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同人)红楼小婢 作者:双面人(晋江vip金榜2013.08.16完结)-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儿挨打,但是皇宫深深,她并不想自己的儿子介入其中,自古以来,夺嫡之争便没有平安无事的,问道:“哥哥,圣人是什么意思?”
  于连生赞许一笑,道:“圣人不会同意的。”
  雪雁顿时松了一口气,嗔道:“既然圣人不同意,哥哥还吓唬我们做什么?”
  于连生笑道:“我只是告诉你们,麒儿已经入了上头的眼中,你们早日做好打算,别叫他牵扯进去,虽说只是个孩子,到底咱们的身份总有些瓜葛,谁让你们和周将军好呢?不止周将军,还有桑元帅家呢。粤南有桑昆元帅,东北有桑青元帅,西南有周元帅,戍守边疆的六大元帅,和咱们有瓜葛的便是一半,谁不放在心上?”
  桑隆致仕后,桑昆封了兵马大元帅,桑青也接手了山海关,几年前接替了桑隆的军权,一门祖孙三元帅,乃是武将之首,在军中地位极重,别处的虽非他们所管,奈何一半武将都是他们带出来的,又是黛玉的亲戚,自然难免惹人惦记着。
  雪雁叹了一口气,道:“只能小心些,咱们千万别搀和进去。”
  赵云还在丁忧,近年无妨,不能出门,也不好待客,只要长乾帝不打算让赵麒做什么劳什子伴读,等离了京城,他们便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他们三个用心良苦,共同商议日后行事,赵麒却在房中悬腕练字。
  房中不似赵云和雪雁的卧室素淡,但是也没什么鲜艳的颜色,桌上放着一个龙纹鼎,飘出一缕青烟,好儿坐在一旁吃着果子,嘴里说个不停,嗅到香气,道:“哥哥,这是舅舅给我的素馨,怎么你屋里点了?妈说,亏得你不怕烟熏火燎。”
  赵麒写完了字,搁笔揉腕,笑道:“不知道昨儿谁拿走了我屋里的沉香。”
  好儿假装没有听到,跳下椅子,跑到案边,踩着椅子看赵麒写的字,煞有其事地用指头点着宣纸,道:“哥哥,你的字大有进益了,比豆子哥哥写得好。”
  于连生进来时,便听到了好儿说的这句话。勤勉好学的金童,娇俏伶俐的玉女,房中除了他们的言语动作,两个丫鬟在旁边微笑看着,当真是好看得很。而于连生的脚步声惊到了赵麒和好儿,两人同时回头,两张笑脸一如美玉,一似明珠,相映成辉。
  好儿伸手扑向于连生,嚷道:“舅舅,你许我的小老虎呢?”
  于连生被她吓了一跳,迅速上前几步,堪堪接住好儿,紧紧搂在怀里,道:“小心些,若是我没有接住,你岂不是摔倒了?”
  好儿笑眯眯地道:“舅舅才不会让我摔倒呢!”
  雪雁跟在后面,也被好儿吓了一跳,道:“就这小丫头嘴甜得很。”
  于连生既然出来一趟,自然带着两个孩子顽,因听于连生说起城里的事情,兄妹二人都说没去城里顽过,于连生当即就带两个孩子进城了,赵云和雪雁都知道于连生的本事,也相信于连生能照料好他们,便只打发丫鬟婆子跟着。
  于连生买的大宅子早已修葺好了,将于家一干人等送入其中,不许出来,因此家里十分清净,赵麒和好儿顽得十分开心。
  为了这外甥和外甥女,于连生索性又告了两日假,单陪着他们。
  长乾帝听说后,允了。
  于连生带着赵麒和好儿在城中各处游玩,这日路过宁荣街,好儿指着宁国府和荣国府说道:“舅舅,他们的门上为什么贴封条呢?我只在妈妈的金银箱子上看到过。”
  于连生笑道:“他们家已经被抄了,没人住,自然封上了。”
  赵麒听了,甚为纳罕,却见两座国公府十分寥落,没有人烟,正要开口,却听旁边有人问道:“这不是于公公?怎么来这里了?”
  作者有话要说:已经补全了,羞愧,今天下午睡过头了,又围观隔壁夫妻吵架打架,o(╯□╰)o


109

   于连生今日出门穿着常服;并不甚华贵;随从亦是打扮寻常;原是为了带赵麒和好儿在京城好生顽耍一番;免得惹人留心,不料竟会遇到认得他的人;但是他也明白京城里都是随处可见的熟人;遂闻声回头,却见是一个妇人,隐约有几分面善。

    赵麒和好儿都觉得诧异,睁大眼睛看着来人。

    那妇人穿着半新不旧的大红撒花褙子,桃红百褶裙;头上插着几根金钗银簪,虽说都是旧物;倒华丽,天生一张容长脸儿,瞧着不过三十来岁年纪,却鬓添白霜,眼露皱纹,憔悴非常,她见到于连生回头,脸上情不自禁地带出一抹谦卑,连忙恭恭敬敬地福了福身子,道:“我瞧着像总管大人,才鲁莽开口,还请总管大人见谅。”

    见到于连生脸上犹有疑惑之色,那妇人不禁苦笑一声,定了定神,方道:“怕是总管大人不记得我了,我原是服侍宝二爷的大丫头,叫袭人的便是。”

    于连生恍然大悟,雪雁陪着黛玉居住在荣国府时,自己几次三番地过去,自然见过贾宝玉身边的丫头,没想到眼前的妇人竟然便是当初雪雁嘴里宝玉跟前的第一得意人,他记得雪雁说过,袭人紫鹃鸳鸯等同她都是一样的年纪,如今看着袭人却显得比她老了十多岁。

    想来情有可原,雪雁的日子一直过得舒心,眼前这妇人明显日子过得艰难。

    于连生含笑道:“你怎么在这里?”

    袭人只是荣国府出来的丫头,于连生并未放在心上,也不知道她早已嫁给了蒋玉菡。

    袭人听了,面上一红,扶了扶鬓边的簪子,金钗银簪上犹闪微光,声音带着几分疲惫,抬眼看着早已摘去匾额的荣国府大门,眼里闪着一点泪花,道:“我就是想念旧主子,过来瞧瞧。总管大人抱着的姐儿倒有几分像雪雁,莫不是雪雁家的姑娘?”

    好儿年纪虽小,但是生得肤似玉雪,眉目婉然,模样儿极似雪雁,又被于连生抱在怀里,袭人看罢,她本性聪明,心中便忖度出几分真相来。

    自从那年蒋玉菡离家后,就此一去不回,除了一些泼皮无赖经常言三语四外,倒不必如蒋玉菡在时那样任由人作践,几次搬家,渐渐的也没人来打扰她了,只是依靠娘家哥哥终究非长久之道,只得又搬回了原处,关门闭户,别人不知道她又回来了,日子倒还过得去,只是她一个女人家带着两个小丫头和两个小厮,不能坐吃山空,她便带着丫头做些针线卖。

    旧年她曾被宝玉踢了一脚,踹到了肋下,虽未伤筋动骨,到底少年吐血,身子大不如从前,蒋玉菡在时,也没有作胎,蒋玉菡一走,只能凄凄冷冷地独守空房。袭人每回想到自己也曾过着夫唱妇随的日子,不觉又想起宝玉之情,因此常往宁荣街走动。

    于连生淡淡一笑,道:“宁荣府已被封锁,贾家之人早已不在,倒不必过来了。”却没有回答袭人问的话,既没有承认好儿的身份,也没有否认。

    袭人容色颇为愁苦,住在荣国府里的日子是她一生中最快活的时光,即使过了多年,仍旧难以忘怀,荣国府上下主仆风流云散,她即便年年过来几趟,也见不到几个熟人,只得低声道:“总管大人说的是,却是我自误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能想到当初寄人篱下的林姑娘如今贵为一品夫人,身份卑贱的雪雁也能成为朝廷诰命,与之相对的荣国府却败落了,自己也落到了这样的地步。

    想到这里,袭人忙问道:“不知雪雁如今可好?”

    于连生看了她一眼,见她一脸慨叹,淡淡地道:“一切都好。”

    于连生无意与她多说,赵麒见状,忙扯着于连生的衣袖,道:“舅舅,咱们走罢,我和好儿还有好些东西没顽过呢。”

    于连生笑道:“好,咱们走,你们看中了什么,舅舅给你们买。”

    好儿顿时拍手叫好。

    一行人说说笑笑,渐行渐远,袭人不由得怔了怔,愣在当地。

    她的两个丫头春桃和春杏赶了过来,伸手扶着她,柔声道:“奶奶,咱们也该回去了,这条街过来看又能看到什么?都已经由朝廷做主了。”

    袭人回首遥望两座国公府,门庭冷落,阶前黄叶满地,贴在门上的封条业已发黄变旧,在寒风中十分鲜明,她忍不住滴下泪来,哽咽道:“谁能想到竟是这样的下场,偌大的家就这样没了,也不知道宝二爷和宝二奶奶回南之后如何过活。”

    春桃和春杏都没有作答,扶着她慢慢往家里走去。

    行到途中,袭人忽然看到一个极标致的媳妇从自己眼前走过,牵着一个三四岁的孩童和一个男子说说笑笑,袭人登时怔住了,那媳妇没认出袭人,径自走过,袭人却认出了她,乃是当年从荣国府里撵出去的四儿,当时王夫人令其家人自行聘嫁,故四儿被放了出去,听说许了一个庄稼汉子,想来便是和她走在一起的那人了。

    看到他们夫妇平和喜乐,袭人忍不住眼圈儿一红,越发伤感。人人都说蒋玉菡有福,娶了她,不想只过了一二年,自己跟他受人作践,他竟一去不回,早知如此,还不如听从哥哥的意思,嫁一个寻常的庄稼汉子。

    只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袭人带着两个丫头将近日做的针线送到针线铺子寄卖,然后闷闷不乐地回家。

    春桃和春杏端着热水上来,服侍她梳洗。

    袭人对着镜子卸下头上的金钗银簪,放在空荡荡的妆奁里,她在荣国府一住十多年,早已享受惯了,出来后亦同旧日,梯己和蒋玉菡所留的财物这些年竟花得七七八八,多是送到了当铺,出来进去也只这几件衣裳首饰,免得打扮寒酸,让人笑话。

    她原先手里有钱时,也曾想过置办几亩地,只是长安城是天子脚下,遍布达官显贵,但凡周边良田,都被他们买去,自己一个小妇人,无依无靠的,哪敢和人买什么良田,因此家里只有蒋玉菡在时买的二十亩薄田,没多少出息,交了税,也将将够糊口。

    春桃拿起梳子,忽道:“奶奶,头油没有了。”

    袭人叹了一口气,说道:“明儿出门就去买一瓶桂花油罢,总不能没有头油使。”

    春桃略有几分踌躇,低声道:“咱们家已经没钱了,今儿寄卖的针线也得等些日子才能拿到钱,拿了钱,也得先结了肉铺和米铺的账。”

    袭人忍不住道:“想当年一瓶桂花油算什么?脂粉头油玩意儿不知道作践了多少。”

    春桃抿了抿嘴,心想这时候还想什么往年?过得再好也是过往,如今吃穿的钱都不足了。她还是当年蒋玉菡成亲时买来的丫头,服侍袭人多年,常常听袭人说荣国府当年如何富贵,行事如何大方,穿戴如何华丽,这些都听得烂熟于胸了。

    袭人做完针线,每逢闲了,也只想这些,说些往事,除此之外,并没有别的消遣,过了两日,去针线铺子送针线并结账,打算然后去肉铺和米铺付账。

    刚踏进针线铺子,袭人便听内堂帘后有人惊疑一声,道:“可是袭人姐姐?”

    袭人听着声音耳熟,抬头一看,竟从里间走出一名妇人,不是别个,却是香菱。

    香菱早已改回了原名,现今唤作英莲,甄家娘子是姑苏人氏,绣工极好,英莲跟着宝钗做了几年活计,绣活儿也是一等一的好,嫁给金旺后,便开了一家针线铺子,平常卖些绣线花样料子,也收些针线寄卖,英莲模样儿标致,金旺舍不得她抛头露面,所以一直都不曾踏出房门,住在针线铺子后面的院落里,今日因在内堂听到袭人的声音,方走了出来。

    袭人乍然见到她,亦觉纳罕,道:“你怎么在这里?”

    又见她形容俊俏,气度风流,虽说年纪比旧年大了些,却并不大显现得出来。

    英莲忙请她进内堂说话,笑道:“这是我们家的铺子,已经开了好几年,因我画的花样儿好,绣的东西也精致,所以生意挺好的。只是姐姐如何来我们这里?”

    英莲素与袭人交好,因此直言不讳地开口。

    袭人脸上泛红,羞愧道:“家里只剩我一个了,做些针线寄卖,勉强够吃喝的。”

    英莲一怔,不由得连连叹息。

    袭人问她道:“那年听说你找到了亲妈,过得日子甚好,你出门子的时候,我偏生不得出来,也没去贺喜,你如今可好?”

    英莲叹道:“我妈前两年就去了,现今我过得好,调养了几年,好容易生了个姐儿,我婆婆带着去亲戚家,今日姐姐见不到了,下回姐姐来再见罢。不知姐姐如何?怎么自己做起针线卖了?有什么为难的,只管跟我说,若能帮得上,必定不会袖手旁观。”

    袭人若无其事地道:“家里有房子有地,也有丫头小厮,过得并不差。”

    英莲笑道:“姐姐过得好,我也放心了。”

    袭人听了,心里却十分羡慕她过的日子,当初自己嫌弃庄稼人粗鄙贫寒,不肯下嫁,后来花自芳给自己挑中了蒋玉菡,蒋玉菡生得好,又有家业,又有攒下来的东西,本道是良缘,谁知竟两地分离,哪里像四儿、香菱等人过得自在。

    英莲天生有一种呆气,袭人说的话她毫不怀疑,只当袭人当真过得极好。

    袭人不愿说实话,结了帐后便即告辞,打算日后的针线活计不送到这里来了,以免让人知道自己贫贱的处境,英莲却不知道,送她出去时还让袭人常来做客。

    金旺听得一笑,摇了摇头,道:“你这样说,只怕人家还当你故意的呢!”

    英莲不解地问道:“这是怎么说?我见袭人姐姐衣裳打扮虽说是旧日的东西,倒也不失体面,而且她也说自己家里有房子有地的,想来不缺衣食。”

    随即又嗔道:“你既见了袭人姐姐,怎么不跟我说?”

    金旺笑道:“我又不认得什么花姑娘,什么袭人姐姐的,哪里知道竟是你的故人?你说她过得好,我看却不尽然,她们主仆三个来过几次了,一直都是这几件衣裳首饰,并未变过,若是日子过得好,何必卖针线活计?也只你当她的话是真。”

    英莲听了,愕然不已。

    金旺道:“荣国府都败了,主子奴才各自分离,他们能得什么好?别想这些了,眼瞅着快到重阳了,咱们往周家和赵家送的节礼别忘记了。”

    英莲精神一振,道:“都预备妥当了,只等着送去。”

    这些年全靠周家的体面,他们家的针线铺子方能安安稳稳地做生意,因此每逢三节两寿,英莲和金旺都不忘送礼给周家,即使黛玉不在,他们也送去。

    金旺家往各处送礼的时候,雪雁也在打点各处的礼物。

    于连生刚送赵麒和好儿回来,雪雁便托他打发人替自己家将节礼送去,于连生自是答应不提,坐着喝茶,听赵麒和好儿绘声绘色地讲述在京城里的所见所闻。

    雪雁得知遇见袭人之事,唯有叹息。

    她早知荣国府抄家后,没有几个过得心满意足,但是她是外人,忙活自己的日子尚且不够,难道还巴巴儿地赶去相助不成?也没这个道理。

    于连生不以为意,招手叫丫头带两个孩子回房歇息,只说走了一日也累了,等他们一去,方回头对雪雁道:“都已经过去几年了,你也不必感慨,竟是好生教导麒儿和好儿要紧,这两日我带他们两个在京城游玩,遇到了不少人,都夸麒儿聪明呢。”

    雪雁却道:“麒儿还小,不该如此。”

    德妃时时记挂着让赵麒做九皇子的伴读,在这节骨眼上小心为上。

    于连生呵呵一笑,道:“德妃娘娘纵然有意又如何?老爷不愿意。老爷说了,给几位皇子挑选伴读时,只挑其外祖家或是亲戚家的表兄弟,不会选朝廷官宦名家子弟。”

    雪雁心头一凛,抚掌道:“圣人果然英明。”选中后妃娘家的子弟为皇子伴读,杜绝了皇子和其他朝臣家来往,此乃其一,其二便是伴读也不是轻省的活儿,是诸位皇子自己人,便不容易生嫌隙,即使气恼,也不会伤了和气。

    于连生长叹道:“也不是人人都明白老爷的意思,虽说老爷不愿意选咱们麒儿做九皇子的伴读,但是德妃娘娘却未必放弃,宁可小心罢。”

    雪雁点点头,谨记在心。

    于连生又道:“如今几位皇子各自有了心思,老爷心里也不好受。”

    雪雁反问道:“难道圣人没有打算?”长乾帝何等手段,自己经历过夺嫡之惨,眼下便该有所防范才是,没见胡雍只因手下贪污就被流放西海沿子,不知几时得以回京。

    胡雍是能臣,虽说眼瞅着长乾帝似乎不起用他的样子,当日也和黛玉如此议论过,但是遍观史书,哪些能臣一辈子没有几次起起伏伏,雪雁倒觉得他极有可能回来,若是回来倒也好,他们在西海沿子的时候总有几分香火情。

    于连生摸了摸腕上的玛瑙串子,微微一笑,道:“老爷自然是有打算的,眼下老爷年富力强,只在心中考校诸位皇子罢了。只是他们年纪越大,心思越多,老爷也觉得烦闷不已,总没有什么妥善的法儿让他们安安稳稳地读书办差。”

    虽然长乾帝考究诸位皇子,但是知道诸位皇子对自己的皇位虎视眈眈,自然心寒。于连生跟着长乾帝日久,只为长乾帝不忿,却也没有什么好法子。

    雪雁问道:“当真没有法子?”

    于连生叹道:“夺嫡之争,素来都是你死我活,有什么法子?除非是立太子,可是即使立了太子,底下兄弟虎视眈眈,太子之位未必稳当,想当初义忠亲王老千岁不就是太子,后来坏了事儿被废了?老爷经历过腥风血雨,便不想看着诸位皇子们手足相残。”

    雪雁莞尔道:“既然如此,不如密建皇储。”

    于连生素知雪雁心思深细,忙问道:“何谓密建皇储?”

    雪雁想起雍正帝所用的立储之法,道:“就是将传位诏书封入密匣内,由圣人择一秘密之处安置,届时由皇家宗室并文武大臣同时启匣为证,立密诏所定之储君为帝,如此一来,谁也不知道密诏中立了谁为储君,诸位皇子只能孝顺圣人,友爱兄弟,减少了彼此的纷争。”

    于连生眼前顿时一亮,道:“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法子的?”

    他素知雪雁聪明,没想到竟能想到这样的法子,若非身为女子,何愁不能建功立业。

    雪雁当然不会说自己是从史书上所得,笑道:“我有一件好东西,麒儿想要,好儿也想要,虽说兄妹友爱,比别个不同,麒儿和好儿都不是小气的人,但是我却不能厚此薄彼,给谁都有不是,于是我便放入匣内,告诉麒儿和好儿,他们两个谁读的书好,谁写的字好,将来这东西我便给谁,为了得到这件东西,他们两个都勤勉起来。”

    于连生沉吟片刻,点头道:“果然极好,我回去说给老爷听听。”

    雪雁忙道:“哥哥千万别说是我想的法儿。”

    于连生点头笑道:“放心。”

    回到宫里,于连生果然不提雪雁的话,只说起外甥和外甥女的趣事,因道:“一件东西两个孩子都争,小的妹子想出了这个法儿,两个孩子都想得到,因此越发勤勉起来。”

    长乾帝正因诸位皇子年纪渐长而烦恼,听了于连生的话,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于连生又笑着重复了一遍。

    长乾帝蓦地目露精光,问道:“你再说一遍?是什么法儿?”

    于连生含笑说了第三遍,末了道:“匣子里的东西放着,两个孩子都不知道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得到,但是为了那件东西,两人都分外用功苦读。”

    长乾帝哈哈大笑,道:“他们的心思越来越多了,你这法儿倒好。”

    说完,长乾帝心中便想着此法,若是自己秘密建储,诸子都不知道谁能登基,必然相继奉承讨好自己,他们都想着自己的名字上密诏,即使仍有事端,但是也能减少他们手足相残的种种纷争,毕竟一旦在自己跟前不好了,便没了继承皇位的前程。

    长乾帝越想越觉得此法可行,次日便召见群臣,颁布此法。

    不管是王公宗室,还是文武臣子,听到这种法子,都相顾骇然,亦觉不解,皇长子等人却都心头凛然,各自暗暗苦笑,若是明立太子倒好,他们心里有数,如今密建皇储,谁也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对手。

    长乾帝笑道:“今诸子年纪尚幼,长者不过十八,朕亦不过三十有余,建储一事实在不急,必须谨慎些,但是人有旦夕祸福,不得不防之。朕已亲写密诏,封于匣中,置于大明宫正中高处,朕若有什么三长两短,诸王公大臣共览立帝。”

    众人虽觉此法匪夷所思,但是都知道诸皇子之事,一时均无异议。

    密建皇储之后,朝堂内外顿时为之消停。

    长乾帝暗暗派人看着,得知诸位皇子不再针锋相对,虽然只是一时为之,但总比他们斗得你死我活强,遂与于连生说道:“虽然密诏建储此法甚妙,但是若是他们治死了对方,即便对方在密诏之上,到时我也只能重新改了密诏。”

    说到这里,长乾帝忍不住长吁短叹。

    于连生眉峰一动,笑道:“世间哪有两全其美的事情?只能老爷费心罢了。”

    长乾帝颔首道:“你所言不错,哪里有两全其美的事情,眼下消停几日,足矣。”

    高处不胜寒,坐在帝王之位上俯瞰天下,方知其寂寞。

    长乾帝叹息不止,都说天家无父子,果然如此,先帝当年膝下数子,个个龙章凤姿,卓然不俗,若非自己小心谨慎,哪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自己拼了个头破血流登基为帝后却又受先帝所制,如今好容易掌控天下,却得操心自己的儿子们。

    于连生静静地站在一旁,不再言语。

    长乾帝看重他,乃是他的福分,他若是逾越,那便不是福了。

    最明白的长乾帝的当属于连生,长乾帝性子冷酷无情,刻薄寡恩,同时却也爱憎分明,莫看长乾帝如今对他十分倚重,偶尔也愿意听从自己的意见,但是若自己当真做了那些为祸朝纲后宫的事情,第一个不饶他的定然是长乾帝。

    因为密建皇储一事,重阳节前后的气氛便有几分轻快,缓解了京城中紧绷的形势。

    皇后首先松了一口气,目前来说,大皇子的表现最好,最符合长乾帝的心思,除了大皇子和她的几个儿子们,其他的皇子都明目张胆地为自己拉拢势力,就算小皇子,也有其母想方设法,德妃不就是如此?长乾帝不可能没看在眼里,只要大皇子循规蹈矩地办实事,友爱手足,多生养几个嫡子,不痴心妄想地表现出对皇位的觊觎,一定会让长乾帝满意。

    皇后捧着一碗菊花茶,氤氲的雾气遮住了眼底的神色。

    长乾帝如今还年轻,平时非常注重保养,一年到头很少生病,说不准最少还能活个三五十年,虽然当皇后不如当圣母皇太后来得让自己放心,但是自己端得住,儿子教得好,处处让长乾帝满意,她就不信别的女人孩子能越过自己。长乾帝英明神武,极看重江山社稷,而且极重嫡庶,只要他不会为了宠妃爱子昏了头,自己就不必担心。

    大皇子现在做得很好,是诸位皇子中最出色最让长乾帝放心的一位,接下来她应该好好教导皇长孙,不但要让大皇子的能力在诸位皇子中脱颖而出,也得让长乾帝知道何谓后继有人,皇长孙教导得好,必然能增加大皇子在长乾帝心中的分量。

    后继有人,才是最让人欢喜和欣慰的一件事。

    世人讲究隔代亲,也有人说抱孙不抱子,就是因此。

    皇后毫不迟疑地吩咐宫女去请大皇子过来,同他商议此事,将皇长孙放在自己跟前,;季氏教导皇长孙固然足够了,但是论及心计眼光,季氏终究不如她。

    大皇子对自己的母亲极为敬服,却有些踌躇地道:“岂不是太劳累母后了?”

    皇后微微一笑,柔声道:“傻孩子,我今年也就三十几岁,抚养自己的孙子说什么劳累不劳累?何况我这宫里清静,没什么黑心烂肺的人,你那府里再怎么说都有姬妾丫头,这女人哪,就没有不痴心妄想往上爬的,倘若她们暗中生事,大孙子没了,季氏不但受到打击,而且她们也有机会生下长子,因此不如在我这里,我能护得他滴水不漏。”

    大皇子心头一凛,顿时想起了长乾帝还没登基前在王府里发生的事情,他是长子,当时没少受暗算,多亏长乾帝嫡庶分明,皇后心计深沉,他才躲过屡次算计。眼下,他是皇长子,府里的女人哪个都有来历,妄图取代季氏母子的不是没有。

    想得明白了,大皇子恭敬地道:“母后既如此说,儿子回去同季氏说一声便把孩子送来。”

    皇后点头,轻声说出自己如此打算的缘由:“只有我能名正言顺地把自己的孙子抚养在宫里,孩子放在我这里安全不说,他是老爷的头一个孙子,又是唯一的一个,模样儿生得又好,经常见到老爷的面儿,祖孙情分自然比别人深厚些,可谓是一举两得。”

    大皇子恍然大悟,躬身应是。

    皇后细细思索了一下,发现自己没有疏漏的地方,如今和以后都不必有所动作,似德妃那些人越是欢快,越容易出事,道:“如今密建皇储可以说内外都消停了,虽不知能消停多久,但是总归有些好处,你就老老实实听老爷的旨意办差,用心地表现出自己的才干,只要是为国为民,别怕得罪什么文臣武将,想当初老爷办差时,可没少得罪那些官宦世家。”

    因为办差得罪朝臣,比处处结党营私更让长乾帝放心,当年长乾帝便是如此,先帝仁慈宽厚,既想博得好名儿,又想治理江山,故而得罪人的差事都是长乾帝去做,大皇子想到此处,连忙道:“母后放心,儿子晓得。”

    皇后想了想,又道:“你今年不到二十岁,虽说你才干不错,但毕竟年轻,清闲的时候向老爷请教请教是极好的,世间哪,没有哪个做父亲的不喜欢仰慕自己的儿子。”

    大皇子一点即通,何谓赤子之心他清楚得很,都说高处不胜寒,觊觎皇位的人如同过江之鲫,皇帝也希望能得到寻常人常见的父子亲情。

    母子两人商议过后,大皇子回去便与季氏说了一声,将儿子送到皇后跟前。

    季氏暗暗庆幸自己遇到一位明理豁达守规矩的好婆婆,尤其这位皇后婆婆还经常教导她一些手段,令她眼界大开,她也曾忧心过府中姬妾的心思,因此如今皇后这么做,对儿子大有好处,哪有不答应的道理,立即便同意了。

    季夫人得知后,亦悄悄放下心来。

    和皇后不同,几位有子的嫔妃却是既觉欢喜,又觉忐忑,却也害怕密建皇储中的皇储是皇长子,虽说皇长子继位名正言顺,既是嫡,又是长,且也是贤能之人,但是身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