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走私大明-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家前院的暖阁内,周重、郑经、张况与李政四人都在,另外前几天刚结交的许慎中也坐在厅中,只不过这时许慎中却是满脸的怒容。
“呯!为富不仁!为富不仁啊!松江府家财超过万两以上的足有两百多家,可是这些人捐的钱却还不足五千两,而且谢家、王家和李家等几个慷慨的人家捐赠的加在一起,就占了其中的一大半,剩下的绝大部分富商却只捐了区区一千多两银子,甚至有些吝啬的人家,竟然只捐了几两碎银子,也真亏他们拿的出手?”只见许慎中忽然一拍桌子,大声怒斥道。
许慎中身为许知府的儿子,自然对灾民的事知道的十分清楚,而且这些天许知府为了捐赠的事唉声叹气,头发都愁白了几分,这让许慎中对那些富商是恼恨不已,今天刚好周重通知他来拿书稿,于是将满肚子的怒火都发泄出来。
“慎中兄,现在光是骂那些富商也没有用,最重要的是该如何救助城外的灾民,五千两银子看似不少,但是随着灾民的到来,整个松江府的粮价都上涨了几倍,这些银子再加上官仓中放出的粮食,恐怕最多也只能支撑到年底,若是没有后续的粮食接上,恐怕外面的灾民大部分都无法熬过这个年关啊!”郑经一脸焦急的道,身为一个读书人,他有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对时政也最为关心,这点也是周重和李政几个最佩服郑经的地方之一。
“唉,就算是熬过了年关又如何,这几年的天气这么异常,过了年后最少两个月才会转暖,这两个月才是最难熬的!”这时张况也开口道,他那张天生的笑脸上也带着几分忧虑。
“这个倒不用担心,我父亲已经向南京上书,请求调拨一批粮食前来赈灾,据说问题不大,但是要过了年才会调拨,估计会在下年的二月份才能到!”许慎中这时开口道,不过在说到最后时,语气中却带着十分的无奈。官场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无论事情有多么的紧急,一切都得按流程来办,至于中间浪费的时间,就不是上头那些官老爷们考虑的问题了。
“二月份,他们怎么不等到明年秋收再送来?”脾气最直的李政怒斥道,之前许慎中提到捐款最多的李家就是李政的家族,别看他们家中世代经商人,但却以乐善好施闻名乡里,对于捐款一向也十分热心,甚至根本没等许知府开口,李家就捐了八百两,这已经是笔不小的数目了。
“如此说来,许知府手中钱粮用完时,距离朝廷调拨粮食到达的时间有将近两个月,若是不解决这两个月的粮食,我还担心灾民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万一做出什么冲击府城之类的事,到时恐怕会把整个朝廷都给惊动!”最后一直没有开口的周重忽然说道。
周重的话绝不是危言耸听,世界上最残酷的刑罚也比不过挨饿的滋味,特别还是一群被饥饿折磨的人,为了一口吃的,他们绝对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而且这种事也不是没发生过来,历史上许多农民暴乱都是因饥饿而起。
听到周重的话,郑经他们也都变得脸色凝重,其中许慎中显得最为焦急,毕竟他父亲身为松江府的知府,若是真的发生什么灾民冲击府城的事,那他父亲可就难辞其咎了。→文¤人··书·¤·屋←
“两个月的钱粮,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按现在粮价,我的估计最少也得要一万两银子,这可不是小数目,恐怕许知府短时间内根本无法筹措出这笔钱啊!”郑经一脸痛苦的再次说道,想到过年时城外的灾民可能会被冻饿而死,他就感到心中憋的一股闷气。
“不行,我得回家再找我爹和伯父他们商量一下,看能不能再捐点钱出来!”只见李政一咬牙再次开口道,上次他们李家之所以捐那么多,主要就是因为他的劝说,另外他们李家的长辈也觉得李政日后是要为官的,现在家族能有个好名声,对他的仕途也是个不错的助力。
李政说完转身就要离开,不过张况却是一把拉住他道:“伯劳你别着急,你们李家已经捐出不少的钱了,而且赈灾这种事也不能只让你们一家出钱,所以我看不如这样,咱们发动府学中的生员,让大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说服那些富商,我想应该会有些效果。”
府学中的生员大都出身于富豪,再加上他们认识的朋友,可以说整个松江府的富豪都与这帮生员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所以若是这帮生员出马,应该可以说动一些富豪捐款。
“方士说的倒也是一个办法,不过府学里的生员们大都是专心于学业,平时对家中的财政并不怎么关心,以他们的在家中的影响力,虽然可以让那些富豪出一些钱,但最后的数目恐怕也不会很多。”许慎中先是一喜,但是说到最后,情绪也不禁低落下来。
看到这几位知交好友为了捐款的事发愁,周重脑子中却是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十分不错的办法,若是用这个办法的话,也许可以让那些不愿意捐款的富商多出点血,甚至可能会让那些富豪反过来求着许知府捐款。
想到这里,周重立刻打断了正在讨论的许慎中几人,然后将自己想到的办法讲了出来,而许慎中四人听过后,却是一个个面面相觑,看向周重的目光中也满是不可思议。
“文达,你这个办法好是好,但是不是有些太过阴险了?”性情方正的郑经苦笑着开口道,刚才他将周重想到办法仔细的考虑了一下,发现的确十分可行,但他总感觉这种办法不太光明正大,有失读书人磊落的风度。
“明伦兄此言差矣,我倒觉得文达的这个办法甚好,对付那些为富不仁的家伙,就该让他们知道点厉害!”李政一向都是站在周重这边,另外他也觉得自己家中捐出了近千两银子,别的富豪却只捐了几十两甚至是几两银子,这样算来他们李家实在太亏了,必须要让那些为富不仁的家伙出点血才行!
“顾不得那么多了,现在城外可是上万条人命啊,正所谓人命关天,区区小节不要也罢!”张况是个好脾气和慢性子,但在这种关键时刻,却少有的显露几分果决。
“好一个大义不拘小节,事情就这么定了,我这就回去和父亲商量一下,相信他肯定也会赞同文达的这个办法!”最后许慎中终于拍板决定道。周重的办法必须由他父亲出面去做,否则起不到理想的效果。
第三十一章 王老爷义诊
松江城北大门外,从山东赶来的灾民大部分都汇聚在这里,本来在灾民刚开始到达时,城中并没有做出反应,一些来的比较早的灾民才能进到城中,但是在城中发现这些灾民后,立刻就派出兵丁把守城门,禁止灾民进入城中,结果短短几天内,就已经有上万灾民被堵在这里。
这些从拖家带口的灾民从远方而来,一路上受尽了冷淡与白眼,许多州府都不允许他们进入城中,所以对于这种被拒之门外的情况,他们也早就习惯了,甚至还表现的十分平静,或者说是麻木,并没有出现后世电视上那种高声哀求的场面,而是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然后砍伐城外的树木点起篝火,晚上就在篝火边打开自己的破棉被,和家人或朋友挤在一起度过寒冷的夜晚。
松江府已经是这些灾民的最后一站了,因为再往南就是杭州湾,也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只靠他们的双腿是跳不过去的,所以现在摆在灾民面前的只剩下两条路,要么就是在松江府活下来,要么就是饿死在这里。
也算是这些灾民的运气好,许慎中的父亲虽然不是什么清如水的清官,但却也是一位难得的好官,在他的一力支持下,松江府很快就做出施粥赈灾的决定,城外开设了粥棚,每天早晚放粥两次,虽然米粥中的米并不多,但却能维持灾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随着施粥的进行,城外这些灾民们终于有了盼头,原本麻木的脸上也出现了几分笑容,更有人开始在城外搭起木棚子,做为自己一家临时的居住地,虽然这种木棚子四面透风,但总比露天睡要暖和多了。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几乎是在一夜之前,松江府北门外就涌出一片灾民营来。
只不过这片灾民营没有任何的规划,建造的材料除了木头和茅草外,还有各种破衣服、破木板之类的,也不知道他们都是从哪里找来的?这样一来,就使得整个灾民营看起来杂乱不堪,而且治安也是个大问题,经常发生偷盗、抢劫,年轻的女人落单时,那就更加危险了,甚至有时候还会发生杀人的恶性案件。
不过这些灾民本来就不属于松江府的管辖,而且许知府为了筹备粮食的问题,已经愁的头发都白了,根本没有精力管理灾民营治安方面的事,最多也就是遇到杀人这种影响太恶劣的事,衙门才会派人管一管,若是能找到凶手最好,找不到也只能不了了之。
每天早上的辰时是官府施粥的时间,灾民们都早早的排好队,一共六个粥棚,每个粥棚前面都是长长的队伍,而且排队排列的十分整齐,丝毫没有争吵。这倒不是灾民们的素质高,而是官府有严令,在施粥时任何人敢于吵闹,立刻会被逐出队伍,两天之内不能领粥。
排队的灾民每人手中都拿着一张纸,这是他们第一天排队领粥时,由官府的书吏帮他们开具的身份文书,上面写着灾民的姓名、性别、相貌特征等,以及在哪个粥棚领粥这方面的信息,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免有人重复领粥或冒领。
不过今天的情况有些不太一样,在六座粥棚的旁边,竟然又搭建起一座棚子,里面并没有架起大锅,而是放着一个又一个的大袋子,里面鼓鼓囊囊的也不知道装着什么?另外棚子正中摆放着一个桌子,一位头发斑白、面容古拙的老者坐在桌子后面,身穿青布棉袍,神色淡定从容,身上散发着一种上位者的气势,让人一见就心生敬畏。
看到这个多出来的棚子,不少灾民都心生好奇,纷纷围拢上来,但是当他们看到坐在桌子后面那个气势不凡的老者时,一个个都停住了脚步,毕竟光是从这份气度上就能看出,对方肯定不是一般人,他们根本就不敢靠近。
棚子里还有几个仆人模样的年轻人在忙碌,等到他们将棚子里的东西整理完毕时,这才有人走出来高声说道:“各位乡亲,今天是我们家老爷义诊的日子,不但不收诊费,而且还会为病者赠送药物,请各位乡亲代为宣传一下,谁家有病人的话,也可请来让我们家老爷诊治!”
“轰~”听到这个新搭的棚子竟然是免费治病的,立刻像是在灾民中点燃了一颗爆竹,所有人都面带感激的议论纷纷,大声叫好的有之,高声感谢的有之,更有不少人什么话也没说,转身就跑回自己住的地方把家里的病人带来。
不一会的功夫,这个义诊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灾民营,而且还有好事之人打听出,这位义诊的大夫并不是普通人,而是松江府一位姓王的老爷,以前在朝廷还做过高官,更加难得的是,这位王老爷的医术惊人,城中许多开医馆的大夫都甘败下风,甚至还有人称其医术为松江第一,不少达官贵人生病时,都愿意出重金王老爷诊治,可惜人家王老爷根本不缺钱,除非是一些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否则根本不会出手诊治。
另外还有人从王老爷身边的仆人口中得知,这次为了赈济灾民,王老爷一下子拿出了七百两银子,在所有捐款的富户中,也能位列前三甲。另外人家现在又出来免费义诊,别的不说,光是花费的药材也有三四百两,更别说还是王老爷亲自诊治了。灾民听说了义诊王老爷的事迹后,更是对他赞不绝口,都称赞王老爷是真正的大善人,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病人很快也赶到义诊的棚子外面,说起来这些灾民能够顶着严寒与饥饿走到这里,一些体弱或病重的人死在了路上,也有一些生病的人坚持到现在,只不过这些人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身体的情况十分不妙,很多人根本连站都站不起来,只能被人抬着来到义诊的棚子中。
棚子中那位很有气势的王老爷不愧是做过官的人,处置病人十分的有条理,他吩咐伙计将一些病重的人优先抬到棚子里诊治,剩下的病人中大部分都是因为天气寒冷而得了伤寒,这点他早就让人熬好一锅治伤寒的中药,这种药的药效平缓,不同体质的人都可以服用,虽然药效慢了点,但却节省了王老爷的精力,可以救治更多的病人。
说起王老爷的医术的确十分惊人,无论什么样的病人,他在诊过脉后,立刻就能开出药方,甚至一些病人在经过他的按摩、推拿和针炙后,竟然当场就好转了许多,再加上几天之后有些病人病情好转,更加坐实了他的神医之名,短短几天之内,王老爷就成为灾民中眼中的活神仙,甚至连松江府的百姓也都在传颂着王老爷的大名。
经过几天的忙碌,灾民中一些病情比较轻的病人,在王老爷的诊治下已经痊愈,一些病情较重的人,也开始慢慢好转,每天只要去义诊的棚子去领药就行了。而这也让王老爷终于清闲下来,每天只是给一些老病人把把脉,检查一下病人身体的恢复情况,另外再加上施粥的进行,灾民的身体也慢慢恢复,已经很少会有新病人产生了。
这已经是王老爷义诊的第七天了,上午一些病人前来诊治过后,下午就只有一些零星的病人前来,王老爷也显得十分清闲,只见他坐在桌案后面,手中拿着一卷书稿正在认真观看,若是旁边有人的话,定然会认出他手中拿的书稿,赫然是这段时间在松江府读书人中间流传十分广泛的西游记前十回书稿。
这份书稿是三天前,王老爷的一位好友送给他的,当时他还骂写书的周重不务正业,不过当看到书稿的开头时,立刻陷入西游世界中不可自拔,整个人都沉迷其中,只要一有空闲,就会把书稿拿出来认真阅读,现在前十回已经马上就要看完了,王老爷手中只剩下薄薄的几张书稿。
时间过的很快,第十回的西游记很快被王老爷翻到最后一页,当他把最后一页的书稿看完时,却有些意犹未尽的咂了咂嘴,一脸可惜的道:“好书,的确是好书,可惜却只有前十回。”
说到这里时,王老爷忽然脸色一变,有些愤怒的再次说道:“周重这小子真是不通时务,写出这么精彩的故事,却不想着先送给老夫品鉴一番,还要别人转送给老夫,而且这么长时间也不见他到我府上拜访,真是个混帐东西!”
这位王老爷之所以如此骂周重,其实也是情有可原,因为他与周重的关系可不一般。王老爷本名王伦,也就是周重那位准岳父。以前做过大明督察院的左副都御史,那可是正三品的高官,在督察院仅在两位都御史之下,只不过因为看不惯八虎之首的刘瑾把持朝政,于是上书直言,结果落得了罢官回乡的下场。
虽说官职被罢免,但王老爷在朝中的威望仍在,许多知交好友仍然在朝中任职,因此王伦在仕林中仍然拥有很大的声望,比如许慎中的父亲许知府,就与王伦相交莫逆,两人经常在一起喝茶下棋,这次王伦之所以出山义诊,其中也有许知府登门相求的缘故。
周家的债务已经还清了,而且周重他们一家住的宅子,说起来也属于人家王伦,再加上身为女婿,周重再怎么也应该找个时间去拜访一下王伦,但他因为忙于写书的事,一直没能想起来,徐管家也忘了提醒他,结果到现在周重都没能见过自己这位准岳父,也难怪王伦会生气。
不过就在王伦大骂周重混帐时,忽然棚子外面有人高声笑道:“王世伯您怎么发这么大的火气,谁这么大的胆子敢惹您生气?”
第三十二章 立功德碑
外面话音刚落,棚子门口的棉布帘被人挑开,紧接着一个长脸青年走进来,冲着王伦深施一礼道:“小侄慎中拜见王世伯!”
进来的人正是许慎中,之前他从周重那里得到一个办法,可以让松江府那些为富不仁的富商再次捐款。结果在他回到家和父亲说过之后,许知府也是大喜过望,同样也认为这个办法十分可行,经过了两天的准备,今天终于要正式实行了,他之所以跑来见王伦,也是为了顺利实施周重的办法。
王伦看到进来的人是许慎中,当下也是热情的笑道:“这么冷的天气,慎中你怎么有空来我这里?快点过来坐下,不要着凉了!”
王伦和许知府是知交好友,许慎中小时候还跟着王伦学过一些医术,所以两人虽然不是名义上的师徒,但感情其实和师徒差不多。
“嘿嘿,小侄这次是奉父亲之命前来通知王世伯一件事!”许慎中是王伦看着长大的,在他面前十分放的开,说话时自然没有太多的顾忌。不过紧接着他又开口问道,“对了,刚才小侄在门外听到王世伯您在发脾气,怎么,难道还有人敢惹您生气吗?”
听到许慎中问起自己刚才生气的事,王伦却不禁气呼呼的道:“哼,还不是我那个好女婿周重,前段时间他家中出了点事,现在都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却不知道去我府中拜访一下,说一说家中的情况,也好让我放心,可是到现在为止,却一次也没有去过,这让我如何不生气?”
“周……周重?”许慎中听后一呆,“王世伯,您说的可是那个写西游记的周重周文达?”
“哼!除了那个不务正业的混帐小子,谁会无聊的去写那种志怪野谈?”只见王伦冷哼一声道,虽然他也很喜欢西游记,但却不想在晚辈面前表现出来,免得失了长辈的身份。另外他听到连刚来到松江的许慎中也听说过周重的大名,心中也不禁有些得意,但脸上却没有表露半分。
听到周重原来是王伦的女婿,许慎中也着实感到这个世界真是太小了,同时心中也暗暗为表妹谢灵芸可惜,之前在见到周重与谢灵芸站在一起时,他就不禁起了撮合他们的心思,可惜现在看来根本不可能了。
说起来许慎中虽然与王伦情同师徒,但他不知道王伦的女儿与周重订婚的事也情有可原,因为王伦共有六个女儿,其中与周重订婚的是最小的女儿,比许慎中小了近十岁,两人根本没见过面,而且这位王小姐与周重订婚时,许慎中已经去了苏州求学,所以根本不知道这回事。
许慎中在惊讶过后,很快就恢复过来,看到王伦对周重好像真有些生气了,他急忙笑着替周重解释道:“王世伯您错怪文达了,虽然我与文达相识的时间不久,但他绝对不是那种不知礼数的人,另外这段时间他也太忙了,恐怕就算是想去探望您,也很难抽出时间啊!”
“哼,他有什么可忙的,难不成会有人逼着他去写那个什么西游记吗?”王伦还是有些生气的道。
“嘿嘿,王世伯您这次还真猜对了,的确有人逼着他写西游记,而且小侄就是其中之一!”许慎中说着,把自己想要把西游记抄写下来送给老师做寿礼,然后因为时间不够,周重与郑经帮他抄写的事,以及后来谢灵芸买下西游记,让周重在年前交前半部书稿的事都讲了一遍。
“原来是这样!”王伦听完许慎中的解释,心中对周重的火气已经消了大半,不过最后却还是嘴硬道,“就算是再忙,抽出时间去我府上一次也用不了多少时间,亏他也是读书人,他的那五个姐夫可没一个像他那样不懂礼数!”
“是是是~,文达没有去探望王世伯,实在有些失礼,等到下次见到他,我一定代王世伯好好的教训他一顿!”许慎中哪里还看不出王伦的气已经消了,不过为了照顾老人家的面子,他也只能顺关王伦的话说。
“对了,王世伯您可能还不知道,文达这次可是帮了我父亲的大忙,我今天之所以来找你,就是因为文达。”许慎中这时终于想起今天来找王伦的目的,当下急忙开口道。
“哦,周重他只不过是个小小的秀才,能帮你父亲什么忙?”¨wé、n r、é、n s、h、ū w、ū、¨王伦再次惊讶无比的道。
“王世伯您先别急,这件事解释起来有些麻烦,不过以您老在官场上的经验,只要听一下父亲让我给您带的几句话,肯定会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许慎中在说这些话时,脸上露出一种与周重十分相似的笑容。
“你父亲有什么话要和我说?”王伦听后越发的不明白起来。
“嘿嘿,其实父亲只是想要通知您一声,为了表彰松江百姓对这次赈济灾民的支持,特别是不少人都慷慨解囊捐献财物,所以官府决定,在北门外立一座功德碑,将捐献财物者的名字、籍贯、住址,以及捐献的金额都写上去,以此来流传后世,等到千百年后,让所有人都记住他们的功德!”许慎中说到功德两个字时,实在忍不住笑出声来。
“哈哈哈哈~”王伦听后先是一愣,紧接着也一下子爆笑不止,下巴的胡须也随着他的笑声一颤一颤的,看起来格外有趣。
只见王伦笑了好一阵子,最后好不容易这才停下来,喘着粗气问道:“慎……慎中,这……这个办法实在太缺德了,若是真把这块功德碑立起来,恐怕你父亲会被那些为富不仁的家伙骂死!哈哈哈哈~”王伦说完又是一阵大笑。
立功德碑正是周重想出来的办法,千万不要小看这区区一块石头,若是真的将这块石碑立起来,到时所有捐献者的名字和捐献金额都会刻在上面,人家李家、谢家和王家等家族,最少都捐出了几百两银子,但其它的人却只捐了几十两甚至是几两,同样都是松江府的富豪之家,那些捐的太少的富豪简直都没脸见人了。
另外更缺德的是,周重竟然还提议把捐款者的籍贯和住址都刻上,这样一来,那些捐款比较多的人自然可以流芳百世,甚至子孙也感觉脸上有光。但是对于那些捐的太少的人,不但自己丢人,可能连子孙后代都要跟着受嘲笑,这简直比杀了他们还要难受。
不过爆笑中的王伦却很快感觉有些不对,因为刚才许慎中说过,周重帮了他父亲一个大忙,难不成这个所谓的‘大忙’是……
想到这里,王伦终于醒悟过来,笑声也是戛然而止道:“等等,慎中,你不会是告诉我,立功德碑这个缺德的办法是周重想出来的吧?”
“王世伯,虽然我也感觉很不可思议,但这个办法的确是文达想出来的。”许慎中说着,就将那天他们在周重家中聚会,每个人说过的话,以及最后周重提出这个办法的经过讲了一遍。
只见王伦听后也同样露出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在他的印象中,周重其实就是一个只知道读书的年轻人,性格也比较古板,甚至有时候还会显得比较木讷,所以无论如何王伦也不敢相信,周重竟然会想出这种缺德的办法来?
“真是奇怪,难道以前周重都是在我面前装傻?他怎么可能会想出这样的办法?”王伦最后喃喃自语道,这件事是许慎中亲眼所见,那肯定不会有假,但王伦还是有些不敢相信。这种感觉就好像是他看着一个孩子从小长大,自己一直以为对方是个男孩,可是忽然有一天他发现,对方竟然是个女孩一般,反差实在太大了!
“王世伯,其实我觉得倒没什么可奇怪的,文达可以写出西游记这样的书,虽然是以志怪为题材,但书中对世间人情却看的十分透彻,由此可知,文达必然也有一颗七窍玲珑的心,只不过以前衣食无忧,又一心读书,所以才没机会表现出来,现在家中遭逢大变,这才终于让文达显露出自己的不凡!”许慎中这时却帮着周重解释起来,虽然他的解释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却也只能这么理解了。
王伦听后也是点了点头,他在宦海沉浮多年,见过的人、经历的事也比许慎中要多的多,知道这世间有些人与事的确无法用常理推测,而自己的那位准女婿周重,可能就是一个无法用常理推测的人。
不想了!大不了事后让周重去府中一趟,到时看他如何解释?最后王伦心中想到,当然了,在周重去的时候,一定要让他把剩下的西游记书稿带来,第十回写到唐太宗入地府,不知道还能不能还阳?
想到西游记,王伦心中也不禁有些痒痒,再也顾不上对周重的疑惑。接着他又想起立功德碑这件事,禁不住再次大笑起来,他现在很想看看,城中那些为富不仁的家伙在接到这个消息后,会露出一种什么样的表情?
第三十三章 变坏事为好事
“呯~”松江城东的一所大宅子的书房内,又黑又胖的宋老爷狠狠的将一张纸拍在桌子上,大声怒吼道:“欺人太甚,难道官府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吗?”
看到父亲愤怒的样子,旁边的宋二公子小心翼翼的看了看父亲没敢说话。之前官府派人来通知他们,将在城外建造一座功德碑,所有捐款者的姓名和捐款金额都将刻在上面,他父亲拍的桌子上的那张纸也是一起送来的,纸上写着石碑上要雕刻的捐款者,而且是按照捐款金额多少排列的,他们宋家只捐了十两银子,在所有捐款的人中都是垫底的。
别看宋老爷又黑又胖,看起来好像很蠢,其实他却是个精明无比的人,否则也不会积累下如此大的家业。在刚接到官府的通知时,他立刻就明白了官府打的什么主意,无非就是借这个办法,来逼他们捐款罢了,否则若是真的把他们宋家捐了十两银子的事刻到碑上,那他们父子可就真的没脸见人了。
可是就算看明白这件事又如何?立功德碑这件事是个阳谋,可以说是堂堂正正要从他们的口袋里掏钱,除非宋老爷真的拼着不要自己这张老脸了,否则就得乖乖的把钱送上,甚至若是官府不收的话,他还得舔着脸哭着喊着让人家把钱收下。
想到这里,宋老爷也不禁有些泄气,气呼呼的一屁股坐到椅子上,肥大的胸脯一鼓一鼓的喘着粗气,两只不大的眼睛滴溜溜乱转,看样子正在权衡这件事的得失。
“父亲,看来官府这次是铁了心想要从咱们手里拿钱,咱们要不就再多捐一点吧!”看到父亲的火气终于消下去一些,宋二公子这才仗着胆子上前提议道。
宋老爷听后并没有立刻理会儿子的话,依然坐在那里沉思半晌,最后终于一拍桌子,转怒为喜的道:“捐!当然要捐,而且还要捐的比别人多,你去通知帐房,让他们拿出两千两银子捐出去!”
“两……两千两?”宋二公子听后吓的差点跳起来,上次他们宋家被周重坑了一次,结果生意缩水了一半,家中的收入也是锐减,哪怕放在以前,两千两也是笔不小的数目,更别说是现在家中正是缺钱的时候了。
看到儿子那副大惊小怪的样子,宋老爷却是狠狠的瞪了他一眼,然后有些恨铁不成钢的骂道:“愚蠢!咱们宋家之所以生意受到影响,主要就是中了周重那小子的奸计,使得家中的声望受损,许多织工不愿把布卖给我们,这段时间我一直发愁该如何恢复我们宋家的声望,没想到老天却忽然送上来这么一个好机会!”
宋二公子听到这里也是恍然大悟道:“我明白了,原来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