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科技狂人-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完成过渡舱和天宫号空间站的对接之后,直接通知休斯敦和国际空间站做好对接准备。
开天集团拥有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光子计算机,从过渡舱和空间站对接一结束就开始了高速计算,早在天宫号完成减速过程的时候就完成了计算。其实整个过程不需要国际空间站进行任何调整,天宫号本身配合空天飞机就可以完成和国际空间站的对接,之所以通知国际空间站不过是让大家小心碰撞,而通知休斯敦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对方的面子,另一部分原因则是王阵的恶作剧。
第189章 真正的国际空间站(上)
虽然休斯敦航天中心的工作人员都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可那只是中国对其公开了空天飞机升空以及空间站对接过程,将各视频信号同步到了休斯敦航天中心。接到中国发来的通知,这些美国佬被搞了个措手不及,乱成了一团,所有人都打开了面前的各种设备,争取在三十分钟内做好空间站的对接准备。
休斯敦航天中心内忙的一团糟,所有人都在忙着调校面前的设备,校正系统时间、检测通讯信号等。一通手忙脚乱的忙碌,休斯敦终于做好了一切准备,休斯敦的指挥官乔。翰看了下时间,才二十七分过一点,他对自己手下的工作效率很满意。该死的中国人搞的大家手忙脚乱,大概是准备给休斯敦航天中心制造难堪,中国人也不看下美国人的素质,想给美国难堪哪是那么容易的?
做好了一切准备之后,约翰立刻联通中国航天部门的通讯,准备进行下一步的对接调整,天宫号的通讯立刻通过开天集团的控制指挥中心转接到了休斯敦。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接到休斯敦的指令,按照天宫号传递来的数据进行了姿态调整,将自己的对接口转向了天宫号。
经过近半个小时的缓慢加速,天宫号终于再次追上了国际空间站,并顺利的调整好自己的运行速度。国际空间站依照天宫号的指示,向上抬高了自己的飞行轨道,缓慢的开始向天宫号靠近,在两者还有几米的距离的时候,终于被天宫号伸出的机械臂固定住。在国际空间站被天宫号固定之后,整个休斯敦的工作人员忽然发现自己被中国人耍了,所有人都气的想骂娘。
本来以为两个空间站相互对接是个大工程,稍不注意都会出现意外,大家都忙的手忙脚乱,可没想到中国人搞出来的机械臂如此强大,轻易就将四百多吨的国际空间站固定在了天宫号上。休斯敦航天中心忙碌了半天,可唯一曾做的,也不过是帮中国人向国际空间站转发了几条指令,从中国人的技术上来看,即便是没有休斯敦的转接,同样可以轻易的联系国际空间站,完成整个对接过程。
只见天宫号上的机械臂缓缓将国际空间站拉了过去,缓慢的靠向天宫号空间站上的对接口,其间还伴随着姿态调整引擎多次点火启动。因为中国的天宫号空间站比较庞大,重量在两千吨以上,而国际空间站的自重也在四百多吨,所以这次对接的速度要缓慢的多。在太空中没有重力的环境下,如此沉重的空间站一旦高速移动起来,产生的惯性足以将国际空间站和天宫号空间站同时撞毁。
不管是地面上的休斯敦还是开天集团的控制指挥中心内,不管是通过网络观看这次空间站对接过程的网民们,还是通过全数字电视观看的观众,所有人都紧张的看着两个空间站的对接口。就连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们也穿上了宇航服,将自己固定在窗口旁,向外面观察着对接过程,还有几个人躲在电脑屏幕前,通过摄像机传递回来的视频画面观看着空间站的对接口。
所有工作人员手心都捏了一把冷汗,紧张的查看着设备返回的各种数据,王阵也同样非常紧张,握紧的手心中满是汗水。天宫号空间站的建造耗费了大量资金,国际空间站的建造成本王阵也很清楚,虽然整个对接过程经过了数十次模拟计算,已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可一旦出现任何意外的话,同样也会导致两个空间站同时撞毁的事故。
忽然对外宣布天宫号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进行对接,虽然是想给美国、俄罗斯一个下马威,也同时显示一下中国的技术实力,可王阵也怕出现意外。要知道国际空间站内还有十二名宇航员在工作着,而天宫号空间站内已经有近四百名成员入驻,再加上两个空间站的建造成本,一旦出现意外就是超特技的重大事故了。
为了震慑美国和俄罗斯,王阵走的这步就是十足的冒险行为,完全是在刀尖上跳舞,就连中国政府方面都无人知道,开天集团会直接在过渡舱对接之后,直接进行空间站对接。如果这次能够成功的完成空间站的对接,可以让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见识下中国的科技力量,免得美国总喜欢目中无人的向中国挑衅,可一旦这次的对接失败的话,后果很严重,甚至可能是开天集团很难承受的。
大家紧张的看着大屏幕,两个空间站正以五秒每米的速度在迅速接近,不明白的人还看不出来什么,那些了解对接技术的人可是被吓出了一身冷汗。如此沉重的两个空间站在无重力环境下,以如此快的速度靠近所形成的惯性将是巨大的,如果只依靠机械臂是很难控制住两个空间站彼此对撞的速度的。如果在对接前还不能将速度控制下来的话,如果速度的撞击很容易撞坏空间站的舱体,甚至会使内部设备因碰撞发生损坏。
两个空间站的对接端口,仿佛一眨眼间就已经只有不足一米的距离了,整个休斯敦的工作人员都被吓出了一身冷汗,甚至很多人都不自禁的站了起来。就在大家吓的要喊出声的时候,那庞大天宫号空间站上的姿态调整引擎全部点火,在火箭连续喷发了三次之后,两个空间站已经只有十几厘米的距离,对接速度也慢了下来,缓缓在机械臂的拖拽之下拉近着彼此的距离。
近了,更近了,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从面前的大屏幕中,清晰的看到两个空间站的距离,已经只有最后的几厘米了。还有很多坐在电视机前面的人,在网络上冲浪的人,都清晰的看到了这一幕,甚至还有很多正在工作中的人,通过自己手腕上的通讯终端接入网络,也在时时观看着这惊险的一幕。
所有人都在紧张的看着面前的屏幕,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们,更是近距离感受到了强烈的刺激,全体被刚才那高速接近的速度吓出了一身冷汗。就在人人都以为撞击已经不可避免的时候,中国的天宫号空间站忽然点燃了姿态调整火箭,迅速将彼此的惯性缓冲下来。
终于,在中国的天宫号最后一次调整了姿态后,两个空间站用相当缓慢的速度开始进入了最后几厘米的对接。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两个空间站轻轻对接到了一起,就连身在国际空间站内的宇航员都没感觉到任何的震动。
接到中方传递过来的对接完成的消息,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和休斯敦航天中心都感觉难以置信,可面前的各种仪器上也显示着对接已经成功完成。都两个空间站对接成功的消息,通过虚拟网络传遍地球的每个角落之后,所有人都欢呼起来,此刻再也没有了国家的区别,再也没有了种族的区别。
中国人就不用说了,每个中国人都为自己国家的天宫号空间站感到自豪,为这次能成功和国际空间站对接自豪。因为中国向全世界所有国家开放了空间站,只要能够拿出一部分租用费,并且同意将自己的实验数据公开,所有国家都可以直接进入中国的天宫号空间站内,所以,已经有近百个国家的上千名科学家进入了中国的天宫号内。
所有派出科学家进入天宫号空间站的国家,也都欢呼起来,每个人都感觉到了这份激动,这份人类科技进步带来的骄傲。
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的宇航员们,全都激动的打开了国际空间站那密封的舱门,进入了天宫号的过渡舱内,这也是他们第一次进入中国的天宫号空间站。
在中国的天宫号空间站上工作的科学家们,才确认空间站已经成功对接立刻就打开了密封舱门,全体进入了过渡舱内迎接国际空间站内的同事。
虽然地球上存在着很多的国家,而且很多国家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可对于这些忙于科研的科学家而言,科学是没有国界限制的。
在空间站内工作的各国科学家,彼此握手、拥抱的情景,全部通过安装在过渡舱内的摄像机,被实时的传送到了地球上,通过虚拟网络传遍全球每一个角落。在这一刻,全球的人仿佛迎来了共同的节日,在这一刻,仿佛世界上再也没有了国籍,没有了种族的限制,所有人都走上街头,彼此庆祝这个激动人心的日子。
此时在开天集团的控制指挥中心内,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仿佛要将房顶掀起一般,每一个人都激动的欢呼着,相互拥抱在一起庆祝彼此的成功。当两个空间站对接成功的时候,王阵紧绷的心一下也放松下来,虽然对自己公司的超级光子计算机和技术十分信任,可这毕竟是自己的第一次尝试,需要冒着两个空间站同时撞毁的风险。
第190章 真正的国际空间站(下)
昨天不知道为什么肚子疼,难受了一天,我郁闷。
***********************************************
两个完全不同大小的空间站终于完成了对接,各国领导人按耐住激动的心情,互相聚到一起商量了一下,将每年的今天设为全球太空日。各国领导人联合对外宣布,所有参与空间站研究的国家,全国同时放假一天,每年的今日都将举国庆祝这个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就在各国领导人商议如何庆祝的时候,在中国的天宫号空间站内,各国科学家带领着国际空间站的成员,对整个庞大的天宫号空间站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参观。
原本感觉自己所在的国际空间站已经很大了,可当国际空间站内的成员进入到天宫号的过渡舱内,看到中国的天宫号内部那庞大的空间,那种震撼的感觉简直难以形容。国际空间站就仿佛一个宽大的走廊,在走廊两侧摆放着各种科学设备,而中国的天宫号就仿佛是一间宽敞的实验室,内部摆放着数列研究设备。
国际空间站上的所有宇航员都脱下了沉重的宇航服,从打开的蜜蜂们飘进入中国天宫号空间站的过渡舱内。他们一进入中国的空间站内就发现,整个过渡舱内部十分宽敞,比国际空间站内所有的空间加起来还要宽敞很多,那一台台连他们都叫不出名字,说不清楚功能和用途的设备,整齐的安装在过渡舱内。
在天宫号内的科学家带领下,在国际空间站内工作的宇航员们向着下一个舱室内漂去,继续参观着天宫号空间站。毛利山田是一名日本的宇航员,已经在国际空间站工作了四个月时间了,他对中国人制造的天宫号充满了好奇,他也从来没想到中国人能靠自己的能力制造出如此庞大的空间站。
哼,中国人就是一个喜欢内斗的民族,除了勾心斗角还能做什么?就算中国人制造出如此庞大的空间站,内部也一定是一些陈旧落后的设备,怎么能和日本制造的太空舱相比。他才飘进过渡舱就被内部的设备镇住了,尽管他很为自己的学识而骄傲,可他连这些设备有什么用途,应该叫什么名字都搞不清楚,眼前的一切都颠覆了他对中国的认知,强烈的打击了他对日本的信心。
随着参观的进行,他的心越沉越低,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天宫号任何一个舱体内都有很多的设备是自己不知道用途的,就算知道用途的设备也都比美国和俄罗斯的设备先进许多倍,根本不是渺小的日本能够比拟的。越看越震惊,早就听说中国人的很多科技都超过了美国,毛利一直都认为这是中国人自己在鼓吹,可当他亲眼看到了中国人在科技上的实力后,那种视觉上的冲击是难以形容的。
前方就是综合服务舱了,也就是整个天宫号空间站的厨房、食堂、卧室等共存的一个舱室,天宫号内的科学家充当临时的向导,正在对大家讲解着各种仪器和设备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毛利已经没心思听那些科学家的介绍了,他迫切的想要从天宫号上挑出一处比日本落后的地方,不自觉的就加速了向前飘进的速度。
此时,天宫号上的科学家正介绍着身边的各种设备,谁也没注意到他忽然加速向综合服务舱内漂去,自然也就没人去提醒他应该注意的地方。美国和俄罗斯等国的宇航员们因为位置的关系,倒是发现毛利加速飘进的身影,可大家都用心在听着中方专家的介绍,自然也没人会去在意他的行为。
毛利自己一个人顺利的飘过舱门,加速向综合服务舱内漂去,可他忽然发现了一件很不妙的事情。因为中国的天宫号太过庞大,内部空间也就比国际空间站宽敞很多,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地方都是相隔很远才有用来稳定身体的扶手。为了让宇航员更好的在太空中生活,为了让他们能够吃到更好的食物,在天宫号空间站的综合服务舱内,开天集团独立设置了一处厨房、餐厅。
为了防止食物和一些蔬菜碎屑漂浮,被空间站内的工作人员吸入肺部,也为了让工作人员生活的更舒适,整个综合服务舱内都加入了人工重力装置。有很多国家都派了科学家进入了天宫号内工作,很多关于天宫号的信息自然也就传了出去,毛利山田不是不知道在天宫号内有很多地方都安装了人工重力装置,他早就从国际空间站的同事那听说过天宫号拥有人工重力装置。
此时他已经被天宫号内的一切惊呆了,只想着这一切都不可能,中国人不可能超过日本,哪还记得天宫号的人工重力系统。本来在服务舱门口有几米安全的缓冲区,每一个工作人员飘进综合服务舱的时候,都会抓紧舱门处的扶手,缓慢的进入到缓冲区内适应忽然增加在身体上的重力。每个人都会在门口站上几分钟,当身体完全适应了重力的时候,才会缓慢的走进服务舱内。
倒霉的毛利早已被眼前看到的东西惊呆了,完全忘记了人工重力系统的存在,而他进入服务舱的时候,不只没有加速反而还再次加速,结果。。。。。。近百个国家的数千科学家都看到了一幅搞笑的画面。
毛利高速飘过了重力缓冲区,当他感觉到作用在身体上的重力的时候,整个身体已经飘进了综合服务舱内部,完全找不到可以抓扶的位置。人在无重力的环境下是无法控制自己动作的,尽管能够进入到太空工作的人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精英人物,可人与身具来的恐惧感却不是什么人都能控制的。
忽然无法控制自己的动作,眼看着自己向前方撞去,毛利再也难以控制自己的恐惧感,本能的“哇,哇”大叫着向下坠去。空间站内的大气压力和地球上相同,丝毫不影响声音的传播,一时间,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哇,哇”大叫的他吸引了过去。
所有人都看着毛利在空中张牙舞爪,从近两米高的空中怪叫着,一头撞在服务舱内的吧台上。开天集团在当初设计太空舱的时候,考虑到了太空中的需要,就将很多地方设置成了圆弧形状,在舱内很多容易发生磕碰的地方更是采用了一种弹性钢板制造。尽管毛利的速度并不算快,飘行的高度也不高,撞在吧台上并没有撞出一脑袋的大包,可那狼狈相却是无法避免的。
这下所有人都憋的脸色通红,努力控制着自己的笑意,表情古怪的看着狼狈的躺在地上的毛利山田。也不知道是谁最先忍不住笑出了声的,一声轻笑成了导火索,这下所有人都忍不住大笑了起来。毛利终于在大家的笑声中反映过来,赶紧狼狈的爬起身来,大家的笑声是那么刺耳,让他感觉充满了嘲讽,更是让他感觉无地自容。
毛利此时离大家的距离有二十多米,他站在原地也不是,走过去和大家漂浮在一起也不是,一时间涨红了脸孔。中方的专家看到他窘迫的样子,毕竟以后还要一起共事,不想他太下不来台,看大家笑的差不多了,直接将大家请进了综合服务舱内,开始介绍进入服务舱需要注意的事项。
天宫号空间站内布满了各种摄影机,央视早就和开天集团签好了播出合同,全程直播空间站对接过程。因为是全程直播,各视频信号完全依靠编辑的直觉进行切换,在中方专家介绍各种设备功能的时候,导播将画面切入到了服务舱内。他的本意是不想观众们看着重复、枯燥的画面,可没想到视频中正好显示着,毛利离开队伍加速向服务舱飘去。
从毛利离队一直到他撞到吧台上,然后摔在地面上的狼狈相,直接通过央视的直播画面传遍了全球各国家。几乎所有国家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还有正戴着虚拟头盔在网络中观看全过程的网友们,都清清楚楚的看到了这一幕画面,这下所有人都被笑翻了。
央视为了这次节目的直播,派出了自己最有名气的主持人,可看到这一副令人发笑的画面,主持人笑过之后也不知道该怎么解说了。其实不需要主持人解说,大家早从毛利的长相上猜到他是日本人了,很多网友都把这段视频截取出来,做成了动画文件在聊天工具中传递。如果有人问网络中哪个国家最出名,所有人都会回答日本,因为日本的宇航员曾为大家表演过太空飞摔。
向大家介绍完天宫号之后,中方的专家将所有人都领到了服务舱内,为空间站的顺利对接进行庆祝。各种在无重力的国际空间站中,根本就无法品尝到的食品,都被送上了餐桌,让在国际空间站内工作的宇航员们,在太空中品尝到了美味的中餐。
很多宇航员根本就没吃过中餐,即便是听说过中餐的美味,也没机会到中国去品尝,谁也没想到自己会在太空中品尝到一直没机会品尝到的中餐。各种由新鲜蔬菜制成的美味菜肴,像流水一般被送上餐桌,有人不禁惊讶的问道:“哇,这都是新鲜的蔬菜?只是这些蔬菜的运送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消耗了,中国宇航员的待遇已经这么好了吗?”
有中方的专家笑着解释道:“天宫号空间站可是我们开天集团自行制造的,虽然现在是由国家控股,可各种补给还是我们公司自己负责的。这也就是在太空中,很多蔬菜不方便运算过来,像我们这样的科研人员如果是在地球上,每餐都有几十种菜色可以选择的。”看到其他中方科学家肯定的神色,这些在国际空间站辛苦了数月的宇航员都羡慕不已。
每个国家对宇航员在太空中的饮食都有着严格规定,每个宇航员在进入太空之前,都要提前几个星期就做好准备,并严格的控制饮食。要知道在天宫号内工作的中国科学家,很多都是开天集团的工作人员,他们不仅像自己一样可以拿到高额的薪水,更可以吃到各种新鲜蔬菜。只是每次向太空站运送各种蔬菜等补给,就会产生一笔庞大的运输费用,即便是美国经济状况良好的时候,美国政府也不可能为这笔费用买单。
第191章 多国太空实验项目
忙完了空间站对接之后,几乎全球内所有具备一定科技力量的国家,都派出了自己的专家组赶到了中国,共同讨论各种太空实验项目。
对于没有能力进入太空进行实验的国家,这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只要自己国家派出专家进入太空,并允许所有试验资料对全世界公开,自己也就能得到其他国家的实验资料;对于一些支付不起太空实验费用的国家,中国还允许其用各种资源来换取实验资格,没有资源的国家还可以向中国提供各种商业上的便利,缩减对中国进口物资的关税来解决。
一时间各国的专家团纷纷赶到了中国,就连一些比较贫困的南非国家也派出了自己的专家团,因为是世界各国同时合作进行的一个项目,彼此的争斗都被放了下来,国际局势显得一片大好。所有国家派出的专家都被带到了开天集团内,和开天集团的专家共同进行各项目的讨论、制定和分配。
能够被这些国家派到中国的专家,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数一数二的,可那只是在外面,在开天集团面前却是不够资格的。当所有专家听说开天集团要对自己进行培训的时候,一些从科技落后的小国家来的专家还感觉不到什么,可美国、俄罗斯等大国的专家都在心底感觉到不忿。
中国做为一个泱泱大国,在科技方面发展要比其他大国晚上数十年,原来相比于其他大国来说,中国一直是科技最落后的国家,也就是最近几年才赶上来,可想要对自己进行培训恐怕就是在开玩笑了。
当这些专家被送入到开天集团的实验室内,进行为期半年的强化培训的时候,再也没有人感觉到心中的不忿了。面前各种从来没有见过,完全叫不出名字的各种设备,让人看的眼花缭乱,甚至还有很多自己熟悉的设备,可在这里已经完全变了样子,功能更先进,更加实用,这一切都显示着中国的科技力量已经超越自己的国家许多。
就在开天集团的专家对这些国家派来的专家进行培训的时候,开天集团升空了第二座太空工厂——电子材料工厂。这也是继太空轴承和金属材料工厂之后,开天集团发射的第二座太空工厂,主要是用于大批量培育电子工业所需的各种晶体。
第二座太空工厂比第一座还要大上许多,升空过程自然也更加难以隐蔽,如此大的动静自然瞒不过在基地内培训的各国专家。当这些专家发现开天集团在将如此的庞然大物送入太空的时候,那种心底的震撼简直是难以形容的,甚至有人激动的流下了眼泪。
美国的科学家对于在太空组建工厂,曾提出过一种名叫“空间工业设施”的典型方案。这种空间工厂由工作舱和供应舱组成,工作舱用于安装生产设备,进行独立生产;供应舱用于补给原料、供应设备和贮存产品。
当时按照美国科学家的设计,整个太空工厂的工作舱的大小为,长度十点零六米,直径四点四米,可装载体积七十立方米、重五千四百公斤的设备;而供应舱可装载体积为五十立方米、重九千零八十公斤的货物。
按照美国科学家当初的设想,这一设施由航天飞机一次运送到预定轨道上,经过组装后就能具备生产能力。这种太空工厂平时无人看守,完全自动化生产,这个计划在当时来看是疯狂的,只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研发资金最后被搁置了下来。
尽管在开天集团的数月时间内,各国专家已经深切的感受到了中国科技力量的强大,可认谁也没想到中国人会如此疯狂,想要将如此庞大的金属物体送入太空中。
中国人上次将太空工厂送入太空,大家都或多或少的从网络和央视的新闻中了解到了一部分,当时每个人都认为是中国人在夸大事实。如今这庞然大物就摆放在自己眼前,再也没有人认为是中国人在夸大事实了,甚至很多人认为中国人有意将事实进行了隐瞒,上次在电视中看到的太空工厂明明比这个还要小很多。
因为整个太空工厂升空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电力支持,所以整个太空工厂在组装完电池组之后,已经在地面摆放了数月时间,进行各种内部、外部设备的安装。为了拥有足够的电力支持,太空工厂的升空时间更是定位了清晨,当东方升起第一缕阳光之后。
地面上的专家早已对整个太空工厂进行了细致的检测,当太阳能电池板顺利的向蓄电池组提供第一道电流的时候,这座金属庞然大物缓缓的升上了天空。没有人知道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解决重力问题的,各国政府耗费了大量的资金,购买了数千辆中国人制造的悬浮汽车,可到如今也没有任何进展。
所有能够拆卸开的零件,专家们都看不懂原理,更搞不清楚它的用途;还有很多零件在拆卸的过程中忽然就自行烧毁,更有几次引发了剧烈的爆炸,直接将整个研究基地炸成了废墟。各国在损失了数百名科学家,耗费了大量资金之后,再也没有勇气继续进行悬浮技术的破解工作了。
不只是各种反重力技术,中国人的人工失重环境技术同样也是各国觊觎的东西,可相比于反重力的悬浮汽车来说,中国人制造人工失重环境的技术更难得到。反重力的悬浮汽车好歹还能购买到,可人工失重环境只在中国人的一些特定的研究部门中,还有一些宇航员培训机构中才有使用。
开天集团的专家们可没心情去管别人的心情,这些在开天集团工作了多年的专家们,早就了解了王阵的一系列计划。他们现在迫切想要制造出其他的太空工厂,早日真正的进入太空中,在有生之年能够真正的遨游宇宙。
两个月之后,临时接受开天集团培训的各国专家们,乘坐空天飞机进入了太空,完成和天宫号国际空间站的对接,顺利的进入到了天宫号空间站内。这是他们第一次乘坐空天飞机,更是他们第一次进入中国的天宫号空间站,一路上经历的一切都颠覆了他们的认知。
巨大的空天飞机不需要加速,居然可以原地起降,本应该在高速飞行中作用在身体上的加速度也消失了;飞行器和太空舱的对接过程本应该是复杂无比的,可中国人居然只在几分钟内就完成了整个复杂无不的对接过程。
当众人进入到天宫号空间站之后,看着那一台台远超其他国家科技水平的设备,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国人要对自己这些,在各国中堪称学术专家的人进行培训了。以往让自己感觉到骄傲的一切东西,在中国人面前都再也不值一提;自己以往还为自己的各种学识感到骄傲,可在中国人面前,自己就犹如一个小学生一般,一切都要重新去培训。
天宫号内的科学家早就接到了地面控制指挥中心的通知,热情的将新同事迎接到了天宫号空间站内,在彼此介绍之后,为新同事们举行了一场太空欢迎宴,更是让各国派出的专家见识到了中国科技的强大。
中国人不只在抵抗各种重力、加速度上有了成熟的技术,就连在这悬浮在太空中的无重力中间中,中国人还加入了人工重力装置。虽然只有微弱的重力,也就和月球上的重力环境比较接近,可这份技术就不是如今的各国能够靠自己力量掌握的。
在将各国专家送入天宫号空间站之后,空飞三号空天飞机缓缓离开了天宫号,继续向太空中升去,它的目标是那巨大的太空工厂。虽然各国都为进入太空的运送费用发愁,每次送宇航员进入太空,如果没有意外情况的时候,至少都要工作三到六个月时间,甚至还有人在太空中连续工作了一年多,可开天集团却不在乎每次起飞的运送费用。
自从拥有了高性能的太阳能电池板之后,整个氢制取工厂已经不再需要额外提供电力,而且在氢制取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纯氧。一部分纯氧被装入压缩气罐中,被提供给国内的医疗机构和工业用途使用,而一部分设备排放出来的纯氧则被排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