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葬清-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济尔哈朗痛得在地上呻吟,少顷,他的嘴角流出乌黑的鲜血,躺在地上一动不动。

龙辰曾经和方仲说过,岳托可以放,多铎可以放,毕竟他们只是猛将,如今更是残疾了,也翻不了什么大浪,唯有济尔哈朗此人生性谨慎,却又有城府心机,绝不能放他活着回女真。

这一点,方仲也深以为然。

因此,在这一夜,济尔哈朗死了,一同死的,还有一名正黄旗的兵士,他是在自己帐篷里自杀的。

也因此,在这一夜,多尔衮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方仲会知道皇太极的死讯,但是他更有点想不通,自己麾下的八旗兵士怎么也能被外人收买?

第三章   内外皆忧的大金国(第三更)

冷兵器时代,中原帝国如果建都西安,西北地区自然成为国防重心;若建都北京,这里易攻难守,便成了极难设防的柔软的下腹部,立刻就成了中华帝国的软肋,到了明代,甚至成了命门之所在。也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这里历来是大明帝国军事防守的重点地区。

戚继光在南方打跑了倭寇后,就被北调,镇守蓟门。在他镇守蓟门的十六年中,为了严防死守,曾经在他的这一带防区内,沿着崇山峻岭的山脊与河谷地带,下绝大气力重新修建了长城与敌楼,其中包括著名的八达岭长城。后来,这一区域的军事防卫之所以变得支离破碎,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拜王化贞和当时的蓟辽总督、兵部尚书、东林内阁与天启皇帝之所赐。

在广宁之战中,正是因为上述人等通力合作,才把那位号称有盖世之才的辽东经略熊廷弼,摆弄得百般无奈而气急败坏,直到在方寸大乱之后莫名其妙地丢了性命。其中,一个重要情节就是:王化贞与当时的蓟辽总督志同道合,坚定相信那位口无遮拦的蒙古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能够在拥有四十万蒙古铁骑的情况下,不去效仿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而是在他们二位人格魅力的感召之下,帮助大明朝灭掉努尔哈赤。

于是,透过兵部尚书和东林内阁,为这位林丹汗每年提供八万二千两白银的财政补贴,期盼着这位成吉思汗的子孙、如今也自称成吉思汗的林丹汗,真的能像当年成吉思汗横扫完颜阿骨打的前大金那样,率领他的四十万铁骑横扫掉努尔哈赤的那个什么后大金。

(我们常说清朝人骄傲自大,总以天朝上国自居,其实这些臭毛病都是从明朝人身上遗传的,明朝的很多官员和士大夫都总是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乃至到自恋的程度。…………………………………小龙喧)

于是,口气极大、实力和能力都不见得大的林丹汗,以帮助大明帝国消灭后金汗国的名义,大模大样地进驻到了大明交托给他的地域。经过这么一番玩弄,大明朝不但没有能够借助他的力量收复一寸辽东失地,不但每年白白送给他成堆成垛的白银,还实打实地就手丢掉了今日河北北部、山西东北部和内蒙古地区的大片土地,把自己的命门之地拱手交给了一个并不那么靠得住的同盟者。

后来,努尔哈赤死后,这位林丹汗确实和皇太极交上了手。谁知,这位口气大得几乎没边没沿的大汗,练了三招两式之后,居然带着老婆孩子,撒开马蹄头也不回地就往西跑,一直跑到了青海大草滩上,其治下在今日甘肃省天祝县境内。于是,这片距离皇太极不远千里的中华帝国命门之地,便就此落到了一些蒙古部族手中,而这些蒙古部族陆续归顺了皇太极,于是,这一大片在军事地理上极具价值的土地也就落到了皇太极与后金汗国手中。这就是皇太极第一次入关时能够顺着这条道路一直打到北京的由来。

而此时,被赶跑到了大草滩上的林丹汗终于去见“成吉思汗”,留下一个分崩离析的察哈尔部。

林丹汗福金苏泰与其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率领察哈尔和鄂尔多斯部众自大草滩返回鄂尔多斯,喀尔喀却图台吉率部进入青海。

在破了山海关后,龙辰就派了胡猛领着一支一百人左右的骑兵队伍向蒙古草原进发,希望和林丹汗取得联系。三月的时候,胡猛亲领的这支护龙军队伍在西喇珠尔格地方遇到林丹汗的妻子囊囊,得知林丹汗之子额哲所在地。四月二十日,胡猛等人渡过黄河,至托里图找到了额尔克孔果尔额哲。

胡猛额哲许诺,护龙军会帮助他们重回内蒙,并且会在军械物资方面对他们进行援助,甚至可以直接出兵帮他们打仗,只要求他们整顿残部返回旧地,并向护龙军宣誓效忠。

如今已经打下了大半个辽东的护龙军确实有这种当老大哥的底气,再加上护龙军曾数次击败女真八旗,额哲对护龙军的承诺动心了,当即开始收整残部,准备重返内蒙。同时,为了让自己的新老大“喜欢”自己,额哲将一件东西交给了胡猛,请他呈递给龙辰。

当龙辰打开包裹在外的绢布,看到里面的东西时,差点震惊地站不稳,连说话都有些不利索了。也不怪胡猛这般失态,因为无论谁见着了所谓的传国玉玺忽然出现在自己面前都可能保持平静。

传国玺或传国玉玺,为中国古代皇帝信物。相传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获得和氏璧,将其琢为传国玉玺,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上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后为历代王朝正统的象征。蒙元被赶回草原后,连同这块传国玉玺也都流落到草原上,反正历代大明皇帝平时用的玉玺肯定不是那种真玉玺。

如今传国玉玺到了自己手上,胡猛都有种错觉:难道自家大帅登基称帝是天意?

对于是否是天意龙辰不知道,反正他是知道那块传国玉玺在额哲手上,因为在原本历史上就是额哲将这块传国玉玺呈送给皇太极的。若是额哲这次不拿出来献给自己,估计龙辰日后腾出手来也会亲自带兵去讨要,这种好东西,还是留在自己手中才好。

林丹汗旧部准备重返内蒙,胡猛也怀抱传国玉玺开始了回程,他已经完成了任务,在蒙古草原上将一个大金国已经打败了的敌人又拉了回来。

……

在大金国北方,诸多小部落开始叛乱;在大金国内部,争夺汗位的争斗即将展开;在大金国身旁,林丹汗旧部重新回归。龙辰和方仲一番布局下,给多尔衮制造了如此之多的麻烦。

即使多尔衮再怎么厉害,怕也是不能在段时间内解决完这些事情,女真八旗在短期内也不会对护龙军造成什么威胁了。也正因如此,龙辰才敢将东江镇的力量抽调入山东,在大明开辟山东战场。同时,准备集中护龙军所有可用之军,去应付朱由检辛辛苦苦拼凑出来的二十万杂牌军。

不过,山海关有朴正恩的八千朴氏军和方仲赵一名两人的五千旧部,再算上刚刚从辽东本地征调的两千兵士,也有这么一万五千人马,依靠着一百八十门红衣大炮守城,洪承畴等人想攻下山海关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甚至还会一不小心将自己的牙齿给崩坏了。

也正是对山海关防御的信心,龙辰并不急着再调各路护龙军去迎战洪承畴的大军,反而下令各部进行休整。

而龙城自己,则是带着少数护卫直接快马加鞭往朝鲜王京赶去,只因为他收到李凝的来信,晓得自己女儿生病的事,爱女心切的龙辰自然趁着此时战事空隙跑回家看看。就如同在原本历史上,松山之战一结束,皇太极就立刻快马加鞭回盛京去看望病危中的海兰珠一样。

不是每个君王都是独·夫,他们同样有着自己需要守护的东西。

当龙辰一行人来到王京郊外时,一个身穿道袍手持拂尘的老道挡住了龙辰的去路,老道向龙辰微微施礼道:

“无量天尊,老道有些事情想找王爷谈一谈。”

此时龙辰自立为王的事情还没有广发全军,才在筹措时期,也就尚可喜四人要去山东,才提前透露了口风。

………俺是罪恶的分割线………

十二点前还有一更

第四章   争夺汗位(一) (第四更)

到这时为止,皇太极已经去世七天了,多尔衮也带着出征大军返回了盛京,然而,由于镶黄旗的全城戒严,其他旗的军队不允许进入盛京,这一举措,让本就有些浓郁的火药味,变得更加呛人。

多尔衮先在三官庙里会晤皇太极生前最为信任的内大臣索尼与图赖。这两个人都是由皇太极一手提拔起来的,是两黄旗中最为重要的管理大臣。多尔衮约见他们的目的,是要探询两黄旗对皇位继承人的最后态度。

谈话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是前清时代满清王公贝勒们的一贯作风,他们喜欢直截了当。直到很多很多年以后,他们也未完全学会绕山绕水、云遮雾罩地打太极拳。

索尼告诉多尔衮:〃先帝有儿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们什么都不知道。〃语气坚定,完全没有商量余地。

多尔衮说出了皇太极临终前的命令,并且让鳌拜进来对峙,鳌拜答应过死去的皇太极,要坚持拥护多尔衮为汗王,本来皇太极也应该在说完这件事后就立个遗诏的,但李风等人的忽然杀出,让皇太极提前回光返照,最后就这么什么字迹都没来得及丢下就死了。

索尼当着多尔衮的面斥咄鳌拜卖主求荣,丝毫不顾及在场诸人的面子。

多尔衮沉默了一会儿,没作任何表示就离开了三官庙。

晨曦中,全副武装的镶黄旗精兵已经把皇城内外围得铁桶一般。按照制度,皇宫警卫历来由皇帝自领的两黄旗护军担任。不同的是,今天拱卫的兵力显然比平时多得多,崇政殿沿途与四周也被围得水泄不通。那里,平日是大金汗王商讨国是的场所,现在是皇太极停放灵柩的灵堂,此时那里,有些萧瑟,有些冷。

獾子,杂食性鼬科动物,严寒时冬眠,居洞穴中,性机警,喜夜间行动。獾子油是东北民间治疗烧伤、烫伤的良药。多尔衮的名字,在女真语中是獾子的意思。就其一生行状判断,他与獾子还真的有几分相像。

在努尔哈赤的十六个儿子中,多尔衮排行第十四,他的同胞兄弟还有排行第十二的阿济格与第十五的多铎。皇太极是他同父异母的八哥。

有两件事情,可能对多尔衮的一生影响巨大,一件是他的亲生母亲、大妃阿巴亥为努尔哈赤殉葬,还有一件就是此次推举皇位继承人。

阿巴亥是在(公元1601年)即大明万历二十九年嫁给努尔哈赤的,当时,努尔哈赤四十三岁,已经有了六、七位妻子,阿巴亥只有十二岁。史书记载说,阿巴亥风姿俊美,颇有心机。老夫少妻,阿巴亥很受努尔哈赤宠爱。两年后,皇太极的母亲大妃孟古格格病逝,不久,阿巴亥便被立为大妃。

公元1620年即大明万历四十八年、后金天命五年,发生了一件对后金政权影响深远的变故——努尔哈赤休弃大妃阿巴亥。当时,公开的名义是指斥大妃偷藏财物,实际上有很深的隐情。

这年三月,努尔哈赤的一个小妃子德因泽告发大妃阿巴亥允许贴身侍女将一匹蓝布送给情人。当时,女真人中有一项严格的禁忌:不经丈夫同意,女人若将财物送人,就是欺骗丈夫,若是送给男人,就会被认为是倾心于该男子。事实上,这样的禁忌即便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可能仍然在发生作用。德因泽进一步揭发说:〃阿巴亥曾经两次备饭送给大贝勒代善,一次给四贝勒皇太极。代善接受并且吃了,皇太极接受而没有吃。而且,大妃一日之内两三次派人去大贝勒家,不知道他们在谋划什么?大妃自己深夜出去也有两三次。努尔哈赤命人调查,结果证实揭发属实。

令努尔哈赤更加恼怒的是,每当诸贝勒大臣在汗王家里议事或宴饮时,大妃阿巴亥都会浓妆艳饰,精心打扮,并且可能在语言眉目之间对代善颇多表示,使在场的其他人很尴尬,又谁都不敢声张,只能假装看不见。这一点,可能令努尔哈赤万难接受。

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恰恰与女真人的习俗和努尔哈赤本人的安排有关。

和我国境内其他游牧渔猎民族一样,女真人的财产主要由牲畜和猎获品构成,在天灾人祸的作用下,他们的财产极容易荡然无存。因此,其财富的积累过程十分缓慢,从而导致相对的贫穷。他们缺少形式多样的物质财富,缺少表现自己精神生活的艺术品、装饰品和宗教作品。

他们崇尚力量,崇尚年轻,崇尚勇敢。重生轻死、贵少贱老是为风俗。显而易见,这些习俗全部与中原农业地区的文化是反着的。此外,他们坚定信奉萨满教,相信天地万物间充满鬼怪神灵,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去了另外一个神秘的所在继续生活。因此,杀人殉葬便成为一个古老的习俗,为族人所接受。他们死后的墓葬很简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和绝大多数人口中采用火葬,将生前用过的东西、衣物等一起烧掉就构成了他们的随葬品。沈阳努尔哈赤与皇太极陵墓中,埋葬的只是他们的骨灰和殉葬者,原因就在于此。

他们采用多种婚姻形式,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外婚制,对偶制,嫂婚制,姐妹即连带婚制等。这些婚姻形式的采用,同样与上述特定经济、财产条件下的生存状态有着密切联系。其内在逻辑指向,在于保证未来的生活与生存状态。

在经济层面上,保证经济状况和综合力量的加强,而不是削弱。

在人性层面上,令未亡人在生活与感情上有所寄托。

因此,父亲死后,儿子娶没有血缘关系的庶母,哥哥死后,弟弟娶嫂子,弟弟死后,哥哥娶弟妹为妻便成为十分正常的、富有人性化的考虑。与努尔哈赤同时代的哈达部王子康古鲁,在父亲王台死后,就与自己的继母、著名的叶赫格格温姐结婚。这位温姐,恰是努尔哈赤前任大妃孟古格格的姑姑。豪格死后,多尔衮、阿济格两人作为叔叔,各娶了自己的一个侄媳妇。皇太极的五位后妃中,两个妃子是亲姐妹,皇后则是这对姐妹的亲姑姑,诸如此类,十分常见。

在习惯于假模假式的汉族人士眼中,上述一切是标准的乱·伦,他们会对此表现出真诚的痛心疾首与不屑一顾;孰不知,唯其如此,才在比较中彰显出孔孟之道贞节牌坊之类文化中过多非人性的残忍与虚伪。

事实上,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上述婚姻形态仍然通行于我国某些边疆游牧渔猎部族之中。知道了这些,我们也就有可能对于努尔哈赤死后的大妃殉葬、皇太极死后孝庄文皇后与多尔衮之间的关系,具有某种更加贴近事实的理解。

在这种习俗之下,偏偏又有了努尔哈赤本人的安排。

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努尔哈赤从来没想过由自己指定接班人。他曾经为自己的嫡长子褚英做过类似皇太子一样的安排,褚英被处死之后,他又安排二儿子代善监理国政,并一度让他和自己一样,一个人兼任了两个旗的旗主。努尔哈赤表示,自己百年之后,要将深受宠爱的大妃,还有年幼的子孙们托付给代善。从而,一度使代善的权势极为显赫。这可能是那些贝勒大臣们看到大妃与代善眉目传情时,谁都不敢废话的原因之一。(这些是满文档里面记载的。………小龙喧)

如果仅仅从汉族士大夫和中原皇家政治的角度看,完全可以将此理解成是老皇帝在以名位后事交代继位者。但假如考虑到女真人上述事实上盛行着的多种婚姻制度的话,努尔哈赤的这番话则完全应该被理解成,自己死后,不但允许儿子代善继承自己,还希望他娶养无血缘关系的庶母——大妃。否则,这位大妃的举止怎么会如此荒腔野板,离谱得无法理喻?从她的一生行事判断,假如不是置身于这种多种婚姻文化氛围之中,这位史书记载中〃有机变〃的大妃,应该断不至于会错意到如此程度才对。

………俺是罪恶的分割线……………

小龙费了好大的心思,才把爱新觉罗家前三代的各种关系理清楚了。

第五章  争夺汗位(二) (第一更)

倒是准太子代善,很有可能因为心智、性情上的厚道和缺少智略,身处其中的文化氛围,再加上权势显赫导致忘乎所以,才真的会错了意。在人性的层面上,他可能并不真正了解其父努尔哈赤的真实想法与性情,于是,将努尔哈赤所说的、所想的和所要做的当成了同一回事儿,忘记了死后是死后,而现在活着是活着的道理。结果,真实的情形可能是:努尔哈赤痛恨自己还活着时就开始眉来眼去的大妃和代善。

不久,就将代善独掌的两红旗,分出去了一旗,交给代善的儿子岳托。从而,代善自己失去了父亲的欢心,被迅速灰头土脸边缘化,也害了那位大妃。这就是岳托可以领镶红旗的原因。努尔哈赤借着分儿子的兵给孙子来制衡儿子,倒也挺有意思。

努尔哈赤的处理更有意思,他放出风去,说是要搜查大妃私藏的财物。大妃便慌慌张张把财物分送到各处藏匿,结果,全部被搜查出来,包括藏在儿子阿济格家的三百匹绸缎。

史书记载说:大妃阿巴亥“虽然有机变,却终于为努尔哈赤的英明所制服”,可能就包括了这件事情。随后,努尔哈赤宣布:“该大妃奸诈虚伪,人所有的邪恶她全都有。我努尔哈赤用金银珠宝从头到脚地妆饰你,用别人见所未见的上好绸缎供着你,养着你,你竟然不爱你的汗夫,把我蒙在鼓里,去勾引别人,难道不该杀吗?”随后,将这位大妃休弃。当时,努尔哈赤另外一位蒙古族的小妃子也加入战团,揭发阿巴亥。史书中说,大妃阿巴亥好嫉妒,大约由此可以得到证实。

或许,努尔哈赤对阿巴亥的情意并未泯灭,毕竟阿巴亥是自己三个幼子的额娘,不看僧面看佛面嘛,故不到一年又将她接回,继续做大妃。

在成书时间最早的清代官方史书《太祖武皇帝实录》中,记载道:由于大妃有机变且好嫉妒,使努尔哈赤觉得不快,“留下她恐怕身后会祸乱国家,于是预先给诸王交代遗言说:“等我死时,必须命令她为我殉葬。”后来,努尔哈赤死后的第二天一大早,诸王便来向她转达努尔哈赤的命令,大妃支吾不从。诸王说:“先帝有命令,想不遵从是不可能的。”最后,在诸王寸步不让的坚持下,大妃阿巴亥自缢而死。也有史书认为,她是被用弓弦勒死的。就此,阿巴亥之死遂成为前清历史上最重要的谜团之一,引发出无数猜想与争论。

母亲殉葬时,多尔衮虚岁十五岁,实则还差一个多月满十四岁。按照女真人的习俗,已经成年,他的哥哥阿济格虚岁二十二岁早已成年,弟弟多铎虚岁十三岁,也接近成年。兄弟三人全部名列共柄国政的八和硕贝勒,他们必定对母亲殉葬的内情有些了解,这可能是后来多尔衮独掌大权时,他们对此始终不曾发出过任何不同声音的原因。

按照当时的标准,多尔衮虽然已经成年,并与多铎最受晚年努尔哈赤的喜爱。但他当时没有尺寸武功,在皇太极跟随努尔哈赤驰骋疆场时,多尔衮还没有出生。按照努尔哈赤确定多年,且生前从无改变迹象的八旗制度根本原则来看,他没有可能被推举成继位的汗王。假如努尔哈赤要强行指定他为继承人的话,事情就会变得异常复杂。因为,那将意味着八旗制度中根本原则的改变,意味着游牧渔猎部族国家文化上的改变。除非在特别特殊的情形之下,这种改变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就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晚年最喜爱幼子拖雷,但拖雷终究没能当上蒙古大汗一样。

因此,年轻的多尔衮只能得到旗主的权力与财富,却不能坐上部族国家汗王的位置,原因端在于此。

事实上,努尔哈赤死后,两黄旗虽由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继承,但是,多铎是正黄旗旗主贝勒,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贝勒,多尔衮并没有实际掌握一旗。不久,在其他一切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皇太极将汗王才能掌握的两黄旗旗色收回,交换出两白旗,从此,两黄旗由皇太极掌握,阿济格和多铎分别成了两白旗的旗主贝勒。

(这里的两黄旗变两白旗只是名义称呼上改变了,还是原班人马。……………小龙喧)

天聪二年三月,即皇太极继承汗位一年半之后,十七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征蒙古有功,被“赐以美号”,曰:“墨勒根戴青”,是汉文“睿智”的意思,多尔衮和硕睿亲王的汉文爵位便是由此而来。

显然,皇太极对多尔衮的才智具有清醒的认识。同月二十九日,阿济格违犯制度,擅自为多铎定亲,被皇太极罚银一千两,并罢免了他镶白旗旗主的名位权力,多尔衮这才正式成为镶白旗旗主。后来,皇太极又任命二十岁刚刚出头的多尔衮主管吏部,这是权力很大的一个部门,号称六部之首。此后,皇太极对多尔衮多次委以重任,使多尔衮有机会建功立业。就这样,皇太极扶持着多尔衮一步步成长起来,从墨勒根戴青贝勒,到睿郡王,再到睿亲王。在真实的历史上,让其直至有能力摆平战功显赫的皇长子豪格,先成为辅政王,再成为摄政王。

应该说,皇太极待多尔衮不薄。对此,多尔衮心知肚明。对于皇太极,他的感受可能是极度复杂的,一方面,他曾经说过:“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蒋良骐《东华录》卷四,顺治八年二月初十日。)另一方面,他也亲口对大小贝勒们说过:“太宗之所以给予我特殊不同的恩情培育,超过了对于所有其他子弟,是因为他知道诸子弟只有靠我才能成就事业。我很明白他的意思,你们明白吗?”(《清世祖实录》卷二十二,顺治二年十二月癸卯。)

在原本历史上,皇太极称帝建立满清时,册封了四大亲王,他们是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豪格。应该说,皇太极在多尔衮身上倾注了不少心血,甚至超过了对他的亲生儿子豪格。

而如今,在皇太极在旅顺城身死之前,更是传令于鳌拜要其奉多尔衮为汗位。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即使皇太极对多尔衮来讲确实有着一点“杀母之仇”,但这么多年皇太极一直将自己视为接班人来抚养。

本来,按照推举制原则,就能力、威望、地位与实力而言,多尔衮最应该被推举为最高权力继承人。偏偏此时的情形已经与努尔哈赤死后大不相同。经过皇太极多年年经营,如今的后金早已不是当年的后金。从人性的层面考察,当年,当所有大小贝勒在代善的带领下,拥戴皇太极即皇帝位,誓死效忠,并全体匍匐在他脚下三跪九叩首时,这一切改变就已经行进在不可逆转的过程之中了。

此刻,在组织结构、决策与施政程序、政策法令、思想观念上,女真政权已经深深地汉化了,在一定程度上就像是大明帝国的缩微版。为此,皇太极生前亲自统领的两黄旗大臣中,除了鳌拜几个亲自受了皇太极嘱咐的人,其他人坚定主张必须由皇太极的儿子继位。他们之中有八个人,聚集到三官庙盟誓,为达此目的,他们不惜以生命相搏。其中,还有人指名拥戴豪格,这就使事情变得异常棘手。

第六章  争夺汗位(三)  (第二更)

皇太极有十一个儿子,除夭折的三个之外,豪格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个。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比他的十四叔多尔衮还大三岁。从努尔哈赤的时代起,就开始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了。天聪三年,皇太极第一次绕道入关伐明时,在广渠门外,与袁崇焕的宁锦援兵发生激战,豪格勇悍异常,一直冲杀到了护城壕边上,令明军大溃。

豪格也不仅仅是个武夫。在对待大明、朝鲜与蒙古察哈尔的战略关系上,他眼光独到,认为大明是需要首先对付的主要矛盾,并颇有创见地建议,应该想办法联合农民军,共同削弱大明的力量。在当时,能够看到这一点的,在王公贝勒中几乎绝无仅有。而且在历史上,八旗军也是一直这样做的,每次当大明的农民军兄弟快被朱由检的诸路明军包饺子时,八旗军就大张旗鼓地入关劫掠,逼迫朱由检将用来对付农民军的兵马北调去防备八旗军,从而给了农民军喘息之机。

没有证据能够证明皇太极对豪格有什么特别的关照。豪格曾经两次被降职和罚款处分,有一次是因为和岳托两个人在一起发牢骚,泄漏了皇太极的谈话机密,被皇太极抓住;第二次是因为有个家伙想拍他马屁,强迫一个蒙古部落酋长把女儿嫁给他,他不治那个马屁精的罪,结果,被父亲皇太极治了自己的罪。

到皇太极去世时,豪格已经成为大清国位高权重的人物。而长子的身份,更令他具有了其他宗室诸王包括多尔衮在内都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豪格似乎比多尔衮具有更加充足的理由成为汗位继承人。他的支持者之多,已经成为多尔衮不得不顾忌的力量。

(另外一个因素肯定也在两大政治势力的角逐中发挥着潜在的、重大的作用,皇太极生前自领的两黄旗将士和多尔衮三兄弟所属的两白旗之间,关系可能不太和睦,甚至很不和睦。因此,两黄旗的八位重臣特别不愿意看到多尔衮继位。史书记载说,两黄旗八大臣的中坚人物、精兵护军首领〃图尔格等人与白旗诸王素有衅隙〃,遂调动三个牛录的精兵,全副武装〃保护〃住了宫门,致使形势变得剑拔弩张。…………小龙喧)

这就是十四日凌晨,多尔衮离开三官庙时所看到的情形。

当情绪、情感性因素充分发酵、膨胀到爆炸的临界点时,理智和理性的作用就必定微乎其微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这时,只有那些真正的枭雄人物,方才可能运用理性,化解危机。多尔衮一生之中吊诡之处甚多。但在此时,他的确表现出了这种品质。

两年后,当多尔衮已经成为摄政王时,曾经对女真亲贵讲述了当时的情形:

“昔日先汗死时,没有确立继承者,诸王、贝勒、大臣都寄希望于我,他们跪着请求我来继位,我说:你们要是这样说,我就要自刎,誓死不从,这才奉今天的皇上登上了皇位。”

事实上,精明强干的多尔衮不可能没有注意到双方的实力对比:两白旗全部拥戴多尔衮,两黄旗中,也有数位重臣支持多尔衮,那就是鳌拜等人,他们坚持遵照皇太极的临终遗命,一定程度上分化了两黄旗拥护豪格的力量。而豪格虽然号称和硕贝勒,实际上真正属于他的兵力却只有七个牛录,尚不足半个旗,加上誓死拥戴长子豪格的八大臣,主力部队仍然不到两个整旗。

至于新建两红旗旗主代善和萨哈廉都在此时选择了态度暧昧,正蓝旗莽古尔泰则是表示支持多尔衮登上汗位,新建镶蓝旗则被多尔衮掌控在手中,再加上他们手中本就有的正白旗和新建镶蓝旗,多尔衮其实赢面非常大。

在这种实力分布中,双方可能都感受到了形格势禁,都产生了投鼠忌器的心理。多尔衮若欲令智昏,强行继位,势必遭到激烈反弹。其后果无法预料。很有可能像我国历史上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