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葬清-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令向城外开炮。后来他们看见李自成同一群文武要员走后,有一个人从彰义门缒上城头,并且传说是宣府监军太监杜勋进城。他们大为吃惊,立刻下城,带领一群随从骑马奔往宣武门等候。
因为外城未失,内城的三座南门,即正阳、崇文、宣武,仍未完全关闭,可以单人进出。杜勋一到彰义门城上,立刻被守城的太监们围了起来,向他打听城外消息。他急于要进宫叩见皇帝,没有时间在城头多留,只说李王兵力强盛,所向无敌,如今李王亲率二十万精兵包围北京,北京断难坚守。他又说李王如何仁义,古今少有,所以义兵所到之处,军民开门迎降。他毫不隐讳地在城头上说出了煽惑人心的话,还对问他认识的、守彰义门的太监头儿小声说道:“你放心,不管谁坐天下,都不会不用内臣!”他向这个太监头儿惜了一匹马,便奔往宣武门了。
杜勋在宣武门内看见了王德化和郭安,赶快跪下去叩头请安。王德化又喜又惊,弯身拉他起来,叫着他的字说:
“子猷,看见你平安无恙,我很高兴。你,真胆大!你为何缒进城来,自己寻死?”
不等杜勋回答,郭安也说道:“前些日于,传闻你在宣化尽节。皇上特降天恩,追封你为司礼监秉笔太监,饬宣府地方官为你建忠烈祠,春秋致祭,又荫封你的侄儿为世袭锦衣千户。皇上英明,你竟敢缒进城来!给皇上知道了,不惟你活不成,你的一家人活不成,连许多缒你进城的人也都要受到连累,陪着你白送性命。你做事真是荒唐!”
杜勋也感到害怕,脸色灰白,但是他既然在大顺皇帝面前说出大话,而且已经进了内城,便只好硬着头皮,冒死进宫见皇帝,至于见了皇帝后如何说话,他将见机而行,总要保住自己的性命,平安回到城外。他在缒城之前,想好了要指望王德化或郭安带他去面见皇帝;如今不同平日,他已是投了流贼的内臣,倘若没有他们帮助,他不但不能进入紫禁城和内宫,甚至走到承天门前也会被拿。他在颤栗中向王德化和郭安深深一揖,请求说:
“两位老爷所言甚是。请屏退左右,愚晚有私话禀明。”
王德化将袍抽一挥,从人都退到十丈以外,谁也听不清这三个权贵内臣站在一起交头接耳地如何商议,只见王德化和郭安表情沉重,有两次坚决摇头。后来王德化在迟疑中勉强点头,叹口气说:
“子猷,你平日喜欢押宝。这一宝倘若押不准,可就输惨啦!”
“请宗主爷放心。昨晚宋矮子替我卜了一卦,他包我平安无事。”
王德化并不放心,说道:“哼,听说宋矮子从前在北京也卖过卦,不料他一到李闯王那里就变成了诸葛孔明!”他转向郭安说:“老郭,我带子猷进宫一趟,你到平则门等着。子猷从宫中出来,从平则门缒出城最为近便,不要走顺承门出到外城,再从彰义门缒城了。”
随即,王德化吩咐送杜勋的人将杜勋借的马送回彰义门,让杜勋换骑另一匹马,同他往北奔去,只带着侍候王德化的一个青年答应骑马跟在后边。王德化的其他众多随从跟随郭安转往平则门了。
第十八章 急不可待
听闻底下人回报说杜勋进了京城,孙德正眉头就绞在了一起没有舒展开来。他是护龙军中主管大明情报收集和渗透工作的,甚至当朱由检被虚言欺骗认为杜勋已经为国死节时,他孙德正早就知道杜勋投了李闯这件事。
一名护龙卫百户起身问道:“大人,万一这大明皇帝被杜勋说服了,投降了李自成这该如何是好?”
护龙卫是护龙军中绝密的存在,他们人数不多,却是全军的精英之士,平时负责对龙辰一家进行保护,必要时会被外派出去执行特殊任务。而能在护龙卫中担任百户,放到外面的话起码也得是个游击将军的官职。
孙德正摇摇头,道:“若是朱由检会被李闯劝降,那他就不是朱由检了。每次出事时他都喜欢推出一个替罪羊出来顶缸,本就说明了他极为爱惜羽毛,又极没有担当的本性。这样的人,情愿自己去死,去做那所谓的殉国之事,也不会有勇气去投降,让自己的声誉受损。若不是为了这个面子,他朱由检或许早就南迁了,何苦等到现在整个京师被那李闯大军团团围住?”
“那万一是李闯想和朱由检言和呢?”
另一名护龙卫百户起身询问。
“那就更不可能了,李闯行事急躁,好大喜功,在自己后防不稳定的情形下依旧急不可待地北伐,如今都已经打到京师脚下,大明京城对他来说已经是唾手可得,你信不信,他们那帮子人恐怕连李闯入主哪个宫在哪个宫登基都想好了,又岂会在这个关口和朱由检谈和?”
“那这杜勋此番进城,是欲何为?”
孙德正有些不屑地道:“无非就是一方惺惺作态,一方自以为是罢了,都是两帮蠢人。”
就在这时,一名护龙卫走了进来,手中拿着一张密函。
“王爷总算是来消息喽。”孙德正走上前,将密函拆开,扫了两眼后。
几名护龙卫百户一起问道:“大人,王爷究竟是什么说法?”
孙德正叹道:“王爷的意思是,留朱由检一个体面的死法。”
……
山海关之战,是大明和护龙军进行的最大规模的一次会战,大明的辽东军在这之前已经被护龙军消灭殆尽,而山海关之战中大明集结的十三万大军差不多是最后的精华,却依旧在护龙军的绝对威势和朱由检的愚蠢指挥下一败涂地。
在这之后,大明再也没有勇气去挑衅在辽东称王称霸的护龙军,而且也逐渐丧失了抑制农民军泛滥的力量。
那一战惨败后,朱由检命令吴三桂为信任辽东总兵,去收拢山海关会战下明军残兵,这些好歹是明军最后的灰烬力量,吴三桂倒也是有些能耐,这两年里也被他拉出来近两万的人马。本来他的任务是在边地防备护龙军突然南下的,但是当朱由检发现李自成都要打到自家门口后,他终于下令调吴三桂回京勤王。
刚刚接到诏书的吴三桂没有怎么犹豫,即刻提点兵马准备回京师护驾,李创军看似强大,实则是流寇之体,吴三桂自信虽然兵马步入对方多,但是也能和李闯过过招。
不过,吴三桂大军停步已经有了两日了,因为他先后收到了自己父亲吴襄,自己叔叔祖大寿,以及辽王的亲笔信。
第一个人是自己的亲生父亲,第二个人是自己这辈子最敬重的长辈,而最后一个人,却有着轻易抹杀自己的能力。在这样三个人的意志面前,吴三桂最终选择了妥协。
站在一处坡地上,目光似乎在眺望着北京,吴三桂显得有些意兴阑珊。
随后,吴三桂向着北京方向缓缓跪了下来,磕了三个头。
“皇上,三桂只能答应替你报仇了。”
朱由检所期待的这支最后援兵,在最后关头,终于投降了护龙军。
……
这阵子,山海关附近最为热闹,成批成批的军队进驻到附近,大营连得一片接着一片,望不到边际。而那些护龙军兵士更是随处可见,放眼望去,皆是身披甲胄的兵汉。
清晨,各营都开始进行操练,演武声震天动地,那股子凌厉杀气怕是离着十几里外依旧能够感觉到。
朴正恩麾下的朴氏军在这两年已经扩充到了两万,整个护龙军中就他朴正恩收朝鲜籍兵士,有诺大的朝鲜是他的兵源地,其实扩军很容易。眼下山海关附近,朴氏军两万人,大仁和赵一名部各两万人,再加上刚刚从蒙古草原退下来的冉义部,和从山东境内调过来的孔有德尚可喜等部五六万人,聚集在山海关附近的护龙军就已经达到了十三万人。
这十三万人可不是明朝当初拼凑出来的乌合之众,都是久经训练的精兵,再加上朝鲜还有数万龙辰的直属军和卫戍部队,此时的护龙军,当真是家大业大,极为恐怖。
大仁和赵一名都骑在马上,巡查着各营兵士的训练情况。
“王爷怎么还不调直属军过来,咱们还得等多久?”大仁话语中显示出他极度的迫不及待。
“王爷在等机会呢。”赵一名不咸不淡地应道。
“等什么机会?”
“等李闯那帮人把人心彻底搞涣散的机会。”
“直娘贼,人心什么人心,谁敢不服俺大仁就替王爷杀了他,屠城屠地的事儿俺大仁反正做习惯了,也不介意什么史书骂名了。”大仁嚷嚷了两句,又道:“这人心最他娘的假得很,刀架在脖子上,什么心思都得给我跪下去!就算是把咱们换成八旗鞑子,他们若是想入关定鼎中原,只要多杀些人,也就成了。杀他个血流成河,屠他娘的十几座城池,天底下人心也就被屠刀给吓住了。日后哪怕让他们也剃头留辫子这天下百姓怕也会照做,等二三十年后,还不各个来歌颂鞑子新朝?”
“你这话说得也对。”赵一名点点头。
大仁有笑道:“俺大仁名声早就臭了,人屠的名号这辈子是摘不下去了,就盼望着能替王爷再杀些个不听话的乱民,帮着王爷坐稳这江山!日后天下太平了,俺这颗脑袋再给王爷拿去稳定人心。反正俺相信,王爷和你们这帮兄弟,会照看好俺大仁的家小的。”
“王爷若真是这样的人,又岂能走到今日?再说了,日后定鼎天下,王爷又岂会稀罕拿你的人头去收买人心?王爷又不是朱由检。”赵一名笑骂道。
“嘿嘿,等不及了啊,这李闯,你倒是快点嘛!”大仁长吁一口气。
“别想着有的没的,先将这营头巡完再说,让这帮小的再抓紧操练,在大帅来之前,再给他们灌注点杀气。”
第十九章 审问杜勋(上)
王德化等人到了西长安街的东口,在西三座门的外边下马,留下两个小答应照料马匹,然后从长安右门进入承天门、端门和午门。
王德化一路走着,心中很不踏实,后悔不该带杜勋进来。
杜勋也是胆战心惊,脸色苍白,很后悔他在李自成的面前夸下海口,说他可以进宫来劝说朱由检皇帝自己退位,以成就禅让的千古美名。想着他可能被立刻斩首,更可能被乱棍打死,变得连两条腿都软了。
王德化叫杜勋在有后门(平台)等候,自己鼓着勇气往乾清宫去见朱由检。当他进入东暖阁跪在朱由检面前时,朱由检一眼就看出来他的惊恐神色。
朱由检以为城上出了变故,十分吃惊,厉声说道:
“王德化,你有何不好的消息禀奏?”
王德化不敢抬头,俯伏地上,颤声回答:“回皇上,杜勋进宫来了……”
朱由检睁大了惊恐的眼睛,大声问:“你说什么?说什么?”
“奴婢向皇上禀奏,杜勋进宫来了。”
“有几个社勋?”
“只有一个社勋。”
“胡说!杜勋已经死了。你带进宫来的这个杜勋是鬼呀还是人?是他的鬼魂进宫来了?”
“不是鬼魂。皇爷,是他的本人进宫来了。”
在片刻中,朱由检惊吓得目瞪口呆,望着跪伏在他面前的王德化,不由得想起来近日宫中几次出现鬼魂的事,再也说不出话来。
大约二十天前,李自成破了宣府以后,他接到塘报,说监军太监杜勋同总兵官王承胤、巡抚朱之冯都被流贼捉到,慷慨不屈,骂贼尽节。尤其是塘报中说,杜勋十分忠勇,手刃流贼多人,正要冲出重围,继续指挥杀敌,不幸受伤被俘,敌人劝其投降,杜勋骂不绝口,遂致见杀,死事最烈。他下旨阁臣,偕同礼部堂上官速议如何厚赐族表,以酬忠节。虽然当时在言官中曾有人上过奏本,说杜勋已经降“贼”,所传尽节是虚,请将杜勋在京城中的弟弟和侄儿斩首,但朱由检绝不相信杜勋竟会辜负皇恩,降了“逆贼”,认为原塘报称杜勋在宣府尽节的消息是实在的。于是不等内阁与礼部复奏,立刻下旨说:
“国家不幸,贼氛鸱张。值大局危乱之日,正忠臣效命之时。顷据确报,钦派宣府监军内臣杜勋骂贼身死,忠义可嘉。特降鸿恩,赐杜勋为司礼监秉笔太监,立祠宣府,有司春秋致祭;荫其弟为锦衣卫堂上官,其侄为世袭锦衣千户。钦此!”
虽然这一道圣旨下了以后,举朝为之失色,然而朱由检坚信杜勋是他亲手“豢养”的知兵内臣,忠诚可靠,为国尽节之事定无可疑。由于这时候李自成的大军迅速东来,朝廷上惶惶不可终日,关于皇帝是否应该南迁的问题和是否应该调吴三桂来京勤工的问题,正在争论不休,牵动着京师臣民的心,所以大家不再关心杜勋的问题了。如今朱由检猛听王德化说杜勋确实已经进宫,有紧要事向他面奏,他怔了片刻,禁不住心中惊叫:
“又一件咄咄怪事!”停了一阵,他望着王德化问道:“王德化,这是怎么一回事呀?”
王德化胆怯地回答说:“杜勋降贼是真,前传骂贼死节是虚。”
“你为何不早奏明?”
“奴婢原来也受蒙蔽,只以为杜勋已经为皇上尽节,不知他竟然降了逆贼。”
“他来见朕何事?”
王德化不敢说出实话,应付道:“他不肯向奴婢说明,只说这话十分重要,为解救皇上目前危难,他才冒死进城。”
朱由检又问道:“他如何进得城来?”
“他在城濠边叫城,说他是宣府监军太监杜勋。起初城上以为是杜勋的鬼魂出现,后来在城头上认识他的内臣看清楚了,才相信他果然没死,就用绳子将他缒上来了。”
“是谁差他进城的?”
“听他说是李贼差他进城。”
朱由检气得脸色发青,说道:“该死的叛奴!去,命人将他抓起来,立刻斩首!”
王德化恳求说:“请皇上暂息雷霆之怒,见过他以后再斩不迟。至少可以从他的口中知道一点闯贼的情况。不问就斩,连逆贼的一点情况也不知道了。”
朱由检犹豫片刻,觉得王德化的话也有道理。但是他决不能容忍一个家奴叛变投敌,又引着敌人来围攻北京。他恨不得亲手将杜勋杀死,咬牙切齿地连声说道:“杀!杀!非杀不可!”想了片刻,决定问过杜勋以后再杀,决不让杜勋活着出城。王德化问道:
“皇爷,要不要叫杜勋进来?”
朱由检说:“胡说!这乾清宫是朕十七年间敬天法祖,经营天下的庄严神圣地方,怎么能叫这个该死的奴才进来?”
王德化又问:“杜勋正在平台候旨,可否就在平台召见?”
“不行!平台是朕平日‘御门听政’的地方,杜勋是该死的奴才,不配在平台受朕召见!”
“那么……皇爷,在什么地方召见好呀?”
朱由检沉吟片刻,记起来十年以前他曾经在乾清门审问并处死过一个犯罪的太监,于是向窗外问道:
“吴祥在哪里?”
站在窗外的吴祥随即进来,跪到地上。朱由检吩咐吴祥准备在乾清门审问杜勋,又吩咐他速去准备一切,还要他差人去午门叫十名锦衣旗校来乾清门伺候。等吴祥出去以后,朱由检恨恨地对王德化说:
“朕要在乾清门审问杜勋,你,你,你亲自去带他进来!”
王德化听见皇上两次使用“审问”二字,不是说的“召见”,知道杜勋必死无疑,他自己也难逃罪责,心头怦怦狂跳,充满了恐慌和后悔。他在地上叩了一个响头,两腿不住打战,退出了乾清宫。在走下台阶时,因为心慌和两腿瘫软,几乎摔了一跤。
乾清宫的太监们都明白杜勋必死,认为是罪有应得,同时也为宗主爷王德化捏了一把冷汗,埋怨他一向小心谨慎,稳居司礼监掌印太监的高位,今天为杜勋事难免不受重责,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吴祥心中明白,王德化处此亡国关头,为保护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偌大家产,所以甘愿受杜勋利用,栽跟头也是应该。
杜勋站在右后门平台的一个角落等候消息,愈等愈感到害怕,愈后悔不该进宫。看见王德化走出右后门,脸色十分沉重,他的心头狂跳,暗中叫道:“我完了!”他赶快迎上去,小声问道:
“宗主爷,皇上怎么说?”
王德化说道:“皇上在乾清门召见,快随我去吧。皇上的脾气你是知道的,他已经为你的投敌很震怒,经找苦劝,他才没有下旨抓你斩首。为着你的脑袋,你说话千万小心,不要再火上浇油!”
杜勋双腿瘫软,浑身打战,硬着头皮随王德化向乾清门走去。当杜勋到乾清门时,御案和御座已经摆好,乾清宫的太监们分两排肃立伺候。稍过片刻,十名驻守午门的锦衣旗校跑步赶到,分两排肃立阶下。这种异乎寻常的气氛简直使王德化和杜勋不能呼吸。又过了很长一阵,一个太监匆匆走出,说道:
“圣驾到!”
杜勋赶快跪下,以头伏地,不敢仰视。随即,一柄黄伞前导,朱由检在几名随驾太监的簇拥中走完了汉白玉铺的御道,出了乾清门,升了御座。一个长随太监跟在他的后边,等他坐定以后,将捧来的一把宝剑从绣有“御用龙泉”四字的黄缎剑套中取出,恭敬地双手捧放在御案上。这是一柄据传是永乐皇帝用过的,削铁如泥的龙泉剑,漆成墨绿色的鲨鱼皮剑鞘上用金丝镶嵌着一条矫健的飞龙,用银丝镶嵌成朵朵白云,另外还用一些耀眼的小宝石、珊瑚、贝壳等镶嵌成日月星辰。
据官中世代相传,永乐皇帝曾经用这把龙泉剑亲手斩过叛臣。朱由检曾经习过骑射,也略通剑术。前几年举行内操时候,朱由检因慕成祖皇帝整军经武之风,命太监从内库中取出这把龙泉宝剑自己佩用,曾命人用这把宝剑在寿皇殿前斩过一个迟到的太监头儿以肃军纪。后来这把宝剑就挂在乾清宫后边养德斋中的柱子上,据说有时在风雨雷电之夜会发出啸声。
(至于朱由检的内操,就是在宫中指挥着几百个太监操练,满足一下朱由检心中的那种文韬武略尽在胸中的虚荣心罢了。…………小龙喧)
第二十章 审问杜勋(中)
此刻,一个长随太监将这把轻易不令人见的龙泉剑抽出了鞘放在御案上,加上朱由检的愤怒脸色,使乾清门外充满了恐怖的气氛。
吓得面无人色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德化退立一侧侍候。看见御案上的御甩龙泉剑,知道社勋不免被斩,而他也要连累而死,恐怖得面无人色,心中想道:“我上了杜勋的当,今日大祸临头!”他又看一眼皇上的愤怒脸色,脊背上冒出冷汗。
“杜勋,你知罪么?”朱由检间,威严的声音中带着杀气。
杜勋连连叩头,颤栗说道:“奴婢死罪!奴婢死罪!恳请皇爷开恩!”
朱由检恨恨地说:“朕命你到宣府监军,抵御逆贼东犯,原是把你作为心腹家臣,不想你竟然毫无良心,辜负皇恩,投降逆贼。你不能为朕尽节,却引贼东犯,罪不容诛,为什么敢来见朕?”
杜勋说道:“当时奴婢见宣府官兵都蜂拥出城,欢迎闯贼,喝禁无效,正要拔剑自刎,被手下人夺去宝剑,又被鼓噪将士挟制,强迫出城,面见李贼,使奴婢欲死不能。后来奴婢转念一想,既然军心已变,宣府已失,奴婢徒死无益,不如留下这条微命,缓急之际还可以为陛下出一点犬马之力,以报陛下豢养之恩。”
朱由检忽然产生一线幻想,冷笑一下,用略微平静的口气问道:“你已经降了闯贼,还能为朕做什么事情?”
杜勋说:“奴婢此次冒死进宫,就是要为陛下竭尽忠心,敬献犬马之力。”
朱由检心中惊异:莫非他能说出来使朕出城逃走的办法?随即问道:
“你究竟进宫何事,速速向朕奏明,不得隐瞒!”
杜勋叩头说:“奴婢死罪。说出来如皇爷认为不对,冒犯了大威,恳求皇爷想着这不是平常时候,暂缓雷霆之怒,饶恕奴婢万死之罪。奴婢敢在此时冒死进宫,毕竟是出自犬马忠心。”
朱由检说:“你说吧,只要有救朕之策,确实出自忠心,纵然说错了也不打紧。”
杜勋问道:“目前京城决不可守,皇上到底作何打算?”
朱由检说:“三天以前,吴三桂所率关宁铁骑已经开拔了,正在赶来北京勤王。逆贼屯兵于坚城之下,一旦关宁铁骑到来,逆贼必然溃逃,京城可万无一失。”
杜勋默然不语,伏在地上,等待朱由检继续问话。朱由检果然又接着问道:
“杜勋,李贼命你进城,究竟为了何事?”
杜勋知道朱由检色厉内荏,带着恐吓和威胁的意图说道:“皇爷千古圣明,请听奴婢的逆耳忠言。李自成亲率二十万精兵进犯京师,尚有数十万人马在后接应。吴三桂虽有边兵,号称精锐,但只有数万之众,远非闯贼对手。他如今闻知流贼已经包围北京,必然停留在山海关与永平之间观望徘徊,不敢冒险前来。奴婢听宋献策说,京师臣民盼望吴三桂的救兵只是望梅止渴。奴婢又听到贼中纷纷传说……”杜勋不敢直然说出,心惊胆战,咽下一口唾沫。
朱由检脸色大变,心中狂跳,怒目望着壮勋,厉声喝道:“什么传说!不要吞吞吐吐,快快奏明!”
“请恕奴婢死罪,奴婢方敢直说。”
“你说吧,快说实话!”
“贼中传说,宋献策在来京的路上卜了一卦,如今看来是有点儿应验了。”
“他卜的卦怎么说?怎么应验了?”
“奴婢听到贼军老营中纷纷传说,宋献策在居庸关来北京的路上卜了一卦,卦上说,倘若十八日有微雨,十九日必定破城。倘若十八日是晴天,破城得稍迟数日。今日巳时左右,曾有微雨,奴婢暗中心惊,不觉望着城中悲叹。”
朱由检浑身打颤,拍案怒骂:“胡说!你是我家家奴,敢替逆贼做说客么?敢以此话来恐吓朕么?该死!该死的畜生!”
杜勋深知朱由检的秉性暴躁,有时十分残酷,对大臣毫不容情,说杀就杀,说廷杖就廷杖,所以他见朱由检动怒,吓得浑身打战,以头碰地,连说:
“奴婢死罪!奴婢死罪!……”
朱由检忽然问道:“李贼叫你进宫来到底有何话说?”
杜勋横下心向朱由检奏道:“李自成进犯京城,但他同皇上无仇……”
“胡说,朕是万民之主,他是杀戮百姓的逆贼,何谓无仇!”
“以奴婢所知,李贼直至今天还是尊敬皇上,不说皇上一句坏话。他知道皇上也是圣君,国事都坏在朝廷上群臣不好,误了皇上,误了国家。倘若群臣得力,皇上不失为英明之主。李自成离开西安时,曾发布一张布告,沿路张贴,疆臣们和兵部一定奏报了皇上,那布告中就说得十分明白,皇上为何不信?”
李自成的北伐布告也就是檄文,虽然朱由检曾经见到,但是看了头两句就十分暴怒,立即投到地上,用脚乱踏,随即被乾清宫的太监拾起来,拿出去烧成灰烬,以后通政使衙门收到这一类能够触动“上怒”的文书再也不敢送进宫了。现在经杜勋一提醒,他马上问道:
“逆贼的布告中怎么说?”
“恳皇爷恕奴婢死罪,奴婢才敢实奏。”
“你只实奏,决不罪你!”
杜勋的文化修养本来很低,李自成的“北伐檄文”中有一句典故他不懂,也记不清楚,只好随口胡诌,但有些话大致不差:
“奴婢记不很准,只记得有几句好像是这样写的:‘君甚英明,孤立而蒙蔽很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还有许多话,奴婢记不清了。皇爷,连李自成的文告也称颂陛下英明,说陛下常受臣下蒙蔽,政事腐败都因为臣下不好。”
(李自成“北伐檄文”中的原句为:“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杜勋将前半句改为“君甚英明”,将下半句的“炀蔽”一词改为“蒙蔽”,“恒多”改为“很多”。…………小龙喧)
朱由检望着杜勋,沉默不语,一面想着李自成写在文告中的这几句话仍然称颂他为英明之君的真正含义,一面生出了一些渺茫的幻想。过了片刻,他又向杜勋问道:
“杜勋,看来逆贼李自成虽然罪恶滔天,但良心尚未全泯。他叫你进宫见朕,究竟是何意思?”
杜勋抓住机会说道:“李自成因知朝政都是被文武群臣坏了,皇上并无失德,所以二十万大军将北京团团围住,不忍心马上攻城,不肯使北京城中玉石俱焚……”
朱由检似乎猛然醒悟,问道:“他要‘清君侧’么?岂有此理!”
“皇爷,请恕奴婢直言。他不是要‘清君侧’,是要,是要……”
“是要什么?快说!”
“奴婢万死,实不敢说出口来。”
“快说!快说!一字不许隐瞒!”
杜勋连叩两个头,十分惶恐,冒着杀身之祸,吞吞吐吐地说道:
“皇爷天纵英明,烛照一切,奴婢照实把李、李、李自成的大逆不道的……意见说出,请皇爷不要震怒……李贼实是叫奴婢进宫来劝、劝说皇上……让出江山。他说,这是效法尧舜禅让之礼。他还说,只要皇上让出江山,他誓保城内官绅百姓平安,保皇上和宗室皇亲照旧安享荣华富贵。他将尊称皇上为…让皇帝,仍享帝王之福。他说……”
朱由检听到这里,将御案用力一拍,又猛力一推,几乎将御案推翻,随后突然站起,抓起横放在御案上的龙泉宝剑,登时有一道寒光在众人眼前闪烁。站在他的两边和背后的太监们一个个面目失色,停止了呼吸。站立在阶下的十名锦衣旗校都以为杜勋替逆贼劝皇上让出江山,必斩无疑,立时紧张起来,紧紧地握住剑柄,准备随时登上台阶,将杜勋推出午门斩首。
但皇上没有口谕,他们只能肃立等候,怒目注视伏在地上战栗叩头的杜勋,身子却纹丝不动,也不敢违制拔剑出鞘。那恭立在御座背后,擎着黄伞的青年太监,担心杜勋身上暗藏兵器,可能会突然跃起,向皇上行刺,所以在刹那间按了伞柄机关,黄伞刷拉落下,伞柄上端露出来半尺长的锋利枪尖。
在众人屏息的片刻之间,朱由检决定不下是就地挥剑杀死杜勋,还是命锦衣旗校将叛监推出午门斩首。王德化不敢迟误,赶快跪下,叩头说道:
“恳皇爷暂息圣怒!杜勋进宫来原是为要替陛下解救目前之危,实非帮逆贼劝陛下让出江山。请陛下命杜勋将话说完,再斩不迟。”
一团疑云扫过了朱由检的眼前,他将龙泉剑在御案上平着一拍,震得一支斑管很毫朱笔从玛瑙笔架上猛然跳起,滚落案上。他厉声问道:
“杜勋,该死的奴才,你还有何话说?”
杜勋说:“皇爷!刚才说的那些效尧舜禅让天下的话,全是李贼一派胡言,奴婢当时就冒死反驳,使逆贼不得不改变主意,同意不再攻城,不再争大明江山,甘愿为圣明天子效力。”
第二十一章 审问杜勋(下)
朱由检大感意外,半信半疑,问道:“你如何劝逆贼改变主意?他又如何说不再争大明江山?”
杜勋说:“奴婢对李贼言讲,大明朝有万里江山,三百年基业,纵然你能破了北京,也不能亡了大明。江南必有宗室亲王兴师继统,以陪都为京师,用江南财富与人力,恢复中原;护龙军早已兵强马壮,久已虎视于关外,时时伺机南侵。大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