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无限流同人)快穿之做好事不留名 作者:糯米水晶糕(晋江银推vip15-03-09完结)-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她才说,妙言的表哥寻摸到他周围的人,总归品性不会太差。
    杨氏一听也有道理,只好无奈说到:“仅此一次,下不为例。”
    …………………………
    便是相约跑马那日。
    武颜和武颖让下人牵着之前高阳送的马匹,自己二人乘着马车去了郊外。
    到了郊外,但见妙言和上官云欢都在。
    云欢是新婚,气色极好,难得没有冷着脸。
    远处站着的正是云欢的夫婿徐勤和妙言的表哥沈赫。
    人到齐了,因为都不是什么陌生人,大家也便齐头并骑——因为长孙皇后百日已过,民间倒是不太禁婚丧嫁娶娱乐活动了。不过东阳公主是妙言的嫂嫂,所以高家的花宴停了许久,妙言想要松散,便只能约三五好友来郊外,以狩猎为名头很不合适,只能说是跑马。
    晌午休息的时候,在河边碰到了另外三五位出来游玩的小郎君。
    妙言看到那些小郎君前来与自家表哥和上官云欢的夫婿打招呼,又忍不住对着武颜和武颖说:“前边儿第二个,你们看是谁?”
    武颜统共也没见过几个外男——因为死宅。摇摇头问:“谁呀?”
    云欢在旁边毫不给妙言卖弄的机会,张口就说:“长安县令郭孝之子,郭诚。”
    武颜还是一头雾水,倒是武颖反应过来:“啊!几年前在妙言家里玩投壶,与二姐姐你比试的那个人!”
    原来是他。
    当初那个腼腆的小男童也变成翩翩少年郎了。
    不过相由心生,看他天庭饱满嘴唇厚实,该是一个老实头子。
    妙言见到自己想要说的都被抢话头了,很是不甘心地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武颜,然后挤眉弄眼一番。
    武颜自然是很快就明白过来,郭诚等人应该不是无意到这里的,妙言的效率真高,这么快就托她表哥把事情办妥了。
    眨眨眼表示自己明白了,武颜比划了一个大拇指的动作,妙言看到自己被武颜夸奖了,很有几分得意洋洋的意思。
    几位小郎君同行,于是女眷们就带上了帷帽。
    徐勤作为已婚人士,自然是辈分最长的,给两边的人略微做了介绍。
    少年正是爱好颜色的时候,前一阵子武颜在长安城出尽风头,如今虽然已经散去了热度,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对这样一个可以说是文武双全的小娘子很好奇。
    不断有人偷偷打量武颜。
    相比之下,青涩小苹果武颖、已经为人妇的云欢和名花有主的妙言都没有被这么频繁地偷瞄。
    武颜算是习武之人了,感官敏锐,被人偷瞄总觉得不舒服,于是暗暗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反应过激了。
    不过在这么一群人里面,单独的那一个老老实实看着脚下的郭诚就显得比较突出了。
    沈赫本来就更中意推荐郭诚的,一来他确实是性子很不错,二来嘛,郭诚已故的母亲是自己母亲的族妹,临终前把郭诚的婚事托付给自己娘亲。
    现在看来,郭夫人做得真是对啊!
    那郭大人自从丧妻之后,心灰意冷了好一阵子,最终也没续弦,而是一心扑在为官之上,十余年来,从从七品上的中下县令做到了正五品上的长安县令——郭家从前就是一般人家,没有家族的助推,能走到这一步,沈赫对这个远房姨夫还是挺敬佩的。
    可是男人毕竟是粗性子,哪里能够考虑他独生子已经到了可以定亲娶妻的年纪了?最后被自己母亲派人去提醒了之后,却因为郭家在长安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亲戚,那表姨夫还是吭哧吭哧提着糕点来自己家,让自己母亲费心为郭诚寻一寻。
    沈赫想到实心眼的表姨夫就觉得好笑,多亏如今天子脚下吏治清明,不然他那不知变通的性子怎么能做成长安县令?糕点,哈……
    便是暂时还不知道妙言表哥的盘算,武颜也觉得郭诚这个人挺不错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武颖喜欢。
    两三次的接触之后,武颜觉得郭诚的心性确实不错,为了避免被蒙蔽,她还特意找了李治帮忙探一探郭诚此人的私下为人。
    武颜提出来的要求,李治自然是无一不答应的。
    这也不是什么难办的事儿,过了一旬,李治告诉武颜:“那郭诚确实是个不错的。”
    得到李治一句评价,武颜就放心了,又细细问了郭家的情况。
    李治也毫不厌烦地说:“郭家人口简单,郭诚母亲去世之后,他父亲一直没有续弦,目前家里的家业是郭诚的祖母在打理。”
    “郭大人有小妾通房吗?”武颜问得仔细。
    李治还有些不好意思回答:“有两个通房,一个是最早跟着他的丫鬟,另一个是郭夫人的陪嫁丫鬟。年纪都挺大了,并无子嗣。”
    武颜听得也足够满意了。
    因为妙言转达了沈赫的意思,就是说郭家老祖母是平民出身,也没什么机遇给孙子找合意的媳妇儿,如今郭诚婚事被托付给了沈赫娘亲也就是妙言姨妈。
    武颜一听,两家还有这样的关系,更是觉得挺不错的。
    因为妙言知道武颜在武家基本上就是能做杨氏主的人,听闻武颜满意,很是兴奋地说要去告诉表哥——一直瞒着元芳行事,觉得好激动哦!
    沈赫做事老练,一番行动之后,郭家老祖母果然对武家满意得不得了,在她老人家看来,国公爷的嫡出女儿配自家孙子,孙子是走大运了!
    武家等到郭家的媒人上门了,杨氏才知晓此事。
    杨氏觉得郭父才是区区五品官儿,郭诚又没有官身,有些不满意。
    耐不住武颜嘴皮子得得得:“娘,撇开郭家小子没有官身这一点,你看看别的:郭家没主母,小妹嫁过去不用对着婆婆行规矩,又可以直接掌家。有咱们武家的名头在,想必在郭家是一点气也不会受。元芳的性子你又不是不知道,真去了高门大户里,可别被吃的骨头都不剩!”
    杨氏一听:确实啊!
    武颜又说:“听说那郭诚已经是秀才身份了,可见人也是上进的,日后晋王殿下去就藩,随手划拉一下,我的妹婿怎么可能没有前程?”
    杨氏一想:没错啊!
    这话其实说给外人听,外人必定会嗤笑:你武元华不过是国公女儿,武家起于微末,真是好大口气才能说得这么笃定。好似嫁给晋王殿下之后,就马上能做稳晋王妃的位子似的。
    可是杨氏做人,一向是没啥大主见的,守孝几年都听武颜的话成了习惯。如今武颜这么说,她也是深信不疑,丝毫不觉得自己二女儿高攀晋王之后会有“不得宠”这个可能。
    最后小相氏有心无力,只能在武元庆归家之后把这事儿说给夫君听。
    武元庆大怒:什么郭家,哪个旮旯头里面冒出来的,坏了自己的计划!
    当下也不顾是夜里,就直奔杨氏的院子而去。
    小相氏见夫君鲁莽,连忙跟着去。
    武颜在自己院子里,足不出户就得知大哥奔向正院的消息,她整整衣裙,挑眉一笑:“青桐、翠柏,咱们也去。”
    青桐、翠柏被武颜这么一笑给晃了神:小姐笑得真好看!
    穿着繁复的六幅裙,武颜用炭笔轻轻扫了扫自己的眉峰和眉弓,整个人就显得凌厉起来。
    等她到的时候,杨氏的院子里已经是剑拔弩张的气氛了。小相氏劝不住,看到武颜来了,更是着急去拉扯武元庆的袖子。
    武颜轻笑一声:“哟,今儿吹的什么风,大哥也来了。”
    武元庆皱眉:“我在个母亲商议事情,你且退下。”
    “大哥不辞辛劳,大晚上也要来商议的,必定是要紧的事情,怎么偏生不让我听一听?”武颜端详着自己莹润的指甲,勾了勾嘴角,“莫不是在说元华的婚事?”
    武元庆眉头皱得更紧:“你一个未出阁的姑娘,懂什么?”
    武颜毫不在意对方的语气不佳,反而是很轻描淡写地说:“我觉得郭家就很不错。”
    “你!”武元庆气急。
    “大哥,你的眼界太小了,今日我就不妨把话说开。你打的主意,我知道。可是与其想出这样一个法子以便以后来挟制我,不如大家相安无事。毕竟我是姓武的,在外人眼里咱们就是一家人,以后的日子且长着,只看眼前,却是大哥的不足了。”
    武颜的一番话毫不客气,可是说是完全不像妹妹对着哥哥说的话。
    武元庆看着对方丝毫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的样子,很是出火,被小相氏拉扯之后回神,知道如今若是撕破了脸,才是划不来。又有武颜气势十足,真的是震住了武元庆。
    武元庆夫妇灰溜溜地离去,让武颜大感失落:这么容易就被打发了?连珠串都只是微微灼热而已,看来武元庆真是个连使坏都没天分的人。
    武颖的婚事在几个月后也定下了,就是郭家,两家约定等到武颜出嫁后在办婚事,毕竟长幼有序。
    ……………………
    匆匆一年过去,贞观十四年又来了。
    李治除服之后,言官们又开始蹦跶要他就藩。
    李世民恨恨得甩了一回折子!

  ☆、第三十七章

贞观十四年,晋王李治十二周岁。
    李世民早先就发过话,说是要等到晋王大婚之后再让他就藩。没想到朝中的大臣们如此等不及,在晋王的孝期结束之后再次提出这件事。
    烦恼之下的李世民去寻来大舅子长孙无忌。
    此时的长孙无忌也算是标准的□□,自然觉得妹妹的小儿子早早出长安也不是什么坏事,免得在京城里呆的久了,生出什么不该有的心思,就如同青雀一般。毕竟都是自己妹妹的亲生子,妹妹病重的时候也表露过唯希望几个孩子一世无忧的意思,早早离开,避免兄弟相残。
    长孙无忌盘算一二,居然劝慰李世民,让雉奴去并州也确实是一件好事。
    这长孙无忌白面美须,仪态翩翩,不疾不徐地给李世民分析来,说雉奴去了属地之后能得到如何的锻炼等等。
    这一番话可比魏征以及众言官说得是顺耳多了,李世民听得也觉得很有道理:“可是雉奴毕竟年幼,青雀去相州的时候也已经是十五了呢!”
    “这有何难?陛下尽可以派一些忠心能干的属官,晋王殿下身边伺候的人也是从前妹妹精心挑选的,必定是服侍得滴水不漏。”长孙无忌拈了拈胡须,“前年陛下不是给雉奴物色好了晋王妃?听闻武家小娘子年岁长雉奴一些,以微臣看,不如便让她一同去照顾雉奴就是。”
    李世民想想,对啊,周围奴婢的伺候怎么也比不得身边人精心,从前观音婢就很喜欢武家的武元华,三番五次夸奖她是一个有成算的,自己见过之后也觉得她很不错,如今她的年岁比雉奴大一些,正好可以看顾好雉奴。
    不知不觉间,李世民的思维已经从“要不要让雉奴就藩”变成了“派什么人跟着雉奴就藩”了,可见长孙无忌能够位极人臣不是没有道理的,他能够精准地猜中李世民的所思所想,还能够迂回地让李世民赞同自己的意见。
    于是在武颜和李治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的婚事就这么被提前了——因为晋王殿下需要一个“保姆”。
    皇家办事情,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非常有效率,当然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非常没有效率。端看是一个什么情境。
    而李治和武颜的婚事,则属于非常有效率的那一类。
    从六月钦天监算好日子之后,到八月大婚,历时两个月。不可谓不迅速。
    幸好早在前年武颜被赐婚李治之后,武家就置办起了武颜的嫁妆——就算再怎么不乐意,武元庆还是不能在嫁妆上太过于苛待这个自己一点也不喜欢的妹妹。
    小相氏一贯是个头脑清醒的,也不会做出什么能让人拿捏把柄的事儿。
    因此武颜的嫁妆也算是勉强能看得过去——自然,想要多么厚重、多么出彩那也是不可能的。
    幸好武颜本来就不太在乎这些个,反正小正太给自己的金银钱财是丰厚的紧,在杨氏无数次叨叨说小相氏刻薄自己女儿之后,武颜终于忍不住叫青桐拎着一个小匣子去了杨氏的正院子。
    匣子虽然小,可是也有一二十斤,青桐是使足了吃奶的力气才能摆出一副轻松的样子。不然一路上人多眼杂的,看到自己吃力地提着小匣子,还不知道会传成什么样子。
    果然跟着武颜时间久了,青桐也是思虑周全的。
    到了杨氏的屋里,杨氏身边的白兰玉兰都已经是二十多的老姑娘了,可仍旧是杨氏使唤得最习惯的丫鬟。
    武颜一个眼神,白兰玉兰就乖巧地出了门去。
    杨氏不解:“元华这是怎么啦,还有什么事要和娘悄悄说的?”
    武颜微微一笑,示意青桐把匣子放到杨氏的面前。
    疑惑不解的杨氏在武颜的眼神示意下打开匣子,然后倒吸一口气:“这许多金子是哪里来的?”
    倒不是杨氏眼皮子浅,都说盛世的古董、乱世的黄金,唐初的黄金性价比很高,武家不是没有家底的,但是一个女儿家能够拿出这么上百两的金子,确实是骇人听闻了。
    杨氏家里原本就有些没落,嫁入武家之后开始管家,也不过是扣扣缩缩弄了点私房钱。
    总之,武颜早就知道原先看的古装电视剧是个不靠谱的,随口几千几万两白银仿佛是遍地可见。可是,实际上并非如此。
    因此,这么一匣子的黄金在如今的购买力实在是不可小觑。
    面对杨氏惊骇的神色,武颜轻描淡写地说:“这是晋王殿下命人送来给女儿的。”
    杨氏不疑有他,也完全不去怀疑为何晋王殿下会送这些黄白之物。
    这便是应付脑子简单的人的好处了。武颜略微一解释,杨氏就相信了晋王殿下早先就个元华是有交情的,如今更是悄悄命人送来黄金给二女儿压箱底。
    杨氏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我就说我儿是有大造化的。哼,小相氏算盘打得精,生怕多给你嫁妆了,便会掏空这武家的家底,如今咱们手里有银钱,什么也别怕,明日就叫珍宝斋把长安城里最时兴的头面送过来。将来你可是晋王正妃,怎么能失了贵气!”
    武眼今日拿出金子不过就是为了让杨氏安心,别再老去小相氏那里寻晦气,毕竟平心而论,小相氏这个大嫂做得还算是尽责的,而她的大女儿武宜安也是有脑子的机灵人,知道经常来自己的院子里卖个乖。
    武颜无可无不可地答应了次日来陪杨氏选头面,又说就把这一匣子的金子都留在杨氏屋里了。
    杨氏一开始还拒绝:“这是晋王殿下给你的,你就好生收好便是。”
    武颜笑称:“这也太沉了,我叫青桐今日拎了过来,便没打算在拎回去,总归明日里还是在娘的院子里选头面的,何必多此一举?”
    杨氏想想也是,就自己收好了金子。
    次日,武颜和武颖去杨氏院子请安,不一会儿就有管事婆子来通报,说珍宝斋的掌柜娘子带着首饰头面来了——这便是古代版的上门服务了。
    武颖还不知道为啥娘忽然要买头面,但是也晓得这肯定是为了二姐姐选的,毕竟圣人一道圣旨下来,全家都在为二姐姐出嫁做准备。
    珍宝斋掌柜的妻子是一个颇为丰腴的妇人,长相也不是十分精明、能说会道的那种,正是适合去深宅大院里上门服务。
    只见她从随身带着的小箱子里掏出一大叠的折页画册,上面有各式各样的首饰。武颜细细看去,每一款都标注了用料、重量、宝石级别、珍珠尺寸等等,清晰明了。
    那掌柜的娘子还恭敬地说:“若是府上夫人小姐不满意现有的款式,也尽可以指定样式给咱们珍宝斋订做,就是耗费的时间会久一些。”
    杨氏一面看着画册,一面对武颜说:“我看这个赤金红翡的牡丹花步摇就很不错,我儿相貌姣好,最是适合明艳的首饰。”
    武颜看了一眼,确实是很明艳,不过稍显老气了一些,果然是杨氏等妇人会喜欢的款式。不过她也没出言反驳杨氏,总归买什么首饰都是小事,没必要计较。
    底下的掌柜娘子听到杨氏开口就点了用料十足的赤金首饰,知道今日里怕是有大买卖了,心下欣喜,但是面上仍旧不露声色,恭敬温顺地站着,听凭吩咐,也并不插口搭话,唯独在杨氏或者武颜开口询问的时候,不疾不徐地给面前的夫人、小姐细细讲了。
    看来珍宝斋在内宅的生意能做大,也不是毫无根据的,至少连五感敏锐的武颜都觉得和面前的商人妇说话还挺舒心。
    最后杨氏给武颜定下了三套赤金头面、两对贵妃镯、珍珠项链两串、玉佩玉坠若干。
    女人就没有不喜欢购物的,尽管武颖知道今日是为二姐姐选首饰,可是也不妨碍她对着折页的画册看得津津有味。
    杨氏合上画册:“就这些吧……”
    武颜开口:“等等,今日怎地只给女儿挑首饰呢?我看这一套珠花也很不错,最适合元芳了;再有这玉簪也很称娘你;珊瑚珠手串大姐肯定喜欢……”
    武颜手指轻点,又定下了十几样的首饰。
    杨氏碍于外人在场,没有咋呼,但是还是忍不住说:“二丫头,今日是给你挑首饰的……”
    元华只当做不知道杨氏使眼色的意思,弯弯眉眼说:“知道娘疼我,可是娘要是冷落了大姐和三妹妹,女儿怎么好意思收下这么多的首饰。”
    杨氏被说得没有办法,想着今日买东西,花得是元华的钱,元华既然挂念着元英、元芳和自己,那么也就不推拒她的好意了,反正日后元华成了晋王妃,什么样的首饰没有。
    武颖得知今日自己也有份,倒是开心得不得了:女儿家就没有不喜欢珠宝玉石的,年岁渐大的她也开始注意起自己的穿着打扮了。
    不过今日最开心的人还是珍宝斋的掌柜娘子了,原听闻说诚郡公武家不过尔尔,在长安城也算不得顶尖的人家,没想到人家买起首饰头面来,是眼睛也不眨的。
    掌柜娘子收下定金,道是必定会尽快把首饰做好送过来。
    果然没几日,珍宝斋就把武家预定的首饰都做好了,杨氏和武颜清点之后,很爽快地结算了银钱。
    那一匣子的金子买首饰是绰绰有余的,杨氏要把剩下的还给武颜,武颜摆摆手:“剩下的就给娘打些金豆子、金葫芦的,赏人用吧。”
    杨氏想着自己女儿的不就是自己的,也就不客气地收下了。
    等到武顺再次回家来为武颜婚事搭把手的时候,杨氏把珊瑚手串给了武顺:“这是元华给你挑的。”
    武顺捏在手里,嬉笑着说:“总算她还记得我这个大姐。”原先的七八分嫉妒之情倒是消退了一些。
    …………………………
    八月,作为新娘子的武颜毫无羞涩之感。
    盖是因为要嫁的人实在是太熟悉了,并且相互都这么知根知底,知道是一场两人都必须进行的婚礼。
    何况李世民还父代母职,派了宫里年岁较大的老嬷嬷,来教导未来的晋王妃。老嬷嬷姓胡,得李二陛下示意,对杨氏说了成亲之后,晋王与王妃要暂缓圆房——毕竟晋王殿下年纪还小。
    杨氏一听也确实有道理,作为妇人她也知道女儿若是早早怀孕生产,是绝对对身子没有好处的。
    世人不过是因为讲求多子多福,又并不在乎妇人的身子,才会早早催女儿家出嫁。
    但看天家公主,哪一个是十五六岁早早嫁人的?
    杨氏把嬷嬷的意思讲给武颜听,武颜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去——圆房?哈哈哈!这不是搞笑吗?
    看着奶娘领着大丫鬟整理院子里的事物。未来的晋王妃一派悠闲,家中待嫁。
    倒是李治,连着好几日都没歇息好,长出一对黑眼圈。
    高阳取笑他,他也只是傻笑不说话。
    八月十二,宜嫁娶。
    武颜实在是不想回忆这一天被折腾得如何吃力,幸好有李治早早给了她一块寒玉,不然穿着吉服非得热成翔。
    因为早就听胡嬷嬷讲解过好几十遍皇子大婚的礼节,武颜一丝不错地完成了。倒是让观礼的人觉得陛下钦点的武元华做晋王妃也不是完全不可取的,至少礼节是一点都没错,可见还是个能拿得出手的。至于日后如何,来日方长,总会知道她武元华是个什么人物。
    因为李二陛下早早发话:晋王年幼,不可灌酒。
    于是婚礼的后半程都没人敢来折腾俊俏的小新郎官儿。尽管这个白面俊俏的小新郎真真是可爱得紧。
    挨到晚上,这可是李治和武颜的洞房花烛夜。
    不过武颜带过来的胡嬷嬷和承庆殿的总管胡公公都是得到陛下授意的,行完礼之后,就把武颜带到隔壁去睡觉了——李治松了一口气,满面赤红不知在想什么。
    而隔壁的武颜却丝毫不认床,一觉香甜。

  ☆、第三十八章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武颜勉强算是个文艺小青年,脑子里拼拼凑凑的唐诗宋词一两百首还是能凑出来的,大婚第二日没等胡嬷嬷来唤就因为生物钟的缘故醒了过来。
    看着一屋子的喜庆摆设,她也没什么觉得不适应的——就好像是出门旅游住进宾馆那般,这承庆殿也不过是暂时居住罢了。
    倒是看到了那婴儿胳膊粗细的龙凤红烛,脑子里冒出方才的诗句,没有什么旖旎,只是单纯想起来而已。
    虽说从前课本上学习的时候,语文老师强调了这首诗的深层次含义是: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可是武颜觉得对着如今自己的情况也是很应景的。
    武颜醒来没多久,被屏风隔开的另一边,李治也醒了。少年还未到变声期,带着刚起床微微的鼻音:“阿颜,你醒了?”
    不知什么时候起,李治开始唤武颜为阿颜,这在大唐也算是独一份了。
    “恩,起身吧?”武颜回答了李治。
    屋外是一溜的丫鬟婆子太监,听候差遣。听闻屋内有响动了,胡嬷嬷上前来敲门。
    胡嬷嬷是李世民在李治婚前派到武家去的教养嬷嬷,实则也是从前长孙皇后身边的老人了,如今便是跟着武颜,又回到晋王殿下身边伺候。
    而李治从前就不喜欢宫女往自己身边凑,独独是阿保能够近身伺候。如此一来,承庆殿的大丫鬟分例竟然是空着的。
    好在晋王妃带进来的丫鬟们填补了缺。胡嬷嬷自然就是管着丫鬟们的管事嬷嬷了。
    丫鬟鱼贯而入,婆子和太监在门外听候吩咐。
    胡嬷嬷老当益壮一个顶俩,把晋王和王妃起身之后的穿衣洗漱种种安排得井井有条。
    洗漱妆扮之后,去到正厅,阿保又领着一水儿的小宫女,送上今日的朝食。
    李治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胃口挺好;武颜一直都是有挺大的消耗量的,饭量也不小。
    端上来的一十八道小菜并粥饭点心,基本上都被两人吃完了。
    留在正厅伺候的都是李、武身边的老人了,阿保、青桐、翠柏对自己主子的食量都是很了解的,独独一个胡嬷嬷张了张嘴,最后还是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把一番的惊吓压了下去:这王妃也太能吃了!
    吃完之后便要去请安了。
    因为长孙皇后已经病逝,目前中宫之位还是空着的。一大早,武颜要跟随李治去长生殿见李世民这位公公。
    武颜也不觉得有什么好紧张的,反正日后见到这个公公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再者说,没有成为李二陛下后宫里的武才人,武颜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果然嘛,李世民也不擅长和儿子的妻子说什么,从前这些事都是长孙皇后做的。
    于是李二陛下赏赐下来一对珠宝盆景、一对玉如意、黄金、丝绸、锦缎若干,又吩咐了李治要与妻子和睦,状似不经意地提点了武颜要照顾好自己的夫君。
    被李世民打发完之后,李治又带着武颜去给长孙氏上了一炷香。
    武颜面对千古贤后的牌位,从前并不信鬼神的她如今对着这些也是有几分相信的,在心里默默感激了长孙皇后一番,毕竟是她一力促成了自己与李治的婚事。
    李世民本欲让雉奴带着新进门的媳妇去给宫里几位分位高的妃子请安的,听闻宫人汇报说晋王带着王妃去给皇后娘娘上香了,长叹一声,作罢了此事。
    武颜不知道李二方才想要自己二人去见一见他的小老婆们。
    就算知道也不会膈应。毕竟李世民想要如此吩咐的心思还是比较容易猜到的,无非是觉得李治年幼,长孙氏病逝之后也多亏杨妃、韦妃等人的照料,去取见一见庶母也是应该。
    可是李治这么一番作为,倒是让李世民派人来传话说后宫妃子容后再去拜见。
    于是接下来要见的就是李治的兄弟姐妹了。
    可以看出李世民的x能力是杠杠的,儿女成群——不过话说回来了,生孩子不需要李二陛下出大力气,只要种下一颗种子就够能长出一个果实了,历史上的帝王基本都是儿女成群的。
    武颜早些年见过太子李承乾,如今再见,觉得对方比之几年前确实是改变很大。
    相由心生这句话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六年前的李承乾虽然不是阳光美少年,可是怎么也不会像如今这样,眼眶微微发青,眼角带着戾气。尤其是他打量自己的眼神,总是带着几分淫/邪的味道。
    除了李承乾,别的兄弟倒是没能见着,那有过几面之缘的中胖子魏王李泰还在相州呢。别的皇子也都在属地。
    李世民的女儿一大堆,不过除了长孙皇后所出的那几位,以及高阳公主性格较为活泼鲜明之外,别的都矜持端庄地坐着。
    在这里,武颜收到了一部分的见面礼,也送出去一部分的见面礼,因为李治在李世民的儿女里面排行算是比较小的,总的来说还是不亏。
    一个早上把该拜见的人都见了个遍。
    因为李治把清凉解暑的寒玉送给武颜,回到承庆殿的李治和武颜倒是没有太过狼狈,但是跟着的宫人们都是一身汗水。
    李治找来胡公公,对着他说,日后自己身边的一应事物都交给王妃打理了。这确实附和当时的礼法。
    胡公公虽然不知道武颜和李治之间的渊源,但是见到晋王殿下这么干脆就把内宅的权利交给了王妃,可见对王妃还是满意的。因此待到晋王和王妃午休之后,便带着账册、钥匙、对牌来找王妃。
    李治午休之后就去了书房。
    武颜原先正在和身边的青桐、翠柏以及奶娘徐氏在说嫁妆的事儿。
    徐氏问:“王妃,咱们要不要趁这几日,把嫁妆都安置好?”
    武颜摇头:“若是我猜得没错,我和殿下在长安城里呆不了多久了,不必费这个功夫去打开。”
    徐氏是内宅的下人,可是也听说过皇子就藩这回事,想想自家小姐说的有道理,便又说起别的:“王妃,昨个儿胡总管说了,殿下不爱使唤丫鬟贴身伺候,原先一应事物都是阿保照料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