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走私大明-第1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就使得人力与原材料都有了,所以当海贸对棉布的需求扩大后,北方许多地方的人都开始搞起了棉布纺织,不少地方还形成规模数千人的大纺织作坊,使得北方的棉布产量激增,所以在北方的一些港口里,运输的货物有大半都是棉布。
棉布仅仅是海贸众多货物之中的一个代表,另外还有许多其它的产品,这些产品远销海外,大大刺激了大明国内的工商业,而工商业的兴盛,又使得大明的百姓嫌到大量的钱财,大明的国库也同样收到大量的税收,可以说真正的实现了初步的民丰国富。
表面来看,大明的各个方面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绝大部分百姓都已经没有了冻饿之忧,但是在这种繁华兴盛的表面下,大明其实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特别是大明腐朽的统治集团,对于国内的工商业非但没有任何促进,甚至还严重的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其实大明的统治本来就有问题,特别是吏治的腐败和律法的不合理,再加上军队的腐朽以及不断的天灾,使得整个大明是内忧外患,统治也是岌岌可危,毫不夸张的说,只要一不小心,大明上百的统治就会坍塌掉,几十年后的张居正也正是看到大明的危局,才发动了万历新政,硬生生的使得大明的统治又延长了几十年。
不过现在由于周重穿越的影响,使得大明海贸发展起来后,带动了大明各个方面的发展,特别是百姓的富足,使得整个大明看起来繁华无比,之前的各种弊病,也被这种表面的繁华给掩盖了下来,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
周重一手造成了大明现在的改变,他自然比任何人都清楚,表面上繁华兴盛的大明其实并不牢靠,甚至只要揭开这表面的繁华,就会发现大明的内部其实已经腐朽不堪,若是不想办法把内部的腐朽给清除掉的话,那么用不了几年,周重苦心经营出来的局面就会被内部的腐朽侵蚀一空,整个大明将会变得比以前更加黑暗。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周重早就想要对大明进行一些针对性的改革,特别是律法和吏治这两大块,更是大明腐朽的根源,只要将这两块给医治好了,那么大明才会更加健康的发展。〖TXT小说下载:。。〗
大明的律法是朱元璋一手包办的,而且朱元璋这个人很有问题,他认为自己可以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铁打的江山,所以他用律法把大明各个方面的事情都束缚在一个条条框框里,甚至还规定的十分详细,甚至连什么人穿什么衣服都有规定。
更加可怕的是,出身低微的朱元璋有一种朴素的人生观点,那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所以他又用律法限制了户籍的问题,比如军人的儿孙肯定还会是军人,工匠的儿孙肯定还是工匠等等,于是就有了军户、匠户等奇怪的人群,而且他们的子孙后代都被限制在某一职业上,想要改变的话,那就要供出极大的代价。
也许在开国之初时,朱元璋的这些律法条文对恢复国力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但是等到一百多年后,他定下的这些律法条文已经成为大明身上的枷锁,若是不把这些枷锁除掉的话,那么只会把大明这头刚刚觉醒的巨龙给勒死。
除了律法之外,大明的吏治也是个大问题,吏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贪污腐败上,整个大明官场上下,几乎无人不贪,区别只是贪多贪少的问题,甚至哪怕一些青史留名的官员,他们也照常拿过贿赂,这些贿赂有些并不是别人送给他们的,而是他们职位上灰色收入,若是不拿的话,那就会被整个官场所排斥,成为官场上的异类,比如几十年后的海瑞,他应该是大明唯一不贪的清官,但是却把自己的家庭搞的四盼五裂,不但饿死了女儿,三个老婆也是休的休死的死,最后连个儿子都没有留下来。
吏治的败坏早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注定了,这位出身贫农的皇帝对官员有着天生的仇视,但他又要靠着官员帮他治理国家,所以他就把大明官员的俸禄定的极低,每级官员都经过严格的计算,刚好够官员一家吃饱,却又不会剩下任何余钱,而且他又制定了严酷的刑罚,以为这样可以杜绝贪污的发生。
可是朱元璋却忘了,物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在后来大明国力增强,物价也就开始飞涨,于是官员们的俸禄也就相对越来越不够花,甚至连饭都吃不饱,在这种情况下,官员们为了自己的肚皮,就只能冒险贪污,毕竟他们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家人跟着自己挨饿,结果这也就造成了大明的贪污之风盛行,无论如何也无法杜绝。
第四百七十三章 撤消总督府
不合理的律法像是一条条锁链一样把大明这头巨龙牢牢锁住,而吏治的败坏则像是病毒一样,一点点的侵蚀着大明的身躯,之前整个大明已经被这个死敌折磨的快要死了,幸亏有了周重的到来,才让他恢复了一点元气,只是想要完全恢复的话,就必须把这两个病根给除掉,否则永远也别想让大明跳出兴盛语衰亡的怪圈。
正德虽然也同意周重的看法,但他却不想把自己全都捆绑在朝政上,所以他告诉周重,想要改革的话,那就自己去改,他会给周重相应的权力,至于他自己,则要去过他从小都想要的生活去了,于是也就有了后来的事,现在正德离开了京城,整个大明的权力也就暂时交到了周重的手里,至于他会怎么使用,那就不关正德的事情了。
说起来也好笑,正德才是大明的皇帝,整个大明其实就是他的,可是正德却是个没心没肺的家伙,在他看来,大明的江山远不如自己的游玩打仗重要,所以他虽然明知道大明的江山问题很多,但却根本不在乎,反倒是周重这个做弟弟的对大明十分在乎,这样说也有些不太准确,周重在乎的其实并不是大明的江山,而是天下百姓的福祉,他可不想等到几十年后,整个中国再次沦为野蛮人之手。
想要清除大明的弊病,除了要掌握大明的最高权力外,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有一批忠心的手下,所以周重在成为监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提拔焦芳为内阁大学士,然后焦芳又暗中与王琼达成协议,如此一来,内阁中就有两人供他驱使,再加上王琼和焦芳他们联络的官员,这就使得周重在朝堂上拥有了一支不小的力量。
本来以焦芳的年纪,周重也有些担心他不能胜任,毕竟内阁的事务可是出了名的繁重,焦芳都已经八十多岁了,虽然老当益壮,但这个年纪再入阁就实在有些太老了。不过焦芳却是信心百倍的向周重保证,他虽然年老,但却精力充沛,绝对不会因年纪而误事。
看到焦芳如此热切的想要再次入阁,周重也没有办法,毕竟这几年也多亏了焦芳在自己身边出谋划策,算的上是劳苦功高,所以最后周重只能向正德请求,让焦芳再次入阁。不过周重也没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在焦芳的保证上,他已经给南洋的王守仁和张彩下了命令,让他们安排好四海总督府的事务后,立刻赶到京城,到时有新的任命给他们。
说起来自从大明的海军击败了入侵的葡萄牙舰队后,整个印度沿海也落入到大明手中,虽然葡萄牙人还占据了非洲的东海岸,但却根本无力与大明的海军争锋,毕竟两国的国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别的不说,光是人口这一点,葡萄牙就与大明差着上百倍,更别说大明的国土更是广阔无比,小小的葡萄牙却还不如大明一个布政使司大。
也正是因为上面这些,周重知道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大明的海军应该不会再受到什么太大的威胁,哪怕是葡萄牙王国能够再次派出一支海军到达印度洋,恐怕也不敢与大明开战,毕竟以葡萄牙人的国力,之前组织的两支舰队全都被歼灭,想要再组织一支更加强大的舰队,以他们的国力根本支撑不起来。
既然海上暂时没有了威胁,那么四海总督府那边也就不需要王守仁和张彩这样的大才盯着了,其中王守仁是周重心中内定的内阁大学士,毕竟这个人不但才能出众,而且也最能理解自己的抱负,有他在内阁中,周重的改革才能顺利的推行下去。至于张彩,此人的才能还在王守仁之上,但可惜却是个十足的小人,周重把他放在四海总督府十分不放心,以前还有王守仁监督,现在既然要把王守仁调回来,那么张彩也就不能再呆在海外了,还是在自己面前才更放心一些。
至于王守仁离开后由谁接管四海总督府的问题,周重为此也是十分发愁,毕竟海上事务繁多,又关系到现在大明的财政命脉,再加上总督府又统领着三大舰队,可以说有钱又有人,若是交到一个狼子野心之人的手中,那大明恐怕会发生内乱,所以必须要选一个忠心之人担当,不过光是忠心还不行,想要胜任总督一职,还必须要有过人的才能。
忠心的人很多,能够胜任总督一职的人也有不少,但是两者兼备之人却不太好找,特别是周重不但需要接任总督的人不但要具备以上的两个条件,最关键的还是需要听从自己的指挥,这也是他的一点小私心,毕竟总督府是他一手打下来的基业,也是自己立足的根本,他可不想平白给别人做嫁衣。
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总督人选,周重为此苦思数天,最后忽然一拍脑门,哭笑不得的暗骂自己糊涂,既然找不到合适的总督人选,那就不找好了,无论是台湾还是南洋,那里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大量的汉人居住,大明在那里的统治也趋于稳定,如此一来,就没有必要再设总督来代管了,而是可以直接将那里划为大明的正式领土,设立布政使司管理政务,至于海军,则直接由皇室统领,待遇与禁军相同。
想到这里,周重也是精神一震,总督本来就是一个临时设立的职位,主要是管理那些偏远的边疆之地,那种地方经常发生各种突发事件,所以必须有一个主管军政的大臣便宜行事,现在南洋的统治已经稳定,也是时候撤消四海总督一职了。
周重身为监国,只要不谋反,所有政务他都有处置,所以在两天后的朝会上,周重就正式把撤消四海总督府的想法提了出来。其实内阁对于四海总督这个军政一把抓的职位也颇有微词,毕竟这个职位有钱又有兵,万一造反的话,恐怕整个大明都得遭殃,只是四海总督府是周重一手创立的,所以他们若是直接提出来的话,很可能会引起周重的不满,而以周重现在的权势,除了那些没一点脑子的人,否则没有人会轻易得罪他。
不过现在就不同了,周重主动提出要撤消四海总督一职,这也正合了内阁的意思,所以杨廷和那些人根本连想都不想就答应了,而且他们可能是怕周重反悔,所以对这件事十分上心,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就把四海总督府治下的地方划分为数个布政使司,分别是台湾、金洲、爪哇、婆罗洲、马来五大布政使司,虽然这些布政使司下属的百姓数量不多,但是物产却是极为丰富,特别是香料和贵重木材等物,更是大明十分紧俏的商品,所以若是论到人均财富上,这些海外的布政使司在大明都是在排在前列。
就在周重忙着在海外划分布政使司的时候,王守仁与张彩也终于来到了京城,对于这两个自己用起来十分得以应手的部下,周重也十分重视,其中王守仁老于兵事,所以被周重提拔为兵部左侍郎,成为王琼的副手,至于张彩,他在刘谨专权时,就已经做到了吏部尚书一职,只是现在的吏部尚书是杨一清,对于这个能文能武的杨一清,周重也十分敬重,而且也在积极争取他加入自己的阵营,所以张彩是不可能再去做他的吏部尚书,而且他现在的名字也不叫张彩,而是叫张余,所以他最后就只能用张余的名字,与王守仁一样成为左侍郎,只不过他还是在吏部任职,毕竟张彩对于吏部这一块比任何人都熟悉。
王守仁与张彩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这点可以从他们入京后的表现就能看出来,比如张彩再次回到京城后,他就立刻拜见了周重,不但送上来许多贵重的礼品,同时还在话里话外表示,他一切都会以赵王殿下马首是瞻,甚至还赤裸裸的说,自从周重监国之后,大明的风气为之一变,天下百姓也都大呼赵王英明,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对于张彩这种表忠心或是鼓动周重篡位的话,周重根本就当他是在放屁,甚至还厉声斥责张彩,让他管好自己的嘴巴,对此张彩却是嘿嘿一笑,看样子他是认为周重骂他只是在做做样子,免得日后传出去对他的名声不好。
张彩这种小人行径周重也早有预料,相比之下,王守仁的表现却更让周重放心,因为对方刚一进京,就立刻来到赵王府,然后直接询问周重成为监国后的打算,对此周重也没有隐瞒,直接指出大明繁华外面下的腐朽与不堪,他既然成为大明的监国,那么就不会让这种情况再放任下去,大明也是到了该有些改变的时候了。
王守仁听完周重的想法后,立刻站起来躬身行礼,然后郑重的表示,只要周重有改革的决心,那么他就算是被万人所指,也会坚定的支持周重走下去!
第四百七十四章 大明中央银行
焦芳、王琼、王守仁和张彩,他们就是周重推动改革的主要力量,现在都已经各自到位,只不过在如何改革这件事上,却不是周重一个人说了算,毕竟他虽然明白大明的弊端,但是在如何改革的事情上,却也没有一个详细的章程,这就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商量出一个具体的改革流程来。
赵王府的侧殿之中,周重看了看坐在两侧的焦芳等人,率先开口道:“大明的形势大家也都清楚,一是律法,二是吏治,这两方面已经成为大明身上的致命伤,想要让大明这头巨龙真正腾飞起来,就必须把这两个致命伤给清除掉,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何看法,尽管大胆说出来,毕竟今天找大家过来就是商议这件事的,就算考虑的不完善,也可以借助大家的力量补充一下。”
周重的话音刚落,就见王琼立刻站起来道:“王爷,变法之事关系重大,特别是改革祖宗之法,更是难上加难,纵观历朝历代的历史,想要变法成功,第一要有上位者的支持,这点我们不用担心,第二则是需要一批得力的变法者,仅仅只靠我们这些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批各方各面都能坚决执行变法的官员,所以想要变法,就必须要清吏治,安插一些得力的人手进入朝堂的各个部门,因此臣觉得,清吏治要放在变法之前!”
对于王琼的话,周重也是暗中赞许,他之前也觉得想要改变大明的律法,就必须要有一批得力的人手,否则光靠他们这几个人,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变法,甚至很可能会像历史上的王安石一样,因为用人不力,结果使得利民之法变成害民之法。
王守仁等人也和周重一样,对于王琼的观点也很赞同,不过年老的焦芳却是提出自己的异议道:“王大人所言虽然不错,但是却有一点不妥!”
“哦?还请焦老大人指点!”王琼心平气和的笑道。虽然他本人的私德有污,喜欢向上钻营,但却不像张彩那样是个十足的小人,反而在其它方面都表现的十分有风度,这也是他能够成为大明三重臣之一的原因。
“指点不敢,只是老夫觉得其中有些问题。”只见焦芳也是微笑着道,“对于把清吏治放在变法之前,老夫也觉得理应如此,只是王大人想过没有,若是王爷主持清理吏治,以大明的现状,绝对会得罪大部分的官员,虽然这些官员可能不敢明着表现出来,但若是日后变法之时,这些官员出工不出力,甚至是暗中搞鬼,岂不是会重蹈当年王安石变法之事?”
大明现在的官场现状就是无官不贪,哪怕是那些刚刚进入官场,怀着满腔抱负要做一个为国为民好官的年轻人,可是他们在官场这个大染缸里呆过几年后就会发现,在官场上若是不收那些俸禄之外的常例,那么就会被所有官吏排斥,别说为国为民了,恐怕最后连官位都保不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绝大部分都会选择同流合污,比如周重面前的王琼和焦芳等人,他们都是从那一步走过来,甚至现在他们每年也会收到一些冰炭孝敬之类的常例,这些已经成为官场上的规则,任何人都要遵守。
对于焦芳提到的这个问题,周重之前也有过一个想法,只见他这时忽然开口道:“焦阁老,对于大明官场上的现状,本王也知之甚清,不过本王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贪钱,之所以造成现在无人不贪的现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大明官员的俸禄太低,若是一个官员只靠俸禄生活,恐怕全家都得跟着挨饿,所以本王觉得是不是可以提高官员的俸禄,然后杜绝那些常例的收入,到时官员的合法收入并不会比以前少多少,就像之前本王在总督府施行的那样,这样就可以杜绝一大批官员贪墨。”
之前在建立总督府时,周重对手下的官员就十分优待,除了朝廷的俸禄外,总督府还有优厚的补贴,这些也算是官员的正当收入,而且俸禄与补贴统一发放,杜绝了官员的其它灰色收入。而且拿了补贴之后,就绝对不能再贪,否则就别怪周重不客气了。这个办法倒是起到不错的作用,毕竟周重给的补贴并不比他们以前收的常例银子少,有了这些合法收入,大部分官员也不会冒着危险去收那些灰色收入。
不过周重的这种办法有两个缺点,第一个就是费钱,之前四海总督府收入丰厚,所以倒是可以支撑,现在若是在整个大明都推行的话,会给国库带来不小的压力,不过现在大明富足,倒也不是不可能实现。第二个也谈不上什么缺点,周重虽然杜绝官员暗中贪墨,但也不是没有漏洞,比如张彩这个家伙,他就指点自己的亲人经营海贸,利用自己的职务掌握了不少信息,结果赚了不少的钱,这种事情在后世都没办法杜绝,周重对此也暂时没办法。
听到周重提起之前在总督府施行的办法,焦芳与王守仁都陷入到沉思之中,过了好一会儿,这才见王守仁开口道:“王爷,提高官员的俸禄倒也是个办法,但是总督府的官员比较少,可以统一发放俸禄,也便于监管,但是若在整个大明施行的话,别的不说,光是俸禄的统一发放就是个大问题,若由国库里出,那么运输就很不方便,若是由地方上出,就必须让地方截流一部分税收,如此一来,就十分方便当地官员对这些税收的贪墨,所以不解决这个问题的话,想要提高俸禄就只能成为空谈!”
“这……”周重听到这里也不禁一阵头痛,大明不是后世,没有后世那么方便的交通,再加上现在的货币又是铜钱和银子,光是运输就是个大问题,想要统一发放官员的俸禄都十分困难,若是不能统一发放,那么监管起来就十分困难,这就会给官员的贪污带来很大的方便,哪怕是强制推行,最后恐怕起到的效果也十分有限。
后世是怎么解决的这个问题?周重在心中暗自询问,来到大明这么多年,他对后世的记忆虽然还十分清晰,但却越来越少的去回想了,甚至有时候他根本已经忘记了自己是个穿越的者的身份,而是把自己当做一个真正的大明人。
“银行!”周重忽然开口道,经过在后世忘记里的寻找,他终于想到了解决官员俸禄统一发放的办法,那就是开办银行,确切的说是成立一座大明的中央银行,然后利用中央银行整合大明现有的钱庄,日后大明为各地官员发放俸禄,只需要把钱打到相应的钱庄里,然后这些钱庄自然会利用自己的渠道,发放到各地官员的手中。
想到这里,周重也十分的兴奋,大明的钱庄业务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比如北京、南京、杭州、广州等各大城市中都有各个商家开办的钱庄,不过北方普遍称其为银号,而南方则称其为钱庄,实质上并没有任何差别,经营的业务主要有存、放、汇、发行庄票和兑换,可以说已经形成后世银行的雏形,唯一的差别就是没有一个政府机构对其朝廷监管,导致钱庄之间的票务流通困难重重,各个钱庄彼此之间也缺少沟通,除了少数个别互相信任的钱庄可以相互兑换票务外,其它每个钱庄发行的票务就只能在同一钱庄内兑换。
另外银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随着大明工商业的发展,货币流通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以前大明缺少铜,导致大明的铜钱不足,不过随着周重占据了南洋等地后,很快就发现了几个大铜矿,其中光是吕宋那边的铜矿,就足够大明铸钱之用了,再加上倭国石见银矿的开采,使得大明做为货币的银与铜都不再缺少,只是这两种金属都很重,流通起来十分不方便,比如商人要去另外一地采购货物,就需要带上大量的银子或铜钱,这样做不但不方便,而且还十分不安全,但是有了银行就不用再担心这个问题了。
当然上面仅仅只是普通银行的功能,若是周重能够成立大明的中央银行,那么就可以监管普通银行的业务,使大明的钱庄或银号都向正规的银行转变,另外大明也可以通过银行动用一些金融手段,从而对国家的经济进行宏观的调控,这对于整个国家来说,绝对是一件意义非凡的重大事件。
想到这里,周重立刻把自己对于中央银行的构想讲了出来,结果王琼与焦芳等人听完之后,一个个也都是目瞪口呆,虽然他们都觉得周重的想法有些匪夷所思,但若是认真想一想,却发现也许这个办法的确可行,虽然他们不太理解这个中央银行是如何调控大明的经济的,但是至少在给官员统一发放俸禄上,却完全可以做到。
第四百七十五章 十四家钱庄主
周重提出开办大明中央银行的想法,很快就得到了所有人的同意,这倒不是所有人都认为银行真的会像周重说的那样调控全国经济,而是他们觉得建立中央银行再整合全国的钱庄,这样一来即可以实现之前给官员统一发放俸禄的想法,而且投入的成本也不高,对大明朝廷也是有利无害。
另外建立银行的最初目的虽然是整治吏治,但是这个动作却十分隐蔽,除了他们几个知情人外,其它人根本不可能想到,建立银行竟然会是整治吏治的开始,而等到中央银行整合了全国的钱庄后,就会形成一个遍布全国的银行网络,到时大明一部分的财政就会交给银行动作,到了那时,官员想要从银行中贪钱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几天之后,建立大明中央银行的事宜就被提到了朝堂上,而且还是周重亲口提出来的,这使得内阁也十分重视,其中王琼和焦芳自然都是十分赞同,至于杨廷和与梁储、刘忠三人,他们在研究过后也觉得应该规范一下大明的钱庄,这件事也算是利国利民,所以最后也都一致同意,并且还从户部等部门调集了一批人手,专门负责组建中央银行的事宜。
因为这件事是周重提出来的,而且在这个时代,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中央银行所具有的职责,所以建立中央银行这件事就由周重亲自主持,至于军校的事,周重则再次交给老国公徐俌负责。当然了,周重也不可能一直管理着银行,等到中央银行走上正轨后,他就会从下属的官员中挑选出一个合适的人担任银行的行长。
中央银行的办公地点也定了下来,就位于紫禁城正北方向的钟鼓楼附近,那里本来就是北京城的繁华地带,将中央银行建造在那里,也显示了朝廷对它的重视,再加上又有周重这个监国亲自坐镇,这使得短短几天之内,关于中央银行的消息就已经传遍了京城。
对于建立中央银行最为关心的,自然要数那些各大钱庄的东主,北京城是大明的政治经济中心,所以全国各地的钱庄都在京城建有分号,当这些分号得知中央银行的消息后,立刻就向上报告给自己身后的东主,结果短短几天之内,全国有名气的钱庄东主们就从各地奔赴到京城,想尽一切办法打听关于中央银行的消息。
周重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甚至中央银行的消息还是他故意散播出去的,为的就是让全国各地的钱庄东主云集到京城,他在暗中也一直关注着这件事,等到全国十四家大钱庄的东主们都赶到京城后,周重立刻让人将这些钱庄东主都召集起来,他要亲自给这些人开会。
中央银行的总部还在建设之中,所以周重就在钟鼓楼附近暂时找到一所宅院,做为中央银行的办公地点,今天他把十四家钱庄东主召集到这里开会,结果十四个人全都是以最快的速度赶来,毕竟无论是周重的身份还是关于中央银行的事,都让他们不敢有任何的怠慢。
客厅之内,周重坐在首位上,十四家钱庄东主分坐两侧,这十四家东主有老有少,不过每个人的眼睛中都闪着精明的目光,毕竟在钱庄这一行,若是不够精明的话,恐怕早就被人生吞活剥了。
看到人到齐了,周重却没有急着说话,而是开始打量了一下这些大明的金融业霸主们,现在这些人都是一脸的焦急,看样子都想早点知道中央银行到底是干什么的,对他们又有什么影响?只不过因为周重的身份太高,他们又都是一些低贱的商人,所以没有人敢开口询问。
“好了,想必各位也听说了一些关于中央银行的事,这次将大家召集过来,就是先给各位透个气,好让你们做好准备!”周重说着一挥手,旁边一名年轻的官员端着托盘上来,上面放着十四份册子,每人都分到一份。
“你们手里拿的就是中央银行建立的目的与职责,以及对你们的要求,只要你们能够遵守上面的规章制度,那么日后就能有更大的发展,一切就看你们能不能抓住机会了!”周重笑呵呵的开口道,他的身体太高,不可能真的与这些商人们商讨与银行有关的事情,所以干脆就把中央银行的职责全都写在纸上,让他们自己看,若是有什么异议的话,也可以当面提出来。
十四个商人听到周重的话后,立刻急不可耐的打开册子认真的观看起来,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表现很是惊恐,因为开头就是中央银行的职责,其中一条就是监管大明境内的所有钱庄、银号,这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像是一道枷锁。不过当他们看到后面的内容时,一个个脸上却又露出兴奋的神色,因为只要他们通过朝廷的认证,日后就可以发行统一的票据,也就是说,他们的银票可以在所有通过朝廷认证的钱庄兑换,这对于他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若是操作的好,那就可以迅速的发展,将分号遍布全国,若是操作失误,那可能日后规模越来越小,甚至被朝廷取消资格。
“王爷,关于中央银行的章程小人看完了,只是有一事不明,不知当讲不当讲?”其中一个圆胖脸的中年人第一个站起来道。
“讲!”周重看了他一眼,然后淡淡的开口道,他记得这些中年人名叫夏秋,乃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