧!”

宇文磊见无人出列,挥挥手,回去补瞌睡去了。众大臣也各回各家,吃午饭去了,真的饿啊!

第二十五章 林府大寿 六郎求师

景龙朝换了个皇帝与洛谦家没有什么影响。若勉强要说,就是洛谦没得高官做。但一家团圆也是好的,洛谦也没想升官发财。

让洛谦烦恼的是六郎,六郎这个孩子虎头虎脑的,不像他和徐氏,六郎十足像了外公徐老爷子。洛谦与三个小包子启蒙得都早,六郎比起哥哥姐姐,愚钝得像木头。三娘学三字经只用了一月时间,四郎学三字经也不过三月,六郎学了整整一年半。

好吧!也不是人人都如四郎和三娘般聪慧。不过,六郎啊!你爹没本事,穷啊!你不要动不动把碗捏碎了玩儿,好不?那个石凳子是用来坐的,不是用来玩儿的!地上怎么又多一坑,六郎,你轻点,球要破了!

六郎还想习武,洛谦却是犹豫了。没习武还招呼不过来呢!要习武了,家里还能有好家什么?

林老爷子的请帖正在洛谦伤脑筋的时候递来了--林老爷子五十大寿,大宴宾客,准备摆三天三夜流水席。

林老爷子本来没打算办那么盛大的,无奈林老爷子在武林之中,德高望重,乐善好施,人缘好呢!

你说什么?林老爷子才五十,不算德高望重?这你就见识浅薄了吧!林老爷子是林家枪法的嫡传弟子,他太爷爷最后收的关门弟子,年十三,与武林大会上,乘其不备用枪挑了武林盟主张坚的玉佩,张坚还没察觉来着。还好,林家太老爷打圆场,道小孩子调皮,这才圆过去。

林老爷子无心武林盟主,就是出镖,也是不多的。林老爷子喜欢四处游历,挑战高手。说白了,喜欢踢馆。

所以,林老爷子交友甚广,曾有只带了枪出门,半年后,人家用马车送他回家的事儿。还好方氏不计较,只道:“出门就丢了,进门当捡着了。”

洛府与林府素有来往,两家关系也比较亲密。林老爷子大寿,全家前去道贺来着。

六郎已经四岁了,日日听着一府人说着:四郎四岁时怎样怎样,三娘四岁时怎样怎样。自然是不服气的,想来想去,自己与姐姐没得比,也就力气比哥哥大些。哥哥凭力举石凳得了一个好老师,自己力气比哥哥大,也能找个好老师。

这不,机会不就到了么?林老爷子大寿之日,六郎寻了空子,跑去与林老爷子道:“哥哥的师傅大人,你可知道哪位英雄武艺最高?”

林老爷子哑然,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然天下之大,越是武艺高强,越是不敢妄自尊大。

好半晌,林老爷子才找回声音,道:‘六郎问这干嘛啊!‘

六郎瓮声瓮气的道:“俺想拜师学艺,至少有点比哥哥强!”

林老爷子被呛着了。这孩子这话······转念一想,也就明白了,哥哥姐姐太优秀,这孩子压力太大。这孩子习文不成,只是有把子力气,就想了学了武艺与哥哥一较高低,好叫大家看看。

不得不说,老爷子,你真相了!

林老爷子思来想去,却是为六郎想到了个好师傅。这个师傅姓尤,行二,乳名阿丑。父母早逝,未能得名。这尤二郎有一兵器,名曰马战斧。这斧阔五寸,柄长七尺;重八十斤。尤二郎使得一手好斧,名曰天罡三十六斧。这套天罡三十六斧也是有来历的。

话说尤二郎七岁时老家遭了灾,父母兄弟都因疫病亡故了。尤二郎有把子力气,不过七岁,日日砍柴来卖,也能糊口。

一日,尤二郎砍柴累着了,倒在槐树底下休息,才一闭眼,却看见了一个练武场,两个人正在对打,一人一把斧子,拼的难分难解,倒也刺激精彩,正看得入神,忽然听得有人道:“那小子,你且过来!”

尤二郎四周一望,练武的人没了,只得一个白胡子的道长与自己,指了自己的鼻子道:“老道士,你可是叫我!”

那道士鹤发童颜,仙姿美妙,真的是仙风道骨,不同凡响,也不与他计较。只道:“你能来此,也算有缘,我传你一套武功,却是一百零八路天罡宣花斧,世所罕见,你学不学?”

尤二郎开心死了,马上上前跪倒:“我学,师傅。”

“看好了。”道长从器械架上取下一柄宣花斧,口里念着斧诀,开始挥动手里的斧头,道:“拦腰斧劈一座山,枭首美名人世间。小鬼剔牙力无穷,人间恶人一窝熊。回斧却来掏耳朵,天下太平真不错。回头捎带来一斧,平安上路奔城郭。。。。。。”道士口里念着,挥动手里的宣花大斧,虎虎生风,威风凛凛,万夫难敌。

尤二郎往常脑子最笨,可是这个道士说的话,他全能记得,演练的绝妙斧头招数他看了一遍就全部记住了,道士演练完毕,把手里的斧头交给他,让他演练一遍,尤二郎斧头在手,马上演练起来,也是虎虎生风,威风凛凛。到三十六式时,老道突然道:“坏了,那孽畜作恶了!”便匆匆离去。尤二郎醒来便只记得这三十六式了。自取了天罡三十六斧的名头,与一户胡姓人家做保镖,日子也算自在。

景龙十五年,尤二郎与主家告了假,去徽州一个朋友家赴宴。去了不过三日,回来时,胡家只得了一座废墟,十三具残骸。尤二郎四处打听,才知藏家土司泽旺之子仓央看上了胡家长女,强抢了去。仓央杀人放火,扬长而去。胡家一家十五口,只有胡家幼子被藏在枯井之中,活了下来。

尤二郎是个忠义的,自愿抚养幼主,只是胡家小子体弱,习不得武。及景龙二十三年,胡家小子中了秀才,寻了个教书先生的差事,尤二郎才离了胡家,过起了游侠的日子。

林老爷子也是在外出游历时,遇到尤二郎的,两个人比武一番,点到为止。事后英雄惜英雄,便成莫逆之交。今日林府大宴,尤二郎得了消息,相必是会来的。那天罡三十六斧,最是要些臂力,尤二郎遍寻不着徒弟,如今得了六郎,也是个好缘法不是!

第二十六章 六郎求师 三娘教弟

六郎见林老爷子半晌不理自己,也着急了,扯着林老爷子衣袖道:“哥哥的师傅大人,你可是怕我打赢了哥哥丢了你的面子。若是我习了武艺,日后出门必不与哥哥比武,不让人知道我比他厉害的。”

林老爷子当下失笑,口中却道:“你可要说话算话!”

又道:“我倒是知道一位英雄,武功端是厉害。只是他收你不收,却不是我说了算的。”

六郎道:“哪位英雄,比哥哥的师傅大人还了还吗?”

林老爷子笑道:“我与他走得不是一路的功夫,只是若内力不够,林家枪法倒是必败在这天罡三十六斧之下。”

六郎道:“那我就选这门功夫了。”有缠着林老爷子讲这位英雄的故事。林老爷子无法,自与六郎说尤二郎与那天罡三十六斧的事儿,唬得六郎一惊一乍的。

两人自得其乐,待到拜寿的人陆陆续续来了,寻不着这寿星,才找开来,却见两人在凉亭里说故事呢!

三日流水席,第一日宴请镖局上下、管家、大客户。第二日宴请亲朋好友。第三日宴请四邻。第一日,洛府没赶上。却说第二日宴请。

不说筵席如何热闹,也不说来了那些名满天下的人物,亦不说这些豪杰醉后的丑态。

这里说的是:中午开席,席罢送远客。林老爷子留客,旁的都不留,只留了洛府一家,裴府一家,欧阳府一家,马氏娘家一家。

到了晚上,还有近客与四府的人,六郎因没见到尤二郎,正闷闷不乐呢。忽的听到一声炸雷般的声音,只一声:“吁~”众人耳边一阵轰鸣,半晌没能听清声。

只见一个声音进得屋来,朗声道:“二郎来迟一步,老哥哥可不要怪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