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葬清-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着当朝首辅以及自己岳丈认真慎重的表情,龙轩只能按他说的一一照做。

这是那枚从秦朝流传下来,由和氏璧而成,然后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宝贝玉玺。在这枚玉玺之上是两条怒目相视的五爪金龙,它们盘横在六寸大小的底座上,两只前爪交握在一起看起来似乎正在进行拼死的争斗,显得十分狰狞,与其他玉玺之上祥和的盘龙完全不同。

当鲜血在这玉玺中蔓延开来,龙轩突然发现自己与这方玉玺有了一种无比契合的感觉,就像这玉玺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一样,沿着手指接触玉玺的地方传入了自己的体内。

股强大的威压隐隐从他身上散发开来,如同扔入水中的石子激起层层波浪,那股强大而充满威仪的压力以他为中心朝着四面八方蔓延开来。

“吾皇万岁万万岁!”

终于有人忍不住跪倒在地高呼起来,在有人带头的作用之下,众大臣、士兵将士都不约而同的一排排跪倒下来,口中高呼万岁,太和殿前的广场设计时本就有回音的效果,上万人的呼喊声被增幅如同地动山摇般震撼。

龙轩的心神终于收了回来,他敏锐的六识让他能够清楚感受到,原本那些心思各异的大臣们如今心中却都充满了虔诚,至少在这一刻他们是真心的将自己当作是天地之间最尊贵的皇帝。

龙轩开始对着文武百官开始宣读即位诏。所谓的即位诏只不过是一套固定的仪式,也就是登基大典最后的一项,由新皇先颂列祖列宗、皇明基业,接着再开始赞美先皇,也就是龙辰,将前一代皇帝的无比的圣明贤德,再然后是述说自己登基做皇帝的经过与感言,同时宣布新朝的年号。

其实龙辰的功勋在那里,和前明太祖朱元璋估计也有的一拼,也不用去刻意美化和赞美。

最后,龙轩还必须以新任皇帝的身份,说出新朝的治国方针:

“朕以冲龄,统承鸿业,仰承父恩,殷勤教诲,巨细无遗。迨亲政后,振奋图强,敬报父恩。尔等百官,文武皆贤,股肱之臣,赞予重用,光昭旧绪;愈茂新猷。”

里面最重要的一句就是告诉百官,自己这个新任的皇帝还是会器重前朝的大臣们,并且会继续任用他们共同治理天下,只有这样才能安定由于改朝换代而开始浮动的人心。当大臣们再次跪倒高呼万岁以后,龙轩终于露出了今天最动人的一抹微笑,因为他知道这个磨人繁琐的登基大典总算是完结了。

而自己,终于成为了新朝的皇帝,君临天下!

在整个仪式的最后,龙轩亲自起身,口述道:“我朝号华,取泱泱中华之意,称大华朝!今日起,改国号:启元。为贺大华新立,朕决定大赦天下!”

这道旨意被一轮又一轮的传声侍者传送,少顷,百官叩首,山呼道:

“天佑大华!天佑大华!”

第二十八章   后记之人物闲话(上)

其实,在小龙书中,可以看出小龙对朱由检的评价不是很高,甚至小龙还艺术性地将朱由检的一些缺点给放大了,但是在小龙心中,整个明末清初六十年的风云激荡中,小龙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不是雄才大略的皇太极,也不是悲情英雄袁崇焕,也不是战死殉国的卢象升,也不是白手起家的毛文龙,而是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

是的,小龙确实很喜欢朱由检这个历史人物,因为,他很真实,因为小龙感觉,自己和他很像!

每次读那一段岁月的历史,看到关于朱由检的描写,小龙都会感到很有一种代入感。在那个环境下,若是把朱由检换成小龙自己,小龙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小龙想了想,大概会做和朱由检一样的选择。

朱由检刚愎自用,这是事实,但同时也是一种人性的通病,大部分的现代人都开始走向两个性格极端,一个极端自卑不自信,一个就是极度自信。而小龙应该属于后者。朱由检不擅长军事,但是他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自己能够统筹军事部署,从而取得战争胜利。这是一种看不清自己几斤几两的心态,呵呵,小龙也是这样一个人。

小时候,小龙很自卑,因为家庭条件不是很好,而小龙呢,上的是一所重点高中,里面不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就是家庭条件很好的。那个高中岁月,小龙在前一半时期过得很纠结。为什么人家家里有小轿车接送,我没有;为什么人家能穿名牌衣服,我没有;

整天就在纠结这些东西,这不是小龙爱慕虚荣,相信很多和小龙一样从屌丝阴影中走出来的朋友都会和小龙有过同样的感受。当然,小龙知道,这样的自卑,要不得。

所以小龙开始故意表现自己,在高中就参加了学生会,然后做了部长,勇敢地进行各项比赛,逼着自己慢慢走出自卑的阴影。似乎,小龙成功了,因为小龙变得开朗,变得外向,变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自己召开数百人的学生会议,小龙可以毫不怯场,参加演讲比赛,小龙可以完全脱稿,斗志昂扬。那个时候,小龙感觉自己很意气风发,有种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

其实,这段经历很像,和朱由检很像。众所周知,大明是将藩王当猪来养的,而被任命为帝国继任者的是朱由检的天启阿哥朱由校,那么,朱由检从一开始就没有受到平等的一种对待,年少的朱由检大概也过得不怎么好吧,辗转还换了好几个养母,而且皇位和自己无缘,自己也不是怎么受人待见。后来,天启帝死了,传位给朱由检。朱由检开始变得意气风发,开始走出了自卑阴影,和小龙一样,他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

那时候,小龙虽然变得开朗外向,但是性格也变得比较强硬,而且很是自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学生会工作上,小龙都很自负,觉得自己所做的,自己所认为的事情都是对的。

嗯哼,朱由检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一登基开始就起用袁崇焕,准备平定辽东!很有信心,非常有信心,也就是很自负。

自负的人,一般不讨喜,而且很难做成事情。在高中,大家还比较单纯,没人和小龙计较,反而大家都羡慕你的意气风发,可是到了大学,生活环境改变,周围人的心思也发生了改变。在大学里,小龙真的在学会改变自己,开始慢慢磨平掉自己性格上的一些棱角,让自己心态变得平和些,让自己变得和周围人更亲和些。

如果人不能改变环境,那就主动随着环境而改变自己吧。只是,朱由检并没有意识到上面这一点,明末确实是个烂摊子,但还有经营的可能性,如果朱由检能够迅速抹平自己的急躁和自负性格,说不得这大明还真有希望回春。只是,他没有。

从最开始的杀袁崇焕,到最后逼着孙传庭向力创军主动出击,朱由检从最开始到最末位都表现得充满战斗欲望,他渴望毕其功于一役,他渴望快速取得成功,而这样的人,往往离成功是愈走愈远。

我一朋友住在地安门附近,那里有一个景山公园,其中有一处歪脖树,相传是明朝崇祯帝自缢的地方,他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去景山玩,看过那树不只一次,偶尔会猜想那个皇帝上吊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后来树没了,只立了一块牌子,告知游人这是崇祯自缢的地方~非常巧的是我那朋友现在在博物馆做志愿者讲解北京历史,偶尔会翻看历史书,也会和老师交流,于是对这位皇帝有了一些更为深入的了解,他也时常和我交流讨论这些东西。

想了解崇祯皇帝的生平事迹,小龙推荐一部书《崇祯惨史》,对明末清初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评价都比较客观、全面。

后世对崇祯皇帝的评价是比较客气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自杀,认为他是有骨气的,认为他是满腔抱负、励精图治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认为他是勤政勤俭的,认为他的不幸是生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但是从崇祯一生的事迹来看,他实在算不得一位好皇帝(其实不应该简单的用好与坏来评价,但是我实在不敢把“明君”这两个字用在他身上)。先抛开他狂妄自大、多疑、猜忌、反复无常等等重大的性格缺陷不谈,就从他做事的初衷和实际行动来看,他虽有雄心抱负、虽有强国之心、中兴之愿,勤政是不错,但是他既没有强国之能,也无用人之明,更无爱民之心(嘴上说的很好,但实际做的完全两样)。尤其是最后给李闯留下诏书:

“误伤吾民。”

这话真是矫情,朱由检造成的苛捐杂税,不知道逼死了自己多少百姓,这时候反倒临死作秀一把。

先说强国之能。崇祯从17岁登上帝位到30多岁自缢身亡,在位近20年,只有铲除客氏和魏忠贤一件事堪称办的漂亮,其余再无一件佳绩。在他即位之初明朝还没有走到腐朽亡国的地步。他并没有唐宗汉武那样的英明睿智和雄才大略。其实也很简单,把崇祯的所作所为和他的对手皇太极做个对比就能很明显地看出崇祯的昏聩无能了。

再说用人之明,纵观崇祯在位之时,人才济济,贤臣良将数不胜数。但是崇祯认为满朝没有一个好臣子能够辅佐他。崇祯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在他的臣子和身边的人身上,认为全是他们误国误君,而自己则全无责任。比如什么(原话忘了)“我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告李闯的要“保存我的太庙,杀光我的大臣,爱惜我的百姓”,其实更说明他的昏庸无能,毫无用人之明。

举个简单的例子,崇祯在位十几年,光兵部尚书就换了十几个,平均不到一年一个,而且多数被杀。像熊廷弼、袁崇焕这样的忠臣良将一个个都被他收拾光了,当然就会“满朝文武再无可用之臣”了。(如果喜欢金庸,建议看看金庸先生的史评《袁崇焕评传》,是写袁崇焕的生平,但侧面也反映了崇祯的点点滴滴,很严肃客观,全部是史实但是比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都更令人震撼!我当时是流着泪一字一句读完的)

再看看他是如何对待他的家人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刚刚听说他委派守城的亲信太监郭安已经打开彰义门,迎接李自成进城,自知大势已去,慌忙命人将皇太子朱慈烺、三儿子朱慈炯(即后来传说的朱三太子)、四儿子朱慈炤连夜送出宫外。崇祯随即来到后宫,令他惊讶的是,周皇后并没有就寝,反而是穿戴得整整齐齐,仿佛正在等候他的到来。最让人奇怪的是,皇后所穿的朝服,袖口、衣角及周身开口的地方都已经用线密密缝住,她就好像被装在一个华丽的衣袋中。

崇祯来不及多想皇后为何是这样地打扮,只是严肃地对周皇后说:“国破就在眼前。你身为国母,理当殉国。”

周皇后并不惊慌,她似乎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相当冷静地说:“我跟随陛下已经十八年了。十八年中,陛下从未听过我一句忠言,所以才会有今天。”说完后有些鄙夷地望了崇祯一眼,从容地上吊而死。

崇祯一怔。他从来也没有将这位性子耿直的皇后放在眼中,事实上除了他的女儿长平公主,他没有真正在意过任何女人。如今周皇后临死前那番话的语气、那蔑视的一眼却深深震憾了崇祯,他心中一时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是惊?是悔?但情形已经不容他多想,呆了片刻,他又来到了寿宁宫找长平公主。

崇祯已经为她挑选了周世显为驸马,若不是李自成逼近北京,公主早应该在几天前下嫁。公主年纪虽小,却也知道天下即将大变,见崇祯进来,上前拉住父亲的衣袖哭泣。崇祯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望着最心爱的女儿叹息说:“你为什么要生在帝王之家?”终于狠下心,用左手挡住脸,右手拔刀出鞘,向公主砍去。毕竟是亲生骨肉,崇祯的手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彷徨,但仍然咬着牙砍了下去。刀砍断了长平公主的左臂,但没有砍中要害,顿时血流如注,公主当场晕绝地上。崇祯再也下不了手,掩面而出。

李自成进宫后,发现了血泊中的长平公主,叹息说道:“上太忍。”(《甲申传信录》)

还有爱民之心。崇祯所谓的爱惜子民百姓其实全是挂在嘴上,他的实际行动所表现出来的全无爱民之意。崇祯对百姓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数不胜数,他表现出勤俭的作风,但实质上他吝啬又贪财,他搜刮了大量的民脂民膏作为他的私房钱,在国家最困难、百姓最饥苦的时候却不肯拿出一分钱来还严办上疏的大臣。引发了饥民暴·动崇祯则残酷镇压,哪里有什么爱民的举动。

那是一个不幸的年代,崇祯生在那个年代当然也是不幸的,但是即使祖宗交给崇祯的是一个盛世,以崇祯的个性、才能,固然不一定亡国但是也未必能够治得好。

空有治国之心,无用人之明,无容人之量,对身边至亲之人的肺腑之言尚且不能接受,冷落亲人,身边有人才却不能真正珍惜,却大肆猜忌甚至对其赶尽杀绝,这样的人怎么会是“明君”?!怎么能不亡国?!不能珍爱自己的发妻,枉为人夫;不能保护自己的爱女,愧为人父;上吊而亡,落了个全尸,倒也干净~

小时候听到崇祯吊死的故事还觉得伤感,现在倒觉得他吊死的有点晚了,否则袁崇焕也不会死了,他的妻子也不用再为他操心国事了,落得清静~还是现在的社会好,如果丈夫是这样的人,趁早分开,省得最后落了个殉国的境地。

第二十九章   后记之人物闲话(下)

近些年,网络上讨论关于袁督师的功过很是热闹,小龙平时也喜欢混混贴吧,但是如今看到关于袁督师的帖子小龙都懒得点进去了,感觉争来争去都是这么几句话,小龙真是看腻了。

小龙在自己脑海中回想着,自己最初接触到袁崇焕这个历史人物是在什么时候呢,还真忘了,不过小龙对袁崇焕被凌迟的描写那段记忆犹新,已经达到了可以背诵的地步。

在小龙书中,无疑是给了袁督师一个比较正面的形象,权当是小龙给自己心底的英雄以小龙自己的方式树立起一座小小的碑文吧。

记得在前些年年讨论明末史,对袁崇焕评价是一面倒的赞颂,引用的大抵是金庸的《袁崇焕评述》、梁启超的《袁督师传》,还有方舟子的《功到雄奇即罪名》,那时候,对袁崇焕的基本事实认定并无争议,对其历史地位也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到了2005年左右吧,各个历史论坛又兴起了一股“倒袁风”,在春秋战国论坛、龙空军史论坛和SC军事历史论坛都有过大规模且高水平的讨论,虽然“挺袁派”人数众多、实力雄厚,但“倒袁派”并不落于下风。

讨论的焦点主要围绕袁崇焕在负责辽东军务问题上的一系列行动,包括与后金议和,“五年平辽”的计划是否符合实际,诛杀毛文龙是否名正言顺,对待蒙古和朝鲜的策略是否合适,以及袁是否应该对崇祯二年后金绕道进犯北京城负责,并因此而延伸讨论袁的管辖权,其在辽东的战略等等问题。通过质疑袁崇焕的战略战术渐渐质疑其动机和能力,最终质疑其历史地位。

总的来说,“倒袁派”没有无理取闹,而是言之有据,是通过大量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且“倒袁派”更多的并不是完全否认袁崇焕,而是将其历史地位回归真正的位置,这点来说是进步的。无论是金庸、梁启超,还是史式,他们在袁崇焕的叙述上,都有过分渲染和忽略事实的地方,今天来纠正他们,是应该的。

用史料来挑战权威是一件好事,但必须格外谨慎考证和组织史料,不可想当然耳,更不可妄下结论。

要评价袁崇焕的历史地位,主要有两大难点,其一,对史料的判断和选择;其二,对明代,尤其是明末整个背景的把握程度。

首先看我们对史料的选择,需要格外谨慎。比如《国槯》虽是明末著名史书,其作者谈迁也是严谨的历史名家。但在论述袁崇焕的事迹上,却可能不够客观。谈迁著书之时,《清太宗实录》并未修好,袁崇焕之冤尚未大白于天下,袁崇焕还是被当成误国者、叛徒对待的。在这种情势下,无论谈迁怎么公正客观,他也难对袁崇焕进行恰当的评价。如果我们要引用谈迁书中有关袁崇焕的史料,也应该尽量选用中性的。同样,在《明史》正式澄清袁崇焕后,历史评价又变成了一面倒的颂扬,特别是二十世纪初为拖翻清廷统治,文人学者为其大造声势,似乎又过了头。

历史对于不同时代、不同立场和不同对象都有不同的意义,文以载道、微言大义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们也应该理解前人的不客观之处。何况没人能够完全还原历史,即使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虽然记录不少,但必将受到官方的影响,许多重要资料当时就被销毁,再加上年代久远的资料湮灭,能保持下来的仅仅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保持下来的史料未必就是真实的历史,史料的记录人也有自己的观点和角度,也受掌握事实的多少程度约束限制。如果我们在批评前人的同时,自己也犯同样的错误,任意组织对自己观点有利的资料,加以曲解和主观臆断,那么,我们比前人又强在何处呢?

即使是有大量的、比较完整的、矛盾处很少的资料,我们也只能倾向于某种观点,而不是认定,至于争议性很强的事情,许多中性资料可能被误读和曲解,那么,与其自以为是的下结论,不如继续存疑。

其次,袁崇焕经略辽东是明末史的一部分,涉及到明末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而政治、经济、军事这些方面又是贯穿整个明代历史的,明末是其发展和延续。如果要了解袁崇焕的管辖权,要判断袁崇焕在辽东的巨额军费开销是否必要,要知道袁崇焕是否应该承担后金第一次绕道进犯北京城的责任,要明白袁崇焕有无可能成为割据的“辽东王”等等问题,是不能脱离明代,尤其是明末之政治、经济、军事背景的。

以上两点,说起来很容易。然而要准确判断选择史料和全面把握明末时代背景,真是谈何容易,即使是专治明史的学者也未必敢夸下这个海口。虽然如此,却也不能说此问题永远无法讨论,毕竟时代在发展,学问也在长进,许多明末问题专家已经形成了明确的结论,而明代之经济史、制度史等等也有了整理。可以说,我们今天对袁崇焕进行历史评价,比之前人有更多优势,只要抱开放之心态,接受意见,勇于修正自己的观点,定可得出较为可信的结论。

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成进士,能考中进士当是明代读书人中出类拔萃的人物,称其为八股文专家应该不为过。我们评价历史袁崇焕,总是不由自主的将其当成职业军人,却是强求古人了。

明代遵循文人领军制度,凡高级军事长官,诸如巡抚、总督、经略、督师之类职位,全部是由进士出身的文官担任,多是挂兵部官职兼都察院官职负责军务,高级军事长官的职位从不常设,完成任务则回京。

有明一代,由于是非职业军人担任高级军事长官,又从来没有长期担任,所以素质普遍低下。明末几位尚称能战的高级将领,如熊廷弼、孙承宗、孙传庭、洪承畴、卢象升,也都犯有过重大失误。事实上,即使是职业军人出身的将军,在明末那般资源匮乏、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也未必能够战而胜之,何况完全缺乏军事素养的文人呢?

明末时候,士兵军心涣散、军官贪污成性,部队战斗力低下,这是全国都存在的现象。就辽东明军,边兵还算颇有战斗力,但补给不足,缺饷事件时常发生。此为不利之一。

明代朝堂之上,群臣喜欢空发议论,干涉边事。萨尔浒和松山这两次重大战役的失败,都有朝廷催战的因素在内,明末党争激烈,皇帝崇祯多疑且急躁武断,对于军事决策的不良影响特别大。此为不利之二。

明末整个官僚体系风气非常腐败,主要是党争之风尤烈,朝廷官员分成了两派互相倾辄,不论是非,只管立场。官员们好夸夸其谈,喜唱高调,万历皇帝干脆不理政务,天启皇帝只信任魏忠贤,崇祯皇帝则走马灯一般不停的换内阁首辅,国家战略如同儿戏,朝政一塌糊涂。

梁启超在《袁督师传》中写道:“古未有奸臣在内,而名将得立功于外者”,还是很有道理的。明末形势,皇帝无能、官僚腐败,这些比战场上的敌人更加可怕,评论袁崇焕者,不可不知明末朝堂之状况,文天祥说过“时穷节乃现”,明末那腐败的官场,能坚持做个廉洁的官员都不容易哩。

从袁崇焕辽东经略来看,他未必有多少军事天才,但其人不循规蹈矩、性格倔强、自负、胆大,甚至爱逞能、独断、又出言无忌,倒是不虚。

袁崇焕当知县的时候,就“以边才自许云”,袁崇焕大概也是自诩多了,竟然受到御史的推荐进入兵部。袁崇焕好言兵,也像我们爱好历史一样,都是业余的。自古至今,历史上好言兵的文人,如赵括般无用的,那是百倍于如王明阳那样成为名将的。

王化贞广宁兵溃后,袁崇焕也没通知自己所在的部门,“即单骑出阅关内外”,回来还说:“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山海关当真靠袁一人可以守住吗?细细想来,这句话就像几年后袁崇焕对崇祯承诺的“五年平辽”一样,只是妄言,当不得真。可是在那时满朝官员都惶恐不安的气氛中,这种豪气是非常难得的,所以也得到了廷臣的赞许。因为明末的风气是一种变态类的好战,其实大家都清楚,明末大部分官员都是软骨头,但都是好战派,很难理解么?其实不难,这就是人性。

于是袁崇焕以监军的身份来到辽东,明代的廷臣或者宦官监军,没有几个有出息的,袁崇焕作风截然相反。

“经略王在晋令崇焕移驻中前所,监参将周守廉、游击左辅军,经理前屯卫事。寻令赴前屯安置辽人之失业者,崇焕即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

袁崇焕“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的确胆大过人,然转念一想,他这个监军,虽然因此而获得了好评,却实在没有必要冒这个风险。但由此可见其人性格,在明末官场上相当难得见到的这种独特个性,既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荣誉,也给他带来了悲剧结局之命运。

不久,经略王在晋和袁崇焕为了是镇守山海关还是镇守宁远而起争执,一直闹到了天启皇帝那里,幸亏大学士孙承宗亲往辽东视察,认同了袁崇焕的主张,并自请督师,罢黜了王在晋。

袁崇焕勤勤恳恳,为宁远城的修筑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孙承宗主持辽东期间,袁崇焕受到了相当的重视,但也有些许透露出来的事件反映了袁的性格。

明史曰: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

这件事在茅元仪的《督师记略》里也有提到,而且记述更加详细。

“是时有杜应魁之兵在台头营。杜应魁者,故辽东备御也,罢官,市酒长安,然其人实悍毅,可为战将。有物色之者,遂坐作声价,必欲得大将方出。给事韩继恩荐为副总兵,招生。所招兵实多百金之士,而索厚粮,部持格不与,遂未免虚伍以养壮士。又时京师有劫略,皆以为应魁所募,乃出之守台头营,遂捕东协副帅。至是言者不已,上敕公会抚臣阅其兵,阎抚军令袁崇焕往,伍有虚者,崇焕斩其人,兵几变。公怒曰,杀人片石,未杀不以请,既杀不以闻,其有无激变帖服不以告,迄今竟不知杀者何人,杀以何事,徒曰奉抚院之令也。监军既可奉院之令而专杀,督师又何烦尚方之剑乎。公向所欲炼崇焕之气而大用之者,此也。”

之所以详细摘录此节,是因为这段历史,和几年后袁以督师身份,持尚方之剑诛杀毛文龙之事十分相似。

袁这次不问缘由,不顾大局,独断专行,越权杀人,虽然事出有因,却不免过于冒昧,以至几乎引起兵变,也不上告孙承宗事情的缘由,而且还自谓“奉抚院之令”,以为杀得有理。这种行为下的动机和心态,大概也是其杀毛文龙时候的动机和心态吧。袁崇焕这种人,眼里揉不得沙子,这种人,其实很可爱。就比如咱们的朱·镕·基总理那样。

袁崇焕对毛文龙的这些不法情况了如指掌,而且,这位有道德洁癖的忠臣在还没有正式接触毛文龙之前,就已经定下了应对之策。还在京城期间,阁臣钱龙锡问及如何处理和毛文龙的关系,袁崇焕脱口而出:“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不难看出,驱使他这样做的并不是个人私利,而是个人的道德好恶。他看不惯毛文龙的骄横不法,更看不惯毛文龙对朝廷诏命的阳奉阴违。但无论如何,毛文龙罪不致死,更何况,大敌当前,毛文龙也算是独当一面的方面大员,如此草率地加以杀戮,袁崇焕何其失策。

惜乎孙承宗仅任辽东经略五年,便被魏忠贤排挤下台,取代阉党高第,否则袁崇焕在孙承宗的约束下,或许能磨炼成真正的将才吧。

高第经略辽东,要求一切反孙承宗军事部署行事,欲撤宁远,退守山海关。袁崇焕蛮性发作,拒不受命,在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都撤退之后,仍然坚守宁远城,自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高第也无可奈何。

袁崇焕这次的违令行为可谓冒险之极,虽然宁远数年经营,坚固牢靠,但宁锦防线大部分已经撤离,高第驻守的山海关更不会派遣援军,以一座孤城抗击建州铁骑,想必袁自己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吧。

宁远大捷,确实是有侥幸之处,但意义重大,将此归完全功于袁崇焕也不为过。

如果宁远失守,北京城和清兵之间惟有一座山海关,辽东辽西之地尽归满人,朝鲜被清胁迫几乎无法挽回,从战略上看,明军对清的威胁大大降低,可能的反击彻底化为泡影。即使山海关不会被攻克,但可能在清兵的一次迂回进攻中失守(诸如借道蒙古,进犯北京城,然后夹击山海关)。只要山海关失守,则明帝国必然被迫迁都,这样想来,宁远大捷可谓影响深远。

虽然称宁远大捷,但袁镇守宁远无疑是一次军事冒险,如果失败,战死沙场则无话可说,幸运的保住性命,也难逃军事处分。这样的举动,无论是明哲保身的人,还是胆小怕事的人,都断断乎不会去做的。

我想,名将的素质应该是不将自己和军队置于危险之地,从性格上讲,身处袁的处境,熊廷弼、孙承宗、洪承畴大概不会这么做,但卢象升说不定敢冒险一博。这样的决策,应该是个性使然,倒不见得理性。

接下来,因为宁远大捷,袁崇焕加封辽东巡抚,出现了骄傲情绪,或许也是性格使然——冒险的成功让袁崇焕更加自负了。

“崇焕既解围,志渐骄,与桂不协,请移之他镇,乃召桂还。崇焕以之臣奏留桂,又与不协。”

满桂,良将也,忠心耿耿,骁勇善战。袁崇焕不能容此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