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心灵鸡汤-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杰克·坎菲尔、马克·汉森)
  你要帮我吗?
  父母之爱如同太阳一样……当孩子受到邪恶的诱惑,眼看就要堕落于黑暗世界的时候,父母的爱一定能成为支持孩子们走出深渊的力量。
  ——池田大作
  1989年,一次8。2级的地震几乎铲平美国,在不到4分钟的短短时间里,3万人以上因此丧生!
  在一阵破坏与混乱之中,有位父亲将他的妻子安全地安置好了以后,跑到他儿子就读的学校,而触目所见,却是被夷为平地的校园。
  看到这令人伤心的一幕,他想起了曾经对儿子所作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在你身边。”至此,父亲热泪满眶。面对看起来是如此绝望的瓦砾堆,父亲的脑中仍记着他对儿子的诺言。
  他开始努力回想儿子每天早上上学必经之路,终于记起儿子的教室应该就在那幢建筑物,他跑到那儿,开始在碎石瓦砾中挖掘搜寻儿子的下落。
  当父亲正在挖掘时,其他悲伤的学生家长赶到现场,心头纷乱地叫着:“我的儿子呀!”“我的女儿呀!”有些好意的家长试着把这位父亲劝离现场,告诉他“一切都太迟了!”“他们全死了!”“无济于事的”,“回家了!”“算了吧!”“面对现实,你无能为力的”,“你这样做只会使事情更糟”,面对这种劝告,这位父亲只是一一回答他们:“你们要帮助我吗?”然后依然继续进行挖掘工作,一瓦一砾地寻找他的儿子。
  不久,消防队队长出现了,也试着把这位父亲劝走,对他说:“火灾频传,处处随时可能发生爆炸,你留在这里太危险了,这边的事我们会处理,你快点回家吧!”而父亲却仍然回答着:“你们要帮助我吗?”
  警察也赶到现场,对着父亲说:“你既生气又心乱,这该结束了,你正在危害他人,回家吧!我们会处理一切的。”这位父亲依旧回答:“你们要帮助我吗?”然而,却没有一个人帮助他。
  只为了要知道亲爱的儿子是生是死,父亲独自一人鼓起勇气,继续进行他的工作。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挖掘的工作持续了38小时之后,父亲推开了块大石头,听到了儿子的声音。父亲尖叫着:“阿曼!”他听到了回音“爸爸吗?是我,爸,我告诉其他的小朋友说,如果你活着,你会来救我的。如果我获救时,他们也获救了。你答应过我的。‘不论发生什么事,你都会在我身边’,你做到了,爸!”
  “你那里的情况怎样?”父亲问。
  “我们有33个,其中只有14个活着。爸,我们好害怕,又渴又饿,谢天谢地,你在这儿。教室倒塌时,刚好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洞,救了我们。”
  “快出来吧!儿子!”
  “不,爸,让其他小朋友走出去吧!因为我知道你会接我的!不管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都会在我身边!”
  (马克·汉森)
  再一次
  若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所有的人,那岂不是一种真正的伟大吗?
  ——池田大作
  英国19世纪的某本小说曾描写过以下的一个场景:在威尔斯某个小镇,每年一到圣诞夜,镇上所有的居民便会聚集到教堂祷告。这项传统已经沿袭近500年了,午夜到来前,他们会点起蜡烛,唱着圣歌和赞美诗,然后沿着一条乡间小径,走到几里外的一栋破旧小石屋。他们接着在屋里摆起马槽,模仿当年耶稣诞生的情景,然后众人怀着虔诚的心情,跪下祈祷。他们和谐的歌声温暖了12月凛冽的寒风,只要是能走路的人,都不会错过这场神圣的典礼。
  镇上的居民都相信,只要他们在圣诞夜满怀信心地祈祷,那么在午夜来临的那一刻,耶稣基督会在他们眼前复活。500年来,他们世世代代到这小石屋里祈祷,但每一年他们都失望而归。
  书中的主角被问道:“你真地相信,耶稣基督会再次在我们镇上现身吗?”
  他摇了摇头说:“我不相信。”
  “那你何必每年都去小石屋呢?”
  “阿,”他笑着回答:“万一耶稣真地复活,而我没亲眼目睹,那我不是会遗憾终身?”
  也许这个主角的信心不那么坚定,但他毕竟仍抱着一线希望,正如新约圣经上所说的,只要我们心中有像芥菜种般微小的信心,就有机会敲开天国之门。同样的,当我们面对调皮捣蛋的小孩,惹是生非的少年,酗酒闹事的亲人,性格乖张的同事,整日愁眉苦脸的朋友……,我们也必须像书中主角一样怀抱着那一点最后的信心。告诉自己:“试一次,也许下一次情况就会有所改变。”
  我们会接触到一些他人认为无可救药的人,也许我们会以先入为主的观念,判定他们不可能有任何改变或长进。如果我们能存着一丝希望,或许就能扭转乾坤,获得可观的成果,让值得被拉一把的人有再一次的机会。所以,我的朋友,请别放弃,再试一次吧!
  (哈诺·麦卡锡)
  多和成功者接触
  如果我所见的比笛卡儿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
  ——牛顿
  其实许多人都有潜力成为奥运金牌得主,只是他们未曾尝试过。在我赢得撑竿跳冠军的那年,我估计过至少有500万人能打败我。体力比我好、个头比我大、速度比我快的大有人在,只是他们从没试着拿起竿子,加快速度往前冲,然后用力一撑,翻过横杆。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了内行人的指点,常能达事半功倍之效。我常参加各种商业座谈会,感觉受益匪浅,因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会现身说法,传授他们的技巧和方法。我曾见过一位经验老到的推销员,向年轻人倾囊教授看家绝活,其实我在体育界也有相似的经验。
  那年我一心想打破德屈·渥门丹的纪录,但成绩总是少他一英尺。后来我打电话向他讨教:“德屈,你能帮帮我吗?我似乎碰上了瓶颈,成绩一直无法突破。”
  他很干脆地回答:“没问题,鲍伯,我可以给你一点意见。”于是连续三天,我接受这位撑竿跳高手的指导,他毫不保留地跟我解说,并纠正我错误的动作。总而言之,我的成绩后来增加了8英寸,这全得归功于德屈的指导有方。
  其实体育界还有不少提携后进,或是互相帮助的例子。像加大洛杉矶分校篮球队的王牌教练约翰·伍顿就曾表示,他应该每天都让球员有所进步,这是他的责任。
  乔治·艾伦当年在大学写有关足球的硕士论文时,曾向全国知名的足球教练发出一分长达30页的间卷,结果有85%的受访者给了完整的回复。
  真正有成就的人,是不会计较与人分享心得的,这正是乔治·艾伦能成为举世知名的足球教练的原因。他们曾乐于提出成功的秘诀。我们应该积极和这些人接触,无论是打电话请教,或是阅读他们的著作,试着接近他们和他们交流。这些成功者的经验和指导将会使你受益良多。
  (鲍伯·查理兹)
  奥运金牌得主
  39年——太短——太长——够长了
  喔!最悲惨的事并非夭折早逝,而是我活到75岁,却从未真正活过。
  ——马丁·路德·金二世
  从1929年到1968年只有短短的39年。
  太短以致采收不到劳动的果实;
  太短以致当你的兄弟溺毙时,不能安慰父母;
  太短以致不能在母亲死亡时安慰父亲;
  太短以致不能亲眼见到你的孩子完成学业:
  太短以致不能含抬弄孙;
  太短以致不知什么是退休生活;
  39年实在太短。
  从1929年到1968年只有短短39年,然而太长以致不能因为隔离的束缚与歧视的牵绊而不利于行;
  太长以致无法在种族主义的流沙上站立;
  太长以致收不到平时一天40个的恐吓电话;
  太长以致不能生活在持续压力所产生的酷热下;
  太长,39年就是太长。
  从1929年到1968年只有短短39年,然而够长了。
  够长到一路旅行到印度,在大师的教诲下;学习如何穿越愤
  怒的牛群,并保持镇定;
  够长到被警犬追逐,又被消防队员龙头中的水柱冲击;
  够长去到监牢里消磨许多天——正当你在为别人的困境抗议时;
  够长去收到一枚丢进你家中的炸弹;
  够长去教导愤怒的暴民保持冷静,当你仍在为投弹者祈祷时;
  够长去引导许多人信奉基督教;
  够长去知道为正义而战,胜过活在不义的和平中;
  够长去知道那些每日沉默坐视不义的人,比顽固与仇恨更令人讨厌;
  够长大了解不义是没有差别待遇的。迟早属于各个族群与教条的人们,终将体验它的残酷禁锢。
  够长了。
  够长去知道当一个人为了他的公民权利而行使不服从的抵抗权时,他并未违反美国宪法,反而他是为寻求人生平等的原则辩护。他在寻求废弃已经违反美国宪法的地方法令;
  够长了。
  够长去接受对国家领袖讲话的邀请;
  够长去向成千的人们,在上百个不同场合演讲;
  够长去带领20万人到首都,去表现所有美国人都拥有生命权、自由权,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够长去在15岁时进入大学;
  够长去完成并取得数个学位;
  够长去赢得数百个奖赏;
  够长去结婚成为4个小孩的父亲;
  够长去成为鼓吹和平的乐队长;
  够长去赢得诺贝尔和平奖;
  够长去为了正义的理由,获得美金5。4万元的奖金;
  够长去探访山峰;
  当然够长去做一个梦。
  当我们注意到马丁·路德·金在短短39年内做了多少事后,我们知道,对任何热爱他的国家以及同胞的人来说,39年实在够长了。而且对他们来说,除非所有的人都以兄弟相称,否则生命本身是没有价值的。39年太长了,对任何一位每天故意与死亡共舞的人来说,让他自己免于心痛与悲伤就意味他的兄弟明天将在生命中后退两步。
  马丁活了好几个世纪,全部浓缩在短短的39年内。他的回忆将永远活下去。如果我们都能够过同样的生活,那该有多美好。
  马丁像其他人一样喜欢长寿,但是,当他衡量事实后,他说:“不是一个人能活多久,而是如何善用上天分配给他的时间。”因此,我们对一个生活在不义的混乱中的人,这39年对他而言,或许太短、太长、又够长的人致敬并赞扬,“因为他终究是自由的。”
  (维拉·普瑞尔)
  “永别”放弃
  一件未发掘的杰作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取代坚韧,才气不能,有才气而不成功的人比比皆是;天才不能,历史上不得志的天才不乏先例。单单坚韧决断才是万能的。
  ——卡文·科立
  几年前,我的朋友,素,有一些相当严重的健康问题。他从小就体弱多病,而且仍然得承受出生时的缺陷,在她的心室里有一个洞。她的5个小孩出生时,都由痛苦的C阶段开始,后来也都有后遗症产生。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手术,体重也增加了数磅。节食对她无效。她必须经常忍受无法诊断的不明疼痛。她的先生,丹尼斯,已学会了接受她的先天缺陷。他常希望她的健康情形会改善,但是内心并不真正相信会有那么一天。
  有一天他们坐下来举行家庭聚会,草拟了一份“愿望单”,写出他们生命中最想要的事物。素的愿望之一是能够参加马拉松比赛。由于她过去的背景以及生理上的限制,丹尼斯认为她的目标是完全不切实际的,但是素却变得认真起来了。
  她开始在住家附近区域缓慢地跑着。每天就只比前一天多跑一些——只多一个车道。
  “什么时候我才能够跑足一英里呢?”有一天素问道。
  很快地,她可以跑3英里,接着5英里,我让丹尼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其余的故事好了:我记得素告诉过我她已经学到了一些事:“潜意识以及神经系统不能分辨什么是真实情况,而什么又是生动活泼的想象情况。”
  如果我们让心中的想象,变成如水晶般明澈,我们会为了追求完美而改变自己,促使我们自己下意识地追求珍贵无比的欲望,而且,几乎完全成功。我知道素相信它——她已经报名参加犹他州南部圣乔治马拉松的比赛。
  “心灵能相信一个导致自我毁灭的假象吗?”
  当我驾车由塞达布经过山路到犹他州的圣乔治时,我问我自己上述问题。我将我们的厢型车停在终点线并等候素的到达。雨持续不断地下,风也彻骨地冷。马拉松赛5小时前就已开始。几个受伤发抖的运动员已从我身边被运走,我开始发慌。想到素可能独自一个人发冷而倒在路旁某处,我就焦虑得快疯了。
  强壮而又快速的竞争对手,早已跑完全程,运动员变得越来越稀少,现在我在任何一个方向都看不列人了。
  几乎所有沿着马拉松路径而走的车子都已离开,一些正常交通已经恢复进行。我能够在比赛路径上驾车前进,开了快两英里,仍然看不到运动员。于是我回转,看到一小群人跑在前面。当我靠近时,我可以看见素以及其他3个人。他们一边跑,一边谈笑。
  他们在路的另一边。我停了车,隔着已经通畅的车流说:“你还好吗?”
  “啊!很好。”素说,只轻轻地喘着气。她的新朋友则对着我笑。
  “只有几英里。”我说。
  只有几英里?我想,我疯了吗?我注意到其他两个运动员正四肢无力地跑着。我可以听到他们的脚在湿热的运动鞋里啪嚓啪嚓地响着。我想对他们说他们跑得很好,我可以载他们一程,但是,我看到他们眼中的决心,我将厢型车调头,远远跟着她们,注意她们之中有没有倒下来的。
  他们已经跑了五个半小时了。我加速超越她们,并在离终点线一英里处等候。
  当素进入视线时,我可以看到她开始挣扎。她的步伐慢了,脸部因痛苦而扭曲。她恐惧地看着双脚,好像它们不愿再动了。然而,她继续前进,几乎蹒跚而行。
  小团体几乎变得快要散开了。只有一位大约20岁左右的女子靠近素。很显然的,她们是在比赛中结为朋友。我被这样的场面吸引住,于是跟着她们跑。大约数百码后,我试着想对她们提供一些激励性与智慧性的伟大语录,但是我喘不过气,也说不出来。
  终点线就在眼前,我庆幸它尚未完全拆掉,因为我觉得真正的胜利者才刚要跑进来。
  跑者之一,一位苗条的青少年,停止跑步,坐下并哭了起来。我看到一些人,或许是家人,将他扶到他们的车上。我可以见到素正处于烦闷焦躁中——但是她梦想这天已经等了两年了,她不会被拒绝。她知道她会成功,这个信念促使她充满自信,甚至快乐地重整距终点线最后数百码的步伐。少数人到外围来恭喜我太太及马拉松运动员。她跑得很好看,她很有规律地休息后再起跑,在各个仗水点大量喝水,而且步伐控制得很好。
  她已成为这个经验较少的小团体的领袖。她曾以充满自信的话激发、鼓励她们。当我们在公园庆贺时,她们热情地赞扬她、拥抱她。
  “她使我们相信我们做得到!”她的新朋友述说着。
  “她生动地描述我会如何到达终点,所以,我知道我做得到。”另一个说。
  雨停了,我们在公园中边走边谈。我看着素。她让自己变得截然不同了。她的头抬得更高,肩膀挺得更直,她走路时,即使有点乏力,却焕发出新的自信。她的声音呈现崭新的、安详的尊严。并非她变成别人了,而是她发掘了自己以前从不知道的真实自我。
  画犹未干,但是我知道她是一件尚未被发掘的杰作。关于她自己,有着上百万的新事物留待学习。
  她真地喜欢她新近发掘的自我,我也一样。
  (查理斯·A·康若特)
  发生了什么事?
  当我们遭受不幸时,命运并不能阻止我们合理地承受它。
  ——普鲁塔克
  一位年轻人在玩,或者我该说是练习足球,在常春藤联盟的大学里。杰利的技巧还不足以在定期的球季比赛中踢球。但是在4年里,这个衷心付出、忠诚不贰的年轻人,从未错过练球。教练对杰利的忠心耿耿与无私奉献印象深刻,同时也对他对待父亲的诚挚热爱感到惊讶。有好几次,教练曾经看到杰利和前来探访他的父亲手挽手在校园内散步。但是教练没有机会与杰利谈到他的父亲或是认识他。
  在杰利高年级时,赛季中最重要比赛——陆军对海军、乔治亚对乔治亚科技,或密歇根对俄亥俄的传统对抗——前几天的某个晚上,教练听到有人敲门。打开门,他看到杰利,脸上充满悲伤表情。
  “教练,我爸爸刚死。”杰利喃喃地说,“我可不可以这几天不练球回家?”
  教练说他听到这消息很难过,当然,让他回家是毫无问题的。当杰利低声说“谢谢”
  并转身离去时,教练补充说:“请你不必在下星期六比赛前及时赶回来,你当然也不必担心比赛了。”年轻人点头后离开。
  但是就在星期五晚上,离大赛仅数小时,杰利又再一次站在教练的面前。“教练,我回来了!”他说,我有一个请求:“可不可以让我明天参加比赛?”
  教练原本想借着说明这球赛对球队的重要性,来劝服他放弃请求。但是,最后他却同意了。
  那晚教练辗转反侧。他为什么会对这个年轻人说可以呢?敌对球队一般被认为按实力会赢他们3个球。他需要他最佳的球员参与整个比赛。假设开球轮到杰利,而他失误了;假设他参加比赛,而他们输了五六个球……。
  显而易见地,他无法让这个年轻人上场。这点是毫无疑问,不过毕竟他已经答应了。
  所以,当乐队开始演奏,观众兴奋吼叫时,杰利站在目标线上,等着踢开场球。
  “反正球可能不会到他那边。”教练自己这么想。
  不过,教练会调度一阵子,确定其他的中卫及后卫带到球,然后他可以请这个年轻人下场。那样他就不必担心会有重大失误产生,同时他依然可以信守诺言。
  “喔,不!”当开场球正中杰利怀中时,教练呻吟着。但是,未出现教练预期的失误,杰利紧紧抓住球,闪开了3个冲刺的防卫,跑过中场,最后被扭倒在地。
  教练从未见过杰利跑得如此敏捷有力,而且或许感应到某些事,他叫后卫给杰利暗号,后卫用手把敌手推开,杰利用力突破扭倒,得到20码球来回应。他带球通过目标线。
  优势的对手愣住了。那小子是谁?他甚至不在敌队的情报纪录中,直到那个时候,他一年才参赛整整3分钟。
  教练让杰利留在场内,他在整个上半场中,又是攻击又是防卫。扭倒、拦截、击倒传球者、对锁、快跑——他全做了。
  在这中间,失败的敌队获得两个扭倒。在下半场,杰利继续激励自己队友。最后枪响时,他的球队赢了。由于打赢了不可能的胜仗,球员休息室中闹哄哄的。教练找到杰利,发现他把头埋在手中,躲在远远角落里安静坐着。
  “孩子,刚刚在外头发生了什么事?”教练抱住他问。“你不可能打得像刚才那么好。你没有那么快、那么强壮,也没有那么技巧纯熟。怎么回事?”
  杰利望着教练,慢慢地说:“你知道,教练,我父亲是瞎子。这是第一次他可以看到我参加比赛。”
  (无名氏)
  (恰克·道奇提供)
  卷七 处世的智慧
  人生是一连串的课程,必须活过才能明白。
  ——海伦·凯勒
  你的意思是说我变一变戏法,然后自己转个圈,这就是关于它的全部?
  就这么说定
  苦似良药的严格和无限宽宏的理解都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池田大作
  我女儿玛瑞塔13岁时,那时的年轻人正流行穿着染得花花绿绿的T恤和磨得破破烂烂的牛仔裤。虽然我小时候曾经历过经济大萧条,穷得没钱买衣服,我也没穿得这么邋遢过。有天我见到她站在门外,用泥土和石头猛擦新牛仔裤的裤脚。我心想:“天呀!
  这可是我用钱买来的新裤子,你居然这样糟蹋!“我立刻飞奔出去阻止她,然后又搬出”我幼年如何清苦过日,你现在却如此不爱惜物资“的老调,跟她说教了一番。没想到这孩子仍是不为所动,继续低着头使劲地擦着。我问她为何要把新牛仔裤弄成这样,她一副理所当然的语气回答:”我就是不能穿新的嘛!“
  “为什么不能?”
  “不能就是不能,一定要弄旧才能穿出门。”
  这是哪一国的逻辑呀?新的裤子不能穿,非要搞得像块烂布才行。
  每早她上学前,我总会盯着她一身打扮,然后叹口气:“我的女儿居然穿成这副德性。”她身上挂着她爸那件旧T恤,上面染满了蓝色的圆点和条纹。而那条牛仔裤更是令人目不忍睹,低腰,裤身紧得像包粽子;裤管经过她的“加工”,多了一把须须。她走路时,须须便在后面拖呀拖的。
  然而有天她上学后,我突然像是听到上帝跟我说话:“你记得每早女儿出门时,你都对她说什么?‘我女儿居然穿成这副德性。’当她到学校和朋友们谈起整日唠叨的古板老妈时,她可有得讲了。你看过其他的初中女孩穿成什么样子吗?何不亲自去瞧瞧呢。”
  那天我果真开车去接她回来,以便观察其他女孩的穿着,结果发现穿得比她更“惊世骇俗”的大有人在。回家的路上,我向玛瑞塔表示,也许我对“牛仔裤事件”反应过度了些。我趁机跟她提出条件:“现在起,你去上学或和朋友出去玩,爱穿什么随你的意,我不过问。”
  “太好了!”
  “不过你跟我一起上教堂,逛街,或拜访长辈时,你得要乖乖地穿些像样点的衣服。”
  她没搭腔,显然是有些考虑。
  我继续说:“这样做你只需让步百分之一,我却得退百分之九十五,你说谁比较划算?”
  她听了之后,眼睛一亮,然后伸出手来跟我握了握:“妈,就这么说定了。”
  从此之后,我每早快快乐乐送她出门,对她的衣服不再啰嗦半句,而她和我一起出门时,也会自动装扮很得体。这个协定让我们母女皆大欢喜。
  (佛罗伦斯·力特)
  暂停你的脚步
  既然上天赐我一双眼睛,我就该多观察身旁的世界,并尽力帮助其他不幸的人。
  我们常听人说:“在人生的旅途上,别忘了驻足片刻,欣赏路边绽放的玫瑰。”但现代人忙碌得如陀螺打转,又有多少人曾放慢脚步,注意身旁美好的事物呢?我们脑里装的尽是排得密密麻麻的行程表,整日为工作烦心,还要被乌烟瘴气的交通搞得头顶冒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几乎忘了身旁还有他人存在。
  最糟糕的是,我也是属于这类庸庸碌碌、对生活失去敏感度的人,特别是在拥挤的街道上开车时。然而前一阵子我在街上目睹了一件事,霎时让我了解,在我这封闭的世界外,原来有这么广阔的一片天地。
  那天我开车赶赴一个会议,一路上我一直在构思发言的内容。当我开到一个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时,红灯突然转亮。我心想:“没关系,待会儿速度冲快点,就不会再碰到红灯。”
  就在我心浮气躁地加足马力,准备绿灯一亮就冲出去时,路旁一幅景象突然吸引了我的视线。一对双眼失明的年轻夫妇手挽着手,准备穿越这个车辆川流不息的路口。先生手上还牵了个小男孩,少妇胸前则背了个婴儿,他们拿着白色拐杖一步一步探着,小心翼翼地往前进。
  初见这一幕我十分感动。在所有的残疾中,我总觉得失明是最不幸的,失明真是一大惨事,我不禁为自己庆幸着。就在此时,我见到这家人走离了人行道,往路口中心的方向移动,对面的来车随时会将他们撞倒,但他们对自己所处的危险情况却浑然不知。
  我坐在车上替他们捏了一把冷汗,万一哪个司机闪避不及……
  就当这一幕在我眼前发生时(我有全场最佳的视野),我见到一件令人不敢置信的事:从四面八方开来的每辆车,都不约而同地停了下来。没有人鸣按喇叭表示不耐,也没有人火冒三丈地大叫:“滚开,别挡路!”在这一刻,似乎一切都为这家人而静止。
  我睁大眼睛,转头望望身旁的车辆,发现里面的驾驶员也都瞪大眼睛看着这一家人。
  突然我右边的驾驶员将头探出车外,对着他们大喊:“往右走,往右走!”其他的人受了他的感染,也都跟着叫:“往右,往右!”
  这家人开始一步一步地调整自己的方向,在拐杖的扶持和众人的指示下,最后终于平安无事地到达路口的另一边。这时,他们仍是紧紧地手携着手,这一点带给我莫名的悸动。
  我注意这对夫妻脸上并无惊魂未定的表情,可见他们并不知道刚才的情况有多危急,然而目睹到这一幕的驾驶员们,都如释重负般地松了一口气。
  最先见义勇为的那位先生转过头,隔着车窗对我说,“刚才好险呀!”而我左边车道的女士刚说了一句:“真是不可思议。”显然所有的人都被这个偶发事件所感动,平时大伙儿开车都是争先恐后,但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大家仍是会表现出人性善良的一面。
  我后来常回想起这件事,同时也从中领悟了许多。我得到的第一个启示便是先前提过的“放慢脚步,关怀四周”(这是我以前常忽略的一点。)多抽点时间,仔细地瞧瞧身旁的人、事、物,也许你从某些细节里所得到的体会,能让你的人生全部改观。
  我领悟到的第二件事是,不管眼前有多大的阻碍,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信任正确的引导,就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这对失明夫妻的目标只是想穿过路口,而他们身旁却有八线川流不息的车道。但在毫无畏惧及怀疑的情况下,他们还是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对街。
  其实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同样有相当多的艰险困难;我们若能信任自己的直觉,并接受“明眼人”的指导,自然能稳当地走到目的地。
  最后,我十分感谢上天给我健康的双眼,以前我总认为看得到是理所当然。试想整日活在黑暗中是何种滋味?闭着眼穿越马路,心情该是何等慌张恐惧?我们常忘记自己在生活中拥有许多看似平常,却十分珍贵的天赋。
  当我开车离开那十字路口时,对人生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对周遭的人更多一分关怀。既然上天赐我一双眼睛,我就该多观察身旁的世界,并尽力帮助其他不幸的人。
  走过人生这一遭时,帮你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