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二十一世纪网络生存术-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品:二十一世纪网络生存术
作者:姜奇平
内容简介:
“左边是白杏树,右边是黄杏树,我躺在中间的草坡上,想着互联网。”互联网的发展一跃千里,我们以网为马,走过了二十世纪最后那漫长又短暂的几年。面对迎面而来的新世纪,在众多嘈杂而喧嚣的声浪中,又敢问路在何方?也许,姜奇平的思索,能够带来我们一些前进的方向。且听他那句当头棒喝:“你!有落后的危险。”
正文
前 言
左边是白杏树,右边是黄杏树,我躺在中间的草坡上,想着互联网。一列火车呜叫着穿过湖上的高架桥,嶙峋的山岩对面是平坦的岸,悠然的农夫在垂钓。在这一瞬间,我恍然有一种身处农业、工业和信息业三个文明时空交错的感觉。就是在这一刻,我找到了写这本书的感觉。
这是在小汤山脚下的桃花坞别墅,一位下海的政治学硕士营造的世外桃源,一群自由的思想者的浪漫沙龙。它远离都市尘嚣,令人悠然地产生超脱的心境来反思现实。在这里,我被赋予了一个伟大得吓人的“使命”:阐释电脑网络对人类文明在经济方面的影响。
让我做这个伟大题目完全是由于一个偶然的巧合。在著名的经济学沙龙上,我被当作“懂电脑”的人,介绍给晓燕女士,恰好她正到处物色对经济学和电脑都略知一二的人来写书。我想,之所以是我这只鸭子被赶上了“架”,纯属钻了这个空子:眼下经济学家对网络多是外行,而网络专家对经济学更是外行。而我对两者都有浓厚兴趣,且各有小半瓶水握在手中晃晃荡荡。于是我被要求把这两个小半瓶子水对成一个大半瓶水来冒充“专家”救急,聊胜于无罢。我真害怕您,高明的读者,用专家那严肃的眼神盯着我的眼睛问:“你是专业学经济的吗?”我立刻诚惶诚恐把头摇得象拨浪鼓道:不不不不:“你是专业搞电脑的吗?”我又得诚惶诚恐把头摇作拨浪鼓状,说不好附带腿肚子抽筋。所以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等二天真李逵来了,我一定自动让贤(具体说,即吓得飞也似地跑走)。
虽然我不敢说您能从书中得到多少东西,但写本书的过程,倒是我自己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过去给人修电脑,从没把它跟经济学联在一起;研究经济问题,也主要与电脑无关。等我写完了,自己从电脑上调出原稿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电脑不仅与电脑有关,而且和经济有这么大关系!幸运的是,这本书的写作过程成为我真正体会网络经济的过程。
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这是一个典型的写作实况转播:十里堡村里,夜深人静,我把提纲通过互联网发到英国爱丁堡大学,主编郭良图清静,跑地球那边写作去了;几分钟后,总编指示:还可以,只是不要写成了操作指南,否则,小心你的脑袋(这是我瞎翻译的大意)。我向主编回函报告资料的缺乏。过了一会儿,万圣书园年轻的老板娘甘崎发来E…MAIL,指示说,尼葛罗庞帝明天要在京舌战群儒,(他的《数字化生存》是我们这次同伙的胡泳翻译的),听完讲演要讨论我们这组书,所以必须准时赶到,接头暗号某某某某。那边,总编又有“最新提示”:他已专门请人在美国购得我所需之美国原版专著,特快专递已发出。此书估计此时正飞越太平洋,向中国方向移动。
忽然,发现甘崎发电子邮件向我大喊“救命”,我赶紧勤王救美。原来她在网上见了鬼,能收英国的信却发不过去。命令我:“给郭良去封信,如果他现在还在网上,请他给我来E…MAIL,告知我给他的E…MAIL收到否。我等他半小时。”我一个“CC:”(转发),她的信“嗖”地直奔爱丁堡方向(我也不知爱丁堡在东南还是西北)飞去。半小时后,老板娘和总编的信同时飞回我信箱。总编说她的信没收到,老板娘说他的信收到了。甘崎的信这封是英文,下封保不准又改中文了,所以我脑子里一会儿是正装语序一会儿是倒装语序。甘崎说,你懂电脑,告诉我是怎么回事。我说,能收信说明硬件没问题;给郭良的“密电码”(MAIL地址)还是你告诉我的,我能通,说明“密电码”也没问题。请仔细核对你那边地址是否写错。终于甘崎的告捷信来了:她把地址中的O写成了0。我说,O写成了0,该OK的就真成了“零”。我想,反过来,从0做起,一张白纸也会变成“最新最美的图画”,一切也就OK了。
这就是一个网络上虚拟组织运作的实际场景,深入其中节省了我很多的想象力。更深一层观察,网络式的管理模式与我们通常单位中的迥然不同:这个“单位”人人在家办公,绝大多数时间根本不见面;没有编制,也没有任何中层管理人员;分房、医疗,一切社会福利更是一概不管;……这些加在一起,中间管理成本为0。奇怪的是它运转良好,一切却都OK。靠什么呢?
这就是我在书中谈到的21世纪的主要经济模式:直接经济模式。在这种网络化的经济中,有高度鉴别力的领导者,越过中场,直接与有创造力的眼镜和大脑对话。这些领导者并不关心婆婆妈妈的琐事,他们用心于“直接管理”。记得写书时,我和编委会的成员吃遍……噢不,谈遍北京几大咖啡厅。他们坐在那里,用鉴赏家的眼光挑剔地品评你的思路。
一位说,唔,不要写成了小说,要写成好看的经济文章。另一位沉默许久,说,对,不要写成小说。我顿时汗流浃背。单位领导批评,我也没象这样,因为这个意见打中了我的要害。我扶起咖啡杯,顺着镜片再看过去,猛然见咖啡桌一圈坐了四个上帝,对我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我真觉不可思议,有的人与我辩论几天几夜,也不能说服我什么。但有的人淡淡的一句话,就改变了一切。其实,人最需要的就是关键时刻高人点醒的一句话,或是激出的一个火花,别的他知道怎么做。记得甘崎在我最气馁的时候,对我说了一句:我坚信你们是最优秀的。于是我顿时有了一种知遇的感觉,一下振作起来,而且心中说不出的感激。领导是什么呢?领导就是激励和服务。当我看到他们上天入地,从美国、从英国、从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花多大代价也要找到你所需要的一个哪怕最终没用上的资料时,给我的感觉是,虽然在这个虚拟的临时组织中,原子时代房子位子那套东西一点也没给我,但我想一想,所需要的,全都有了。
在这本书里,我想把从网络上体验到的那种21世纪感觉,尽量多地传达到你身上,让你感受它。这就是我写作的目的,也是我对于一个激励着我,服务着我的他们,拼命要证明的东西。
我想,我在这个“自序”里已说了三件事:第一,这本书想站在现有文明外用超脱的眼光审视信息经济的文化含义;第二,它是电脑网络和经济学的结合;第三,它的中心是直接经济模式。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想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六个'兴奋点'”。
一个“中心”,就是整本书围绕着一个主题:信息经济的本质是直接经济:这种信息直接经济是工业迂回经济的对立面,是农业直接经济的否定之否定。因此,它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将意味着价值观念的大颠倒,接着就是几千万亿财富的大倒手。为了迎接这场革命,我们即将对工业社会说“不”;否则,将是信息社会对我们说“不”。
围绕这场“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革命,是和非将发生颠倒,黑和白将发生混淆。
我从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两个方面,剖析了将“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六大“兴奋点”:从生产力体系方面:第一个“兴奋点”在生产体系。工业社会说,资本是核心,资本很重要;信息社会将说,不!资本是赚钱的负担,只有无本,才能万利。第二个“兴奋点”在商业体系,工业社会说,商业很重要,商场不可少;信息社会将说,不!商场将被废止,我要“直接恋爱”;第三个“兴奋点”在货币体系,工业社会说,金钱是我的上帝,没有钱万万不能;信息社会将说,不!货币将被取代,人们将追求更新潮的财富。
从生产关系体系方面:第四个“兴奋点”在生产资料:工业社会说,产权至上,知识产权就是制止盗窃;信息社会将说,不!所有权将发生革命,知识产权本身就是盗窃。第五个“兴奋点”在生产过程:工业社会说,分层管理至上,劳资对立永恒;信息社会将说,不!我们需要直接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第六个“兴奋点”在分配过程:工业社会说,人的贪欲是无穷的,只有追求物质极大丰富才是人类永恒主题;信息社会将说,不!最富有者拥有自己,最大财富是永远真,永远善,永远美。
本书需阅读者神经坚强,方可承受,读前请三思。
写书是一个学习过程,读书也是一个学习过程;生活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愿和你共同读写生活这本书,和你一起学习。
第一章 你!有落后的危险
一个小测验
今天,我在网上认识了BOB。BOB象个网上的精灵。
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真正是什么,我对BOB也一无所知。
所以我得考考BOB──
请回答:进入21世纪的3张门票──汽车、外语和电脑,你掌握了几张?
BOB:“我自打出生就不喜欢上学,我上学的时候不喜欢考试,我考试的时候不喜欢没有标准答案……”毛病还真不少,告诉你答案:
如果回答是还有一张门票没有得到,说明你只要加把油,就可以赶上时代;如果你一张门票都没得到,说明你正面临落伍的危险。汽车不是想有就立刻就有的,外语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掌握的(当然这不是对BOB你说的),最后一个好机会,就是快学电脑。
如今,一台电脑和一台彩电的价格差不多,家家都可以拥有──只要你想有。这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可能和你一样,具备学习电脑的基本条件,从而成为你的潜在竞争对手。
机会不会无限等待你。当别人都坐上第一班车走了以后,你不知过多久才能搭上下一班车,那么再到终点也许只能捡人家挑剩下的。80年代的大学热,90年代的经商热,你赶上了吗?全世界眼下正在重新洗牌,赶紧行动。第一批赶浪的人,投入最少,回报最多!即使你会电脑……
BOB:“我会电脑,我是在网上与你交谈耶。我到别处转转。”快回来,还有呢!
即使你已“掌握”了电脑,你还需要问问自己:我是否在不知不觉中思想过时?比如:当“科学管理”在世界上已经过时,而你是否还觉得它很先进?我的行为是否正在落后于时代?比如有没有这样的现象:我工作很努力,但周围不利发展的“偶然性”越来越多?我处在一个朝阳产业中,但总是觉得它没有规律,难以驾驭?我是否总是把握不住时尚,因此选择总是落后一步?比如:当别人已经购买DVD的时候,我却还觉得购买录像机好。
BOB:“你好象是在说我?”如果你多多少少有上面的感觉,说明你还没有把电脑与整个经济和身边生活联系起来,还没有把电脑和网络的意义理解透彻。如果你生活在18世纪,你会不会成为那个蹲在海边的农夫,不断冥思苦想:蒸汽机对我有什么用?它不能给我做饭,不能为我耕田,它基至不能帮我把路上的马粪捡起来。最后,当赶海的人乘着蒸汽机轮满载而归时,你却只能在无尽的夕阳中,低着头数自己的脚指头。是的,电脑网络目前在许多方面对你还没有“用”,或者说你还没有去“使用”,但它却正在背后改变一切决定着你生活中那些“有用”的方面的基础。这本书警醒你:在浑然不觉中背后将决定你人生命运的那个力量到来了!你到了行将落伍的紧急关头。不信,你能说出令全世界人发疯颠狂而你却无动于衷的网络在经济上的意义吗?
BOB:“不能。”──那你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虚无飘渺”的网络,正是你未来生命中再也不能承受之轻。革命在你不知不觉中发生历史上伟大的变革总是悄悄地发生。当蒸汽机车被发明出来的时候,有多少人意识到这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开端?不,更多的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个技术改良,甚至是一个杂耍。一位体面的英国绅士骑着马儿,风度翩翩地证明自己比火车跑得快,同时体面而又风度翩翩地使自己成了历史笑料。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折时期发生过的事情,现在可能又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折过程重演。对于渴望以不管什么方式成名的人来说,他只要在电脑世纪盛会上,向世界所有人证明,他的算盘比电脑算得快,由此证明电脑是无用的东西,那我可以恭喜他:您肯定可以名垂青史!
(当然还要多少有点遗憾地告诉他,您的孙儿在念历史的时候,肯定不会向他的同学自豪地指出:瞧,这个傻瓜就是我爷爷!)
BOB:“你怎么知道我将来是'爷爷'还是'奶奶'?”大多数人也许不会直接与信息社会对着干,更多的人则是认为不存在独立的信息社会──觉得电脑技术只是工业技术的改良,电脑时代只是工业时代的延伸。即使在未来学家中,也有许多人把信息社会只是看作“后工业社会”,是对过去的一种改良和延伸。但是大错特错的。
改良是对过去说“是”,然后再说一句“但是”;革命却是对过去说“但是”,然后说“不”。这本书就在说“不”。说“不”,意味着两件事:第一,它要对传统社会的基本价值体系说“不”,而不只是对枝节的问题说“不”。对原来认为“是”的,它可能要说“非”;对原来说“非”的,它可能要说“是”。所以,他必须颠倒是非。第二,它要对传统社会的整个价值体系说“不”,而不只是在全面肯定原有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做小的修正。它认为新的价值体系决非传统的自然延伸,而将成为对传统的扬弃。所以,他必须混淆黑白。
读这样一部说“不”的书,是很刺激而痛苦的。因为它不光是对别人说“不”,而首先是对自己说“不”;因为它无情地把自己原来认为神圣的、永恒的东西,说成是价值也有限的东西。例如,它向你宣告:“资本是赚钱的负担”、“只有无本才能万利”、“商场将不再有用”、“纸币将被废除”、“知识产权就是盗窃”……。凡是在工业社会被人们珍爱的基本观念,都要被它打得粉碎。如果你神经不够坚强,或经医生(无照行医者除外)证明确有心脏病者,赶紧逃去,赶紧逃去。
如果你在新技术革命的惊涛骇浪到来时,仍不惊慌,甚至还要悠闲地东张西望,那就跟我来吧。(但吓出毛病,本人概不负责。)
即使你会电脑……
BOB:“我会电脑,我是在网上与你交谈耶。我到别处转转。”
快回来,还有呢!即使你已“掌握”了电脑,你还需要问问自己:我是否在不知不觉中思想过时?比如:当“科学管理”在世界上已经过时,而你是否还觉得它很先进?
我的行为是否正在落后于时代?比如有没有这样的现象:我工作很努力,但周围不利发展的“偶然性”越来越多?我处在一个朝阳产业中,但总是觉得它没有规律,难以驾驭?我是否总是把握不住时尚,因此选择总是落后一步?比如:当别人已经购买DVD的时候,我却还觉得购买录像机好。
BOB:“你好象是在说我?”如果你多多少少有上面的感觉,说明你还没有把电脑与整个经济和身边生活联系起来,还没有把电脑和网络的意义理解透彻。如果你生活在18世纪,你会不会成为那个蹲在海边的农夫,不断冥思苦想:蒸汽机对我有什么用?它不能给我做饭,不能为我耕田,它基至不能帮我把路上的马粪捡起来。最后,当赶海的人乘着蒸汽机轮满载而归时,你却只能在无尽的夕阳中,低着头数自己的脚指头。是的,电脑网络目前在许多方面对你还没有“用”,或者说你还没有去“使用”,但它却正在背后改变一切决定着你生活中那些“有用”的方面的基础。这本书警醒你:在浑然不觉中背后将决定你人生命运的那个力量到来了!你到了行将落伍的紧急关头。不信,你能说出令全世界人发疯颠狂而你却无动于衷的网络在经济上的意义吗?
BOB:“不能。”──那你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虚无飘渺”的网络,正是你未来生命中再也不能承受之轻。
革命在你不知不觉中发生
历史上伟大的变革总是悄悄地发生。当蒸汽机车被发明出来的时候,有多少人意识到这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开端?不,更多的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个技术改良,甚至是一个杂耍。
一位体面的英国绅士骑着马儿,风度翩翩地证明自己比火车跑得快,同时体面而又风度翩翩地使自己成了历史笑料。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折时期发生过的事情,现在可能又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折过程重演。对于渴望以不管什么方式成名的人来说,他只要在电脑世纪盛会上,向世界所有人证明,他的算盘比电脑算得快,由此证明电脑是无用的东西,那我可以恭喜他:
您肯定可以名垂青史!(当然还要多少有点遗憾地告诉他,您的孙儿在念历史的时候,肯定不会向他的同学自豪地指出:瞧,这个傻瓜就是我爷爷!)
BOB:“你怎么知道我将来是'爷爷'还是'奶奶'?”大多数人也许不会直接与信息社会对着干,更多的人则是认为不存在独立的信息社会──觉得电脑技术只是工业技术的改良,电脑时代只是工业时代的延伸。即使在未来学家中,也有许多人把信息社会只是看作“后工业社会”,是对过去的一种改良和延伸。但这是大错特错的。
改良是对过去说“是”,然后再说一句“但是”;革命却是对过去说“但是”,然后说“不”。这本书就在说“不”。说“不”,意味着两件事:第一,它要对传统社会的基本价值体系说“不”,而不只是对枝节的问题说“不”。对原来认为“是”的,它可能要说“非”;对原来说“非”的,它可能要说“是”。所以,他必须颠倒是非。第二,它要对传统社会的整个价值体系说“不”,而不只是在全面肯定原有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做小的修正。它认为新的价值体系决非传统的自然延伸,而将成为对传统的扬弃。所以,他必须混淆黑白。读这样一部说“不”的书,是很刺激而痛苦的。因为它不光是对别人说“不”,而首先是对自己说“不”;因为它无情地把自己原来认为神圣的、永恒的东西,说成是价值也有限的东西。例如,它向你宣告:“资本是赚钱的负担”、“只有无本才能万利”、“商场将不再有用”、“纸币将被废除”、“知识产权就是盗窃”……。凡是在工业社会被人们珍爱的基本观念,都要被它打得粉碎。如果你神经不够坚强,或经医生(无照行医者除外)证明确有心脏病者,赶紧逃去,赶紧逃去。如果你在新技术革命的惊涛骇浪到来时,仍不惊慌,甚至还要悠闲地东张西望,那就跟我来吧。对工业社会说“不”对你有什么好处 在社会转型时期,水面平静,但社会底蕴象水下暗流在急速涌动,哪里将变成危险的旋涡,哪里将是助你一帆风顺的主航道,这是你最缺乏的指点。这本书专门给你这种指点。
到下雨多的地方接甘霖
BOB:“我现在已经跟你来了,我现在感觉心脏正常。”
社会转型和社会革命,从经济角度看,意味着社会财富的转移和重组。美国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移,同时也是几千万亿美元的飘荡和转移。
对个人来说,社会转型中,到处都有机会,但又可能时时失去机会。稍一迟钝,即使闲坐家中,你的财富也可能在瞬间中转移到别人那里;把握机遇,同样是坐在家中,谈笑间馅饼可能从天而降。大规模财富的转移,即使在它最疯狂、最混乱的时刻,也必有它要遵循的内在规律,这全看你能否把握住。
古时候,有一家三兄弟逃难到一个缺水的山区,老大很勤奋,但缺乏见识;老三虽算不上勤奋,但很会预报天气变化;老二处在他们中间。老大说,北山平整,好耕地;老三说,南山朝海,水充足;老二则选择中山而居。到了旱季,海上吹来的云被南山挡住,越不到北山那边,雨都下在南山。老大勤奋,整天用锅碗瓢盆接雨水,可惜雨下得很少;而老三躺在家里睡大觉,雨都下在了自己田里。到了秋后,老三丰收,老二平平,老大只好管老三要饭吃。
BOB:“我从没有听说过这个寓言。”什么,你没听说过?连这么有名的……,噢不,我记错了,它是我编的。21世纪的雨云将飘向何方,雨将下到哪里?换句话说,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移中,财富将向哪个方向转移,会怎样分布?谁预见到了这一点,提前进入这个领域,谁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比如,你会发现进入一个景气的公司,天上不断“偶然”地掉下馅饼,用台湾游戏《大富翁》的说法,叫“运气好得挡都挡不住”。每个做家长的,都知道哪些专业有前途、“吃香”,就鼓励孩子上大学选哪些专业。实际就是要到雨多的地方去接甘霖。你为什么不为自己关心关心财富的“预报”呢?你如果真发现了哪个地方要下“钱雨”,你就算是个白痴、傻瓜蛋,闭着眼睛往那里一跳呼呼睡大觉,到时钱也会噼里叭啦往你身上可劲地砸。(你怕不怕痛?)相反,预见不到经济变化趋势,挤在雨越来越少的地方,再努力的人,你也会觉得吃力不讨好,越活越累。而从表面上看,还只是觉得不利于你发展的各种“偶然性”越来越多,感叹自己“运气”不好。
这本书,不是告诉你哪个沟、哪个坎将要下雨,而是告诉你预报“天气”的原理,告诉你海面高温将形成雨云,雨云将向陆上走,云彩见山会攀高,高升遇冷会下雨,绕得过山就下在那一边,绕不过去就下在这一边。你如果理解了,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地形和位置,选择下雨机率大的地方,去接甘霖。
BOB:“如果恰巧接着了冰雹呢?”
那也别找我打官司。在纷乱的转型时代,失去机会的人有什么共同的弱点。
我和你琢磨琢磨,在大变革时代,那些失去机会的人都在什么相同的地方跌跟头。
最大一个跟头,跌在“有眼不识金镶玉”。把新经济中有价值的东西说成是没有价值的东西。(这等于说钱不是钱)。钱摆在眼前也不知捡,不败了家才怪。说人家不好,咱们还是扯得远一点。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时期,在法国有一批糊涂的老头子,被称为“重农学派”,其中以魁奈为代表。他固执地认为,只有农业才是生产性的,农业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来源。按他们的观点,工业,比如加工,并不创造价值和财富,而只是转移和“分享”农产品本身已有的价值。按这种糊涂逻辑行事,自然轻视新产业的价值,从而免不了要忽略在工业中出现的众多发财机会。
认为新产业不创造价值,而只有旧产业创造价值,这是社会转型期最典型的误人观念。这不仅仅是一般人的认识,而且总是转折时期一些权威经济学家的认识。权威的经济学家最有条件犯这种错误。象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时一样,现在当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时,仍有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工业创造价值,而信息产业不创造价值。比如,他们会认为,理发并不创造价值。因为理发并没有加工出什么东西来,(“加工”出个“马桶”发型,当然不能跟加工出个马桶相提并论),理发只不过是把钱从被剃成“马桶”发型的人的腰包里,“再分配”给理发师,理发师的劳动是“非生产性”的,他劳动中包含的知识信息是不值钱的。
即使在信息产业内部,也常听到类似的说法。苹果公司公司和IBM公司总是攻击微软公司公司并没有什么“技术”,只是会做广告,东拼西凑出些迎合市场的东西。在国内,有些公司总是攻击象瀛海威这样的企业,没什么“技术”,只是会“吹”,会做广告。似乎他们认为通过信息传播,直接面向消费市场,这件事本身是“没有价值的”。
在社会转型时期衰落的企业,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没有去“做正确的事”。他们把“做正确的事”看做是“没有价值的”。对这种企业及其经济学家如果不说“不”,他们就会继续自以为是、扬扬得意地误导大众向着雨越来越少的山沟去抢甘霖。在社会转型时期倒霉的个人,最关键的一点,是不知哪里将要下雨,哪里将会变成沙漠,结果被当代权威们一个个领进沙漠,或者被聪明的接甘霖者诱骗离开下雨多的地方。为了在明天纷乱的商业世界中繁荣辉煌,创风气之先的公司今天都在做些什么 对工业社会说“不”,和对信息社会说“是”,乃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在网上,现场直“观”别人怎么发财。首先我用雅虎软件,按照“EARN MONEYAT HOME”(在家挣钱)主题,搜索到21条线索,进这些网址一看,多是教我怎么坐在家中赚钱。在http://shubao2。comclassifieds。co。uk/busi/usbusos。htm网址,主人告诉我有“半打”发财的好办法,让我发E…MAIL到sheril@shubao2。com。我嫌麻烦,只好作罢。我又换了一个角度,用“HOW TO GET RICH”(如何致富)为主题在网上搜索。哈,这下搜索到210条线索。我首先看中的就是上面这个让我不需要任何经验就可以赚10万美元的网址(http://www3。shubao2。com/proc…serv)。但仔细一看,主人让我交给他24。95美元才肯告诉我他的赚钱“绝招”,我没有美元可以作启动资金,只好失去这次一举致富的机会。这里:http://www。shubao2。com/~hbs/get…rich。htm/,我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网页,叫做“快速致富建议”(Get…Rich…Quick Suggestions)。网页的主人叫哈特,他打开窗口,让来访的客人为他致富提供建议。
以下就是在长得没有尽头的网页里,开头的几位客人提出的“快速致富建议”和哈特的答复:
这位是雪利:
卖雪给人们。他们会在仲夏送礼的。你所需的不过是设计冷包装和在大众杂志上做广告,而你得到的将是富裕。我甚至听说有些公司已经在做这件事了,所以你如果想卖得好的话,最好赶快!!哈特:谢谢,雪利,告诉我,你真的要邮购雪吗?嘻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