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恶汉-第2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陆逊呢,却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三学学子……好吧,就算他陆逊不是普通的三学学子,可却背着一个奸细的嫌疑。毕竟,他属江东,董更不应该对他客气。陆逊着实有点想不通了。
  但是董,却知道陆逊未来的成就,绝非寻常!
  董说:“陆逊,我知道你陆家,是江东大族。你也是有本事的人,为何要来长安?”
  陆逊苦涩一笑,“启禀千岁,陆家或许曾为江东大族,可如今……我陆家分为两支。一支是在吴郡,逊就生于吴郡。家祖陆纤,在角贼谋逆之前,担任雒阳城门校尉。角贼谋逆时,马元义在雒阳聚集了贼众攻打南宫。家祖被逆贼所杀……此后,吴郡陆家就有些没落了!”
  董点点头。
  陆逊所说的这些事情,董冀早已经禀报给了董。
  在这之前,董一支以为陆逊是庐江太守陆康的什么人,到后来才知道,竟然也只是同族。
  陆逊接着说:“陆家在江东立足已二百余年,家底还算殷实。家父骏原本是九江都尉,靠着从祖康公的支持,总算是保住了吴郡陆家的基业。可好景不长……逊十岁时,正逢太师遭难。秦公被气得吐血身亡,江东大陆!徐州繇贼趁机兴兵。家父为保九江,被繇贼所杀。”
  陆逊所说的繇贼,是指的刘繇。
  “后来,李郭命繇贼为扬州刺史。从祖为保我吴郡陆家一脉,就答应归顺繇贼。不想没过多久,孙伯符在吴郡大开杀戒,先有顾家堡被毁,紧跟着我陆家在吴郡的产业,全部都……幸好当时逊与幼弟在从祖康公处求学。这才幸免于难。后来,孙伯符攻陷庐江,陆家被迫丢了基业,逃亡江夏避难。
  千岁或许不知,陆家如今早已经非比当年……
  先有吴郡一支灭亡,而后又背井离乡。刘景升空有贤名,却实际上受荆襄世族的掌控。从祖抵达江夏之后,常遭遇荆襄世族地排挤和猜忌。若非从祖退让,只怕我陆家连江夏也呆不下去。”
  董仿佛自言自语。“这荆襄世族,竟强大如斯?”
  陆逊苦笑,“江东排外,荆襄如是……若非我从祖还有些利用的价值,只怕根本无法在江夏立足。饶是如此,近数年的时间,陆家就已沦落至了三流门户。而且陆氏子孙在荆襄,生活的颇为艰难。从祖见此情况,就让逊离开江夏,美其名曰是求学。其实就是为了逃离荆襄。
  堂兄陆绩(陆康之子)佯称往成都游学,带着族子陆凯一同入川。如今西川遭逢战乱,尚不知生死。我兄弟陆瑁因从祖年迈多病,故而留在江夏,官拜江夏曹令史。而我,则到了长安。”
  董只知道,陆家在江夏颇受打压,却没有想到。会如此凄惨。
  “如此说,你陆家……已经完了?”
  陆逊地笑容,越发苦涩,“虽不能说是完了,不过实际情况也差不多。如今。只是苟延残喘罢了。”
  董点头道:“你当知道。我虽无甚门户之见,可并不代表别人也会这么看。我那乖女喜欢你。但若你毫无本事,怕也难免会听到一些不好听的言语……恩,即便你他日科举能高中。”
  陆逊的神色黯然,低下了头。
  他也清楚,董并不是在找借口,而是实在话。事实上,如今三学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传言。特别是科举法令颁布,眼看着春闺初试就要来临,这流言蜚语也就变得越发的多了。
  有人说:此次陆逊必能高中状元!
  不因为别的,就因为这蔡节地关系,他就肯定能中头名。
  这样的流言蜚语有很多。偏偏陆逊还不能反驳……就算他真有本事能中头名,将来也无法抬头挺胸。如今董说出这番话语,陆逊也知道是实情。可又有什么办法?难道抛弃蔡节?
  陆逊做不到……
  董淡定一笑,“你也莫妄自菲薄!陆逊,我知道你是个有本事的家伙,就算没有科举,将来也能出人头地。看样子,你也听到了一些流言蜚语,如今也非常的苦恼,是不是这样子?”
  “正是!”
  “我也没有把你看作是外人,也不想说什么虚情假意的话语……陆逊,我不希望你参加科举。”
  “啊?”
  陆逊惊讶的抬起头,看着董。
  董说:“科举呢,不过是用来收买士子之心的一种手段。相信你也清楚,我之所以放科举法令,一方面是为了给寒门士子一条出路,另一方面嘛……我不想将来在关中,有老袁家那样的世族,来控制或者干扰朝政。陆逊,我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但不知道你能否把握住。”
  陆逊忙躬身一礼,“还请千岁明言!”
  “可知江东周郎否?”
  陆逊先是愕然,旋即点头道:“可是那曲有误,周郎顾的周公瑾吗?”
  “正是!”
  董站起来,从书桌上拿起一张牛皮鞣制而成地荆襄地图,展开来后,让陆逊上前观看。
  “如今,我已掌控荆南四郡。可恨周公瑾阻挠,是荆南之地始终不能平稳下来。我和他打过交道,的确是个有手段的家伙。文韬武略,都不一般,尤以在水军方面,更加的厉害。我在荆襄,有锦帆营一军。水军都督甘宁,勇武异常,然则在周瑜的打击下,是连战连败。”
  董直勾勾的盯着陆逊,“我要你帮我扭转这个局面,将周瑜的人头拿来,做我家文姬的聘礼!
  陆伯言,你可敢应下?”
  董说完,非常安静的看着陆逊。
  用东吴未来的水军大都督,来收拾如今地水军大都督……
  也许能够成功,也许会失败。但总归要尝试一下,否则任由周瑜在大江上纵横,终归是个隐患。荆南不宁,则荆北难以平定。荆襄不宁,则江东、豫州不宁。扬豫不宁,则天下不宁!
  董这是一场赌博,胜负尚未可知。
  陆逊显然没有能想到,董会委任他如此重要的事情,一时间却说不出话来。
  是啊,想他声名并不显赫,虽不能说是家破人亡,可也算是差不多。董能如此信任他,看重他,的确是出乎了陆逊的意料之外。许久之后,陆逊一咬牙关,向着董再次施了一礼。
  “学生绝不会辜负千岁的厚望,不取周瑜首级,誓不踏足长安。”
  董一笑,“既然如此,那你就准备一下吧。我会让石韬注销你在三学的学籍,出征前要多陪陪文姬。至少要向她说清楚,莫要让她以为,我是以此借口来阻挠你们。再过一个月,会有一批辎重从西川转运武陵。你就随着那批辎重出发……告诉甘宁,我要锦帆营在大江畅通无阻。”
  “学生,明白!”
  随着寒冬的来临,河水冰封。
  袁绍在经过了白马之败以后,趁着大河冰封的寒冬时节,强渡河水,于曹操对峙于濮阳城下。
  此战,袁绍可以说是下了血本。
  六十万冀州军,真地是倾冀州九成以上的兵马,在濮阳展开了一场拉锯式的血战。
  而曹操也只得调集人马,自青州抽调出了二十万人马,加上兖州豫州的兵马,共四十万人。
  双方的总兵力,达到了百万之众。
  从濮阳至苍亭,百万大军盘根错节地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扭麻花似地地形状。联营数百里,每一天都会出现大小不一的战事。少则百余人,多则数万人地战事变得层出不穷。
  已经由不得曹操想如何如何了!
  出现这样的状况,唯有死战一途。和数年前的雒阳大战有相似处,只不过双方的搏杀,更加惨烈。
  与此同时,刘备也下定了决
  十一月下旬,许攸出使江东。除了退还丹阳郡十三个县之外,又割让九江的柴桑于孙策,确保孙策不会出兵夹击后,刘备立刻抽调驻守于九江的沮鹄,并八万丹阳悍卒,投进了汝南。
  务必要一举平定汝南的战事,打开通往颍川的门户!
  刘备在给关羽的书信里,头一次使用了极为严厉的语气,责令关羽在来年仲春前结束汝南之战。
  关羽……发疯了!
  第一部 少年游 第四六三章 温侯(一)
  更新时间:2008…12…28 23:40:46 本章字数:3985
  自中平元年以来,刘备关羽桃园结义,一晃却已过去了二十载。
  二十年时间里,关公追随着刘备,可说是历经无数磨难,始终没有叛离。三弟张飞,在雍水河畔为掩护刘备而遭擒,最后死于董之手。两兄弟相依为命,虽非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
  刘备从未用如此严厉的口吻下达过命令!
  关羽如今也已经是过四旬的人了,怎能听不出刘备这一纸命令当中,所隐藏的无尽焦虑。
  战局至此,已经是不可寰转。若不能攻破曹仁防线,则刘备今后的命运,就可想而知。
  关羽很清楚刘备的心思。得豫州之地是小,攻陷许昌,俘获汉帝刘协,却是刘备真正意图。
  刘备如今却什么?
  缺少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不管长安的汉帝是否正统,刘备都不太可能和董有回转的余地。而那许昌的汉帝刘协,也不问他是否是伪帝。若能得到刘协,刘备就有大展拳脚的空间。
  这也是刘备为什么会在明知道关东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可能是董的安排之后,仍执意要和袁绍联手攻打曹操的原因。只要有袁绍牵制住曹操的兵力,刘备才可能有机会,攻破汝南防线,兵临许昌城下,抢回刘协。对刘备而言,不论刘协是否是正统,总归是一面旗帜。
  有了刘协的这一面旗帜,刘备才有可能在荆襄,在徐州站稳脚跟。
  挟天子以令诸侯吗?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事实上,从董卓死后,这天子不就是用来挟持的吗?
  董卓是这样做的;李郭汜是这样做的;曹操也是这样做的!
  既然大家都能够这么做,那么他刘备也能这样子来。成王败寇,自古以来都是这个样子。
  所以。关羽在汝南,展开了又一场极为凶猛的攻势……
  泰平五年仲春。关中大地生机盎然。
  一年之计在于春!经过几年地休养生息。三秦大地上,早已经不复见当年那残破的模样。
  与此同时,自三皇五帝以来,华夏历史上第一次科举终于拉开了序幕。
  从西域,到幽州;从西川,至漠北。
  根据承明殿所颁发地科举法令,各州县都开启了春闺大考。首次春闺,共有三学学子三万两千二十余人,加上由各地辗转而来地士子,大约五万余人进入了考场。进行为期三天的考试。
  “什么?西平被攻破了?”
  董端坐堂上,看着手中的战报,忍不住自言自语。
  陈宫说:“正月初六,关羽在黑闾涧蓄水三日,水淹柏亭。西平守将侯成被被困十数日之后,见援军无法接应,只得开城投降。殿下,这西平一失,曹操在汝南的防线也就算是完了!”
  春闺开科的喜悦,被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驱赶的无影无踪。
  董自言自语。“没想到……我还以为那曹仁能坚持到三月。没想到,这么快就顶不住了……不对啊,关羽在黑闾涧蓄水,曹仁怎么可能会没有觉察?还有,那刘晔也不是等闲之辈啊。”
  陈宫道:“据说刘晔和曹仁之间,有点纠缠。去岁末,关羽攻打征羌时,曹仁曾派人向刘晔求援。刘晔呢。也并非没有动作。只是在救援途中,得知关羽突然袭击定颖。刘晔担心中计,在半路上又领军回转。后来他曾派人向曹仁进行解释,但据细作说,曹仁对此非常不快。”
  董盯着陈宫。“公台以为如何?”
  “呵呵。以我看,不过是离间计罢了……想必那征羌也好。定颖也罢,只不过是关羽的幌子。真正的目的还是想要离间曹仁刘晔二人。所以在西平危险,定颖被困地情况下,曹仁并没有派出兵马协助。相反,柏亭告破之后,曹仁痛责刘晔,并把责任都归咎在刘晔身上。”
  曹仁……董蹙起眉头。在演义当中,曹仁是一个名将,但给董的印象,却是个常败将军。不过,在曹操和董的交锋中,曹仁表现的并不算太差。至少在雒阳大战的时候,他能以少量的兵马,抵挡住黄忠大军十余日的攻击,足以显示出这个家伙,绝不是一个浪得虚名之辈。
  没想到,却是小心眼儿?
  董想了想,“柏亭告破,西平归降。曹操在汝南的防线已经名存实亡。我估计,曹仁下一步的举动,一定是保全兵马,退守临颍至长平一线。若我估计的不错,他十有八九会舍弃刘晔。”
  “臣下也如此认为。”
  “那你觉得,曹操会做什么反应?”
  “曹操嘛,如今他在濮阳和袁绍打得不可开交,一时半会儿是脱不开身。而且,汝南告破,许昌必然会有一番动荡……以曹操地性格,说不定会兵行险招,和袁绍来一场决战吧。”
  决战!
  董轻轻点头,对陈宫的看法倒是颇为赞同。
  这大半年来,通过贩卖辎重军马,董已经抽走了冀州五成以上的存粮。同时,在针对刘备曹操等各诸侯的交易当中,也获得了不菲的利润。就关中目前的情况来说,时机已经成熟。
  而且,春闺已经开科,一切进行的颇为顺利。
  剩下的,就是等待秋试来临。一俟这第一科成功了,那么不需数年,天下学子将尽归长安。
  是不是可以……
  董沉吟片刻之后,起身道:“公台,你即刻回承明殿,以我地名义,向黄忠文聘,张张辽,贺齐田豫。陈到诸葛瑾,以及在西川的徐荣和阎圃传令。就说命各军做好准备。随时候命出击。
  另外,命庞德所属渭南行营,自陆浑关出,屯兵于轩辕、伊阙和大谷三。”
  陈宫闻听,忙拱手应命:“臣下明白!”
  送走了陈宫,董又把董铁找来。将一块巨魔令交给了董铁,嘱咐了几句之后,董铁领命而去。
  差不多了!
  董轻轻的揉着太阳穴。关中至今已沉寂了四年之久,差不多是应该做一个结束了吧……
  董想到这里,再次起身。准备往杜邮堡走上一趟。
  才一出门,就看见董冀匆匆的走来,“父王,您这是要出门吗?”
  董冀说话的时候,显得有些躲躲闪闪。这在以前,却是从没有过地事情,董不禁愕然。
  “伯威,有什么事情吗?”
  这伯威二字,是董冀地字。本来,董冀年仅十八。尚不到弱冠的年龄。但考虑到他已经出仕,并且董自己在十五岁地时候就有了字,所以对年龄也不甚在意。所以,年后就给了董冀表字。
  董冀白皙地脸,微微一红。
  “父王,孩儿有点事情找您,不知道您是否有时间呢?”
  董笑着点点头,“时间倒是有。不过……算了,您随我进书房说话。”
  父子二人,走进了书房。董坐下来,对正在整理书房的小木头说:“去,把三爷送来的武陵茶取来。烹两杯茶。”
  这武陵茶。是壶头山溪特产。
  胡昭也是在偶然的机会发现,并且经过烹制后。口感非常不错。东汉末年,茶并没有普及,甚至很多人把这茶叶,只当作是一种药物。胡昭在发现了茶的另一个功用之后,就送来一部分给董。
  董呢,本身对茶也无甚喜爱,只是偶尔换换口味,倒也不错。
  相比之下,黄月英、蔡琰二人,倒是非常喜欢。并且自己鼓捣着,用炉火烹制,效果不错。
  “好了,有甚话,赶快说!”
  董冀挠了挠头,轻声道:“是这样子……昨日我去温侯家看望,来婶婶问我,可否请君侯来长安呢?”
  早在去岁,吕布一家就抵达了长安。
  董对这一家人颇为款待,专门拨出了一座府邸,名卫将军府,供吕布的家眷居住。期间,来莺儿曾带着女儿吕欣过府前来拜见董。本来这拜见的事情,应该是由严氏来做,只是因为严氏到长安后才发现,自己已经有了身孕。算算日子,应该是在离开汝南之前的事情。
  董和来莺儿也算是旧识,谈起当年的事情,唏嘘颇多。
  而董冀呢,却和吕欣很来电。那吕欣年已十四岁,却出落的亭亭玉立。既有来莺儿地妩媚,又继承了吕布的英气。董冀和吕欣一见之下,就有点转不开了,隔三差五的总会去吕家做客。
  严氏也好,来莺儿也罢,都看出了董冀的心思。
  仔细想一想,这样似乎也不错。能和董家扯上关系的话,那么他们这一家子也好过许多。
  董隐隐约约的听到了一些消息,不过并没有放在心上。
  就如同他对女儿文姬的态度一样,董希望儿子也能找到心爱的女人,共度一生。吕家……门楣是差了点,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董吕布,并称是这天底下的两头猛虎,也算不错。
  故而,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
  儿孙自有儿孙福,只要董冀自己觉得高兴,自己觉得幸福,那么就算是娶了吕欣,又有何妨?
  当然,年纪似乎还小了一些。
  董道:“我从未说过,不让君侯来长安。如果君侯愿意,我也会非常开心。想当年,我与君侯在雒阳相处的不错。后来虽发生了些小误会,但也算不得什么。若他愿意,自可前来。”
  说到这里,董细目一眯。
  “伯威,你来家婶婶是个性子高傲地人,断不会问你这种事情……呵呵,是谁让你来问的?”
  “这个……”
  董冀的脸,顿时通红。
  “好了,你不说我也知道。吕欣那丫头也不错,你娘亲她们对她也颇为喜欢。若是你喜欢她,就只管去追好了,莫要偷偷摸摸的。我董的儿子,喜欢女人要光明正大,躲闪个甚?
  你可以把我刚才说的话告诉那小丫头……还有,温侯家里有个家将,名叫高顺,是也不是?”
  董冀一怔,“是有这么一个人。不过好像不怎么说话……父亲,为何提起此人?”
  “那是个了不起的人!”
  董一笑,“好好和他交流一下。高顺这个人,单讲练兵的话,只怕是不会被老麴和叔至差。”
  董冀闻听之后,眼睛顿时亮了……
  第一部 少年游 第四六四章 温侯(二)
  更新时间:2008…12…29 21:20:02 本章字数:4094
  吕布自泰平四年杀入南阳之后,纵横荆北三郡,斩将夺关,无人能够抵挡他飞熊军的冲击。
  当然,吕布也非常聪明,没有去攻取大城市。
  毕竟不是当年血气方刚的年纪,经历过许多挫折之后,吕布已经学会了审时度势,量力而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昔日的北地恶虎,也就变得更加厉害,至少在荆州无人能抵挡。
  只取集镇,袭掠荆州的小股兵马,斩杀斥候,断劫粮队。
  吕布本就擅长于骑战,如今又融入了流寇的战法,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和荆州军稍沾即走。
  所以,荆州军的将领对此也非常头痛,却又无能为力。
  部斥候遍天下,董自然是有办法和吕布联络。不过,董也清楚吕布的性情。放回山的老虎,怎么可能再蛰伏呢?吕布若来长安,就必须要放弃兵权,这一点董不说,吕布也能清楚。
  董冀掌控督察院,和王买是搭档,自然有办法和吕布联系。
  但董也可以肯定,吕布绝不会来长安。这是个顾家的男人,骨子里却流淌着好战的热血。
  让吕布在长安做个富家翁,只怕比杀了他都难过吧……
  泰平五年三月,春闺放榜,提点出一千六百多名进士,入长安秋试。
  其中,有三成来自外地的生徒,剩下的全都是自三学毕业的国子。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所有应试的人,或者会有些失落,却没什么话好说。长安科举,自然是要依照着董设定的模式来进行考核。生徒之中或有文才出众者,可是比起三学有针对的培养而言,大有不如。
  但是,经此一试。也让更多的生徒,感到了一丝希望。
  年纪小的人,开始考虑入三学之中求学。毕竟,入三学只需经过考试,不需要任何地手续。
  长安承明殿中,石韬笑呵呵的说:“此次春闺,虽然只有一千六百人通过了科考,但是在另一方面,却为我们吸引了大批来自关东的生徒。按照曾次大人《三学纪要》中所说,第一次科举。未必会有太大的成果,但是却能够是我们三学国子的质量和数量。获得极大提高。”
  董端坐主位之上,却没有说话。
  曾次,就是黄劭。这个当年在黄巾之乱时跟随自己的老臣子,已经故去了多年。他没有大本事。但是却能静下心来。琢磨出《三学纪要》这样的恢宏巨著。一辈子也没有流传什么诗词典章,但是对后世的影响,怕是谁也无法比拟。如今,春闺结束,董更加怀念黄劭了。
  陈宫顾雍,还有刚调入承明殿的马峤梁习,在听了石韬的话之后,也陷入沉思之中。林雷
  许久,顾雍一声叹息。“未曾想,黄劭声名不显,一介寒士出身,却能谋划出《三学纪要》这样地经典。有了他这一部书,却是让我们今后的取士。少走了很多地弯路……我不如曾次啊。”
  顾雍那是什么人?
  正经的世家子出身。在董的部曲当中,少有人能够比拟。今日说出这一番话。也算是一种认可。其实,在科举法令颁布之前,不论是顾雍还是陈宫,总归是有一点不太服气。因为,科举法令颁布后,董竟在长安太学院和国子监中设立了一座雕像,赫然正是黄劭的雕像。
  陈宫捻着胡须,看着从各地送上来地名单,轻轻点头。
  “曾次大才,实非我等可以比拟。春闺科考虽然只选出一千六百人,对目前地情况并无益处。但是,他让各地府衙中的小吏增加了两千余人,不但解决了乡里小吏的空缺,还为我们扩展了近万人的生员。待来年春闺再次开启的时候,只怕这天下生徒,当不远万里而来投奔。”
  乡里小吏,全部以落榜的年迈生徒和乡学国子担当……
  董沉吟许久,突然道:“黄荣如今学业如何了?”
  黄荣,就是黄劭的独生子。如今刚考入了长安郡学,年十八岁。不过讲论资质,黄荣并不算太好。考入郡学的时候,成绩也相当的普通。不过,这小子有一股子钻劲儿,让人不得不佩服。
  在这一点上,黄荣和他过世地父亲,非常相似。
  石韬把黄荣的情况告诉了董。董在沉思片刻后,开口道:“广元,明日你命人通知黄荣,让他至我幕府效力……恩,就让他担当我的门下书佐吧。梁道的年纪也差不多了,跟随我也有年月,也是该外放出去,历练一下了……恩,就让他去西川吧,配合阎圃治理地方。”
  这一席话,说的轻描淡写。
  可是这承明殿中所有人却知道,李逵这是要大用了。而黄荣呢,也将从此变得不再平凡。
  “另外,顾邵地年纪也不小了,我看也差不多可以让他出来做事。师兄,明日就让他去伯威那边做事吧。为这春闺之事,不晓得有多少牛鬼蛇神混入了长安。伯威那边现在人手严重不足,就让顾邵去帮他一下好了……还有,公台之子陈明文才出众,一并入督察院做事。”
  此言一出,顾雍陈宫二人激动无比。
  如今所有人都看得出,董在培养董冀。将来地凉王王储,若不出意外,就是董冀了。
  顾邵陈明二人帮董冀做事,那就等同于是不折不扣的太子党。将来地成就嘛……怕是不俗。
  董接连发出政令,一旁的马良都记录在案。
  待这个事情说完之后,董又道:“如今汝南被攻破,曹仁兵退临颍至长平一线,徐州军怕是不日将会攻入颍川。曹操绝不会善罢甘休,想来对袁绍的反击,也不会再等待下去了……恩,公台你等当关注近期关中的战报……另外,通知陆逊,他的计划很优秀。可以实施下去。”
  马良立刻在旁边撰写文书,奉到了陈宫等人的面前。
  押上承明殿大印之后,董又把巨魔令印信交给了马良,在那文书上押好,自有宿卫领取。
  “另外,三韩等地的战事已经结束许久,由谁前去治理,你们当尽快择一合适的人选,呈报与我。”
  陈宫连忙回答:“关于在三韩置郡一事,臣下等已经有了主张……共选出品行优良。才行出众,且于凉王忠心者两人。丞相府长史赵戬。质而好学,爱恤于人,不论疏密。曾在大将军何进府中任职,后太师当政。赵戬虽多次顶触。不为太师所喜,但所奏言之事全都直指时弊太师死后,赵戬赴西川避难,此人足可以担当重任。”
  董闻听,却摇了摇头。
  这个赵戬说起来,却是有来头的人物。汉灵帝时被举为孝廉,才学出众,而且为人非常中直。
  董倒不怪他在董卓死后,跑去西川避难。毕竟董卓不重用他。赵戬怕也是心中有了芥蒂。
  “叔茂有大才,我早有耳闻……只是他性情儒雅,虽刚直,手段却太温和。三韩乃蛮荒之地,其族人多是冥顽不化之辈。我需要一能治理地方者。同时还要有铁血手段。方能放
  言下之意是说:这个三韩太守,不仅仅是要能治理地方。还要能够杀人。
  梁习开口道:“殿下,若说治理地方,且具铁血手段。纵观关中各地官吏者,唯有两人可以达到。一是凉州刺史臧霸,有勇有谋。然则其镇守凉州,同时又兼顾漠北,不能轻易离开……另一人,则是望北郡太守费沃。只是他刚把望北郡治理妥当,却到三韩,怕是心有怨言吧。”
  梁习所说的不是没有道理。
  费沃地确是很合适。可论起资历,说起功劳,费沃足以担当三公之列。如今还是个太守,而且又要去三韩……说穿了,在许多人看来,去三韩担任太守,其实和发配的性质差不多。
  陈宫点头,“臣下刚才所说的两人中另一人,正是载成。”
  董再次摇头,“载成随我多年,劳苦功高,不应该再去那苦寒之地。我正拟将他调回长安,绝不可再去三韩。望北郡太守一职,载成也有推荐。可令原尚书裴潜出任……这三韩太守,我倒是有一个人选。马良,立刻拟文书送往右北平,命贺齐担任三韩太守,并在那里兴建新罗行营。
  三韩不受幽州管辖,直接纳入承明殿治下。
  原乞活军分为三个序列,郝昭为中军都督,张辽为右军都督,田豫为左军都督。三军……皆纳入巨魔士,由我直接统辖。另,命凌操之辽东海军加紧打造五牙战船,随时准备出兵作战。”
  这一系列的命令,让陈宫等人不由得愕然。
  乞活军的番号取消,倒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如今这乞活军总人数已经达到了五十万人,实力太过恐怖。取消乞活军,另组三军……至少会刷下去二十万人的兵马。而这二十万人于望北郡而言,却是非常有利的补充。望北郡地广人稀,增加二十万人口,将能缓解这一情况。
  倒是把三韩郡直接纳入承明殿治下,却是从未有过的先例。
  不设州,而直接管辖……这又算什么呢?不过,贺齐治理三韩的话,以其手段,当没有问题。
  陈宫等人先是疑惑,但很快就同意了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