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同人)红楼小婢 作者:双面人(晋江vip金榜2013.08.16完结)-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别人生气是因为比着自己送的东西,但是自己为了黛玉在荣国府的处境好些,所以打点上下,又何尝做错了呢?并不仅仅是为了湘云方有此举,就是宝钗送些什么东西来,不也一样不敢厚此薄彼?只是觉得到底有些愧疚些。

    湘云面上掠过一丝忧伤,道:“倘若我能当家作主,手里散漫,也不必如此小气。”

    说着,滴下泪来,道:“我也想多拿些东西来打点,可是我哪里有呢?只好先紧着要紧的大丫鬟给。就是这回送的戒指还是和上回一样的,拿不出好东西来。”

    黛玉拍拍她的手,叹气不语。

    她和湘云的命运是一样的,父母双亡,湘云幸在有叔叔宗族照料,自己好在有贾母疼惜,还有一样自己比她的强就是世人总说湘云命硬,她是在襁褓之中失去了父母,而自己父母去世时已经上了四十,虽不算高寿,亦不算短命。

    过了一时,黛玉开口安慰道:“好妹妹,快别多想了,你若着实为难,与其只送几个丫鬟,倒不如不送,都怨不得你。”

    湘云道:“只好如此了。”

    出了一会神,道:“林姐姐,爱哥哥昨儿个竟留了个金麒麟给我呢,比我的还大些,又有文彩,原要拿给姐姐看的,偏他昨儿挨打,府里乱得很,就没说。”

    黛玉笑道:“前儿去玉虚观得了,听闻你有一个,二哥哥特特留下的。”

    湘云低头一叹,不再言语。

    黛玉正要向她道喜,然后借两个嬷嬷教导她几日,她也觉得湘云礼仪上有些儿不大严谨,偏有桑母打发人来接她过去住两日,只得暂且作罢。

    贾母想着府里纷扰,为了宝玉一个难免疏忽了黛玉,便令雪雁收拾东西陪着黛玉过去。

    雪雁喜不自胜,现今都围着宝玉,她们离得远远才好。

    到了桑家,桑母立时就拉着黛玉同坐榻上,打发下人出去,跟前只剩几个心腹,悄悄地道:“今儿一早永昌公主打发人来请我去,我不知何事,不想去了才知道,圣人将来要给你赐婚,叫我不可擅自做主,你可知道了?”

    黛玉不觉红了脸,低头搓着手帕子,声音细若蚊吟,道:“知道了。”

    桑母反松了一口气,笑道:“这样也好,圣人做主赐婚乃是天大的体面,你到了夫家,他们总会让着你一些。眼下你好好调理身子骨,我多教你些该学的东西,以往因你是个女孩儿家,终身未定,所以不敢教你,如今你虽未定亲,却也该学起来了。”

    黛玉起身行礼,道:“多谢表伯母费心了。”

    桑母又向容嬷嬷和张嬷嬷道:“日后两位嬷嬷也可以教导玉儿一些后院手段。”

    容嬷嬷和张嬷嬷方知黛玉竟有此造化,又暗笑黛玉真真守得住,竟然一丝儿消息都没透露,想来是于连生带来的消息,听了桑母之言,忙满口应承。

    桑母道:“玉儿的嫁妆也该预备起来了,别人家的小姐都是自小开始攒嫁妆,攒到出阁时已经样样齐备,偏玉儿没有人做主,只好现在开始收拾。”

    说着看向雪雁,雪雁忙道:“得老太太知道了才好预备。”

    贾母知道了,做主预备是名正言顺,他们私底下倒腾终究帮不上什么。

    桑母点头笑道:“你放心,永昌公主的意思是叫我透露给史太君知道,好好预备玉儿的嫁妆,只等着圣人赐婚。”

    留黛玉住下,桑母尽心尽力地教导黛玉人事,一日不得闲。

    桑婉早已定了亲,对方也是武将世家,亦同黛玉一般,接受桑母教导。

    雪雁有时陪着黛玉一起,有时则在桑家园子里闲逛,因后院都是女眷,桑越年纪大了,也要进军营,白日里从不踏足,故十分逍遥自在,不必担忧碰到外男。

    因从秀月口内知晓桑隆的生日,雪雁提醒黛玉备了寿礼,又亲自做了一双鞋,连同桑家的寿礼一并送到山海关。

    不知不觉过了好些日子,直到荣国府打发人送信来,说墨新的帖子送到那边府里了,黛玉方带着雪雁等人回去,桑母却道:“我同你一起去,有话跟你外祖母说。”

    黛玉心知她要跟贾母透露圣人赐婚一事,及至到了贾母房中,羞得躲开了,去找姐妹们顽,却听说湘云已经泪汪汪地回去了,与别人又无话可谈,只得回房。

    贾母尚不知桑母来意,因笑道:“我素日懒惯了的,平常不出门,倒劳烦你亲自过来,如何敢当?”虽然贾母因贾代善之故仍是国公夫人的诰命,但是桑母也不差,是正一品诰命夫人不说,家中还有实权,子孙三代个个出色,在京城里的地位十分尊贵。

    桑母笑道:“我比老太君年轻十岁,腿脚还爽利,走得动,来看老太君,老太君别嫌弃我烦就是了。”

    贾母连称不敢,忙命人倒茶,又叫人预备席面。

    桑母摆手道:“不忙,只有一件要紧事要和老太太商量呢。”

    贾母诧异,问是何事,桑母方道:“先前永昌公主在我们家里说笑,说要给玉儿做媒,这件事老太君可知道?”

    贾母一惊,脸上不动声色,道:“倒听雪雁提起过。”

    桑母笑道:“不知老太君有何打算?我瞧着永昌公主倒不像是说笑。”

    贾母淡淡一笑,道:“有个和尚说了,玉儿命里不该早嫁,我心里疼她,又想多留她几年,等以后再说也不迟。永昌公主虽看重玉儿,可到底也得听听这话。”

    听了这话,桑母便明白贾母目前并不想给黛玉定亲,她想起隐约听到的传闻,暗暗叹气,嘴里却道:“和尚的话,难道还能比得上圣人的金口玉言不成?”

    贾母大惊失色,道:“这是何意?”

    桑母笑道:“说起来,真真是玉儿的福分,她父亲留下来的余荫。前儿我见了永昌公主一面,永昌公主说初六那日进宫,可巧碰见了圣人,提起她要给玉儿做媒,圣人说已有了主意,要给玉儿赐婚,不许别人随便做主呢!”

    一言既出,惊起四座。

    桑母是客,邢王夫人和李纨凤姐等人皆在房内侍候,都听住了。

    邢夫人惊道:“外甥女儿果然有一段大福分,竟有圣人做主,那可是天大的体面。”

    王夫人看向桑母,也是一脸震惊,更别说凤姐李纨这两位年轻妯娌了,脸上都是又惊又喜,相视一看,仍是有些不敢置信。

    贾母看了她们一眼,然后望着桑母道:“这是从何说起?我竟一点儿消息都不知道。”

    桑母笑道:“永昌公主跟我说,恐惊了老太君,叫我缓缓地告知老太君,说不拘玉儿年纪大小,终究圣人已经说出了这话,咱们总得听着,外人也得透露个消息,免得他们不知道上门来提亲,倒不好了。”

    贾母道:“劳你为此走一趟。”

    桑母见她面上并无喜色,知道她终究是中意自己的孙子,心里不觉一叹,宝玉的为人品性自己听说过,哪里是黛玉良配?倒不如圣人赐婚还体面些,顾念老臣,门第人品都不会太差,黛玉过去,总能得到三分尊重,不敢怠慢。

    午时在荣国府用过饭坐车回去,贾母命人不许声张,将人撵了出去,只自己在屋里。

    黛玉送了桑母回来听到后,沉默了一会,看着雪雁道:“外祖母只怕心里很是伤心呢!”

    雪雁道:“圣人的意思透露下来了,老太太总不能违抗。”

    黛玉点了点头,叹气回房。

    紫鹃此时已经知道了黛玉要由圣人赐婚的消息,既为黛玉喜,又为黛玉忧,喜的是黛玉终身有靠,忧的是圣人随口一说,毕竟没有下了旨意,若是日后忘记了,别人不敢给黛玉说亲,岂不是耽误了大好年华?

    故此她将忧虑一说,黛玉便先开口道:“你很不必担心,我料想就这一二年了。”

    紫鹃问是为何,黛玉道:“你不懂朝堂上的事情,问这个做什么?”

    雪雁却听得有些明白了,长乾帝既然要做给朝臣看,必然是赶早不赶晚,几年后太上皇在不在还两说呢,黛玉今年虽然只有十二岁,但是这个年纪很能定亲了,到时候旨意一下,不过是叫男方多等几年再成婚罢了。

    紫鹃左思右想不得其要,便不多问了,道:“姑娘先回了墨大姑娘的帖子才是。”

    黛玉点头,回了帖子说那日必到。

    雪雁拿出早做好的石榴裙,预备她出门穿。

    紫鹃瞧了两眼,道:“怪道都说慢工出细活,雪雁不动则已,一鸣惊人。瞧这针线做得十分细致精巧,明儿姑娘出门的衣裳都由你做罢。”

    雪雁听了忙摆手道:“好姐姐疼我一些儿,我最不耐烦做这些了。”

    话音刚落,忽听外头说邢夫人打发人送果子来,好容易接过了,一时又有王夫人打发人送来,不久,凤姐和李纨联袂而至,悄向黛玉贺喜。

    黛玉红了脸,啐道:“没影儿的事,你们急急忙忙做什么?”

    凤姐拉着她坐下,笑道:“我何曾急了?不过是为你欢喜,特特带了十几匹上用的好绸缎绫罗,等事情一定,就留着给你绣嫁妆,若是晚一二年,就做衣裳穿。”

    李纨更为黛玉欢喜,含笑不语。

    黛玉羞道:“你还是这么贫嘴烂舌,仔细没你的好果子吃!”

    凤姐道:“我倒不想着果子吃,只想着吃你的饼。”话音未落,身上便挨了黛玉一下子,她依旧笑得前仰后合,暗暗决定晚上等贾琏回来,立时将黛玉的东西都还回去。

    晚间贾琏一听,面上却有不甘之色。

    凤姐悄声道:“老太太不叫声张,府里都不叫知道,我知道老太太心里有气,谁不知道老太太想着把林姑娘定给宝玉?谁承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圣人这么一句话是小,于咱们府上却是大事,只怕也就太太心里欢喜了。”

    贾琏道:“那也不必还东西。”

    凤姐挑起一双丹凤三角眼,嘴角带着一丝冷笑,道:“二爷糊涂了,圣人既这么说,明儿咱们不给多多些嫁妆,如何看咱们府上?不说这个,就是单有圣人指婚,林妹妹将来的人家必定不在姑老爷之下,姑老爷已是二品,林妹妹的夫家更高,你说满京城里有几家?这样的人家,咱们不想着好好拉扯关系,倒为这么一点子东西伤了情分不成?”

    贾琏反唇相讥道:“什么一点子东西,你倒是弄这么一点子东西来!”

    凤姐道:“我王家的东西几时少了?什么好东西没见过?单看我和太太两人的嫁妆也知道了,把地缝子扫一扫就够满府里吃用了。我一心为二爷,二爷到舍不得这些东西!二爷也不想想,等圣人下了旨意咱们再还,林妹妹心里如何舒坦?就看先前还东西时,虽然只还了那么一点子,林妹妹心里仍记得咱们的好处。”

    凤姐素知贾琏手里有钱就往外面花天酒地,没有用到正处,与其如此,还不如让他手里干干净净,看他如何去胡闹,弄得自己心里浸了一缸子醋。

    贾琏无奈道:“咱们如何还?已经花掉了许多了。”

    凤姐断然决定道:“花掉的你我都无计可施,那就把剩下的还了,结了林妹妹这样的善缘,说不定将来你我都要得了她的益呢!”

    贾琏犹有不舍。

    平儿在旁边见了,乃劝道:“奶奶说得极是,现今还给林姑娘,不拘多少,林姑娘记得这份情儿,倘或将来旨意下来了赐婚,要将姑老爷留下的东西给林姑娘做嫁妆,到那时才该打饥荒呢,二爷是奉旨归还呢,还是不还?要还没有东西还,不还就是抗旨。如今还了,到那时二爷只说一句已经还给林姑娘就完了,林姑娘还说二爷没全部归还不成?”

    凤姐听了笑道:“正是这个话儿。”

    贾琏踌躇了一下,心如刀割,可是想到平儿所说的话,却又觉得有几分道理,只得忍痛道:“那就收拾了还给林妹妹,到底没脸。”

    凤姐叹道:“也是呢,上回给时就说剩那么些了,现今再还过去,倒活打了嘴。可是就算如此,咱们也得还。明儿悄悄给林妹妹预备嫁妆,到那时还有的忙呢!”说到这里凤姐又开始愁了起来,好在还了东西她并没有伤筋动骨,随即便丢开了。

    过了几日,黛玉从墨家赴宴回来,见凤姐送还东西,只是一笑。

    雪雁忙忙碌碌地把东西清点入册收好,方走出耳房,对黛玉开口道:“琏二爷和琏二奶奶这回送还的多,总有三四万两的东西。”上回送的东西,统共不过一万两,也就三四张字画和三四件古董值钱些。

    黛玉又笑又叹,道:“总是倚仗圣人之势,方有如此结果。”

    雪雁道:“有势可仗,何必不倚?不拘心意如何,东西收回来才是正经。”

    自从此事透露给贾母知道后,贾母虽然低落了几日,到底还是疼黛玉,私下已经悄悄吩咐凤姐开始为黛玉预备嫁妆,又命用年下各处交的租子来采买东西,贾琏凤姐这回丝毫不敢昧下,忙满口答应下来。

    贾母叹了一口气,对鸳鸯道:“只是苦了我的心罢了!”

    鸳鸯不敢吱声。

    邢夫人和王夫人待黛玉更是和颜悦色,虽然不能告诉别人,可她们如此行为,下人不知就里,但是素来见风使舵,难免对黛玉恭敬了几分。

    贾政和贾赦并不知道,乃因贾母着实明白两个儿子的性子,贾政还罢了,只有为黛玉感到欢喜,对圣人感恩戴德,然而贾赦嘴里没个把门的,若是有什么只言片语出去,反叫外面觉得他们太过张扬,故贾母命邢夫人和王夫人不许告诉他们。

    赖大家的行事周全,不久看出了几分眉目,叫了雪雁回家细问。

    雪雁听赖嬷嬷问黛玉是不是定了人家,不觉一怔,笑道:“祖母如何这么问?”

    赖嬷嬷倚着凉枕,打着扇子,道:“我见老太太近日拘着宝二爷见林姑娘,又见琏二奶奶忙得风风火火,虽然瞒着众人,但是采买的多是能做嫁妆的东西,不免瞧出几分来。你们姑娘果然定了人家?人家好不好?怎么上头一声不说呢?就是定亲,总得过了礼才好。”

    雪雁想了想,道:“事情还没定呢,只是先预备嫁妆罢了,大户人家的小姐,哪一个不是从小儿开始攒嫁妆,府里如今才为我们姑娘忙活,已是极晚了。”

    赖嬷嬷道:“府里姑娘还没动静,偏为你们姑娘如此,想来是有几分意思了?”

    雪雁指了指上头,道:“上头有这么个意思下来,府里先预备着罢了,不知几时才能为姑娘定下,不叫人知道,不过是恐太过轻狂。”

    赖嬷嬷婆媳二人一惊,都道:“那可是大福分了。”

    雪雁抿嘴一笑。

    其实这个消息传出去并没有什么不妥,毕竟圣人就是做给朝臣看的。

    据她所知,外面几家顶尖儿的高门显贵都晓得了,很有几家女眷特特去问永昌公主,事后来荣国府走动,多叫黛玉出去相见,见黛玉人品才貌礼仪样样极好,才略略放心。

    这消息各家女眷知道,他们男人自然也知道了,有的感慨圣人手段好,有的感慨圣人仁厚,有的思索是不是自家儿子中选,等等不一而足。而贾政只顾着和清客赏鉴书画古玩,贾赦只知道和小老婆吃酒看戏,从不出门,故他们竟一点儿消息都不知道。

    只有黛玉一人烦不胜烦,背后跟雪雁抱怨道:“竟一点儿清净都难得了。”

    雪雁笑了笑,因还没定下来,所以都不敢太过声张,可各家得了消息,总得过来看看,以免是自家雀屏中选,府里几个姑娘都是极聪明的人,很快也都知道了,只是瞒着宝玉。

    见黛玉仍是一脸烦恼,雪雁道:“姑娘若觉得闹得慌,不如去桑家住两日。”

    黛玉一听也是,这几个月来她身处风头浪尖,十分不妥,暗想桑家常接她走动,故打发人去说一声,然后禀了贾母,坐车过去。

    因贾政点了学差,八月二十起身,刚送他出门,贾母也未阻拦黛玉。

    及至到了桑家,却见正在收拾东西,黛玉不免有些奇怪,一问才知道桑母听说桑隆身上不大好,要去山海关,见到黛玉,顿时想起容嬷嬷说过的话,便道:“你表伯父还没见过你,正好,你陪着我一道过去,过两个月咱们回来,正好你也躲一躲清净。”

    就算是圣人要赐婚,也不能是黛玉出面接旨,所以黛玉不在家也使得。

    除了从江南到京城,黛玉再没出过远门,但凡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皆是从书上看来,不免有几分雀跃,随即又担忧地道:“只怕外祖母不答应。”

    雪雁一脸惊喜,终于不必圈在京城里了。

    桑母道:“我亲自去跟你外祖母说。”

    等黛玉回去时,果然一同过去,不知跟贾母说了什么,贾母次日便叫人给黛玉收拾行李东西并京城土仪礼物等,叫紫鹃和汀兰在家看家,雪雁带着丫头嬷嬷跟去。

    听说她们要出远门,有羡慕的,也有嫉妒的,神情各异。

    唯有赖家听说了以后,赖大媳妇送了两个大包袱来给雪雁,笑道:“山海关冷得很,想必你们冬天就在那里过了,这里是一身大毛衣裳和一件大氅,是你祖母给的,你住在那里穿戴起来,既显得咱们家体面,也暖和些。”

    雪雁忙拜谢,笑道:“前儿我们收拾东西时,因衣裳多,留着无用,姑娘也赏了我好几身好大毛衣裳呢,去了冷不着。”

    赖大媳妇道:“既如此,也罢了。”

    对于赖家的心意,雪雁却着实感激不已,他们总比别人想得周全些。

    好容易到了八月二十八,贾母命贾琏送黛玉到桑家,与桑母一同启程。
 
 

39

    与桑母和黛玉同坐一辆大车;桑母接了雪雁递过来的茶;嗅着淡淡的香气;又瞅着她用小棉被裹着的茶壶,笑道:“雪雁这孩子待你真真是周全妥帖。”

    黛玉微微一笑,道:“伯母尝尝这玫瑰花茶,是雪雁干娘家今年才收上来的。”

    桑母想了半日才想起雪雁的干爹是荣国府大总管;不禁呷了一口茶,点头道:“果然不错;你血气弱,很该多喝些这个;少喝些茶。”

    黛玉笑道:“雪雁的干娘也这么说呢。”

    雪雁又递了茶碗到黛玉手里;因道:“太太跟老太太说什么了;老太太答应姑娘出门?”

    黛玉听她问,也好奇地看向桑母。

    桑母却是朝主仆二人一笑,道:“我说山海关北边角山里头有一座栖贤寺,明代书法家萧显便是在那里寒窗苦读,明代兵部尚书詹荣也曾寄居于此,不如让你跟我去散散心,然后去寺里烧几炷香,给府上添添福气,叫你兄弟侄儿明儿金榜题名。”

    黛玉和雪雁不觉同时失笑,黛玉道:“兰哥儿倒有几分文治武功,别人还罢了。”

    不过既是贾母之期盼,到时少不得走一趟。

    雪雁透过纱窗看着窗外秋色,草黄叶落,逐队成群,竟是分外斑斓,犹能看到后边车队蜿蜒,天际青空白云,心胸登时为之一清,耳畔等着黛玉讲述笑话给桑母听,语笑嫣然,娇音如珠,并无凄凉之意,反而逗得桑母开怀大笑,险些打翻了眼前的茶碗。

    桑母又笑了几声,拍着黛玉道:“真真你个促狭鬼儿,携蝗大嚼图,亏你如何想来!”

    雪雁一听便知黛玉是将刘姥姥上门来的事情说给桑母听了,她们跟着桑母是八月二十八日出门,故贾政出门后,黛玉同姐妹们起了海棠社,会了史湘云,做了菊花诗,吃了大螃蟹,见了刘姥姥,品了梅花雪,短短几日已是花团锦簇玩得分外快活。

    黛玉挽了挽鬓角,道:“在园子里顽一回,吃的用的顽的经过她就跟蝗虫过境似的,可不是个母蝗虫?我说时,姐妹们都笑呢!不过雪雁说了,老人家并不是来打抽丰的,很不该看轻她,原是几年前家里穷得狠了,衣食无着,过来给二舅母和琏二嫂子请安,琏二嫂子给了二十两银子,过了个好冬,今年复了元气,将瓜果蔬菜的头一茬现撷了送来,也算是有心。”

    桑母点头感叹道:“知恩图报,倒是厚道人。你们自然不缺那一口瓜菜,所受的不过是她的一番心意罢了。想是你们老太太见了她,乐得很,故送了些衣料吃食。”

    黛玉想了想,道:“正是呢,衣料和吃食都给了些。”

    扭头问雪雁道:“刘姥姥走时你去送了,除了老太太给的衣料和吃食,还有什么?”

    雪雁笑道:“琏二奶奶给了八两银子,二太太给了一百两银子,叫他们置几亩地,或是做点小本生意,免得日后求亲靠友。”

    桑母听了,点头道:“府上二太太想得周全,衣料再好,庄稼人在乡下穿不得,顶多进城时穿一回,吃食也不算什么好东西,几日就没了,不如银子好,一百两银子置十几亩地,只要一家子勤快,丰衣足食尽够了。”

    雪雁脸上露出赞同的神色。

    和贾母等人送的东西相比,王夫人给的一百两银子对于刘姥姥来说更实在。

    桑母又问道:“你们就没送点儿什么心意?”

    黛玉指着雪雁笑道:“刘姥姥带了她外孙子板儿过来,她做主送了一些笔墨纸砚书本和一包锞子,叫刘姥姥送他去上学,认得几个字比什么都强。”

    雪雁道:“二太太给了银子,我们就不好再给了,便是给了也不过比着琏二奶奶,故我送了这些东西,读书明理,就算不为了科举上进,但是能看懂账册人名契约也是好的。”

    桑母赞许道:“很该如此。”

    车行了两个多时辰,便有人来请下车,原来已到了一处驿站。

    从京城到山海关,沿途驿站极密,他们不用住在客栈中,早有人先行一步去驿站打点,桑母对黛玉道:“途中不便,咱们就在驿站中将就着用膳罢。”

    黛玉忙道:“一切从简便是。”

    中午便在驿站用饭,荤素皆有,却并不精致,黛玉脾胃虽然娇贵异常,但是这么久以来常吃五谷杂粮,稀粥菜汤,面对这些食物吃得十分香甜,对桑母道:“虽说外面的饭食不及家里的精细,但是家里的太过精细,失了原汁原味,倒不如外头的好吃。”

    桑母道:“你既用得好,那就多用些,我原先还有些担忧,听你一说倒放心了。”

    用过饭,歇息过后,添了食水,众人方又上路,晚间又在下一处驿站歇息。

    雪雁和随行来的春纤、淡菊两个服侍黛玉洗完澡,各自就着热水轻轻擦洗了一遍身子,驿站虽然样样周全,她们随着桑母住在一个院落里,但到底不比在家中,她们只好将就了。

    正叫婆子倒水,春纤正收拾黛玉换下来的衣裳,忽然说帕子不见了一块。

    雪雁一惊,忙道:“姑娘的手帕什么时候不见的?在哪里不见的,我去找找。”手帕子荷包香囊儿皆是贴身物件儿,没有丢的道理,唯恐外人捡到了反拿着过来败坏了闺阁小姐的名头,她们平常在园子里谁捡到手帕子都得问是谁的。

    黛玉想了想,道:“我也不记得了,出门时还系在荷包上呢,荷包尚在,手帕不见了。”

    她说的出门必然是启程时,那就不好寻找了。

    雪雁细细思量,半日方道:“可是那块绣了诗词的鲛绡帕子?原是我的帕子,姑娘说帕子上海棠花绣的好,央我又用黑色绒线绣出字迹来,绣的就是姑娘前儿做的海棠诗。”

    黛玉眼睛一亮,道:“可不就是那一块手帕子,我爱得很,就系在荷包上,你记得?”黛玉素爱精巧之物,雪雁针线本好,书法又佳,绣出来的诗词字迹转折勾踢与真字无异,比之慧纹不遑多让,故她特特从雪雁那里要来,留作自己用。

    雪雁恍惚记起,拍手道:“今儿在上一个驿站吃饭时我还见手帕系在姑娘的荷包上呢,想来是出了驿站不见的,不知道是否遗落在马车里了,我去找找。”

    春纤忙道:“下车的时候,车里的东西都搬尽了,并没有见到手帕。”

    雪雁道:“车里还有几样东西并没有挪下来,想来手帕掉在哪个角落里也未可知。”说着就要去车房看看。

    这些物件归春纤掌管,她又是到黛玉房里最晚,忙道:“怎能劳烦雪雁姐姐?我去罢。”

    黛玉却道:“你去做什么?叫雪雁去,带两个婆子,拿着那个玻璃绣球灯,亮堂些。”

    雪雁听了,先去回桑母一声儿,桑母道:“怎么这样粗心?”忙命两个婆子跟她去。

    两个婆子各自提着一个灯笼,雪雁手里提着黛玉说的玻璃绣球灯,告诉了院外的小厮们一声,一路往车房行来,在车中细细搜寻了一遍,并不见黛玉的手帕子。

    雪雁不死心,又翻找了一遍,仍不见手帕的踪迹。

    瞧来,黛玉的手帕子不知道遗落何方了。

    雪雁懊悔不已,平素她行事也是十分细致,无时无刻不留心黛玉身上的东西,唯恐丢了一两件,如何这次出门便就没在意?虽说出门后黛玉的手帕荷包等琐碎物件儿皆由春纤掌管,但是她是大丫头,更要留心。倘若她没有记错的话,离开上一个驿站时,手帕还系在黛玉腰间的荷包上,怎么一眨眼就不见了?就是丢,也该丢在车上才是。

    雪雁百思不得其解。

    两个婆子挑帘掌灯,见她找了半日不得,神情苦恼,乃劝道:“姑娘的手帕子想来是不知道丢到哪里了,姑娘既找不到,快些回老太太和姑娘一声儿才是。”

    雪雁听了,只得先下车,刚出了车房,就听到马蹄声响,然后有人牵着马过来,看样子是要将坐骑送进车房旁边的马棚里,雪雁忙避让到一处。

    能住进驿站里的绝非寻常人,雪雁一点儿都不敢得罪他们,宁可等他们办完。

    就着灯光,影影绰绰能看出牵马过来的是个年轻人,高大英挺,满身风尘,面目瞧不清楚,但是一双眼睛却如同冷电一般,往她们这边一扫而过,惊得雪雁大气不敢喘。

    那人系好马,倒了些草料喂马,然后大步出去,披风在夜色中猎猎作响。

    雪雁松了一口气,赶紧回自己居住的院落。

    途中身后两个婆子都道:“瞧着模样打扮气度,是往边关去的将领呢,咱们家大爷年轻的时候就是这副模样儿。”这两个婆子是桑家的,口中的大爷指的便是桑青。

    雪雁奇道:“这都能看出来?”

    她只能瞧出方才那年轻人和宝玉一干人很不同,颇有阳刚之气,但瞧不出竟是将领。

    其中一个婆子笑着回答她道:“自然,行军打仗的人和天天在家读书做文章的公子很是不同,他们杀过人,身上总有一股血腥气,而且方才那位大人的马是军马,穿的靴子也是军营里的式样,因此一眼就能瞧出来。”

    雪雁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