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恶汉-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州一耳贼。我有一计,或许能令鄙夫慌乱。”
曹操一怔,“公达何计,速速道来?”
荀攸在曹操耳边,如此这般,这般如此的一阵耳语,只说的曹操忽而眉头舒展,忽而有紧蹙起来。
“公达,我现在心烦意乱,此事就由你操办。希望这一次能够成功吧,否则我们就再无退路!”
荀攸道:“丞相放心,我定不辱使命。”
曹操苦笑一声,“辱不辱,我不在意……我只担心,文若镇守许昌,内无粮草,外无援兵,还能坚持多久?是我害了文若,是我害了文若啊!”
荀攸闻听,也不禁显出茫然之态。
第一部 少年游 第四七五章 四猛八大锤(三)
更新时间:2009…1…6 9:29:24 本章字数:4336
荀如今的确很难过。
若非曹操对许昌有过一番修缮,并采用了关中的模式,建造内瓮城,构建马面墙等一系列措施,许昌说不定就已经被攻破了。自雒阳大战结束以后,曹操加强了挖掘自身的力量。
学习关中的手段,吸纳能工巧匠,在军械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与关中交易的数年时间里,曹操并没有在军械马匹方面投入太大的支出。他和董交易,主要是在民生民用方面。包括一些已经被关中淘汰下来的机械,于曹操而言,无疑很重要。
而这些设备,的确是促进了许昌的发展。
一场大战方歇,徐州军在许昌城下,丢下了千余具尸体,停止了攻击。
不过才十余天的光景,许昌已经变得是千疮百孔。荀早就不见了往日的儒雅和沉稳,一屁股坐在府衙大厅里,太阳穴突突直跳。这十余天的时间,对于荀而言,无疑是一种煎熬。
如果不是当年边让之乱,荀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只怕这神经已经崩溃了。
许昌城中,如今大约有四五万兵马,其中有一小部分还要留守皇宫,以防那位小皇帝跳出来搞风搞雨。相信刘协也听说了,刘备此次是要迎驾他前往徐州。在许昌做傀儡,和在徐州做傀儡没什么分别,但是有一点,刘备是沛国王的女婿,相对而言,和刘协会更亲近些。
想必那位小皇帝,一定很动心吧。
“父亲,吃点东西吧……您已经一整天没有吃过东西了!”
正当荀在沉思的时候,脚步声传来。
一个弱冠青年捧着饭食。来到到了荀身旁。他轻声道:“父亲,如今许昌里里外外的人都在看着您呢。若您倒下了,许昌也就完了。先吃点东西,吃饱了,才能考虑事情更加周详。”
荀欣慰的笑了起来。
这青年。是荀的长子,名叫荀恽(yun。是荀原配唐氏所生,马上就要二十二岁了。
荀示意荀恽把饭碗放下,“你母亲可好?”
“甚好!”荀恽说:“只是担心父亲,这两日头疼的厉害。几个弟弟都陪伴在母亲身边照顾,父亲不必担心。”
“城里现在如何?”
荀恽现在担任丞相府长史,负责城内地治安。听荀询问,荀恽连忙回答:“城中一切尚好,但是粮草消耗的非常快。箭支的原料,也不太充足了。百姓们虽然表现的很平静。可孩儿却不敢保证,这种平静能持续多久。如果丞相援兵在二十天内不能抵达,可就有危险了。”
荀很喜欢这个儿子。
办事很稳,很有他的风范。不管在什么时候,荀恽总是保持着平静,当然,这和他地经历有关。
荀一共有五个儿子!
其中唯有荀恽。在黄巾之乱爆发时,已经开始记事。颍川是当年黄巾之乱灾情最重的地方,荀恽和母亲有一次被堵在庄园中,险些被黄巾贼捉住。经过那件事,荀恽就变得沉默寡言。
“父亲,丞相……他真的能回来吗?”
荀恽在迟疑了片刻后,终于忍不住轻声的询问。
荀犹豫了一下,“当然!”
“可是……”
“可是什么?”
荀恽轻声道:“孩儿今天出门,在经过一个酒肆的时候,听人说丞相被袁绍打败。退到了巨野。”
许昌已经被封锁多时,荀恽的消息,也只是停留在十数日之前。荀倒是知道这个消息,但荀也清楚,那不过是曹操的计策。当时因为担心许昌出现波动,荀就强行压下了消息。
不过,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许昌现在如同一个被封闭的世界,外面的消息穿不进来,里面地消息也送不出去。
“子倩,你放心好了。以袁绍的水平。怎么可能是丞相的对手?败退巨野,不过是丞相早就已经安排下的计策……呵呵,用不了多久,丞相就能打败袁绍,到时候援兵也就能抵达。”
荀恽轻轻的出了一口气。
但荀还有一句话没说出口:袁绍不足为虑。可是关中那位。会老实吗?
这句话他没法说,也不能说。三口两口把饭食吃完。荀站起身来,配上软甲,抓起宝剑。
“父亲,这么晚,您要去哪
“丞相不在,府中只剩下几位夫人和公子。我需要去探望一下,然后巡视城防。子倩,你留在家里陪你的母亲,若是有什么事情,就去城上找我……哦,一会儿我会请太医前来为你母亲治疗。这些日子,你多辛苦一下,家里的事情多操心,莫要让你几个弟弟去惹出麻烦。
另外,你派人去你婶婶那里,把她们母子也接过来。这个时候,大家在一起,也能有个照应。”
“孩儿明白!”
荀所说地婶婶,是指郭嘉的老婆孩子。郭嘉已经死去了多年,膝下还有一个儿子,名叫郭奕,现年十五岁。曹操对这母子很照顾,平常荀也时常过去看望。在这个时候,正如荀所说的那样,大家在一起,相互照应起来比较容易。天晓得……呵呵,会发生什么事情?
荀恽的确是个很懂事的孩子,把父亲送出府门外。
荀带着人,先往丞相府拜望了卞夫人,刘夫人,环夫人。曹操有十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曹昂在夏侯渊身边效力,次子曹丕如今在长安。长女曹节贵为皇后,其他子女皆在府中。
其中,三儿子曹彰十五岁。四儿子曹植十一岁。其他孩子的年纪,都还小,不过曹操的七儿子曹冲,非常聪明。在众多子嗣当中,算是出类拔萃。在荀登门时。都表现的很平静。
三位夫人询问了一下目前许昌的情况,就没有再说什么。
卞夫人说:“丞相离开的时候,曾说过凡事听从文若。该怎么办,你决定就是,无需和我们商量。如果城中有什么需要我们母子出面帮忙地,就来说一声,我们定当听从文若地吩咐。”
荀说:“主母放心,我在一日,定保主母一家周详。”
“叔父,叔父!”
曹彰跳出来。大声道:“如今贼人兵临城下,我父远征濮阳,我当为父排忧解难。请准许我随同叔父杀贼。”
这曹彰,生的魁梧过人。
才十五岁,个头就足有七尺多高,膀大腰圆。他射术惊人,臂力雄浑。曾徒手斗过猛虎。能吃苦耐劳,勇猛刚烈。曹操有一次曾经询问几个孩子各自的兴趣,唯有曹彰说:“我愿为将。”
当时曹操就问:“如何为将?”
曹彰的回答很简单,“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一番话引得曹操大笑:“黄须儿竟大奇也!”
意思是说:没想到我家这小毛孩子竟有如此本事,将来成就一定不凡。可惜,曹彰至今,未能有机会一展伸手。现在刘备兵马围困许昌。曹彰已经忍了很久,终于忍耐不住跳了出来。
荀闻听,不禁一蹙眉头。
正要开口拒绝,却听卞夫人道:“我儿愿为父分忧,实乃好事。他空有一身本领,自诩勇武过人,凡事总是向那轵侯效仿。我看文若就带他登上城头,也好让他知道什么是天高地厚。”
董如今贵为凉王,之前曾为武功侯。
但早在董卓入京的时候,董地爵位是轵侯。曹操对外人称董为鄙夫。可是在家里却称董为轵侯。毕竟,当初董把他打得跃马汜水时,就是轵侯。曹操并不承认董其他的爵位。
听卞夫人这么一说,荀想了想,就答应下来。
如今城上也的确是需要人手。曹彰勇武过人。若能出现在城上,于士卒们无疑是一种鼓舞。
于是。荀离开丞相府的时候,身后又跟上了一个全身披挂地小将军。
已经快到了子夜,许昌城中冷冷清清,看上去很萧条。除了往来的巡逻军,几乎看不到一人。
那冷冷清清的气息,让荀也感到寂寥。
突然,一阵鼓声传来,紧跟着铜锣声响,远处城头上一阵喧嚣。
“叔父,出了什么事情?”
“有敌情,我们速速前去观看!”
荀一下子反应了过来,催马朝着那鼓声传来的方向急驰而去。曹彰也不敢迟疑,带着士卒亲随,跟在荀身后,很快的就来到了许昌光华门。一行人从驰道登上城头,荀厉声喝问:“何事鸣金?”
“大人,城下有敌将叫阵。”
荀闻听,心中奇怪。
这都什么时候了,跑来叫阵?他走上城门楼,手扶垛口向城下观瞧。
只见城下方火光通明,一员大将,赤面美髯,金甲绿袍,胯下浑红马,掌中一杆青龙偃月
他走马盘旋,厉声喝道:“某乃关羽,城中何人主事,速来答话!”
荀说:“我乃司空荀,贼将,有话就说!”
关羽丹凤眼一眯,傲然道:“荀?倒是听说过你地名字。我今日前来,是要送给你一件礼物!”
说着话,关羽一挥手。
只见城下士卒门旗一分,一根三丈长短地竹竿上,挑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出现在荀面前。
“荀,可看清楚,这是何人首级?”
荀就着火光,仔细一看……激灵灵打了一个寒蝉,忍不住呼喊一声:“夏侯将军!”
曹彰地眼睛,一下子就红了!
关羽得意的说道:“荀,颍川如今已尽落我兄长之手,夏侯渊被我所杀,你如今再无外援……嘿嘿,另外我还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家那曹丞相,已经在大野泽战败了袁绍大
城头上,一阵欢呼。
可是荀却是心里一阵阵的发冷。
他知道,关羽不可能这么好心,想必下面还有什么话要说。
果不其然,关羽待城头上的声音减弱,冷笑道:“不过,你家丞相虽胜了,却平白便宜了董。”
“什么?”
“董已经杀出关中,强夺荥阳和新郑,并在数日前,火烧荥阳,击杀了许褚和鲁肃。”
荀的脑袋嗡地一声响,手扶城垛,身子却是轻轻的颤动,“你胡说!”
“胡说吗?你就当作是我胡说吧!”关羽大笑,“还有,董已经占领了陈留,在薄县一带,和曹操的兵马对峙。还有啊……长平也被董夺取,你许昌现在是没有半个援兵。荀,我兄长爱惜你的才华,若你现在投降,我可以在兄长面前为你美言……”
“红脸贼,胡说八道,吃我一箭!”
曹彰眼见着城头上的士卒士气低落,忍不住站出来,弯弓搭箭,对准了关羽就是一箭。
“儿郎们,莫要听这红脸贼胡说八道。董和我父亲签下了协议,十年之内互不交锋,又怎么可能出兵呢?”
这一箭,快如闪电,恰似流星。
关羽没有任何防备,被曹彰一箭射中,啊的一声,载落马下。
荀不失时机,厉声喝道:“儿郎们,开弓放箭,莫要放走了贼将!”
第一部 少年游 第四七六章 四猛八大锤(四)
更新时间:2009…1…6 20:02:21 本章字数:4348
箭矢如雨!
关公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曹彰射中的手臂。幸亏随行校刀手,都是久经战阵的悍卒。冒着箭雨,硬是把关公给抢了回来。只不过,曹彰这一箭,的确是让关公受到不小的伤害。
在经过董对箭支的改进之后,如今的利矢锋镞上都开了血槽。锋镞下,还有犬牙倒钩,钻进肉里后,那倒钩就会张开,想要硬拔下来,非把人给疼死不可。不拔的话,又会出现血尽人亡的情况。当然,这种犬牙倒钩箭制作很复杂,一般的士卒不可能配备,基本是武将专用。
也是关公大意,没想到许昌城中还有射术如此高明的人,于是就吃了一个大亏。
关公是被打退了,可荀这心里,却是沉甸甸,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沉重。这种沉重,即便是当年在边昭谋逆时,也没有出现过,可是现在呢,荀有一种预感,许昌可能完了!
但是在表面上,荀还是要做出开心的模样。
不管怎么说,这城头上,城里面多少双眼睛都盯着他呢。如果露出一点的绝望,那么整个许昌就会彻底混乱。所以,荀大笑道:“关二胡言乱语,区区谎言,终抵不住三公子一箭。”
“三公子威武,三公子威武!”
许昌城上,一阵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士气顿时高涨起来。
而曹彰,则是满面通红。
荀带着曹彰,又巡视了一番。在一些细微处,加强了防卫,同时还让人增加了巡逻的次数。
这一番忙碌完毕,已经是五更天了!
天,亮的越来越晚,许昌城上,依旧是***通明。
士气是鼓足了。可是荀也疲乏了。曹彰等人见荀的脸色有点不好,于是请他回去休息。
想想也是,关公这一受伤,怕徐州军一时半会儿的,不会有行动。
荀满脸微笑,却又满腹心事的回到家中。妻子唐氏的身体已经好转了许多。抱着幼子荀粲,正在书房中等他回家。荀一共有五个儿子,其中小儿子荀,才刚满周岁。妻子唐氏,也是颍川大户出身。为人端庄贤淑,有大家闺秀的风范。这夫妻二人,可说是很恩爱。
“夫君,之前子倩听人说……曹公……”
唐氏等荀洗罢脸,坐下来之后,才低声的询问:“不知道是不是真地?还有夏侯将军他……”
荀叹了口气。对次子荀俣说:“元倩,带着几个弟弟出去玩儿吧,我有事要和你母亲商量。“
荀俣(yu很懂事的点点头,带着两个弟弟出去了。
说是出去,实际上就是在外面放风。有些话关上门可以说,但谁又能知道,隔墙是否有耳?
“子倩。你也坐下!”
荀留下了长子,让荀恽一旁落座。他沉吟片刻,对唐氏说:“夫人,情况非常的糟糕。夏侯将军被杀,我军在颍川地区,如今除了阳乡娄公的几千人马之外,全都被徐州军占领了。今日关羽说的那些,我想可能是真的……三公子说什么协议,呵呵,不过是骗人地话语……
我想。怕是三公子自己都不会相信。
董西平出手了……我想这些年来,西川也好,荆南也罢,所有的动荡,都出自于他之手。他等的就是这一个机会,并且已经有了万全的打算。夫人,曹公如今很可能,无法救援许昌。”
早已经知道了答案,可董氏和荀恽听荀亲口承认,还是忍不住心中一颤。
“真的没有办法挽回了吗?”
荀摇摇头。“哪怕奉孝再生,面对眼下这种情况,怕也是回天无力了。许昌倒是还能支撑下去,十天?二十天,甚至一百天。二百天……都不是不可能。但问题在于。支撑下去,又有什么意义?若曹公失败。不论胜利者是董西平,还是那个一耳贼,一切都将无意义。”
书房中,一阵沉寂。
只有那荀粲偶尔发出来的声响,却是格外的刺耳。
唐氏沉默了好一阵子,一咬牙道:“夫君,妾曾听人说过,夫君和那长安凉王,颇有交情?”
荀哪能听不出唐氏话中的含义!
苦笑点头,又摇摇头,“在曹公和凉王未发迹时,我的确是和凉王有几次接触。不过那时候,他还是个无名之辈,又是奉孝的小师弟,曾试图招揽我们,却被我们拒绝了。那已经是中平元年地事情,一晃就过去了二十年……物是人非,昔日的蛮儿小子,如今已成就气候。
奉孝错了,长文错了,我也错了……
不过,今日的凉王,也不再是当年的良家子。这些年斗过来,算过去,昔日的情分也都淡了。而且,这许昌城里,谁都可以投他,唯有我不可以。曹公待我恩重如山,我怎能弃之?”
说着话,荀猛然抬头,目光凝视着荀恽,闪过一道异彩。
荀恽非常准确的捕捉到了那隐藏于目光中的含义,心里一动,若有所思。
荀不能投董,却不代表……想必父亲就是这个意思。可是,若父亲不在,我又有何意义?
荀一笑,“夫人,也无需太担心了。事情或许没有想像地那么糟糕,我们且静观势态发展。”
“夫君既然这么说,那妾身也不在赘言。我去看看郭家妹子,深夜喧哗,元休母子也都没有休息好。等晌午时,我带元倩几个去丞相府,拜望一下几位夫人和公子,你在家好好休息。”
“有劳夫人!”
唐氏抱着荀粲出门了。
荀恽仍坐在书房中,没有离开。
“父亲,您难道真的……”
“子倩,你听好了!”荀的脸色一变,格外严肃。他站起身。转到了书桌后面,提笔疾书,而后把一封写好了的信纸放入一个竹制信筒,滴上极低封蜡,交上火漆,最后押上印信。
“把这个收好。如果有一天。城真的破了,你的任务非常重,不仅仅是要守护好你母亲和兄弟,还有丞相一家,奉孝一家,长文一家……你都要把他们保护好。等风声过去,你拿着这个去找凉王……什么都不要说,听从凉王的安排。我相信,他一定会给你们妥善安置。”
“父亲……”
荀眼睛一瞪,荀恽到了嘴边的话。最终没有说出来。
他点点头,接过了荀手中的竹筒,贴身放好。
荀长叹一声道:“子倩,你要牢记!守护好咱们这一家人,个人地安危,抵不过家族地兴盛。”
“孩儿绝不忘怀!”
荀说:“下去吧,我有些乏了。需要安静一下。若是城上来人,就直接带他过来见我吧。”
荀恽躬身退出了书房,随手关上房门。
而荀,靠在太师椅的靠背上,闭上眼睛,脸上流露出无比寂寥而落寞的神采。
许昌的局势,越发危急起来。
一转眼,十天过去。沮鹄在停止了两日攻击之后,对许昌再一次发动了猛攻。许昌城头,如同浸泡在血水之中。鲜血顺着马面墙流淌。渗透入墙体中,令恢宏的城墙,变成了血色。
白天攻击,晚上也不消停。
沮鹄用尽了办法,绕着城挖地道。在城外搭土台……总之,只要是能想出来地手段,沮鹄就会用上。同时,许攸还命人书写传单,裹在箭支上射入许昌城。传单上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告诉许昌守军。他们已经没有希望了。董已经占领了陈留,十五万大军拦住曹操的去路。
投降吧!
只要投降,我们绝不会将尔等如何之如何!
大致内容就是这样,可是对许昌来说,其效果甚至超过了沮鹄大军的围攻。
一手硬。一手软!
倒也是好手段。荀一开始。还命人镇压,但是到了后来。也放开了。这谣言啊,往往是越堵流传的越快。局势已经到了这一步,每天徐州军射入城中几万份传单,怎可能隐瞒呢?
军心动摇,士气低落。
曹彰在三天之中,斩杀了十一名企图开城投降地将领。
铁血的手段,的确是令情况稳定了一些。可荀清楚,越是这样,危险性怕也就是越大。
关公手臂上的箭伤已经好的七七八八。
自年初以来,连续两次被射中,于关羽而言,无疑是一种奇耻大辱。
所以,箭伤刚一封口,关公就向沮鹄请命,要求带人攻打许昌。沮鹄说是主帅,但奈何关公地身份特殊。想要阻止,阻止不住;不去阻止,万一再有个三长两短,可没法向刘备交代。
可愁坏了沮鹄……
这一天,关公再一次前来请命。
许攸笑道:“君侯莫要着急。许昌城迟早落入我等手中,关中兵马被刘辟纠缠,无法腾出手来。但是,我今晨得了一封急报,那阳乡娄圭,在当地招兵买马,已经近万余人。据说,他们准备夺回阳翟……君侯,若不先解决那娄圭,一俟他们占领阳翟,与我军可是大大不利。沮鹄也说:“是啊,君侯。我军主力如今都集中在许昌,难以抽身。娄圭贼众,非君侯不可破。君侯何不先击溃娄圭,夺取阳乡。然后回师许昌,我们兵合一处,定能拿下这许昌城。”
关羽这个人,有点好大喜功。
而且经不起别人地夸赞。听沮鹄许攸都这么说,关羽这心也动了。
的确,阳乡不平定,始终是个麻烦。不如平了阳乡,不但免除后患,更能让颍川稳固起来。
当下关羽点齐三千校刀手,回转阳翟。
许攸还想再给他增添些人马,可是却被关羽拒绝。
“娄圭习授,虽有万余人,但是在关某眼中,却不过乌合之众。三千校刀手足以,且待我平了阳乡,再取许昌。”
二话不说,领着兵马就走了。
目送关羽离去,许攸和沮鹄都忍不住长出一口气,心里道:总算是把这位爷给送走了!
关羽留在这许昌军中,因为身份地关系,让沮鹄和许攸都非常难过。这是个谁也指挥不动的主儿,而且骄傲的让人难以接受。有这么一个主儿在军中带着,换做是谁,都不会舒服。
诺大徐州,能指挥得动关羽的人,除刘备外,再无他人。
现在终于走了!
虽然许攸是要支走关羽,但娄圭在阳乡招兵买马,也确有其事。走吧,最好在许昌被拿下之前,别回来。娄圭,你不是号称梦梅居士吗?索性就一展才华,把这位爷给缠在阳乡吧。
沮鹄振奋精神,立刻召集众将,“传我命令,自今日起,昼夜不分,猛攻许昌!”
注:娄圭,娄圭年青时于曹操有交情,初平年间在荆州北部聚集了一些部众,依附于刘表,后来投靠了曹操,被任命为大将,参与谋划军国大事,但不掌管士兵。娄圭随曹操平定冀州,南征刘表,击破马超,立有功劳,连曹操都感叹他地计谋。后来,娄圭言语不当,被曹操认为有意诽谤,遭杀害。
演义当中,娄圭曾以梦梅居士的身份出场,在渭水河畔,帮曹操筑起冰城,阻挡马超。
曹操曾说:子伯之计,孤不及也。
第一部 少年游 第四七七章 四猛八大锤(五)
更新时间:2009…1…6 22:11:57 本章字数:3451
眼见着仲秋即将到来,长安城中,却是人声鼎沸,热闹无比。
京兆出兵,董出人意料的出现在陈留。消息传入长安的时候,整个长安一下子变得沸腾了!
自建安元年,董占居长安以后,八百里秦川好一派繁荣景象。
自高祖刘邦约法三章,夺取了天下。汉律法相对宽松,也造就了一大批贪官污吏,百姓苦不堪言。而董在占领长安之后,把他从甘、王、白三家手中得到的秦律典章全部运抵长安。
秦以法制,秦律严苛。
话是一点都不假!也幸好,董麾下并非是以儒家为主,儒道法墨,兵农阴阳,九流学派的士子,各有千秋,隐隐形成了一个学术极其繁荣的景象。董无甚喜好,但是却也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他命人以秦律为基础,在法家的学术之上,融合了各家精华。
形成了一套有别于各家学派,同时又是取长补短的律法,长安人将之称为董法凉律。
当然,董并没有大规模的去推行,而是一点一点,小心翼翼的将这律法在治下各地推行。
厚厚二十卷律法,要想全部推行开来,也许需要百年,甚至更长久的时间。
潜移默化!
董曾在泰平三年时,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这个观点。并且刘辩也参与其中。董当时说:“初平五年,我和广元、曾次还有马峤大人在氐池确定了科举之法。原本在当时,这科举之法就能马上执行,可是我们担心大家对新生事务的排斥,于是小心翼翼,用十年时间过渡。
如今,科举大兴。
虽然不能说举天下人欢迎,但至少在关中,在我们的治下。少有人会来抵制。
对于任何陌生的事务,人们总是会予以排斥,乃至于抵制的态度来面对。因为不熟悉,会让大家感到不安。大秦律法很好,可是推行过于急促。三秦自商鞅变法,而后二百年时间。才使得这八百里秦川的老秦人接受。而关东六国,法纪松弛,猛然施以条条道道的规范,总难以接受。
我曾仔细研读过三秦史料。
秦法很难严苛吗?未必……秦法于官员的确严苛,但是却能让百姓收益。即便是当今汉律,也有许多秦律的痕迹在里面。如果当年,秦始皇能徐徐推行秦律于天下,又会是什么结果?”
董这一席话,在会议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可不管是反对也好,赞成也罢。董地主张。往往都能得到刘辩的认可。于是在承明殿有意识的推广中,将一部集合太学院庞德公、黄承彦等无数人心血的律法,缓缓的散播出去。
科举就是其一。
董遇刺,许久不曾露面。最担心的人除了已经得到了实惠地关中百姓之外,就是准备秋试大考的国子和生徒。
所有人都知道,董活着,他所制定的律法就能继续得到执行。
可万一他不在了……
当董在陈留出现的消息传来。满城国子生徒欢呼雀跃。当然,有人高兴,也就有人难过。
前方战事,错综复杂。
谁也不会想到,董用金蝉脱壳之计,悄然离开长安。所以,在董生死不明的那段时间里,总有一些人跳出来搞风搞雨。如今董的消息传来,昔日搞风雨的人,可就紧张起来。
巍峨清凉寺。图澄和一群宗室秘密聚集在一间密室中。
外面有清凉寺护法邓展,领着寺中二百僧兵巡逻。而密室里面,气氛却是格外的沉重和压抑。
“诸公是否已做出决断?”
图澄语气森冷道:“前些时候,诸公的所作所为,肯定都落入了凉王的眼中。现如今,他不在长安,督战关东。可这长安城地风吹草动,又怎么可能不知道?现在凉王没有任何表示,却不代表他以后不会做出反应……一俟凉王横扫关东,回转长安时。也就是秋后算账之日。”
刘和阴沉着脸,“图澄,你莫要说这些没用的话。以后的事情,谁也说不准……且先说明白,你今日把我们找来。究竟是什么意思?如果只是和我们说这些。你说完了,我们也该告辞。”
图澄连忙起身。“皇叔,这又何必?我这话,不是还没有说完嘛!”
刘和说:“那你说,我们听着呢。”
“其实,我请诸位王公前来,意思只有一个:情况很糟糕,是反戈一击,还是束手待毙?只看诸位大人如何决断。束手待毙,唯有一死。反戈一击的话,说不定我们还有一线生机。”
刘祯冷笑,“反戈一击?如何反戈一击?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