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葬清-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故而崇祯皇帝三次下诏,命祖大寿进京觐见,祖大寿均借故推辞,始终坚守在锦州城里,再加上祖大寿掌握着辽东军大部,崇祯也是投鼠忌器,一直没动祖大寿。
崇祯十四年,皇太极再次将锦州团团包围,而且围困了整整一年,祖大寿粮绝援尽,城中杀人相食的惨状再度重演,祖大寿终于降清。
祖大寿降清时,清朝统治者还没能完全击败明朝军队。为了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清政权恩威并施,许以降将高官厚禄、宅邸田地。清定鼎北京后,赐宅祖大寿于大桥胡同,胡同遂更名为祖家街。顺治十三年,祖大寿死于祖家街的府宅,他在北京生活了十二年。他死后,宅邸改建成祖家祠堂。
龙辰记得在后世,宁远中心的鼓楼上还有袁督师和祖将军的塑像。督师慷慨陈词,将军低头沉思。其实祖大寿的一生很像李陵!最终背旧主投降,却终生不为新主效力!
PS:今天下午考六级,上传完章节去给收音机买电池去,大一考完四六级,以后就轻松多了。
第四十三章 崇祯二年的崇祯(上)
龙辰接着扬声道:“朝廷为何动督师?还不是因为怕督师拥兵自重,还不是怕辽镇尾大不掉?等督师倒下了,辽镇没了领头羊,那朝廷接下来就要拿你们开刀了。要知道老朱家可是向来有杀功臣的传统,呵呵。”
道理,大家都看得明白,能当上将领的人岂会是傻瓜?督师下狱,甭管朝廷安了多少罪名,最关键的一条无非就是帝王猜忌,再说,老朱家确实对待功臣不怎么地道。上有明太祖屠戮功臣,中有于谦含冤受死,下有一心为国的督师被下狱。辽东诸将也是寒了心了,好男儿当不负国,可这国家却负了自己,那该怎么办?
众人的目光都投向祖大寿,他现在是辽东军的暂时领导者,只要他点头,大家都不会含糊,即刻提点麾下兵马杀回京师,赶跑鞑子,再向那姓龙的说的那样给那个不懂事儿的年轻皇帝来个兵谏,一定要把督师救出来不可!
祖大寿心中有了决断,再看了眼龙辰,现在,他有点明白当初督师为何会这么看重这个年轻人了,好个沙发果断的性子,居然将自己也比了下去。
一把抓起茶杯,向地上摔去,祖大寿昂然吼道:“诸君,随我一同杀退鞑子,迎回督师。佛挡杀佛,辽东军上下一心,某要看看谁敢阻挡!”
辽东诸将也一同摔碎自己身边的茶杯,以此铭誓。
恰在此时,兵部的传令再次来到,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传信的不是普通人,而是一名兵部侍郎,其地位在文官中也算不低了,但居然做起了信使,足以可见朝廷对这支辽东军的重视程度,以及京师的危险局面,而且他手上更是带着督师的亲笔信。
信中的内容很简单,袁崇焕规劝祖大寿带着辽东军回来保卫京师。
见身陷囹圄的督师还这般一心为国,祖大寿怆然而泣,辽东诸将皆是跪而听命,辽东军即刻回师京师。
只是,这次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支辽东军因为龙辰而被注入了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厉,若崇祯再像历史上那般给袁崇焕来个凌迟处死,天知道这些辽东军汉会做出什么事儿出来。
与此同时,护龙军和辽东军分开行军,辽东军火速赶往京师。两支人马互不相属,故而干脆分开,再加上龙辰也不愿意自己的护龙军受到制约,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这次率军而来,定要咬下八旗军一大块肉!
……
关于袁崇焕被抓后,祖大寿的带兵出走,是袁崇焕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汉奸卖国关键的一环。
批驳袁崇焕的人无不抓住这一点,痛斥袁之人马,是袁军还是明军?是忠于袁还是忠于明?更曰:京城处于极度危急之中,皇帝处于极度危险之中,京师的百姓在满清军队的铁蹄下哀号。他们却走了,他们就是这样给袁崇焕洗涮清白的?
接着,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细节:在后金大兵压城之时,在袁崇焕在城外奋力杀退后金精兵之时,朱由检将袁崇焕进宫,在宫中令锦衣卫将其逮捕下狱,并放出话,说袁崇焕通敌谋反被捕,余者不问。
祖大寿目睹了袁崇焕被抓的过程,似乎朱由检太过自信自己的王霸之气,或者是觉得若是再抓了祖大寿那辽东军就没人指挥了,总之崇祯很臭屁的当着祖大寿的面命人扒了袁崇焕的衣服,然后打入诏狱,却没动祖大寿。可能那时的崇祯还觉得祖大寿已经被自己吓住了,不敢有二心。
谁知祖大寿先是不露声色,等到出了京城,过了几天即刻带兵回锦州,路上碰到辽东军的主力,听说抓了袁督师,也都愤而返。
此时,北京城四周勤王军也不在少数,可是,全都不敢进,基本是战斗力不足五的渣渣,又没有总指挥,满桂一个人又挑不起大梁,反而被后金大破数阵,损伤数万。朱由检大惊,细节这时出来了,他派人到监狱,让袁崇焕写信,召回祖大寿。
首先,说明一点,袁崇焕写这一封信,崇祯不可能不知道,而且小龙断定,这封信还是崇祯要袁崇焕写的。不然身在锦衣卫诏狱内的袁崇焕怎么可能拿到笔墨纸砚写信,又怎么可能让这封信传递出去,而且是经由兵部传讯通道给祖大寿传讯?
要知道一些重犯写个信都要被层层检查,确定没有隐患后才可发出,更别提身在锦衣卫诏狱中的袁崇焕了,那封信,定然是出自袁崇焕之手,而且定然是经过崇祯亲自审阅的,不然若督师在心里隐晦要求祖大寿来个“兵谏”什么的,那崇祯岂不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
甚至在这里小龙可以很邪恶地想象下,为了让袁崇焕写这封信,崇祯是否动了点手腕?比如,用刑,比如用袁崇焕性命做胁迫。崇祯,可不是纯洁的小龙,他首先是个政治家。但是,小龙还是坚持认为在崇祯派人通传袁崇焕后,袁崇焕心甘情愿地给祖大寿写信,劝他们回来保卫京师。这是小龙的坚持,也是小龙的看法,我们的目光不能总那么势力,小龙还是希望在那个时代有真正的英雄,有真正的为这个民族愿意牺牲一切的英烈!
这个细节我看了很久,也想了很久,因为面临危险,就屈膝求一个通敌卖国的疑犯,这是一个有骨气的人应该做的事吗?这是一个有骨气的君主应该为的事吗?
十五年后,李自成率军打入北京,朱由检煤山自缢。“君王死社稷”,朱由检的担当,确实令小龙佩服。比之满清时期那些个皇帝在洋人打来时逃来逃去,朱由检无疑是值得称赞的。
但小龙觉得读历史时,我们容易走入一个误区,举个例子,就是你读了一个人的记载,那件事是他自五岁时偷拿了邻居的黄瓜,然后这个人很可能就被我们这些读历史的人给定性了。他是一个贪小便宜的小偷啊,这种人难成大器。可是这个人却在长大后参加军队,为民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道理,历史人物也是人,他是会成长的,会变化的。我们历史读者,却往往只能记得某个历史人物的某个生命片段,然后就先入为主的将这个片段中该人物的性格强行贯穿他的整个生命过程。
再拿韩信举例,如果韩信日后没有追随刘邦开创一片基业,那么他当初承受的胯下之辱也不会那么令人津津乐道。我们读史书时看胯下之辱这个故事时,脑子里已经自己给自己定性了,要知道韩信日后可是功成名就的,那他承受胯下之辱也是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啊。可是,有可能韩信当时是真的怕了,他真的没办法,只能钻胯下了。这事儿,谁知道呢,但是我们这些读史的后人就是习惯性这么人为了。就像如今“病态”的语文阅读理解题,请写出这段文字中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很有可能一篇很正常的游记,仅因为作者之后当上了将军去抗击外敌,我们后人就认为其内思想感情是:对家国的喜爱,决心保卫国家,抗击鞑虏的不变信念。其实,那作者很可能当时只是玩了玩,纯粹的赏景罢了。
就比如朱由检,当他在煤山自缢时,他确实很有骨气,很有担当,他不逃,他要死社稷。可是十五年前呢?难道说十五年前的朱由检和十五年后的朱由检一样吗?十五年啊,足够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了,经过十五年皇位历练,朱由检才学会做一名敢担当的帝王吧。
因此,小龙认为,在崇祯二年,朱由检抓袁崇焕时,他这个皇帝骨子里还是自私没担当,且相当懦弱怕死的。
那时朱由检的为人,此时昭然若揭,在他貌似勤政为民的背后,其实不过是个贪生怕死之辈。既许袁崇焕五年平辽东之军令状,而不过一年半,因为后金绕路突袭,就分寸大失,临阵抓捕大将,信义何在?原本已经很脆弱的君臣关系,就在他这一道手令间,变成君臣交相贼的恶果。
或曰:若袁崇焕通敌是真,那可关系到国之存亡,如何能不当机立断,抓捕归案。这里,或曰的人想的很周到,却如何解释,
第一,让一个通敌卖国的人写信召回惊怒而走的袁之军队?
第二,若袁崇焕通敌卖国是真,有凭有据,那就应该立刻罗列罪状,斩首示众,再传首各营,以震军心,并威慑后金军马;如何却在大敌当前之时,把通敌重犯,关在牢中数月,不明不白,如此作为,该如何安定军心,而等到后金人马退走了,才大张旗鼓的押赴刑场,凌迟处死?若你的理由真的堂堂正正,你直接抓人痛痛快快地杀了不就了解了么。朱由检为什么不敢杀?而是关了袁崇焕半年多?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满蒙联军还没撤回去,在前线,辽东军还在和八旗军浴血·拼杀着。朱由检不敢在这时候杀袁崇焕。
他怕!是的,他很怕!
他很怕自己杀了袁崇焕之后辽东军再次撂挑子,他怕八旗军再次打过来。
然后,等到战事结束,八旗军回去了,崇祯就大张旗鼓地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这样的皇帝,这样的朱由检,这样的大明,还有救么?
第四十四章 崇祯二年的崇祯(下)
第三,其实还有这一点,当时,袁军昼夜兼程,赶到北京城下,由检不让他们进城就算了,袁军得不到任何暂时休憩之地,却以五六千人马,和后金万余精锐血战一场,而且,袁崇焕亲自批挂上阵,当时箭如雨下,他两肋虽有重甲不透,仍被射得如刺猬,这是一个通敌卖国的将领能干得出来的吗?
这里就又扯到了袁之人马,到底是忠袁对还是忠明对,这个政治帽子很大,若不说忠明对,则立刻有话说了,皇帝的话都不听了,还不是通敌叛国?
但不要忘了,孟子曰:纣不过一民贼独·夫。王又怎么样,君无缘无故要臣死,臣还真不得不死?这种鬼话,只有“假爱国”者才说的出。
边军最苦,这是公认的。所以,常有兵变,吃不饱,穿不暖,还要谈忠君爱国?大明虽然以全国之力供养边军,但经过那种腐败体系雁过拔毛下来,能到账的有多少?就比如如今共和国这种情况,上面下来的款子,到地方后能有几成?这你可能就要说了,其他明军还几年没饷银呢。是的,边军在粮饷方面确实比大明其他军队好一些。但你不要忘了,大明其他部队基本就是天天晒晒太阳聊天打屁,若是有战事,也是打打农民军而已,打不过还可以逃。
可是边军呢?他们要面对的极为强悍的蒙古鞑子和八旗铁骑,那可是时时刻刻提着脑袋打仗的啊,这样的军队,粮饷方面更是必须严肃对待,真以为边军都是超人?
而这时,北京城的官员和地主还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挥霍无度。小龙一直把当时的京师的大部分市民,特别是那些争吃袁崇焕的血肉的人,比作鲁迅先生笔下麻愚的国人,因此,小龙虽然不喜欢李自成,但他进入北京城后,大肆屠杀北京城的市民官员,小龙却是非常高兴的连续鼓掌,杀的好啊。在此说明,小龙说的是那个时代的北京人,不是如今的,经过这么多年风云变换,北京城里的人早就换了一批了。
至于为何京师百姓如此痛恨袁崇焕?这不应该啊,袁崇焕刚刚为了保护他们亲自和鞑子搏杀的啊。
小龙列举下自己的看法:第一,政府宣传。朱由检杀袁崇焕,本身就站不住脚,而且他也心虚啊。故而他就以政府机器开始抹黑袁崇焕,朱由检不能影响到其他地方,比如辽东军民是不会吃他这一套的。但京师百姓被鼓动起来就行了。你想啊,百姓们都争食袁崇焕的肉了,可见袁崇焕真的是罪有应得啊,朕杀他,是符合天下民心的。
在这里,小龙再次发现了朱由检的狭隘内心和胆小鬼心性。为啥?你若真的能肯定袁崇焕的罪名,真的认为自己杀得堂堂正正,你还搞出个百姓“争食其肉”的场面出来干啥?这不明摆着演戏自欺欺人么?
大家看过电视里面演的砍头场面吧,刑场旁都有着兵丁把守的,袁崇焕又是一个大人物,他的行刑场面自然是很大的,保卫措施也定然很周密。那么,小龙就问了,为什么这些百姓还能吃到他的肉?
原因很简单,官方故意的,也可以说是朱由检故意的,他想通过自己的推动,演出一场百姓争食逆贼血肉来催眠自己,他是对的,他杀袁崇焕是对的。而且以此来告诉天下万民,看,百姓们都在吃袁崇焕的血肉了,还不能说明他是罪有应得吗?
小龙只想说,这就是朱由检的此地无银三百两之举了。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是句屁话。在强大的政治机器面前,遮挡群众的眼睛其实不难,甚至很容易。
就比如在当代,很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故意在网上挑起是非,将热心肠的网友们当枪使,耍得一遍又一遍。先是一件事情,大家看到了报道,然后转发评论,然后一个接着一个转发,网友们义愤填膺啊。然后,事实浮出水面,不是大家认为的那个样子。不知道诸位读者大大们有没有这种受骗的经历?小龙反正是有过,感觉自己被当猴耍了,而且自己的正义感被别有用心的人给强奸了。眼下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引导舆论都不是难事,更别提明末那个通讯落后的年代了。还不是官家说什么,百姓就信什么?而且还有一大批为了捧朱由检臭脚的读书人写文章为朱由检造势,这就更能误导舆论了。
第二:或许京师百姓真的是有点恨袁崇焕的。因为他们是京城人,就天生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其他地方都是贱民。他们觉得辽东战事本身就应该由辽东贱民来承受,可是鞑子居然打到了京城,祸害到自己头上了。他们自然而然地就认为这批鞑子是这帮辽东贱民引来的!
不恨袁崇焕恨谁?这种理由是不是很可笑?小龙觉得一点都不可笑,相反,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小龙反而觉得这个理由很可信。这种地区歧视直到共和国时代依旧很严重,不是么?
袁崇焕被抓后,祖大寿率袁军愤而出走,只能更说明一件事,袁在军中,深得将士之心。如果是一个贪官庸官被抓,那恐怕将士们鼓掌还来不及,还会冒着可能杀头的危险,集体出走?
也有一些人为由检辩解,祖大寿的行为也是大逆不道,但由检并没有为难他,而是让他继续带兵在边关抗敌,可见由检还是一个明君。
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实力。小龙为什么肯定崇祯二年的崇祯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从他不敢杀祖大寿也可以看出来,朱由检并不是出于什么爱才不杀祖大寿,关键是在辽东军中,祖家的势力很大,三个兄弟,加一个外甥,还有一些仆人,可以说,是辽东军的中坚力量,朱由检要搞他,就要搞倒一大片。
不像搞只知道爱国的袁崇焕,每天只懂得忙着怎么搞建设,怎么打败敌人,根本没有自己的所谓心腹,根本没想到要拉一帮自己的人马,最好把自己的直系亲属安插到辽东军中,搞个山头,这样,要想消灭袁崇焕,就得要想怎么一锅端,太麻烦了,搞不好反而自己被一锅端了,那该如何是好?想到这,贪生怕死之徒自然一时不敢下手。
第四十五章 崇祯二年的崇祯(补)
而袁崇焕想的只是国家的利益,有点像西汉的晁错,根本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因此,朱由检不信任他了,就可以放心的把他抓起来。估计,朱由检还是没想到抓袁会激起那么大的反弹,当年,他抓权倾一时的九千岁时,还不是手到擒来,赢得阵阵掌声。这袁崇焕是什么人物,竟然会激起兵变,还要他死皮赖脸的派人求袁写信把兵变的将士召回护驾。
古往今来,名将众多,哪个名将没有一些性格弱点,如果名将没有弱点,那他就只有一条路,就是称王称霸了,就像李世民,就像赵匡胤,太完美了,能屈能伸,审时夺势,最后就只能是当皇帝的命了。
但袁崇焕自然也有弱点,这时,就要看君主驾驭的能耐了,没有本事的君主,怎么能驾驭的住,驾驭的好名将呢?
由此,引出第一辩,毛文龙该不该杀,我看有的人把毛文龙的重要性抬的比天还高,这些人的用意是很明显的,为了不惜一切代价打倒袁崇焕,就要不惜一切手段,捧高毛文龙,毛文龙忠义了,袁崇焕杀他,自然就是恶棍所为。
客观的说,毛文龙自然有他一定的作用,可是,他对后金伤筋动骨了吗?没有。而他久居皮岛,多是出于为自己生存的考虑才骚扰后金的,他的能力是有的,但他的气节高在哪呢?小龙一点苗头了看不出来,这种人可以成为民族英雄?贪污饷银是铁板钉钉的事了,而对袁崇焕的几次要求协同作战,不闻不问,这是导致袁崇焕动杀他的原因之一。
袁崇焕有五年平定辽东的大志,而在走马上任之前,他就把防线前突到锦州,锦州离后金根据地沈阳有多近,对沈阳的威胁有多大,如果皮岛能协同作战,就会如两把利刃,合成一把剪刀,说不得有可能生生的将后金剪断。
可是,毛文龙自恃功高,虽不属袁节制,但连协同的面子都不卖。袁崇焕一心要把防线向后金扩展,因此,和毛文龙的矛盾激化起来。
司马穰苴杀庄贾的事,估计大家也不会不熟;朱由检已经封袁崇焕蓟辽督师,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同时又赐尚方宝剑,赠蟒玉银币,这不是有些多余了吗?
当然,这不可能是多余的,说明,在腐败的明末,大部分官员都以中饱私囊,得过且过为己任,而袁崇焕之前不过是管理宁远的一个官吏而已,突然荣升,管理宁远,锦州一线的老部下,自然可以,其它地方的那些官吏,如何服众,说不得就得拿尚方宝剑在他们头上玩玩。这是一个常识,当然,袁崇焕杀毛文龙是越权了,可是,我们又可以看到一个细节,袁崇焕是孤身跑到毛的地盘上,和他谈了三天,然后才抓起来杀了,而毛的手下,没有一个出来替毛出头,可见,毛帅手下,确实没几个忠直之人。大家别忘了,毛承禄和孔有德等大汉奸可都是毛帅手中涌出来的。
反观祖大寿的血性之为,更可见,袁治军之深入人心。
袁崇焕把毛文龙当作自己树威信的牺牲品,自然有错,小龙也认为这次督师欠考虑,但这是袁崇焕的性格使然。有记载:袁崇焕跟着孙承宗的时候,他发现一个总兵贪污,袁崇焕直接将那个总兵给砍了,最后还是孙承宗帮他顶住了压力才没事儿,可见袁崇焕在这方面有点愣。但是,这种愣,即使在共和国时代也是很少见了,很可贵了。
但杀了毛文龙后,大多官员很是高兴,朱由检也没提出什么反对意见,连责备都没有。说明朱由检还是默认这件事了。
毛文龙该杀,是从统筹全局的角度来考虑的。袁崇焕是战略家,他考虑的是明军的全局,对这中间阻碍全局发展的人,杀了他,有何不可?
这是第一辩。
力捧毛文龙的人说,杀了毛文龙危害有多大,说是杀了他,才使后金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出长城,转道突袭北京城。这完全是瞎扯,后金为什么要绕道,因为,通往山海关的大道,被宁锦防线牢牢控制,后金攻不破,而国内当时又发生危机,他不得不把内部矛盾往外转嫁,这是皇太极的高明之处,但也是冒着极大风险的,因为锦州如此突前,如果锦州之兵一出,不说破坏,骚扰你的补给线,就够你皇太极喝一壶的了。
因此,引出第二辩,后金长驱直入北京城外,是袁崇焕的罪吗?
有人说,袁崇焕是蓟辽督师,让皇太极长驱直入,要付全责。如果说名义上的责任,袁崇焕自然不幸要承担。可是,大家凭良心说,责任,你也得给他时间把这个责任担起啊。从上任起,他就先设法解决了皮岛的尾大不掉的毛文龙,这时,他在任上才一年,辽东防线尚未安排好,你还真把袁当超人,要让他同时做好三线工作,你还真以为是玩网络游戏,给你一个身份,就可以畅通无阻的要人要钱要什么有什么;还是当时有飞机,可以三地飞来飞去?有电话可以不受地域限制的尽情安排?
而后金人马能攻长驱直入,说明,当时的明军是多么的不堪一击,而更说明了,袁崇焕在辽东多年,确实是把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了。后人称为的“关宁铁骑”,一点都不输后金的精锐八旗军。
所以,别有用心的人想把后金人马长驱直入的罪名强加给袁崇焕的行为是失败的。从战术上,皇太极的这一步棋走的险,但还不能说是好,因为是突然袭击,所以有一定的战果,打的懦弱的明军不辨东西,北京城的愚民们全城恐慌。
可是,不要忘了,百余年前,也先不也打到北京城下,最后在于谦的一身正气,奋勇坚守下,全军退败了。而后金到北京城时,四方勤王兵已相继来到,袁崇焕自领九千精兵,日夜兼程,赶到北京,后金兵马反陷入人数劣势。
此时,朱由检若是英明,就应该召集众将,分析敌情,推举最高统帅,统筹抗敌。后金孤军深入,若从锦州出兵,沿路骚扰其补给线,小龙看尚未决战,后金已经要陷入混乱。
长途奔袭,作战意图已经暴露,而且随时陷入退路被截断的危险,后金的胜算有多少。如果稍加时日,从混乱中弄清后金人马之虚实,当时的情况,如何会严重到要亡国的地步?
作为一国之君,一点压力都承受不住,敌人打到城下,胜负未分,就乱了阵脚,先把中坚力量无故抓捕,“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古语,由=朱由检是一定不知道的。
第二辩,后金人马长驱直入,其实反而可能陷入被合围的境地,而朱由检临阵抓捕主将,动摇军心,才真正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以他的行动,准确无误的为他带上昏君的帽子,一点也没有冤枉他,至少崇祯二年的崇祯,确实是个昏聩的君主。
第三辩,和议之事。反对之人,将袁要与后金和议称做秦桧所为,一个没有道德底限的年代,有时候,会出很多荒唐的事,要冒出很多荒唐的话的。
那么袁崇焕和皇太极议和为的是什么呢?当时辽东一带,天灾甚重,后金自然遭了殃,而袁军难道日子就能好过?辽东有多兵变,为什么,朝廷没有足够的钱来养活士兵,钱去哪里了,都被贪官污吏,不法商贩给巧取豪夺去了,所以,李自成在北京时,随便抓一个官员富绅,随便一打,就吐出上万两银子,钱都被这些自私自利的人圈去了。
袁崇焕在前线,要打战,你以为辽东将士都是机器人,不吃不喝照样生龙活虎?明智的主将,是知道休养生息,才可能积蓄力量。这一点,皇太极和袁崇焕达成了一致。辽东军也要看辽东百姓来供养的。
还有人甚至说宁锦防线一无是处,消极防御,锦州离沈阳有多近,麻烦找个地图来看看,皇太极虽然高明,绕远路奇袭北京城,但这种奇袭从战略上来说,没什么用处,只要关紧城门,你八旗军在十几年后,还是打不开山海关,当时,怎么打进北京城,要能那么容易打进北京城,还要天天围着宁锦防线,一遍又一遍的攻击?皇太极犯贱了?
奇袭也只能搞一两次,出乎大家意料的情况下,再搞第二次,前面的城市坚壁清野,袁崇焕派兵出锦州,骚扰后金的补给线,孰胜孰败?
可惜了五年之约,不过一年半,袁崇焕就被反复无常的朱由检给杀害了。否则,宁锦修的固若金汤,回头再来规划蓟州防线,登州防线,然后以堡垒步步为营,层层向后金推进,并联络朝鲜,起兵反抗,十年左右,擅打野战的后金该如何在堡垒夹缝中生存?当然,历史无法进行假设,我们所说的加设也都是进行着自己的一番臆想。
如果说袁崇焕汉奸卖国贼,动机何在?为了权?他刚升任蓟辽总督,已经连升了好几级,权势够大了,就算有野心,也是五年十年后的事了吧。为了钱?显然那不是袁崇焕的嗜好,他死后,虽不能说家徒四壁,也没什么剩余财产,如果真为了钱,作为一个蓟辽总督,能这样惨兮兮的吗?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袁崇焕想养寇自重,但这是一种最不可能的可能,压根儿没可行性。女真那时已经势大,大明已经完全处于劣势了,根本容不得袁崇焕去向李成梁学习。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是可能的,为了所信仰的事业,比如圣战组织,为了真主,什么都可以不要,袁崇焕为了把毕生奉献给正统的清朝事业,所以要当汉奸卖国。有这可能性吗?袁崇焕能预知未来,有那么高的政治觉悟?
以上只是小龙个人的观点,其实,之所以袁崇焕是否是民族英雄在网上还有争论,无非就是各人先入为主罢了。大部分人没有调查也没有查阅历史,他先看到了哪个观点对自己胃口,他就自然而然把屁股放到那个观点上,然后罗列各种所为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纯粹是为了争论而争论,这种争论不可能有结果。因为这些争论的人不是为了学术而争论,他们已经摆放好了自己屁股,再去吵架。无论反方拿出多少证据,他们都不会相信,因为他坚信自己是对的,即使他不对,他也可以捏造出各种证据出来,这不是学术争论,这只是泼妇骂街。
你见过一个袁粉将一个袁黑说服了?或者说一个袁黑将一个袁粉说服了?小龙是没见过。
对小龙来讲,每次想到袁崇焕,浮现我脑海中的画面就是在菜市口,督师被凌迟处死,百姓们狰狞着抢食他的血肉,这个场景烙印在我的心底。
给我们的民族多留一些英雄吧,给孩子们都留下些榜样吧,把英雄们一个一个黑掉,等同于将这个民族的脊梁一块一块敲碎
第四十六章 护龙军的部署
护龙军崛起于朝鲜,是龙辰一手带出来的精锐,在他们的崛起过程中和朝鲜人和女真人甚至东江镇明军都发生过碰撞,可以说是一支从逆境中走出来的部队。而如今,朝鲜大地上唯一的王者还是他们护龙军。这就难免使得这支人马身上带着浓浓的傲意,就如同他们主帅………龙辰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