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走私大明-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支军队各自有着自己的信念,也有足够的理由拼杀,所以战场上的厮杀也愈加惨烈,不过女真人一方的人数毕竟比较吃亏,再加上他们的装备和补给也很差,特别是经过这么多天的厮杀,他们的补给又跟不上,体力自然也下降的很快,反观大明一方却带着足够的补给,所以战场的形势慢慢开始倒向大明一方,另外大明的正规军除了前面天外,接下来一支养精蓄锐,准备在恰当的时机对女真人致命一击。
第五百一十三章 官场杀戮
大明的军队在辽东杀人,周重也同样在京城之中杀人,不过他杀的不是那些经常南下侵扰大明的异族人,而是大明官场上的那些蛀虫,自从他整顿官场以来,大明一共查处了数百名继续贪腐的官员,这些官员中虽然大部分都罪不致死,但却依然有八十六名犯下了死罪,结果被周重全都拉到京城的柴街上一刀砍了。
本来周重并不想把改革搞的太过血腥,所以他在整顿吏治之前,先给官员们增加了俸禄,而且直接言明以前的事情一笔勾消,他绝对不会再追究,一切都要看他们日后的表现,可是没想到还是有那么多官员管不住自己的手,在增加俸禄的第一个月,就有几十名官员落网,后来每月查处的官员也同样不在少数,为了震慑一下大明的官场,周重也别无选择,只能将这些贪污犯从重从严处理,结果就出现了几十人被杀的壮丽景观。
对于周重这次的大开杀戒,民间自然都是一片欢迎之声,毕竟对于百姓们来说,最让他们痛恨的就是那些贪污的官员了,现在这位赵王殿下竟然一下子处死了几十名贪官,这对于百姓们来说,都是一件大喜事,所以通过这件事后,周重的声望在民间一下子被推到顶点。
不过对于官场上来说,周重的如此大规模的处置犯罪的官员却是顶着巨大的压力,毕竟中原王朝的官场上向来都有法不责众的传统,除了少数时期外,很少会有朝廷一下子杀死这么多的官员,毕竟一方面这样做很可能牵扯到很多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出现这么多的贪官,朝廷的脸面也不好看,所以一般遇到这种情况,都是暗中处理,很少像周重这样大张旗鼓的处斩官员。
对于官场上的这些规矩,周重也早就知道,不过他却丝毫不加理会,以前大明朝廷就是因为太过在乎自己的脸面,哪怕是出了事情,朝廷也会帮着官员捂住,但是对于周重来说,他已经给了那些贪官一次改正的机会,是他们自己不珍惜,所以这次的事情就不能怪他心狠手辣了。
那些罪名最重的官员被处斩后,他们的家庭也被查抄一空,不过周重却改变了以前朝廷的连坐罪名,对于这些官员的家属,有罪的自然也要一并处置,贪污的财产也被充公,不过对于那些无辜的家人,周重也不打算追究,毕竟按照大明以前的做法,这些罪官的家属一般都是男人发配为奴,女人入教司为妓,实在有些残忍,至少来自后世的周重有些无法接受,因此在律法上他就废除了这一陋习。
除了这些罪名最重的官员外,剩下的还有数百名罪行不一的官员,这些官员大到贪污杀人,小到消极怠工,每个人都犯下或轻或重的罪名,周重也没有轻易放过他们,这些官员大部分都被剥夺了官职,然后按照各自的罪名处置,结果一时间整个大明的官场上到处都有官员落马,有时甚至出现一个县衙或州府的官员全都被罢免的事情,这虽然给大明的行政机构造成了一些影响,但周重却没有丝毫动摇,因为他清楚的知道,一个国家若到处都是贪污腐败的官员,那么这个国家是没有任何希望的。
虽然在那些官员们眼中,周重处置那些犯罪官员的手段实在有些太过残酷,不过取得的效果却是极好,因为这让那些官员们终于明白过来,这位监国的赵王殿下是铁了心要整顿吏治,而且为了达到他的目的,他绝对不会害怕杀人。有了这一层认识,大明官场上的风气也是为之一清,至少再也没有人敢明目张胆的行贿受贿了。
同时周重借着这股杀戮之风,也开始改变大明官场的结构,使其慢慢的向自己理想中的结构转变,比如都察院的职权在扩大,另外税务司也在慢慢接管各地的税务,吏员与官员在地位上的差距在缩小等等,这些之前周重就已经提出的改革,也慢慢落到了实处,可以说从各个方面来说,大明都在向好的方向转变。
“启禀监国,随着这次处置那么多官员,我们推行改革的阻力立刻小了许多,特别是税务方面,现在各地的税务司都已经开始正常运转,而且也接管了各地绝大部分税务,按照现在的情形来说,估计用不了多久,监国对我大明的改革就可以完全实现了!”文渊阁周重的办公房间内,张彩正在向周重禀报着这段时间的改革结果,另外焦芳与王琼等人也都在这里。
“很好,看来想要完成对我大明的改革,不杀人是不行的,只是希望日后那些官员都放聪明一些,千万不要以为本王不敢杀人!”周重听后点了点头道,说到最后时,他也不禁有些恨意,毕竟一下子杀死这么多人,也给他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他之前还担心会引来大明官员的反弹,幸好现在总算是过去了。
“监国,现在我大明的吏治也算是清明了许多,只要都察院能够保持现在的监督力度,另外再加上税务司与银行的存在,使得地方衙门减少了贪污的机会,那么日后就可以一直保持我大明的吏治清明,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是不是要对我大明的一些律法进行修改了?”焦芳这时站起来提议道,在众人之中,就数他的年纪最大,不过却数他最为着急着改革,因为他担心自己会在哪一天死掉,从而无法看到大明改革后的景象。
对于焦芳的心思,周重也十分理解,不过他在考虑了片刻后,却是摇了摇头道:“现在的吏治才刚刚开始转变,监督院与税务局、银行这些机构也才刚刚开始正常运转,还无法保证日后不出问题,所以现在我们的任务是保持现在的成果,发现问题就立刻想办法解决,等到各个新机构与各地的衙门都磨合完毕,一切都走上正轨后,到时再修改大明的律法,才有更大的把握不会出现乱子。”
对于大明的改革,周重不得不慎重,特别是大明的律法这一块,更是问题多多,当初朱元璋定下的律法很多都已经不合时宜,甚至有些更是朱元璋一拍脑袋的决定,根本就不可行,但是朱元璋却靠着皇权的威严,硬是推行了下去,结果导致整个大明弊病丛生,这些问题可比大明的官场问题麻烦多了,而且牵扯到最为关键的民生问题,所以若是没有万全的把握,周重也不敢轻易下手改变。
听到周重的回答,焦芳也知道自己有些心急了,当下暗叹一声退了下去,接下来其它人又向周重请示了一些近段时间一些问题,周重也一一做了决定和安排。
“监国,陛下那里又向朝廷索要物资和粮食,可是现在陛下只是停留在大宁一动不动,反而是李安良带领的五万仆从军去做为攻打女真的主力,现在随着冬天的临近,李安良那边不但补给不易,甚至日后可能连消息都很难传回来,但是辽东之事却一向都由陛下专断,所以老臣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件事?”这时身为兵部尚书的王琼站起来禀报道,在他看来,现在马上就要到冬天了,而辽东那里的冬天根本不可能出兵,所以最好能让大军撤下来休整一番,这样朝廷就不用花费那么多的物资了。
不过周重听到这件事后却是想了一想,然后转头对旁边的严嵩道:“惟中,我记得今年国库中会有一部分结余,这部分结余有多少?”
严嵩本来是中央银行行长,不过原来的户部尚书吕行这次也因贪污受贿的问题被抓,虽然吕行的罪名不重,但却也被罢官,于是就由严嵩接任了户部尚书,虽然严嵩的资历很浅,而且也太过年轻,使得很多官员反对,但是周重却是力排众议,让严嵩接任了户部尚书一职,至于中央银行的行长一职,也暂时由他兼任。
“启禀监国,按照今年的预算,国库会有一百二十三万两的结余,本来这些钱是打算用来对皇宫的修缮,毕竟前些年国库紧张,皇宫之中已经很多年没有大修过了,许多宫殿都显得有些老旧,甚至还有些漏水的问题。”年轻的严嵩站在众位老臣之中,显得十分显眼,不过他虽然初得高位,但却没有因此而变得高傲,反而一如即往的谦恭,这也让周重和焦芳等人都对他更加看重。
“一百多万两,若是都用来修缮皇宫,的确可以让皇宫焕然一新,不过现在辽东的局势紧张,正是需要花钱的时候,所以皇宫的事情就暂时放在一边,把这些钱都划到辽东那边,务必保证军队的所需,特别是李安良那里,要抓紧时间给他们多运送一些物资,我估计他们可能要女真人的老窝里度过这个冬天了!”周重眼光闪烁的道,辽东马上就要清理干净,这不但可以消除女真这个潜在的威胁,同时也为大明进军蒙古草原打下了基础,能否一次解决大明的北方边患,一切就要看正德能否做好这个将军了?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五百一十四章 京观
萧瑟的秋日寒风中,李安良骑着马漫步在刚刚结束大战的战场上,现在战场上到处都是大明的士兵在打扫战场,每当看到光头后脑有根鼠尾巴辫的尸体时,立刻就手起刀落,将对方的头颅砍下来,本来这并不是打扫战场的常规程序,只是主将有令,他们也不得不从。
之前经过几天的苦战,女真人因为补给不足,体力下降的很快,再加上大量的伤亡,也已经让女真人的士气下降很多,而李安良一方虽然也伤亡很大,但因为有足够的补给,所以体力方面并没有问题,而且他们在兵力上还占着优势,因此慢慢的占据了上风。
今天上午,双方继续在战场上厮杀,不过这时李安良却敏锐的发现,女真人这时已经到了极限,只要他再加把劲,就可以很容易把对方击溃,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安良终于命令养精蓄锐的大明火枪兵出阵,结果在这支生力军加入之后,女真人果然如他所料,很快就崩溃了,结果倭国仆从军士气大振,一举把女真人杀的四散奔逃,福满等建州三卫的首领虽然极力约束,但却根本不起作用,最后三人带着数千亲卫发起最后的冲锋,希望可以挽回战局,可惜却是于事无补,反而全部战死在战场上。
福满等人战死后,女真人更是失去了约束,结果剩下的女真人一哄而散,全都拼命的向后奔逃,在这种时候,恐惧是会传染的,特别是当大部分人都在逃跑时,就算是有心拼命的人,最后也会放弃拼命的打算而四散奔逃,所谓兵败如山倒正是如此。
女真人败的很快,逃的更快,因为他们大都是骑兵,而且又熟悉这里的地形,这点正是大明军队所欠缺的,而且李安良手中缺少骑兵,自然也不可能追击。不过他也不担心那些女真人,因为按照现在辽东的天气,那些女真人若是逃到山里,几乎不可能活下来,所以他们只会逃回建州卫和建州右卫的居住地,而那里正是他的下一个目标。
这片不大的小平原经过大明与女真的苦战,早已经布满了尸体,因为现在也不急着追击女真人,所以李安良立刻命人打扫战场,其中属于大明一方的士兵尸体自然要收敛起来,受伤的士兵也要得到救治,至于受伤的女真人,那就只能补上一刀,另外李安良还额外下达了一条命令,那就是将所有女真人的头颅砍下来,他要在这里建造一座京观,以此来祭奠自己当年惨死的家人。
对于李安良建造京观的想法,徐程等人最开始还是持反对意见的,甚至还打算劝说李安良改变想法,不过还没等到他们找到李安良,却被李安良身边的一些亲卫给拦住了,这些亲卫都是当初李安良从朝鲜带出来的,也都知道李安良家中当年的惨剧,而且这些人家中也不少亲人死于当年的野人女真之手,所以他们也和李安良一样,痛恨所有女真人,当他们看到徐程等人想要劝说李安良改变想法时,就立刻上前将李安良家中的事情讲了一遍,另外还有当年他们被野人女真入侵时的惨状,有几个亲卫更是当场痛哭起来。
徐程听完这些亲卫的讲述后,这才终于明白李安良为何会那么恨女真人,原来这次作战并不仅仅是国仇,同时也是李安良的家恨,难怪他之前会对女真人实行屠杀政策。不过想想也不奇怪,若是自己全家上下被女真人屠杀,恐怕他们会比李安良做的更过分。
所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更何况是灭门之仇,而且徐程他们也都十分佩服李安良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能够从一介草莽成为现在的大将军,而且亲自训练出一支数万人的大军,为的就是给家人报仇,这可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而且李安良忍耐多年为的就是这一天,所以他们也实在没有理由劝说,甚至就算是硬劝也不可能有用,反而还会引起李安良的反感,更何况女真人也和他们没有关系,因此没必要为了这种小事而与李安良发生争执。
明白了李安良恨女真人的原因,徐程等人也就打消了劝说的想法,甚至徐程还带着军校的学员们帮着建造京观。
所谓的京观,其实是一种十分笼统的称呼,简单来说,就是战胜的一方用战败方的尸体建造的一种炫耀性建筑,一般都是用尸体加上泥土做成的大土堆,但也有用人头垒成金字塔的形状,李安良选择的就是后者,估计是他对女真人光秃秃的脑袋和后面的金钱鼠辫十分看不顺眼,所以才决定把所有尸体的脑袋都砍下来。
四万的女真三卫联军,留在战场上的尸体就达到了两万多具,由此可知这场战争是何等的惨烈,不过这么多的女真人尸体,也给李安良的京观提供了足够多的人头,两万多颗人头被摆放成一座巨大的金字塔,看起来极为的壮观,而且为了让这座京观足够结实,徐程还命人把女真人脑袋后面的老鼠辫当成绳子绑在一起,这样一来,就算是遇到风雨和野兽,也不会轻易的把这座京观给毁掉。
在搭建京观的同时,李安良又命人建造了一座两人高的石碑,上面被他亲手书写了十个大字“李安良灭女真大军于此”,另外下面还有几行小字,上面写着自己家中当年的遭遇,以及自己这些年是如何苦心积虑的为家人报仇,今日总算完成大半的心愿,只要再带着大军把建州三卫剩下的残余剿灭,他就总算是为家人报仇了。
石碑刻好之后,李安良亲手在京观前挖了一个大坑,然后把石碑立在京观前,一来是为了祭奠自己当年受害的家人,二来也是向后人显示自己的军功。
打扫过战场,并且建立了京观之后,李安良让疲惫的军队好好的休息了一晚,当天晚上,无论是倭国仆从军还是大明军队,都准备丰盛的饭菜庆祝这次大胜,可惜军中不能饮酒,所以李安良他们只能以茶代酒,并且大家约定,日后回到京城一定要补这顿庆功酒。
不等到第二天一早,李安良命人四更做饭,等到军队吃完了之后,立刻就开始沿着昨天女真人败退的方向追击而去,这条路也是通往建州卫和建州右卫老巢的方向,两个部落距离并不远,而且建州左卫事先撤退的女人和孩子肯定也在这两卫中。
现在已经是深秋时分,而且这几天天气也不太好,随时都可能下雪,等到辽东真的下雪,那可就真的变成白山黑水了,而且大雪会被道路隔绝,所以李安良他们也必须在下雪之前,把建州三卫的残余力量清理干净,同时占据女真人的老巢,并在那里度过辽东的寒冬。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李安良和徐程等人一直催促着大军追赶逃跑的女真人,其实也不用他们督促,大明军中的普通士兵都知道他们接下来要做什么,而且他们也已经初步领教到辽东的寒冷,特别是晚上睡在帐篷里的时候,哪怕是身上盖着棉被,却还是得几个一挤在一起睡才能感到暖和,所以他们必须在冬天之前给自己打下一个居住的地方,而建州卫和建州右卫的老巢那里就是一个不错的居住地。
经过几天的紧急行军,李安良的大军终于赶到距离最近的建州右卫的居住地,这里与建州左卫那边差不多,都是一片村寨的聚居地,各个村寨分布在一片山间的平原上,中间最大的村寨就是建州右卫的主寨,只可惜现在建州右卫的首领已经战死,而且族中的男人也同样战死近半,剩下的虽然都逃了回来,但大都是惶恐不安,几个幸存的头目也同样是手足无措,根本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也正是在这种时候,李安良带领的大军再次杀了过来,而且还是分兵两路,一路从正面攻击各个村寨,另外一路却是绕过建州右卫,然后从后方把建州右卫的退路给堵住了,这下建州右卫的人想逃都逃不掉了,除非他们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进入山中。
人都是有惰性的,哪怕是在遇到危险时,他们宁愿呆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也不愿意冲出去面对未知的命运,现在女真人就是如此,他们在面对攻打自己的大明军队时,大都选择了固守自己的村寨,很少有人敢于冒着巨大的危险逃进山中。
女真人的军队本来就被李安良打残了,现在村寨里守卫的女真人都是之前从战场上逃回来的,他们在保卫家园的动力下,总算恢复了一些勇气,但是在大明军队的人数优势和优良的装备面前,勇气能够起到的作用却很小,所以建州右卫的村寨被一座攻破,至于村寨中的女真人,则全都被李安良下令屠杀,而且他已经打算在这里和之后的建州卫那里,再分别建造一座京观,以此来祭奠自己的家人。
第五百一十五章 辽东局势
消灭一个民族的办法很多,不过总的归纳起来,其实也只有两种,一种是从精神上,另外一种则是从肉体上,其中第一种办法操作起来十分麻烦,特别是在大明这种年代,所以大明在对外的战争中,消灭一个民族大都是采用第二种办法。
从肉体上消灭一个民族,这种办法一般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不过却也最为简单有效,比如现在李安良对女真人实行的办法,就是从肉体上消灭女真人,每当他攻破一个村寨时,就会下令对村寨中的女真人实行大屠杀,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女真人就是死亡的女真人。
整整花费了八天的时间,李安良才将建州右卫清理干净,只要是没有逃跑的女真人,全都被他屠杀一空,这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逃到这里的建州左卫的女真人,然后在这片女真人居住的平原中心,李安良用女真人的脑袋再次建造了一座巨大的京观。
接下来李安良没有任何的停留,再次兵发最后的建州卫,不过这时建州卫已经从一些逃到他们那里的左右两卫女真人那里,得知了大明军队对女真人的屠杀政策,这也让建州卫大为惊恐,以他们的实力,守是肯定守不住的,最后恐怕也会与建州右卫落得同样的下场,但若是逃的话,以辽东残酷无比的冬季,最后能够活下来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建州卫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无论选择哪个,他们都将付出巨大的代价,不过最后经过慎重考虑后,建州卫还是决定选择逃进山中,毕竟留下来肯定是十死无生,而逃进山里却还有一线生机,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建州卫的女真人终于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那就是在大明军队来临之前进山,而且还要在山中度过一个寒冷的冬天。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当李安良带领着大军来到建州卫的聚居地时,看到的就是一片空荡荡的村寨,不过对于这种情况,李安良他们也早有预料,毕竟女真人又不是傻子,在明知道留下来是死路一条的情况下,自然会寻找其它的出路,而逃进山里也正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李安良带着大军来到建州卫的居住区见到空无一人的村寨,立刻让人四处查控女真人进山的路线,毕竟辽东的大山全都被山林所覆盖,山林里生活着老虎、黑熊、野猪之类的猛兽,所以女真人进山的路线肯定会经过精心的选择,而不是会随意闯进山林中,否则那不是逃难,而是直接进入山林送死。
等到派出去的人查清了女真人的进山路线后,李安良却不禁头痛起来,因为对方竟然分成五路,从五个方向钻进山林中,这也是女真人预防他们尾随追击的办法,毕竟李安良他们对辽东的山林并不熟悉,这也让他根本不敢分兵追击。
不过对于眼前这种情况,李安良他们事先也有过预想,而且他们事先也已经做了推测,按照他们的估计,女真分为几路进入山中,一方面是为了防止他们追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加一些部落存活下去的希望,毕竟山中的环境恶劣,特别是在冬天之时,不但很难找到食物,而且每当降下大雪之时,山林就会与外界完全隔绝,到时他们就要在山中呆上一个冬天,再加上冬天里的严寒,若是他们没能找到一个安全温暖的居住地,恐怕真的会全部冻死在山里,而分成几部分则增大了他们的生存机率。
连熟悉山林的女真人在冬天进山之前都要做出上面这样的准备,更别说李安良他们这些大明军队了,所以无论李安良再怎么痛恨女真人,他也不敢把手下的军队全都带到山里送死,而是开始分兵驻守在建州卫和建州右卫的村寨里,至于建州左卫的村寨,则被他一把火烧了,免得那些女真人从山里钻出来利用。
就在李安良在女真人的领地内打算定居下来,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之时,在他们西南方向的大宁卫那里,正德也正在为大军度过冬天而做准备。
说起来自从正德收服了朵颜卫和泰宁卫后,就一直呆在大宁按兵不动,一方面是为了坐镇辽东,使得刚刚收复的辽东南部地区不出出现异动,另一方面正德也在加紧时间整合朵颜和泰宁两卫的骑兵,这也是当初他攻打辽东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花当这些朵颜卫和泰宁卫的首领都已经被正德送到京城圈禁,剩下的普通牧人也被正德正式纳为大明的子民,并且还允许商人进入辽东向牧人收购羊毛等货物,结果这些牧人们很快就从中尝到了甜头,并且也习惯了大明商品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改变,这使得他们与大明之间的联系越加紧密,他们想要保持现在的生活水平的话,就只能依附大明而生,否则就只能回到原来那种没有任何保障的生活环境下。
随着朵颜卫与泰宁卫这两部蒙古人的归心,正德对于蒙古骑兵的整合也开始进入到关键阶段,他将这两部的成年男子都集合起来,去掉年纪太大或太小,以及身体条件不适合的男子,剩下的总共得到三万三千人,这三万多人将是日后大明对蒙古作战的主力骑兵。
不过大明对于异族一向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哪怕是确信朵颜和泰宁两卫的骑兵不敢再反叛,但正德依然不放心,所以正德又从大明的边军中挑选出两万七千人的汉人,将他们与三万多蒙古骑兵编到一起,组成一支六万人的庞大骑兵,并且开始每天操练,由那些优秀的蒙古骑兵每人带一个汉人骑兵,让汉人骑兵尽快的提高骑射的技术,争取早日让这支骑兵早日形成战力。
另外为了保证大明对这支骑兵的绝对统治,正德准备将这支骑兵的所有军官都换成军校骑兵科毕业的学员,不过因为这支骑兵的数量太多,军校骑兵科这两年毕业的学员根本就不够,最后正德不得不从军校骑兵科未毕业的学员中抽调出一批,这批年轻学员将在军队中一边任职一边学习,日后只要在军中服役两年并且无过错,军校也会给他们颁发毕业证。
在正德的整合之下,这支汉蒙混合的庞大骑兵终于慢慢的成型,并且开始了紧张的训练,而正德在经过认真的考虑后,将这支庞大的骑兵命名为“火龙骑”,大明属于火德,而龙则是指这支骑兵由正德这个真龙天子指挥,全军将士统一穿着红色铠甲,当战马奔腾之时,整个骑兵就像是一头火龙在翻腾。
不过火龙骑虽然基本成型,但是内部却还是有许多的问题,想要让火龙骑形成战力,就必须要把内部的问题解决,比如蒙古人都是天生的骑兵,但他们却都十分的散漫,也不喜欢受到军纪的约束,而汉人骑兵虽然习惯听从命令,但在骑射上却与蒙古人有些差距,导致骑兵彼此间无法形成配合,更无法完全发挥骑兵的威力。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正德这段时间一直忙着解决火龙骑内部的问题,针对蒙古人与汉人的特点,各自制定了相应的训练,另外在训练的同时,正德也没忘培养蒙古人与汉人之间的感情,甚至将汉人与蒙古人混合编在一起居住,平时也组织了不少娱乐活动,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虽然民族之间的隔阂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消除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可以让他们彼此之间培养出一定的感情,这也更有利于大明对这支骑兵的掌控。
除了训练火龙骑的事外,正德最为关心的就是李安良对女真人的战争了,自从李安良突袭建州左卫得手后,就每隔一天派出一个信使,把他对女真人的战争经过详细的报告给正德,所以正德对于李安良那边的行动也是十分的了解。
另外李安良在对女真人战争中,也需要后勤的大力支持,毕竟他们是孤军深入,若是没有后勤的保障,恐怕别说是打仗了,光是每天的消耗就能把整支军队给拖垮。
当李安良把自己与建州三卫的决战结果送到正德手中,同时还有福满等人的人头,这让正德也十分兴奋,因为这标志着建州女真已经被大明完全打垮,就算是李安良不能将建州女真完全剿灭,日后这支女真也无法再对大明形成威胁。
而且在建州女真被消灭后,朵颜三卫中仅剩的福宁卫就面临着被大明两面夹击的危险,无论是南面的正德大军还是东面的李安良大军,都可以随时攻打福宁卫,面对这种情况,只要福宁卫的首领还有一点脑子,现在就可以做出明智的选择。
果然,正德并没有等太久,几天之后,当建州女真被大明剿灭的消息传遍辽东时,福宁卫也是吓的魂不附体,立刻以最快的速度向大明派出使节,表明自己也愿意向大明归降的决心,而且日后该如何安排部落?一切都听从大明的决定。
第五百一十六章 重新打通苏伊士运河
北京城赵王府内,今日周重在内宅的一座暖阁内摆下家宴,招待远道而来的谢达,也就是谢灵芸的父亲,这几年谢达借着周重的支持,将谢家商会的生意做的极大,从大明到南洋,再从南洋到印度和非洲海岸,几乎都可以见到谢家商会的船队。
另外更让谢达高兴的是,就在两年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