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好医生-第2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恪道:“这武媚娘家道已然中落。门庭破败,王平安和史忠臣不可能看中她的出身,那王平安是个滥好人,对谁都不错,可那史忠臣却怎么看都和好人二字,沾不上半点边吧!”

幕僚们一起点头,这点说得太对了,史忠臣别说和好人沾不上边,在宫人们的心中,他恐怕是个大大的坏人,盼他死的人数都数不清。

一个幕僚指着那纸信息,道:“王爷你看,史忠臣为了这个宫女,先是打杀掉一批宫人,然后还拨出一座独立的宫殿给她,就算这宫殿地处偏僻,可终也是独立的宫殿啊!一个大宫女成为了一宫之主,这话可是怎么说都说不通的。”

李恪撇嘴道:“那王平安的面子竟然这么大,真是莫名其妙,难不成他和这武媚娘竟有不可明言之事?”

不可明言之事?幕僚们的思维突然间就活跃了起来!

一个幕僚忽然问道:“王爷,卑职们不了解宫中格局。但您是了解的。那个武媚娘的宫殿叫丽夏殿,和丽正殿有什么关系,离得近吗?”

李恪随口道:“就在丽正殿的旁边,隔着一道墙,丽夏殿是一座牡丹园,空旷得很!”话一说完,他猛地怔住,抬头看向自己的一大群幕僚。

幕僚们也都和他一样,都瞪起眼睛,谁也没有说话。

就如黑暗之中,突然划过了一道闪电,照得四野通明,原本隐藏在黑暗之中的事情,全都显现了出来。

片刻,一个幕僚大声说道:“这个武媚娘,不见是和王平安有什么不可明言的事情吧!”

又有一个幕僚道:“可她是皇上的前才人,这可是乱辈份的事情啊!”

一个白胡子老幕僚,低声道:“这样才好做文章啊!”

他须发皆白,看样子有七十多岁了,但实际上却只有五十出头。过早的白了头发,乃是用脑太多,一辈子尽算计别人了,但只可惜他生在名臣辈出的初唐时代,而名臣们自己算计别人可以,但却不喜欢别人也和自己一样,所以他半生蹉跎,没得到哪个重臣的关注,无奈只好投身李恪门下,做了一名幕僚。不为别的,就为了烧李恪这座冷灶。

书房内沉静了半晌,李恪轻轻摇了摇头,道:“不见得,也许是巧合。以李治的性子,他是万万不会有此胆量的,和父皇的前才人勾搭在一起,他不想再做太子了么?”

白胡子老幕僚冷冷地道:“可能是风水的关系,从前隋开始,在东宫里住过的人,就都没有好下场,一入东宫,必会疯癫,什么古怪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书房里又沉静了下来,这白胡子老幕僚说得好象确实不错。自从前隋营建长安,修起东宫之后,住在里面的太子,当真是都不怎么样啊!

前隋的第一个太子杨勇,被隋炀帝杨广给整死了,没得好下场,而杨广当上了太子之后,疯狂的程度史书难寻,不但害死了隋文帝。而且还把隋朝给弄得亡了国。

入唐之后,李建成当太子,结果被李世民给整死了。李世民只在东宫里住了极短的时间,玄武门之变后,他直接掌了朝政,逼得李渊当了太上皇,也许就是因为他在东宫里住的时间太短的关系,所以只害了别人,还没有报应降到他的头上。

李承乾当了太子,在东宫住的时间不短,结果就想着谋反。事败之后,换了李治住进去……李治到现在为止,也应该做出点疯狂的事情来了吧?

可能真是风水的关系,东宫那个地方,不管谁住进去,都挺倒霉的,李治住的时候不短,可他死后,不也被武则天给换了朝代么,大唐变成了大周,而武则天时代,谁敢在东宫里住,谁就得死,要不然也得被流放。

直到唐明皇时代,唐明皇也在里面住过的,结果老了老了,弄出个杨贵妃来,还整出个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

对于后面的事,李恪当然不知道,可前面的那些他都知道啊!双手抱肩,他道:“确实是这样啊,那东宫可能风水不好,谁住进去,谁就得发疯啊!”

幕僚们一起点头,可心中都忍耐不住,暗道:“那你还拼命想住进去呢,你就不怕发疯?”

一个幕僚道:“可是,这些都是我们私底下猜测的,并不一定猜得准。万一李治和那个武什么的前才人,没有什么不可明言的事呢?”

书房里又安静了下来。是啊,要是没有事情发生呢?大家在这里憋足了力气的胡猜乱想,要是没事发生,那岂不是白想了!

白胡子老幕僚冷冷地道:“没发生又如何?何谓不可明言,说白了就是脱裤子和穿裤子的事情,只要不当场按住,他们就可以不承认。”

李恪和别的幕僚心想:“你这不是废话么。要是真能当场按住,我们何必还费这么大的力气去研究这事。”

白胡子老幕僚声音更加阴冷,道:“但我们何必非要按住他们呢,只要让皇上知道这件事,心里对李治不满,也就足够了!”

这是典型的阴谋论!但是,阴谋在什么时代,都是有市场的,而且市场广大,从来都是供不应求!

李恪听了他的话,眼皮跳了跳,道:“那……那本王去跟父皇说?或是让母妃传个话,假装和父皇聊天时,提一提这事儿?”

幕僚们一起道:“王爷不要自己去说,皇上最不待见背后说小话的人,想当初魏王李泰可不就干过这种事,背后吓唬李治,结果皇上反而厌恶魏王,立了李治做太子啊!王爷,这是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白胡子老幕僚却道:“皇妃虽在宫中,但生性淡然,这辈子恐怕没说过谁的坏话,传过什么消息吧,如果冷丁去提这事,皇上岂不要起疑?到时怕只怕皇上不猜疑李治,却反而猜疑起王爷您来。”

李恪气道:“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该怎么办?换了别人去说这件事,谁肯?”

那白胡子老幕僚冷笑道:“可从王平安那边下手……”他将主意说了出来。

李恪听罢,愣了片刻,道:“这不等于派细作去他那里了么,派谁去?这必须得是可靠的人去才行啊,还得机灵!”

“小人愿往!”白胡子老幕僚大声道,他撩起衣襟,给李恪跪下,双手抱拳,高高举起头顶。

李恪脸上表情郑重,他扶起白胡子老幕僚,紧接着又给他行了一礼,道:“先生高义,恪终生不敢忘。如恪日后成就大事,必不忘先生今日之恩!”

白胡子老幕僚还礼道:“王爷言重了!”说罢,转身出了书房,大步离去。

其他幕僚目瞪口呆,心中都想:“离着王平安回京,找到新宅子,得有一阵子呢吧?不需要现在就风萧萧兮易水寒吧……”

第五百七十一章 父母大人进京

时间一晃就二十多天过去了。王平安在骊山行宫里。过得倒也舒服,批卷子的事由褚遂良和礼部侍郎作主,还有好几个考功员外郎打下手,真正让他做的事情并不是很多。

这些日子,他大多数时候是待在批卷子的殿内,少数时候是陪着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他们,泡泡温泉,刮刮痧啥的,虽然正事没办成几件,可与皇帝和一众重臣的关系,却是与日俱增,越相处越好。

李世民本来很有压着王平安的意思,要留给儿子用,但这些日子相处下来,感觉王平安虽有才华,却是个很“天真无邪”的好孩子,怪不得大家都说他是好人呢!

做为治理国家的大臣,尤其是在朝堂上的重臣,好孩子是不行的,要老谋深算才可以,好孩子是无法应对各种各样的朝政的。

这日。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泡在星辰汤里,左右无人,只有他君臣两个在水池子里说事。

李世民靠在池边,拿着手巾,擦了把汗,说道:“无忌,你说王平安这个孩子,是否可堪重任?”

长孙无忌这些日子看出来了,皇帝对王平安好感大增,而且私下里问自己这句话,表明就是在考虑给王平安加担子了,可能要提前委以重任。

他想了想,道:“太过稚嫩,尚需磨练,玉不琢不成器。依老臣看,应该给他委派些具体的职务了,让他早早了解朝政,学会处理事宜。”

李世民嗯了声,道:“朕也是这么想的。上次,治儿说要让他当中书侍郎,却被你给拦了下来,却是为何?”

长孙无忌心中暗道:“我当然想让他当做中书侍郎,以后掌管中书省,他掌管了中书省,不就等于是我掌管么,可这条路,却得由我亲自来给他铺才成。”

他道:“王平安还是太年轻。老臣看他对于大局的把握是很好的,但对于各种事宜的执行,却有很大的不足。出主意行,执行起来却不得力,只能算是谋臣,而不能算是干臣。”

李世民微微点了点头,他也有这种感觉,但仍旧问道:“何以见得,他哪些事情只是嘴上说,而没有真正去做了?”

“那可太多了,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长孙无忌抓过水池里漂着的托盘,从上面取过一杯茶,呈给李世民,他自己则取过一杯酒,小啜一口,润了润嗓子。

他道:“象赈灾新法,这个是他提了来的,但执行的却是徐州刺史,还有赛跑大会,也是他出主意,却是各部配合着去做的。远的就不说了。老臣听说他要了许敬宗去,是去弄什么步行街来。他为什么要许敬宗去,还不是自己做不好,这才找帮手的。”

李世民品了口茶,将茶杯放到池边,道:“你要这么一说,朕感觉确是这么回事,王平安的执行能力,远远不如他的谋划能力了。”

长孙无忌有意让皇帝有这种感觉,等事情办成了,他就可以和王平安说,当初皇上私下里和我说你怎么怎么样了,然后我怎么怎么推荐的你,如此这般一番,这样才能让王平安感激他,觉得光靠太子不行,太子说话皇上不听,只听他的。

长孙无忌道:“所以老臣就说,王平安尚需磨练啊!”

李世民笑道:“磨练是必须的。朕这些日子一直在想,中书省干的就是谋划,如果王平安去那里,正可发挥他的长处。他要是擅长执行,那他就不用去中书省了,直接入了你的尚书省,给你当副手了。”

长孙无忌笑了,正想顺水推舟,劝皇上直接让王平安进中书省算了。

李世民下一句话紧接着来了,他道:“可你这么一说,朕觉得直接让他去中书省。却是没有必要了,反正他都已经擅长谋划了,就算磨练也不必在中书省磨练。”

长孙无忌眼睛一长,心想:“不会想让他去我的尚书省吧?我那里可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进去一个,就得撵走一个,撵走谁啊?”

李世民道:“要说锻炼执行能力,那最好就是去当地方官了,去最穷的地方做地方官,一来可以让他了解民间疾苦,知道何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二来处理民政,最是锻炼执行能力,可以弥补他的不足。只有这样,朕才放心地将他留给治儿使用啊!”

池水本来就热,长孙无忌早就一头汗了,听完李世民的话,汗流得更多了!他心想:“派他去最穷的地方做地方官?不必如此吧!要真的派了王平安去穷地方,那就不是我给他铺路,而是我给他设卡了!”

他道:“皇上,这个……倒也不必。其实老臣早有想法,想让王平安在他的封地里磨练磨练,可是却又不想让他远离长安。”

李世民奇道:“为什么不想让他远离长安?哦。你是怕伊人嫁了他,他要是离得远了,伊人会想家。这个倒是不必担心,伊人还小,朕其实很舍不得她,把亲事定下来后,成亲再定日子。等有个一两年的时间,他就可以回京了,那时再入中书省,以副宰之位迎娶伊人,这样才能显得出朕疼爱幼女啊。对得住你妹妹了。”

一提起先皇后,长孙无忌立时哑口无言,李伊人是他的亲外甥女,长孙皇后亲生幼女,李世民舍不得她早早嫁人,也实属正常,自己总不能再说别的,那可就有离间骨肉之嫌了。

长孙无忌想了半天,没想出什么好主意来,只好硬着头皮,道:“皇上,其实老臣不想让王平安离长安太远,主要是……主要是老臣的身体不好,还有朝中不少大臣都上了岁数,那王平安医术高超,他留在京里,不是多份保障么,使唤起来也方便啊!”

李世民皱起眉头,心中稍有不快,却又感温心。他心想:“不见得是为了你们吧,是为了我才对,想让王平安留在京里给我看病。唉,还是无忌想着我多一点啊!”

他摆了摆手,扬起一片水花,道:“前次听玄奘和尚说法,他说生老病死,都是上天的安排,自有定数,不可强求,朕深以为然。留着王平安在京里,专门给人看病,那成了什么,那不就是一个医生么?朕要的不是医生,而是能留给治儿使用的得力大臣。”

长孙无忌大感为难,道:“皇上,臣等都老了……”

李世民大声道:“正因为你们都老了,所以才要找年轻人接替。朕意已决,不必再议!”顿了顿,感觉话有点说得太呛人,又温言道:“你给王平安安排一个县……算了,安排一个州吧,让他去做刺史,但不要太近,离得太近,和没外派一样,有事没事的就往长安跑,那还叫什么磨练。”

长孙无忌无可奈何,只好道:“是,老臣遵旨。”

在骊山行宫泡温泉虽然舒服,但不能总一直泡下去。褚遂良刻意延长了批卷子的时间,足足批了一个月,再也无法拖延下去,只好将试卷整理好,交给皇帝审阅。

李世民做事向来爽利,而且这年代也没有殿试一说,真正的殿试是由武则天开始的,她选拔大臣很仔细,士子们光把文章做得花团锦簇不行,还得言谈举止讨她欢心才成,不过李世民是没有这个习惯的,只要卷子答得好,那就一切都好。

大笔一挥,进士名单一个未改,褚遂良怎么报上来的,他就怎么御笔亲点的。第一名进士乃是状头,也就是后世的状元,毫无悬念地成了狄仁杰的囊中之物,而第二名进士乃是徐州士子,大名士邱问普之子邱亭轩。

这两个人都是王平安定的,狄仁杰的名次褚遂良是没法改的,皇帝都称他的卷子亮眼了,如果他们没让狄仁杰亮起来,岂不是在说皇帝有眼无珠么。至于邱亭轩的卷子,褚遂良曾仔细考虑过,感觉中进士足够,但点为第二名,似乎不足。

可架不住王平安一个劲地劝说,而礼部侍郎也对王平安做出了让步,王平安私下告诉他,你不是大骂我最后推荐的那三个人么,我让步,不推荐他们三人了,但你也得让步,和我一起向褚大人推荐邱亭轩,让他中第二名,咱俩就算是扯平,以后还做好哥儿们,好同僚。

官场之中,妥协是必须的!礼部侍郎愿意让步,那邱亭轩文章做得不错,而且又有大名士的老爹,让他得第二名,也是可以的。

两位副主考一致推荐邱亭轩,褚遂良也就无可无不可了,将邱亭轩排为第二名。进士科最重要,名次定下来后,其它杂科也一一搞定,批卷便告结束。

离开长安一月出头,李世民起驾回京,返回长安,太子李治出了长安,在中途迎接李世民。父子相见,在途中休息一晚,第二天天亮一同上路,进入了长安城。

第一日回到京城,第二日便即张榜,科考结果公布天下。

这日王平安没有上朝,不是大朝会,他是不用上朝的,留在灵感寺中,陪着狄仁杰等消息。他已经告诉狄仁杰了,说皇帝点了他为状头。

可消息一刻未下,狄仁杰便不得安心。他在灵感寺的后院里坐卧不安,不停地走来走去,嘴里嘟嘟囔囔地,不知他在说什么。

欧阳利见了他这个样子,对两个小丫头道:“主人不是说了,他中了状头嘛,怎么还这个样子,他到底在着什么急,竟然一趟一趟地跑茅房?”

两个小丫头刚刚伺候完王平安洗漱,丁丹若手里拿着脸盆,哗地将水泼到地上,道:“急,才要去茅房啊,不急去茅房干嘛!”

柯莲雾却道:“是怕临时变卦吧,怕皇上临时改了名次,那他就不是状头了。”

王平安从屋里走了出来,听到他们的对话,道:“因为他期望过高,所以才这般紧张。以前打算考明经时,一点没看他紧张,后来改考进士,他就开始上心了,现在得知自己要成为状头,那要是再不多跑几次茅房,未免镇静得过了头……或者,是大便干燥!”

两个小丫头一起做了个鬼脸,看向狄仁杰。狄仁杰见王平安出来,小跑过来,道:“大哥,要不要派个人去看榜啊?欧阳兄,你跑得快,不如你去吧!”

欧阳利笑道:“行,我就替你去看看。”嘴上说行,却是没动地方。

王平安一摆手,道:“用不着,你现在要淡定,明白吧,就是不能紧张,要稳如泰山才行,这才有名士的风范。你可小心点儿,不要报喜的人一来,你再欢喜的晕过去,靠打耳光才能让你醒过来,那丢人可丢大发了。”范进中举的事,可莫要发生在他身上。

狄仁杰唉声叹气,要他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在院子里又转了几个圈子之后,又跑去了茅房。

忽然后门有人到来,却是哈米提他们,哈米提、阿依丁和殷九乘尽数到来,三个人用车装了满满四五筐的铜钱,每个铜钱上面还都系着条小红绳,充做喜钱。

哈米提一进后院,就叫道:“可看了榜了?小狄可中了进士?”

王平安笑道:“并没派人去,早就知道结果的事,何必弄得如此紧张。”

殷九乘道:“怎么能不紧张,这可是大事儿啊!”

哈米提和阿依丁也是一起点头,中进士本就是祖坟冒青烟的大事,要是中了状头,那狄家的祖坟冒青烟得冒成啥样,浓烟滚滚啊!

说话间,欧阳义跑了起来,叫道:“大喜,大喜啊!”

王平安道:“是啊,是大喜,报喜的人到了前院了?”

远远地,就听狄仁杰叫道:“中了吗,是状头吗,没变吧?”他手提裤子,连腰带都没系,拖泥带水地从后面跑了进来。

欧阳利道:“不知他刚刚是开大还是开小,有没有擦干净!”

欧阳义看了眼狄仁杰,冲王平安道:“主人,不是放榜的人来报喜,是咱们家老爷和夫人从徐州到了,还没进城门,报信的家丁被堵在寺前,人太多进不来。”

王平安叫道:“父亲母亲大人到了?太好了,你们快快随我出去迎接!”说着话,他撒腿便跑,跑到一半急忙折回,前门人太多出不去,得走后门。

第五百七十二章 武小妹

王平安跑了后门。欧阳兄弟们反应很快,立即跑到马圈,牵出马来,随后跟上。

丁丹若和柯莲雾一起叫道:“老爷和夫人到了!”她俩一边喊,一边跟着往外跑。

哈米提和阿依丁则叫道:“王老爷和王夫人来了?哎呀,这可是大喜啊,咱们快快去迎接,可是有段日子没见了。”

殷九乘跟在他俩后面,问道:“王老爷和王夫人长啥样,富态不,为人和善不?”

哈米提回头道:“要说富态,那是自然富态的,人家那是啥身份,岂有不富态之理。要说和善嘛,王老爷是挺和善的,王夫人么……”他没说出来。

阿依丁对殷九乘小声道:“王老爷啥都好说,可王夫人的事儿那叫一个字,多!你看见她就知道了。”

殷九乘一听就明白了,道:“原来如此,那怎么能让她事少点儿呢?”

阿依丁回头笑道:“你只要大夸王公,把他夸得天上没有。地上只有一个,那她就高兴了!”

众人一起涌出了后门,眨眼功夫便走了个干干净净,后院里只剩下了狄仁杰一个人。狄仁杰把腰带系好,心想:“原来是大哥的父母到了,不是看榜的人回来了……到底有没有替我去看榜?”他跟着众人的后面,也跑出了后院,跟着去迎接。

忽然,他想到一点,那就是王老爷和王夫人一进京,那么武媚娘的母亲和妹妹不也就一起进京了吗,自己马上就要看到武小妹了!

他跑到半路停了下来,感觉有些不好意思。那武小妹刚刚进京,自己就这么颠颠地跑去迎接,是不是太猴急了些,说不定会惹人笑话的呀。停在后门口,犹豫着要不要追上去。

脚步声响,寺内又奔出一人,光头大袖,竟然是惠正。狄仁杰一愣,问道:“惠正,怎么你也跑去凑热闹?也要去迎接王老爷和王夫人?”

惠正脚下不停,道:“王夫人对我有恩,当初贫僧耳聋,要不是正好遇上王夫人去进香,怕是贫僧的耳朵还得一直聋着呢!”

狄仁杰看着他的背影,忽地一拍大腿。心想:“我今天真是昏了头了,想这个想那个的,竟然还要怕别人笑我猴急。王家二老进京,我自应前去迎接,有什么好犹豫的?”他在后面跑了起来,叫道:“等等我!”

王平安只跑出不远,后面的欧阳兄弟就骑马赶了上来,王平安骑上白龙马,一直奔到了城门口,见并无车辆停着,便奔出了城去,直奔出一里有余,这才看到王家的车队。

徐州王家,原本一土财主也,虽然家里有些钱财,但社会地位不高。可这样的家庭里,却突然出了个好儿子,又是自通医术,又是进京当官,竟然一路当上了公爵,成了太子驾前的当红大臣!

每逢长安有人来到徐州。都要去五里村看看,拜见王氏夫妇,甚至家里有小孩儿的人,竟然会到王家,索求王平安用过的笔墨纸砚,求回去后给自家的小孩使用,希望能沾沾王平安的青云之气,以期自家小孩能够象王平安一样出人头地!

王家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竟然隐隐成为徐州第一世家。家里大宅子的门上也挂上了新的匾额,折柳县公府,红底金字,由徐州牛刺史大人亲自提笔书写的。

此次王氏夫妇进京,跟着他们上路的还有不少徐州的商人,带着货物一同上京。商人们都愿意跟着王家车队走,有公爵双亲这块金字招牌,他们连过路关卡要交的税钱都能免了。

就因为跟随王家车队的人太多,所以才拖拖拉拉的走了这么久,上元节后出发,竟然走了一个月有余,这才来到长安。

车队的中间,王有财和杨氏坐在一辆豪华马车里,两人都穿着新做的衣裳,非常华丽。王有财看着杨氏,道:“这天也不冷了,你还捧着手炉干嘛,我看你都热出汗了,小心下车时着冷,再生病了,岂不糟糕?”

杨氏呸了一声。道:“你这乌鸦嘴,你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她举起手里手炉,道:“这可是咱儿子叫人送回来的,是好宝贝,长安里有头有脸的贵妇,都兴拿这个的,咱们现在来了长安,得入乡随俗,莫要让别人说咱们是乡下人。”

王有财嘿了声,道:“咱们本来就是乡下人,又怕别人说什么了?”

杨氏把手炉放在车座上,从车里的一个小柜子里,找出一把泥金的折扇,塞给王有财,道:“拿着,下车时就打开扇扇,长安里的人都兴这个,人人出门都得带把扇子。”

王有财拿开扇子看了看,叹道:“他们长安人还真是怪,怎么都兴手里拿东西呢,咱们一下车,你拿个手炉,我拿把扇子。这成什么样子啊!”

杨氏也叹了口气,打开车窗,向外面望着,小声道:“长安……我都忘了以前是啥样子了,一点记不起来了!”

王有财啪地就把扇子打开了,冲着老妻就是一通猛扇,道:“以前的事儿可不要想了,多想无益,咱们现在又不需要求谁,怕是得别人来求咱们才对,你还有啥不知足的。”

杨氏回过头来。笑道:“那倒也是!”

他们后面的一辆车里,坐着母女两人,却是武则天的母亲杨老太和武小妹。她俩的心情可和王氏夫妇不一样,王氏夫妇是得意的心情,人家有好儿子,可她俩的心情却是忐忑不安,不知进了京后,命运如何,那个王平安好不好相处?

武小妹轻声道:“娘,听说舅舅那人很好相处,他不会瞧不起咱们吧,不会赶咱们走吧?”这个问题,一路上她问了无数次了,现在长安就在眼前,忍耐不住,又问了出来。

杨老太唉了声,道:“小娇啊,你怎么又问呀。就算他瞧不起咱们,又能怎地?咱们本就是寄人篱下的。至于说到赶咱们走,那是不可能的,他王家财大气粗,还能少咱们娘俩一口吃的?再说,不还有你姐姐这层关系在呢嘛!”

武小妹叹道:“真是不知,姐姐是怎么认的他这个亲戚。”

杨老太又唉了声,她这些年饱受继子的虐待,早就没了贵妇的体面,对于生活的要求,已然降低到有口安生饭吃,有间好些的屋子睡觉,就一切都满足的地步了。

她道:“这么多年了,一直没有你姐姐的消息,不能她在宫里如何。不过,前些日子那个接咱们去徐州的人,姓欧阳的那个,不是说你姐姐连才人的位份都被废了,现在只是宫女嘛,看来她的日子也不好过。”

武小妹道:“所以才奇怪呢。她怎么就能认了王平安做舅舅的呢?”

杨老太拍了拍小女儿的手,道:“等进了长安,说话可得小心些,不能再叫舅舅的名讳了,要叫舅父大人,省得吧?”

“女儿自然省得!”武小妹懂事地点点头。

她们娘俩正在猜测着王平安好不好相处,就听前面有人叫道:“那是王公吧?那是王公,王公来接王老爷王夫人了!”喊话的人是名随队的商人,远远地见王平安骑马奔来,便叫了起来。

他这么一叫,车队里的所有人一起向前面望去,而所有的车窗同时打开了!

武小妹打开车窗,把头探了出去,结结巴巴地道:“王王王……舅父大人到了?哪个是他,可是穿紫袍骑白马的那个?”

杨老太也从车窗里探出头去,望向通往城门的大路。

王平安奔到车队前,叫道:“父亲母亲大人,你们在哪里?”

杨氏从车窗里探出半个身子,冲他挥手道:“我儿乖宝,娘在这儿呢!”

王平安立即纵马奔到车前,笑道:“爹,娘,你们这段时间还好啊,身子可还康健?”

王有财往后拉杨氏,道:“你把车窗都给挡住了,让我也看看儿子啊!”

杨氏侧过身子,让王有财的脑袋露出来,笑道:“好,爹娘都好,这段时间还胖了许多呢!”她把手伸出来,道:“儿子过来,让娘娘摸摸。”

王平安心想:“我都多大的人了,都做到公爵了!”他很听话地把脑袋伸了过来。

杨氏捏住他的脸蛋儿,笑道:“哎呦,娘的乖儿子啊,你也胖了些,不过倒是比以前黑了!”

王有财笑道:“这是大路上,儿子现在可是有身份的人了,你乱捏什么呀!”说着话,他也伸手捏了王平安的脸一把,捏的还相当用力。

王氏一家人在前面亲热,后面的武小妹看得真切,小声道:“娘,舅父大人看起来象个小孩儿啊,好象比我还小呢!”

杨老太忙捂住她的嘴,道:“傻丫头,你可别乱说话,小心得罪了人。”

车队继续行进,一直快走到了城门,王有财才想起来,对伴在车外的王平安道:“平安,那对武家的母女,你不是特地要我们带进京来吗,她们就在后面那辆车里。”

王平安听到这话,立时回头,看向后面的武家娘俩。杨老太这时早把脑袋缩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